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写示儿的意思:“王成”原型高呼向我开炮被俘 归国后被指叛徒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52:46
  老人谈及那个亮如白昼的夜晚、那部被打坏的步话机,流下了眼泪。记者 寇德印 摄
  蒋庆泉 现住锦州 今年82岁 当年曾被俘 在战场上向敌人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核心提示
  他,是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人物“王成”的最初原型。
  当年,他曾通过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不过之后被俘,归国后一度被阴影笼罩。现在,老人时不时会出去卖鞋垫,维持一下生活。
  昨日,今年已82岁的辽宁人蒋庆泉向本报记者讲述“向我开炮”背后的故事,同时他与战地记者洪炉及部分老战士希望通过本报寻找当年的老战友。
  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家住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大岭村,1928年,他就出生在这里。“1949年4月,我加入解放军,体会到这才是穷人自己的军队。 ”蒋庆泉脸上露出自在的微笑,用一口锦州方言说,在解放军部队里,吃饭、洗脚、学写字都是任务,“领导看我脑子好使、学东西快,就让我当步行机员,就是步话机员。 ”
  1952年,蒋庆泉加入抗美援朝战争轮换部队。
  1953年4月,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5连,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此时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进行拉锯战。“我们大概是晚上8点进攻,5连打头阵,然后4连接应,再后边是6连。 5连是加强连,一百五六十人,营长带队。我们冲上去就剩十几个人,连长、排长都牺牲了。我本来是要跟营长下去的,但是后来上来的4连的步行机员也都牺牲了。我就留下来。 4连也没上来几个人,打到第二天天黑时,只剩十几个人了。 ”蒋庆泉回忆说:“6连没上来啊!我们晚上先打退了两次进攻。敌人叫红烟炮,就是先打一发,落地冒红烟,然后根据这个烟再打。晚上亮得跟白天一样,满天都是‘天灯’,就是照明弹。敌人的炮打得像下雨,我们后来枪都不能用了。为啥?地上的土被炸起来,呛的!用布包着枪都不行,就扔手榴弹。 ”
  蒋庆泉描述说:“我们最后退到碉堡里。除了伤员,就几个人能打枪。我没怎么受伤,因为他们拦着我,让我呼叫炮火。我说往哪打,炮兵就往哪打。炮弹就打在我们附近,敌人不能过来。但是到第三次,我看不见咱们的炮了呀!敌人就在我们碉堡外边10米的地方,围着我们打,用机枪封锁我们的射击口。我就向步话机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我们不撤了,也撤不下去了,就战死在这吧。那时候没想别的,就是让炮弹向我们开炮,把敌人也炸死。 ”
  步话机的另一端是指挥部步话机员陆洪坤,今年也已80岁。他在电话里告诉本报记者,当时,步话机里蒋庆泉不断报告敌人的位置:“200米、100米、50米、20米”。蒋庆泉不停地喊着“直接向我的碉堡顶开炮。别管我了,快开炮吧! ”
  2个小时里,志愿军打光了所有炮弹,蒋庆泉看到炮弹在敌人的周围轰炸,不停地叫好,但不久,陆洪坤听见蒋庆泉说,敌人把炸药吊到了碉堡门口,“炸我了!炸到我了! ”还听见他高喊:“共产党万岁!”随后,蒋庆泉的声音消失。名字上了战俘名单

  蒋庆泉说:“敌人第四次进攻时,堵着碉堡口拿火箭筒打我们。那时候耳朵都震聋了,就见火箭弹打进来一闪光,一下就把我打晕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过来,血从头顶流下来把眼皮都粘住了,还有腿、后背都受了伤。那个拦着我不让我出碉堡的战士,头被打碎了,胸口也喷血。我使劲起来,敌人又扔了一个毒气弹,好像是蓝光、灰烟。我们被呛得不行了,在碉堡里还呆了有20多分钟,就想往外冲,大概是刚出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

  3次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中,仅几经补充的201团5连前后就有200多人阵亡,包括3名连长、12名正、副排长。一周的反复争夺,志愿军终于彻底控制了石岘洞北山。

  洪炉是在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岘洞北山的。他向本报记者回忆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虽然后来一直没有发现蒋庆泉的遗体,但是他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却在步话机员中广为传播。

  洪炉根据对陆洪坤和另一位步行机员谷德泰的采访,写出了《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政工机关也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然而,当年5月,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

  蒋庆泉回忆道:“我醒过来时感到头和身上都很痛,特别是后脑勺蹭着痛,昏昏沉沉地感觉有人倒拖着我的腿。我哼了一声,不拖了。迷迷糊糊听见有人说话,还笑,但是听不明白说什么。我眼皮都肿了,睁开一条缝,脑子嗡的一下:哎呀,我没死,还活着,被抓了俘虏!我心里难受啊,我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做俘虏。眼泪就流下来了,身上却没劲动。 ”

  被俘的阴影笼罩一生

  交换战俘中,蒋庆泉被送回国。按照当时的规定,被俘人员不得进行宣传。洪炉写好的通讯也没能发表。后来担任23军军长的黄浩在回忆石岘洞北山战斗时特别提到,虽然于树昌“与蒋庆泉事迹相同,被宣扬出去,而最早被发现的英雄蒋庆泉,却被埋没了,连他的名字都被忘了!我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当年的战斗中,有多少这样的无名英雄”。

  洪炉和战友后来以于树昌为主人公写了一篇稿子,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这篇文章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

  蒋庆泉并不知道这些。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日傍晚,蒋庆泉和老伴去公社看电影《英雄儿女》。回来的路上,蒋庆泉哭了。他想起那个亮如白昼的夜晚、那部被打坏的步话机,想起那个喷洒鲜血的阵地。回到家,他在被窝里又哭了。

  2004年,崔永元的《电影传奇》请洪炉讲《英雄儿女》的幕后故事,洪炉讲到了那位“下落不明”的英雄蒋庆泉。家人看到电视,问他是不是那个蒋庆泉。他回答:没这事。

  昨晚,记者来到了蒋庆泉家中。老人今年已经82岁,但是身体还是很硬朗,只是眼睛不太好,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了,这是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炮弹爆炸造成了他的眼睛里留有残物。

  (辽沈晚报)  老人的心愿

  蒋庆泉老人告诉记者,他现在有三个心愿,第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再和从前的老战友见面。“我真的希望能再见到我的老战友,老首长,”蒋庆泉说,“我多么希望能够向我的老领导当面汇报那天战斗的情况。 ”

  蒋庆泉第二个心愿就是再到朝鲜看看,看看当年的老战场,看看当年自己战友把鲜血和生命留下的那个地方。

  蒋庆泉第三个愿望是希望能够见见当年在战场上与他交过手的老兵。他告诉记者,在朝鲜战场上,一位美军曾经用刺刀刺穿过他的腹部,到现在他的肚子上还有一个肚脐眼型的刀疤。“那个美兵没有杀我,本来他可以开枪的。 ”蒋庆泉说,“战争已经过去,现在中美关系发展良好,我也是真心希望见见曾经在战场上和我交战的对手,大家可以做个朋友! ”

  寻找老战友再续“王成”新篇

  战地记者洪炉正在各地寻找蒋庆泉的老战友,他介绍,喊着“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王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个英雄人物。真正创造这一英勇行为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原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通讯连的蒋庆泉,第二个是23军73师218团通讯连的于树昌。

  洪炉说:“我是最早采访并报道这一英雄事迹的作者之一,另一位作者是73师文工队的田金波,我原是23军《战地报》记者。蒋庆泉的通讯兵战友陆洪坤、谷德泰和于树昌的排长孙绍均等,分别向我提供了他们的战时英勇行为。于树昌当时就牺牲了,蒋庆泉却不幸被俘。按原规定不能宣传蒋庆泉,在我和田金波写的《向我开炮》一文中,只写了于树昌的名字。《英雄儿女》编剧毛峰将‘向我开炮’情节加入影片中,才使‘王成’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真正的英雄其实是蒋庆泉和于树昌。 ”

  最近,蒋庆泉找到了住在江苏宜兴的战友陆洪坤。洪炉说:“如果能再找到他们的战友谷德泰和于树昌的排长孙绍均等,不仅能进一步证实这一英雄事迹,并将使这个英雄故事更为丰富完满。 ”

  记者 于雷

  特派锦州记者 寇德印

英雄儿女"宜兴相逢 79岁老兵讲述"王成"的故事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电影《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这句豪言在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遇到了到南京省亲的洪炉老人。他曾是志愿军《战地》报记者,也是“王成”这一英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多年来,洪老一直在追寻着“王成”的原型之一——一位叫蒋庆泉的通信兵。昨天,记者陪着洪老找到了原志愿军通信兵陆洪坤。当年正是这位老人,在战场上第一个从步话机里接收到“向我开炮”的呼声。
   
    当年步话机中听到“王成”呼叫
   
    陆洪坤,时任23军67师师部直属通信连战士,退伍后返回江苏宜兴乡下老家。蒋庆泉的事迹传出之后,洪炉作为随军记者找过陆老3次,此后57年再没见面。然而,正是这对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的老战友,重逢后就认出了彼此。
   
    1953年4月16日,石岘洞北山战役打响。彼时蒋庆泉是67师201团5连的步话机员,而陆老是师部的通信兵,负责接收、上报前线所有步话机员的战况汇报并传递指挥部作战指令。“战斗一开始很顺利,老蒋所在营队半个小时就拿下了敌人阵地。到了天亮,敌人开始反攻,炮火非常密集,几乎没用多久就攻到了阵地前。”蒋庆泉一开始是向师部请求炮火支援,而在当时的“军语”中,炮火用“花生米”代替。“敌人很多,有花生米吗?”“花生米很多,往哪里送?”“向我这里送,有多少送多少。”“请报告我方准确位置,花生米向哪里送?”“管不了那么多了,向我这里送,向我这里送。”……“敌人只有15米了,快向我的碉堡顶开炮,快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王成”被炮弹震晕后进了战俘营
   
    步话机中蒋庆泉的声音到此戛然而止。陆老则如其所愿,调度了一大批“花生米”投向石岘洞北山,整整轰炸了两个小时。“当时我们都以为,老蒋和敌人同归于尽了。”战后,蒋庆泉的名字迅速响彻23军,各种以此为题材的话剧、歌曲、诗文纷纷亮相或在创作之中,这其中就包括洪炉的长篇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
   
    然而就在3个月之后,军部传来命令,停止对蒋庆泉事迹的一切宣传。原来蒋并没有战死,他被炮弹震晕后成了美军战俘,此后辗转多个战俘营后,于战后被送返中国,进而作为“归来人员”退伍回乡。
   
    50多年不知自己是“王成”
   
    昨天,记者拨通了蒋庆泉东北锦州老家的电话,“请问是蒋老吗?”“你好,我是蒋庆泉。”老人一字一顿、中气十足。对于往事,蒋老似不愿多提。“往事嘛,都过去了。”只是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才简单地回答几句。当年由于政策使然,老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荣誉,一直在家乡务农的他生活算不上困苦,但始终清贫。对于历史,老人几十年来始终未对邻里乡亲提及,甚至对儿女也是守口如瓶。蒋老告诉记者,他1966年时看了《英雄儿女》,当时“躲在房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同样的事情自己也经历过,让我想起了石岘洞北山,想起了那里牺牲的战友。”
   
    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内蒋庆泉都不知道,“王成”并非他想象中某个真实存在的战友,而是虚构出的一个英雄,且最初原型正是来源于他自己。直到2007年初,他无意中看到了“向我开炮”故事原作者洪炉正在寻找“王成”原型的新闻,更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向你开炮的老战友接你来了”
   
    于是在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当陆洪坤老人对着正在上网的孙女戏言,“这个网这么厉害,你看看能不能在上面找到爷爷。”而孙女竟帮他找到了蒋庆泉儿子蒋利的一篇帖子,“志愿军战士蒋庆泉寻找当年战友”,其后还有蒋利的电话和邮箱。于是在阔别了半个多世纪后,这对老战友戏剧化地见面了。2008年9月14日,蒋庆泉父子坐了整整22小时火车来到宜兴。在官林镇标志性的钟楼前,守候多时的陆老几乎是扑向了蒋老,“老战友,向你开炮的人来了,向你开炮的老战友接你来了”!
   
    ■新闻链接
   
    “王成”原型起码有3个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他的原型之一还活着。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
   
    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蒋庆泉,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据瞭望东方周刊)(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