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福广西电网处分:“低碳生活”之“下沉式土窑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12:42
永寿土窑洞: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 2010-09-03 09:21:23     浏览次数:190 文字 〖 大 中 小 〗

新窑洞

 旧窑洞

    2010年夏,上海世博会。
    国家主题馆总策划马小玫女士兴奋地说:“开馆以来,未来正在实现展区引起了各国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获得极大好评,特别是陕西永寿黄土地项目,更是得到了参观者的关注,在反应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方面,做到了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
    土窑洞,这个人类古老的居住形态,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和贫穷、过去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要为追求美好生活正在舍弃的旧事物。让人们吃惊的是,在反映世界发展潮流的上海世博会未来正在实现展区,窑洞竟为人类提供一种更环保、更低碳的新生活方式。旧新之间,陕西永寿县做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探索。
   
    土窑洞渐渐退出视野
    从半坡猿人开始,人类就已经把窑洞作为居住的形式。为了求生存,祖先们凭借自然形成的土坡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在漫长的岁月中,窑洞的建筑形式越来越丰富,成为黄土地上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窑洞对人们生活造成的种种不便也日益凸显出来,富裕了的人们纷纷搬出窑洞,住进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住窑洞反而成了贫穷的象征。
    地处咸阳北部的永寿县,过去群众基本上住的都是土窑洞。近十多年来,大部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盖起了新房。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永寿县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惠民政策,逐步实现了整村搬迁,纷纷住进了新瓦房,告别了土窑洞。而废弃了的土窑洞基本上也都实施了旧庄基复垦还田政策,人类居住几千年的土窑洞正在逐渐消亡。
    从2009年底开始,永寿县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全县所有的贫困户搬出土窑洞,住进现代舒适的新瓦房,在全县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三年告别土窑洞”的安排部署,计划用3年,全面完成190个村5948户24449名居住在土窑洞里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
    现在只要身处永寿,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场面,一排排整齐亮丽的新居,在厚重的黄土地上鳞次栉比,与昔日古老破旧的窑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永寿各级干部的心中,告别土窑洞是一项民生工程。无论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群众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温暖和实惠。在永寿县,所有告别土窑洞的村民建设的新居,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建筑起点较高,采用新型建材,水、电、网络、沼气、洗浴等设施一应俱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显然,告别土窑洞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但两三年后,我们要想再看到我们先人创造的人居典范——土窑洞,已几乎不可能了。
   
    低碳生存让窑洞“呼吸”起来
    人类居住千年土窑洞真的就一无是处,只能被淘汰吗?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冬暖夏凉、恒温恒湿、节能、隔音、保护自然风景等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居住优点难道也只能随着窑洞消失了吗?
    新农村要加快建设,群众的生活要实现根本转变,搬出土窑洞,住进新瓦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更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但社会进步了,祖先创造的文明不能丢,永寿县委、县政府依据现实,在实施土窑洞开发保护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正是这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土窑洞可以创造性的保护,更为永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2002年,永寿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陕西黄土地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一期投资6600万元建设黄土地绿色生态度假庄园。这个项目经省发改委立项,总占地20000亩,一期开发4300亩,主要以西北地区独有的黄土高原峡谷沟壑地貌为背景,结合保护完整的百年下沉式古窑洞,体现以土窑洞“住”文化为特色的七星级生态度假酒店,并收集保护发掘陕西民俗非物质文化及民间民俗博物馆、中国古镇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黄土艺术博物馆,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史物考、综艺博览、绿色农业等大型综合性绿色生态项目,为展现华夏文明及西北黄土民俗风情,“变静为动”的全新概念拓展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是改变土窑洞生存困境的秘诀所在。在永寿黄土地项目中,“绿色自然空调系统”专利、秸秆气化系统、沼气利用系统、太阳能、风能利用系统、蓄水滴灌系统、中水处理系统、生物质能处理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做到了土地 “零支出”,而且改变了过去土窑洞夏季潮湿的不足,成为地下可呼吸建筑的典范。
    技术的应用将土窑洞环保、绿色、生态、无污染等特点进一步发挥,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的高度评价。新华社记者在文章中赞称:这种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具有“地下北京四合院”之称的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原生态民居,经过改良后,变身为高档生态度假酒店,不仅成为陕西当地一景。
    永寿这种的“改良版”下沉式窑洞,卫浴一应俱全,装潢高档,还巧妙设置了“绿色空调”排风系统,使窑洞会“呼吸”,冬暖夏凉。洞内预设了网线插孔,坐在古老的窑洞内,鼠标轻点,就可上网与世界连通。项目负责人赵一丁介绍,这个项目集合多重现代科技,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符合现代生活要求,更为环保和低碳。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为新农村建设及拉动旅游产业链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西线汉唐文化游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住宿条件,“东游兵马俑、西住古窑洞、左观法门寺、右拜黄帝陵”,来陕西旅游“吃泡馍、赏秦俑、住窑洞”缺一不可,使外宾在陕西又可以多停留一天。
    永寿县在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开发保护土窑洞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乡村和群众依托土窑洞发展农家乐。常宁镇政府2008年利用土窑洞建成了漂亮美观的农家乐,使西安、咸阳许多游客不仅品尝到了农家美味,而且亲身体验到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神奇,同时也为一些专家和爱好者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原始“穴居”发展演进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
    链  接
    土窑洞:人类最早的安居工程
    土窑洞历史悠久。
    从陕西半坡猿人故居看,它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形式之一。
    黄土的硬度和粘度较强,适合修建窑洞。先民们或依坡修建窑洞,或在平地上挖坑取土修建窑洞,依坡修建的窑洞农村人称其为“明庄子”,大多都在沟边,平地上修建的窑洞农村人称其为 “暗庄子”,也叫地坑窑。土窑洞大多集中在关中北部黄土高原上,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土窑洞里,土窑洞为他们避风遮雨,繁衍后代,为人类的安居乐业和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土窑洞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安居工程。民国以前,为防匪患,人们还创造发明了一种更大的土窑洞,农村人称其为 “窨子”,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在地势险要的高崖上挖成窑洞,将重要物品存放其中,崖窑只有一个出入口,设吊桥,陷井、住室、厨房等。匪贼袭扰,村民躲匪于崖窑,派人防守,与匪抗衡。有的崖窑,还设有地道,如崖窑被攻破,人们可以从地道逃生;匪贼围困,凭此可以向外界求救。
    土窑洞的建筑结构基本是直壁打孔,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形成的特有的建筑观念,并由此而决定了它的建筑格局。以窑洞为主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明庄子前面为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出入。暗庄子则在前面钻出一个和窑洞一样形状的出口,按上门供出入。窑洞庄院的院子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在院内种菜和栽植树木。其内,吃饭、睡觉、待客、迎宾等等都可进行。
    土窑洞基本体现了以面南为尊,以阳为上的特点。在一庄之内,居于中间的为尊位,是一家之主或长辈的居所,是待客的地方,居于两旁的则是卑位,是晚辈子媳之住所,和堆放他物之处。灶为上多在阳面,畜厩、厕所为次,多在阴面。据传,土窑洞是开天辟地之初,盘古老圣人送给人间的宝物,几乎每个窑洞都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教育着后人一代一代关心着土窑洞,热爱着土窑洞。几乎每个窑洞都有一位明察秋毫的神灵在保佑着人们平平安安,监督人们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这表明了先人对窑洞的迫切依赖和深厚感情,已达到了神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