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贞传奇高演受伤: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15:2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一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有无数主火神,所谓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第三尊:

  【大光普照主火神。】

  『大光』是形容自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虚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应道交。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现前众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无量劫前,我们微细的念头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们听了这些话,读了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十方三际是一体,没有前后、没有广狭、没有浅深。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因此他有这么大的德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关破除之后,业障、烦恼、习气才能够断除,而后觉悟,悟了之后才真正得乐。众生烦恼习气还没有除的时候,这个时候与诸佛如来就不能产生感应,在前面我们都将这个道理给诸位报告过了;是我们的心、境跟如来果地上不相应。

  大乘经上常讲,众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动诸佛菩萨;一念是讲时间短促,一剎那,时间很短;微善,极其细微的一个善念。我们想想,这种微细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们哪个人没有?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示现?不是佛讲错了,还是我们望文生义,曲解一念微善。实实在在说,我们每个众生乃至地狱众生,善根福德都相当具足,哪里只微善!为什么还堕在三途?虽有善根、虽有福德,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现前」,这个把他障碍住,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经上所谓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象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

  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么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于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于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么一个大智慧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个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再看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么?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净,相哪有不清净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这个才知道万法皆空。什么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样样都不空?这是什么道理?给诸位说,这是迷情不空,除这一点之外,我们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你们看到经上讲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现前哪个众生不是无量寿?我说这个话你们又不相信,明明看到这个身几十年就有死,怎么是无量寿?这是你没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晓得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的身就好象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把我们这个人比作清净法身,衣服脏了天天换洗,你没有感觉得这个衣服寿命好短,没感觉到。在十法界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那不是自己,这身不是「我」,「我」无量寿。所以你晓得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跟诸佛如来差在哪里?差在诸佛如来是智慧当家,我们凡夫是情识做主,这个糟了,迷情做主。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诸佛菩萨用的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除此之外实在讲没有差别,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觉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清净心处众生界,众生界也是清净的,决定不染污。禅宗里面话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才叫众妙之门,这才是真正慈悲。我们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就是此地「众妙宫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为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的慈悲、方便就坏了。与觉正净相应的、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的慈悲,那就是本,那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门。所以要看跟哪个相应,与佛菩萨相应,那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门;如果与烦恼相应,那就错了,那就变成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是生佛凡圣差别之处。

  所以佛法修学,无论什么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教下,它有一个总原则,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戒定慧,就是觉正净,这个不能变更。与这个相应,这是佛法;与这个不相应,那是魔法。佛同用一个魔字来说,魔是什么?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与觉正净相应,那是决定会得到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修学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是的。真实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对于一切人事物的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真实的利益。明了之后你才懂得修因证果,这个门径自然清楚了。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无尽光髻主火神。】

  『无尽』,无量的意思,也有无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无尽的。不但智慧无尽,德能也是无尽,色相也是无尽。他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色相无尽;有能力示现,德能无尽;又有能力随机说法,显示出智慧光明的无尽,帮助一切众生开发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证果,他成佛了,佛菩萨不居功,为什么?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绝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佛菩萨帮助他得到的,不是的,他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晓得众生很苦恼,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这一点也没错。众生的苦难也是无尽的,为什么?迷了,把你无尽的智慧德能变成了烦恼灾难。一下觉悟了,就把无尽的烦恼灾难转化为智慧德相,转变。

  所以学佛,特别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大转变。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我们现在种种忧虑、种种烦恼、种种分别、种种执着,如何把它转变成清净平等觉?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闻法,哪里要天天听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到达黄梅向六祖请教,几句话之下很投机,佛家讲很投缘,言下大彻大悟,他老人家掉头就走。六祖就问他,你怎么走得这么快?没事了,没事没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场有名的叫「一宿觉」。他亲近师父一天,还是师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里像我们这样天天听经,听上几年都还迷迷糊糊的。

  所以听经要会听,会听是转境界。读经的时候,即使是在一些法会当中,乃至于超度法会,放焰口、蒙山施食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那就有真受用。什么叫随文入观?随着经文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他就入境界。你读《华严》,你读「十住品」,你能随文入观,你就是十住菩萨;你读「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萨;你读「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萨;随着经文就入境界,一部《华严经》念完,成佛了,确实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问还会退转吗?会退,退得很快。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又动心,又生烦恼,这就退转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进进退退,到什么时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证果,这里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绝对不会再退堕凡夫地。

  我们要问,这个时候烦恼有没有?见惑没有了。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的见解决定没有了;可是错误的思想还有,错误的见解没有了。错误的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还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没断。所以你见解正确,在这个境界你就证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烦恼虽然有,起不起作用?给诸位说,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初果以上,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之前,有微细的贪瞋痴慢,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的事,可是偶尔也有贪瞋痴慢的习气,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就是说他的定慧能够控制。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习气没有了,完全转过来,就刚才讲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当然转业报身成如《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无量相好身,转秽土为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转变在心,心里一转变之后,外面所有境界都转变。

  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在理上讲是肯定的,我们哪有没有能力的道理!为什么转不过来?还是心没变得过来,很想变,变不过来。不但变不过来,怕的是愈变愈糟,原因在哪里?我很想变、很想作菩萨、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很想」就是个邪念,就错了。清净心里还有一个「很想」,心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成就?要怎么样才成就?不想,他就成就了。诸位要听我这个话,要执着我这个「不想就成就了」,到哪里成就?顶多无想天成就,还是到外道去。你才晓得说法多么难,就怕大家听了产生误会。佛法里面「无想」,无想是无邪念、无错误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门常讲「无念为宗」。你要真的无念就变成无想定,那就错了。无念是无邪念、无恶念,他有正念。所以这些话,从前的人讲,讲得简单,大家听了能懂。现在很麻烦,往往执着名言,产生错误的见解。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说听的原则很好、很高明,他教我们听经,「离言说相」听,不执着讲经人的言说,不执着;「离名字相」听,不执着他所说的这些名相术语,不执着这些;最后是「离心缘相」听,根本不要去思想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离心缘相,这样听经会开悟。我们今天听经开不了悟,原因是着相,着了言说相、着了名字相、着了心缘相,我们坏在这个地方。离相才能见性,着相不能见性。

  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尽的,不仅仅是智慧,样样都是无尽的。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能变的无尽,所变的也是无尽。「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无尽里面用光来做代表;髻是高显之意,就是它非常明显、非常显著,都是我们六根很容易觉察到的,很容易接触到的。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

  『种种』是多,也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无尽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这两个字里面就把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五眼圆明」,圆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眼,到后面经文都会讲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显,我们要用智慧就是种种慧眼,来观察一切依正庄严,你就不会看错。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我们看错,人看错、事看错、物看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所以我们读菩萨的德号,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惭愧,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如来的五眼,《华严》讲的十眼,怎么成就?它的根本还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从哪里生起?从禅定当中生起的。我们净宗讲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能生,无量智慧是所生。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从持戒来的。所以,它的根本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什么叫持戒?戒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教诫,所有一切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称之为戒。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明了,要依教奉行,这叫持戒。一切经太多了,我们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哪里能学得了?这个没关系。受持任何一部经论都行,因为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互相贯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我们同学在一起共修,对于持戒这一条我们看得很重,没有疏忽,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简单,如果太繁琐,条目太多,我们记不住,记不住等于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简单愈好。净宗学会当时成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大家很容易记得,你一定要遵守。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我们三条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很好记;记住了要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诫。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不违背,这叫持戒。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面,决定不能够离开人群。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人群独自生活,不可能。与大众相处,佛给我们定了几个戒条,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是见和同解,这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够相处。如果彼此见解不相同,就决定不能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国为什么分成十个宗派?大家兴趣不相同。喜欢参禅,决定是参禅那一帮、那一派去了,他们思想见解相同。喜欢念佛,这些思想见解相同,大家进念佛堂。喜欢研教,有研教的道场。所以古时候中国的寺院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学校。譬如在隋唐时代,我们想学《华严》,《华严》到哪里学?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华严宗,你想学这个到那边去。你想学《法华》,《法华》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学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在长安慈恩寺。你想学戒律在终南山。都是专科大学,一点都不杂、都不乱,所以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为什么?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开悟。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你要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是乱的,你决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哪有这种道理?像有的大学里面,开了很多学院,几十个学系,几百种课程,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你统统都要学,学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这个道理?只要你学一科,一个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同样一个道理,佛法经论虽然众多,佛并没有要求你样样都要学,你只要在里面选修一门,你就成就了。再说同样学一门东西,譬如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我们很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凡是喜欢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在一起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本子,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边去学,都好,都能成就。这就是讲见和同解。乃至于学《阿弥陀经》,大家都是学《阿弥陀经》,可是有些人喜欢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们两个人就谈不来,那又要分两个道场。统统都是《弥陀经》,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学《要解》的跟蕅益大师学,学《疏钞》的跟莲池大师学,也要分成两个道场。可见得见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础,决定要建立共识,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这个道场才能够成就大众。所谓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场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成就。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遵守团体的规矩。大家在一块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规,这些法规决定是依据我们现实生活所需要而制订的,而且可以时常来修改,我们在一块共同生活才有规律。这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当不容易。六和敬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而在同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提倡云水堂,现在讲睡通铺,跟军队一样。大众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规规矩矩的,连睡觉也是彼此互相监督,你不能不守规矩。决定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关起门来在里面干什么没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换句话说,他退转了。所以一定要像军队一样,十几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象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解,懵懵懂懂,现在明白之后,才知道六道轮回的可怕,决定不能再干了。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你要不真干,出不去,一定要真修。

  所以我们将这个纲领,写在《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里面。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册大家携带方便。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也很慈悲,又将《无量寿经》里面,重要的教训节录了六十条,又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也节录了六十条,合印在一起。我们能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这是真正的持戒。这个小册子是行经,日常生活行为一定要依靠的标准,然后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时候你对于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没有错误,那就是「种种焰眼」。此地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现身说法,所以他们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

  这个名号里面有八个字。『十方宫殿』,我们看到这个字样,就知道这是从作用上讲,不是从理上讲,是从事上讲。既说十方当然就包括三世,这是连起来,不能够分开的;说三世里面一定有十方,说十方里头一定有三世。『宫殿如须弥山』,如须弥山是比喻,须弥山是一个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宫殿如须弥山,这个主火神我们就可以能想象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报是多大,他居住的宫殿像须弥山一样。可是我们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宫殿」表慈悲,表护念一切众生。这个名号里面实在就是显示大慈大悲,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布施大慈大悲。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苦难太多,诸佛菩萨好象都没有慈悲来护念我们,没有慈悲来保佑我们,让我们遭这么多苦难。这些事实我们凡夫很难体会,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布施慈悲、布施无畏,诸佛菩萨来现身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不来现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为什么说他来不来都是慈悲?佛菩萨来是感应而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来的时候是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他不能来,来了之后不但众生得不到利益,众生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么?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会谤佛、谤法、谤僧,那不是加重他的罪业吗?所以他不来,不来还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业,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什么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决定没有感情用事,它是圆满智慧。可是诸佛菩萨,虽然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他会以种种差别的身分,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于变现动植物的身分,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也许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些事、这些理,理不必说,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很多很多,我们稍稍留意去体会、去读诵,然后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虽不认识有感触,确实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这是「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名号的意义。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说威德,『光』是讲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看,威德就是属于善巧方便,光是属于智慧光明。这里面所谓的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圆满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们要怎么样学习?也就是说这尊菩萨的德号,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风,不是叫别人害怕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威是令人景仰,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这个德行一定是为世间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众景仰。古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诚。佛的教育,这是大圣的教学。世间圣贤教育,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数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数人肯定孔孟是世间的圣贤,他们没有私心,一片真诚,教导一切众生。教导的内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学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是教育的目的。人与一切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应该如何相处,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与人能相处,人际关系搞好了,无论在生活、在事业上你一帆风顺,你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你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你,人事关系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你看我们现在,现在很糟糕,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会大乱。社会之乱就是人际关系坏了,每个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坏别人的利益,这怎么得了?乃至于治国的人,他也是有这个观念,只顾我自己国家的利益,不顾别人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能和平吗?能安定吗?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们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要想到别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顾全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要顾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我们共同来发展,共同来繁荣,互助合作,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后果是不堪设想。这是讲我们今天人际关系不懂,造成许许多多的摩擦,制造出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违反了原则,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自然生态平衡。你破坏了,破坏整个地球,产生许许多多的灾变,带来许多的灾害,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处,你不懂得。这几天报纸,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有一些讯息,他们现在在反省,发现到长江上游大规模的砍伐,与这次大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才下命令,一棵树都不准砍。这是什么?人跟树木的关系没处好,现在教育不讲求这些了。更深一层的,现在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一点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哪里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搞好,我们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够通达、都能够明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了。

  佛教给我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最高的原则,教我们看破、放下,那才真正得到圆满的威德光明。释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三衣一钵,彻底放下。换句话说,过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一丝毫奢侈都没有,他真放下了。当然我们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生的时代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他那个时候,当年在那个地区,他们的气候,自然生活环境,许可他们过这种生活。每天托钵,吃一餐饭,日中一食。他们那个气候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三衣展开就是盖的,卧具。诸位晓得,现在把卧具都拿来垫着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卧具是铺在地上睡觉用的,所以称为卧具,它不是拜佛用的。过那么简单的生活,我们要晓得这个原则原理,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脱,要过最简单的生活。给诸位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为什么?因为心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身心清净就境界清净,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么叫看破?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是放光。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人家讲经说法没有预先准备,什么人来问,当时问当时就解答。答完之后,还不是当时记载的,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开会来结集经藏。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没有带一本书在手上,没有;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不会有一支笔,找不到。智慧如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哪来的?从看破来的,从放下来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无尽的,永远用不完的,哪里要去准备!哪有这个道理。哪像我们现在学经学得这么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们也好笑。当时佛的这些学生,佛的学生听佛讲经没有带笔记,为什么人家一听都能记住?而且能够永远不忘。佛灭度之后结集经藏,还能把佛当时讲的话能够背诵出来,他绝不是有意去背诵的,而是自性流露。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位在经上常常读到,也可以说是我们相当熟悉,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的,不是真的小乘。

  所以在大乘经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大」字就已经给我们很明显的标示出来,他不是小乘,大乘。大乘阿罗汉是什么人?法云地的菩萨称大乘阿罗汉,第十地的菩萨。因为阿罗汉这个名词的意思叫「无学」,就是他毕业了,他的修学毕业了。小乘法里面毕业称阿罗汉,大乘法里面毕业叫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由此可知,这二千五百五十人,里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萨来示现的,古佛倒驾慈航里头有不少,世尊没给我们说出来,只说出几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哪里是普通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灭度之后,他们来负责结集经藏,将佛的遗教传之于后世,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他的总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

  佛法叫「内学」,内就决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东西,要向自性当中求。真正是为佛弟子,佛给我们讲读诵大乘。大乘经要不要读?要读。怎么读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子读诵。我常常读诵经典,我要不要记?不要记。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读诵,从来不去记它,从来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读,这是修行,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为大家讲解的时候怎么讲?看你们的表态讲,看你们的眼神讲,不是准备,没准备,这个东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如果要是短讲,这部《华严经》三个月可以讲圆满的,很快,一天讲很多章。细讲两个小时讲几句,这还不是很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学教如何能学活,你就成功了;学死的,难!不能成就。一定要学活的,活学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暗主火神。】

  这个好懂。『光明』是智慧,『暗』是比喻烦恼、无明。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就是光明破暗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够照破黑暗,取这个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这个名词不好懂,实在说我们常常读、常常听,也只是含糊笼统,问你懂不懂?好象有懂;再一问的时候,实在是不懂。无明的样子是什么?那就比较容易理解,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无明的样子,无明的现相。你有这些东西,你看无明在起作用,无明在现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会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减少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减少?哪一个人不希望减少?不希望把这个东西断掉?它断不了,愈想断是愈多;不想断的时候好象还没有,愈想断愈多。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都是断这个东西的。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你的清净心现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了。然后你读经、你修学,甚至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谓「常生智慧」,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就常生烦恼,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末后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说法,这是浅而言之。如果深说,所有一切音声无一不是雷音,这是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耳根对声尘就不一定是说法了,所有一切音声都是说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说法。在平常讲席里,这种说法很不好懂,华严会上讲这个话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点。《华严经》毗卢遮那佛说法,尘说剎说、无间说,六尘统统都说法,这才是「雷音电光」。电光也说法,电光给我们说什么法?给我们说「一切法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无所有,给我们说这些话。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开悟,能帮助你开悟的统统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么?」你会不会?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参禅、念佛都不是佛法。为什么?你在里面生分别、生执着、生烦恼,那怎么叫佛法?佛法是清凉自在法,你在这个法里头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自在。所以会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人看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现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这么个道理。这是「雷音电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这是总结,这个团体人数也是不可思议。末后叹德,叹德里面的义趣很深很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二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于利益众生的,对于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

  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啰嗦,每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啰嗦。他说,我不能不啰嗦,你不答应,我就犯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于常住物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么样报掉;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

  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后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着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么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于偷盗,都是属于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二、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后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瞋,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么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湾钱。那个时候台湾钱跟新加坡钱比较,在那个当时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块是台湾的十二块。他给我限制不可以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他说如果你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我们过最低的生活水平,决定不敢浪费。自己过去生中没修福,没有福报,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从哪里来?

  现在大家看到我有这么一点福报,学了佛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省的决定节省,决定不会浪费。讲经的时间久了,认识人多了,当然供养也就多了,我把这些供养拿去印经书。我在早年的时候,这些供养做三桩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经书,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医药,我只做这么三桩事情。经书印得很多,跟大家结的缘很广,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早年,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印《华严经》,那个时候一套成本是台湾钱二十四块,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开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装十二册,一册两块钱。我在平常用钱的时候,我用两块钱我都会想一想,这两块钱如果能省下来就多印一本书,所以怎么敢浪费?希望我们的法宝普遍的流通。现在除了经书之外,我们做的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有CD,许许多多东西都在流通,最近发展的网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约束到最低的水平,我们这个日子过成习惯,就过得很舒服。

  我们看到别人在享福,我在种福,我现在不要享,我要种福。福报什么时候享?古大德教导我们,也不是来生享,这一生临命终时候享,那是真的福报。临命终享什么福?没有病苦,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临命终时享这个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报。只要有福的人,纵然一生当中没有接触过佛法,只要临命终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神智清楚,没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十念就决定得生。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决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愿意去就行。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他最后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后那个念贪图世缘,反而不能往生,这种人很多。或者是临终病苦昏迷不醒,别人帮他助念,他都听不见,这不能往生。还有一类业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听到念佛就讨厌、就排斥不能接受,当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决定随业流转,这我们要晓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很不容易抓住,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火神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主风神:

  【复有无量主风神。】

  这一句是说出数量,团体的类别。『风』,诸位都知道,风也能利益人,也能损害人。温和的风我们感受到很快乐,如果来台风、龙卷风,对我们就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水、火、风能利益众生,也能损害众生。此地表法表什么?表各种运动。因为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称之为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一切物相都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的,这是基本的物质。佛叫它做四大,四大实在讲就是基本物质它的四个现象。四大里面有风大,风大就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由此可知,风的意思是表一切活动,我们现在社会里面所谓的运动,各类的运动都是属于这一类。主风神要落实在我们现前社会,就是主持各种各类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些人都算是主风神。在佛法里面,也和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遍移风俗习惯,做这些潜移默化的工作,也算是主风神,是这一类的。懂得这个道理,在今天我们讲演艺人员,这些表演的,演艺人员他们也属于这一类。所以这一类里面包含的范围很广,甚至于还包括政治里面一些运动,只要是一种运动,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就是这一类里面包括很多种、很多类。我们现在看上首表法: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

  凡是风都有『无碍』的意思,如果有障碍它就不能活动,必须没有障碍它才能展开活动。从德号里面有光明两个字,再连上无碍,这个意思就是佛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所应用的范围就广。这是「无碍光明」表的意思。第二尊:

  【普现勇业主风神。】

  『业』是造作,『勇』是勇猛,能普遍示现。这里面的意思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些主风神能够随类化身,随类化身就是「普现勇业」。他们看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里面没有障碍、没有畏惧。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表这个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能让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法相应,与无障碍相应,与普现相应。第三尊:

  【飘击云幢主风神。】

  我们在德号里面所看到的全都是动相,『飘』是动,『击』也是动,『云』也是动相,『幢』是高显,非常明显;这个动不是暗中在动,非常明显。尤其「云」这个字表法,它表的是非有非空,表空有不二、理事不二,表这个。「飘」,里面有广的意思,表愿;「击」,表行的意思。实在讲这两个字里面就是含着大愿大行,唯有愿行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法。第四尊:

  【净光庄严主风神。】

  净光、庄严前面都曾经看过,但是它们的类别不相同,此地是主风神里面讲的净光庄严,名号相同,意义跟前面不相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有一切活动当中,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要与清净心相应,这种活动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众生是有益的。如果没有智慧,心不清净,或者是为自己的利益,为一个小团体的利益,蛊惑群众,对社会产生破坏,罪过就无量无边,他与净光相背了。由此可知,佛法,我们把它总归结,你在这个经典里面细细去观察,把它总归结起来都离不开智慧,所以佛法可以说高度智慧的方法,高度智慧的享受,高度智慧的生活,句句离不开智慧,句句离不开清净,这才是庄严。庄严这两个字,简单的讲就是美好,通常我们也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可是在世间法里面,真善美慧,说实实在在话有名无实,唯独佛法里面落实。你不懂得佛法,不知道修学佛法,真善美慧四个字只是你向往而已,决定不是事实。学了佛之后这才明了,你能够用清净光明庄严自性,庄严自身,庄严生活环境,然后再扩大庄严虚空法界。第五尊:

  【力能竭水主风神。】

  『竭水』是把水吹干,通常这水讲海水,能将大海水吹干。这是说运动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想这个我们不必多说。过去我们可以在历史上读到,现前我们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地区里面,自己要仔细观察也能够看得到,社会上所谓风云人物。为什么叫风云人物?因为他的活动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能够影响许许多多众生,这才称之为风云人物。他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激发震动许许多多的人心,这是取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推行佛陀教育,又何尝不是个运动?这也是个大的运动,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来推动这个运动。佛入灭之后,由他的学生代代相传,继续不断在推动,这个推动完全是正面的,利益社会大众的。经上讲「力能竭水」,这水是什么?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心,确实唯有佛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之后才能断贪瞋痴。他的能力能够断贪,瞋跟痴自然就断掉了。我们连续读的这几段经文,这几段经文就是讲贪瞋痴,水是贪、火是瞋恚、风是愚痴;风是不守规矩,乱动,愚痴就乱动了。讲水,经上讲三类︰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你看贪多厉害,讲了三类。瞋恚是主火神,一类;愚痴是主风神,也是一类;唯独水说了三类,这很有道理。

  大乘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所以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布施是对什么?对悭贪。所以把烦恼、恶业整个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贪」字。你为什么会瞋?贪不到才瞋,如果贪到你就生欢喜心,你就不瞋了。你会瞋、会贪都是因为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才造这个恶业。所以贪如果要是断掉,瞋跟痴统统都破掉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清楚的。然后你真正想用功,你从哪个地方用起,你也就心里有数,如何对治我们的贪心。不但在世法里面不起贪心,在佛法里面也不起贪心,你能够有这个认知,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行为里面第一个是贪心。这个地方讲主风神,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把贪断掉,连根拔除,那就是「力能竭水主风神」,跟这个名号意思就完全相应。必须要晓得贪烦恼的严重,贪世间五欲六尘,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贪图佛法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佛教我们断贪心,断贪烦恼,绝不是教我们转变贪的对象,你就搞错了。不是教我们转换贪的对象,要把贪心拔除,这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非常之多,说得非常详细。

  我们念念真有心在这上下功夫,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就是古人讲的你有个入处,你懂得怎么修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大德示现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前面所讲的示现种种光明,做出来给我们看。做什么样子?不贪、不瞋、不痴,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都能放得下,这就是「力能竭水」;放下之后,样样也能提得起,提起是为利益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利。你有自利的念头,你就有贪心。念念为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这就是善巧方便。必须先放下,然后才能谈提起,有丝毫放不下,都造成自己严重的业障。真正修道人要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除了真正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事?没事。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没话好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得说的。由此可知,我们想学菩萨要真学,总得要学得几分相似。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起念头;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说一句话;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做一桩事,你的身心才真正达到清净自在,无碍光明现前。为什么?你说为自己,没有自己,哪有自己?我与我所俱不可得,我们的功夫才会得力。所以无事,无事就老实念佛,就对了。有事是凡夫,无事是佛菩萨,这道理总要清楚、总要明了;真正明了清楚就叫做看破。第六尊:

  【大声遍吼主风神。】

  在大风的时候,我们听到风有音声。这个地方『大声遍吼』是在种种活动之中,表示全心全力宣扬佛法,这是大声遍吼的意思。「遍」不分种类,九法界众生平等得度,不分种类。在人间来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别文化背景,不分别宗教信仰,以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将佛法介绍给大家。介绍佛法,我们常讲,讲了很多,随机说法,要知道这个原理。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为什么不能够度一些其他的宗教徒?就是因为不懂得随机说法,你要懂得随机说法,九法界众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像佛菩萨的现身示现,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陀当年在世,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佛长的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见到佛陀,每个人说的不一样。为什么每个人看到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生欢喜,跟自己一样。所以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一个身体,那一个身体就是多变;白人看他是白人,黑人看他是黑人,这是妙相。我们这个相没有办法,不会变,不会随着众生念头变。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佛,为什么那么亲切,就这个道理,这是随类化身达到极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什么叫随机说法。你是个信基督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圣经》,没两样,他就欢喜了。你跟伊斯兰教的时候,《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古兰经》,他怎么不来学?不学也来看看,看看到底你跟我一样不一样。佛家讲的话是真的,为什么?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所说法无非是破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而已。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是福报,希求天堂、希求福报、希求永生,佛法统统都可以把这方法告诉你,一点都不假。你所希求的都能帮助你达到,这才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才能真正讲到「大声遍吼」,普度虚空法界一切不同种类的众生。第七尊:

  【树杪垂髻主风神。】

  这个名号的含义不太好懂。『树杪』是树的尖端,诸位仔细想想它代表什么意思。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讲经,也曾经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佛的经典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讲经一定要讲到现代化与本土化,听众才能真正得利益。虽然我们是现代的讲法、本地大众需要的讲法,也绝对不违背教义,你才没有讲错。如果违背教义,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决定不违背。我曾经劝导讲经的法师们、大德善知识们,无论在家、出家发心讲经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佛经一定要了解它的义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则,你只要把这个掌握到,经怎么讲法没有一定。我们可以从注解里面去观察、去研究,现代注解,佛经注解最古的是汉朝时候,每个朝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给佛的经论作注解。你怎么观察法?最好选择一部经。在中国大众最欢迎的、读诵最普遍的,无过于《金刚经》、《普门品》,这两部经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这两种经的注解也特别多,非常丰富。你细心去观察,汉朝人怎么讲法,他那种讲法必定契合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你再看看唐朝注解,他怎么注法,他跟前人注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这些。唐朝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汉朝人不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细去观察,然后你就恍然大悟,我们知道经应该怎么讲法。

  正如同一棵树一样,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树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主干,这叫本。经典是根本,讲解是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我们观察这棵树,千年的老树,有没有从前的枝?有,从前的老枝还在。老枝上又发新枝,年年发新枝,年年生新的叶,年年开新花,根本还是一个。枝干也许能够维系很多年,可是花跟叶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样,推陈出新。你要是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经,你讲经就会契机契理,不会把经讲错。如果你离开根本,那叫魔说;这就是离开了原理原则是魔说,那不是佛说。虽不离根本,不懂得推陈出新,那叫闲言语,为什么?不契机。所以有不少学讲经的大德们,拿着古人的注解来讲,完全照着注解来说,所谓是照本宣科,这个没有离开根本,但是不契机。

  你要是依唐人的注解跟现代人讲解,那是什么意思?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行不行?不行,讲不通,现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么会一样?现代人生活跟那个时候也不相同,拿那个时候的注解,现在人不能接受。虽然没有离开根本,那是过去的枝叶,不是今年新发的,所以没有用。树苗、树梢就是表今年才发的新叶,今年才开的新花,它决定没有离开根本,不但没有离开根本,连枝条都没有离开。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那个经就讲活了,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注解要不要参考?要,参考能启发你、帮助你开智慧。而且读古人的注解,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一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思想见解,你就晓得这个法师这种说法对治他们的。就如同我们看处方,就知道那个人害什么病,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你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一尊菩萨的德号就表这个意思。下面一尊第八尊:

  【所行无碍主风神。】

  特别是这部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古时候很多人称这个经叫「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清凉解释不思议就用四种无碍来解释。理无碍,本经所说的理,圆融到极处。不但在佛法里面没有障碍,我们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任何一个宗派在《华严经》都是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冲突,真正是大圆满。在事上讲也没有障碍,事是事相,事相是从理里面变现出来的。理无碍,事哪里会有障碍?事是指万事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没有妨碍。再深入的观察,理事无碍,理事交融,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也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以为什么?以为理事有障碍,其实它没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没有障碍,事跟事的交融也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达到极处,事事确实没有障碍。

  他说的四种无碍,在我们凡夫这四种统统都有碍。碍从哪里来的?世尊也是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执着。说个妄想、说个执着,这里面还有个分别,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的。妄想分别执着才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权教菩萨证得,但是他事事还是有碍,没有能达到事事无碍。通常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可以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证得。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无碍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尽虚空法界普遍示现色相,他就能够现身。这是属于事事无碍,随类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就做到了。这是讲到「所行无碍」。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所行也就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么?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分别执着舍掉,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着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么自然、那么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后把他一家人,他的后母,他后母生的儿子,他异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后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是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边。为什么?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么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后还是要失败。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后来会成就;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后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着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这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那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这个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二、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么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么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么意思?你还不看着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后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后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于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着。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轻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么?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是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么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么?每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后就自在了。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句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是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接着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么?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么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后,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三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

  【复有无量主空神。所谓净光普照主空神。普游深广主空神。生吉祥风主空神。离障安住主空神。广步妙髻主空神。无碍光焰主空神。无碍胜力主空神。离垢光明主空神。深远妙音主空神。光遍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清凉大师说主空神他是「表法性空」,如果在差别的意义,就是说「离染周遍」的意思,清凉说得很好。空是与有相对的,「空」是说性,「有」是讲现相,现相无量无边、百千变化,可是体性是一。性体虽然是一,如果从性体起用来说,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离染周遍,离染的意思好懂,周遍的意思不好懂。如果离染要不能周遍,那就不是自性。离染,染法无量无边。任何一根,我们把它总归纳为六根,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这六种境界,凡夫没有不染着的。眼接触外面的境界是色法,耳接触外面境界是声法,乃至于意接触外面境界,意根对外面法的境界,它能够分别、能够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是污染。所以把外面这六种境界称之为尘,尘是比喻染污,眼见色在色相里面起分别、起执着,分别好丑。执着里面就有贪瞋痴慢,就生起这种执着。如果在某一个尘境不生分别、不起执着,这叫离染。就是这个极微细离染的境界也是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周遍法界算不算见性?还不算,什么原因?百千污染,这是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八万四千还是归纳,还是从纲目上讲,细说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才断一条、才断二条,跟无量无边相比不成比例。这一、二条虽然很殊胜,可是你依旧被业牵着,为业所转,道理在此地。

  可是这里面给我们透出一个讯息,我们不能不知道,有一、二桩可以不分别、不执着,其他的你为什么还要分别执着?应当样样放得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你不明了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空寂。能现相的体是空,法性空。法相怎么样?我们说法相不空。这个意思要能体会到,可不能在这句话里面起了分别执着,如果起分别执着,那法相是真的不空了。法性是空的,法相不空,其实法相也是空的。能生的法性是空的,所生的法相哪里会真有?哪里会不空?所谓法相有,法相不空,是讲它那个幻相,它有相。相能不能存在?相不能存在,所以相也是空的,法相根本就不存在。它所现的相,剎那生灭,生灭同时,这是从相上讲。我们必须要细心去体会这个事实真相,然后才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了。

  《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凡夫最可怜的,经上常讲可怜悯者,我们可怜悯是哪些事?可怜悯的被外面境界所转,不知道境界是假的、境界是空的,这个事情要细心去想一想,能生、所生,能变、所变,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道理,根本法。所以佛家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要问,因果是不是万法里面的一种法?没错,因果确实也是万法里面的一法,万法皆空,它能例外吗?它不能例外。为什么说它不空?是说因果有两桩事情不空。第一桩是转变,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辗转交替。然后你才晓得,因会变成果,因空;果会变成因,果也空,这是事实的真相。第二个说它相续不空,永远相续不断在变化。我们看到经里面常常讲,佛通常为众生讲经说法之前,常常示现一种瑞相,示现这些瑞相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利根的人见到佛所现的相,他就明白、就觉悟,不用再说法了;钝根的人看到这个现相,惊讶、好奇,于是聚精会神听佛说明,它有这个作用。往往佛是用放光,光中现出十方诸佛剎土百千变化。变化是什么?就是因果的变化,因果在转变,因果在相续。百千不是数字,是形容词,说明它的变化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知道皆是空寂,有什么好处?有很大的好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个心就能够不住了。什么叫不住?心里面有一丝毫牵挂,你的心就住了,你心里头有了。「有」就有了麻烦,为什么?心本来是空寂的,法性空。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说心、说性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心本来是空寂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尘埃就是染污。本来是空寂的,怎么会被染污?有,才会被染污;空,不会染污。有,是你心里面有牵挂,你心有所住,我们现在一般大众心里,有人我、有是非,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有就太多太多了,说不清。这是佛法里面所讲,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无量无边种子习气,这叫有,你有。有这么多东西,这是因,因它会变成果,所以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因果相续,这就是轮回的现象。所以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出离的机会,这就是因果相续转变的现象。我们在里头不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一旦真的了解、真的明白,我们就不住了。

  明白了就是看破,不住就是放下,这是佛在《般若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佛叫我们生心。放下,可见得它不是空无,空无就坏了,那不是真空,叫顽空。一切空、一切都没有,就又错了。如果你把空当作什么都没有,你也能什么都放下,无明跟烦恼统统破不掉,你将来纵然修得很不错,最多也只能生到无想天,第四禅的无想天,或者生到四空天,最高的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你的果报只能到此地,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空,也叫妙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那叫做真空。如果说空有是二,你对于空跟有都不了解,你都迷在这个境界里,这是很难懂的,很不容易体会的事实真相。我们凡夫观念当中,空跟有总是两桩事情,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哪里晓得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因为不二,所以才叫你生心。生心是不是堕落?没有堕落,因为你生心跟无住是相应的;如果生心有住那就坏了,你又退转了,你又变成凡夫了。生心还是无住,无住不碍生心。这是《华严经》四无碍的法界,理事无碍,理是空,事是有,理事无碍,生心不碍无住,无住不碍生心。生什么心?生大菩提心,生度化一切众生之心;我们很具体的来说,就是生四弘誓愿之心。

  虽生心,这里面没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如果有一念分别执着,你就有住;有住不是菩萨,决定是凡夫。凡夫指哪些人?六道是凡夫,四圣法界也是凡夫。大乘佛法里面讲,六道叫内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外凡;内外是以三界做界限,三界之内跟三界之外,外凡。真正超越十法界,那才叫圣,凡圣界限在此地。所以智慧不空,这才能生心,自性里面般若智慧现前,示现断恶修善,广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没有一样不是示现,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修行证果,所以空的意思就深了。

  《大智度论》、《大涅盘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空的意思讲十八种、讲二十种,所以在大乘法里面,空义是很难懂的一桩事情。可是修学大乘又必须要明白,功夫才能真正得力,才能把我们无始劫来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无量劫中我们执着这一切法真有,这叫法执;执着自己也真有,无论你是执着色身,无论你是执着神识,都是我执。有这两种执着,障碍我们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不能超越十法界;我执障碍了,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问题多么严重。主空神表这个意思。要落实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现象,大概主空,现代有不少太空科学家,类似这一类的,就是这个行业。实际上这一类的神众,在我们世间还找不到与他相类似的行业,我们明了这个意思就好。

  现在请看上首十位表法,第一尊,『净光普照主空神』。名号里面都是显示性德,所显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性本来清净,说清净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本来就不染污。既然清净,自性里面所含藏的般若智慧,我们常讲权实二智,它就放光,放光就遍照虚空法界,这是我们的本能。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现在我们性德这一分的作用没有了。是不是真的没有?不是的,还起作用。那怎么会没有?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这个作用,这叫迷了。如果迷了,真的不起作用,还能叫自性吗?还能叫真性吗?真性还有不起作用的时候,真性就坏了,没有这个道理。照样起作用,是你自己不知道。谁知道?诸佛如来知道,诸佛如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佛如来肯定你是佛。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哪里不是佛!你是佛,说老实话你不知道你是佛,这叫迷,这叫众生,绝对不是众生跟佛是两个样子。给你说众生跟佛不一样,那是权说,不是真实,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是随顺众生说,不是随顺佛说。随顺佛说,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经上此地讲的十种性德,我们统统具足,一样都不欠缺。我们今天自己不能觉察,坏在哪里?坏在一念迷执。佛在《出现品》讲得很好,「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说得这么明白。不能证得就是不能发现,你没有发现到原来你有这么大的智慧德能,你没有发现。

  为什么不能发现?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坏在此地。妄想分别执着由来已久,不是这一生才起的,生生世世无始劫带来的习气。谚语里面所谓习惯成自然,我们已经习惯,妄想分别执着搞成习惯了,想断都断不了。为什么说想断都断不了?想断是个妄想,妄想怎么能断妄想。要怎么样断?不想就断了,想就断不了,想用什么方法来断,只是愈断愈麻烦。所以今天佛教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方法,想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想;也不要想断烦恼,也不要想成菩提,也不要想一心不乱,什么都不要想。一句阿弥陀佛想久了,自然烦恼就断了,自然一心就得到了,自自然然成就。一面念佛还一面想着,我念了一天还没有得一心,再念一天又没有得一心,愈念愈着急,永远不能得一心。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念佛不能夹杂;我们夹杂求一心的念头,这是夹杂,求往生也是夹杂。所以叫你老实念,老实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一句名号,名号以外任何夹杂都不老实。所以要懂得老实念,那个效果就无比的殊胜。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已经在念佛堂有一些体会,得一些法喜,要注意还要老实,你才能有不思议的成就。正是因为不老实,所以我们的性德不能够发现,不能够证得。

  这句德号落实在我们现前,我们现前讲修德,此地是讲性德。性、修怎么样把它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性修不二。「净光」两个字就是放下、看破。放下,清净了,于一切事理明白就放光。「普照」,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落实在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样样明了、样样放下。放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样样明了,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做的我们不去做,守住佛对于初学人的教诲。虽然是初学,所教的极其浅显,极其浅显之法,佛教给我们守五戒、修十善,这很浅显的,都与性德相应。无论浅深,统与性德相应,这叫佛法。所以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离五戒十善,他还是要很认真的去修学,道理在此地,这就叫生心。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放在心上,这叫无住。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落实在生活上,这个受用就自在了。

  第二尊,『普游深广主空神』。深广,不但是理深广,事也深广,性深广,相也深广,作用也深广。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上「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宇宙人生的体、相、德用;大是说性体,方是讲现相,广是讲作用。由此可知,体性、现相、作用都是无尽的深广。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无尽的深广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生活当中事事物物都与深广相应,深广就是大方广,就是体相用。如果像经上所举的例子,一毛端、一微尘,毛端、微尘跟深广相不相应?我们凡夫看汗毛端很平常,有什么深?有什么广?佛在经上讲,诸佛如来在毛端里面开法会,在这上建道场,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毛端没放大,道场没缩小,这不是深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称性。称性,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先后,你说为什么?因为它叫一真。如果有大小、有长短、有先后,它就不是一法,是二法;二法不是自性,自性是一法,是不二法。这个不懂,听不懂。因为太深太广,所以你听不懂;你要是听懂了,哪里叫深广!毛端如是,微尘也如是。

  我们想想看这是不是深广的意思?这个意思真的是难懂。佛纵然在经上千言万语,给我们讲得很详细、很清楚,我们听的人还是迷惑,还是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怎么办?不能体会就不要去体会了。遵循着佛教导我们的方法去学习,通过学习之后你就能体会到,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就是讲修行,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提出十个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这叫学习。没学佛之前,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心,虚情假意,不是真的,全是说假话,说穿了一句都靠不住。为什么统统是假话?你用的是假心,不是真心。妄心里面生出来的全是妄的,说这些假话妄语有什么奇怪?你用的是妄心。从今之后我们用真心,什么是真心?真心没有妄念。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的那个心,那个心才不变;有一物的心是会变的,无一物的心是不会变的。换句话说,清净心不会变,平等心不会变,正觉心不会变。迷邪染的心,哪里有不变的道理?我们用这个心对人不可靠,对自己都不可靠。早晨想的很坚定,下午就改主意了,自己对自己都不能保证,何况对别人,这个我们要懂得、要明白。然后你就觉悟人家对我好,欢欢喜喜,无所谓;对我坏,也欢欢喜喜,也无所谓。为什么?对我好不是真的好,对我坏不是真的坏,全是假的,何必要认真。

  我们就用真心,这就是学习,这是修行。修行在哪里?生活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认识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自己用真心,如何也能够劝导帮助别人用真心,这叫度化众生。实在不会用,劝他念阿弥陀佛,他果然能够老实念,念佛的心是真心,那个不是妄心,所以在念佛堂里可以锻炼真心。真心要起作用,你出了念佛堂起作用了;真心现前,作用是什么?看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你炼的真心起作用了。如果看到一切众生还不是阿弥陀佛,你的功夫还不够,还差得很远。为什么?见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你的真诚、清净、平等心现前了。你看看,炼过来、炼过去,还是炼这桩事情。真心现前,然后佛的经教你就一看都懂了,一点困难都没有了,一点障碍都没有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真心流露。我们现在真心也现前,跟释迦牟尼佛的心没有两样,他心里的东西我们怎么会不懂?他用真心,我们用妄心,那就没办法懂,没有法子理解。妄心对妄心也不懂;真心对妄心,真心懂得妄心,妄心不懂得真心。所以佛懂一切众生心,众生不懂得佛心。这都是些事实真相,深广无际。

  真相如是,妄相呢?给诸位说,妄相也是深广无际。这话怎么说?妄是从真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深广无际,所变的妄相当然也是深广无际,理上才讲得通。事上呢?事上也是如此。若不如是,我们起个妄心、打个妄想、做一个妄事,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如来何以能得知?他怎么会晓得?他能够晓得,可见得我们打个妄想,妄想也立刻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讲思想的波,思想的波立刻就传遍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诸大菩萨都晓得。所以佛法中才说,「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事即理,全理成事」,这些话都是一真法界的境界,都不是十法界的境界。我们修学大乘,尤其是修学《华严》,一定要从这个方向去契入,细心去体会;体会绝不是研究,绝不是自己去想一想,想不到的。你要是想,落在意识里面,变成障碍。最好的方法,佛教我们怎么做,老老实实做;念佛要老实,生活也要老实;佛教我们怎么生活,佛教我们怎么工作。佛家的经典非常丰富,极其微细的地方佛都说到。我们如果肯去读诵大乘,在经典里面学习生活,学习工作,学习过日子,这个样子你才能契入佛的境界。契入佛的境界过佛的生活,那就是「普游深广」的意思。「普」,没有界限,虚空没有界限。「游」这是用一个比喻的字,游历。实在讲,念念都遍十方法界,念念都与自性体、相、作用相应,这是这位菩萨所表的,全都是事实真相。

  第三尊,『生吉祥风主空神』。一切众生,特别是中国人,古时候印度人也不例外,哪一个人不祈求吉祥?「风」是什么?风俗习惯。「生吉祥风」,这是从果上讲,这个社会安详,这个社会美好。哪个地方有?我们现在在经上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吉祥风,在本经里面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是生吉祥风,一切人事物没有一样不吉祥,《地藏经》上所赞叹的「大吉祥云」。「放光明云」,《地藏经》一开端放大圆满光明云,这是一句总说,大圆满是总说,接着给我们说了十句,十句里面有「大吉祥云光明云」,一切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才能够见到。

  他为什么生大吉祥风?与主空神意思就有关连。如果那个社会的众生心要是不空,吉祥就不能够现前、就不能兑现。各个人心地都是清净、平等,清净心里面没有一丝毫污染,平等心里面没有一丝毫分别,那就是「空」。所以清净心是空,平等心是空,正觉心也是空。觉性不动,大乘经上佛常讲,无明就妄动,觉性不动,这重要的开示我们要记住。我们这个心才动就晓得无明在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般若智慧(正觉)不动。所以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道场,它只要是正法,我们说正法就是真正佛教教学的场所,一定是以修定为主。我们念佛堂也是修定,禅宗初学是用打坐的方式来修定,我们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来修定。定要是成就,就叫做三昧,三昧是正受。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正受,就叫做念佛三昧。心要是定住了,律宗里面讲「定共戒」,你的持戒清净了;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得定,得定的人一定持戒。他清净心,他怎么会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再说,持戒的目的何在?就是为了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持戒要不能得定,等于说你修学这一门功课,你没有成绩表现,没有成绩。像学生读这一门功课,这一个学期读下来,考试不及格就没有成绩。修学戒律的成绩是什么?成绩是得定;用我们的话来讲,得清净心、得平等心。

  清净、平等都是无住,正觉、慈悲那是属于生心,如果我们用《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来讲,「无住生心」。生智慧心,智慧决定不染着,染着就没有智慧。慈悲也没有分别染着,慈悲里头有分别染着,就与无住不相应。不相应的慈悲,在佛家讲是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不是如来的大慈大悲。如来的大慈大悲与无住相应,也就是说我们提出的这五种心,慈悲一定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相应,这个慈悲是大慈大悲。里面有丝毫的分别染着就落在爱缘慈、众生缘慈,那是凡夫的慈悲心。所以心地真正到清净、平等,又展现智慧、慈悲,生吉祥风。可见得这一句是法身大士们,他们所居住的一真法界里面的状况。

  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上,我们要怎样学习?一定要知道从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去理会外面的境界。你常常要理会外面境界,你就决定做不到,对你的修学产生很大的障碍。佛教给我们三福、六和,我们这一生当中依教奉行,绝不违背。时间久了,必定感得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进修;先是我们一个人做,然后感得有一帮人一起来做。今天我们此地的念佛堂,许多同修们都有感触,特别是从外地来的。你们到这个地方念上一个星期、一个月,你会觉得这个念佛堂跟别的念佛堂不一样。我跟人家讲,人家很难体会,一定要你自己在此地念上七天、念上一个月,你就明了了,要亲身去体验。我在早年想象当中的念佛堂,我那个笔记本,老笔记本还在,我影印出来的时候,有几位同修看到了。一九六一年,我曾经画了一个图,希望将来有这么一个念佛堂。这个妄想想了三十多年,哪有那么简单?三十多年处处提倡、处处希求,它能在这个地方成为事实,不可思议。这里面许许多多的因缘,因缘聚会,道场才现前。是不是这个理想已经圆满兑现?没有。这个理想是才开端,完全兑现必定比这个还要殊胜,应当说至少还要殊胜十倍。

  今天晚上李居士没有来,他向我告假,他去忙着弥陀村开会的事情去了。有这么一个大菩萨,念念不忘这桩事情,锲而不舍,一定能成就,这个成就当然不是偶然的。这块地买下来了,花了二千五百万,将来再建设大概也要二千五百万。一切建设成就了,我们硬体的设施达到理想。当然我相信软体更容易成熟,会来自全世界四面八方的念佛同修,都会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地方变成世界的念佛堂。到这个地方来念佛的人,只要你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也就是说进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我们有这个信心,决定得生。所以将来这个道场,这个念佛堂,接引娑婆世界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一个场所。古大德讲,「十个人念,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念,一百个人往生;万修万人去」,这样才形成一个念佛的风气。新加坡念佛风气,也是十一年的时间才形成今天这种盛况,不是偶然的。

  我初到新加坡来的时候,东南亚一带没有念阿弥陀佛的,每年到这边来讲净土的经典。我到这边来第一部讲的经就是《无量寿经》,在青年弘法团讲的,那个时候李木源居士是团长。这部经讲下来之后,好象只讲三十天,每天两个小时,六十个小时,录音带就流遍到全世界了;是最早的,有六十个小时的《无量寿经》。这边流通得快,特别是流通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同修跟阿弥陀佛结了殊胜的因缘,讲经我们在此地结缘,流通结的缘殊胜,这才得三宝加持,龙天拥护。每年到这边来讲,听众是一年一年的增加。我记得第一次来、第二次来,还做了宣传的工作。第一次来,我记得那一次,第一次来,来十天,有好几个道场讲演,听众大概是二、三百人。第二次来,讲《无量寿经》,最初二、三百人,到经差不多快讲完的时候,听众有六、七百人。再隔一年来讲经,李木源居士就告诉我,外面不可以通知了。为什么?怕人来多了没地方坐。所以第三次以后,我们就没有做任何宣传工作,只是老的同修通知他一下,对内不对外,场地很有限。但是来听经的人就愈来愈多,大家对于阿弥陀佛,对于《无量寿经》,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逐渐有了认识,逐渐有了信心。

  念佛堂我们开办的时候,原来想象当中大概只有二、三十个人。没有想到念佛堂开办,我劝请这些法师来领导大家念佛,这些法师来跟我学讲经的,不是在念佛堂念佛的,我一再给他分析、给他说明,念佛堂领众的功德比讲经还要大,大很多很多倍,这才把他送到念佛堂去了。我说我们讲经的法师,清凉大师解《华严经》,信解行证,我们只是劝人家信,帮助人家理解,念佛堂是带着大家行、带着大家证,你说那个功德多大,太大了。信解的人很多,真正行证的人就少了。所以我们开念佛堂,最初估计也不过就是二、三十个人而已。头一天,悟全法师就告诉我有三十多个人,我们很惊讶!头一天就有三十多个。我们现在念佛堂还不到三个月,听说人已经满了,挤都挤不进去了,证明新加坡念佛的风气成就了。这是生吉祥风,念佛风气是吉祥里面最吉祥。希望这个道场带动整个新加坡的佛教,希望将来每一个道场里面都念佛,每一个道场里面都有念佛堂。我们就可以肯定在大劫难之中,新加坡这个地区决定没有灾难,真正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才真正是福地。

  李居士他有这么大的胆量,很了不起!一分钱没有,敢去搞弥陀村,我们不能不佩服,说老实话,不是一般人敢做的。他有这个魄力,他深信阿弥陀佛保佑。他曾经,我听他说过,「我们自己没有福报,阿弥陀佛有福报,我们一切靠阿弥陀佛」,这个话是正确的;真正靠阿弥陀佛,没有一桩事情做不成的。要怎么样依靠?依教奉行,这才能靠得住。我们心里想的,所作所为,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那就靠不住,那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里面有自私自利这个心,这个事情也搞成功了,也有很多力量来帮助。我们要提高警觉,是什么人帮助?妖魔鬼怪,他也有神通、他也有道力,他也会帮助你,增长你的贪瞋痴慢,到最后,最后的结果会搞得你家破人亡,彻底毁灭,魔干的事情。他先慢慢那样,到最后的时候他把你毁灭,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如理如法是佛保佑,不如理、不如法如果有成就的话,那是魔王在后头支撑着你,我们学佛不能够没有能力辨别。所以今天生吉祥风主空神,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知道自己应该要怎样做法。

  第四尊,『离障安住主空神』。「障」,佛法里面讲二障、三障,二障讲的是烦恼、所知。烦恼本身就是障碍,通常指见思烦恼,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这烦恼的根源。错误的见解有五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是见解,我们一般讲看错了,你对人、对事、对物看错了。所有一切看错了,总不外这五大类。另外你对于一切法想错了,这是烦恼。想错了也有五种︰贪、瞋、痴、慢、疑。贪瞋痴常说,大家懂;慢是傲慢,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对于佛的经典,特别是对大乘,净宗法门古大德讲的诸往生经;诸往生经是通指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都是讲往生西方净土的。所以我们在古人注疏当中有提到诸往生经,诸就是诸多的意思,就是指这三经。怀疑,那你就不会念佛了,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当面错过。这个错误的思想产生无比的障碍,叫烦恼障,这些都是属于烦恼。

  所知不是障,我们称为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所知是智慧,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所知。佛给我们说,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你本来都知道,都是你所知的,你哪一样不知道?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可是我们今天智慧完全没有了,怎么会没有?这一定有障碍障住了,这种障碍就叫做所知障。所知是你本来有的,因为你有这个障碍,本来知道的现在变成不知道,变成无知了。这个障碍叫无明,无明就是什么都不明白。无明怎么起来的?无明是从不觉起来的,迷了,不觉了。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个动相,是一念妄动。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在佛法里面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这个问题。他怎么会提出的?诸位都知道,《楞严经》是开智慧的。

  在中国佛家常讲,「开慧楞严,成佛法华」,为什么《楞严》跟《法华》有这样的雅号?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说一切众生修行证果,讲得很多,但是佛也常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他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没有善根。这个意思是讲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有善根的人统统都能成佛,这是佛常说的。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开权显实,说真话了。说真话是什么?一阐提也有佛性。虽然没有善根,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决定能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华》。《法华经》上讲成佛,讲得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是这么回事情。大家不要听到成佛的《法华》,你赶快去念《法华经》,你就搞错了。真正成佛,《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就决定成佛,这个要知道,不可以错会意思。

  开智慧的《楞严》很有道理,《楞严经》都是佛的弟子跟释迦牟尼佛开辩论会,反复的来辩论。我们在旁边听了,真会开智慧,自始至终非常精彩的辩论。所以富楼那尊者听到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这一问一答,到第三卷的时候,就是经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阿难尊者开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尊者在旁边听到很难过。为什么?阿难是初果,初果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阿难是须陀洹,四果罗汉听不懂,愈听愈迷惑,疑虑重重。所以他向佛请教,提出问题。这个原因在哪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听经会开悟,他不能证果,烦恼障重;他不能得定,不能证果。富楼那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楼那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知障重听不懂;烦恼障轻,他证四果罗汉。众生根性不相同,在《楞严经》上很明显的看出来。

  他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教里头叫大问,根本的问题,就是无明怎么来的?无明是几时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我想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我过去在各地方讲经,讲到这个问题很多同修来问我,来问我无明怎么起来的?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根源。现在科学家也在找,在研究、在探索,太虚空当中星球怎么形成的?世界怎么形成的?生命怎么生起来的?都在探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三千年前,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来。他问得还好,一切众生他修行证果成佛了,断了无明,破无明、证得法身,成佛之后,什么时候还会再起无明?他问的问题,问得很周到。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详细的解答。他怎么解答法?这个话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去读《楞严经》,去参去。我要说破了,就很对不起你,为什么?把你的悟性堵塞,你就很难开悟,要你自己去读,你自己有悟处。所以禅宗的教学,实在讲一、二句就可以说穿,为什么不说?等你自己悟。你悟出来之后,你向老师报告,老师给你印证;老师决定不说,只给你印证,这是宗门教学的方法,让你自己契入境界。如果讲解给你听,你是听说的,你自己入不了境界,这是宗门跟教下的手段不一样。宗门的手段的确是高明,让你自己契入这个境界。佛确实讲得清楚、确实讲得明白,你去看去,你要看不懂,再看;一遍看不出来,看第二遍;二遍看不出来,看第三遍。你把《楞严经》看上一千遍、看上两千遍,也许你就懂得了,你就觉悟了。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很有耐心去读,你才懂得佛说话的义趣。所以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里面,我们要晓得怎么离障。这是讲二障。

  三障就是讲惑、业、苦,惑业苦三障。「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叫三障。三障的意思实际上跟二障是相同的,起惑就是所知障,造业、受报是烦恼障。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用什么方法来破三障?用戒定慧。所以佛讲经说法不外乎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三学就破三障。这个地方讲「离障安住」,安住是安住在法空,离障,安住在法空了,与主空神就相应。由此可知,此地讲离障安住,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安在无住上,那就对了。这是第四尊菩萨教导我们的。

  第五尊,『广步妙髻主空神』。「妙髻」是比喻。「广步」,广跟前面讲的普是一个意思,都是与法性空寂相应,它才广;广是遍虚空法界。「步」跟前面第二尊「游」的意思接近,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化他。普游偏重在自行,广步偏重在化他。前面说深广是比喻法性,自性的体、相、德用。此地妙髻也是比喻权实二智,这是用在教化众生方面。世出世间哪一法是最高的?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佛是表智慧的。佛陀耶这个名词,它的体就是智慧,作用是觉悟;觉是用,智是体。古德为我们解释佛这个名词,在智里面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体;讲用是讲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讲三种智,三种觉。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就了解整个佛法讲的是什么?它讲圆满的智慧,这才叫妙髻。妙髻就是妙高的意思,权实二智皆妙。智讲得很多了,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会说到。

  「广步」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用广步两个字来形容。这就是说明诸佛如来有能力应机说法,有慈悲不舍众生,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只要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不是我们有一个恳切希求的愿望,这个未必。为什么?那些愿望都是从妄心里头生的。佛对于我们这个假心,虚情假意,太了解、太明白了。虚情假意的希求,佛笑笑,理都不理你;如果是真心希求,立刻就有感应。真心现前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有一念的真心,往往这一念真心,自己都不能觉察,但是佛知道;知道了,佛就来应现。所以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时候有很多瑞相,来给我说,见到佛相,见到光,闻到香气,很欢喜。现在学佛多年,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转呢?不见得是退转。你在初学佛的时候,你没有心学佛,可是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偶尔一现行,那个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佛知道了。所以佛给你这些瑞相,让你感觉得惊讶、惊奇,加重你的信心。你信心已经建立,佛就不需要再来,常常来那就变成怪事,不是好事。不能常常有,感应不可以常常有,常常有就变成魔障,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不可以常常有的,正常的是不常有的。常常要是见到佛菩萨、见到瑞相的时候,你就要记住《楞严经》上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见如不见,根本不要理它是好境界,一执着就是魔境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楞严经》上佛教给我们怎样去防范,一定要记住。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四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主空神。昨天我们介绍到第五尊,广步妙髻主空神。今天接着看第六尊:

  【无碍光焰主空神。】

  名号里面『光』与『焰』都表智慧。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每一类的大众在基本上都离不开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世尊教导一切众生的根本,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基本的教义。此地着重在『无碍』,智慧与体性相应就无碍。我们今天不但是做一切事有障碍,我们的智慧也有障碍,这种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为什么有障碍?没有离开意识,换句话说,凡夫之人,不仅仅是我们一生,生生世世都受意识的主宰,没有办法超越意识的范围。意识当然就有障碍,虽然唯识论里面告诉我们,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对外能缘虚空法界,能缘十法界,对内它能够攀缘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外面它就没有能力缘得到;阿赖耶识的外面是自性,真如本性。换句话说,它缘不到真如本性,换句话说,它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它有能力缘十法界,它没有能力缘一真法界,这就是说它有障碍。这种说法是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统统有障碍,哪里能说没有障碍?可是佛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障碍,为什么现在有障碍?有几个人能够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如果这个问题要不肯仔细的去观察、去思惟,我们的障碍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你能够思惟观察,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觉悟,菩萨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实在说粗心大意,认为所有的障碍这是正常现象,哪个人没有障碍?处处成障。思惟想象有障碍、言语有障碍、造作有障碍,好象这是理所当然的,所有众生都生活在障碍之中,我怎么能例外?这种思惟是凡夫的思惟法,佛菩萨就不如是,一定要找出障碍的因素、障碍的根源,然后把这个根拔掉,就恢复到无障碍的境界。本经里面所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是真实的、是正常的。

  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要智慧。智慧还要跟空性相应,你才能契入;有智慧而不能与空性相应,依旧不能入。哪些人?三界之内的就不必说了。我们讲三界之外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天台家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没有离开十法界,这些人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也叫做不思议的法界,本经末后一品,在《四十经》里面经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就是没有障碍,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碍,经题里面这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愿愿都与空性相应,所以它能入;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就是与空性相背。这是《金刚经》上说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空性,我们今天有住,我们今天说一个「应无所住」,早就住了,住在哪里?住在「应无所住」上,他就住了。什么叫住?分别着相,我们讲无住生心岂不是着了「无住生心」?就着了相。这就是与空性相背,你当然有障碍。真正与「无住生心」相应,心里没有念头,那才真的叫无住,有一念就坏了。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他说得没错,我们去读《坛经》,「本来无一物」,心里已经有一物,有个什么?有「本来无一物」。他那个心是真的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念这一句,心里有一个「本来无一物」,就有了。《般若》的难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学《般若》,学了几十年还是有障碍。由此可知,离相、放下真难!这桩事情、这个道理,的确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最怕的就是我们接触之后,又起了分别执着,又起心动念,这就坏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现前,决定与四无碍相应。只要起心动念,就落到意识上去,那就是有障碍,这个一定要晓得、要明了。第七尊:

  【无碍胜力主空神。】

  前面这一尊菩萨德号里面表现着重在般若,底下这一尊着重在德能,他的能力。『胜力』,胜是殊胜,哪些是殊胜能力?大乘法里面菩萨行的纲领是六波罗蜜。光焰是般若波罗蜜,胜力是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达到无比的殊胜。怎么知道他达到无比殊胜?因为他无碍,布施波罗蜜也无碍,持戒波罗蜜也无碍,忍辱、精进、禅定统统都无碍;无碍就是与般若相应,般若与性德相应,性是空寂,与空寂相应。所以他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与空性相应。实实在在讲,这是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解脱,这是真正过诸佛如来的生活;就看我们自己会不会转变,一转变就得大自在。实在说我们读《般若》、读《华严》,要懂得怎样转变,现在人的讲法是怎样落实,在佛法里叫转变,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

  这两尊菩萨合起来就是六波罗蜜,可是它的精要之处是在无碍。我们今天无论是在智慧、是在前五度都有障碍。什么叫做布施波罗蜜?用「布施」这两个字,现在人很难理解,总以为布施是到佛教寺庙布施一点钱财,这叫布施,其实这种解释错得太离谱。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服务。服务,无论是有代价、是没有代价,有代价是有报酬的服务,无代价是无报酬的服务,我们叫义工,义务的服务,那就是布施。有代价的布施得的福报小,无代价、义务的布施得的福报大。如果能与空性相应,福报就无量无边,不论有没有代价,福报都是无量无边。能与空性相应,那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行。修学布施波罗蜜,就像普贤菩萨所说的「无有间断,无有疲厌」,显示出无碍胜力。不但布施的心愿无间无断,布施的行业同样也是无断无间,正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一样。

  过去,我记得曾经在休士顿讲演的时候,讲演完之后有一位同修提出一个问题。她举一个例子,我们家庭主妇怎样修菩萨行?怎样修菩萨道?她问得很好,这是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主妇,从早到晚忙着家务事情,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时间做久了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如果学佛,通达大乘,她念头一转,她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修六波罗蜜,她每天做的那些事情是菩萨道、是佛道,那她天天做得就快乐无比,跟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念头就转过来了。工作没转过来,还是照常,念头转过来了,果报就完全不相同。从早晨起来就要打扫家里面,清洁环境,将这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一家人过得很舒适,这是你对一家人修布施波罗蜜。刚才讲服务,为你一家人服务,用你的劳力、用你的智慧去布施。用劳力是属于财布施,用你智慧是属于法布施,用你的爱心照顾家人是属于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有了,这是你对家里这些众生。

  你的工作有程序、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这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很有耐心,做任何一桩事情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天天做这些事情,年年做这些事情,不疲不厌,忍辱波罗蜜。不但天天要做,还要求改进,希望家里人能够生活得更舒服,生活得更快乐,精进波罗蜜。你是个家庭主妇,自己有主意、有主宰,不为环境所动摇,不为外界所诱惑,禅定波罗蜜。你能把一家人看作你度化的对象,你是菩萨来度众生的,这几个众生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先度他,知道家人统统是法眷属,本来是感情上的眷属,这一变为法眷属,这是般若波罗蜜,你有智慧了,你又清楚、又明了。你这一家整齐了,你这一个家庭是所有家庭的榜样、所有家庭的模范,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没有不羡慕你的、没有不赞叹你的,发心来效法你,跟你学习,你用这一个家就度了很多的家。家家得度就社会得度,各个社会得度就国家得度、世界得度。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在家庭里面作主妇,洗洗衣服、烧烧饭,这个洗洗衣服、烧烧饭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洗衣服、烧饭里头具足六波罗蜜,你们想想对不对?点点滴滴,不要看到事情小,这是菩萨事业,菩萨事业里没有大小,大与空性相应,小也与空性相应,没有大小、没有轻重,所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就契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无障碍的法门,就是不思议的境界,就是与空性相应,家庭主妇如是。家庭主妇再缩小,煮一餐饭、炒个菜,六波罗蜜都全,你想想看对不对?你能不能看得出来?所以一念觉悟,他是在修菩萨道,他在作佛、作菩萨。一念迷,那就是凡夫,一天到晚怨恨自己没有福报,家里没有佣人,没有人来侍候,自己还要下厨房,总是不甘心、不情愿,那就是凡夫,那就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不都是一个念头转变吗?

  由此可知,无论我们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就是念头会不会转。念头与主空神相应你就是行菩萨道,你就是修六度,就是修十大愿王;念头转不过来,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凡圣的差别,跟诸位同修说,不是在事上的差别,是在念头上的差别,事上没有差别,在念头上有差别,现在一般人讲就是在认知上不相同。这是说到「无碍胜力」,这个力,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能力,殊胜的能力,没有障碍。凡是与空相应,空是自性真空,不是顽空;顽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无,与这个相应不行,成就不了事业;要与自性真空相应。第八尊:

  【离垢光明主空神。】

  这个德号表法的意思非常清楚、非常明显。『离垢』,垢是污染,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然环境的污染。现在每个国家地区都注意到环保,实在说自然环境污染得太严重,科学家才提出警告。如果我们环境的污染现在要不能赶快的纠正,科学家的估计,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到那个时候,不但水有毒不能饮用,空气也有毒,你不能呼吸,科学家们预测的。他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事实是不是如此?事实不然,五十年之后的那些众生,他们抵抗力比我们强,他们可以活下去,我们活不下去。这个道理很明显,诸位细细的想一想你就懂得。

  我们一般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里面,讲究卫生,卫生设备的条件非常好,在这里面生活成了习惯。如果把你放到非洲没有开发落后的地方,你到那里一天都难过,这还得了吗?可是他们那些人在那里生活得满好的。他们那些人到我们这里生活没有问题,我们过他的日子就过不惯。他在那个地方,河里面、沟里面的水,拿起来他就喝、他就饮,他有这个抵抗力,我们是娇生惯养,抵抗力失掉了。他吃的食物不需要消毒,他本身有抗体;我们就不行,我们到那个环境一定会生病,没有抵抗的能力。所以我们想象当中,五十年之后这个世界纵然是浊恶至极,生在那个时代的众生他有适应的能力,我相信地球上人类不会灭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哪里说五十年之后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生存?科学家有他的看法,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还是能够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

  但是远离污染,实在讲是重要。最重要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东西严重,比我们的环境、比我们的生理还要严重。这个世间也有一些聪明人意识到,感到这种污染非常严重。这些污染从哪里来的?说实在的话,现在生下来的小孩几个月就被污染,他还不会说话,他已经被污染了。什么媒介他污染?电视。小孩虽然不会说话,睁着眼睛圆溜溜的看电视萤幕,电视里面所演的杀盗淫妄,他虽然不会说话,那个印象已经烙进去,已经被污染了,这还得了!在台湾三十年前,台湾政府提倡恢复中国固有的文化,搞复兴文化的运动。有一天教育部有几个官员访问方东美先生,那一天我正好也在方老师家。这些官员就陈述政府的意思,要复兴中国固有文化,请方老师提供一点建议,这个工作要怎样才能做好?他们提出问题,方先生听了之后非常严肃,静默至少有五分钟。方先生开始说,这方法有,第一个台湾电视台关闭,第二个所有广播电台关闭,第三个所有报纸杂志一律停刊。这些官员听了这个话,摇头,做不到。方先生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的文化,你要不把它们统统停刊、废除,要想复兴中国文化不可能,很干脆的答复他们,真的有道理。我想这些官员到处去请教学者专家,恐怕没有碰到方先生这种说法,这是对于问题真正有认识,就是此地讲的「离垢光明」。这是社会大众思想、见解、心理、精神污染的根源,你要是想得清净心,应当把这个根拔掉。

  我们今天要让这些东西统统停刊,不可能,办不到,那怎么办?只有自己不看,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也许同修问,你是个现代人,连现代这些事你都不知道,这能算是现代人吗?对,不算是现代人,现代人好苦,作现代人有什么好处?作现代的佛菩萨,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没事,没事就天下太平。你一看到报纸,事就多得不得了,天下就不太平,天下大乱;不看,天下太平没事情。换句话说,每天接触这些传播媒介,他们生活在乱世,他们生活在五浊恶世,我们远离之后,我们生活在太平时代,我们生活在清净时代,跟他们的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在一起没分开,心态完全就不一样;一个是天天不断在被染污,一个是远离一切污染,他怎么会一样?这是就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应当懂得怎样修学,我们有一个入手之处。

  在这部经里面,「垢」的意思更深更广,因为它里面所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现前充其量只能够说远离见思粗重的烦恼,见思烦恼里面轻的、微细的我们都不能够觉察。菩萨在此地是要离极其微细无明烦恼,与自性完全相应,所以这是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又何况这些神众,确确实实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而来的,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们就示现什么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会修行的人,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的众生,我跟诸位说过,真正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们这一生就决定得度。是不是佛勉强教导我们这样修学?教我们要这样子想法?如果是说诸佛菩萨、善知识强迫我们这样做,教我们应当作如是观,这个话也讲得通,不是讲不通,是对初学,换句话说,这对六道众生讲的。同样是这句话,意思就浅了。如果给你说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个意思就深,还是这么一句话,佛对谁说?佛对四圣法界所说的,佛对法身大士所说的。真的,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正如本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示现的人无心,他是佛菩萨。

  也许有人说,我看到这一切众生他都有心,你怎么说他无心?佛菩萨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众生真的是无心,我们没有发现,没有看出来,我们看得太浅,只看到表面。表面他们是在演戏,演给我看的,我看了觉悟了。我为什么看到觉悟?我为什么看到明白?他在我面前示现,正是诸佛如来加持他。我们世俗人常讲鬼魂附身,真有这个事情,同样一个道理,佛菩萨也附身。佛菩萨附在他身上表演给我看,我觉悟了;等我觉悟了,佛菩萨就离开他,怎么不是真的?所以他一切表现,有心也是无心,有意也是无意,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作如是观,我们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成佛哪里要那么长的时间?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品位一定高,为什么?念念与性德相应,自性里面圆满的诚敬心显露,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对善人、对好人,真诚;对恶人、对欺骗我的人、对陷害我的人也是真诚。为什么?欺骗我的、陷害我的是佛菩萨示现,帮助我断烦恼。示现善的境界,帮助我离开贪烦恼;示现恶劣的境界,侮辱我的、毁谤我的、陷害我的,帮助我离开瞋恚的境界。诸位想想看,岂不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都是在修六度波罗蜜吗?没有这些境界现前,你的六度万行从哪里修起?

  大经到末后,教给我们修行一个总原则,叫「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事就是一切人事物,你要经历一切人事物里面去炼心,炼什么?真心。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是这个道理,而后你离垢才离得干净。要知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都是尘垢,不仅说是一般人讲烦恼,厌烦叫烦恼,欢喜也是烦恼,只要动了心都叫烦恼,都叫做污染,所以离染污要离得干净。离染污是真正的忏悔,是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之中,修自己的清净心,重要!就事相上来讲,佛教给我们修学十善业道,这是最初下手之处。我们来对治烦恼、对治七情五欲,恢复自性清净平等,十善决定不能够疏忽。善跟戒有差别,事上好象是没有两样,十善前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象都是一样的,条目一样,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修五戒,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所以他用心、果报不相同。修善的目的是要得福,要得福报,他不是在得定。所以持戒是功德,行善是福德,这个不相同。事上是一样,用心不一样,愿求不一样。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五戒是出世间法,十善是世间法。所以这两者我们要合起来讲,一定要认真的去做到。

  不杀生,不杀生里面包含着不恼害一切众生,如果要叫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破了戒。这里面在事相上来讲很细微,不能不知道。不杀生的反面是仁慈,单单不杀是消极,一定要仁慈厚道,我们常讲忠厚、仁慈,你这一条才做得算是有了成就,你有福,仁慈的人有福,厚道的人有福。不偷盗,形相非常微细。任何一条,两个小时都讲不完。不但不偷盗,我们还要讲道义,乐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决定不可以伤害别人。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行,不能不留意。我们生活微细之处,点点滴滴说不尽,佛给我们讲的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从这几个例子要能够想到整体。所谓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佛大乘经里面讲「一闻千悟」,要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理上讲人人都具足,今天你没有这个能力,是你的烦恼习气太重,把你这个能力障碍住。哪一个人不是一闻千悟?烦恼轻的人就现前,烦恼重的人就没有法子。可见得烦恼是障碍,你不断烦恼怎么行?断烦恼的方法就是五戒十善,帮助我们破除第一重的烦恼。

  而烦恼里,说实在话,最容易犯的是口业。《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根本法,善护三业。按着顺序来讲一定是身口意,可是它没有按顺序,它把口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口业里面,最严重的是挑拨是非。在道场里面,如果对这个道场主持的人、领导的人,走得比较近一点,常常在他面前打小报告;这个人这里不对,那个人那里不对,好象对的只有你一个,除你一个,别人都有毛病。做真正领导的人,他有智慧,他要没有智慧,他那个道场领不起来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听这些闲言语。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想想看,一个老实的人,心地仁慈忠厚的人,怎么会说人家的过失?别说人家没有过失,看到人家有过失,他也不说。所以我们要知道,意见多的,喜欢说这些是非的,这个道场里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会对你特别防范,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受害的到最后还是自己。那就应了古人讲的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你确实是个是非人,所以「口为祸福之门」。观察一个人,真正是一个领导人不简单,他有慧眼,他对于每一个人,优点他知道,缺点他也晓得。用你的优点再慢慢帮助你改正你的缺点,这叫善知识,这是真正的慈悲,真实的智慧。所以这些理事,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不但你修行有障碍,你在这一生当中,世间法里面你都有障碍。下面一尊:

  【深远妙音主空神。】

  『妙音』指说法之音。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宣扬妙理,这都是妙音。妙音里面最极微妙的,念阿弥陀佛的音声。怎么知道?我们在讲席里面讲过好几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才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浅而言之,以释迦牟尼佛做个例子,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归纳起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是一切经的根本,归到根本就是这部经,这部经再归纳,就归到《无量寿经》。因为本经,《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隋唐大德曾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导引是什么意思?要是我们用佛经三分来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导引是序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一点都不错,这就结归到《无量寿经》。全部的《无量寿经》归到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又总归结到第十八愿,十八愿是讲十念必生,所以到最后归纳的,一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如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讲经说法无一不如是。西方净土的殊胜谁知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这一生实在讲太幸运,发现这个法门,超越一切法门,不是一切法门能够相比的。

  还有不少同修还不认识净土法门,修学其他的法门,对净土无知,没有涉猎、没有研究。在他观念当中,那些法门殊胜,净土法门不如。我在早年也是这个想法,搞了十几年这才搞明白。我搞明白,得力于《华严经》,要不是讲《华严经》还不知道这个事情,我是在《华严经》里面证实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们所说的。我在台湾从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华严》,讲了十七年。这十七年当中,常常出国去弘法,所以断断续续,十七年只讲了半部,没有讲圆满,非常遗憾。这次发了一个愿心,在此地常住下去,哪里都不去,把这部经讲完,我们预计这部经五年应该可以圆满。如果像这样讲法,一句说得这么细,五年讲不完,到后面该快的地方我还是要快一点。这个地方说细一点,让大家生尊重心,知道这些名号还有这么多意思存在里头,我们对它生尊重心,不敢小看、不敢轻看它,才真正晓得经文里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个说出来,名号功德是第一,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讲经说法,无论他说多少法门,不论说多少法门、不论时间长短,最后归结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我的老友,可以说出家众里面我们的关系比一般法师更要亲切,演培法师。我从初学佛就认识他,没有出家就听他讲经。他在台北善导寺当住持,那个时候才四十刚刚出头,他大我十岁;恐怕那时候四十岁还不到,我二十多岁学佛,不到四十岁。他讲经,我坐在第一排,我们两个很熟。到我出家,我也是一生走讲经的道路,他也是个讲经的,所以我们的关系就比别人密切。我早年初到新加坡,他听到了,他在机场接送。我来的时候,他到机场迎接;我离开,他到机场送我。他修弥勒净土,我修弥陀净土,我们两个方向不一样。他对于弥陀净土很少涉猎,这一类的经典他看得少,没有多下功夫,他对于唯识法相用的功夫很深,用的力也很勤。所以在我们这一代,讲法相唯识他是第一个人,他真下了功夫。

  可是我不走他的路子,为什么?这个路子太麻烦,经典太多,很不容易读。《弥陀经》好读,很简单,成就超过他。《无量寿经》大家都很熟,《无量寿经》的后半部当机者就是弥勒菩萨,前半部当机是阿难尊者,后半部当机是弥勒菩萨。从二十三品往后弥勒当机,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法门付托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龙华三会,一定是三会都讲《无量寿经》,准讲三次;他要不讲三次,他就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付托。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任何经都讲一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所以我相信弥勒菩萨至少要讲三遍。将来也要有人给他作会集本,我们能想象得到的。而且弥勒菩萨一定常常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大学,我们深深相信,极乐世界教唯识的一定是弥勒菩萨。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多殊胜,我们跟弥勒菩萨多么亲近,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弥勒在西方极乐世界指导我们,他是什么身分?学长,我们跟他是平辈,平起平坐。你要到弥勒净土,你是他的学生,低了一层。我们想想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也不到兜率内院,我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天天跟弥勒菩萨见面。想到兜率内院去玩玩,那还成什么问题!跟弥勒菩萨说,「今天我到你的道场去参访」,弥勒菩萨很欢迎来接待。可是兜率内院的学生到极乐世界去就不容易,那就不简单。这个帐要算清楚,哪个利益最大?

  我们做阿弥陀佛的学生,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为什么?大家尊重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阿弥陀佛的学生最吃香,走到哪一个世界、哪一尊佛,看到阿弥陀佛的面子特别招待你,都请你上座;把他的学生都放在下面,你上座,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我们要把这个认识清楚,然后才懂得「深远妙音」就是这一句佛号。我们今天四楼念佛堂,诸位同修在这里念佛,这一句佛号震动不止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太小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都听到,一切诸佛菩萨都加持、都保佑,所以这个道场显得这么殊胜。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得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

  今天下午美国有几位同修来给我辞行,他们明后天离开新加坡回去了。在这个地方念佛堂念了几天,他们很坦白的告诉我,一定要建念佛堂,亲身体会。如果自己不到念佛堂去念几天,我们怎么样讲体会不到。美国那边同修也听说,叫他在这边录相,把录相带带回去;还叫我去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就老实说,你们看到录相带也没有用处,为什么?也体会不到,一定要亲自来念才行,你才知道这个念佛堂跟别的念佛堂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这个念佛堂得一切诸佛的加持,其他念佛堂很难。这样说起来,难道诸佛如来有偏心吗?偏爱这个道场吗?不是的,真诚心。这个念佛堂念佛的人真诚心,感应道交。这个念佛堂发起的、主办的、在里面工作的,每个人都是用的真诚心,都无我无私,你才能感应道交。如果有一点点私心,有一丝毫名利,就没有感应,道理在此地。我们也希望各个地区的人都到这边来念佛,念一个星期、念一个月,你自己心里就明白了,唯有真诚、清净、慈悲能感,诸佛菩萨能应,感应道交才能成就这样的道场。

  所以你只要能拿出真诚心来,你回到你自己居住的地区,你也去建立一个道场。这样的道场建立愈多,念佛的人愈多,可以消除这个世间的劫难,功德不可思议,妙音就深远了。不但念佛的音是与自性相应,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自性的德号,所以经论当中又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就是念真如,就是念本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不仅仅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一切善神,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拥护的。很可惜能把这桩事情说清楚、说明白的人不多,古大德在经论注解里面讲得虽然是很详细,我们看不懂,看不出来。所以现在办的培训班,希望参与培训班的同学要认真努力,我们要报佛恩、要报众生恩。报佛恩就要依教奉行,报众生恩就要把这些事情为一切大众说清楚、说明白,让大家知道选择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他们几个来辞行,要回到美国去。我就顺便告诉他们,不但欢迎大家到新加坡来念佛,更欢迎有年轻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到新加坡来参加我们培训班。我们培训班可以考虑召开第五届、第六届,我们还是办短期的,或是两个月一期、或是三个月一期。我们培训国外各个地区,真正肯发心学教的这些同学们,希望他们学了之后,到处去宣扬、到处去讲经。他们来了,我们要分班上课,将来新的弥陀村道场买下来之后,教室很多。谁去教?你们今天坐在前面都是老师,不要等我去教,我不去教的。我把学生分配之后,你们去教,你们是老师。所以诸位同学要认真准备,准备上课。你们哪一天准备得差不多,可以上课了,我们就开始招生。这个好,对你们有大好处,教学相长。我们把净宗向全世界弘扬,欢迎各个地区的年轻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不发心讲经,就请他到念佛堂念佛,我们这个地方解行相应,两门同等的重视。这是深远妙音的意思,意思没有穷尽。

  别说念佛的声音是深远妙音,我们平常打个妄想,轻轻的说一句话,两个人听到,第三个人听不到,耳语,那个音声也是无量的深远,也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音,一切音都妙;说色,一切色都妙,没有一样不妙。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要是不能达到深远,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会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我们说个悄悄话,可能对方还没听见,西方世界人老早听清楚了,你才晓得所有的音都妙、都深、都远!这就是我们前面跟诸位讲,我们的思想波,一般科学家讲思想波,在我们佛法讲心波,心动念它就是波动;这个波动比电、比光还要快速,电跟光比不上。电跟光的波愈远波愈微弱,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心的波、思想的波,无远弗届,速度之快不可思议,几乎是同时尽虚空遍法界。而它的波度没有变化,所以能跟一切诸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你怎么能不小心?不要以为我动个念头别人不知道,所有一切诸佛统统知道。你只能够瞒糊涂人、愚痴人,诸佛如来这些聪明人一个都瞒不住。不但这些人瞒不住,就是贴近的这些鬼神都瞒不住,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怎能不谨慎,怎能不小心?末后一尊:

  【光遍十方主空神。】

  心性清净,清净就放光;『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有两种,一种是自性本具的清净光。清净光是没有波动,诸位要晓得,没有波动自自然然就遍虚空法界,真心。《般若经》上讲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知是没有波动的智慧。没有波动,是体,法界的本体,就跟虚空一样,周遍法界。它起作用这就有波动,起作用是后得智,无所不知;那个波动就像刚才所说的,起心动念统统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与科学家所讲的没有两样,科学家还讲不到这么清楚,讲不到这么透彻,科学家今天只体会到有一个思想的波。思想的波是什么?是八识。说老实话,八识里面阿赖耶识他不知道,他们所能够意识到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识,绝大多数的都知道有个意识,连第七识都不知道。佛在经典上,小乘经典里面只讲到第六意识,大乘经里面才讲八识。思想波是属于识,不是性。性里面那是智慧,那是不动的,根本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都不动,接触不到,只有甚深的禅定入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说,什么样的定功才能入这个境界?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才见到这个境界,见到自性不动的本体、性体,才见到,换句话说,七地以前都没有见到;这才叫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光遍十方」。

  体性,本来就光遍、就周遍;作用,刚才讲,不论是佛菩萨起用,我们凡夫起用,没有一个不是光遍十方的。真的,我们打个妄想,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都劝导我们、教导我们,要做慎独的功夫。慎独就是:没有人看见,你一个人处在一个地方,没有人看见,你也要谨慎,你也不可以放逸。为什么?我们以为没有人看见,住在一个小房子里,门窗关得紧紧的,其实诸佛菩萨、鬼神都看见了。你那个墙壁门窗拦不住他们,他们的眼睛透视,什么样东西都挡不住。大家晓得,鬼神有天眼,天眼就能够穿过一切的障碍,他能看得见。再往高层次的时候更不必说,除天眼,他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华严经》上有十种眼。你怎么可以瞒人?瞒不过人的。最重要的是心地清净不染,真正清净,世出世法都不染着,于一切法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的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你才能得诸佛护念,才能够得到一切天龙鬼神拥护。这段菩萨的德号就介绍到此地。我们看底下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总结与会这一类的大众,数量也是无量无边。叹德这一句是:

  【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叹德当中,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提示我们,他提示的话虽然不多,非常重要,「若情尘乱起,翳本性空」。这是说我们凡夫,不但是六道,十法界四圣法界也不明。这里面要注意「情」,情是感情,诸位要晓得,情是迷,感情用事是迷,不是智慧,迷情。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诸佛菩萨不用迷情,他用智慧。智是什么?再跟诸位说,智是真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觉悟的;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悟的情就叫智,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叫感情,情跟智是一桩事情。佛家讲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盘是一也不是二。觉悟了,生死就叫涅盘,烦恼就叫菩提,情就叫做智;要是迷了,智就叫情,菩提就叫烦恼,涅盘就叫生死,名字就不一样。众生跟佛的界限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也就是如同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摄是收摄,把六根收回来。怎么叫收回来?眼不往外面看,眼根收回来了;耳不再听外面东西,耳根收回来了。六根都收回来的时候,你心就一心,一心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叫觉。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这个一念相应,都摄六根就相应,与觉相应。

  如果你六根没有收回来,你在念佛堂念佛,眼睛看窗户外面有什么事情,耳朵竖起来听听外头有什么声音,你的心就不专一,你念那句佛号就不相应。所以进念佛堂,万缘放下,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听,专听佛号,专看佛像,所以念佛堂挂满了佛像。我们念佛堂柱子多,最初李居士要我写一些对联,柱子上挂起来警策大家。最后我是准备要写了,忽然想起来不行,如果写那么多警策的话,大家看到都分心,反而把你念佛打乱掉了。最后统统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无论转到哪一方,都面对着阿弥陀佛,这个好!佛就在佛堂里,你看到那么多佛,想想一定有一尊是自己,这个多殊胜!所以念佛堂连「念佛堂」三个字都不可以挂,挂着什么?看到打闲岔,分心。就是叫你不分别、不执着,不夹杂、不怀疑,一心称念,就是老实念,所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这是我们念佛堂的特色。别人念佛堂里面总是挂一些对联,打闲岔,为什么没有感应?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情是里面的烦恼感情,尘是外面的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本性就迷了,你自性空寂的境界就失掉。清凉教给我们必须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境界自然就转了。可是智慧怎么开法?智慧要从禅定里面生出来。我们念佛就是修禅定,佛在《大集经》讲,「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不是普通的禅,上上深妙禅,所以他的成就比参禅的还要殊胜。这句佛号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得念佛三昧,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伏下去了。虽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这叫功夫成片,你的功夫得力了。一心就生智慧,一心现前,情尘自然就没有了,烟消云散,你自性空寂的境界自自然然现前。主空神所表的,你就真正成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三行:

  【复有无量主方神。所谓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现光明主方神。光行庄严主方神。周行不碍主方神。永断迷惑主方神。普游净空主方神。大云幢音主方神。髻目无乱主方神。普观世业主方神。周遍游览主方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到这里是一段。「主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导一方,或者是主导一个时代,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譬如学术、科学、技术,乃至于工商,甚至还包括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所以主方神所含的内容非常之多,几乎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只要他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大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人物都可以说是主方神,这也是诸佛如来示现这种身分来度化一类的众生。第一句是说出他的数量,『复有无量主方神』。无量或者是无数,意思都是显示尽虚空遍法界,告诉我们《华严》这个法会,决不能够局限在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入定,认为这个局面就很小了。因为他称性,既称性就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内外,所以每一个团体里面的人数都是指向圆满的虚空法界。

  我们看下面列举十位上首表法,从十位上首德号当中,我们要细细去体会、去学习。第一尊,『遍住一切主方神』。「一切」,当然是多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东西多?如果就学术上来讲,我们今天讲的科目,学校里面所排的科系。一切科系,岂不就是一个圆满的学校吗?像一所大学,它里面分很多学院,院里面还分很多学系,系里面又分很多科目,这就指一个完整的,这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之后,当然一定是学以致用。讲到致用,那就是我们社会上各种的行业,「一切」也把各种行业全部包括在其中,连我们出家人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也在其中,这是一切的意思。如果就理上来讲,也能够讲是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真正可以说一法都不漏。「遍住」,住是什么意思?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教给我们要无住,此地教给我们遍住,跟《金刚经》上的教诲是不是矛盾?确实有些人拿这个经跟《金刚经》一对照,「释迦牟尼佛说话颠三倒四,一会儿教我们住,一会儿教我们不可以住,到底是住好还是不住好?」实在说,佛没有说错,我们自己读经的人错会了佛的意思,怎么可以怪佛?遍住就是无住,这个意思能懂吗?

  早年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了一个比喻,我说自私自利,自私到极处就是博爱,今天在华严会上,这个意思应当不难体会,为什么?《华严》教我们入不二法门。住跟无住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同样一个道理,自私跟博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要是把这个二法融合成一法,那就是佛法。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可以住在一法上,住在任何一法都是错,你要是遍住一切那就没错了;遍住一切,无住,无住任何一法。我们听话要会听,因为你偏住在一法里面,那就是私,那是烦恼,你有偏爱,你有偏心;如果是等念一切,这不就是博爱吗?所以无住是无住任何一方。世尊要不能够遍住一切,他就没有必要去普度众生,何必去找这个麻烦?这个慈悲就没有了。大慈大悲是等念众生,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遍住的意思。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决定不能产生误会。由此可知,此地这个句子跟《金刚经》上「应无所住」,不但没有冲突,可以互相阐明、互相解释。什么叫遍住一切?无住生心就是遍住一切。什么叫无住生心?遍住一切就是无住生心。是一个意思,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有人写信来问我,说我讲经曾经说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重要。他举个例子说,现在大陆上这么大的灾难,水患,我们就看着不动,不要理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种人听经可就很麻烦,我们对于大陆上这些灾难,积极在筹款、在救济,哪有能说是坐着不动的道理?于是他的疑问来了,我们这个叫不叫攀缘?我们常常讲随缘而不攀缘,这是不是攀缘?不是,还是随缘。他连随缘、攀缘两个名词意思没搞清楚,所以就错解了意思。我说的意思他都错解,佛说的意思焉能不误解?所以讲解一定要讲得清楚,听一定要听得周圆,不可以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是对自己,自行。佛法讲作用,从体起用,用有两方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菩提心不是说得很明显吗?《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本体。从体起用就说了两个;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这个不可以颠倒。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他说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经、论相同;第三个他受用,大悲心。由此可知,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经、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对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对大众那可不行,大众要面面替他顾到。如果今天李木源居士学了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还要搞这个讲堂干什么?还要搞什么弥陀村?不要搞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为众生,为众生要尽心尽力,不攀缘,随缘。今天我们这个道场建立,念佛堂、讲堂、弥陀村它缘成熟了。缘成熟是看看可能成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要全心全力去做。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没有冲突?没有,自己没事,忙着别人的事,忙着大家的事,与我自己不相干。弥陀村建好了,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这一个时代大众的福报,我们遇到这个缘把它促成而已;自己不可以居功,我们只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做?你过去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所以尽心尽力去做。这里面自受用跟他受用要能辨别清楚,然后就知道没有矛盾。

  一切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无念。古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不是什么念都没有,什么念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那是外道、邪道,不是正法。无念是无自私的念头,无一切为我自己的念头,没有这个。为我自己、为私,那叫邪念,所以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都没有了,这就不是佛法。诸佛菩萨有正念无邪念,这个要搞清楚。正念是什么?遍住一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些人没有得度。所以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常常怀这种悲愿,度众生的意念,他的心是清净、是平等。为什么有这个念头,心还是清净平等?这就讲随缘跟攀缘了。佛发愿度一切众生,并不是积极要度一切众生,那度不来的;缘成熟了就赶紧去帮助他,缘不成熟在旁边等,慢慢的等,不着急,所以他心清净。不像我们凡夫心里很着急,要赶紧去度他,结果连自己也没度得了。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又不违誓愿,这才是真实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上报四重恩,建道场、树法幢、演经教、劝念佛,这都是报佛恩,正法久住。另一方面,念念不舍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平等的护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个众生不得诸佛如来护念?平等的得到。

  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一类众生,好象佛特别爱护他,特别加持他?有一些地区那些众生,佛好象就没有加持他、没有护念他,他还在受灾受难。在我们这个道场,同修们感触很明显,我们这个讲堂、这个念佛堂,好象诸佛菩萨特别关怀,大家到这个地方来感触磁场不一样。其实佛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大众,能感受到佛的关怀,能感受到佛的加持,是我们肯接受,佛把这些关怀的心意送过来了,我们肯接受,所以就很明显。有些地方佛送过去,他拒绝不接受,他去关怀,他就好象感应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肯念佛,我们肯研究教理,肯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得到的加持就非常显著。如果我们对佛法排斥,不信,也不愿意去研究,更不可能去奉行,佛虽然同样关怀,你是一丝毫感触都没有,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问题出在我们这边,不在佛那边。我们做佛弟子要想学佛,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普遍关注一切众生,上至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头。

  再看第二尊,『普现光明主方神』。「主方」,记住,主导一方,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都称之为主方神。「普现光明」,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不能够主导一方,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学术里面,无论是哪一种科系,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学术你如果有特殊的成就,现代社会往往对于这些有成就的人,国际上颁发诺贝尔奖金,这个奖金是代表一种成就,诸如此类都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在社会我们生活层次里面,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有真实智慧,你在这个工作里面、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常讲是这个生活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模范,足以为大众做表率,令大众向你学习,你就是主导这一个行业,主导某一种方式,无不是展现出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普现光明,你的智慧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避免的,天天都在做的,这个生活怎样展现「普现光明」?前面所说的,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喝一杯水,每一滴水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抬头、举手、眨一眨眼睛,这里头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体会得到吗?

  这些高智慧,诺贝尔奖金没发现。在大乘佛法里头,诺贝尔奖金没有颁发给你不要紧,诸佛菩萨颁发给你的关怀,颁发给你的护念,成就你无上菩提,使我们超凡入圣。我们原本是个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现在这么一个大的转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得大自在。佛法里面常讲得大善利,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利益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普遍示现真实智慧。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普现光明的意思。我们也想能入这个境界,可是想入总是入不进去。我们常说,我们希求的愿达不到,必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没有障碍,所求一定就有应,有求必应,你的愿会圆满的。障碍出在哪里?追究到根源,障碍出现在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是大障碍。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消除障碍,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够现前。此地虽然没有说德能,包含在光明之中,有智慧哪有没有德能之理?下面这一句,德能就显示出来了。

  请看底下这一尊:『光行庄严主方神』。这一尊德号里面关键的字眼在「行」,行是要去做,不是空口说,是要做到。不但要身做到、口做到,心要入境界,这最重要的;心入境界,身口自然就入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释「入」字,入有能入、有所入;所入就是一真法界,能入又分为身入、心入,然后特别强调心入,心入,身当然就入,心要不入,身怎样也入不进去,所以最重要是心。三业里头意业要紧,意业才是关键,由此可知,行最重要是心理上的行为,心理的行为是起心动念。「光行」,光是智慧,说明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起行,而所行的形相就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在虚空法界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表演,教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那是光行之相。无论是体、是相、是理、是事,都庄严到极处。「庄严」这两个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

  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未必能落实,我们还要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更明显一点,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这四个字「光行庄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包括我们全部的行为,身语意三业,三业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你的三业就是光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形相自然就是庄严。身语意三业如何与自性般若相应?前面我们在主空神这一章讲得很多,主空神这一段我们讲了四个小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了如何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种修行方法,对于我们的生活、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而且是有效、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像这些理事,这个经往后还要不断多次的重复,古时候的印度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不喜欢这么麻烦,印度人喜欢重复,不怕麻烦。我们仔细从旁边去观察,印度人可爱,我们中国人不如。中国人的言语文字,虽然极力讲求要求的是简要详明,实在说只有少数人得利益,大多数人得不到利益。有几个人听一遍他就开悟?毕竟是少数。印度人之可爱,他不怕麻烦,他喜欢重复,一遍没听懂还有第二遍,第二遍没听懂还有第三遍,释迦牟尼佛很有耐心,可以重复一百次、重复一千次、重复一万次,一直等到听众大彻大悟为止,这是佛的教学比孔老夫子教学慈悲得多。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教学,他对于学生的要求,「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像这个房子四个角,告诉你这边这个角是九十度的直角,孔老夫子教你这一个,你就应该联想到那三个也是这样的,孔老夫子教你。如果教你这一个九十度的直角,你再问:老夫子,那一边呢?老夫子说:你笨蛋,不教你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释迦牟尼佛不怕麻烦。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比孔子慈悲多了,不怕麻烦。这是我说古印度人可爱之处。

  这个地方讲智慧有浅深、有大小的差别。其实智慧哪里有什么浅深大小?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烦恼习气、妄想执着有轻重差别不同,我们烦恼重的人,智慧就显得小,烦恼轻的人智慧就显得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断烦恼,要除习气。而断烦恼除习气的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诸佛如来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最殊胜、最妙,我们今天采取这个方法。所以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只想着这一句佛号,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样子,久而久之,你就会开悟、你就会明白。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念佛的目的也是开悟;但是参禅如果不开悟,他就没有功德,念佛的人不开悟也能往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不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古大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这个地方不开悟没有关系,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会开悟,这是个特别法门,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你表现出来自然就庄严,你的行谊自然就可观,这是光行庄严主方神所表的意义,我们应当懂得怎样去学习。

  再看第四尊,『周行不碍主方神』。「周行」里面的意思很多,第一个意思「周遍法界」,确实有这个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没有障碍。像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是比喻,一切时、一切处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是周行无碍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周密」的意思。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周密不是有心去设计的,是自自然然。我们今天讲思想周密,极其微细他都想到,方法周密,境界周密,果报周密,无有障碍才能做到,才算是周行。落实在本经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四种无碍,这是诸位都熟悉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问:这四种为什么都无碍?因为都与自性寂静之体相应,所以它是无碍的,本来就无碍。落实在事相上,小而毛孔、微尘,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大至虚空法界,都是无障碍的;不但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跟你讲实话。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才起障碍,一真就不见了,就变成十法界。「十」不是数字,我们要是把《华严经》上的十看作数字那就错了;十表无量、表圆满,数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圆满,所以十代表大圆满,不是代表数字。

  我们初学,从什么地方用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无碍行,我们非常羡慕,何以我们自己处处全是障碍?我们生活得很苦,生活得不自在。看到佛经上所说,看多了,多了就变成麻木不仁。佛菩萨有,我们没有,怎么学也学不到、也学不像。其实错在我们自己,我们不懂得从哪里学起。天台大师教给我们学习的次第,他老人家讲六个层次、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六即」。第一个给我们讲理,「理即佛」,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全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这四个字,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说,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叫做诸佛如来。诸是多,众多众多,众多是从相上说。给你讲真如自性,是从体上说;诸佛如来,是从相上说。体跟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天台大师头一个就把这个原理说出来,理即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有情众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无情众生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如果大家还要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上说。我们用黄金塑造一尊地藏菩萨的像,这是有情众生,再造一个茶杯,茶杯是无情众生,都是黄金造的,一样,没有两样,重量相等,艺术价值也相等,没有两样。情与无情同是黄金,同一个性体,它怎么不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同成佛道,佛道就是圆满的智慧。这是理,理上讲一切众生统统都是佛。《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有这个经文,所以一切众生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说我们把他当作佛来看待,那你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你入不了境界;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为什么现的相不同?那就是诸佛如来随类化身,《楞严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百亿化身;千百亿不一定是指数字,是种类,千百亿不同种类的化身。像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这些一类一类的,总共有两百多类,每一类里面的数量无量无边,那么才称之为诸佛如来。理亦如是。

  我们今天迷惑颠倒,我们的日子苦不堪言。尤其是生在现代这个时代,灾变异常。所以常常接近我的同修,我都劝导大家,今天生死事小,从生到死这一生当中没什么了不起,事小;死生事大,死了以后再到哪里去投生,这个事情大了。所以我们今天不怕死,想着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你能够想到这个问题,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你有智慧,你觉悟了。在佛法里面讲,摆在面前十条路,十法界,你死了以后,你到哪一个法界去?这个要有智慧,要有选择。每一个法界里面又很复杂,里头有无量。你说我选佛法界,好,不错。佛有无量佛,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你到哪一个佛剎土去?我们今天是老师替我们选择的,我们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选择阿弥陀佛的净土。我们怕什么?纵然灾难现前,有人说这个世间会爆发核子战争,核子战争在空中爆发,我们像看烟火一样,看得很快乐,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一点恐怖都没有。经上常常提醒我们「远离恐怖妄想」,所以灾难临前不恐怖,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如果灾难现前,自己一惊慌、一害怕,完了,三恶道去了。我们今天要炼这个功夫,什么样的灾难现前都不惊不怖,心是定的,有主宰,决定有好去处,很要紧、很要紧。这都是在周行无碍意思之中。特别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这个道场,尤其是这个念佛堂,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周行不碍」。

  天台大师说了理,然后给我们说「名字即佛」,这名字完全没有功夫,是在最初的修学。我们今天都是困在名字位中,所以自己的功夫不得力,困在名字位中。我们在念佛堂念佛也是困在名字位中,为什么?口念阿弥陀佛,心不相应。在念佛堂,现在每天十二个小时念佛,如果心不相应,那就是寒山、拾得笑话我们,「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是念这个名号,心不相应。要怎样才相应?再提升一个阶段,「观行即佛」,那就行了。只要有观行这个功夫,给诸位说,决定往生。诸位要知道,名字位中不能往生,观行就往生了。观行位,在其他法门里面不行,不能出三界,可是在我们净土法门叫带业往生;观行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夫成片。什么叫观行?我们简单说清楚、说明白,这个心像阿弥陀佛,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想到阿弥陀佛的教诲,就想到《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讲得太多,一下想也想不起来,如果老是在想就打妄想,又打闲岔,那念佛又夹杂。不想,自然相应,与什么相应?清净平等觉,与这五个字相应就行了,这就是渐渐入境界,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这叫清净。

  在念佛堂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离开念佛堂,也没有是非人我,也没有贪瞋痴慢,那叫观行即。念佛堂里没有,离开念佛堂又有了,不行,你的功夫没成片。所谓成片,在念佛堂,离念佛堂,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成片。离开念佛堂,不念佛号了,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又起来了,不管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不论是顺境、是逆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论是好人、是恶人;自己都能保持住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你的心确实住在清净平等觉里面,这个佛号有力量,功夫得力了,这叫观行即。绝不是说你每天念佛念多少个小时、念多少万声,如果不相应,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有把握。一定要功夫得力,一定要功夫成片。这样的功夫,在经上讲,生凡圣同居土。看你的功夫浅深,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可是这个我们可以不必介意,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平等成佛。《无量寿经》讲得那么清楚、讲得那么明白,我们要相信,经上决定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深信不疑。

  从观行再提升到「相似」,相似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未必能达得到。但是观行位中是任何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就是你肯不肯干就是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道理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观行即是决定不能成就,我们这个位子就成就了。所以,到「相似」是事一心,到「分证」是理一心,分证是出了十法界,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我们对于理事、方法、境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念佛才欢喜,知道自己念得是有功行、有功夫,功夫得力。分分修持,分分利益,自己圆满的得到,他都能相应。所以周遍、周圆的意思很多,我们在此地也不过就是略举几端而已,细说说不尽。

  再看第五尊,『永断迷惑主方神』。不但是要断,要永断。「迷惑」就是烦恼。烦恼里面特别着重痴,痴迷,痴很难断。贪、瞋这两种烦恼,古德常说,虽然猛利但是好断,唯独痴烦恼难断,古人有个比喻,比喻作藕断丝连。藕断掉了,丝还连在一起,说明痴烦恼很难断,愚痴,愚痴也就是无明。因为贪瞋,戒定就能断,你持戒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持戒的意思广,我们今天说持戒,特别是在华严会上,大家决定不可以把它坐实在戒条上,那你就错了。戒条当然包括在其中,但是它的范围比戒条广大,佛所有一切的教诫都叫做戒,我们都要奉行、都要遵守,这才叫持戒。所以持戒能伏烦恼,因戒得定,定能断烦恼;定功能断烦恼,永断。永断是什么?让烦恼永远不会起现行。要到什么程度?要到四果罗汉。佛将修定,修行人修定,他们的功夫分为九个等级,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等级。前面八个等级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四禅定生四禅天,四空定生四空天,合起来我们称它作四禅八定,这是修定的八个阶段,三界之内,没出去。第八定再加功夫,超越过去,到第九定成功了,出三界。第九定是四果阿罗汉所证得的,所以阿罗汉出了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阿罗汉的见思烦恼永断,见思烦恼虽然永断,迷惑没断,迷惑是无明,所以他能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无明。无明还要更深的定功,到定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断迷惑了。由此可知,永断迷惑,浅而言之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你才是永断。如果要讲到究竟处,给诸位说,要证到如来的果位才永断迷惑。

  《华严经》上给我们说,无明有四十一品,菩萨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断无明上说的。断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是圆教初住菩萨;再断一品无明,叫二住菩萨;再断一品,三住菩萨;断十品,你十住就满了。再断一品,断十一品就到初行位的菩萨。四十品无明断了,还剩一品,等觉菩萨。这四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品断尽他就是等觉。等觉把最后一品破尽了、断尽了,这就证得圆满佛,就永断迷惑,这的确不容易。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我们就深深体会到,他们这些人不是真的法身大士,所以给你讲老实话,都是诸佛示现的,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法身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所示现的。你才知道华严海会是多么的殊胜,无比的殊胜。

  我们今天要怎样来断迷惑?如果从研教上来下手,怕的是不但破不了迷惑,可能会增长迷惑。何以故?我们研教往往把教义曲解了,不是如来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岂不是增加迷惑!我在过去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早年听我讲经,也跟我走得很近。以后听说他去学密,我们就很少往来了。早年他学经的时候,他是一个教师,是个中学的教师。在台湾中上学校都有学佛的社团,学生学佛的风气很盛,老师也学佛。他告诉我,他在学校佛学社里面开了一门课,讲《百法明门论》,他也是听我讲《百法明门论》,到学校去讲。我听了之后,我特别提醒他,我说你要特别注意,明门不要讲成暗门。他听不懂我的话,问我,什么叫明门?什么叫暗门?暗是黑暗,明是光明,不可以把光明讲成黑暗。这个话什么意思?会讲、会听的人,从这一百法里面开悟,那就是明门。如果讲这一百法,又把这一百法一条一条记得很清楚,那就变成暗门。众生烦恼、妄想已经够多了,你再加一百个妄想,叫他去听、去想,那不叫黑暗吗?不容易,这是学教的难处。你要是不能够正解,正信、正解、正行,你就搞错了。今天学佛的人,学佛有那一番宗教的热忱,但是他不是正信、正解、正行,所以佛法里头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他没有得到。

  如果我们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说,诸位体会比较容易一点。现在大家都晓得,我们起心动念都会发出思想的波,都会发出波,我们从医院心电图里面可以看出来。如果你的心与道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你在心电图之下,你那个电波画出来的一定非常好看,它是平的,到一个时期它会震动一下,震动很微弱,幅度非常均匀,说明你的思想正常,你的心地清净。如果这个心里面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心电图的震动不正常,幅度很大。这个道理现在人都懂得。我们修学如果不是正信、正解、正行,你的思想波就是不正常的,跟你没有学佛之前差不多,没有什么改善。果然修行功夫得力,把从前那些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真的放下了,减少了,与正信、正解、正行相应了,你这个思想波就产生很大的变化。你心地非常平和、清净、慈悲、充满智慧,你的生活自然吉祥,你的工作自然如意,充满了幸福,前途一片光明,必然是这个道理。这个就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功夫不得力,你心里面的念头起伏还是那么大,还是那么复杂,还是那样的不匀,功夫不得力。虽然天天没有离开修学,没有离开你的功课,早晚功课一堂没缺,甚至于在我们此地念佛堂,十二个小时从来没有缺过课,功夫还是不得力,这就是不相应。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警惕,从这个地方警策自己,提醒自己。所以正信、正解、正行,重要!

  古时候社会环境单纯,没有太大的诱惑,人心厚道,听经少也行,没有关系。听了之后他就能信,他就能理解,解的不多也没有关系,他就能够老实念。「老实」两个字重要!老实的标准,古人所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老实。如果有疑惑、有夹杂就不老实。所以老实念,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现代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人心没有从前那么厚道,可以说许许多多人用心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诚的,欺骗别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知不觉,自自然然的它就起现行,就造罪业;虽造,不知道这是造罪业,还以为这是很正常的。而社会诱惑的力量,比过去加了一千倍都不止,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在教理上下功夫,那怎么行?你的正信、正解一定要从经论上建立,所以现在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大家又要听清楚,不是叫你一切经论都学,不是这个意思;那又把我们搞乱了、又搞杂了。我们广学多闻里头一门深入,这一部经锲而不舍,学一遍再一遍,学一百遍、学一千遍,要这样下功夫才行。所以我们今天讲多闻是遍数多,不是一部经讲一遍、听一遍就了事,那是得不到利益的。不断的重复去读诵、演说,这是多闻;广,从义理上广。

  我们在这个地方星期六讲《无量寿经》,诸位听了就知道。我听同学告诉我,我们第二品好象讲了有二十多次,是不是二十多次?在一般讲,二十多次全经都讲完了。这一品经讲了二十多次,广!我今天跟大家讲的广学多闻是这个解释,一部经里头广学多闻。我今天在此地跟诸位讲《华严经》,也讲得广。开头应当这样讲,让大家生欢喜心,让大家生希有心,知道这个经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字字句句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学了就用上。如果这样的经文,这个经文好长,它不是短,太长了,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这么长;如果这样的经文,都照注解含糊笼统讲过去,大家听《华严经》的兴趣没有了,枯燥无味,天天念这些神的名字,你就会退心。所以《华严》难,就难在这一关;这一关突破,后面就容易多了;这一关很难讲,很不容易理解。如果这一关里面,你能看出味道,那全经其味无穷,你真正尝到法味,真正生起法喜,法喜充满,法味无尽。所以深跟广的意思从这里说。这是我们看古人的注解、读佛经、听讲,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误会了。有稍稍一点偏差,往往就误导,使我们利益得不到。利益就是我们的生活,佛法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过日子,这是佛法。

  再看底下这一尊,『普游净空主方神』。「普」是普遍,「游」是游历。第六尊菩萨跟前面第四尊「周行不碍」意思很接近,普游就是周行的意思。这个地方说出两个字,一个是「净」,清净,一个是「空」,空寂。净是从事上讲的,空是从理上讲的;心要空,心不能有,有就坏了;事,事是有,事要清净。事如何才能清净?事与理相应就清净,不相应就不清净。怎么样相应?与空相应。《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三轮体空」。佛举了一个事来做比喻,布施,举这桩事情来说明三轮体空。布施,有能布施的人,有所布施之物,还有一个能接受布施的人,三方面,布施这桩事才做圆满了。怎样叫体空?体空不执着,离分别执着,这就是空了。可见得不是事空,是观念空。不执着能施,我布施,不执着我,能施空;也不执着所布施之物,确实布施的有物,不执着这个物,也不分别这个物,这布施之物空;也不可以分别执着接受布施的那个人。事要不要做?事要做,天天在修布施。所谓布施即无布施,天天在做,事上有,心里痕迹都不着,这叫做三轮体空。那么你所布施的,这叫净施,三轮都与空理相应,也就是说都能够离分别执着,你的心永远清净,心里面痕迹都不落,这布施三轮体空。

  持戒也如是。戒要不要持?持,严持戒律。严持戒律,不着能持的人,也不着所持的戒,持戒三轮体空。然后是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无有一法不是三轮体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工作之中,点点滴滴要做得很认真,要做得很确实,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那你就完全错了。事要做,认真努力的去做,利益众生、利益自己,所以要做。虽做,他不着相,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叫三轮体空,他所造的这些就叫做净业。你们常常听到有善业、有恶业、有净业。什么叫净业?不着相,善、恶业统统是净业。一有分别执着,这个业就有善有恶;如果你要是不执着,善、恶业都是净业。

  这个话好象又很难懂,善业说净业,怎么恶业也是净业?《华严经》到末后有三位菩萨是专门做坏事的,做贪瞋痴的。在五十三参诸位所看到,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他们是搞贪瞋痴的。他们贪瞋痴是净业,他不是恶业。我们搞贪瞋痴要堕三恶道,他们搞贪瞋痴成佛去了,作菩萨去了。为什么?三轮体空。为什么要现贪瞋痴这个相?度那一类的众生,有一类众生非用这个方法度他不可。他是用这种手段去度化众生,心地一尘不染,所以它叫净业。由此可知,无论是善业、无论是恶业,只要达到三轮体空都叫净业。与空相应,这个空不是顽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就是自性的寂静,在菩萨五种忍里面是寂灭忍,清净寂灭,空是这个意思。与这个空相应,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叫做净业。

  业是造作,你不是没有造作,你的造作是清净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真在做,为什么叫无作?心里没有分别执着,那是无作。所以作跟无作是同时,它不是两桩事情,它是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这桩事情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工作上,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上,你全修的是净业。你修净业,你是净业菩萨,你不是凡人。净业菩萨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这也是周遍法界,这里面细说就说不尽了。「普」这个字就说不尽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上,你才能真正得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六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我们从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有无量主方神。所谓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现光明主方神。光行庄严主方神。周行不碍主方神。永断迷惑主方神。普游净空主方神。大云幢音主方神。」昨天我们讲到第六尊菩萨,今天我们接着从「大云幢音」看起。经文从开端一直到现在,都是介绍法会参与的大众。这个法会太大了,所以佛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的方式采取团体,一个团体、一个团体来介绍。全经总共有二百多个团体,这是初会一类的神众,这个地方说的是主方神。因为今天有一些同学初次来参加,我们简单的把主方神这个意思做一个简略的介绍。「方」,我们现在讲方面,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时代;「主」是主导的意思,凡是在社会上能够主导一方面、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就称之为主方神。或是在学术、或是在科学技术,乃至于工业、商业,甚至于政治、军事,这是各个行业里面杰出的人物,对于一个地区,或者对世界,对于这个时代有很大影响力的。由此可知,主方神里面的范围非常之广。经里面所讲的这些神众,无论讲哪个团体,实实在在讲都是说我们社会各行各业,都是讲我们自己本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落实到自己,这个经就没有意义,我们学了跟我们自己不相干,学了之后还有什么用处?所以字字句句都跟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经就对我们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必要,可以说是人生必读书,不能不学的。这也正是民初欧阳竟无先生所说,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今就是现代,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不能不学习。我们才知道这个课程的重要,在一切经里面,尤其是《华严》。主方神的意思简略就介绍到此地。今天我们看第七尊:

  【大云幢音主方神。】

  名号有四个字,我们看这四个字里面它表法的意思。着重在『音』,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讲经说法以音声为佛事。楞严会上文殊菩萨为我们选择法门,《楞严》也是从纲领上来说,有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代表二十五类的法门。这二十五类怎么来的?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就十八,后面再加上七大,就变成二十五。这二十五类将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无量的法门都包括尽,所以每一类里面都包括许许多多法门,这是二十五类。哪一类法门适合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最后文殊菩萨来替我们选择,他老人家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说明娑婆世界众生六根当中是耳根最利,所以以音声为教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方式完全是讲解说听,当时没有记录,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讲义发给大家,完全是音声。在中国几乎同一个时代,中国也出现一位大教育家孔子,孔子那个时候教学也是用言语,也没有书本、也没有讲义。在中国、在印度都是以音声为教体,为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手段。这句德号里面说是「音」,这个话我们能够相信。虽然有能力、有智慧,主导一方的杰出人物,他一定经常不断的演说,发表他的理想、他的理念、他的做法、他的成就,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利益,他一定要说。现在不但他要说,而且他还要写成书本,来教导一切大众。这个手段,在我们这个世间始终是居于最重要的一种,我们在这一类团体里面,能够体会到这个方式非常重要。

  可是菩萨在这里教给我们,这个音要与「大、云、幢」相应,这里讲了三个字。「大」就是自性、性体,本经经题就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在此地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理体,要与大相应,大而无外。第二个要与「云」相应,云是什么意思?云是无住,云表非有非无。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非常之多,它代表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彩远看有,一朵一朵的;现在你们出国去旅行,乘飞机飞上去,找不到云,找不到。云跟幢合起来,就是前面跟诸位报告,《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是无住,幢是表生心。你懂得这个原则,你当然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当中,你在哪一界里面工作,你当然可以主导一方。为什么?你所做的是菩萨事业,你所做的那就叫菩萨行,你本身就是菩萨的身分。你如果是商人,你是商人菩萨,你是工人,你是工人菩萨,你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你都是名符其实菩萨身分。再说回头来,你们诸位出家的同学,你要能够学会了,你是出家比丘菩萨,你是出家的菩萨。你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的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你不是为自身着想,不是为自己小庙着想,也不是为我这个小团体着想,你那个想法不大,那不是大。你的想法都是虚空法界,我们要帮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成佛、成菩萨,帮助他普度一切众生,这念头与「大」就相应。虽然有这个心愿,也有这个行动,不能说有愿没有行,那不能成就的。愿跟行是不能分离的,一定是以愿导行,以行践愿,实践你的愿望。全心全力我们去做,做的时候要不着相,而且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好。

  今天在此地,居士林跟净宗学会的这些领导、这些干部,从会长一直到义工,各个都是菩萨。他们最近全心全力在策划弥陀村,在建一个大的念佛堂,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居士林,不是为净宗学会,为全世界念佛的同修,这个心量多大!这个地球上喜欢念佛、发心念佛,都欢迎到这个道场来念佛,这与「大」、与「云」就相应。希望将来这个道场,我们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那就与「幢」相应。这个念佛堂每天两个小时讲经,现在是十二个小时念佛,将来弥陀村建好之后,大家常住在此地,住在这个地方条件就是你发心听经念佛,就这么一个条件;其他的条件都没有,就这么一个很单纯的条件。你到这个地方来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弥陀村供养你一辈子,你不需要带一分钱来。你进入弥陀村万缘放下,准备在这个地方成佛,所以十方四众的供养,那是供养诸佛,这是真实的福田,真实的福报。每一个在念佛堂念佛的,我们都知道他是诸佛如来,进入念佛堂那就是一尊佛,我们以最极真诚恭敬心来修供养。新加坡四众同修有这个理念,所以有许多人说新加坡人有福,他为什么有福?你为什么没福?你不肯发心,他一发心福就现前。这是大云幢音的意思,我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修学,把大云幢音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当中。我们是举一个念佛堂做例子,要是应用到各种行业都是最好的标准,都是最完美的原则,我们要能体会、要会用;会用你就是会学会修。果然会了,你就是大云幢音主方神。华严会上每一尊神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的,他不是普通神众。诸佛如来,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他是人,人我们也称他为神,为什么称他为神?他的智慧超人,能力也超人,善巧方便超越常人,我们讲这人很神气,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再看下面第八尊:

  【髻目无乱主方神。】

  全段经文的意思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每一个名号里面的含义都是教导我们的,我们要怎样修学才能够领导一方?才能够影响大众?句句话里面都是世尊智慧慈悲的教诲,所以每一句都要细心体会。『髻』这个字在此地是代表高,古时候梳头,髻是头顶上最高的部分,表高的意思。『目』是眼目。『无乱』,我们就晓得,这表的是什么意思?这是智慧之眼,我们今天讲见解高明,有智慧、有见解。从一个眼,你一定要联想到,他眼聪明,耳也聪明,耳聪目明他才能够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他看得清楚、看得明了,看到一切众生病源之所在,他的教化才能产生功效。特别是三界六道,众生苦难无边,这些苦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发生的?菩萨对于其中的业因果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世间纵有再多的诱惑,菩萨在其中始终能保持住不乱,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乱,这是高度的定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是高度的智慧,他才能成就事业,他教化众生才能对症下药。

  这其中,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说得很多,佛讲一切众生的病根,可以说是他老人家一生之中,四十九年说的不止万遍,常言说得好,千言万语,反复的叮咛,慈悲到了极处。病根就在贪瞋痴,就是三毒烦恼,贪瞋痴再归纳一个字:贪。贪不到才瞋恨,如果一切都贪到,他欢喜,他就不会瞋恚,瞋恚还是从贪生起来的;愚痴也从贪生起来的,贪是总根。哪一个不贪?他要不贪,他绝对不会到六道来,甚至可以说,真正没有贪心,不但不会堕六道,十法界他也不会来,他住一真法界,他不住十法界。所以,贪是祸根,几个人知道?几个人明了?每一个人都把「贪」以为是好事,爱着不肯舍离。佛清楚、佛明白,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现在为什么成不了佛?就是因为有这个病根,这个病根要是拔掉,你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没有贪心,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还有,佛是完全没有了。这些声闻、缘觉、菩萨都是圣人,他们贪的意念很微薄,六道凡夫贪心浓厚,最严重的这是三恶道。我们修行修什么?远离贪心而已,放下贪心而已,你就不乱了。佛是千言万语的叮咛,我们也听懂了、也听明白了,听了也点头,可是还是会贪。这个原因是什么?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我们自己做不了主宰,什么人做主宰?贪做主宰,我们的命运就被贪瞋痴主宰,被贪瞋痴所转,你怎么会不堕三恶道?你死了怎么会不做鬼?人死了都做鬼,为什么做鬼?贪心变饿鬼。这大家晓得,佛经常说,瞋恚心是地狱,愚痴心是畜生,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我们贪瞋痴的意念还这么重,你怎么不堕恶道?要觉悟!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佛经上讲的「五浊恶世」,现在浊恶到了极处,不是普通的浊恶。浊就是污染。诸位想想,今天地球环境生态的污染;我们的饮食,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我们现在三餐不是在吃饭,是在服毒。世间人吃的肉食,肉有毒。我在台湾讲经,那边同修告诉我,台湾现在的猪五个月就杀了;五、六个月就杀了,猪就长得很肥很胖。为什么?天天打针,天天打药进去,所以猪就长得很快、长得很胖;那个肉有毒,吃了得癌症。鸡是六个星期就杀。所以肉不能吃,病从口入。吃素的也不行,蔬菜有农药,也是服毒。吃米,米里面掺杂化学粉在里面,米是又漂亮、又好看,全是加了人工毒素在里头。喝水,听说水里面有化学物质在消毒,其实那不是消毒,在下毒。你才晓得污染到什么程度,浊到什么程度。再加上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佛讲浊恶,讲得一点都不错。恶就是十恶,社会一般人他所想的、他所做的,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这是恶。今天恶到极处、浊到极处,这个世界多可怕!

  所以有同修来问我,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讲的是生死大事。我告诉他,你话说错了,生死是小事,不是大事,什么是大事?死生大事。他说生死,我说死生。生死从生到死就完了,还有什么大事?死生就不一样,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生?这个是大事。佛告诉我们,你死了之后有十条路子走,十法界,你到哪一个法界?这个事情大了,你要明了,你自己要会选择。所以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说实在话随时都可以死,随处都可以死,不定什么灾难来了;每天新闻传播里头,一堆一堆人就这么死去了。我们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就重要。佛告诉我们,最殊胜的选择当然是去作佛,这是第一殊胜。作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持名念佛。其他的方法虽然好,那是在理上讲的。《华严》、《法华》都说一生成佛,有几个人修《华严》、修《法华》一生成佛的?没听说过。在经上只看到善财童子,以后没听说过;《法华经》上也只看到一个龙女成佛,也没听说哪一个依《法华经》成佛的。所以说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见到。净土宗带业往生,往生不退成佛,我们真看到。自古至今,修这个法门成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个不是假的。

  怎样才能成功?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一心就不乱了。这里告诉我们「髻目无乱主方神」,你只要能做到一心不乱,你就行了。你自己能成就,你必定能够影响一方,这一方人看到你的成就,看到你的好样子,个个都来学你、效法你。可是有一丝毫贪心,有一丝毫放不下,你就不能成就,你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个重要。真正讲往生有把握,万缘放下,随时放下,什么时候走都自在,都没有牵挂。不要说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佛,我还有事情没办完,还等我一下」,没这个道理。一切时、一切处心里一丝不挂,没有牵挂的地方,你才能走得了。所以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什么都好,决定不要去计较。尤其我们学佛的人,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明白,真正觉悟明白了,这世间所有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都记得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好计较?有什么好执着?

  今天晚上吃晚饭,忍师来告诉我,她说菜恐怕做咸了一点,合不合师父口味?我就告诉她,从前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人家做的菜太咸了,弘一大师合掌,「好,好,咸菜好吃」,没有一样不好。如果你对饮食还有挑剔、还有讲求,你不可能往生,为什么?对这个世界还很执着、很留恋,你去不了。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叫你看破、叫你放下。这个咸了、那个淡了,还放不下,你还能往生?你那个佛不叫白念了?什么都好。如果自己要这样,你就麻烦人,你叫人为难。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到外面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他总不能说「你给我这个太咸、那个太淡了」,佛陀有没有跟人家说这些话?我们今天怎么学的?所以诸位要记住,如果是真正学佛的人,你端个东西还要问他咸淡,是骂他,或者是考试考试他,看你还有没有分别执着。衣食住行全不讲究,还牵挂这些东西干什么?真正修学从哪里修?就从生活当中。如果真正你要挑味道的话,最好白水煮菜,什么味道都没有,吃的时候调味的东西摆在你面前,油盐酱醋你自己去调,这是个好办法。所以我们在外国,外国餐厅里面很多菜的确没有味道,胡椒、盐、酱油调味品摆在那里,你自己调味;我觉得他满聪明,你喜欢淡你就调淡,欢喜咸你就多加一点盐,个人都合个人口味。可是我们佛法的修学就是决定没有选择,这才叫随缘,有选择就叫攀缘。这是我们举一个很小的例子。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小的地方下手,小礼要注意到,小节一定要守,小仁小义。你不从小的下手,小的疏忽了,大一定出乱子,决定做不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小事里面去修。修什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一定要做到什么都好,什么都欢喜。分别执着完全都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真正常生欢喜心,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不会被外境扰乱。所以「修行」这两个字,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行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有错误,把错误的生活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千万不要误会:修行一定是每天念经、念佛、打坐、拜佛,这叫修行;如果这些事情跟你的生活不能够相应,你没有修,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修行。这些方式就好比我们学校课堂里面上课,课堂里面学的东西踏进社会要会用,学以致用。我们在佛堂里面、在讲堂里面学了,离开讲堂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学以致用,那叫做修行。学了要是跟自己生活脱节,这不叫修行,你的思想行为还是照旧,一丝毫改善都没有。我们看看古来大德,他们给我们做的榜样,我们应当要留意、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再看第九尊:

  【普观世业主方神。】

  这个德号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大。『普』,跟前面所说的意思相同,心量普,起心动念遍缘虚空法界,这叫普。『观』,观察,这用智慧。『世业』,世是世间。《华严经》一开端第一品「世主妙严品」,我们在品题跟诸位介绍过,世主有三种︰有情世主,诸天人王,社会各个阶层的领袖,有情世主;器世间主,经上所讲的这些神众,器世间主;第三类,正觉世主,正觉世主是如来。此地「世」可以包括这三种世主,三种世间他们造的是什么样的行业?由此可知,「普观世业」这四个字,把世出世间依正庄严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一法都不漏。这个不但是要高度的智慧,实在讲要圆满的智慧,圆智才能够做得到,普通的智慧做不到。当然这个经里面,我们都知道,这些与会大众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身分,他们当然有这个能力,这是没问题的。这桩事情是必须要具足,如果不具足就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四弘誓愿里面「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个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世间人赞美上帝,宗教家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就是这个意思,这不是我们现前学的。

  可是落实在我们现前,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这与个人发愿有很大的关系。就像古德,经上也有,如果我们发愿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再度众生,你最好发愿到道场里面来作清众。将来弥陀村建好了,你发愿先度自己,先求往生,你在弥陀村、在念佛堂做一个清众,只知道听经念佛,其他的一切不闻不问,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确确实实可以做到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你自度了。将广学多闻这个事情,等待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现在不学,这是一类人,他的选择正确的。

  另外一类人,那是发菩提心,自己没有成就先度众生。你要是发这个愿,有些东西你要尽量去学。发愿先度众生,自己后成佛道,两种人。一种,讲经说法属于这一类的,讲经说法是先度别人,后度自己。因为他要涉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那个经才讲得好,你才能讲得契机。你懂佛法,不懂世间法,契理不契机;懂世间法,不懂佛法,契机不契理。所以讲经,世出世间法都要懂。现在长江有水患,你能不能拿出一套方法来把水患消除?你不能不懂,你不能说这不是佛法。实在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所以一个讲经的法师,不但在佛法里面各个宗派,性相、显密你都要明了,世间所有一切学术、所有一切行业也要懂得一些,你才有方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才有能力替人家指路,这是一类人。第二类人是发心领众,护持道场。你也要懂世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明了,你不会把方向搞错,你主持这个道场,领导道场,领导众生修学,这个路是正确的。你要懂得世间法,要懂得世间人情世故,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修,每一个人思想观念、生活背景都不相同,你对这些人要是不了解,你怎么能调和大众,叫大众在一块念佛不生烦恼,常生欢喜心,不是简单的事情,这是大学问,不是简简单单好做的。这一类人叫菩萨发心,都是舍己为人;先别人,后自己,菩萨发心。可是先为别人,后为自己,自己也有个底限。这个底限是什么?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没有关系,下下品往生也可以、也行。如果一昧帮助别人,别人往生作佛,自己还搞六道轮回,还堕三恶道,那就错了。所以自己有个底限,我决定往生,我往生品位很低,没关系,希望大家品位都比我高,这菩萨发心。菩萨里面代表的是地藏菩萨,不仅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的学生,多少人早就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所以自己有个底限,这是一定要知道的。底限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只要你心行,你天天读经,天天在教理里面打转,果然与经教相应就行,往生就有把握。对世间法没有一丝毫留恋,还是一句老话,要真正放下,没有一丝毫留恋,你就有把握往生。

  诸位听了我这个说法,你是不是又怀疑了呢?等一下又要来质问我了。平常你教我们一门深入,现在你又教我们什么都要学,到底我们是搞一门还是搞多门?现在大家还是要一门深入,决定不能搞多门。为什么?扎根,根本一定是在一门。什么时候可以涉猎其他的经典、世间这些典籍学问呢?古人的标准是五年,五年以后,这个很有道理。现在我们要求至少也要五年,先五年当中心定下来,五年里面万缘放下。所以这五年我们着重在根本智,着重在清净心;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五年学这个。清净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开了,涉猎一切经典很容易通达,不费什么力。你要看佛经,佛经随便翻翻就都懂了,一部佛经看几页,不必看完就懂了,那个速度很快。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学经,要别人把那个经念给他听。法达禅师到他那里去参学,法达学《法华经》,《法华经》念得很熟。法达到曹溪去参礼六祖,见了面,见到祖师总是要下拜;他拜下去的时候头没着地,惠能大师看出来了,头没着地。头没着地是什么?不恭敬,拜是拜了,傲慢!所以起来之后就问他,你学什么的?好象你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没错,他是值得骄傲,他念了十年的《法华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法华经》我们晓得很长,一天大概可以念一部,三千部差不多是十年,所以傲慢,见到能大师,头也不着地。大师问他,《法华经》讲些什么?他说不出来。这就惭愧了,一考就考住、考倒了。法达反过头来向能大师请教,惠能大师说,这个经我没有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他已经背得很熟,就从头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师说,行了,止止,不要再念,我都懂得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你心地清净,智慧开了,一接触全都通,后面哪里还要讲,不要讲了。

  我们这个道场,你们大家要真正是有厉害的、有功夫的,你听我讲《华严经》,讲到此地全都通了,后头还要听吗?后头不要讲了,不要听了,这都是真的,都是事实。所以古德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今天用一部经扎根,希望这一部经能通,然后看一切经就不费力气了。我常讲,到以后你们讲经要不要准备?要准备。准备什么?看经上有没有生字?生字不能胡说八道,一定要查清楚。查生字,还要查典故,它里头的名相、典故这要查。意思的发挥,那是自由的,那就很自在,不需要准备,你就会一切就通达了。所以准备经,看看有没有生字,顶多把段落勾出来而已。你在讲台上为别人演说,自然就得心应手。如果我们这个根本没有成就,你一开头广学多闻,那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你没有悟性。你广学多闻全凭记忆,你能够记得多少?年岁大,记忆力退化,困难就多了。所以这个东西不是靠记忆,靠开悟,悟性。这里头理很深,事很复杂,不能够不懂,然后才知道我们应当怎样修学。

  四弘誓愿跟我们讲修学的次第,无论是世法、是佛法,第一个是要立志。世间人读书常说,志不立,你的用功,功夫没有得力的地方,我们常讲的是用不上力,你的学问就不会成就。人一定要立志,在佛法里面讲发愿,愿引导你修行,愿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所以佛先劝人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仅我们这一生我们要做这桩事情,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劫,我们就做这么一桩事情。这桩事情,诸佛如来所做的,一切菩萨所做的,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那就是一生做这个事情。什么叫度?这一句里面「众生无边」,无边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你看那个范围多大,与这个经上常讲的「大」字、「普」字相应,没有界限、没有边际。要发这样大心。一切众生,有情、无情全都包括在其中,一个都不漏。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爱护、帮助。帮助的标准,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了生死,帮助他出三界,帮助他超越十法界,帮助他圆满成佛,「度」才叫圆满。众生没有成佛,你那个度就做得不圆满,他虽然成了菩萨,菩萨还不行,还没毕业。就好比作父母照顾儿女,他念大学、念研究所,没有毕业,父母还是要照顾他,一直要照顾他毕业,他才能踏进社会,才能自立。所以我们帮助众生,一定要帮助那个众生成佛,他现在在等觉菩萨还不行,还需要照顾他,还需要帮助他,度的标准在此地。

  如何才能做得到?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没度,要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你才有能力度众生。我们也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佛说「自己未度,先度众生,是菩萨发心」,跟我刚才讲的,不是又冲突又抵触吗?没有抵触。佛讲的先度众生、后度自己,他是自己已经有能力度自己,不是没有能力,自己可以度众生的,没有这个道理。他自己能力、智慧具足了,他自己不成佛,先度众生,后成佛道。四弘誓愿他做到三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愿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已经学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不要紧,慢慢的,我现在不成佛;他到这种地步,他可以,所以先度众生、后成佛道。决定不是说,我烦恼也没断,法门也没学,就去度众生,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晓得,佛说这些话是对什么人说的,佛说这些话对哪一个层次的人讲的,你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是对我们初学,我们今天初学是一品烦恼都没断,我们哪有能力度众生?所以要懂道理。

  可是我们虽没有能力,如果要是打着阿弥陀佛的旗号,我们也能度众生,我们也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在佛门里面称呼,这也是普通的一个常识,现在都乱了,现在人都不懂了。我们对某个出家人,尊敬他,称他大师,这不可以称的。你要晓得大师是什么人称的?佛才称大师。他没有成佛,你见了面说他是佛,那不叫骂人吗?挖苦他!自古以来这些出家人,诸位在中国历史上看看,皇帝的老师称国师,没有称大师的;参禅的称禅师,学教的称法师;连翻译经典,那都是修行证果的人,我们在经上看到称三藏法师,没有称大师的。这个一定要懂,这是常识。一般人随便说,那他不懂,我们不能怪他。我们学佛,特别是出家弟子,也要称呼错了,人家要笑你,笑你无知。这是看轻你,如果更严重的,起了误会,你简直在骂人,你简直在挖苦人,你在讽刺人,这样就跟人结下冤仇。所以称呼很重要,不可以称呼错了,这是平常的小礼。可是在习惯上,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在习惯上称的。但是诸位要晓得,净土宗祖师在世的时候,没有人称他大师。印光法师,在世的时候都称印光法师。《文钞》,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就印出来流通了,那个时候是《印光法师文钞》,不是大师,《印光法师文钞》;大师是以后人尊称他的。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为什么?他跟诸佛如来度众生没有两样,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他也劝人念阿弥陀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能称大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对经教一样也不通,烦恼也没断,法门也不知道,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天天劝人念阿弥陀佛,你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只有这个方法真度众生,一点错误都没有。如果不是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搞别的法门,那里头问题就大了。你很有可能把路子指错,很有可能将人法身慧命讹误。教学里头常说「误人子弟」,你会耽误众生,那个过失就很大了。

  所以我们今天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方便度生。方便度生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劝人学《无量寿经》、学《阿弥陀经》。这个做法跟十方一切如来教化众生没有两样,决定正确,无量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所以我们自己学经,学会一部《无量寿经》够了,其他的都不要学了。在这个世间,无论到哪个地方,我就讲《阿弥陀经》,就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人家要我讲别的经,不会,没学过,不会,不丢人!这就是明白告诉大家,我是一门深入,我会也说不会,会讲也不讲,给这个时代(末法时代)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我只会讲这部经,你们要是喜欢听别的经,到别的道场去,找别的法师。为什么?你还想搞六道轮回,你不想出三界。你想出三界在我们的道场,我们道场决定出三界,决定作佛,决定不再搞六道轮回。一门深入!

  这是把「普观世业」简单跟诸位做一个提示,这四个字里面所含的境界深广无尽,我们要懂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生活环境,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这叫随缘,绝不勉强自己,勉强就很苦,这事情不能干。初学讲经,如果学得很勉强、学得很苦,我都劝他放弃,不要学,去念佛。你上台讲一个小时,初学的人,这一个小时大概需要二十个小时、三十个小时准备,你这一个小时才能讲得出来。但是这是初学,第一部经是这个状况,用三十个小时。到学第二部经,大概十个小时就够了,你有能力讲经。学第三部经,大概你讲一个小时,准备一个小时就够了。到讲第四部经,你准备一个小时,应该可以讲二、三个小时。到能够讲到六部、七部的时候,你一天的准备应当可以讲一个星期、讲两个星期,只要预备一天。愈讲愈自在,你才快乐,才法喜充满。如果经年累月你要用这么多时间,把人累死了。所以自己就明了,我有没有能力来学讲经?不过如果你要是学讲一部经,那是另当别论。我一生就讲这一部经,行。第一次准备是很辛苦,第二次拿着第一次的讲稿来再讲,那就很轻松,那可以,这就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总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生活环境,知道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法门,我们修学真正得利益了。末后这一位,这一尊︰

  【周遍游览主方神。】

  这个名号我们看了很羡慕。『周遍游览』是什么?现在讲的观光旅游,哪一个人不喜欢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的观光旅游,观光旅游也有很多条件,第一个你要有财力,你没有财力,你旅游有困难,第二个你有时间,你不需要工作。如果一年到头都观光旅游,这个人大福报,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他有的是财力、有的是时间,天天去游山玩水,到处去观光旅游。我们今天观光旅游的范围还不能超越地球,局限在这个里面。菩萨观光旅游是周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他们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没有障碍。这是告诉我们,成佛的好处,成佛之后条件统统具足。成了佛,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念书,讲经说法称性而谈,不要准备了,哪有这么辛苦?不需要工作,一切供养现成的,应念而至。

  极乐世界,经上讲思衣,衣就在前面;想吃,满桌都摆满菜了,念头一动,它都现成了。不想吃了,菜马上就化成云烟,没有了,不需要收拾碗盘再去洗涤,那个多麻烦。这是说明成佛的好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西方极乐世界人居住,宫殿是七宝筑成的。居住的环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里面一样拉杂的东西都没有。为什么?他不需要。不像我们居住的环境,又是柜子、又是箱子、又是橱子,乱七八糟一大堆,累死人。他们居住环境是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住得多舒服。而且一切都是化现而成的,不需要人工去制造,也无需设计,也无需去营造,都不需要。想到哪一个佛国土去观光旅游,念头才一动,人已经到达了。供养诸佛,见到佛当然送一点礼物,礼物不要带,一想礼物,礼物已经在手上,供佛了,不需要携带的。旅行,我们旅行还带行李多麻烦,他不需要带。而且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象,应念而至。不仅如此,还能够化身、能够分身,同时可以化现千万亿身形,同时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不是一尊佛去过然后再到第二尊佛,那多耽误时间,同时去。

  供佛是修福,闻法是开慧,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供养诸佛,听经闻法,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到那个地方才行,我们现在不能干。现在干的时候大错特错,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四弘誓愿,我们今天要实现前面两愿,发度众生的心,发断烦恼的愿;学法门、成佛道,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说,这样才圆满,这样才能真正成就。周遍游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要忘记后面还有三个字,主方神,这个意义就殊胜。在上求下化当中,也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一切众生最好的模范,这样才能够主导众生的修学,主导众生上求下化。这是这尊菩萨在此地表的意思。十位上首就介绍到此地。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个总结跟前面的标数前后相应,人数都是无量无边。末后一句叹德:

  【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叹德的文字虽然不多,意思很圆满。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提示我们,「身智教光,无不引摄,名普放也。无时不放,所以称恒」。这意思就给我们说明,菩萨身语意三业都是教化众生。因为此地讲的是主方神,主导一方最重要就是教学。我们今天讲一个国家基本的建设,基本的基本是什么?是教学。佛知道,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礼记》里面「学记」当中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一个要建设的。你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最重要。没有人才,什么都不能办,人才是第一。教导社会大众明理最重要、守礼最重要;道理明白,人人能守法,你这个社会长治久安;只要安定,决定就能繁荣。而后基本的建设,不外乎交通,现在讲交通:公路、铁路、港口,现在有机场,这是基础的建设;另外就是水利,非常重要;第三个能源,今天讲的电力。你只要把这个做好,这就开发了,世界各个这些资本家都会到你这个地方来投资,都会帮你来开发,你只要基础建设做得好。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真正基础是教育,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做好,其他三个都做了,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是诸位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你都能看得到。

  以美国而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它头痛的问题太多,没法子解决。到底出在哪里?教育。美国今天只有高等科技的教育,它没有人文教育,过去社会安定靠宗教。所以美国这个国家对于学生,只要你上学,学校里限定你一定要有宗教思想,你要有宗教信仰,不管你参加是哪一个宗教都好。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老师对你就要特别关心,认为你很可能出问题。所以只要一上学,老师就会一定劝导你要选择一个宗教,他们非常重视。维系社会的安定靠宗教的力量,现在科学发达,问题来了。人登陆月球,飞到太空了,于是大家对上帝怀疑了。对上帝信心一动摇,宗教就不能控制人的行为,社会就开始乱了,他们现在找不出方法来挽救。人文的教育,佛教育,七十年代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等于说对全世界宣布,二十一世纪能够安定这个世界的,他说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大乘佛法,一个是中国的孔孟学说。只有这两种力量,可以能够挽救二十一世纪,出自于英国人之口。这个人有学问、有远见,很高明,我们不能不佩服。

  当时他发表这个讲演,台湾枢机主教于斌参加这个会,所以于斌主教回到台湾之后提倡祭祖,这是史无前例的。天主教从来不拜祖先,为什么于斌主教从欧洲回来之后要提倡祭祖?同时在没有多久之后,天主教的教皇颁发一个文件,要求全世界天主教的神父跟佛教对话、跟佛教交流,他们主动提出来的,都是受到汤恩比这个演说的影响。可惜还有许多人没有重视他的说法。所以佛法教广,教学,度众生就是教学。我们身要身体力行,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体力,佛法的教学是义务的,不讲求报酬,接引广大的众生,这就叫放光。我们教学的愿心、教学的行为永无中断,这就是恒放,相续不绝,所以他才能主导一方,他才能够影响一个地区,影响一个时代。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那都是影响一个时代、影响一个地区,主方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七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经文第五行:

  【复有无量主夜神。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喜眼观世主夜神。护世精气主夜神。寂静海音主夜神。普现吉祥主夜神。普发树华主夜神。平等护育主夜神。游戏快乐主夜神。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净福主夜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修习。以法为乐。】

  到这儿是一段。第一句是标数辨类,这是主夜神这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真的是无量,人数无量,团体里面的性质也是无量。什么叫做『主夜神』?夜是夜暗,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积阴德;阴德,你做好事不希望人知道,默默在做好事,这就是主夜神。我们暗中做好事种类太多了,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出钱出力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不接受人家的表扬,不接受赞叹,默默在做,凡是这一类的都叫主夜神,所以这里面范围就非常广大。这些人真正有智慧、真正有慈悲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一切众生觉悟。他在社会上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都有这些好人在做,佛门里面尤其是多。真正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都知道做好事。好事里头最重要的是教学,尤其是义务的教学。他们在社会上并没有职位,主夜神多半没有职位,他要是有职位的话,他就很明显,不是在暗中从事于这些慈善教学的工作。所以「无量」两个字里面,不仅是数目无量,种类也无量。主夜神意思我们懂得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身分。

  我们再看下面列举十位上首,上首的德号都是表法,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之中,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名号当中就提出这些纲要。第一尊,『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普」是心地慈悲,大慈大悲,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现在来说,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就是普。如果有少许分别执着那就不普,你就划成许许多多的界限,普这里面没有界限,普显示出我们的真心,真心没有界限,妄心有界限;妄心里面有分别执着,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诸佛菩萨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德」是德行,所有一切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利益社会,这种行称之为德行,这是大乘菩萨法。我们想学佛,标准要学得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从哪里学起?就从这些地方。首先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才能做到「普德」。不仅仅是念念之中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还要以实际的行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虽然这样做,天天做,年年做,永无休息、永无疲厌去做,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正是佛法里面所说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就得大自在。普德是作,有作有为;净光是无作无为。有作有为跟无作无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在相上、现相上、在作用上有作有为,在体性上无作无为,这样的生活就与「大方广」相应。「大」就是此地净光的意思,「方广」就是此地普德的意思。我们现在用更明显的字句来显示,我们用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净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普德,这是一不是二。主夜神,我们讲要积阴功、要积阴德,阴德、阴功怎么建立法?第一句就把要领给我们说出,积阴功、积阴德要这样做法,这一类就属于主夜神。

  第二尊,『喜眼观世主夜神』。尊者德号里面含义很深,也是我们学佛、学菩萨,学佛、学菩萨大家一定要知道,学作佛、学作菩萨,不是研究佛经、研究佛法的道理,那是佛学,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自己真的要作佛,真的要作菩萨,不是拜外面的菩萨,自己要作菩萨。拜观音菩萨,自己是观音菩萨;拜地藏菩萨,自己是地藏菩萨,你才算是学成功。菩萨永远是菩萨,凡夫永远是凡夫,那就坏了,你什么也没学到。从哪里学起?要从「喜眼观世」学起。佛常常教我们常生欢喜心,我们看一切众生,善人、顺境生欢喜心,恶人、逆境也能生欢喜心。为什么?在境界里面修平等法、修平等心,这是功夫;极不平的境界里面修平等,极度浊恶境界之中修清净。

  所以在佛法里面,古大德懂得,在中国一般佛家的道场,建筑虽然布局上有不相同,但是大致上都不离开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依旧是表法的原则。进入一个道场,你首先见到的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当中面向着大门,你还没进去,抬头就看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教人「喜眼观世」,他教导我们,我们如果把它简单归纳起来也就八个字: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你看那个容貌一团欢喜,这个用意很深,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欢喜开始,看什么都欢喜,顺自己意思欢喜,不顺自己意思也欢喜。为什么?把自己的意思舍掉就行了。我们今天一般讲的主观观念,有个主观观念就麻烦了,可以说许许多多人都有,这就所谓是成见。有这种观念存在,说实在话,不但真妄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甚至利害都不懂,还谈什么善恶?我们能够把成见放下,也就是我们常讲你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就能常生欢喜心,你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喜眼观世间。

  这个世间是指六道、是指十法界,对于六道、十法界都能用喜眼去观察,何况我们现前这种生活的小环境?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还有什么过不去?这个意思说起来好象很容易,大家也许做起来很难。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做起来会感觉到这么困难?其实因素是我们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在一切现象当中生起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欢喜心不能现前。不要说是逆境里面欢喜心生不起来,顺境里面欢喜心也生不起来,道理是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华严会上这些圣众、杂神众,也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的,这里面确实没有凡人。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清楚明了,凡所有相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他为什么能生欢喜心?见性,见性哪有不欢喜的道理?真如自性在哪里?一切现象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古德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金就欢喜了。这个金铸成佛像、菩萨像,你看到很欢喜;如果把它铸成鬼神像、妖魔鬼怪像,你看到也很欢喜,为什么?你看到的是金。所以你要是不着相,欢喜心就生出来;着相就困难,着相生的欢喜,说老实话不是真的欢喜,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用的是妄心。能够不着相,你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所观察到的是真性,真心见真性,哪有不生欢喜心的道理?这种欢喜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欢喜,是真欢喜,不是假的。所以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正记住,要真干,一切时、一切处见一切人,总是以笑面迎人,像弥勒菩萨一样,那么你就是真的在学佛了。这个笑面不是装出来的,装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假笑,皮笑肉不笑。真正学佛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欢喜,喜悦能感人,你能感人,你就是摄受众生,你就是度化众生。我们在讲席,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我们从内心里面生起的欢喜,笑面迎人,这是个波动,这个波好。纵然对面是个恶人、是个妖魔,你真诚欢喜这个波发射出去,把他那种不平的波,也能够帮助他降低了。这些妖魔鬼怪要是常常跟你接触,久而久之他也会变成佛菩萨。

  这种道理、这个事实,我想有一些同修会体会到。我们亲近善知识,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我们跟他坐在一个房间里面,感觉得那个气氛非常舒适、非常愉快。纵然善知识不说一句话,我们跟他坐半个小时有半个小时的享受,一个小时有一个小时的享受,是真正的享受,这就是现在所讲的波动的现象,波动的原理。由此可知,自行化他有些时候不需要说法,从我们动作表态上就能摄受众生,就能感化恶人。一次、两次感化不了,那是他的恶习气很重,菩萨要有耐心。恶习气很重的人,佛经里面讲「一阐提」,他跟佛在一起,佛也没有办法感化他,什么原因?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佛的慈悲、清净、平等的波发射出去,他产生一个抗体,很强烈。佛有耐心,佛还是不舍弃他,这一生不能感化他,还有来生,来生再不能感化,还有后生。

  其实这种现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曾经亲近过多少诸佛如来,接受过多少诸佛如来的熏陶,现在还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有什么希奇?你想到这个就很欢喜了。看到那个恶人,我跟他差不多,我是过来人,我也是无量劫才被佛感化,现在才乖一点;他还没有回头,他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欢喜心就生起来,不会怪他,认为他那个现象很正常,是迷惑颠倒的现象。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善巧方便就像弥勒菩萨一样,真诚慈悲欢喜跟他往来、跟他接触。也不要希望我什么时候才能感化他,有这个念头你就坏了,你就不清净,你虽然有「普德」,没有「净光」,你就不清净。根本不必去想什么时候他回头,不必去想,只要我们一味这样去做就对了。我们深深的了解一切众生总有一天会回头,所以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疲不厌;厌是厌倦、讨厌,不会;他也不会疲倦,也不会讨厌,天天这种做法,这就对了。这也是主夜神,这是积阴德,我们应当要学习。

  第三位,『护世精气主夜神』。「精气」是什么?我们不要想到精气神,不要往那里去想,那么去想就没有意思。精气就是现在所说的精华之所在,这个范围就广了。教育的精华、伦理的精华、文化的精华、今天是科技的精华,数之不尽,这些精华都能够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众生,他在暗中保护,在护世。现在我们知道,在社会里面确确实实有少数人在做教育精华的工作,默默在做,没有人支持他、没有人赞叹他,他还是不疲不厌的在工作,做得很辛苦。我最近看到有一些儿童读物,有一些人提倡儿童读经。我们晓得中国古圣先贤的这些经论,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教育的精华。

  如果说到佛法,大乘佛法是佛法中之精华,《无量寿经》是一切经的精华,谁做护世的工作?没人做。将近一千年来,头一个留意到的是王龙舒居士,作《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这是做护世精气主夜神的工作。绝对没有求名闻利养的意念,也绝对不会以这份工作要得社会大众的赞叹,或者是社会大众精神物质上来支持,没有,默默的在耕耘,没有人晓得。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他知道这是精华,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正如经上所讲的「惠以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一般大众不认识、不识货,真正有眼光、有认识的人他懂得,他来护持。古代经典都是手抄本,诸位想想要费多少功夫,流传的量当然就很少,所以看到佛经相当不容易。抄经的工作多半是在出家人的身上,古时候的出家人每天工作一定要抄经,你这个寺院里面藏经楼内容才丰富,经典都是手抄的,你要不抄,哪来的经典?自己没有,到别的寺庙那里有到那边去抄,抄好以后充实自己道场的藏经楼。另外还有一些读书人,寄居在寺庙里面,他们也帮助抄经。所以经典量少,看到相当不容易。

  《无量寿经》的原译本,到唐宋的时候只剩下五种,其余七种失传,非常可惜。一个人要在一生当中这五种本子都看到太难,但是五种本子里面互相都有出入,都有很重要的经文,我们要没有读过遗漏了很可惜,所以王龙舒居士作会集本。把各种不同译本里面,不同的句子统统抄在一起,在他那个时代,以他的身分、以他的财力、以他的机缘,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大宝积经》的「如来会」,这部经王龙舒居士没有见到。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看到经本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他的会集是根据四种原译本,《大宝积》无量寿会这一部分里面他没有看到。这个本子虽是很好的本子,还是有遗憾,《大宝积经》这一会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经文,其他四种译本没有。所以一直到清朝魏源居士作第二次的会集,他的会集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好,比他的本子完备。

  但是王龙舒居士跟魏默深居士,他们都没有留意到一桩事情,那就是他把译本的经文有一些字他改动了。当然他们改动是没有问题的,这些人有修有学,而且国学的根底都非常深厚,改得比原译本一定改得好。可是印光法师反对,反对得有道理,不仅印光法师一个人,太多太多人了,这个例子不能开。在他们做,决定没有问题,可是这个例子一开,麻烦大了。将来以后我们拿到经文,看到这个地方看不懂就随便改了,前人有例子可以改的,每一个人都改,这个经典传到以后就不能看了。所以决定不可以改经,这是最大的忌讳。纵然经典里面有错字,还是让它一直错下去,不可以改动它,你可以注明这个字可能是错字,应当做什么字,注在旁边,不可以改动原文。这对于代代承传负责任,这是正确的,这也是护世精气主夜神的意思。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这两种译本流通量就比较少了。到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又发心,重新作一个会集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这个会集本避免前人的过失,采取前人的优点,后后胜于前前,这个本子完备。我们读这一个本子,等于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了,这个真方便,大乘佛法的精华。《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文字不深,好象很容易懂,你细细的去观察,里面的义理太深太广,比《华严经》还深还广,一般人看不出来,没有发现,所以它是一切佛法里面的精华。

  我们要怎样护持?护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依教奉行,这是护持,你做不到那就不是护持,一定要自己做到,尽可能的把它做到。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提醒同修们,如果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了,你把《无量寿经》圆满做到了。你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中生。以此逐渐往下降,降到你只能够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百分之二十可以做到,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下品下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个要知道;这一生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正是所谓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就在此地。你虽然念,你没做到,念要做到才行。

  念,实在讲就是要做到才叫念。我们今天这个念是口念,有口无心不行,这个念效果很差。所以念佛的念,不用「口」字。念是个会意的字,念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跟佛心相应,这叫念佛,不是口念。「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不是一声,没有说是「一声佛号一声佛」,没有这个说法。「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是很短的时间,你这一念是真心,佛是真心。如果我们不怕麻烦,真诚心是佛心,清净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慈悲心是佛心,你一念与这五句任何一句相应都是佛,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总纲领,这一句名号我们讲的这十种心全包括在其中,所以佛号才提起,我们的心就相应了,这叫真念佛。一定要真干,护法先要护自己的法。

  第二个方式是护诸佛如来之法,这就是常讲的正法久住世间,要靠我们护持。护持就是弘扬、宣传、推广,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掌握机会、抓住机会,有机会做绝不轻易放过。为什么?护法。佛法能够久住世间,众生才得利益,众生才享福。世间没有佛法,众生造罪,众生要受苦。所以护世精气第二个意思就是要弘法度生。弘法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他们不但自己一生认真的修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更重要培养后继的人才,续佛慧命。人才怎么样培养?在过去没有办佛学院,也没有办培训班。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在听众当中选拔,听众当中有根性利的、有发大心的,他也乐意学经教,也乐意弘法利生,祖师大德们就特别培养他们,培养的方式讲小座。

  古时候讲经跟现在情况不一样,现在大家工作非常繁忙,白天没有时间,所以我们讲经在晚上讲,大家有空闲可以来听。中国在古代讲经大多上午讲经,不是在晚上。听众是以寺院里面常住为主,常住之外,也有许许多多的在家居士们喜欢听这部经,到道场里讨经单,可以常住在道场把这部经听圆满。学讲经的人叫复小座,老和尚上午讲经,下午学讲经的这些同学们,下午要把老师上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用这种方式来培养讲经的人才。这个效果很殊胜,也用了一千多年,过去这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培训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方式不一样,时代也有变迁,现在可以办培训班,可以办佛学院,这都是做护世精华的工作,不要让这些文化的精品失传,我们有责任在做。虽然今天社会对我们做的,他们看起来也许不以为然,这是他们没有看到成果,将来一旦成果现前,他们也会赞叹。

  有一些社会大众以为这种行业,学习这些科目,将来没有出路,不能赚钱,没有饭吃。一定要学一些时髦的东西,尖端科技,现在学机械、学电脑,这个学了很快就赚钱。你去读文学、去读佛学,赚不到钱,几个人发心来学这个东西?实实在在他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你想赚钱,你想生活富裕,《了凡四训》里面都讲得很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该发财,你天天去读《四书》也一样发财,为什么?你命里有财,与这个不相干。你命里没有财,搞哪一行你也发不了。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得来的,过去生中修多财布施,你这一生才得财富。新加坡也有不少发大财的人,你去打听打听他是念什么学系的,他是搞什么行业的;这一打听,有很多小学毕业的,中学没有毕业的,有许多白手起家的,在新加坡工商界的领袖。替他做事的人都是博士、硕士,一大堆,他自己恐怕初中都没毕业。这就说明与你所读的科系、所从事的行业,发财不发财不相干。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财?过去生中财布施,布施得多,就这么个道理。还是佛讲得有理,佛说得透彻,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有很多大富大贵,可是身体不健康,长年多病,生活很辛苦,那是什么?我们一看就晓得,他过去财布施多,法布施少,无畏布施没有,所以才遭这个果报。有很多人健康长寿,生活很贫穷,我们晓得过去生中,他是无畏布施多,财布施少。社会情形一看,不就都了解,都明白了?我们如果想财富、想聪明、想健康长寿,三种布施拼命去做,愈施愈多。所以从外地来的,来到新加坡参学的同修,你们在这个地方时间很短,仔细观察,证实佛经里面讲的千真万确。

  你们看看居士林这个道场,楼下供养三餐饮食,这是属于财布施。无论什么人,你学佛也好,不学佛也好,你赞叹佛也好,你毁谤佛也好,你来了,我们这里「喜眼观世」,都很欢喜请你吃饭。你谤佛,我也欢喜请你来吃饭,这个了不起!不怕吃的人多,来吃的人愈多愈好,不收一文钱。有谁能供得起?真的,居士林能供得起。怎么供得起?布施,愈施愈多。李居士告诉我,从来没有买过米,从来没有买过菜,从来没有买过油,四面八方送来,送得太多,吃不完,所以还要去供养一些老人院、幼儿院,去送给他们。太多太多了,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你就没有了,你就过得很苦、很可怜。所以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动脑筋想什么方法赚钱,你能赚得到吗?你要能赚得到,释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师,释迦牟尼佛做不到。你有本事能够赚到钱,没有因就能拿到果,你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一切诸佛如来怎么不甘拜下风。所以佛法是讲理的,它有真正的道理在。这一边是大布施,从来没有想到钱从哪里来?

  最近这一年来,东南亚经济萧条,每一个行业都在亏损,多少人破产。佛门道场也如此,收入大幅度的减少。唯有居士林不但不减还增长,什么道理?布施,这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你还能不相信吗?居士林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你看,证明佛在经上讲的话句句不错。道场这么样的兴旺,大家念佛这么样的欢喜,常住的收入有增无减,不是人力所能为,因果定律。你不相信,你怀疑,你不敢做,你永远得不到果报。诸位从外地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你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真的一生受用不尽。「护世」也就是护法,我记得前面曾经在《无量寿经》介绍贤护菩萨,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诸位都可以参考,默默当中做护法的工作,《地藏经》上所说的,果报分分都是自己得。

  再看下面第四尊,『寂静海音主夜神』。「寂静」是性德。「海音」是海潮音,比喻不失时节因缘,应机说法,而说的时候恰好,所谓是契机契理。契机就是海潮音,契理就是寂静,理机双契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但是这个名号是主夜神,所以寂静海音意思更深。这在一切有一些障碍阻碍,弘法利生的工作不能够顺利的推展,要不要做?要做,还是要做,默默的去做,这就是「寂静海音」的意思。海是广大,我们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海这个字就相应。我们明了清楚,佛法是诸佛如来帮助九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最好的教学,为什么在这个世间会遭遇许许多多的障碍?是因为有一些众生对佛法不认识、不了解,产生误会。由于严重的误会造成排斥,根本就不愿意接纳。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要懂得「寂静海音」的意思,要以善巧方便,种种障碍也要想方法突破,把佛法介绍给他们。这些人当中,特别是这个地区有影响力的人,这在佛法里例子很多。

  佛法当年向四面八方去宣传,谁认识?谁了解?这些法师大德,包括一些在家居士,古时候在家居士讲经的很多,翻译经的也有。他们找哪些人?找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去拜访他们、去接触他们,亲近他们,这是佛法接引大众所谓的四摄法。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送礼,送礼人家总欢喜,欢喜之后他就会接见你;先送礼,把这个路开通。然后是爱语,爱语是关怀对方、爱护对方,帮助他们的社会繁荣兴旺,帮助社会大众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繁荣兴旺,这他们高兴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是有利益的。这样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明白了,他们接受佛法、欢喜佛法,佛法推动障碍逐渐就没有了,所以开端一段长时间要寂静的去做。寂静就是不明显,所以他是主夜神,不是很明显的做;明显的做要遭受人家抗拒,遭受人家排斥,默默的去做。所以这个名号在主夜神里面,那就有主夜神的意思存在,我们一定要了解它。

  第五尊,『普现吉祥主夜神』。「现」,现身说法。我们看到这个字,就要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这是一般讲的身教,以身作则。现什么样子?现吉祥。世间人哪个人不想求吉祥?吉祥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方便的来说,种善因得善果就是吉祥,这个意思很深。你没有种善因得善果,不吉祥,你种善因不得善果也不吉祥;一定是因果相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就叫吉祥,你所种的因,你已经收到你应该得到的果报。所以这个意思也非常的广泛,也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想一想现在这个世间人,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他们求些什么?我们明了,这就是观机,这懂得了。我们要怎样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觉悟?世间人贪财,我们要示现发财的相,那我们是不是贪?你要是贪,你就错了,你就不相应。财发了怎么样?发了舍,愈舍愈多。那个想发财的人看到,这样才能发财,他也来学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吝啬的人决定发不了财,纵然发了也是一生受穷困的生活,他舍不得花钱,所以一生都过得很穷苦,钱白白的给别人拿去了。死了以后,一文也带不走,这是愚痴没有智慧。所以有财多做社会福利事业,多帮助世间穷困之人,你的财富永远就不绝。

  中国人过去供财神,财神供的是范蠡,这很有道理、很有学问,范蠡确实给我们做发财的好榜样。他经商,做小生意,愈做愈发达。他怎么做的?赚来的钱布施。你不肯布施怎么行?赚来的钱不是自己用,给社会大家用,所以选举他来当财神,我都投他一票。历史上所记载的三聚三散,发了一段时候,财很多了,散财,做大布施。布施完了之后,从小生意慢慢又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得更快、发得更多,他再散财。再又几年,又发了,愈发就愈多,愈来时间愈短促就愈快,他总是散财。居士林这一段期间,同学们跟我讲好兴旺。为什么兴旺?散财。而不是把收入存起来,不是天天在讲求利息,怎么样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不是,统统散掉。李木源菩萨有智慧,他懂得散财,所以现在财源源不断而来,有增无遗,就这么个道理。这是现身说法,普现吉祥主夜神。所以你要懂得散财,不要去储蓄,储蓄错了,财一定要有用处。不要怕,我散掉之后没有了,没有那个道理,散掉之后就来了。如果散掉没有了,也是吉祥。为什么?你命里根本就没有。命里没有你得来的不吉祥,你散去之后,你灾消了,祸就除了,那是吉祥。所以愈散愈多。

  许许多多法师,连过去演培法师请我吃饭也开玩笑,他说他要向我学,我说学什么?我有什么好学的?我们是后学、晚辈。他说:你的法缘很殊胜,这一点我要跟你学,你是法缘怎么殊胜的?我说:没有别的,结缘。肯结缘,不积蓄财物,十方供养马上就散掉。也有一些法师,十方供养他来建大的寺庙,建得富丽堂皇。我想想,如果我要不拿去布施,我也可以建个道场。我道场不要,统统把它布施掉,所以跟全世界学佛的人真的结上法缘了。你不肯布施怎么行?没有别的,谁愿意做,谁就得到这个果报。所以财万万积不得,不可以积蓄,决定要散,要懂得散,拿有限的财物,做真实的功德利益。我们印送善书、印送佛经,这些年来除佛经之外,我们还做磁带、做录相带,现在还做CD,又还做到网路,网际网路,做这些布施,这才跟世界各个地区众生结了法缘。法缘好是这么来的,不肯结缘,你要想法缘好,那怎么可能?所以一定是种善因得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就是「普现吉祥」,我们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第六尊,『普发树华主夜神』。普发,意思好懂。什么叫树华?「树」是树立,「华」在佛法里面表因行。特别是像现前居士林董事会要发起办佛学院,要办培训班,这就是「普发树华」,成就诸位修学,成就续佛慧命的弘法人才。我们非常期望将来佛学院或者是培训班,四众同修都可以来参加,不一定完全限现在的出家众,在家众我们也培养,更希望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能够来参学。学成之后,能把正法向全世界各个地区去弘扬。这个道场,不仅仅是着重在教,有解有行。参加佛学院的学生,平常在经教上下功夫学习讲经,每一个星期一定要到念佛堂念一天佛。像现在三十六个小时,每一个星期念三十六个小时的佛,解行相应。这三十六个小时是修什么?修定,进入念佛堂,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也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说的,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念佛堂三十六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它能够帮助你平时研教,帮助你平时学讲经,有很大的帮助,心地清净才开智慧。这是我举出一个例子。「普发树华」四个字里面妙义无穷,这就不多说。

  第七尊,『平等护育主夜神』。「平等」两个字大家好懂,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平等,才有分别执着就不平等;不平等是妄心,平等是真心。在佛法里面不平等是末那,八识里面的末那识;平等心就是四智,四智里头平等性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识成智。四智是真心,真心的四个作用,都是真的。八识是妄心,平等是真心,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真实心中作」。作什么?护育众生。护是保护,育有养育、有教育。你要养他,还要教他,这才做到育;只有养没有教,不能算育;只有教没有养,也不能算育,所以育是教养的意思,这两者同等的重要。今天这边道场,尤其大家都有弥陀村的概念,弥陀村里面有养,这一分做得很圆满。进入弥陀村来念佛的同修,原则上不收一分钱,到这个地方来四事供养,衣食住行,照顾你的生活。进到弥陀村,你平常穿的衣服都收拾起来不要了,弥陀村里面发制服给你,大家穿一样的,衣也送给你。样样都照顾周到,这是养。教是什么?有这么多法师领导你念佛,每天讲开示给你听,你有疑问为你解答,这是教。护育,平等护育,凡是到弥陀村来念佛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老少、不分贵贱,什么样的人到这里来一律平等。弥陀村建立了,大家都是平等护育主夜神,我们真的做到。

  第八尊,『游戏快乐主夜神』。这个地方所讲的,好象都是我们弥陀村里面想象的。我们生活,确确实实是生活在游戏快乐之中,念佛堂里游戏。有些同修最初听说念佛堂都有点畏惧,到这个地方不自由了,这一天什么都不能干,好象受到很大的拘束一样。可是念了几天之后,有些人告诉我,很好、很快乐,不想离开了,这就是游戏快乐。也有同修告诉我,说是念佛堂里头止静的时间太长,止静的时间太长了,大家在静坐,坐着念佛会打瞌睡、会昏沉。一般真正用功人,古大德给我们讲,佛经上也说有两种现象,一种叫掉举,掉举就是妄念很多,身心不安,会有这个现象;第二种昏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打瞌睡想睡觉,坐在那里也睡,站在那里也睡,这是昏沉的现象,这都不正常。正常的现象是游戏快乐,你把念佛堂当作游戏场,很快乐、很自在。我们这个讲堂也是游戏场,也非常自在、快乐。这个乐跟世间那种快乐不一样,这种乐接近真乐。世俗里面的快乐都是五欲六尘外面的刺激,不是真的;真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那是真乐。你在这个地方得清净心,所有一切烦恼、忧虑、牵挂都没有了,你的心多清净,所以说清净平等觉在这里面能体会到,在念佛堂你可以体会到。虽然不是真正证得,接近了,清净平等觉的气氛有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这个气氛要保持、要延续,还要不断向上提升,再一提升就到功夫成片。到那个时候,离开念佛堂,回到家里,回到工作岗位,从事任何工作,你都是游戏快乐。正如同诸佛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经上常常说「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佛法里叫这些佛菩萨游戏神通。他们到六道、到十法界教化众生,游戏快乐,他是来唱戏的,所以唱得很快乐。诸佛如来到世间都是来唱戏的,都来表演的,表演给我们看,各个都是自在快乐。所以这尊主夜神教我们,这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做佛菩萨的工作,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没有自己的主观,只有诸佛如来的正法,我们只不过是在表演而已。这就叫行菩萨道,这叫修佛行。

  第九尊,『诸根常喜主夜神』。「诸根」,六根,六根都欢喜。六根怎么欢喜?清净心现前,六根就欢喜,这是佛经上讲的常生欢喜心。经典里面常常形容,释迦牟尼佛全身愉悦,那就是六根常喜,毛孔都微笑,这是经典上形容诸佛菩萨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很难体会,是自己从来没有这种境界,每天都生活在苦恼当中,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生活。这个生活在大乘佛法之中,在《华严经》里面、在《无量寿经》里面,所以我们通过《无量寿经》、《华严经》的学习,你会得到。你得到,这是正常的享受;你没有得到,是你修学功夫不得力。你如果学习功夫得力一定得到,这就是平常所讲的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意思;六根愉悦,法喜充满。世间人也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话说得也有道理。诸佛菩萨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念念行行都是为社会、为大众利益,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社会繁荣兴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怎么不生欢喜心?

  末后这一尊,『出生净福主夜神』。这十位上首以「普德净光」发起,以「出生净福」来收束,总结在这个名号里面,这个意义非常深。主夜神所修的是积阴德、积阴功,做一切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求人知道。《论语》一开端,夫子教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就是净福,真实的福报。《论语》开头三句,可以说是儒家教学的三大纲领。当年编这个书的人,把这三句编在开端,意义很深。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我们此地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学,我们在《华严经》上也学到了。时习就是时时刻刻做到,那是习。你要是做不到不行;你做到之后,你就法喜充满,你就常生欢喜心,所以学了之后一定要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居士林几乎每天都有海外的团体到这里来参学,天天有朋自远方来。所以这个道场从上到下,乃至于每一位在此地做义工的都是法喜充满,这个道场一片祥和。为什么?净福,真实清净的福德。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这是总结这一类参加法会的大众,他们的人数无量无边。『皆勤修习,以法为乐』,这句是说他们的德行。他们虽然默默在做,没有人知道,可是他不懈怠、不疲厌,很认真努力天天在做;没有人赞叹他,没有人奖励他,以法为乐。法是什么?法就是他所知、他所学、他所做,这个法专指这一点。他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晓得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样样如法,与佛的教诲相应,念念之中远离迷惑颠倒,念念之中与真实福慧相应,他怎么会不快乐?所以总结以法为乐,绝不以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为什么?会失掉的,佛法里面讲乐是坏苦。自性里面的乐这真的,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才能讲常生欢喜心,你永远不会失掉。就是你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法相应;法在此地简单的说,就是与《华严经》这个法相应。我们现在晓得,《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容易读诵、容易受持,都能与经教相应就是以法为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八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第四行:

  【复有无量主昼神。所谓示现宫殿主昼神。发起慧香主昼神。乐胜庄严主昼神。香华妙光主昼神。普集妙药主昼神。乐作喜目主昼神。普现诸方主昼神。大悲光明主昼神。善根光照主昼神。妙华璎珞主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于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

  这一段跟上面恰恰相反,上面是主夜,诸位懂得主夜神表法的意思,主昼神自然就明白。主夜神就是积阴德,默默的行善,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也没有地位,在社会上并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但是他们做的是真实的功德。在本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唯有主夜神占的数量最多,而且表法很高,从春和主夜神代表初地,一直是二地、三地到八地菩萨都是主夜神,第九地是主林神。所以在后面经文来看,佛法里也特别着重在积阴德,不仅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我们,佛法也特别注重,这到后面可以看到的。

  『主昼神』,这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我们讲是有他的职位、有权责,有权、有责任的、而且有德行的,这些各界的领导人物,这就属于主昼神。他的范围包括非常之广,就跟主夜神里面所说的一样。下面也举了十位上首,这十位上首也就是给我们提示,领导大众的德行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我们佛法里面讲「统理大众」,你把你本分的工作做得很圆满,真正能够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提出这十个纲领。其实《华严经》里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位都含摄圆满的各个地位,任何一行都含着圆满的菩萨行,这是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此地提出来,就在你权责之中特别重要的,佛在此地举了几个例子,这十个例子。第一尊,『所谓示现宫殿主昼神』。「宫殿」是表法的意思,表慈悲覆育,表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你是一个机构的领导人、负责人,你要爱护你的事业,要爱护你的部属,要关心他们,要教导他们,要帮助他们,这都是宫殿所含的意思。宫殿是我们居住的房屋,有房屋可以遮蔽风寒,身心能够得安稳自在,所以用宫殿来比喻慈悲。「示现」,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这就是我们讲席总标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不是阴德,是要做出来,很明显的做出,给社会大众做榜样。人人都看到,你这个榜样好,确实是社会大众的好样子,自然得到社会大众的赞扬,得到国家社会的褒奖,这就是主昼神。怎样示现?就是怎么样做出好样子来给人看。示现两个字,也就是经典里面常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这一句。如果我们对于世尊的教诲要不能够依教奉行,我们拿什么去示现?你所示现,就是表现在外面给人家看到的,就是依教奉行。

  每天都要读诵大乘,你所修学的经典天天要读诵,每天读诵,这里面有很多层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对老师的尊敬,展开经卷就如同面对世尊,听世尊的教诲,这是报恩心,这是真正修供养,报恩供养,以真诚清净心读经。第二个意思,常常读诵就能熟记经文,不至于遗忘,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都能想到佛的教诲。我动这个念头该不该动?佛在经上怎么样教给我们?我可不可以动这个念头?可不可以有这个行为?你才能记得住。记都记不住,你怎么能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记都记不住,你从哪里修起?这是第二个意义,熟记世尊的教诲。第三个是摄心,如果不读经,你的心就攀缘五欲六尘,攀缘外面境界;读经一心专念,你就能收心,收心就容易得定,容易得清净心,这是第三层的意思。第四层的意思,帮助你开悟,常常读诵会开悟。由此可知,读经真的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才能够示现。菩萨为一切众生示现一个好样子,这个示现的根本就是读诵大乘,所以每天不念经怎么行?

  在过去经典流通的数量很少,学佛的人很多,经本很不容易得到。所以即使没有机会读诵,最低限度朝暮二课一定要做,这是不能再少的,就是你一定要做早晚课。早晚课诵每一家的仪规皆不一样,这一点我们要晓得,他修学某一个宗派,一定要读诵他本宗的经典,依照本宗的方法来修学。我们明白这个原理,知道现代同学们的需要,我们编了《净宗朝暮课诵》。早课我们读经只读《无量寿经》第六品,读这一品的意思是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早起,今天一定要发心,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将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我们也照他这个样子发愿,把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本愿;今天这一天,念念不忘本愿,念念都与本愿相应,这叫修行,所以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我们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内容是持戒念佛。这一段经文里面所说的是五戒十善,读这一部分经典让我们很冷静的去反省,佛在这里面所说的,我们有没有触犯?如果有违犯,立刻忏悔改过,明天决定不犯。所以晚课是忏悔,晚课是反省、是改过。这个早晚课就有功德,决定不是做一个形式上的早晚课,在佛菩萨面前念给他听就好,好象我的事情就交代完了,这个没有用。佛菩萨哪里要听这些东西?是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以虔诚恭敬心,如同佛菩萨在面前为我们做证明,督促我们、警策我们,我们一定依教奉行,是这个意思。

  所以示现宫殿主昼神,最低限度要从早晚两堂课做起,两堂课做得很踏实、做得很认真,这样子就能够影响你周边的一些人物。别人看到你这么认真这样做,天天都做,有恒心、有毅力,一生都不中断,就能感动别人。你家里面人逐渐也学佛了,你的邻居、亲戚朋友逐渐也都会学佛了,向你学习,你做出一个好样子。我们的生活依照佛的教训,我们工作,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的工作,也遵守佛指导的原理原则,决定不犯,乃至于处事待人接物。儒家要求人的标准是君子,我们社会里面的好人,做好人。佛法里面要求的是作菩萨,菩萨是佛的学生,我们今天要作菩萨,每个人都要作菩萨,《华严经》里面所有一切出席大众统统是菩萨,主夜神、主昼神都是菩萨,用这些名词、用这些形式来表法而已。无一不是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使我们觉悟、明白应该怎样去做,这是讲到示现。

  像我们现前这个讲堂跟念佛堂,这是我们四众同修在此地示现,时间久了决定能够给社会有很好的影响,每一位在此地闻法的同修、念佛的同修,都是社会上真正的好人。我们够不够好?还要好。现在算是不错了,但是还不够标准。为什么?经天天在念,未必完全做到,认真努力去做你就是真的菩萨,你会感动社会上许多人,头一个感动你家里人。前几天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我们现在念佛堂,自开张以来不久,大概才两个月,有没有两个月我不晓得,没多久,居士林上上下下,以前讲经有些不来听经的,不来念佛的,都是在下面做义工。现在听说每个人都来念佛,每个人都欢喜听经,这不就是很好的影响吗?这是一家人都欢喜念佛,都欢喜听经。我们想想很可能将来我们这个道场,这一家好了,家家都好。新加坡每一个道场都像居士林一样的兴旺,天天有法师讲经,天天有法师领导大家念佛,整个佛教的风气转过来了。可不可能?非常可能,我看也很快。

  刚才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我们要办一个正式的弘法人才培训班,他告诉我准备在明年一月开课。哪些人作老师?你们年轻的这些法师各个都要当老师,明年一月很快,现在大家要认真准备,你们打算教哪一门课,现在就要积极认真的准备。我们招收学生就不限于出家人,国内、国外普遍的招生,四众弟子都收,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统统都收,希望你们好好的来教导。将来,与我们有关系的几个道场,李居士讲了,竹林寺、法轮社,将来新道场,还包括光明山,统统要去讲经。希望这些道场每个星期也都能讲七天,一天都不空过,你们大家要发心轮流去讲。所以现在要做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到那个时候,我们准备得不足,那就拿不出去了,辜负大家的期望,所以现在一定要努力。念佛堂的人日夜不休的念佛,我们学讲经的人也日夜不休的准备讲稿,他们念佛不睡觉,我们准备也不能睡觉,我们睡觉也搞不出来。都要用功,都要认真去努力,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先把新加坡的佛教带起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世间有灾难,佛法兴旺的地区,这个地方就避免灾难,这个地方的人有福。我们默默的在耕耘,默默的在做,也不要人知道,也不需要居功,各个都当主夜神,当夜神,不当昼神。

  再看第二尊,『发起慧香主昼神』。着重在「发起」,发起就太明显了,就很明显,绝对不是主夜,他一定是主昼,他发起。发起「慧」跟「香」,慧香是表什么?戒定慧三无漏学,换句话就是发起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真正的慧香。它是以戒定慧三学,这是教学的三个纲领,达到五分法身香的目标。五分法身香里面,最重要的是末后两句:解脱、解脱知见。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在,所以教学的目的是得大自在。像大家天天念《心经》,《心经》开头第一句「观自在菩萨」,那个观是慧,你得自在了。解脱知见这是真实智慧,《般若经》上所讲的「无所不知」,那就是解脱知见,成就圆满真实的智慧。

  由此可知,这个德号里面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要发起教学。这桩事情要看机缘,没有具足的缘分,你在你自己家里面,每个星期也可以讲一次经,邀请你的邻居朋友们来听。每个星期订上一天在家里讲,家里客厅就行了,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听众。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初到台中就用这个方法,遇到人就说佛法好,不懂,不懂没有关系,我讲给你听。星期一在张家讲,星期二在李家讲,李老师最初也很忙,听众也就是三五个、七八个。每天讲的不一样,一个星期讲好几种经,在人家里到处讲。以后慢慢大家听了欢喜,人愈来愈多了,希望大家在一起共修,那就得想办法找地方。最初是租借地方,租一个房子来做讲堂。然后人多了,财力也够了,就买一个地方,最初「台中莲社」就这么起来的。不是说先有计画要怎么做的,不是,自自然然形成的。人多了大家需要,所以就买一个民房,把里面房间拆掉几个做一个讲堂,讲堂也就是佛堂,可以容纳一百多人,当然也就不会太大,容纳一百多人。以后听经念佛的人愈来愈多,那怎么办?打听隔壁房子搬走的时候也买过来,隔壁的隔壁统统买过来,就变成现在的台中莲社。隔壁邻居都学佛、都听经,他们要搬家的时候一定把房子卖给台中莲社,这样子发展起来的。这种做法完全是随缘,随缘最初要发起。

  你说我们要发起、要捐助、要建个大道场,这不容易,这非常困难,人家未必能相信你。三五个到我家里来听经,或者我到你家讲给你听,这个好,这叫做随缘,随缘跟攀缘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世尊四无碍辩才末后一个「乐说无碍辩才」,你喜欢讲才行,你不喜欢讲那就没法子了。到人家家里面去讲经,李炳老是居士身分,只接受人家供养一杯水,其他的任何都不接受。到人家家里,倒一杯茶给我就够了,其余的一概不接受。为什么?如果样样接受,以后人家怕你,不敢要你到他家去,就害怕了。所以以后大家说李老师来没有关系,给他泡一杯茶就行了,他也不讲究什么好茶、坏茶,他不讲究,你只给他泡一杯就行了。很容易招待、很容易侍候,谁都欢喜,都欢喜老师到他家里去讲经说法。我们将来逐渐培训的学生多了,林友家里面可以学生到你们家里去讲经。在家里讲经,那你的家里真正吉祥,凡是有讲经的处所都有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做什么样的好事,都没有请一个人或是法师或是居士在你家里讲经那个事情好,比什么都好,这个我们要发起。有些人不愿意出来听经,先把经送到你家里面去,《无量寿经》说「菩萨作不请之友」,不必要他请,先跟他商量,好不好我到你家里讲经?不要人启请,主动就提出来。如果是老师的身分当然就不方便了,老师是师道,要尊重,「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菩萨的身分不一样,菩萨是同学,同学没有关系,同学没有大小、没有高下,我可以找你,到你家去讲。这个方法好,我们要在此地发动,真正为佛法、真正为众生,真正为主导大众学佛,这就是与法相应。纵然我们不能够成就像经上讲的成果,我们把成果订得低一点,最低的成绩是令一切众生认识佛教,肯定佛教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学,人人应该要学习的,不学习很可惜。我们出去讲经说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成功了,我们目标就达到。他要再深入一层的求学,那就到佛学院来,就到我讲堂来听经。先是把佛法送到你家里面,跟钓鱼一样,你味道尝到了,你要尝更浓的味道,那就到讲堂来了。这是接引的方便,发起慧香就是接引的方便,方法很多。

  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身说法,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他一个人坐在台中,他不需要动,他教化的地区几乎是半个台湾,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台湾,中部这个地区,都是他的地盘。他用什么方法?就是培养这些学生,他用两年的时间办一个培训班,训练二十多个会讲经的,全是在家同修。我跟他学的时候也是在家,如果我要出家了,他就不收。因为居士,出家人不好教,要对他恭敬、要对他客气,那就没法子教。我亲近他幸好没出家,所以我们这个关系就建立了。二十多个学生轮流在各个地方讲经,最初是到人家里,哪个地方你有亲戚,哪个地方你有朋友,就找你的亲戚朋友到他家去讲。慢慢人多了,多的时候就找一个房子,刚才讲了,没有钱我们就租房子,有钱就买个房子,做布教所。台中莲社有二十多个布教所,就是这些学生每个星期去讲一次,带领大众念一次佛,讲一次经。平常流通经书,佛法所用的这些东西,做流通处,是这么搞起来的。做得非常自然、非常顺利,而且统统是正信的佛弟子。这是发起慧香我们要知道,如何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当中,知道怎么样去做。

  第三尊,『乐胜庄严主昼神』。这个名号里面,「乐」是乐好,就是喜欢的意思,「胜」是殊胜。喜欢、殊胜,不是好胜、不是好强,好强好胜那就错了,那就是烦恼现前,这是真正的喜乐。前面主夜神里面曾经讲过诸根常喜,常生欢喜心。欢喜就是「庄严」,庄严不必指其他。我们学佛人,真正能得法喜,法喜在一切法里面已经是无比殊胜,何况是世间法?在世间法里尤其显得殊胜,单单这一点就能够接引无量的众生。所以主昼神第一尊是讲示现宫殿,这个意思一直贯到最后,当中就是告诉我们示现些什么?示现法喜充满,示现你生活快乐、工作快乐,无时无处不示现自在快乐。接触你的人,看到你生活这么快乐一定很羡慕,也有一些人就向你请教;我们生活这么苦,你为什么生活那么快乐?他就向你请教。他向你请教,你就把离苦得乐的方法教给他,我原先生活跟你一样苦,比你还苦,我现在快乐了。这个快乐有方法,找释迦牟尼佛就快乐了,找阿弥陀佛就更快乐了。阿弥陀佛的世界叫极乐世界,这样子就很容易把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事情一定要我们主动去做、去推广。现在做得更方便,现在我们利用电视、利用网路,确实产生了效果。

  许多从电视里面接触到,听了很欢喜,天天听,听一段时期他就要来找我们,找这个道场在哪里?找那些人在哪里?我们就欢迎他到新加坡来参学。我们道场将来可以写几个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世界各个地区的同修,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也有不少人从网路上看到,我听说网路今天开始就有影像出现了,以前是有音声,今天影像也播出去了。很难得,他们工作很勤奋,这么快的时间就能把影像接通。现在在电脑里面可以看到影像,可以听到音声,文字、音声、影像统统具足。所以形象很重要,乐胜是属于形象,欢喜的形象。前面跟诸位提到,我们一进佛教的道场,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他在天王殿正当中坐着,第一个看到。他代表什么?乐胜庄严,欢喜,这是接引大众最重要的方便法。

  第四尊,『香华妙光主昼神』。「香华妙光」这四个字表戒定慧三学。「香」表戒定,「华」表六度万行,「妙光」表智慧。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主昼神都是社会上有地位、有身分、有权势,在现在所谓是领导的阶层、领导人物。佛在此地提醒我们,你用什么方式去领导?要用「香华妙光」,你的事业没有不成功的。香表戒定,戒是守法,循规蹈矩,守法最重要,领导人要是不守法,你底下的下属员工,你要求他们守法难,自己先要做榜样给人看。我们高雄净宗学会的会长是经商的,他开了很多连锁店,食品,卖吃的东西,老板自己到店里面去买东西吃一样要付钱,守法。绝不是老板来的时候就可以不要拿钱,老板的朋友来了可以不要拿钱,那你的生意还能做吗?老板请我们去吃饭,老板一样付钱,没有优待,跟一般顾客完全一样,生意才能做得成功,这就是戒香。「华」表六度,不但是处世待人的原则,自己生活跟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华」也表善因,善因必定得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能这样做,自然生智慧。智慧用「妙光」两个字来形容,意义尤其深。如果讲一般智慧,世间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加个「妙」字就不是世智辩聪。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智慧,那才妙,知道一切诸法的真相。相有体空、事有理空,二边不住,这就妙了。

  请看第五尊,『普集妙药主昼神』。这尊德号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想到,「药」是治病的,没有病哪来的药?「集」,可见得不是一种,是众多。「普集妙药」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制度、法律、规矩、章程这一类东西。正是一般所讲的国有国法,国家有宪法,家有家规,现代人大概这个家已经没有规矩了。哪一个人家里有家规?古时候有,我们在这些累积的文献里面看到,好的家规可以做大家模范的,都流传下来了。诸位看看前清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里面收集古人的家规有十几篇。为什么他要立家规?他不立家规,他的家就乱了。诸位要晓得,中国古代是大家庭制度,不是小家庭,近代才讲小家庭,小家庭没有规矩。你一家夫妻带一个小孩,实在讲也要有规矩,你小孩才能教得好,因为你没有规矩,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古时候是大家庭,它是一个族,那是一个家庭,他有大家长,所以讲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很多,这一家几十个人,一、二百人常有的事情。诸位看小说,中国有名的小说《红楼梦》,《红楼梦》就是一个家庭,这部书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家庭,大家庭,所以它有家规、它有制度。我们现在虽然是小家庭,小家庭也要懂规矩,不懂规矩你的小孩就没法子教养。虽然不像古时候规矩订得那么严密、订得那么繁杂,你现在家庭小,人事少,你就可以少订几条,现前很需要的,自己要遵守,为什么?给儿女做榜样,你自己做不到,你叫他做,他不服。

  我记得好象是前几年在台北讲经,有一个同修来告诉我,他也是听我经听了不少年。他是一个中学教员,女儿念小学,大概有十一、二岁,女儿很聪明,在街上买了一本书送给她妈妈。她妈妈打开看看,什么东西?《妈妈手册》。女儿在教训她,妈妈哪些哪些你没有做到,这就是你自己家里没有规矩,才会有这个现象。你要是有规矩,怎么会有这种现象?现在的社会问题多,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今天下午,我很少看电视,偶尔打开来一看,电视上报导台湾老人晚年的生活非常凄惨。访问台湾的养老院、安养院,访问二、三个。里面一些老人许多痴呆症,为什么住进老人院?没有人抚养,儿女不要他们,嫌弃他,根本就不要他了,被养老院收容,非常可怜。安养院比较好一点,是儿女把他送到那边去的。他也访问,访问做儿女的,你为什么把你的父母送到这个地方来?在家里没人照顾,儿子、媳妇都要上班,孙子要上学,没人照顾他,把他送到那边去,每个月送一点生活费用。安养院里面有很多是私人办的,收费的,有些收的费用相当高,照顾就比较周到些。但是这么高的费用,做儿女的负担也不容易。安养院在台湾收费从三万到十万,也有不等,所以这是一个社会很大的问题。我们看见老人对访问的人诉苦,儿女不要他了、背弃他了,说着说着就看他流眼泪,你说他精神有多痛苦。

  我看了之后,就想到弥陀村一定要早办,一定要快快的办。我们真的是义务爱心来办,他们是拿他当生意来做。现在在台湾安养院这么多,赚钱,所以虐待老人、欺负老人,并没有真正尽心尽力去照顾,这个不一样。而且老人在里面成天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发呆,有的时候坐在那里看电视,其实他不是在看电视,对着电视发呆,你说多可怜。我们弥陀村的构想就不一样,给他精神生活,带他念佛,每天给他讲经说法,身体好的也可以带他一年举办个几次旅游。这个弥陀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对这些老人把他当作什么看待?当作诸佛看待。老人院、安养院是把他当作老人,已经没有用了,已经是废物,照顾都是不甘心、不情愿,为了要拿人家的钱不能不照顾,他是这么一个心态。我们今天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心态是供养诸佛如来。你在那里念佛,你将来一定成佛,这一生不能成佛,将来会成佛,你在这个地方种下佛的种子,所以我们眼光当中他就是诸佛如来。我们是恭敬供养,在心态上就不一样。所以能够到弥陀村,真正是度过他一生当中最美满、最幸福的岁月。儒家讲老有所终,我们对老人一定给他善终,这是我们对于净宗修学道场的一种期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但是规矩章程一定要制订,进入这里面任何一个人都要守法。而且这些章程规矩常常修订,至少每隔半年要全盘检讨修订一次,这才能适用。我过去在台北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基金会的章程每半年修改一次,修了十几次,拿出来很象样,大家看到欢喜,值得做参考。修改了十几次,不断的在改进,才能够对现前的社会,现前我们的工作,才能够适合,真正能用得上。所以在此地,我常常教念佛堂带领的这些法师们,要常常检讨,要听大众的意见,他们觉得哪些地方不妥当、不方便,我们听了之后就要认真研究,是不是真的有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他们现在不错,每个星期检讨一次、改正一次,希望这样能够有半年、一年之后,这个念佛堂的规矩就是标准的规矩。到你这个规矩大家看了,不能动一个字、不能动一条,你这个规矩就真正是模范。将来其他地方建念佛堂、建讲堂,我们这些制度、这些章程规矩,就是他们最好的参考资料。

  常常修订、常常改正就是「普集妙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常常不断去检讨,常常来修订。尤其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大,你要不能通权达变,不能掌握高度的原则,你就被时代淘汰掉,你就不合这个时代,所以要不断求进步。进步就是改进,改正缺点,你不就进步了吗?发现缺点、改正缺点,在佛法里面讲发现缺点就是开悟、觉悟了。改正缺点就叫修行,把错误、不适宜的改正过来,修正过来。修行,修是修正,行就是错误的行为,这里面没有迷信。所以无论哪个行业,即使自己的生活,也要不断求改进,你的生活会更舒适、更快乐、更自在。有毛病不能改进,永远不能进步,换句话说,永远不能成就。

  再看第六尊,『乐作喜目主昼神』。这个名号里面前面两个字,欢喜造。佛家的戒律可以分为两类:止持、作持。止是禁止,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决定禁止的,这是止持,你不可以做的。另外一种作持,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要去做。大致上来说,小乘戒是自律的、约束自己的,止持多;菩萨戒是利益众生的,作持多。佛叫你做的一定要做,你要不做那就犯戒,不做就违背佛的教诲。喜欢做,这两个字就是喜欢依教奉行,表现在我们面孔上是「喜目」,可见得他做得有成就、做得有成绩,常常显示的是法喜充满。可是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样在「乐」。经典里面教诫的,可以说我们展开《华严》,句句都是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勉强的做都做不到,哪里还能谈得上欢喜做?欢喜做谈何容易,什么原因?教理、教义没有搞清楚,所以佛教给我们做的,都非常勉强的做,做的时候半信半疑。譬如佛教我们布施,哪个不懂?谁肯布施?你身上装一百块钱,布施一块,了不起了,我已经布施百分之一,还得了?做不到,总要自己留一手,做得是不干不净,这个没有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要忍辱,偏偏不能忍,小不如意就动肝火。学佛学了一辈子,甚至于出家当老和尚还发脾气,有什么法子?他自己也晓得,讲经也会讲「火烧功德林」,他偏偏自己还烧,有什么办法?你要追究原因究竟在哪里?没有真正搞清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欢喜去做,才能与法相应。像前面主夜神,他的德行里面以法为乐,那是真的,真正明了相应了,才以法为乐。你们念佛三十六小时,愈念愈起劲、愈念精神愈好,为什么?乐在其中。有同修不行,到时候就打瞌睡,到时候就昏沉,绕佛的时候不知道绕哪里去了,什么原因?没有得法乐,没有得到乐趣。你得到乐趣就不会了,精神百倍。研究教也是如此,读经研究古人的注解,读古人注解,有的时候入神一直念下去,念得很有味道,连天亮了都不知道,一夜好象很短暂就过去了。一夜没睡,第二天工作精神还是饱满、还是快乐,乐在其中。不是一个乐的事情,谁愿意干?乐在其中。你真正能尝到味道,这里头有大乐,你就欢喜,你就愿意去做。

  第七尊,『普现诸方主昼神』。此地「诸方」就是指十方三世,《华严经》里面所说这些菩萨们,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示现的。即使不是如来示现,也是道道地地的法身大士,他们活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但是这一世,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讲十方三世是他们活动的空间。所以「诸方」里面,包括着有时间、有空间。「普现」,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在什么条件之下他现身?缘成熟。什么是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就「普现诸方」。所以他也不是夜神,这是非常明显的。这一位我们应当怎样学习?首先要有报恩心,我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第一要认知一切众生于我有恩,佛在经上讲的话,初学的人未必能接受,但是佛讲的话是实话。一切众生跟我们什么关系?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众生跟我的关系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怎能不孝敬?怎能不供养?佛这两句话,在大乘经论里面说了很多遍,是真的,不是假设的,说明一切有情众生与我是什么关系。我们这个生命不是这一生,有过去生,过去无量劫,在六道里面轮回,互为父子眷属,你看穿了,真相就大白。然后对一切众生,你决定不会起怨恨心,你起怨恨心是对父母怨恨、对诸佛怨恨。纵然这些有情众生这一生当中没有机缘遇到佛法,不一定他过去生中遇过,这一生没缘,将来生中他也会遇到。何况佛在大经里面说,「凡有佛性,皆当作佛」,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说不定他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比不上他。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敢怠慢?所以真正通达明白事实真相,惭愧心油然而生。因此诸佛菩萨在十方三世示现这个榜样,启发一切迷惑未觉悟的众生。这是「普现诸方」,我们把它看作时间跟空间。另外一层意思,「方」可以当作方便来讲,普现种种善巧方便,也行、也讲得通。可见得「诸方」两个字的含义很广,都是指诸佛菩萨示现的。

  下面这一尊,『大悲光明主昼神』。「悲」是慈悲心,悲是拔苦,看到众生受苦如同自己受苦。我们今天在电视里面看到一些老人晚年的苦况,看得很难过,立刻就想到我们自己会老,不老就短命,这是一定的事情。你要长寿,你一定有老苦,你老了之后怎么办?现代的社会,现代的年轻人,你注意看看,他们想些什么?逐渐逐渐洋化。所谓洋化就是不要父母,你不要指望着将来养儿防老,你这个念头过时,不合时代了。养儿养女不养老了,你老了他就讨厌你、嫌弃你,你没得用。把你送到老人院里面去,已经算很客气,对你很不错了。那我们怎么办?一定会老。只有一个方法,我们以真诚的爱心照顾老人、帮助老人,这因果。我造的是这个因,将来自己老了,一定有年轻人来照顾你、来侍候你,因果报应嘛!你今天不发心照顾老人,等你老了没人照顾你,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会差错。我们照顾老人愈周到,将来自己年老的时候,人家照顾我们也愈周到。由此可知,助人实实在在是为了助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整个社会的变化,实在都在教育的问题上。今天学校教育只着重科技,只讲求利润,将人文、伦理、道德完全丢掉了。所以每个人年轻时候,也许你还过得不错,晚年就是你悲惨的岁月。中国人讲得不好听就是现世报,很凄惨;花报如是,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我们要不全心全力提倡佛教育,发扬光大佛教育,怎么行?怎么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今天发扬佛陀教育,还要特别着重在因果教育。将来我们的培训班,关于因果的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像《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里面特别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注得非常好,我们要开这个课。古老的东西我们要学,要认真努力学,最新的科学知识,我们也要讲习。能够把佛家的理论、因果与科学新知结合成一体,我们才能帮助社会大众觉悟,帮助大众回头是岸,来共同创造社会的安定繁荣,众生的幸福美满,这才真正是大慈大悲,才真正是度一切苦难众生。「光明」两个字大家都晓得是智慧,慈悲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慈悲不能起作用。

  第九尊,『善根光照主昼神』。「善根」,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世间法里面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叫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三个根生的,我们一定要修学。世间所有一切恶法,从哪里生的?三善根相反是贪瞋痴,从贪瞋痴生的。所以贪瞋痴,佛称它作三毒烦恼。你里面有贪瞋痴三毒就坏了,三毒变现的境界就是饿鬼、地狱、畜生。饿鬼道是贪毒变现的,地狱道是瞋毒变现的,畜生道是痴毒变现的。你能够把三毒转过来变成三善根,给诸位说,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三恶道的因拔除了,这个道理要懂,要做一个大的转变。在什么地方转?起心动念的时候,心里面,我们六根对着外面六尘境界,大概你喜欢的境界就起贪心,不喜欢的境界就起瞋恚心,念头才一动,立刻就要知道堕落了。一念贪心动,你已经落在饿鬼道;一念瞋心动,你已经落在地狱道;一念愚痴,你已经是畜生了。要提起高度的警觉,这才行。一念傲慢,所有一切功德全都丧失掉,这个慢是大烦恼。

  我们过去听倓虚老法师,讲他早年有个同学,谛闲老和尚的徒弟,参禅的徒弟,这很早年了。在江苏金山寺,禅堂里面功夫不错修得很好,他在这个道场从清众一直被方丈和尚提升到首座,可见得他的德行很受人尊敬。可是当了首座和尚,傲慢心就生起来,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慢心生起来,他的护法神走了,冤家债主找来了。冤家债主是什么人?是他没有出家之前他的太太。他要出家,太太不肯,不让他出家,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河自杀了。那个冤鬼始终缠绕着,但是他有护法神,所以这个冤鬼没有办法贴近。到他傲慢心起来,护法神走了,他太太的冤魂跟着他,逼着他糊里糊涂跳水死了。死了以后当土地公去了,总算还修得有点功夫,到饿鬼道里去作土地公,太太就作土地婆,谛闲法师还去祭他。所以你才晓得,那一念傲慢心起来,功夫失掉了。

  世出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要学谦敬,谦虚恭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懂得谦虚恭敬。无论是善人、是恶人,是顺境、是逆境,要修平等的谦虚恭敬,那你就是「善根光照」。这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要检点;初学的时候就是在早晚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要认真检点。早晚课是初学,功夫得力了,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提得起来,你就不会做错事了。常常保持善根光照,哪有不成就的?世间事业成就,修行道业成就,这是从三善根讲起。

  在出世法里面、佛法里面,只有一个善根,唯一的善根:精进,是菩萨善根。精进,跟诸位说,就是改进,改正过失,你不又提升一步了吗?永远不断的改,永远不断的进,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要改。一直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没得改了,成佛才没得改了;等觉菩萨还有得改,还要不断在改进。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天天糊里糊涂过去,有没有过失?没过失。没过失你不就作佛了?佛在经上讲,世间两种人没有过失:一个是作佛,佛没有过失。另外一种,什么人没有过失?一身过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过失,那这个人没过失,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不知道是愚痴、糊涂,不晓得自己有过失。实在不知道,读经;读经是对照对照,你就会找到自己的过失,就会发现,发现之后一定要改。

  末后一尊,『妙华璎珞主昼神』。凡是表法的上首菩萨,一前一后总是互相呼应。第一位「示现宫殿」,末后以「妙华璎珞」来做总结,完全是成绩表现。璎珞是庄严具,我们今天所讲的佩戴这些首饰。诸位看到佛菩萨的画像、塑像也有,多半菩萨身上都佩着有璎珞,庄严具,我们今天讲装饰品。这不仅是代表美,代表高贵。什么才是高贵?妙华。妙华是表行德、表修德,真正修行。所以此地这「华」,诸位不要把它当作真的花去看,那你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此地的华是代表六度,在《华严经》里面代表文殊菩萨的十度、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是《华严经》上所说菩萨行门的总纲领。经上说得再多,《离世间品》讲两千法门,归纳起来也不能超过十波罗蜜跟十大愿王,这是总纲领,妙华是比喻这个。你真正能依教修行,就如同佩戴璎珞一样;这个璎珞是菩萨的璎珞,法身大士的璎珞;法身大士的璎珞是十波罗蜜、十大愿王。我们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世间的人未必瞧得起你。今天世间人看人的标准,是你有多少钱,钱来当作身分的;看你有多少财富,看你在社会上做多大的官,以这个来做标准看人。诸佛菩萨、天地鬼神不用这个标准,不要讲诸佛菩萨,一般鬼神都是看你德行的标准;不在乎你贫富、不在乎你身分,在你的德行。你果然有一个善心善行,即使贫贱到极处,鬼神尊敬你,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这才是妙华璎珞。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于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末后叹德意思也很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九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二行,我们看主昼神末后的叹德:

  【皆于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

  叹德里面文字虽然不多,它告诉我们修行重要的原则,一定是先有信解而后才有行证。清凉大师说得很好,他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这两句话讲得非常之好。所以学佛,信了以后一定要发心深入经藏。「深入经藏」这一句我们也不能够误会,不是叫你去研究读诵《大藏经》,你这么想法就错了。「经藏」两个字,经是经典,藏是含藏的意思,任何一部经典里面都含藏着无尽的义理,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由此可知,深入的意思是叫我们深入一门,而不是给我们说门门都要深入。门门深入是最后的目标,怎样才能门门深入?一门深入了,门门就深入。所以你要想门门深入,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实际上学一门就行,一门通了,无量无边的法门都通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一门通了一切就通?这必须要知道,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流出来的。

  一部经怎样才算是通?一定要通达自性才算是通。也就是说你在这一个法门、一部经里面见性,这部经才算是通。明心见性,禅宗的话;学教,教下叫做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才算是通了,圆是圆满,一法不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了解、都明白,这才行,在佛法教学你才算毕业。教下没能大开圆解,参禅没有明心见性,不算毕业,不算是成就。可是在净土宗里面就不一样,宗门教下那个标准在净土宗是「理一心不乱」,净宗法门不需要那么高,只要你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往生就是成就,这是净宗的成就跟其他宗派成就不相同的地方。所以这是易行道,宗门教下都是难行道,不是易行道。而净宗这易行道的成就又超过那些难行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宗门教下都达不到的。禅宗明心见性,实在讲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教下大开圆解也是圆初住的地位,哪里能够跟八地菩萨相比?净宗下下品往生,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所以说是方法容易,成就无比的殊胜。

  我们对这个法门先要信,信了以后要解,要常常读经,要常常听经,你有正信、正解,然后才有正行。什么叫正行?发菩提心,一心专念,这是正行;正行而后才有正确的证果,这证真。什么是证果?你现前生活工作就与净宗的理论境界相应,换句话说,你现前就过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生活,这叫证果。这句话如果还听不懂,我们再说得浅一点,现前我们的生活工作与这些往生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乃至于《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都能相应,这就是证果,证明了,生活当中证明经中的理论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信因解净」,这是正确,这是正信,不但正信而且真信。正信是理没有问题了,有理论依据,我相信,叫正信;到真正相信,事上也证明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证明了,这是真信。解,由于你的信心,由于你在生活当中实践,你这个解就解得更深,理解得就更广。这些都是主昼神的意思,十位上首多半都是器世间主,所以都称之为神。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

  我们在这个时代,清凉是唐朝时候人,他那个注解是给唐朝人看的。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神是另一个看法,所谓神,神奇莫测,他的智慧、他的聪明、他的技巧超过凡人,我们称他作神。这样的解释现在人能接受,现在人听着很欢喜,能够达到教学修证的目标。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要是依据梵文的经典,除了金刚神之外,其余所有的神众全都是女神。以女神来表法是表慈悲,女子的心比较柔软、比较慈祥。菩萨的心,菩萨就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哪一个行业,菩萨的心都是非常慈悲,待人接物非常和蔼柔软,取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摄受众生,就是赞叹文里面『皆于妙法能生信解』,而且能够『恒共精勤严饰宫殿』。严饰宫殿的意思跟诸位说过,这是表法,就是表慈悲覆育的意思。

  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回想一下,从第十主稼神一直到这一段第十九主昼神,这里面十位,实在讲这十个团体它代表菩萨十行,利益众生因果的法门。前面讲过十住菩萨,十住是住佛之住,十行菩萨是行佛之行,这十位神众就是代表行佛之行。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十行菩萨,第一尊是欢喜行,在这个地方是以主稼神来代表。主稼,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就是现在所讲的农业专家。如果把意思引申,凡是从事于生产行业都是属于这一类,从事于生产这个行业的。在表法里面代表菩萨六度万行,无尽的法味利益众生、利益自己。如果物产非常丰富,我们衣食住行,甚至包括精神生活都能得到丰足,那怎么不欢喜?如果是配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来讲,欢喜行是布施波罗蜜,这是修布施波罗蜜。

  第二主河神,这是水利专家。我们谈到国家社会的基本建设,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建设里面最重要的是水利。所以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这三类,与水都有关系。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要,绝不亚于交通,公路、铁路、航海、港口,不亚于这些建设。现在再加上能源、发电,这是物质建设的基础。有这些建设,这个社会是不是就能够繁荣兴旺?不见得。单说繁荣兴旺可以达到,但是要想人们的生活美满,那还不行,所以基本建设里面还要加上一个教育的建设。而这个教育是我们大乘佛法的教育,跟中国儒家的教育,伦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你才懂得怎样做人,配上物质文明,真正达到生活的美满。否则的话,有这些物质基本建设,后果决定是富而不乐。不但不乐,如果引起一些误会冲突,还导至战争,非常残酷的战争,这是我们不能不了解的。

  在主河神里面我们看到「普发迅流」、「普洁泉涧」、「救护众生」,十位上首这三个名号非常重要,这里面的含义是教给我们,利益要与一切众生共享。利益里面大家看得最重的是财富,今天所讲的经济财富,这个要流通。财要布施,不要积蓄,财要与社会大众共享,不要独享,这是普发迅流教给我们。「普洁泉涧」,泉涧是源头、水源,要干净。水源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心,比喻我们的念头,心念要清净、要善良,这样才能够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众生就是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是第二行菩萨,二行是饶益行,饶是丰饶,益是利益,最丰饶的利益,用主河神来比喻,河水长流。我们中国常常把水比作财也很有道理,财要常常流,那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利益。财如果不流,被一个人夺去,世间灾难就来了,一定要流通,不流通祸害就来了。像水一样,河要是截断叫它不流,那就泛滥,一定要流得很顺畅,这才能利益众生。

  第三主海神,我们把他说作现代的航运专家,主管这些运输的。上首德号里面有「出现宝光」,航海带来财富,比喻是出现宝光;「海潮雷音」,海潮比喻守信,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落潮,每天有一定的时候,很守信用。这些都是比喻法性大海,以智慧德能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第三无违逆行,守信就不违,利生就不逆,不是利自己,是利益一切众生。

  第四主水神,水神也是属于水利专家,跟前面主河神有大小、广狭之分。表法里面有「普兴云幢」,佛家常讲慈云法雨,救护一切众生。水之流非常活泼,它一定是流的,你这个地方障碍了它,它从旁边流过去,所以第四行的菩萨叫无屈挠行,他有这个意思在。用哪一类来表哪一个位次阶位的菩萨,他都排得恰到好处。这三位主河、主海、主水,我们细细去观察,他都是表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定要流通;换句话说,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代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实实在在讲,古时候中国人明白这个道理,外国人不懂这个道理。中国两千年前,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礼记》这本书写成决定在汉朝之前,一般学者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到汉朝这一段期间当中完成的,它不是一个人写的,很多人写的。《礼运大同篇》许多人都念过,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是大同的思想,不是功利主义,不是自私自利。现代的中国人把中国的古籍丢掉了,不要了,学外国人的功利主义,学外国人的自私自利,招致我们今天社会动乱,我们生活过得这么痛苦,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我们要觉悟、要明了,自己有好的东西应当要保留、要发扬光大。中国的古人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他们将他一生的智慧、一生的经验,写成文字、写成书本流传给后世,他并没有自私流传自己的儿孙,他不是,流传给社会大众。而佛经更了不起,佛讲经任何一部经到最后劝勉大家流通,流通的功德无量无边,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在现代,我们看看许多的书本后面,你翻开版权页,不准翻印,有著作权,翻印必究;这就像水一样堵死了,不准它流通。不准流通怎么办?就发大水,就把他自己淹死了,这是贪爱之水。把他淹到哪里去?死了就变饿鬼,入饿鬼道。鬼都是被水淹死的,这个水是贪爱之水,所以不流通,这个过失无量无边。

  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就晓得,不仅是书籍,佛法要流通,样样都要流通;流通的意思就是样样与社会大众共享,就是流通的意思。有福不要一个人享,有福大家享,享你福的人愈多,你的福报就愈大。这些事实我们也能够观察得出来,你看这个世间,谁流通布施得最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全心全力做布施流通的工作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的时间不长,你看他的福报多大!今天这个世间,人家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形像,恭敬、赞叹、顶礼、膜拜,你说这个福报多大!孔老夫子也做布施流通的工作,心量没有佛那么大,从哪里看到?因为佛每部经都劝大家流通,孔老夫子没有。孔老夫子也备受世人的赞扬尊敬,但是赞叹尊敬的程度比不上释迦牟尼佛。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个一定的道理。孔老夫子的后人,他的子孙,传到现在七十多代。在台湾孔德成先生,孔夫子的后代,他走到哪里大家都对他特别礼遇、特别尊敬,为什么?孔老夫子的后代。我听说有一年他到美国去,美国人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也特别礼遇他。沾祖宗之光,后人世间人对他这么尊敬。释迦牟尼佛没有成家立业,没有子孙传下来,但是有学生,今天听到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社会大众也特别尊敬。

  现在出家人在社会上不受人尊敬,这是现代这个时代。前清的时候出家人在社会受人尊敬,比我们现在大大不同。民国年间之后,出家人在社会上地位没落,不能责怪社会大众对我们不尊敬,实实在在说是我们自己所作所为不值得人尊敬,这是事实。为什么不值得人尊敬?我们今天是冒充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不是真的。剃了头,示现出家相,搭这个衣,佛教我们做的没有去做,佛所讲的话没懂、没去做,所以是冒充的佛弟子;社会上看到冒充的佛弟子,没有尊敬的必要。如果你是真佛弟子,自然社会大众就尊敬你,这一定的道理。这都是流通的德相,我们应当要深思、应当要奉行,决定不可以有一点点私心,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肯利益社会大众,这就错了,与佛的教诲完全相违背。

  第五类主火神,我们把他说作今天从事于能源工作的这些专家,研究开发,都是属于主火神这一类的。上首德号里面,「普光焰藏」、「普集光幢」,意思都很深很广。德号里面有一个「普」,与前面讲流通的德行就相应,普是没有分别、没有界限。光是光明,光焰藏,无限的光明,这是性德的智慧,这一句是表根本智;后面这一句是表后得智,普集光幢,集还要累积,无所不知。在生活当中累积智慧经验,在工作里面累积智慧经验,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也累积智慧经验,这就是普集光幢,所以才能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高度的德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第五行的菩萨,无痴乱行。无痴乱就是《弥陀经》里面所说的「一心不乱」。所以用无痴乱行来配主火神,他配得都非常自然、非常恰当,让我们在这里面去体会,菩萨行应当怎样修学。

  第六主风神,我们把他看作主持各种运动的专门人才。运动,社会的运动那就太多了,这个地方举几个例子。譬如学术上的,在中国过去有五四运动,这个运动对我们社会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它是一个运动。文化的运动、学术的运动,乃至政治上的运动,都是属于这一类,这一类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广。末后我们有一句说,凡是能够变异风俗习尚的,还包括演艺的人员,都是属于这一类。菩萨决定是正面的,决定是善良的,所以第六行的菩萨叫善现行。现是现身说法,佛经里面常讲的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化身叫应化身,应以什么身分度众生,菩萨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善现;应当说什么样的法门,他就说什么样的法门,善说。这才真正做到契机契理,真正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法没有定法,相没有一定的相,我们学佛要从这里面去体会。

  真正学佛的人学作佛、学作菩萨,菩萨、佛跟凡夫有什么不一样?菩萨、佛,我们说一个最粗俗的话,是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凡夫是为自己活着的,或者为家庭活着的,乃至于有抱负的人,我为社会国家活着的。佛菩萨不是的,佛菩萨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现相现身。佛菩萨有没有身?没有身,佛菩萨没有相,没有身、没有相能现一切身相,所现一切身相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没有喜怒哀乐?有。喜怒哀乐都是度众生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手段,不是为自己。如果为自己,喜怒哀乐就是烦恼,就是造业,就变成业障。诸佛菩萨不造业,给诸位说,善业尚且不造,何况恶业?善恶业统统放下,统统断了,佛不得已给我们说一个名词叫净业。佛菩萨造的业叫净业,实际上「净业」这两个字都多余,他没有染,哪来的净?说这些话都是为了方便众生,随顺众生而说的。

  我们要想学菩萨行,你把这几个名称记住。欢喜行、饶益行,我是不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是不是这样做?欢喜心在佛门里面表法,头一个是弥勒菩萨表欢喜心,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令众生生烦恼,你就修颠倒行,大错特错了!假如这个众生看到我就生烦恼,怎么办?赶紧走,躲避他。他看到欢喜,「这个人怕我,他看我来,他就走了」,他高兴欢喜,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饶益行,一定要令众生得真实利益,菩萨名号就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跟我们说了十条。无违逆,绝不违逆性德这就契理,也不违逆人情你就契机,理机双契这才是菩萨行。

  对于众生要很清楚、很明白,众生可怜,众生的行为与这十条统统是相背的、相反的。我们今天学佛,我们也是众生,从今天起我们要回头,回头是岸。无屈挠,有善巧方便,能够通过重重的障碍。有智慧、有善巧,懂得累积经验,懂得累积智慧,以善巧方便显示自己的智慧德能,帮助一切众生无痴乱。无痴乱就是有智慧、有方便,还要善于表演。人生如戏,人生如梦,《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你要会表演。表演全是利益大众的,表演绝不是给自己欣赏的,绝不是自己娱乐的,表演是娱乐大众,给大众欣赏的,这叫善现行。我们平常过日子是表演,工作是表演,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表演。看我们表演的有有情众生,有情众生里面还包括鬼神,往上面还包括诸佛菩萨也来看我们表演。我们认真表演,诸佛菩萨也帮忙,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表演,诸佛菩萨是最高明的演员,在尽虚空遍法界变幻种种不同的身相,表演给一切众生看,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这是他们表演的目的,我们佛家称这个表演叫弘法利生,这是善现行。

  第七是主空神,我们把他看作现代的太空科学家,从事于太空科学研究,与太空科学的事业,都是属于这一类。现代科技向两个极端来发展,大的走向太空,主空神的意思;小的走向极其微小的,他们研究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也是主空神。向这个极端,他们发现了,发现宇宙万物的真相,所以现在科学家说确实没有物质存在。怎么发现的?我们以为物质存在,他们眼光里头没有,物质确实不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他们观察出来,是波动的现象,跟佛法法相唯识里面所讲的很接近。唯识这个名词,唯识法相的学者不承认宇宙之间有物质,他不承认。那宇宙现象是什么?他说唯识,唯是唯独,只有识,相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所变,识是能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以他们尊重唯识。就唯识观点来说,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唯识。识是分别执着、是妄想,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想呢?不想这一切法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是比什么?妄想。有妄想的时候,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轮回。觉了之后,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是什么?妄想,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相宗称为唯识,科学家观察是波动的现象。波动现象,性相两宗都说,相宗尤其说得明白,「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不觉、无明就是波动,从这极其微细的波动,演变成巨大的波动,这样就变现出十法界,十法界的现象这么来的。所以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向极大,或者向极小,都是主空,都与空相应。

  在上首表法里面,有「净光普照」、「普游深广」,都是显示性德。净要紧,我们念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是「净念相继」,菩萨说的这四个字,跟这边讲的「净光普照」意思完全相同。光就是念,普照就是相继,没有中断。我们今天念佛号,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自己耳朵再听进去,这就是净光普照。照什么?照性德,照自心。能照自心,才能照法界,为什么?自心跟法界不二。凡夫之人把自心跟法界说成为二,误会以为二;觉悟的人晓得,自心跟法界是一不是二。特别是在《华严》上,净土经论,古大德的注解也不例外。我们在净土经上跟诸位讲过「华严三昧」,华严三昧的基础是什么?一心。一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所以科学家讲虚空万物,所有一切物质是波动的现象没说错,跟佛讲的一样。这是与空相应。

  「普游深广」,普游是比喻,我们的心无处不在,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就跟虚空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智慧亦复如是,我们的德能也如是,样样都如是,普游是这个意思。哪个地方有感,立刻就应,应是什么?应就是现身,就是表演,就是说法。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示现在十法界,干什么?「为人演说」四个字,他就为这个。演是表演,表演给大家看。大家看了有疑惑、有疑难,为他解答。诸佛菩萨在世间就干这么一桩事,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他什么事都没有。善于表演,演哪一行像哪一行,表演得逼真,表演得到家,表演得尽善尽美,这就称为师范,是社会大众的好榜样。

  这里面我们跟诸位提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万法之一,有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的相是空的。说因果不空,因果里头有两桩事情不空,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转变,因会变成果,因空了;果又会变成因,果空了。但是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所以因果不空是说它转变跟相续。我们知道空,就于一切法不执着,有什么好执着的?空的!所以分别执着是错了,不学佛的人不知道这是错误,不知道;学佛的人晓得,这是错误。为什么?一切法不可得,你有分别执着,你就错了;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这六个字在《大般若经》里面重复千百次。佛是加深我们的印象,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的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说明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一定要执着,你怎么会不生烦恼?你怎么会不堕落?谁叫你生烦恼的?那些人叫我生烦恼!那些人叫你死,你为什么不死?你为什么那么听话?佛教给你,你为什么不听?你既然喜欢听外面的,佛菩萨教你,应该要听!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你知道一切法体相都是空寂的,你就不住了。《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住,不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这叫不住;你又明了因果转变相续不空,你才会生心,生心自度度他。生心是发心,发菩提心。生心就是发菩提心,发真正觉悟的心,一定要帮助自己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说恢复自己圆满的性德。我们要在这上努力,帮助自己,自己现在虽然觉悟了,不够!怎样才能叫自己成就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所以大家要晓得,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我们不肯帮人,那怎么行?所以诸佛菩萨现身说法,教化众生,永远没有间断。成了佛之后,倒驾慈航,还是不休息、不疲倦、不厌烦的照样帮助众生。这一点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的去学习,学佛就在生活当中学,修行就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离开一切众生,你到哪里修?

  修行的原则,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修智慧、修定功、修戒定慧。戒,跟一切大众守礼、守法、守规矩,这是戒。定,在一切顺境不生贪爱,你有定力,逆境没有瞋恚,这是定。也就是说,顺境、逆境里面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你离开这个境界,你到哪里修去?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迷惑,这是慧。外面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不是不清楚,不清楚就是迷惑,糊涂了。清清楚楚是慧,不生好恶是定,对人有礼守法是戒。戒定慧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念念都跟戒定慧相应,行行都跟戒定慧相应,你是修菩萨行,你行菩萨之行,你这才能契入华严境界。所以主空神是第七行的菩萨,无着行。第七行叫无着行,空就无着。

  第八主方神。主空跟主方我们都讲得很详细,好象每一段我们都花了四个小时。主方神要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社会上,主导一方或者是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就是主方神这一类。这里面范围很广,我们这里略略举了几个例子。譬如学术,能够主导一方,一个地区,主导一个时代,科学的研究、或者是工业、或者是商业。这个很明显,在过去,在我们中国,农业主导我们国家达数千年之久,现在逐渐演变工商取而代之,这是在转变。其他像外交、军事、文化种种。文化里包含的就更多,与我们生活密切的,提起来诸位都晓得,现在讲流行、潮流,潮流也是主导一方或者是一个时代。饮食、服装,这非常明显的,而且时间并不很长。娱乐里面的歌舞,特别是音乐、歌唱,每个时代不一样,在这个时代很流行的,都属于主方神一类的。五十年前流行的,那个时候主导一方,现在不流行,现在又有一种取而代之。这个我们要知道。

  特别我们现在要提倡办弥陀村,弥陀村里面主要的对象是退休的人,配合政府的要求,我们特别收容老年人,跟安养院的性质差不多。跟它不一样的,就是安养院里没有年轻人,我们这里头也收容年轻人。因为我们是弥陀村,只要是念佛,不分男女老少,我们一律都欢迎。可是老人院、安老院,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到那里去慰老,去看那些老人,唱歌、跳舞、表演给他们看。他们也看了,看到的时候也鼓掌,面孔上没有表情。为什么没有表情?你所表演的这一套他不懂,他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为什么鼓掌?好心来看我,鼓一下掌表示感谢你来看我,你表演的看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的话,在老人院、安养院里表演要表演什么?唱歌要唱老歌,五十年前歌唱起来,他一听就感动。为什么?他在那个时代生活的,那个时代印象最深,你一唱的时候他动感情,他会怀念过去,那就不一样,你新潮流的歌舞他不懂。所以你要去演戏、表演,最好是平剧、地方戏剧,都是他那个时代流行的,对他就产生兴趣。他看你现在的表演,他摇头,不伦不类,妖魔鬼怪。所以你要懂得,他们是生活在什么一个时代背景,他们想象的是些什么,那样就正确了。所以到那里去唱歌,要唱几首那一个时代的歌,他们会很怀念,引起他们的回忆,这是好事情,对他们真有帮助。

  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有几句说得很好,「身智教光,无不引摄」,菩萨之身,身充满智慧。教就是表演,教学的方法极其善巧方便,那就叫放光,全身放光,一切设施也放光,无一不是摄受众生,才能收到教化的效果。比喻里说,「如日周天,相续不绝」,永远没有中断,不疲不厌,这是他的悲愿。像太阳每天晚上下山,第二天它又生起来,这是表示永远不绝的意思、相续的意思,目的是利益一切众生。主方神是第八行位的菩萨,第八行叫难得行,世间人称为希有难得,他善于表演。

  第九主夜神,我们也用很长的时间跟诸位介绍,而在《华严经》里面,对于主夜神相当重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除主夜神之外,几乎没有相同的,相同的身分好象是没有。出家人虽然有几位,但是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主夜神占了八位,而且地位高,初地菩萨到八地菩萨这八位大菩萨,地上我们称摩诃萨。前面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我们称菩萨,初地以上称摩诃萨,这是大菩萨。从春和女神,这是初地,一直到八地不动地,这八位菩萨都是主夜神,从这里看,佛对于主夜神看得很重。主夜神是什么意思?夜是夜晚,意思是不愿意被人看见,我这个地方讲的是于暗中,以你的智慧、慈心、悲心,导引众生破迷开悟的教育家、慈善家,这一类的都属于主夜神。所以主夜神,一般讲在社会上没有职位、没有地位,也没有职责,但是他真正行善,我们中国人讲积阴德。欢喜作善,时时行善,而不为人知,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一类的人都叫做主夜神。中国古人重视阴德,阴德报得厚。阳德是你做的好事没有人不知道,人人都称赞你,人人都夸奖你,你就报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你明白这个道理,好事不要让人知道,坏事希望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这个人骂你一句,那个人骂你一句,报掉了,就报完了。好事没有人知道,这个好,果报在后头,那个报得厚,你将来有大福好享。坏事不能藏,藏起来没有人知道,后来受大苦,会堕恶道。所以坏事人家揭发,来毁谤、侮辱、讽刺,是好事情,都报完了。这是说明,积阴德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类的人,德行是以法为乐。这是第九行的菩萨,第九行叫善法行。善,真正的善就是阴德,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而不为人知,好事情。这是真正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才这样干。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有钱的大慈善家,他布施的钱财如果没有人表扬,他一文都不拔,一毛不拔。他要人家赞叹他,要人家表扬他,他才高兴,才愿意出钱,好名。他修的一点功德全都报掉了,愚痴!没有智慧。主夜神这个意思非常之深,范围非常之广,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哪一个行业,你真要懂得有这个善行,暗中去帮助别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见到需要帮助的人,丝毫不犹豫、不怀疑,真正肯做。

  末后一位主昼神。昼是白天,大家都看得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光天化日之下。这里面范围也非常的广大,大概就是他有地位、他有职务;有位有职,他有权,又有责任,这一类的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领导里面又分很多层次,地位权责有大小之分,在国家最大的是总统,最小的是乡长、里长。大机关里面,小单位里面的主管,他有他的职务,有他的权责,他也管几个他的部属,他也是领导人。凡是这一类的,都属于主昼神的范围。他有地位,有权有责,他应当要做,他不能不做,他跟主夜神不一样。主夜神没有地位,没有权,没有责任,是他尽义务做好事,不为人知。这个是你做好事,大家都看得见,都清楚。做哪些好事?古圣先贤常讲的作君、作亲、作师。你只要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你管几个人,被你所管的那几个人,你要用君亲师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这就是第十行的菩萨,叫真实行。我们要懂得,如果你在家庭里面,你是一个家长,你家里面这些人都要听你的,你是一家的领导人,也要做到君亲师。君就是领导人,你要尽到领导的责任。

  我过去曾经讲一个专题,说这桩事情,是因为有一个同修来问我,好象他是一个教员,他来告诉我,现在的学生不听话,不好教。连带的父母跟儿女有代沟,儿女不听话;老师教学的时候,学生不听话;再到社会上,工商界的这些老板,员工不听话,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毛病究竟出在哪里?我们想想古人所讲,发现毛病之所在。你统领大众,一定要尽到这三个字的责任,你这三个字只做到一个,另外两个没有做到,怎么不出毛病?儿女为什么不听话?你对他只有亲情,你只做到这个字;你没有好好的带他,带领他是领导,你没有好好的教他,这两桩漏掉,你怎样爱护他也没用处,他未必听你的。儿女为什么不听话?学生为什么不听话?你作老师的人只知道教他,你对他没有亲情,没有这种亲情爱护他,你也没有去领导他。所以你只做到一个师,君、亲两个没做到,学生不听话。老板带员工,员工为什么不听话?老板做到领导,但是对他没有亲情;换句话说,没有真诚的爱心,没有好好的教导,员工不听话。

  所以我们要晓得,君亲师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体的三面,三面构成一体,鼎之三柱,缺一个都不行。你要叫学生听话,听从老师的,老师对学生除了教导之外,要有亲情。古时候人常讲「师徒如父子」,老师看学生就跟看自己儿女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个学生感恩戴德,一辈子不会把老师忘记。他有亲情在里面,而且老师领导学生,所以这三个字都做到,师生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在我这一代,经过八年对日本人的战争,生活非常痛苦。我们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流亡,流亡学生。国家好心把我们召集起来办学校,让我们有地方念书。我们没有收入,跟家庭已经断绝,一分钱都没有,国家养我们。国家发给我们粮食,发给我们衣服,发给我们很少的零用钱。抗战期间,国家办了不少这样的学校,专收流亡学生。这里面的老师就要负起家长的责任,所以我念书,老师对于我们有亲情,真的那个时候的老师,这是君亲师三个字都做到。我们对于老师终身感激,对于同学比兄弟还要亲,生死患难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共住,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同学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现在的人想都想不到,给你讲你不能体会,你不会懂得。生死患难的结合,这个情义就深。

  老板对待员工也要如此,纵然遇到极大的困难,你的公司不会倒闭,你的职员不会散开,感激老板。这里面就不是利害了,是道义之交。老板能够把员工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年轻的看成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样的关心他,这样的爱护他、教导他、领导他、成就他,他怎么会不感激?你纵然受到很大的,或者财物上、事业上的波折,他们都能帮你挺住。困难的时候,不要薪资也工作,道义。所以今天社会之乱,每个人在自己的位子职分上只做到一个字,那两个疏忽了,问题出在此地。我们遇到问题总要多想想,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如果能够把这个因素消除,一切就正常了。这样才能摄化一切众生,这是真实行。

  总起来说,菩萨行里面这十个纲领,每一条里面都含摄其他九条。如果只有一条,其余九条都没有,你这一条不能成立。譬如真实行,真实里头一定有欢喜、饶益、无违逆、无屈挠,一直到善现、无着、难得、善法,你才有真实。说欢喜行的时候,你没有下面这九条,你怎么欢喜?你那个欢喜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所以《华严经》上常常教给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位(一个位次)都含摄一切位。这是一个小单元,十个位次,初行位、二行位到第十行位,每一个位次都含摄其余九行。《华严经》上所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有次第,有初、二、三、四,有次第,这叫行布。圆融是一里面包含一切,任何一位都含一切位,这圆融。圆融跟行布是同时的,是不二的,不能够分隔的。异生众里面有三十九众,这三十九众里,杂神这一类到这个地方讲完。下面这是第二,异生众一共有三大类,第二大类就是八部四王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十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三行。这是第二个段落里面「八部四王众」,所谓八部是佛家讲的护法神,一共有八类,分别为四天王所管辖;每一尊天王管辖两部,总共有八部鬼神。这些鬼神多半都是佛的弟子,也常常听经闻法,护持这个世界。清凉大师有个简单的介绍,说前面四类是杂神众,后面四类属于天王,能统治的是天王,所统治的就是八部。我们看第一段阿修罗。

  【复有无量阿修罗王。】

  特别着重『王』,这一类里面首领。从这一段开始,一直到后面日天子,一共有十类大众,这十类大众是表十回向菩萨利益众生的因果。由此可知,这也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决定不是真正的八部鬼神。真正的八部鬼神,即使是四王天,四大天王,也是欲界的凡夫,他怎么能够参与如来境界里面的法会?华严法会是一真法界,不仅仅是六道凡夫没有能力参与,十法界里面的圣贤也没有能力参与。实在说这种境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见都见不到,他怎么能参与?何况这是欲界天。所以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像前面杂神众一样。诸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形,正是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是应以天王身、应以阿修罗王身而为说法,他就示现阿修罗王。『阿修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非天,不是天,他不是天人,也不能说他不是天人。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在五道里面,除地狱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鬼道也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道里头没有。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众生,所以佛经里面常讲五趣,说五趣就是这个意思。说六道,五趣里头多了一趣,这就是阿修罗,阿修罗是专说天阿修罗,其他的四种阿修罗不论,在哪一道算哪一道,天阿修罗单独来介绍,这样就变成六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跟五道一点差别都没有。

  生天,天有德行,这个道理正是孔老夫子在《易系辞》里面所说,《易经系辞大传》孔夫子说得很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我们到外面去游览,要是稍微留意一点,你就很容易发现树木花草,它一类一类的聚集在一起。你看到这一种树,一大片森林都是同一个种、同一个科。花草也是如此,除非是人工培植,人工培植的花园,各种花卉都有,各种树木都有,如果是它自然长成的,它决定一片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也是一群一群,必定他有同样的嗜好、同样的兴趣,他才能聚在一起。喜欢念佛聚集在念佛堂,喜欢听经聚集在讲堂,真正学佛的人他不会到其他地方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诸天也是如此,天怎么形成?德行形成的。佛告诉我们,天人所修的是上品十善,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里面有程度上浅深高下之别,功夫深的、意境高的,生的天也高;如果程度比较低一点的,他生的天也低。欲界有六层天,这六层天是这么来的。

  欲界再往上去,单单靠十善、四无量心还不行,一定要修清净心,也就是禅定。定功也有浅深不同,一般讲有八个阶级,这就是所谓的四禅八定。前面四种这是感得色界天,四禅天,后面四种叫四空天,那是定功很深很深。色界天人具足慈悲喜舍,当然也具备上品的十善业,这是生天真正的原因。你的精神生活达到这个水平,自然就跟他们感应。我们世间人讲,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自自然然与他相应,就生到天界。修罗是怎么回事?佛在经上讲,他有天的福报,没有天的德行。他的福报实在修得太大,人间有大福,他比这个福还超过,怎么办?只好到天上享福,天人的福报比人大,他是福报去往生的,可是他没有天之德。如果完全没有天之德,实在讲也不能够生到那里去,不过是德薄一点而已。佛经里面讲他们也是修十善业道,也修得不错。堕到修罗道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业因就是傲慢,贡高傲慢,处处好强好胜。

  譬如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是真的有。在寺院里面修供养修福,看到有一个人供养一百块钱,那个人看到了,我供养两百块,他要好胜,要抢在前面。烧香不甘心在后头,一定要把他排在第一个,烧头一炷香他才欢喜,他前面有个人他就很不高兴。这个人修福,将来到哪一道?阿修罗道。看他的福报,福报最大的天阿修罗,其次的人间阿修罗,再其次的畜生阿修罗、鬼道阿修罗。所以阿修罗的嫉妒瞋恚心特别强,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警惕的,如果有这个习气毛病要赶快改。否则的话,阿修罗虽然有天福,福报很大,无论是在天上、在人间、在饿鬼、在畜生都是很有福报的。在生的时候修福修得多、修得大,但是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作罪业,因为他带着很浓的我慢习气、谄曲的习气、嫉妒的习气,稍不如意就要加害于人,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有一类的菩萨发心,看到他们有这严重的烦恼,常常造恶,造作恶业所堕的恶趣,堕三恶道,非常的可怜。这些人喜欢斗争,所以菩萨示现在其中,做他们的领导人,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这正是显示大乘佛法里所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看到经上所说的八部鬼神的首领,他们都称为王,菩萨现身在其中。请看经文:

  【复有无量阿修罗王。】

  这一句跟前面的例子相同,把数量告诉我们,种类告诉我们。这是阿修罗这一类,这一个团体,数量也是无量无边。你看到『无量』这两个字,就知道不在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请看下面上首,上首的名号也是表法,第一位:

  【所谓罗睺阿修罗王。】

  『罗睺』,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介绍,他也说得很清楚。天上阿修罗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天人好善、慈悲,阿修罗好斗、好强、好胜,少慈悲心,所以叫非天,他不能算是天人,没有天人之德,但是他有天人之福。又说罗睺阿修罗是狮子,中国古时候小说里面讲狮子成精,大概就是说这一类的,在梵语里面就称为罗睺阿修罗。罗睺的意思有摄恼的意思,恼是烦恼,换句话说,这个人常常喜欢作弄人,叫人生烦恼,他很开心,看到别人生烦恼他很开心。这是从名号里面表显的意思,第一个是阿修罗王。我们知道,佛度众生方式无量无边,有从正面来教化的,也有从反面来帮助人觉悟的,所谓是恩威并施,尤其是权巧方便用得多,他用得非常恰当,能够帮助众生开悟,这方法用得恰当。像罗睺专门以作弄人为手段,用这个方法来觉悟众生。当然菩萨善于观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种手段,此地是介绍十位阿修罗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种手段。众生根性不相同,决不是一种方法能令一切众生开悟,绝对不是一个方法能令一切众生证果,所以佛法讲无量法门。华严会上每一位菩萨、每一位神众、每一位天王都是代表一种法门,这种法门有时候我们看到好象不是善的,恶的。对于恶众生必须用恶的手段去度他,很有效果,这里面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这地方是十回向菩萨,他表的是初回向,阿修罗代表的是初回向,比前面层次提升了很多;前面十住、十行,这个地方到十回向。第二位: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这一句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是从一个事实上翻出来的。『毗摩』我们中国人叫它做丝,就是丝线,蚕丝;『质多罗』是「种种」的意思。这是说这一位天王,能够用蚕丝变化许许多多东西,就好比是变魔术一样,民间术语说变把戏,他很会变,他有这一份的天才,能以这种方法令众生觉悟,这里面的境界也是非常深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告诉我们一切法是「梦幻泡影」,确实就像魔术师变现的境界一样,看到好象是有,其实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如果了解这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你这个心就不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假的;这个心才真正能做到无住,做到不执着。从名号里面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演艺人员所变的这些魔术,我们看了之后要有所警惕,要有所觉悟,观念要能转得过来,自己就得受用。

  像罗睺阿修罗王种种的戏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或是朋友、或是同学,也有一些陌生人。遇到这些境界,使我们就想到经典上的教训,只要我们接受这种境界而不以为然,那都是好境界,在境界里面学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定,明明白白是慧,对人依旧是礼尚往来,这是戒。这就是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广大群众里面,戒定慧三学都相应,这才真正成就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你要有真修的功夫你才能回向,你要没有真修行,拿什么回向?所以今天到这个地方来谈回向,行!他有十住,他有十行,真有功德,住佛所住,行佛所行,以这个功德来回向。第三位:

  【巧幻术阿修罗王。】

  『巧』是巧妙,『幻』是幻化,『术』就是法术,这位阿修罗王善于变化。前面这一位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他是用一根丝线,能藉这个做出种种变化。第三位是巧幻术,他的方术就更多,种类就更多,不限于一种了。在这一段里面,前面三尊菩萨所示现的都与幻化相应,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一切众生的修学,实在说最大的障碍,除三毒之外就是傲慢。尤其是在近代,近代人意识形态与古时候人比较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古时候不是没有,古时候有非常好的教育制度,用教育的方法控制我们的烦恼。教导我们人伦道德,所以每个人多数都能克制自己的烦恼习气。现在把古时候这个教育舍弃掉,所谓新的思潮、新的思想,跟过去不一样,新思潮、新思想里面提倡「唯我独尊」,今天讲人权。变成怎么样?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大幅度的增长,都与阿修罗相应。菩萨示现在其中,如何把我们这个习气能够降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一切现象不是真的,幻化的。知道一切现象是幻化的,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自然往下降,对于我们恢复本性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它的意思。第四尊:

  【大眷属阿修罗王。】

  我们在这个名号当中,特别要着重『大』字;「大」是心量大、智慧大、见解大。世间一切人都爱护自己的眷属,关心自己的眷属,照顾自己的眷属,不是自己眷属当中就有界限了。什么叫大眷属?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眷属,这就大。换句话说,把你私心扩大,将你爱护家亲眷属这个心爱护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自己的家亲眷属,我们不认识,我们不承认。谁认识?谁承认?诸佛如来认识,诸佛如来承认。他为什么会承认?因为那是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不是亲属?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承认?没有见性,不知道是自性变现的,所以总觉得外人跟自己不相干。你要跟他讲宇宙人生是一体,他说你神经有问题,你的思想不正常,疯言疯语,他说你是神经病。可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佛与大菩萨们,大菩萨是讲法身大士,他们都承认、都肯定,都是这个看法,都是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对于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若是深信不疑的话,佛菩萨这种看法说法,我们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完全排斥抗拒,那你就没有法子入佛门。我们可以勉强接受,勉强接受可以入佛门。到什么时候才完全接受?我们也入佛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你也看到事实真相,你就会接受,这正是佛法教学的目标之所在。佛不愿意看到我们迷信,迷信不能解决问题,迷信可以入门,入门之后要解义。你怎么样相信的并不很重要,正信也好、迷信也好,只要你能信,信了以后一定要求解。解之后明白了,这在佛法讲正信,这不是迷信,确实有理论的依据,这正信。解了以后要行、要去做,在行里面证实你所解,证实你所信,证实所信所解就叫做证。所以证是从行里面来的,你没有认真的去做,你怎么能够证明你所信所解是正确的?佛菩萨他统统做到,他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叫大眷属。这是我们平常应当要留意的,就在生活上,就在接触广大群众上,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无量寿经》佛教给我们视人如己,看待别人跟看自己一样,与此地意思完全相同。第五尊:

  【大力阿修罗王。】

  『力』是能力;大力,无所不能。大力是从哪个地方得来的?大力是果。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明白,这一大段经文是讲十回向利生的因果。我们在每一句里面所看到,他说的是果,我们就想到他的因,讲到因你就要想到果,有些因果都说,有些单说一方。大力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羡慕的、所向往的,我们有这种能力,不但可以自利,而且能利益一切众生,这多美满。大力之因是智慧、是福德,你要是不修福智,哪来的大力?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读到,如来果地上有十种力,十力、四无畏,菩萨都不能跟他相比,圆满的能力,那就是大力。佛所修学的两种圆满称为二足尊: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才能成就大力。这是如来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修行要福慧双修。怎么修法?佛经里面讲得太多了。从纲领上讲一般讲六度,六度前五度修福,后面般若修慧。如果你修布施、修持戒,乃至修禅定,你里面没有慧,你所修的全是福报,都是福。福修得大的就生天,你的福报太大,享天福去了。般若怎么修法?般若就是修福之中不着相,福就变成慧。诸位要晓得,慧不是单独修的,决定是杂在修福里面同时修的,不可能单独修慧;可以单独修福,不能够单独修慧,这一定要搞清楚。前面五种修福,佛跟我们讲得很明白,条条都能够做到三轮体空,那就是般若,那个福真管用,所以才叫波罗蜜多。如果单修布施,那是布施福,不能说布施波罗蜜,不可以说。布施里面有慧才叫布施波罗蜜,这个意思要搞清楚。因为布施里面有慧,那个布施才能断悭贪,这才叫波罗蜜,叫布施度,度什么?度悭贪。由此可知,世间人修布施,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都是修福报,里面没有慧。为什么要布施财?愈布施愈多,贪心增长,愈施愈多,他才肯布施;布施之后就没有了,他一毛都不拔,不肯布施了。他是用什么心去布施?贪心。佛教我们修布施,用意在哪里?断贪心,现在我们修布施是增长贪心。为什么修法布施?贪智慧,为什么修无畏布施?贪健康长寿,统统是贪!他不是断贪,所以都变成布施福,修福去了,他不是布施度。布施里面三轮体空,喜欢做,常常做,遇到机会就做,做了之后心里面痕迹都不落,那就是布施波罗蜜。把悭贪烦恼从根拔除,这就成就大力。谁有能力断烦恼?断烦恼的力大。持戒是断恶业,忍辱是断瞋恚,精进是断懈怠,禅定是断散乱,由此可知,般若是断愚痴。这六种佛说是一切众生的病根,大病,众生在六道轮回,无量无边的苦恼根源说之不尽,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类。佛用这六种方法来对治,将我们的病根拔除,成就福慧,成就大力,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能够体会佛菩萨慈悲的心意,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学,修学实在讲就是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学做佛菩萨的工作。真正佛弟子懂得怎样过日子,过诸佛菩萨的日子,在生活当中成就无量功德。第六尊:

  【遍照阿修罗王。】

  这个名号里面,我们一看就知道充满了智慧。『照』是智慧照,禅宗里面对这个字非常重视。禅宗的修学,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你学着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观是观察,照是明了。眼见一切色相是观察,耳闻一切音声也叫观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叫观察。观是对境,根对境。根对境的时候用照,照是智,用智慧,不是用情,用情是分别执着。宗门在生活里用功夫是这个用法,这种原理原则并不仅限于禅宗,任何一个宗派都用得上,我们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我们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是这个境界,就是它观照的境界。不过要是讲起来,观照比较好懂。

  我们功夫成片,那是功夫达到一个程度,你怎么达到的?还是用观照这个方法达到的,这很重要。这句话要是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用理智,不要用感情。用理智就是观照,你用感情那就是佛家讲失照,你把观照失掉,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生烦恼,观照用事是生智慧,不一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真正会用功,要懂得这个原则,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事、对人、对物不用感情,用智慧、用理智。你用理智,分别执着也不妨碍,那正是像永嘉讲的「分别亦非意」,他在观照里头。凡夫妄想分别是意,意就起烦恼。起什么?起贪瞋痴慢。顺自己意思他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他生瞋恚心,那是什么?那是用情、用识,用观照的人决定没有。也分别、也执着,里面决定没有贪爱,决定没有瞋恚,他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所以说分别亦非意,执着也非意。大家要晓得,这是功夫刚刚得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刚刚得力。用久了,用久不要勉强自自然然就成就,熟了,变成习惯,观照变成习惯了,不作意自然就观照,这在宗门叫什么?照住,你能照得住,照住。

  「照住」就是禅定;这个禅定,跟诸位说,活活泼泼的禅定,并不是一天到晚在打坐面壁,不是的。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统统在禅定之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禅定是什么意思?外不着相叫做禅;外不着相,外面所有一切现象决定不能够诱惑你,你不受外境诱惑这叫禅;内心如如不动那叫定,禅定是这个意思。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们用现代话来说,不被诱惑。现在外面的境界诱惑太多,你不被诱惑。你可以看,你也可以听,你也可以接触,决定不受诱惑,这是禅,你真有禅功。你心里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这是定。这个境界比观照深得多,真正得受用。这是第二层功夫。在第三层,最上等的功夫叫「照见」。《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功夫最深的。破无明,见什么?见法身,见性。他在一切现象里见性,那叫照见。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这三个境界,我们讲「功夫成片」,讲「事一心不乱」,讲「理一心不乱」。你要知道,功夫成片就是观照,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名相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这一尊阿修罗王教导大众遍照,『遍照』就是圆照;观照、照住、照见统统具足,这就叫圆照。圆照的境界就是《华严》讲的「事事无碍」,不仅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阿修罗王怎么不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哪有这种功夫?第七尊:

  【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

  『坚固行妙庄严』。实在说,前面一尊是讲智照,属于解门,「坚固行妙庄严」属于行门,没有圆智圆照怎么会有坚固的妙行?坚固行妙庄严怎么讲法?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果我们用夫子一句话来说,细细去玩味,可以能够体会到一些。孔夫子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像这个名号里的意思,孔老夫子七十岁才做到,随心所欲就是「行妙」,不逾矩就是「坚固」,坚固是决定不违法、不违规。合起来这就庄严,我们佛门里面讲善巧方便;巧方便是妙行,善是不违矩,那叫善。我们现在看看这个社会,很老实的人、很守规矩的人,善而不巧;很巧的人,不守规矩,总落在两边,他这个行就不妙,不庄严。庄严的妙行巧而不失善,我们今天讲活泼而不违背规矩,这就好。特别是我们观察儿童,儿童游戏很可爱,有些儿童很顽皮,不守规矩,有一些小孩很守规矩、很乖,不活泼。哪里去找个又活泼又不违背规矩,这就善了,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

  在十法界有情众生里面,跟诸位说,真正做到善与巧,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做到了。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是坚固行妙庄严。我们很羡慕,心里想着,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问,他那种活泼、那种巧妙,为什么会不违背善、不违背规矩,他那个规矩守得那么好?其实他哪里有意去守规矩,真正有意去守规矩,有意去持戒就不善了。说实实在在的话,他所流出来的自自然然合规矩。我们的戒律怎样记录下来的?就是佛菩萨日常生活行为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戒律。他是故意做作吗?是一定要持守吗?不是的,自然的流露,自然就相应,自然就如法。道理在哪里?见性,我们前面谈得很多。念念与性德相应,性德既活泼又有规律,一丝毫都不乱。如果它要是乱,佛说的这一切经,为什么这样有条理、有层次?无论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用科判一直判下来,它的思想体系、章法结构,那样的微妙严整,令人叹为观止。他是不是说话的时候照着章法结构来说?不是,自然的,自然就相应,自然就严整。由此可知,见性是多么重要。你不见性,学,学不像,怎么学也学不像,哪有他那么自然?

  我们要想学佛,从哪里学起?要知道从真实学起,我们才能够学得跟佛一模一样,才能真正做到坚固行妙庄严。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你才懂得找出一条路,这一条路无限的光明。我们对待人,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诚恳切,不论别人用什么心态对我,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里,只问我应当怎样对人;不要去问别人应该怎么对我,不去问这个,你一问这个,你就迷了。应当把别人对自己所有一切心态放下,用真实;诸位要知道,一真一切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是用一个真诚,看待法界一切众生,他们对我们是真慈悲、真平等、真爱护、真关怀。我们怎样?我们不接受,我们不知道,不晓得他的真心,我们总是怀疑,总是用虚情假意来对诸佛菩萨。过在我们这边,不是他不关怀我们,是我们拒绝他的关怀,那有什么法子!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诸佛菩萨真实的关怀、真实的慈悲?我们用真心就得到了,我们跟佛当中的隔阂就消除掉。障碍消除掉,没有障碍了,你就得到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这个加持非常显著,加持的力量非常大,利益正如经中所说的。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就要从这里学起。

  真实心的样子是什么?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给我们,从不妄语始。不妄语是不自欺、不欺人,从这里开始,从不妄语始。就是说你从哪里下手?你从哪里做起?从不妄语做起。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换句话说,诚实做起。现在人听到这个说法害怕了,有许多同修经商做生意的,来跟我说:法师,我们现在要是不妄语就没钱赚了,不妄语活不下去!他们是这个观念。所以学了佛之后心里又很难过,天天骗人,骗之后回来晚上很难过,觉得对不起人。良心发现,不错!多少人天天干这个事情,他不觉得他做错事情;学了佛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自己骗了人。这样下去有没有罪业?这个问题就在你的用心,能不能回向?如果你能回转的话,骗人也是功德,菩萨善巧方便。怎么说骗人是功德?这个人不会做好事,知道他将来要堕落,多骗他一点钱,多替他种一点福,回向给他,你不是菩萨行吗?天天骗他,大菩萨!如果骗他的,自己来享受,那个罪业就重,你将来还要还债;不但要堕三途,三途出来之后还要还债,就那一念之间。骗他是为他想的,叫他拿一点钱出来做好事,修一点福,不肯,骗他。菩萨的方法太多了,这叫巧,巧他又不离善,真的是善心,真的替他修福。就在那个一念心,一念心转境界,一念心转世界。所以佛是真实心,手段那是给你巧妙的手段,用的心是真诚慈悲,爱护众生。

  在我们净土宗,大家晓得净宗六祖永明延寿法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小公务员,在一个税务机关里面管出纳,天天有钱在手上经过。有钱就很方便,他把这些钱拿去放生,每天总要拿一些钱去放生。日久天长被发现,国库里的钱,帐目不对了。再一问:钱到哪里去?他很老实,他说:钱我拿去放生了。那个时候的人心跟现在不一样。他的长官主管税务的,看看他,是个好事情,但是犯法。为什么?偷盗国库里面的钱财。可是偷盗出去之后,他自己并没有享受,他拿去放生了。这个事情怎么办?就报告给皇帝。皇帝一看到也好笑,世间还有这种人?按照国法是死刑、杀头,把他绑到刑场去行刑、去杀头。国王也有趣味,交代监斩官,交代他:他在受刑的时候,看他害不害怕,如果他有恐怖害怕,杀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叫他回来见我。永明被绑到法场,杀头的时候一点都不恐怖,一点后悔的心都没有。监斩官就好奇,你为什么不怕?我以一条命换千千万万条命,值得!欢喜,哪有害怕?我救了多少命,一条命救那么多条命,欢喜,值得。监斩官把这个事情报告皇帝,皇帝召见,最后问他,你的愿望?他愿意出家,皇帝给他做护法,成为一代祖师。这是什么?替国家修福,国家不知道修福,盗国家的钱替国家修福,菩萨行,不是凡夫行,所以他有勇气承担。如果案子一发,接受刑罚,杀头也不在乎,也很高兴,也很快乐,菩萨行。

  诸位要晓得,世间没有一定的标准,你讲善恶、讲是非、讲利害、讲真假,没有标准!标准就在你一念的动机,你用的是什么心?你心是善的,恶的事也是善;你心是恶的,好事也恶,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法归根结柢是个心法,心要纯善,真诚、清净、平等、觉,然后你的言语造作、一切所为无一不是善行,无一不符合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防非止恶,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里面的意思很深。佛提醒我们,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恶,利益众生的是善,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是大善。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心动念绝不为自己,这是真学佛。念念为佛法、为众生,当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缘,另当别论。我们生活环境不好,没有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因此必须自己要有个最低限度修学环境,总得自己有个住的地方;你要研究经教,你还得有一些书籍,总有地方放。这些都是累赘,但是无可奈何。

  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的寺院丛林是十方道场,不但是出家人可以随处挂单,你旅行三衣一钵,什么都不要带,到任何道场一切设备齐全,你都可以受用。从前参学,古人背一个小包袱,几件衣服,背一个小包袱,哪有像我们现在行李那么多?经书,顶多自己用的,常常用的,自己一、二本经书常常读诵的,其他的参考都不必。走到任何寺庙挂单,任何寺庙都有藏经楼,像现在图书馆一样,你所想要的参考资料那边都有,不要带。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很悲哀,道场是子孙庙,不是十方道场。你想到人家道场住一天,一定跟主持当家很有关系,老朋友,来的时候作客。要是不认识的话,拒绝你,招待你一餐饭已经不得了,有很多道场一餐饭都不招待你。这是逼着我们无可奈何,自己有这些负担。缘,实实在在不容易遇到,遇到缘分,那你真的是有福报。

  现在在新加坡,这个缘我们看到将要成熟了。李木源居士昨天晚上告诉我,新看的弥陀村的处所,大概没有问题了。他很快要回来,不一定跟这个团去,他会提早回来。将来这个地方后面空地,图都画好了,盖念佛堂,做弥陀村。前面学校做佛学院,希望佛学院元月份能够开课。这个佛学院向政府立案,永久性的佛学院,我一定帮助它建立一个图书馆。我在美国还有一些存书,希望统统都运过来,充实这边图书馆。我现在所用的书全部都搬图书馆去,我想看那个书,拿一本过来看,看完之后统统归档,自己住的房子一本书都没有,这多自在、多快乐!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个缘分,我们就是这个做法。我们安心在这个地方修学,成就我们在这个地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心全力协助这个道场。除了一身之外,一无所有,全部都归道场。东西多了麻烦,自己慢慢整理,让别人整理多好。别人整理好了,我想要什么拿来,看完拿回去,放在哪里我也不知道,理都不理。人要过自在的生活,过快乐的生活,不要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找麻烦,那是迷惑颠倒;我们今天是逼不得已没有办法,有这个环境,我一定要把这个环境促成。这是讲到坚固行妙庄严。第八尊:

  【广大因慧阿修罗王。】

  这里头着重在『因』,「因」要修大因,因要与慧相应,这个因真实。智慧的因一定得智慧之果,我们知道智慧之果是一真法界,是西方极乐世界。「广大的因」是什么?我们自然就明白了。广大之因是念佛,没有比念佛这个因更大,我们要晓得。可是现代有几个人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是属于行证。前面要是没有正信、正解,行证是很难做得到的。这说起来,讲经说法就非常重要,讲经说法的目的帮助大家建立正信、正解。我们这边念佛堂,大家都知道很殊胜,为什么其他地方建念佛堂建不起来?没有讲经。我们在这个地方,虽然是断断续续的,但是每年都讲,年年没有中断,十一年了。所以大家知道念佛的好处,知道念佛的利益,他有信心、有愿行,才能成就。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奠定信解的基础,你建个念佛堂谈何容易!我们当初建念佛堂也没信心,实在讲我跟李木源居士心里面期望着,能够有四、五十个人念佛,我们就很高兴了,我们心目当中也不过就如此。哪里晓得会到四、五百?超过我们想象的十倍。从这个地方看到,新加坡地区同修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这也是给李居士很大的鼓励,他拼命的去做,希望把弥陀村早一天完成;这是很大的力量,没想到有这么多。这是广大因慧,现在我们做的正是解行相应。

  弥陀村配合培训班,培训班同学们在研究,我们修学时间到底多长比较适合。研究好了之后,提供给李居士向政府申请立案。当然时间长一点好,学得扎实。就是学一部经,我以前曾经说过,这部经学会最少要讲十遍,才算是你学会了。讲十遍,印象深!你要不是连续讲十遍,虽然学了,如果半年不讲就生疏,忘光了,等于没学。而且讲经最好是讲给内行人听,他会帮助你进步,帮助你改进。学一定要专修,不能杂修。时间长,一个人可以学二部、三部,学多了不行。

  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在他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你要晓得,十年学五部经,所以这个基础扎得深,以后有这么一点成就,得力于这个基础。我学的五部经分量都不大,第一部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我第一部学的;第二部学《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金刚经》,比较长一点,第五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我十年学五部,基础是这样奠定下来的。你们看这五部不长,通常在佛学院大概顶多两年就圆满,我这五样东西搞了十年。所以以后一切大乘经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我没有困难,展开在我面前,我都能够看得懂,意思我都能够说得出。所以学东西绝不要贪多,要扎实,真正的契入境界,这非常重要,你的东西有根柢。在佛法里讲「一经通一切经通」,通就是你真正学会了,自己要真真实实的去下功夫。这是讲教下里头讲的广大因慧。第九尊:

  【出现胜德阿修罗王。】

  这个意思好懂。『胜』是殊胜,『德』是德行,无比殊胜的德行。『出现』是示现,为一切众生示现殊胜的德行,示现殊胜的德能。这教化众生,这是讲身教,做出榜样来给人看。像我刚才所说的,我们在没有缘分的时候,为了要充实自己,为了弘法利生,必须要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参考用书,这是不得已。如果有一个十方道场,可以提供我们修学,我们所集的要能散,要能放下。由此可知,平常搜集的也不据为己有,是我现前需要参考而已。有这个环境,统统放下,统统捐献出去,聚而能散就对了,不可以据为己有,不肯布施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教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示现一个好的榜样。末后一位:

  【妙好音声阿修罗王。】

  这是说法。这两位阿修罗王合起来就是为人演说,「出现胜德」是为人表演,『妙好音声』是为人说明,讲解经典这是妙好音声。这里面的意思都很深,都很圆满。我们受时间限制没法子细讲,但是诸位常常听经,都能够想象得到。这一段说得简单,前后可能都说得详细,合起来看你就明白了。末后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结语跟前面每一段都一样。末后这一句叹德:

  【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诸烦恼。】

  这个非常重要。阿修罗我慢习气最重,他能够降伏我慢;他烦恼很重,他能够伏住烦恼,这是菩萨示现。在一切示现当中,他们一个突出的,就是示现回头是岸;他能从烦恼回头,能从我慢回头。菩萨示现为阿修罗这一类众生里面的王,王回头了,王舍弃烦恼、舍弃我慢,影响力就很深。我们要怎么学法?如果我们自己居在领导的地位,要知道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决定有的;只要有我,决定就有慢。要知道这个慢是大烦恼,是我们修行证果、明心见性大障碍。不但在证上有障碍,行上有障碍,解上都有障碍。这个障碍要不拔除,我们要想在佛法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非常困难。如果在领导阶层应当首先做示范,自己能够降伏我慢,断除烦恼,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断我慢烦恼,这样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