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娶了谁:中国镇国利器研发历程:江泽民曾亲自批示“争口气”(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8:13:35
  [提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周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了预警机。中国要掌握这种先进的装备只能靠我们自己,面对着重重的技术封锁,江泽民同志批示,研制部门要争一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家卡脖子!

  

  资料图:歼-10起飞。摄影:刘峰

    泱泱大国的军火库,究竟有哪些镇国的利器?高精尖的三军武器,又是如何被锻造出炉?展现中国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历程,揭秘撒手锏武器的惊人性能,讲述跌宕曲折的研发故事。

  早在1978年以前,美国的第三代战机——F16就已经发展出十几个改进型号,但是中国的歼击机却还是第二代的水平,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历史落差。第三代飞机的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对于设计团队来说,为了实现战斗机的高性能,他们需要做的不单单是填补空白,还要尝试最先进的设计方案。

  宋文骢 (歼-10飞机总设计师):抄人家的或者沿用老的歼七布局,那个不行的。做这个飞机也有很多风险,事情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前面没有困难,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推动力。

    歼-10战机6年试飞无一败绩

  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首飞。试飞大队长雷强担任了首飞任务。第三代战机的标志性特点就是电传操控。因为气动布局等特性,飞机上天后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传统的操纵杆连动方式已经无法控制它的飞行,需要成熟的新式电子飞控系统才能驾驭。电传飞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飞机便会失去控制,后果无法想象。

  雷强 (歼-10飞机首飞试飞员):原来我最担心的就是咱们电传系统出问题,那就是飞机不可控。

  杨伟 (时任歼-10飞机飞控系统负责人):当时给我安排的任务是在飞机边上对飞控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因为是首飞,我们检查了三轮;确保一切满足条件。我当时竖了两个大拇指头,告诉雷强,说飞机准备好了。

  雷强 (歼-10飞机首飞试飞员):当我飞机滑出的时候他一直给我这样比划着,两个大拇指这样。那个我觉得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资料图:歼-10起飞。刘峰 摄影

  飞机滑行——拉升——冲天。这短短的几秒,空气仿佛是凝结了一般。飞机的呼啸声将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人们屏住呼吸,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静静地仰望。当雷强驾驶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所有人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了。

  这个默默落泪的人叫杨宝树,他被任命为歼-10飞机生产总指挥时已经58岁。而这个场景,是他陪伴着歼-10留下的最后一组镜头。从设计、加工到总装,他陪伴这架飞机度过了十七年,然而在定型试飞的最后关头,他累倒了。1999年9月9日,这位歼-10研制功臣永远地离开了。在病情恶化、处于深度昏迷时,他还在喃喃自语:“飞起来……拉高!再拉高…”。

  首飞圆满成功,但这仅仅是战机研制工作一个新的开始。随后的每一次试飞,每一项工作,都如履薄冰,都面临着首飞一样的艰辛和挑战。

  作为一架战斗机型号来说,试飞的周期大约要占整个飞机研制的三分之一以上。战机试飞,被称为是“刀尖上的舞蹈”。从美国的F-16、俄罗斯的苏-27、到法国的幻影-2000,这些先进战机都在试飞阶段发生过机毁人亡的惨剧。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能否经受蓝天的检验,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周自全 (歼-10飞机试飞总师):有人预言,歼十试飞肯定要摔飞机。而我们这些试飞员,都是很优秀的试飞员,他们自己都说,他说现在就是看轮到哪一位弟兄了。

  在外人看来,飞机试飞是个风险性极大的职业。然而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他们必须忘掉的事情,因为只有通过试飞,才能获取宝贵的数据,为飞机的研制定型提供科学依据。

  张景亭 (空军某试飞团团长):风险只是试飞当中的一部分,它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飞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没有战斗力到有战斗力这么一个过程。

  在试飞员的背后,有着一个强大的保障团队,这个团队看似寻常,却在时时刻刻影响着飞行的成与败,甚至试飞员的生命安全。

  周自全 (歼-10飞机试飞总师):有一次咱们的飞行准备过程中,飞机开着车,上天之前要检测飞机状态。夏天啊,在40多度的机场,后来检查通过了,最后有一个机务人员发现,有一滴油从缝里流出来。那个液压管在这个时候才破裂,如果说他不是这么高度聚精会神,他不会发现,如果他没有丰富经验的话,他也发现不了,如果这个东西带到天上去,那个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在历时六年的歼-10高强度试飞过程中,没有摔过一架飞机,连飞机大幅损坏的类别事故都没有发生过,这在全世界战机试飞史上都是令人惊讶的成绩。

  2006年,歼-10飞机正式向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世界三代战机群中一颗闪亮的新星。

  

  资料图:歼轰-7“飞豹”。

    3个月完成“飞豹”歼击轰炸机三维设计

  我国第一架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有人称它为“飞豹”。新型歼击轰炸机从开始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装备部队,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而这,曾经一度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唐长红 (新型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几乎飞机的每一个零件都得进行重新画图,重新设计。那这样的话,时间又要求得非常紧张,如果没有新的技术手段,用传统办法是没有办法按期完成这项任务的。

  新型歼击轰炸机的研制和生产恰逢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三维设计和数字化装配,是新时代飞机设计手段的重大革命。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新型歼击轰炸机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进行飞机的三维设计。这一创举标志着我国的飞机设计手段实现了质的飞跃。

  

  视频截图:预警机研发。

    揭秘“空警一号”预警机后期研制不得不中止

  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加快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信息化武器装备已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联合作战,正在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200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坚持作战需求牵引和科技推动相结合,科学确定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着力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武器装备体系。

  这架珍藏在航空博物馆中的“空警一号”,是我国早期预警机的雏形。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研制预警机的设想,1967年研制了新型歼击轰炸机。但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预警机的后期研制工作不得不中止了。

  在现代战争中,空中预警指挥机作为远程预警和空中作战指挥的控制协调中心,被称为“空中指挥所”。它可以凭借强大的侦测力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将来犯之敌尽瞄眼底,更能指挥协调空中作战和精确打击,被誉为“空中力量的倍增器”。预警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现代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建奇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周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了预警机。中国要掌握这种先进的装备只能靠我们自己,面对着重重的技术封锁,江泽民同志批示,研制部门要争一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家卡脖子!

  此时,距离尘封已久的“空警一号”诞生之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国外先进预警机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空警一号”的年代。要在短短几年之内研制出先进的预警机,就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军地上百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几千人的科研大军开展了艰难的攻关。 科研队伍一一解决了气动布局、雷达重心等等高难度问题,飞机改装采用数字化手段,两年完成设计制造,三年实现首飞,创造了我国电子和航空工业的奇迹。

  与此同时,我国完全自主研制、全部国产化的小型预警机也成功问世

  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正式列装,实现了空中预警探测和空军作战指挥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和民族增添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守土利器。

  

  视频截图:杨利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搭载联合国旗帜

  浩瀚的太空,曾激发出人类无数美好的遐想,也成为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的广阔疆域。

  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到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太空旅行;从1969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第一个脚印,到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升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外层空间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角逐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把握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果断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确定了从载人飞船起步,到空间实验室,直至建立空间站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也可以说,这是从那个,党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小平同志开始,就是抓载人航天。然后最后立项,是咱们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决定的。2003年,第一次载人飞行成功之后,于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又批准了载人航天的第二步发展计划,所以这一直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进行这项工作。

  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题名“神舟”。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经过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110多个单位数十万人七年默默无闻、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迎来神舟飞船一飞冲天。

  全国有关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任务。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对我国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新建的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和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以及着陆场系统进行了全程实战考核。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二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通过试验进一步完善了设计,解决了暴露出的质量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以后的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与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状态基本一致。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表明载人航天技术日臻完善,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坚实基础。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四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对载人飞行的技术状态进行了全面的无人飞行考核。

  2003年10月15日,是中国航天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出征壮行。

  杨利伟: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中华民族几千年金戈铁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天翻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的将士们开始了一次前无古人的壮阔旅程。

  杨利伟:“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

  尽管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之旅只有21小时23分钟,但是,这宇宙中短暂的一瞬,却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企盼。

  在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为飞天梦想奋斗多年的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此时,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几千万华人奔走相告,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7个月后的 2004年5月19日,杨利伟来到联合国总部,将神舟五号搭载的联合国旗帜交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手中。

  航天英雄杨利伟向各个国家的代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中国虽然不是第一个搭载联合国旗帜的国家,但是中国是第一个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过程当中就搭载联合国旗帜的国家,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联合国的一个很大的支持。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就搭载了联合国旗帜,表明了中国政府重视与联合国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领域的合作,也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决心。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2月3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的目标要求。

  2005年10月12日凌晨,问天阁上空雪花飞舞,像无数欢快的天使,来为中国航天员再次太空之旅送行。

  费俊龙: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

  17时28分,费俊龙打开了轨道舱舱门,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从这一刻开始了。

  神六飞行,第一次对飞船载人环境、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能力进行大负荷、长时间的考核,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由“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跨越。

  在神五、神六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出舱活动这一新的更高目标摆在了中国航天人的面前。

  2008年,我国终于攻克和掌握了气闸舱设计、舱外服研制、航天员出舱训练等关键技术。7月18日,舱外服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到中南海(专题),胡锦涛同志欣然提笔命名“飞天”。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七飞船飞向太空。

  翟志刚: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这是一个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时刻。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顺利出舱,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8年9月27日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

  2008年9月28日17时31分,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又一次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又一次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振奋和鼓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205台有效载荷设备随飞船进入太空,开展了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涉及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观测等六大科学领域,实现了空间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09年9月14日,我国新的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破土动工。

  我国航天事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