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个人资料:一项有价值的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6:16:14
一项有价值的实验——介绍“每日写作900秒”方仁工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09年06期
【原文出处】《语文学习》(沪)2009年2期第64~65页


    十多年前,根据上海市教研室的安排,我与几位同行一起到郊县一所中学去学习语文教研组的经验。在那里,我听到了“每日写作900秒”的说法。学习英语有900句,这所学校套用这一名称,来了个“900秒”,那就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用于写作。我听了眼前为之一亮,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在学校里,语文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常有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要求。据说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了解学生和班级的动态,又可以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且不说“日记”有时牵涉到个人的“隐私”,学生为什么要把它“奉献”于教师的面前呢?就从所写的内容看,则是套话、空话居多,流水账连篇累牍,因为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真实的甚至是隐秘的思想形诸文字,他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敞开胸怀给人看”的傻子呢!这样的“日记”、“周记”即使写了一本又一本,恐怕除了训练一些言不由衷、敷衍塞责的“好小囡”之外,其他收获,可谓少矣!当然,写“日记”、“周记”,我们并不一概反对,让学生自觉去写应该说是一个好习惯,只是写就让学生写去吧,教师不必去“查阅”。而今,用“每日写作900秒”来替代,不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吗!一天花15分钟,这15分钟什么地方用不了?现在用之于写作,学生也绝不会因此而增加了负担!
    那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对这种写作的方式并没有作过多的介绍。我回到自己学校之后,决定开始实施。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较厚的“日记簿”之类的簿册,并为自己的这本簿册题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同时,在簿册的扉页,写上一段前言或自勉的话。接着,每天写一则文字,要注明日期,更要为每一则起一个题目。因为我知道,会写文章的人,都是善于自拟题目的人;有些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动辄就向老师讨题目,我觉得这些同学的写作水平肯定不会很高的。训练学生自拟题目,这也是培养学生选择题材、选好角度的一种训练。至于写些什么内容呢?平日所见所闻所感,觉得有趣,有味,有写头,你就把它写下来。
    每天都让学生写,教师要不要批改呢?我的观点是,学生的作文,主要不是教师改好的,而是学生写好的。平时的作文,不少教师改得并不是不认真,可是学生进步不大,对于教师的改笔并不去仔细研究,只看一个分数了事;老是在及格线上面徘徊,学生往往失去了兴趣,把发下来的作文本往抽屉里一塞了事。你说,这样的改法,有效性究竟有多少?但不改又没有法子,因为领导要检查的,这是工作态度问题哟!
    作文是学生写好的,就得让他多写。我们绝不能因为批改耗时而因噎废食。熟能生巧,多写了手就熟了。每天写900秒,一个学期作文的总字数,会比规定的几篇作文多出很多,照这样的写法,不进步才怪呢!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是指教师可以不作指导。平日进行的作文批改,说实在的,是在学生已经犯了“错误”之后帮他改正错误,或在他有了优点之后帮他指出优点之所在。这其实是“马后炮”。有没有一种在学生作文之前就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作文并努力把作文写好的办法呢?考虑再三,为了跟“每日写作900秒”配套,为了帮助学生将读与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写作训练”课。在这节课上,按照语文课本的要求,按照写作教学的规律,我们排出了写作训练的系列,从观察到积累,从表达方式到文章体裁,从联想到想象,从分析到综合,从选材到组材,从立意到构思,从布局到谋篇,从遣词造句的推敲锤炼到修改润色,逐一进行。但这绝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而是一种以学生习得为主的练习,对于有关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在训练中由一般的要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写的“900秒”,是绝好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请大家进行评论,再由教师按每节教学的重点进行小结,然后按照每节课的要求布置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去训练,训练的成果又在“每日写作900秒”的簿册中反映出来。到了下一次,再围绕要求进行训练。学生的佳作,在课堂上得到表彰,积极性大为提高;一般的学生,则努力以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为榜样,你追我赶,使课堂上呈现出非常热烈的场面,发言交流十分踊跃。
    需要指出的是,这作文训练课,并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与文本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三线并进、多向沟通”的改革。所谓“三线”,指的是现代文、文言文、作文,这三条线并列进行,每周都有三方面的内容。“多向沟通”,则是在教学中,注意读写沟通,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本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内外沟通,校内外沟通。就写作而言,则提出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要领。这样做,语文课就呈现出立体的态势,学生学习起来就懂得了瞻前顾后、左思右想,而不至于就事论事,“单打一”。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由于受到了考试作文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将应试作文作为“样板”,努力朝这样的“样板”看齐,结果,不少同学写作文,不懂得向客观事物要素材,而只知道拾人牙慧,把许多所谓的“满分作文”当作圭臬。其实,考试作文的命题,我们何必将它们奉为“经典”?考试作文的题目,往往是为了让广大考生和教师、家长无法猜到而挖空心思,“弯弯绕”地想出来的。设几个机关,搞几个“门槛”,使人粗一看,如坠云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落笔。但如果找到了“关键”,其实是一钱不值。考试作文,无非是让众人无法猜到而“故弄玄虚”,进而来考一考考生的表达水平而已。所谓“话题作文”,其实是降低了要求的作文。不少作文题,而今都有散文化的倾向,与高中毕业生的写作目标似不一定符合。作文题,发散性的居多,因而只要略懂一些“技巧”,将预先准备好的东西搬上去也可称之为好作文。窃以为考试作文的题目不宜让学生天南地北地去“扩散”,而应注意“集中”,在单一的题目与定向的写作题材的前提下让学生去“发散”,这才能看得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譬如以“水果”为题。它是个大概念,以“柚子”为题,它就小得多了,考试还是应当多出“柚子”样的题目而少出甚至不出“水果”样的题目。如果拿到一个题目张三李四都可写在笔下,而只要在“技巧”上紧扣“题意”,这样的作文,是标准的“应试作文”。在平时,如果我们将重点放在“写什么”和“怎样写”上面,擦砺自己善于观察的双眼,磨亮自己善于思辨的头脑,并通过诸如“每日写作900秒”之类的练习不断地训练,我们又何愁写不出满意的作文来呢?
    我所教的学生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每日写作900秒”的训练,写作热情普遍高涨,写作水平大大提高,有的甚至写出了“长篇连载”。为此,我从所教两个班学生的作文中选出一部分,编了一本《我最得意的作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除了学生作文,还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内容。学生所写的作文,新鲜、生动、活泼,胜过了简单、机械的模仿应试作文的作品。
    随着教改的深入,随着课时的压缩,中学作文教学如何有效地进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主张,作文教学要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突破成篇作文的格局,突破读写分离的现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文体固然要训练,而更应训练的,则是如何写好真人真事,如何写好虚构的作文,如何写好材料作文。这三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写作形式,我们要花大力气进行训练。当前的作文教学与考试作文,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鲁迅当年在写《狂人日记》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我在这里要说:“救救作文,救救学生!”^NU1DA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