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谨演过的电视剧:.《教育能改变吗》编导手记:比较是容易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55:32

        这两天晚上,每天都领着我家小朋友一起,在网络上收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六集专题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从星期一开始收看的第一集《起跑线上》,到昨天的《学习革命》,特别是今天看到的第三集《公平之惑》,中国孩子,特别是中国农村孩子,农民工的孩子,这些孩子受教育的环境,还不要说和与先进国家的教育环境对比,仅仅只跟中国城市孩子对比,都无不令人感到震撼,并心感沉重。

       教育能改变吗?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的确出了问题。但问题的根源,也许并不在教育本身。

       大国崛起,首先应该是教育的崛起。

       大国公民,首先要获得的,应该是教育的公平。

       从教育的公平中,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良心。 

       在网上看到《教育能改变吗》第一集和第六集编导刘丽婷的“编导手记”,标题为“比较是容易的”。这篇手记中记叙了在我家小朋友就读的日本小学,进行现场采访时的心得和感想,经同意转贴如下。 

《教育能改变吗》编导手记:比较是容易的

(文:第一、六集编导:刘丽婷) 

       历经了一年半,当片子终于排期播出的时候,我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我给采访对象、工作伙伴群发了信息,及时通知了他们播出时间,并诚挚感谢他们的支持、理解以及等待。


  80%的回复中,他们用了“终于”两字,一半的人感叹“真不容易”。而我则戏谑地总结,这部片子的过程是:“策划、撰稿、拍摄、制作、审片、修改、审片、修改、审片、修改、……播出。”


  回想自己刚刚拿到教育这个选题时,简直是磨刀霍霍。因为胸中早有块垒,很想一吐为快。


  中国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人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从钱学森的“大家”之叹,到升学择校的白热化格斗;从学生的长大不成人,到老师的教书不育人;从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分秒必争的胎教、早教和幼教……中国教育似乎陷入了最容易看清却最难以逃脱的困境。


  现在的中国教育,有人概括为“学生痛苦,老师辛苦,家长无助,政府无奈”。学生、老师、家长、政府都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痛恨的事,但是有心改变,无力挣脱。


教育,能改变吗?


  选了“起跑线上”这一集,是因为关注孩子,想知道,如此关键的第一步,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迈出。中国人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如今不仅从小学开始,连幼儿园也成了战场。


  还记得当时在开心网上看到一条令人吃惊的名牌小学面试题,题目之难让网友们议论纷纷: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你能判断出这些水果每只分别是多少钱吗?请填上正确的价格。


  这道四元一次方的题目是真的吗?孩子们做得出来吗?


  我在上海书城买到这本书后,把题目带到一所幼儿园,请大班一般的孩子们试着做一下。于是节目中,就出现了孩子们做题的样子。他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神态着实可爱,尤其当他们接受我“采访”时皱着眉,告诉我“有一点复杂”“有一点难”的时候,小大人似的表情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在几次审片会上,每每放到这个段落,略显严肃的会场总会发出善意的笑声。


  但是笑过之后呢?留在我脑海中的是孩子们失落的表情,是对于现实的无奈。那么可爱的中国孩子,难道从此就走向了这条痛苦的教育之路?


  放眼世界教育潮流:号称“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孩子们7岁入学,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晚。法国教育部长达尔科斯上任不久就宣布,把小学生每周上课的时间缩短为4天。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曾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梦魇。然而他们经过了30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他们倡导的“宽松教育”,孩子们得以自由生长。


  为了记录下日本小学的真实情况情况,我们挑选了一个在日本出生、长大的8岁女孩,想跟着她上一天学。


  这个女孩子叫美怡,是日本大阪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每天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走路去上学。学校离他们家很近,一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一路上欢声笑语。这里没有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路上每个红绿灯的地方都会有义工站岗,这些义工就是退休的爷爷奶奶,或者是那些日本妈妈们,大家轮流值班。


  这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学校,现在共有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约800人,每天早上,校长会第一个到学校,西装笔挺地站在校门口,微笑着向每个孩子鞠躬问好。美怡和她的同学几乎是跑着进了学校,他们一进学校就跑到了学校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一块小小的菜地,所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去看望他们的小黄瓜,给黄瓜浇水,陪黄瓜说话。


  美怡的第一节课是室内体育课,孩子们戴着红白两色的帽子,分成两队,在垫子上做一些诸如翻滚之类的简单的体操动作。当我看到一个孩子的腿上戴着金属支架也在参与其中的时候,我轻声地问美怡的妈妈唐辛子,这个孩子是不是骨折了。唐辛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这是一个得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孩子。在日本,这些孩子不会被集中在一个特殊的学校,而是被放在普通的小学和其他孩子一起受教育。每个孩子身边会有一个专门的辅导老师贴身陪同、细心辅导。

 

 

 

 在学校体育馆上室内体育课的日本孩子们

 

 

 

 

 孩子们戴着红白两色的帽子,分成两队

 

 

 

 

 正在练习跳跃的MII小朋友

 

 


这个发现令我吃惊,但之后的观察更让我感动。虽然是节体育课,但是这个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安,相反他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其他同学做着尽量相似的动作,甚至当同学们搬动垫子的时候,他也会在地板上爬着帮忙搬。这个孩子阳光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是教育给了他这份阳光,让他觉得自己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教育方式也让其他同学明白,残疾人是我们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和他们相处。

 

 

 这就是编导手记中提到的孩子

 

 


  在这个校舍有些老旧,但是气氛如此欢快的小学里,一二三年级延续着幼儿园的方式,每个班级只有一个老师,教授所有的课程。课程中有我们所熟悉的语文算术,绘画体育,还有综合课、家庭课、研究课等一系列有趣的课程。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鼓励,而老师们则跪在地上和孩子讨论问题。

 

 

 

 学校午餐时的风景

 

 

 

 

 摄影师正在拍摄学校的走道

 


校长告诉我们,这里的体育比赛只有集体项目。学校很少考试,即使考试也没有监考老师,考试成绩也不会被公开。


  结束了在学校一天的采访拍摄,我感慨良多,在这里,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比中国的孩子少很多,但是孩子们收到的教育,却多了很多。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虽然日本学生学到的圆周率等于3,而不是中国孩子所学的“3.14”,但是他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创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帮助,对于以后的人生来说,这些似乎更加重要。


  节目终于要播出了,我们说了很多东西,但似乎更多的东西还没有说出来。无论如何,如果人们看了我们的片子,思考了一些什么,更有甚者,去做了些改变,那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