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豪黑武:浪淘沙 北戴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22:24
诗词原文: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  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的渤海边,是旅游胜地。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叫幽燕。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幽指幽州,燕指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北戴河是它所辖的一个区。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为得名。  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谁边:哪边,何处。  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越:越过。  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一百五五~二百二十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北戴河附近,南北朝北魏时沉没于海中,今天已不存在。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飒飒声音(或指风的阴冷狂暴)。  人间:指社会。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相关典故: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创作背景:

  一次,毛主席在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在沙滩上散步,边走边吟起了曹操的《观沧海》。主席身边陪同的保健医生徐涛问:这是谁的诗?主席告诉他是曹操的。徐涛很惊讶,说曹操只是个白脸奸臣,会做出那么好的诗?毛主席就耐心地解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了北方,为创建魏国打下了基础,同时大胆改革,革除东汉弊政,使当时受到很大破坏的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还有一次,毛主席下海游出很远,跟随的人累得轮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后来,到了快望不到岸边的海域,遇上一位驾船捕蟹的老渔民,工作人员再次请毛主席上船,毛主席马上痛快地上了渔船,不待擦干身体,就和老渔民聊起天来。他当时只穿着泳裤,老渔民一下子没有认出来,两人就从吃喝穿戴、鱼鳖虾蟹、锅台灶头、老婆孩子、新旧社会,直聊到互助组闹不团结等等。在《浪淘沙·北戴河》中,主席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领袖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