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琳绝版露图:美国朋友羡慕我在中国坐动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7:39:18
美国朋友羡慕我在中国坐动车 (2011-08-01 08:56:20)

                   一直想写回中国时坐动车的感受。没想到今天把这篇文章写在这个悲痛的时候。

          这些天,天天上网看7.23动车事故的报道,心情很沉重。那位羡慕我坐动车的美国朋友说他也在看美国新闻对中国动车事故的报道。

         出了那么大的事故,那么沉痛的教训,尽管当时坐动车的感觉不错,现在心有余悸。。。悼念遇难的人们,活着的大家要更加珍惜生命。

               不管动姐的笑容有多么的美丽,动车的速度有多快,中国高铁在世界上是不是第一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有保障才是强道理。。。。。。

                  愿逝者一路走好-,天堂里不会有追尾!

 

      去年回中国,九、十月份的时候,不管我去哪里,朋友们动不动就很自豪地给我推荐动车,说是很快很方便,价格也不贵,服务也很好,当时动车开通时我就看过新闻关于挑选和培训动姐的争议,说选动姐就像挑空姐一样严格。

      

    据新闻报道说培训动姐的中心对招聘来的漂亮动姐培训很严格,不仅语言要规范,肢体也要优美和大度。“特别是微笑,在培训中,每一位列车员嘴巴上都得咬一根筷子,露出8颗牙齿才算标准。但又不是那种机械式的微笑,一定要真诚,就像邻家小妹妹那样。”

         也有些民众评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面子工程。

      

       我的老家在重庆,多年以前,从重庆到成都,成渝两地,有传统的火车,好像记得如果是晚上上车的话,第二天早上到;再然后是汽车,高速公路,自己开车大概要花的时间要3-4个小时,如果没有堵车,或者其他交通事故的话。

    也可以坐飞机,40多分钟,差不多上去一会就下来,但是,自己到飞机场又从飞机场到市区的时间,因为是短途,是小飞机,经常不能按时起飞,等机等等,时间也要几个小时。

         2008年5月,我到了成都,在美国就安排好的,一位美国朋友到中国,他的行程是他到上海,坐游轮到到重庆,再到成都跟我会合。

       后来发生地震了,他因为9.11时参加了救援,所以特别想到灾区去帮忙,就急急忙忙从上海到重庆,没有停留,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直接坐大巴到成都,结果那段时间,成渝高速公路老是出问题,很多段路上都在补修,他有1.93的大个子,座位小,不知道那天为什么车上的空调也不行,还动不动就说有余震,本来4个多小时的路,开了7,8个小时,那段路把他害惨了,也跟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去了灾区,我们没办法联系,那一路可是把他急的。

     成渝两地有了动车,名字也很温馨:和谐号,114分钟就可以,人们特别高兴,当然会选择这种高速,快捷的新的交通工具,为人们节约了很多时间,更为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
     这是和谐号动车的动姐,首批148名列车长和乘务员上岗服务是从重庆客运段五千多名乘务员中筛选出来的,她们的最低身高不低于1.62米,最高不超过1.7米,平均年龄20岁左右,青春洋溢。

 

        

     去年9月的时候,我们从重庆到成都,这是我第一次坐动车,侄子提前买好了动车的票,价格98元,上车地点离家也很近。新的火车站,很宽敞很漂亮也很干净,就是人太多了,很挤,真的很挤,觉得人山人海。

             看到在每节车厢前面迎客的动姐打扮很漂亮,确实像空姐,满面微笑,很可爱。


 

        上车后,车厢里也是很干净,确实感到中国的巨大变化,为祖国的这种现代化高兴。

        在我们位置斜对面,有几位旅客,一直在吃东西,花生,还有重庆,四川的那种卤肉,相互之间劝说一定要吃这样吃那样,我观察,他们应该是一家人,谈的内容全是吃,变法术一样,一会又拿出鸡肉,大声说话,应该叫大声喧哗,一直没有停,不管有没有其他的乘客,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我想起服务行业经常说的话:宾至如归。确实,觉得他们就是在自己家里那么自在。

        不过有博友说:如果满座的车厢个个人宾至如归,那这家人够闹的。

 

        外面是美丽的菜籽儿花花(动车上宣传杂志上的图片),动车在这样的美丽中穿行,是一派和谐的图景
  
      姐姐家的孩子---这2个小朋友,刚开始还跟我说话,后来就借口晕车睡着了,到了成都,才醒来,被我拍下一张相片。重庆到成都原来几个小时的车程,114分钟,看看窗外的风景,观察一会其他人,再打一小会瞌睡就到了,确实很轻松很快。

                       

     大家知道高娓娓在媒体工作多年的习惯,也喜欢写博客,跟中美朋友分享自己的这些有趣。后来回到美国时,跟美国朋友讲起我坐动车,又让他想起那次重庆到成都坐大巴的经历,我的114分钟和和他的7,8个小时,他好羡慕,说再到中国时一定也要坐动车。

         不过,看到这次那么大的事故,还没有问美国朋友到中国时是否还坐我们的动车?

                        什么时候才能让美国朋友真正心悦诚服羡慕我们?

   

      写在后面:

        这次追尾发生后,现场很多乘客救人,有人问:乘务人员在哪里 ?王学进在博客里有这样的话:

      一培训人员如是说:但过分强调对姿势和笑容的培训,恰恰忽略了对她们安全知识、应急反应和救助能力的培训,当然更不会注重对她们进行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了。此种培训理念模式往往会将动姐们培养成“绣花枕头稻草芯”的塑料模特,中看不中用。就乘客而言,动姐们的笑容再灿烂,也只能养眼而已,但要是她们欠缺救助能力,就有可能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说,铁道部门应该把培训乘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和救助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来完成,不必将露出几颗牙齿作为培训重点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