陕汽汽车配件: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3:37:19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张勇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

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一)四圣谛

那么佛教的教义它有哪些呢?它有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也叫四圣谛。

(二)五蕴

有五蕴,蕴就是蕴藏的蕴,我们说哪里哪里矿藏的蕴藏量很丰富,一个草头,一个绕丝,然后一个温度的温的右边,蕴,五蕴。五蕴是指什么意思呢?蕴,它的意思就是积聚或者是类别的意思。所谓五蕴就是五个字,就色、受、想、行、识,色是颜色的色,受就是感受的受,想就是思想的想,行就是行动的行,识就是认识的识。概括起来讲,五蕴指的就是一切身心之苦。身心之苦,这是佛教的教义的第二点。第一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二是五蕴。

(三)缘起说

第三就是佛教的基础理论,叫做什么?叫做缘起说。缘是缘分的缘,起是起来的起,说就是说话的说,缘起说。那么佛教就认为“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故彼生”,彼此,也就是我们说的叫做事物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此和彼,因为此有,所以彼有;因为此生,所以彼生;若此无,则彼无。它就是说矛盾的双方、事物的两面,那么这一方面存在,那一方面也就存在;这一方面不存在,那一方面也就不存在,是不是?缘起说,所以它强调是诸法因缘而起,所以就这一个缘字,佛教里面你讲个十天、八天也讲不完。有缘、有缘,话很简单,实际上它可以概括很多很多的东西,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说这个缘起说它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或者是现象它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所以我们大家了解佛教要知道缘起说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根本思想,是佛教的全部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

(四)三法印

第四个佛教的教义就是三法印。这些术语大家听一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你要研究这真是要下功夫,一般不容易能看得懂得的。法印,三法印,三法印指的是什么呢?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它的生灭是不固定的,它没有固定的,诸行无常。第二个法印是什么?诸法无我。诸法无我,那么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主宰者,也没有常驻不变的本质和本性,意思就是说一切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它没有恒定的,没有常有的这种主宰者和常驻不变的这种本质。第三个法印是什么?涅磐寂静,这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境界,他他追求的就是涅磐寂静。那么这个涅磐寂静应该怎么解释呢?一句话说就是永远超离生死苦恼的涅磐境界是清静永恒的。所以佛教它要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离生死苦恼,达到涅磐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是清静永恒的,这是第四个佛教的基本教义。

(五)十二因缘

第五,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是什么呢?就是十二因缘。那么这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无明、行、识”,刚才已经说到了五蕴的时候有行、有识,就是认识的识,有“名色”,姓名的名,颜色的色,有“六触,有“触”,触就是接触的触,碰到了,接触了,两个手接触了,这个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

(六)人生解脱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佛教教义的第六个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生解脱的途径和方法。人生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它有些什么样的方法呢?佛教主张就是三学、四摄、六度、八正道,这就是佛教解脱的方法,途径和方法。

1. 三学

那么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戒是戒律的戒。定就是禅定的禅,休息禅定,定力,讲一个人不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叫定,一个人叫定力。所以知识多的人,经验多的人,他见过世面多的人他有定力,他不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定力。戒、定、慧,慧就是智慧,佛教里面指的叫做“般若”,写出来就是一般的般和假若的假若。所以有的人他不会读这个字叫般若,这是错的,这两个字在佛教里面出现的时候要读般若(bo ' re),它是用汉字来标注这个梵文,它是这样来的,它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的,它是用汉字来标注这个词,慧,智慧的意思,叫般若。所以人生解脱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是三学,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2. 四摄

第二就是四摄。四摄是哪四摄呢?就是说要使众生生爱心、要归佛道应做的四件事,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做,那么就是布施摄,就是给寺院、给出家人布施财物,这叫布施摄。爱语摄,友爱的爱,语言的语,爱语摄。爱语摄是什么意思呢?说话要使别人喜欢听,不要一说出来就更更愣绊倒,大家听了都不舒服,是吧?那就不叫爱语摄,语言美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还有就是利行摄,做事情要利于言,你的行为、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汽车走我也走、汽车停我也停,汽车停了我走,汽车走我得停,红灯亮了我就不走,绿灯亮了我就行。另外就是同事摄,大家是修行人,大家是同路人,所以做事情、说话要互相考虑,要有利,有利同摄,这就是四摄。

3. 六度

六度。六度是什么呢?六度按照佛教的说法叫做六种从烦恼到觉悟的方法,你从烦恼到觉悟的方法叫做六度。那么这六度指的是什么呢?第一是布施,前面已经说到了。第二是持戒,所谓持戒就是遵守佛教的教规,持戒。第三是忍辱,我们常说的忍辱负重,忍辱。第四是精进,精神的精,进步的进,佛教里面常说的四个字叫勇猛精进,就是努力学习、努力修行的意思。第五是什么呢?是禅定。这个禅,禅的意思,有的说坐禅、参禅等等,它是常说的一种禅机,那么这个禅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人们的身心自由的一种向往,那么人们的身心向往像禅一样的,禅是什么呢?就是人们身心向往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像什么呢?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这就是禅,不受任何的限制,当然这是一种理想。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个禅本身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相当之深,对中国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绘画、艺术影响都是相当的大。最后一个六度就是智慧,刚才已经说到了,般若。

4. 八正道

第四个人生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叫做八正道。八正道,正道大家都明白了,走正道,那么它指的就是通向涅磐解脱的八种正确的方法或者是途径。那么这个八正道指的是正见,就是正确的看见的东西、看待的东西,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叫八正道。

所以我想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佛教及其基本教义,这个主要是为后面的介绍南传佛教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些是佛教里面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对这些有所了解以后对下面的内容可能就容易了解一些。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说佛教本身它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那么到了唐代的时候达到了非常兴盛的情况,在大量的佛经的翻译当中,通过这些佛经的翻译,印度佛教经典梵文当中的许多的词汇就充实到我们的古汉语当中,所以这个当时在长安的译经,翻译佛经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空前规模,所以佛经从梵文翻译为汉文这个过程当中也使大量的梵文词汇进入我们的汉语,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词汇。时到今日,我们使用现代汉语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么在我们现代汉语的词汇当中还有大量的来自佛教的词汇在存在,有些已经成了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这个我们这里没有时间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所以我们这里就不讲了。所以前面这一段是给大家做铺垫。

(刚听了佛教的教义,它的每一条教义都蕴含着很深的智慧和道理。那么南专上座部佛教和中原又有哪些渊源呢?然而佛教又分为南传佛教派和北传佛教派,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而形成了佛教体系,其中的南传佛教它的教义和教派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先跟随张勇老师去了解南传佛教的教义和教派。)

二、南传佛教的教义和教派

下面介绍第二个问题,南传佛教的教义和教派。那么关于南传佛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的正确的国际上通行的叫法应该叫南传上座部佛教。

(一)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我们现在就要说一下,佛教为什么分南传、北传?我们知道公元前3世纪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那么在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佛教是没有经典的,他的教规、教义是通过释迦摩尼的徒弟,靠他们的心记、口传这样来传播下来的。那么当释迦摩尼去世两百年以后,由于他的徒弟们对老师的这些言教他们的记忆和理解不同发生了变化,这样互相就有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他的徒弟们就觉得应该要用文字把佛祖的这些言教记录下来,作为后人传播讲解佛教的依据,这就是佛经的来历。

那么,佛教到了释迦摩尼去世200年,这个时候印度的历史走到什么时候呢?大家都明白,已经走到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一个国王非常著名的叫做阿育王,阿育王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也觉得很多佛教徒对佛经的理解、他们念诵的东西是不一样,所以他就在原来释迦摩尼的大徒弟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他们举行佛教结集的基础上,就在孔雀王朝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举行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所谓结集,结是团结的结,集是集体的集,结集这是佛教当中的一个专用的名词,指的是就是释迦摩尼佛过世以后,由迦叶尊者召集第一次结集。这个迦叶尊者,就是我们大家去寺庙里面看到释迦摩尼佛前面有两个站着的两个塑像,两个比丘的塑像,一个年长一点,这个就是迦叶尊者,他的道场在鸡足山的华首门,这就是鸡足山之所以成为佛教名山的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也是释迦摩尼的徒弟,这位叫做阿难尊者。那么就由迦叶尊者召集第一次结集,500名出家人大家通过自己跟释迦摩尼佛学习的过程当中记住的老师的传教的言语把它背诵出来,那么因为这个阿难尊者他是记忆力最好,他诵出的最多,所以这两位是释迦摩尼佛的得意门生,那么他们举行了两次,第一次结集整理了相当一部分经典。到了阿育王的时候是第三次结集,那么第三次结集召集了很多出家人来,很多的僧人来,来了以后就整理了大量的佛经,这就是我们后人能够见到的众多的佛经的来历。那么第三次结集以后,当时阿育王这个孔雀王朝是很强大的,那么阿育王就派了很多僧人就四处传播佛教,这些被派遣四处传播佛教的僧人他们带着经典、带着释迦摩尼佛的舍利,甚至还带着释迦摩尼佛悟道成佛的那颗菩提树的枝条,外出传教。那么外出传教,从印度向外传教,它就分成很多路,根据印度周边的情况就分成南北两路是主要的,南传佛教开始就是从这里来的。

那么我们先说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从印度向北,经过西域,经过我们现在新疆的和田地区,沿着河西走廊传入中国,最后在中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北传佛教的中心在中国,在中原。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那么在中国北传佛教兴盛以后,那么又从中国又传到越南,传到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南北朝鲜,过去叫高句丽,然后唐代的时候传入日本,这就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乘佛教。北传佛教以中国、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这个不用再过细的介绍,大家都知道。

那么另外一路就从印度,古印度向南进入斯里兰卡。过去斯里兰卡叫锡兰,这其中就有一位孔雀王朝的国王的儿子,还有他的女儿,当时都是佛教徒,就被派往斯里兰卡传教,他们不仅带着释迦摩尼佛的舍利,还带着佛经,带着菩提树叫做圣菩提树的枝条到了斯里兰卡,就在斯里兰卡传播佛教。那么南传佛教是以上座部,也就是原始佛教,以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他所讲的这种教义为基本的经典,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扎下根。不仅佛教扎根了,他们所带去的菩提树的枝条也在斯里兰卡成活。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菩提树,释迦摩尼悟道成佛的那颗菩提树已经不在了,在那个地方栽的那颗菩提树是后来栽的,但是斯里兰卡的这颗树就是从印度带过去枝条插活的这颗树现在还在长,枝繁叶茂。所以我见到斯里兰卡的大和尚的时候,我就跟他们交谈,我就说这颗树是全世界所有的树当中文化价值最高的,有数亿佛教徒对它非常的仰慕。。

所以南传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然后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从缅甸又传入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还有传到印度尼西亚,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南传佛教它是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为主,所以它的名称正确的,你叫它小乘佛教也是不对的,你光光叫它南传佛教也是不准确的,它的准确的名称应该叫做南传上座部佛教。这是名称的来历。

那么到了斯里兰卡以后,南传佛教它的传播就比较快。到了斯里兰卡以后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就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很著名的寺院叫做阿卢寺,在阿卢寺南传佛教又举行了南传佛教的第四次结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的编创大会。所谓结集,我们理解的就是佛教经典的编创大会,参加的人都是大家都来编,都来考虑。那么在这里,在斯里兰卡首次就用巴利语把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立、论三藏就记录成册。那么据史书记载,当时就在阿卢寺举行的这个结集当中,这些上座部佛教的僧侣都是有学识、有学问的大学问家,他们对经典的校对,反复校对,最高达到100次之多。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对这个经典的校对达到100次之多,这么认真,这是后人一讲起这件事情都是非常的敬仰,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南传佛教到了斯里兰卡以后,它从十一至十四世纪在这些国家传播得非常快。从十一世纪开始,斯里兰卡把南传佛教定为国教,随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这几个国家也先后把上座部佛教列为他们的国教。到现在虽然是没有说,缅甸也好,泰国也好,柬埔寨也好,没有说佛教依然是我们的国教,这个没说了,因为现在都是受民主制度,西方民主的影响,就不再确定国教了,现在确定国教的只有阿拉伯的一些伊斯兰国家,他们把伊斯兰教确定为国教,佛教基本上没有了,但是现实当中它依然是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说泰国,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一个国家,那么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最高应该是宪法,那么泰国宪法它就规定泰国国王他第一条职责就是要护持佛法,它要保护佛教,这是国王至高无上的责任,所以佛教的影响依然是很大的。这个是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我给大家这么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南传佛教的教义

下面我介绍南传佛教的教义。为什么要介绍它呢?因为我们大家表面上一看,我们到德宏、到西双版纳一看,寺庙是这样子的,出家人是这样子的,它的殿堂是这样子的,它为什么是这样?它为什么跟内地不同,它为什么跟喇嘛教不同?它有它自己的特点。那么从教义上来讲,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识,大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判断。

1. 教义的核心是三相

那么南传佛教的教义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比较的接近释迦摩尼创立初期的原始佛教,它比较接近,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能理解。为什么呢?它比较注重对教义的字面的解释。那么它的教义的核心是什么东西呢?南传佛教的教义的核心是三相,叫做无常、苦、无我,这叫三相。它是用十二因缘,前面我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无常的这个过程,它的教义是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无常的过程,它用五蕴来说明无常的我。然后以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来说明无常的苦,它的教义的核心就这么几句话,当然你要把这几句话讲成很通俗的道理,那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2. 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义

那么南传佛教同北传佛教相比较,它比较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义,它是崇拜佛牙舍利,崇拜佛塔和菩提树。大家到缅甸、泰国,到斯里兰卡、到老挝、到柬埔寨大家都会看到菩提树很多,凡是有寺庙的地方都有菩提树,很多老的菩提树下面都有佛龛,这就说明这种情况。另外,它佛塔比较多。崇拜佛牙舍利,那么说到舍利我再给大家说一说佛舍利的故事。据说释迦摩尼当年圆寂以后,他的遗体火化,火化以后有成千上万的舍利,其中有普通的舍利子,另外有佛牙舍利,佛的牙齿舍利,有佛指舍利。那么据说当年有4颗佛牙舍利,释迦摩尼佛火化以后这4颗舍利就随着刚才说的阿育王派出的这些传教使臣带着它们就四处传播佛教,建立佛塔。这样,据南传佛教以及其他佛教徒的史记记载和传说,这四颗佛牙舍利一颗上了天堂,在天上;一颗在地下,人类找不到;另外一颗在斯里兰卡,还有一颗在哪里?在中国。那么现在斯里兰卡那颗也找不到了,所以也是替代品了,真的东西已经不在了,所以四颗佛牙当中只有在中国这颗是真的。那么这颗佛牙在抗日战争当中日本鬼子占领北平,西山八大处灵光寺那个佛塔也倒掉了,日本人不知道下面有佛舍利,解放以后我们在清理灵光寺的佛塔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这个舍利,所以这真是无价之宝。另外,在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发现了佛指舍利,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佛舍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3. 主张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

我们要再看一下南传佛教它在宗教修持上主张什么东西呢,它是主张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它都是很主张要按照戒、定、慧这三学和八正道来修持,同时它特别注重禅定。另外,它在修行当中它还保持佛教早期的某些戒律,比如说托钵化缘。另外就是坚守过午不食的戒律,也就是说出家人甚至有好多居士每天1点钟以后就不进食,只可以喝一点茶,喝一点水果汁,果汁这一类的可以用,过午不食。另外就是夏安居,也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傣族地区的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雨安居。雨安居的来历是什么呢?雨安居的来历是这样的,因为印度它气侯跟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它是分雨季和旱季,那么进入雨季以后佛教就禁止僧人外出,必须要在寺庙里面修行,为什么要禁止僧人外出呢?因为进入雨季以后很多小虫子、小蚂蚁这些都活跃起来了,遍地都是,那么他担心出家人出去以后走路把这些小动物踩死了,形成杀生,所以不让出去,是这样来的。另外就是南传佛教它就把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成道和涅磐这三个节日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节日来纪念,他们叫浴佛节,时间就在每年公历的四、五月之间月圆的时候来举行这个浴佛节,那么我们云南的傣族地区的泼水节就是从这里来的,具体的时间就是4月13日到15日,三天。在东南亚这个节日也是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了。在1954年的时候,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第三次大会上就把这个浴佛节就规定为世界佛陀日,世界性的统一的佛陀日,是纪念释迦摩尼的节日。这个世界佛陀日就在东南亚国家,在斯里兰卡,南传佛教流传的这些国家它就是国家的节日。这是南传佛教的教义。

(三)南传佛教的教派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传佛教的教派。那么南传佛教的具体的传播的时间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概在公元前250年的时候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公元前250年。公元5世纪传入缅甸,公元3世纪传入泰国,公元1世纪传入印度尼西亚,大概是这样一个历史。由于传入以后也是经过1000多年的流传,这些佛门的弟子们对这个佛教的教义、教规这些解释、看法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这样南传佛教当中从19世纪以后就在持戒、修行等等这些不同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样就使南传佛教产生了分裂,就分裂成很多的派别,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派别。那么在斯里兰卡大概有67%到70%的人口是佛教徒,它另外也有很多是印度教徒,信印度教的人也很多。那么在斯里兰卡就形成了新罗派、阿摩罗普罗派、罗曼娜这三大派别。斯里兰卡的佛教现在依然也是由这三派来组成,它的最高僧侣委员会都由这三个派的大长老轮流担任,谁也不能多做,轮流坐庄。另外,在缅甸,缅甸大概有88%的人是南传佛教的佛教徒,在缅甸就形成了上法派、瑞前派和门派这样一些派别。在泰国、柬埔寨、老挝就形成了法相印部、大部都这样一些派别,在泰国就是它这个国王还有上流社会的这些人,人数比较少,但是影响比较大,他们就信仰法相印部,另外广大的民众就信仰这个大部派,所以泰国的佛教派别它是这样的。

那么说完了国外的,我们也说说我们国内的事情,我们国内的南传佛教。根本史料的记载,学者们的研究和传说,这个南传佛教大约在公元7、8世纪的时候,大概应该是在我们云南那个时候属于南诏时候,中国属于唐代,这个时候可能就有从缅甸、泰国这些地方佛教徒进入西双版纳和德宏这些地区来活动,但是信仰的人并不多。到了13世纪以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才开始兴盛起来,到15世纪的时候是广为发展,所以这个南传佛教在我们云南在边疆地区的历史不算太长。在我们云南主要是西南部边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这几个民族的群众信奉南传佛教,另外有一部分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傣族也不是所有的傣族都信奉,靠近内地的这些叫做汉傣,比如说红河沿岸、金沙江沿岸、澜沧江沿岸的一部分傣族他们也不信仰佛教,他们信仰其他的。所以在我们云南它是这些地方,也就是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保山、红河这些地方的傣族信奉南传佛教。那么从我们云南的各个宗教的人数,信教人数的比例上来讲,南传佛教的佛教徒是我们云南除去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以外的这些五大宗教的信教人数最多的群体,寺庙最多、僧人最多、信教群众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这么一个宗教。那么我们在云南分布和流传的南传佛教从现在国际上这种习惯上把它划分应该是这样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的靠近泰国的泰缅边界的这一片地区的属于泰国派;德宏、保山这边靠近缅甸的就把它划分为缅甸派,这是现代的一种划法,是吧?因为它语言、习惯它有很多都是通的,西双版纳傣族和德宏的傣族它的语言是不一样,它的佛教的派别也不一样,所以西双版纳有润派、有百拜派,这样子的;德宏就有摆庄派、左抵派、多列派、然后这些派下面还有一些小派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教派之间也只不过是持戒得宽严一点,然后其他的修行方式略有不同,没有大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张,很对立,只是稍有不同而已,它们都是南传佛教。这是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二个问题。

(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200年后从印度向北传入了中国、朝鲜、日本,又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称为北传佛教;而向南则传入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称为南传佛教。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苦海到达彼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些都是佛经中舍身成仁的妙语,那大乘和小乘佛教他们在佛事上的理解也是如此吗?下面就随张勇老师专业深入地去了解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各自的历史文化。)

三、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区别

(一)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第三个问题就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区别。我们要说首先一个问题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这个问题是一个常识的问题,是一个比喻的问题,也就是说佛教讲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苦海到达彼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所以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大乘佛教它是强调要普度众生,所以在大乘佛教里面特别强调地藏王菩萨的这种精神,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一种舍身的精神在大乘佛教里面就很受推崇,但是南传佛教它又不讲这个,它是讲修行,个人修行,这样就把它比喻成叫做小乘,只管自己,就像一个小船把自己渡过去就可以了,大乘佛教是一个大船,要把众生都一起渡过去,它的区别,所以这些东西是一个比喻。那么学术界也沿用这种说法,从学术界的角度来讲没有褒贬之义,但是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前面我已经说到,还是要用南传上座部佛教这样比较科学,也合理,也很客观,而且能够为各方所接受。这个也有一个前提,跟国家的法律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你像我们现在,现在我们的宗教正在强调平等,你既然历史上下来就是一个教派,那教派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各个宗教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之间它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我们法律制度做出的安排是这样,你必须要这样来做。

那么这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有一些教义上的有些不同,那么不同表现在哪里?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 关于佛的含义不同

那么上座部佛教一般指的佛就指释迦摩尼,而大乘佛教指的就认为佛是无数的,具有无数的佛,他说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那么大乘佛教就把佛进一步的神化。所以我们到了大乘佛教,到了汉地佛教的寺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佛,大殿里面有的供奉释迦摩尼,有的供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有的供奉西方三圣等等都有,所以佛是无处不在,到处都有。那么你到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里面去看,就一个,就一樽释迦摩尼王子象,所以它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大乘佛教汉地佛教,这个佛的名称是很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有华严三圣,有批罗滞纳佛,有弥勒佛、观音、普贤、文殊、地藏、乐司佛等等,还有众多的罗汉,有十二圆觉,有护法金刚,有四大天王、四大金刚等等,多得很,南传佛教没那么多,这是一个区别。

2. 追求的目标不同

刚才已经说到,南传佛教它强调的是个人自我解脱,强调的是灰身灭智,挣得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大乘佛教就不一样,它认为上座部佛教只顾自己修行,不愿意帮助别人渡苦海,显得自私、不慈悲,看不起他们,它有这种思想在里面。所以大乘佛教他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3. 教义学上的主张不一样

南传佛教它在教义学上它主张什么呢?它是主张否定人我的实在性,但是它不否定佛法的实在性,也就是说主张有法无我。而大乘佛教不一样,大乘佛教既否定人我的实在性,也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它强调的是什么呢?它主张是无法无我,四大皆空,是这样的。

4. 修行的途径不同

南传上座部佛教它主张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这样来达到觉悟,趋向涅磐这样一种境界。大乘佛教又主张要修持六度, 来达到觉悟涅磐寂静的一种途径。

(二)密教和显教的差别

那么除了这个大乘和小乘的不同以外,大家在现实当中还会碰到一个密教和显教的差别,这个我想在这里也简单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那么我们说通俗一点,这个显教和密教的区别,我们一般说的我们汉地佛教,我们能够见到的这个华亭寺、圆通寺、筇竹寺,这些都是显宗、显教的寺庙。密教主要是在藏区,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那么显教和密宗的区别,通俗起来讲有这么几点。

1. 本尊不同

它信奉的本尊是不同的。显教是释迦摩尼佛是本尊,密教是大日如来。

2. 传法方式不一样

所谓显教、显教,它是用公开宣传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佛法,公开宣讲。密教是什么呢?密教它就采用的是秘密的方法来传授,师傅传徒弟,所以叫做密法。

3. 仪轨不同

显教和密教它都各自有很多规定。

4. 殿堂、佛像、法器不同

殿堂、佛像法器这些都有不同,有同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同的地方。密教当中有很多佛像、很多本尊,显教里面是没有的。

5. 僧人的生活习俗不同

显教的僧人是要吃素,密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荤,那么这个就是南传佛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它也有不同,汉传佛教一般意义上来讲出家人必须要吃素。那么喇嘛教和南传佛教的僧人他是可以吃肉的,可以吃荤的,荤,不是,应该说是可以吃腥的,荤指的是大蒜、葱这一类的刺激性的食物,这叫荤,肉应该叫做腥,荤腥他是不吃的。那么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他的出家人他是可以吃肉的,但是大蒜这些他也不吃,但是他也有规定,就说是他见人家宰的时候,比如说见人家宰牛了他不吃,专门为他宰他不吃,他是这样的,所以他不一样,生活上。

6. 使信众领悟佛法的方式不同

(南传佛教是最接近释迦摩尼在佛教创立初期的原则,和北传佛教相比更为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义。而且,南传佛教在我国又仅云南省独有,是真正的本土文化。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黄牛是神明的神牛,对神牛不准鞭打,不准伤害,不能役使,更不能宰杀吃肉。那么在南传佛教中又有哪些禁忌呢?为了更深入地去了解南传佛教,我们继续跟随张勇老师去了解南传佛教的戒律和禁忌。)

四、南传佛教的戒律和禁忌

下面我们介绍第四个问题,南传佛教的戒律和禁忌。这个是南传佛教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因为佛教里面它的戒律是很多的,所以我只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识。

(一)比丘戒

南传上座部佛教它的戒律,首先第一点就是比丘戒,比丘就是和尚,受了戒的和尚,它的比丘戒是由227条,我们汉地佛教的比丘戒要比它多23条。

(二)沙弥十戒

第二就是沙弥十戒,它是居士五戒和八戒,这个跟汉地佛教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华、不观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需金银财宝,这叫十戒。

居士五戒。居士五戒是什么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么八戒就是在这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三条,不眠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就是说十三点以后不进餐,只能喝流质的东西。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十戒

那么云南上座部佛教它也有基本的十戒,这十条戒律大家听一听,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是不杀生,凡是动物都不能杀,不能有意无意的终止动物的生命,见杀不吃,为己杀不吃,田里的动物不吃,什么青蛙这一类的不吃。第二是不偷盗,不仅要做到不偷不盗,甚至连偷盗或者抢的想法都不能有。第三是不邪淫,连邪念都不能有,有邪念都是犯戒了。第四是不妄语,不骗人,不欺人,不哄人。五是不饮酒,不赌博,不吸鸦片,不吸毒。六是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了,一天只吃早餐和午饭。第七是不看歌舞节目,不看戏曲。第八是不涂香水,不戴花。第九是不眠高广大床。第十是不持金银,不用钱财,不爱金银财宝。

(四)云南上座部佛教十禁忌

另外我们云南的这些上座部佛教它还有信徒要遵守的十条戒律,也就是禁忌了。禁忌是宗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个宗教里面的禁忌对现实当中的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我们慢慢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十条禁忌是什么呢?第一条是有钱的人每年每月都要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做奉献,做捐献,这样做是遵守佛的教导,是会得佛的,是有福的。第二是要虔诚而且不断的供佛才能驱除自己的罪过。第三是要遵照教理去做,将来才能消灾免难,而且才会有更多的钱来布施。第四是心地要公正,不要偏袒任何人。第五是不要喝酒,不要轻视佛教、僧人和亲人。第六是性情不要急躁,不要做恶事,做好事才能消除罪恶。第七是不要发脾气,要宽宏大量的,别人才会接近你。第八就是不要乱处罚人,不要冤枉好人。第九是不要拒绝受苦难的穷苦人,要帮助他们。第十是不要枉自改变或者是破坏佛教的礼节和信仰习惯。这是要给大家介绍的第四个问题。

 

五、南传佛教文化圈

(佛教是戒律和禁忌最多的一个宗教,其中重要的有十戒和十禁忌。那么,除了戒律和禁忌外,佛教对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继续跟随张勇老师去了解南传佛教文化圈及其元素。)

那么我这里的说南传佛教文化圈应该是分两个圈才对,一个是国际性的南传佛教文化圈,一个是咱们国内的南传佛教文化圈。那么国际的南传佛教文化圈应该包含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另外也包含我们省内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保山、红河这些地方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两个文化圈。

那么我想我们今天重点介绍我们国内的省内的这个南传佛教文化圈。我认为我们省内的这个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它主要的这些文化元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巴利语和贝叶文化

巴利语和贝叶文化,大家可能在座的有研究语言学的同志应该就知道巴利文是一种有音无字的这样一种文字,它只有语音,它没有文字。那么它这个巴利文是什么意思呢?它是释迦摩尼过世以后他的弟子们举行结集,编创佛典,那么他们最早的佛经就是用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这种摩揭陀语来记录、来背诵这个佛经,然后用其他的文字把它写下来,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个就是南传佛教的经典语言,巴利语。那么巴利语因为它有它自己的音韵系统,而且有自己规定数目的声母、韵母和拼写规则,但是没有自己专用的文字形体,它没有这个文字形体。所以在所有流传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他们都用当地的文字按照巴利语的这种拼写的规则来记录巴利语佛经,这样就有了缅文、泰文、森加罗文、傣文的巴利语的经典,所以这个巴利语它就是世界的语言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种巴利文现象,就是这样。

那么南传佛教进入云南以后,它进入德宏和进入西双版纳地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而且都是从不同的地方传进来的,所以到了以后为了记录巴利语这些佛经,那么就有了傣泐文,也就是西傣文;还有傣绷文,就是德宏傣文,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它经典都是不一样,这就是巴利文。

另外就是贝叶经。在西双版纳、在孟连、耿马这一带早期的时候佛经是刻写在贝叶上,所以叫做贝叶经。那么贝叶经是什么呢?贝叶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佛教的经典、傣族的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所以贝叶经应该说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叫做贝叶文化。这种贝叶就是贝多树的叶子,经过割下来以后要泡、压,压平、晾干这些工序以后,最后用铁制的笔在上面刻写佛经,经过特殊处理以后就变成文化、一种典籍,非常精美,所以现在来讲是非常珍贵的,贝叶经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

所以贝叶文化,巴利语和贝叶文化是南传佛教文化当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这是第一个元素。

(二)南传佛教的和谐文化

大家在提纲上可以看到有了,和谐文化。南传佛教里面它的和谐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是有对南传佛教地区非常了解的同志大家都可以知道,南传佛教传入这些地区以后,它能够很好的处理佛教和政治、佛教和民间、佛教和其他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关系处理的是非常的好的,所以我把它叫做南传佛教的和谐文化。那么它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

1. 南传佛教政治上的认同的方式

就是说它传入这些地区以后,它是从政治上它认同当初这些地方的土司所建立的政治制度。那么最典型的两句话,南传佛教的长老、出家人个个都会讲,就是说我们佛教有二法不可违,就是两种法律不可违,一种是佛法,一种是王法,是不是?这两种都是法律,都不能违反的,它是政治上认同,这个是很巧妙,它不跟你斗,它不说你人只能按佛法办事,不能按王法办事,它说两样都不能违反,这样它就很好的完成了政治上的认同。

2. 从制度上主动去适应已经有的社会制度

它不跟你,它的佛教自己的制度不跟你现实社会的制度相冲突,强调的是和谐、适应,是不是?通过这样的话它来营造社会的这种和谐。另外它就是它自己的寺院的管理,它的僧人的管理、它的佛塔的这些管理它也有它的一套制度,它的这些管理制度跟世俗的土司制度是一致的。特别典型的是西双版纳,它的最大的寺院,整个西双版纳的最高的寺院它是跟过去土司制度招聘礼统治的制度是相一致的,它有总佛寺,然后各个勐有各个勐的佛寺,下来乡村相当于乡一级它也有中心佛寺,然后每一个村子都有佛寺,它是层层的这样互相适应的,制度上是适应的。

3. 以一种思想的认同方式来实现和谐

从它经典当中,从它教义当中,它就强调这些东西。这个说到底就是一个宗教如何与社会适应的问题,你不适应肯定是要被政治制度、被社会所淘汰的,只有适应它才能够生存,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是不是?人类的历史上出现多少形形色色的宗教,各各式各样的,有的很兴盛,有的很厉害,有的人很软弱,有的很松散,到现在没有了,很多都没有了,找不到了,它只有跟社会、跟人类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相适应的东西它能够生存下来,能够保存下来,要不然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它从这个思想认同上这个角度来认同傣族社会普遍认同并笃行的一些原始集体主义的一些德法伦理观念、道德体系以及平等博爱这样的一些道德的准则,实现了佛教和社会的认同。

4. 从文化上来认同傣族社会的这种和谐

所以南传佛教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它也是跟当地传统的这些文化、这些习惯互相融合、互相斗争,这样才能够双方达成妥协,在和谐的基础上我吸收你的一些东西到我这里来,你吸收我的一些东西到你那里去,它是有一个共融、共存的这样一个情况,这从学术上来讲叫做文化认同。你比如说我们汉族的同志到了彝族地方去,在我们这些地方没有的一些习惯,你去你得尊重人家,是不是?你不能按我们汉族的这种方法来处理,那不合人家的习惯,是不是?所以它有个互相尊重,互相吸引的问题,文化交流。

所以经过这样子政治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这样一些方式,使上座部佛教它本身的和谐的这种主张和傣族社会存在的一些好的一些传统、一些方式互相结合,这样它就实现了一个和谐,所以在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全民信教,它取得的成功应该是很大的。

(三)民俗文化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南传佛教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是不是?民俗文化的影响。那么,我们看到在傣族地区阿昌族、德昂族这些基本上是全民信南传佛教的这些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南传佛教对他们民俗的影响是很深的,也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1. 佛教节日的影响

首先是节日,佛教文化对节日文化的影响,是不是?比如说泼水节,也叫傣历新年。还有夏安居,就是开门节、关门节,是不是?还有献经节。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的文化保护敦煌,敦煌的那些佛经被外国人弄到法国,弄到英国去了,我们也还有一部分,那些经书是哪里来的呢?那些经就是佛教徒请人撰写以后献给寺庙的。那么南传佛教它也有献经的这种传统,每年每户人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的情况,要请人来刻写一些贝叶经,到献经节的时候把这些经书就献给寺庙保存,文化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所以这些节日活动都有佛教的痕迹在里面,甚至于很多节日本身就是佛教的节日。我们现在,我们也把它看作泼水节,国家的泼水节的时候佛教的节日也是民族的节日,都放假。我们回族、伊斯兰三大节日,那也就是回族的三大节日,国家都规定都放假。所以对这些节日文化、节庆活动的影响是很深的。

2. 佛寺活动与民俗活动影响也很大

另外就是佛寺活动与民俗活动影响也很大,也很深。在这些傣族地区,你比如说在寺庙里面滴水,还有秉烛绕佛,还有托钵化缘,还有送子出家,是不是?有婚丧喜事、生病、建房等等有这些事情都要请僧人到家里面去念经,是不是?要拴线,要放生,要放布施等等这些,对民俗的活动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去到我们经常都会看到,你要一点南传佛教的知识没有你就看不懂他们在干什么,不知道他们做什么。你一了解这些东西以后,这受佛教影响的一些民俗活动,大多都是祈福,祈福、消灾,是不是?跟我们汉族地区也差不多,有什么事情要祈求的,要么祈求老祖宗,要么祈求佛祖保佑,要么祈求山神、龙王保佑,都差不多。

3. 佛教戒律和禁忌

第三就是佛教的一些戒律、一些禁忌。这些戒律、这些禁忌对当地社会的道德习惯,它会对民众的这些伦理观念、伦理规范会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我们从小的时候大人也是教到寺庙里去不能乱刻乱划,不能随地吐痰,当然现在乱刻乱划的人是少了,80年代初是很多的,我们当时管这些寺庙去到哪里看见这非常讨厌,很重要的文物他刻着些“张某某到此一游”,是不是?有些把树木、有些把竹子,到处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很不文明的东西,是不是?

4. 佛教的礼仪对民俗影响很深

第四就是佛教的一些礼仪对民俗的影响很深。我告诉大家只有一点,在东南亚国家任何情况下出家人都是优先的,就餐、出行、上车、住宿、走路甚至参观、学习什么的僧人都优先,他们的机场的绿色通道就是给国家领导人和出家人的,出家人可以免检,是不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跟经济有关的现象,一个大长老,徒弟很多,寺庙很兴盛,他后面就是一大个企业集团,甚至于数十个企业集团组成的,每一个居士有一个公司,我们大家都是某一位大长老的徒弟,咱们大家都是哥们,都是兄弟,师兄弟,是不是?咱们每年都要给寺庙捐献,这个寺庙的香火旺说明这个长老的这些徒弟他们团结,他们的生意做得好,他们钱赚得多。寺庙香火不行,冷冷清清,说明他后面的这些居士、这些徒弟没有经济实力,台湾现在也是这样了,香港也有这种情况,所以非常突出的。所以这种影响是比较深的。

另外,寺庙里面的规定你一般人去参观,进寺庙都必须脱鞋,你穿这个短裙子,膝盖都遮不住的裙子是不允许进庙的,不管你官有多大。你要去缅甸的仰光的大金塔,你要上去,穿袜子都不行,中国人只有一个人被允许穿袜子进去的,这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邓颖超,邓颖超穿着袜子到了大金塔下面去看,我们去都不行,我们穿很薄的袜子都不行,必须脱,你必须得遵守这些规矩。所以你到人家家里面你也要脱鞋,他习惯就是这样。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南传佛教的僧人,你给他行礼的时候他是不还礼的,为什么?还礼他要犯戒,他规定就是僧人不能还礼。所以,我们八九十年代接触这些大和尚,国外来的这些,好多企业去参观了这些,还有单位,接待单位的领导这些人就说这些人咋礼都不懂,憨不噜出出的。他不懂他(僧人)不能还礼,说是没有礼貌,说他们。这是一种文化,一种礼数。

5. 人圆寂以后要火化

再有,第五点就是佛教它是主张人过世以后,圆寂以后要火化。那么在这些地区人过世以后全都火化,你从现在角度来讲这个对推进殡葬改革是有好处的。

6. 佛教规矩对民间生活的影响

第六点就是佛教的一些规矩对民俗、对民间的生活的影响比较大。比如说佛教不饮酒,那么他接待客人他靠什么?靠喝茶,是不是?这样呢,他就寺庙里面招待客人都用茶,不用酒,它就推动了人们饮用茶叶,饮茶的习俗的形成,甚至于在相当的高端的活动、大型的活动当中接待重要的贵宾他也都是用茶,这样促进了茶叶的生产、茶叶的饮用、茶叶作为礼品的这种人际之间的交流,是不是?我们过去在宗教就有很多年,这里说句实话给大家,我们喝茶不用自己花钱的,到下面去这些长老、这些大和尚都给我们送茶叶,是不是?我们给他们送东西,他们回赠我们多数都是茶叶,它是一种礼品。所以这是第三点,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四)佛教对社会心理影响

南传佛教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在南传佛教文化圈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大家知道社会心理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潜意识,它没有在哪一本书上写着多少要求,没有在哪一块碑上刻上多少规范,但是它是一种潜意识,是不见诸以文字的内在的一些概念。那么这些佛教对社会心理的这种影响我们应该从哪里来看呢?

我先说一个,因果轮回报应,这是佛教的一个教义。因果轮回报应,你说这个观念在我们的社会成员当中它的影响有多大?应该说有文化的或者是行为品行良好的人,他心里面绝对有这个东西,这个因果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不是?绝大部分人都有,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是佛教徒的可能更强烈一些,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有些人会强一点,有些人会弱一点,强一点的人可能他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不会去贪污,不会去拿不该拿的钱,不会把别人的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最后成为给自己定罪的砝码,所以因果报应你说它是好还是不好?你说它是迷信还是科学?它不在一个层面上,它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正常的社会他应该有这些,是不是?所以呢,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的这种观念,它强调人的现世禁欲是自身的前世所做善恶的业的这样一种结果。那么今世你所做的善恶,你的行为会决定你来世的命运,这样一种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它就会与这个民族当中固有的这种报应的观念相融合,就会长期的积淀在人们的心里,就形成了“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另外还有“若有不报,是时间不到”,还有一句就是“时间一到,一定会报”,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不是?所以佛教它还提倡行善,还提倡忍辱,以求得好报,拜佛、挡佛会得到福报。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些出家的大和尚在一起,某人做了一什么好事,你的福报大,你的福报大,都讲这个东西,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五)对傣族语言文字的影响

南传佛教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傣族的文字、语言受南传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以后,对傣族人民的这种思想文化、言谈举止、语言文字、教育、生活等等都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那么在语言方面就是佛教传入了以后,为了翻译佛经的需要,在傣语当中就介入了大量的巴利语、梵语的措词,这样就引起了傣语的语音、词汇的变化,是不是?在傣语的语音词汇方面就增加了很多的多音节词、四音节词等等,另外就是增加了很多辅音词汇,这样它的语言的这种表述能力就更加的准确,更加的宽泛,是不是?这就促进了它这个语言的发展。

另外就是佛教在它传播的过程当中,开展佛事活动的过程当中,它大量的不是仅仅使用巴利语了,它大量的使用傣语,它宣读的是巴利文的经典,佛祖怎么怎么说,然后完了以后他大量的要用傣语来讲解,他要不讲解别人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说的老佛爷是知道的,他有知识,他懂巴利文,懂巴利语,他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一般老百姓他不懂,他就必须要用傣语来讲解,是不是?就像我们的天主教,传进来那么多年,好几百年了,有的地方几十年、上百年,有的好几百年,它规定它这个做弥撒就要用拉丁语,那拉丁语只有主教神父知道,信徒他不知道念些什么,我们去也听过,都不知道念什么,念完了以后他必须要用本地的语言来解释,是不是?这样呢,这些长老、这些大和尚他大量的使用傣文,大量的使用傣语,这样他就把这些知识普及开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

另外就是说巴利语作为一种经典语言,在宗教里面它是有神秘性的,它有神圣性。那么人有一种心理,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神圣的东西,他还真是越想下点工夫把它搞懂,这样又促进了他去钻研它、去学习它、去研究它,他这个巴利语的知识他也普及了,是不是?所以这种宗教对文化带来这种影响是很大的。

比如说我们这些云南的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基督教,这些少数民族他们都是喜欢唱歌、跳舞的,那么传教的过程当中他有很多的手法,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崇拜,组织大家唱赞美诗,是不是?然后又有人就用民族文字的乐谱,用民族文字的这些,用文字来记述这些歌词,这样用他们民族的语言来演唱,这样他就使这个很普及,很多话知道圣经上是怎么说的,民族语怎么说,汉语他说不准,但是他知道这个意思。

(六)南传佛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在傣族地区过去历史上是没有独立的学校的,傣族地区的学校是在民国年间才开始兴办学校的,佛教在此之前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所以它的寺院、它的佛寺就是学校,它的这些长老、出家人就是老师,他出家能够终身当和尚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出家从小,男孩子到9岁以后就送到寺庙去,去干什么?去学习,我们把他叫做学僧,僧人的僧,学僧。那么送小孩子,9岁就送小孩子到寺庙,它的目标有三条:第一,他要用出家这样一种高尚的行为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他要用出家标示他是佛门的弟子,他是佛教徒,我皈依佛门了,我是佛教徒;第三,非常重要的,到寺庙里面去学习佛经,学习傣族的历史文化、医药、天文相关的这些社会知识。所以就是说当过小和尚的人他是有文化的人,用我们汉话来生硬的翻译就是说当过和尚的人是熟人,是有文化的人;没有出过家,没有当过和尚的人是生人,是没有文化的人,是不开化的人叫生人,找对象都找不到,所以佛教实际是长期的主宰这些地区的教育。

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候就是说把学校和寺庙里面的这些小和尚把寺庙和学校对立起来,一再说指责这些寺庙干预教育。当时我们记得非常清楚,教育部来做调查,我们去做调查,教育厅去做调查,最后报告报到普朝柱书记那里,普朝柱说你教育搞不上去你就说教育没搞好嘛,你怪人家寺庙干什么,人家那是好几百年了,是不是?所以现在这个问题没有了,小和尚也可以参加篮球队,小和尚也可以上小学、中学、大学,前些年民族大学就有出家人来读大学的,他当然可以读,是不是?当然这些后来都还俗了。所以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要把它看作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战斗,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不要搞那些无谓的斗争,没必要,不是这个问题。

好,下面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一看南传佛教文化圈,南传佛教的壁画。我们在大一点的佛寺里面都可以见到南传佛教有它的壁画,这些壁画跟我们内地的一些大寺院的壁画不好比,因为它是民族地区,这是民族文化,看起来可能简单一点,但是它也是作用很大的,有些也还是很精美的,那么这些壁画的题材基本上都是佛教,都是佛本生经故事,叫做经变画,把佛经里面的故事变成画,这个在我们汉地佛教当中也是很有名的,经变画,大多数是这样的题材。我们云南现在能够在寺庙里面保存下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壁画大概一千多副,现在,不算多,但是也还是很珍贵的,壁画。

另外就是这个佛寺和佛塔的这种建筑艺术。南传佛教它的寺院汉地佛教、跟藏传佛教都不一样,它的大殿是按纵向来布置的,它的殿堂这个屋顶都是比较尖,比较大,你看起来一是显得高深,第二是显得飘逸。我们大家都去看过泰国的玉佛寺,那是非常典型的佛塔、佛殿,都是非常典型的。那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它的佛塔、佛寺的建筑是不一样的。大家今后有机会到缅甸蒲甘去,你去看看那里,就是那么的一片地区,有一万多座佛堂,现在还有很多都还是规模相当大的,所以很著名的一些景点。我们云南的这些佛堂、佛寺现在也成为很重要的旅游景点,所以它的寺庙和佛塔的建筑是南传佛教和它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很重要的文化景点。

另外,我们还来看一下南传佛教对傣族的文学的影响。我们也可能看过很多傣族的这些故事、文学、诗歌受佛教的影响是相当的深。傣族里面的文学、佛教、佛经、佛本生经故事对它的文学的影响正像基督教的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那样,是很大的。佛本生经故事当中的很多故事被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传讲、研究、创作,家喻户晓,影响是很深的。

还有一点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傣医,傣族的医学。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医学的一个瑰宝,那么傣医它跟南传佛教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同时也把印度的医学理念随之传入,那么印度的医学理论、佛教理论加上傣族传统的医学相结合以后,那么就形成了傣医学。傣医学它是用这个五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用四塔,塔就是佛塔的那个塔,用四塔来解释人体内的病理变化,它的理论基础就在这个地方。五蕴前面已经说过,就是色、受、想、行、识。四塔指的是什么呢?四塔指的是风、火、水、土,又有点像我们汉文化的阴阳五行,它是这样一种理论。那么四塔的旺盛,一个人就健康、美丽;如果四塔衰败,那么就要引起各种疾病。所以傣族的这个医学它是以四塔、五蕴为核心的这种完整的一套医学理论。另外,它的特点,傣医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精神暗示疗法,口功,就是这个医生的口功也是傣医的一大特色,他止疼的时候他给你上药怎么怎么弄,然后他再给你念,念着念着就说好了不疼了,所以很神奇,是不是?所以它是注意心理暗示,运用传统的口功这些来给你治病。所以傣医他也是南传佛教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是构成南传佛教文化圈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六、南传佛教信徒群体特点

南传佛教它的这些信徒由于受他的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戒律、禁忌这些的约束,再加上这些地区的民族本身就是比较善良的这样一些民族,那么就使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这些信徒群体,我把他叫做信徒群体,那么他的行为他就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大概是这样。我把这些南传佛教的这些信徒群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信徒群体,所谓职业信徒群体就是出家人了,就是和尚,我们汉族话叫做和尚,按照佛教的叫法应该叫做比丘、比丘尼。所以我们好多人把南传佛教的这些老和尚称为老佛爷,老佛爷这个是不对的。他就是比丘,他就是出家人,那就是和尚。你叫他老佛爷,老佛爷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电视剧里面称慈禧太后是老佛爷,你说这些长老、这些和尚跟慈禧太后一样吗?能用这个吗?不合适。什么大佛爷、二佛爷、什么什么佛爷,那都是不对的。就是说他们对南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他不了解,南传佛教的僧侣它是有等级的,总的来讲分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叫沙弥,沙子的沙,弥渡的弥,就是没有受戒的小和尚,就我前面说的学僧,学习的僧人。第二个等级是什么?比丘,就是受过戒的和尚,他的名字前面有一个都,西双版纳后面有一个都,都什么都什么,都就是受过戒的比丘。没有受过戒的这些沙弥他的前面有个叫做帕,我们一般把它写成手帕的帕,这是比丘。比丘再上去一层就是长老,长老又分成五个等级,所以有的说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的等级有八个级,不对,就三级:沙弥、比丘、长老。那么受过戒以后,担任一个寺庙的住持,他前面“都”后面加一个“隆”,都隆什么,就是主持比丘,再上去他就是长老级了。那么也就是说从一个村再往上升,升到一个乡,这个乡是一个坝子,中间有一座最高的佛寺,担任这个佛寺的住持,这就是长老。住持比丘、长老,然后长老上去就有勐的长老,又是全地区的长老,僧镇长老、僧统长老、都统长老等等这些叫法,这都是长老当中的一个僧职,他不叫僧阶,叫僧职,担任职务,它是这样的。

(一)职业佛教徒的特点

我把这个南传佛教群体,信徒群体分分两类,一类就是职业的佛教徒,就是出家人。那么出家的这些僧侣群体他们的行为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他是南传佛教的一种象征,他穿上他的僧装出来你一看就知道,他既不是喇嘛,他也不是和尚,他就是上座部佛教的比丘,是不是?他的僧装跟我们汉地佛教的僧装是不一样的,他这个肩膀老是露在外面的,叫袒肩,他是一种象征。

第二,他是教师和领袖。他是普通佛教徒的老师,他是领袖,他是佛法僧他是三宝,佛教里面的三宝,佛在世听佛的,佛不在世了按佛经的要求去做;没有佛经的时候按出家人,出家的僧宝他的规范去做,所以他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教师和领袖。

第三,他是负责解释经典、解释教义的。

第四,他是信徒供养的对象。他要托钵化缘,他是不兴自己煮饭的,他化来以后就吃,有些是送去吃,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第五,他是礼佛习俗的一种象征,他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不是说这个出家人他还年轻,他也没有多少知识,怎么大家会去给他磕头,他给行礼,他是佛的一种在世的象征,这个很重要,所以一个人当了和尚以后父母见到也要磕头,他不是给自己的儿子磕头,是不是?他是礼佛的一种象征,这是一个。

(二)普通信徒的特点

另外就是普通的信徒群体,他也有行为特点,他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他的行为方式是非常的虔诚,非常的温和,非常的善良。这些傣族同胞,尤其是这些老大爷、老太太、老米陶、老波陶,你去到哪里他都非常善良,对你非常好,他不会发脾气,不会说丑话,不会骂人。第二个就是劝人为善的这样一种道德修养的目标。第三是他们都有很明显的那种能够受到尊重的这种渴望,你尊重他,尊重他所信奉的宗教,他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宗教徒都有这特点,希望你尊重他的信仰,尊重他。第四是崇尚传统的美德。第五是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六是妇女在南传佛教的各种事务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妇女在佛事活动的整个当中她的地位比较低,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要男女平等可能跟他的教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七、佛教在印度衰微的原因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兴盛于阿育王时期。然而,盛极一时的佛教几个世纪后却在印度衰落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佛教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它为什么能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家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是现在印度的佛教是很衰微的。现在全印度它有11亿人口,那么他的佛教徒仅仅有700万,而且这700万佛教徒主要是贱民,等级最低的农村的,没有什么经济实力,所以他们在印度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佛教在印度衰亡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第一个是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废妥文化的基础上,佛教产生以后,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信徒的增加,佛教的寺院还有高级僧侣他们的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土地、金银珠宝、财富,所以有钱了,脱离群体了,腐化、堕落,高级僧侣生活奢侈,脱离群众,这是一条原因。

第二条原因佛教内部的分裂,分为18派,以后又分裂成大乘、小乘、密教等等的派别。

第三是大乘佛教和密宗采纳偶像崇拜的这样一种方法。偶像崇拜是印度教的特点,他们就采纳了印度教的偶像崇拜,从而失去了佛教本身的特点。

第四就是僧侣内部它是教戒森严,待遇差别大,不平等,引起下层僧侣和普通佛教徒的反对。

第五是它放弃原则,承认种性制。大家知道,印度教它是维护种性制的,它的社会是种性社会,佛教徒强调的是平等,就反对种性制,它从开始反对种性制,最后承认种性制,不允许下层人就是种性比较低的人加入僧团,这些又受到了贫苦人的反对。

第六是早期它始终坚持要用梵语来讲经,这样它就脱离了群众,语言上就是少数人掌握的学问大多数人听不懂,所以受到丧失影响,脱离群众。这是它内部的一些原因。

(二)外部原因

另外,有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是统治者的迫害。好多地方的统治者是印度的高种性的人,他对佛教采取迫害的这种态度。

第二种原因是婆罗门教的排斥、打击。

第三是印度教接受了佛教,并且大量的同化了佛教,意思就是把佛教一盘的接过去变成印度教了。

第四是佛教在印度教的胁迫下走上了密教的道路。

第五个外部原因是伊斯兰教的侵入,在公元8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入侵到佛教兴盛的地方,把佛教给灭了,所以说外部的伊斯兰的原因跟佛教内部它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关系,伊斯兰的军队进入以后重点就是抢劫这些寺庙,能拿的拿,能搬的搬,剩下的一把火烧掉。那么,为了抵抗伊斯兰教,佛教抵挡不住了,没有办法,都跑到印度教里面去了,这些就是佛教在印度衰微的主要的原因。

结束语

对不起大家,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么一些。本人也是智不大才疏,很多问题也是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对的地方也要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通过张勇老师这次对佛教文化专业细致的讲述,大家不难感受到佛教这门充满智慧的文化无论对世界还是中国,不仅是从风俗上,更是在文学上,甚至对人们思考世界的人生观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我们云南省独有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其由来和发展的历程,一定会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