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代局是干嘛的:民乐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14:08

民乐县

民乐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3687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洪水镇,邮编:734500。代码:620722。区号:0936。拼音:MinleXian。
民乐县辖6个镇、4个乡:洪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乡、民联乡、顺化乡、丰乐乡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历史沿革

·                                 • 自然资源

·                                 • 经济概况

·                                 • 城市建设

[显示全部]

民乐县-基本概况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分水岭以北、河西走廊中段,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倚青海,北通甘州。地势东南高、西北

民乐县

低,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21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城镇人口5.42万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8元。

民乐县-历史沿革

 

民乐县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曾以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闻名遐迩,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即经民乐;大业五年(公元前609年),隋炀帝“西巡”途径民乐,并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万国会议;自汉至唐,民乐扁堵口一直是汉、羌、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互相联系的重要通道。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击败匈奴、征服河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建郡置县。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民国18年(1929年),易名为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民国18年(1929年),易名为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2000年,民乐县辖1个镇、13个乡:城关镇、南丰乡、永固乡、洪水乡、民联乡、三堡乡、六坝乡、北部滩乡、

民乐县

顺化乡、丰乐乡、新天乡、李寨乡、南古乡、杨坊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01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3683南丰乡20379永固乡17051洪水乡35619民联乡21216三堡乡16080六坝乡16987北部滩乡6333顺化乡16260丰乐乡15141新天乡13428李寨乡12197南古乡14970杨坊乡10852 

2004年11月24日,民乐县人民政府(民政发[2004]120号)批复: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两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207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此外,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杨坊乡并入南古镇。)

2005年4月7日,民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民政发[2005]35号):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精神,我县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撤销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撤销杨坊乡,并入南古镇。至目前,六坝、新天、南古三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三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本站摘取部分内容):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208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李寨乡并入新天镇,两乡镇合并后称新天镇,镇政府驻地设在韩营村,总面积253.5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6745户、268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8人。杨坊乡并入南古镇,两乡镇合并后称南古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城东村,总面积230.64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6713户、258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人。

民乐县-自然资源

 

民乐资源丰富。县境内有耕地92万亩,草地78万亩,林地110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境内四季分明、光

良好的生态环境

照充足、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污染少,是培育天然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盛产“中华老字号”产品紫皮大蒜和“中国一代梨王”民乐苹果梨。发源于祁连山的雪水,汇集成大小河流13条,年径流量达4.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6.1万千瓦。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等几十种,其中煤总储量约2.6亿吨,铁总储量约1500万吨,石灰石和煤炭资源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民乐县-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化工、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滨河集团和银河集团已分别跨入省、市大型骨干企业行列,锦世化工、富源化工两个化工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国翔麦芽公司、林河果汁公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日臻完善,完成了园区详细规划,园区内水、电、路、讯设施配套,12户企业入驻园区。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3260万元。

完善的水电设施

农村经济稳步提升。建成了啤酒大麦、双低油菜、中药材、制种、林果和蒜菜薯类6大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实施了百万头只牛羊、百万口杂优仔猪和百万只绿鸟鸡基地建设工程,畜禽饲养量年均增长7.9%。启动实施了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整合资源,成立县乡农科教培训中心,开展农民培训。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输出劳力8.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2.35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7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7032万立方米。电网改造工程步伐加快,建成2个35千伏和1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小水电站8座,年发电量达2500万度,基本形成了大电网与小水电互为补充的电力供应格局。全县交通便利,国道227线纵贯全境,县乡公路通畅,东靠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北临石岗墩军民两用飞机场。通讯信号覆盖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民乐县-城市建设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拓宽改造东西大街、南北大街等街道11条12公里,新建市场路、西环路、文化街等街道6条5公里。建成了占地面积8公顷、日处理垃圾2万吨的垃圾填埋场1处。建成解放路、市场路、张青路、东西大街4个商贸小区,文化街、东圃路、县府街3个文化小区,东圃、北苑、南街、北街4个集中供热点;民乐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县城中心广场和世纪嘉园住宅小区一期工程。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县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1所、高中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176所,幼儿园7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8.1%。高考录取人数连续10年居全市第一。建成了县文化中心大楼1处,“三馆一院一店”齐备,乡村、厂矿、学校文化站、图书室达188个,社会办文化正在兴起。有县级医疗机构7个、乡卫生院13所、村诊所346个,从业人员898人,农村医疗网络日趋完善。

21世纪前20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以“廉洁、务实、高效、开放”的政府形象,“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热忱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民乐考察投资,与我们一道,共创民乐的美好未来。

民乐县-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因短距离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包括荒漠戈壁、田园绿洲、森林草原、高山峡

海潮坝自然风景旅游区

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高原生态旅游景观。全县共有石窟、寺庙、雕塑、壁画以及汉墓群、烽燧等文物古迹10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反映人类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情况的东灰山、西灰山农牧业村落遗址;有魏晋时代的六坝圆通寺塔、童子寺;有明清以来的圣天寺青龙寺魁星楼三台阁;有县城中心广场、民乐公园、海潮坝森林公园、扁都峡风景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并分别以国道227、甘民公路、民永公路为主线,串连自然和人文景观。

民乐县-景点景区

 

祁连山落日

海潮风光胜画卷

不到山深处,怎知风光美.人杰地灵的民乐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谨以拙作,献给热爱民乐大地的人们!

民乐公园

民乐童子寺

民乐童子寺

民乐圣天寺

民乐圣天寺

土牛城遗址

地处民乐县扁都口的土牛城遗址是汉朝时期为防匈奴入侵而修筑的一座重要烽燧,也是汉朝时期为确保丝绸之路南线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驿站。该遗址雄居:“人不能双肩,马不能双辔”的半山腰,是扼守扁都口的一个重要军事屏障。如今,民乐县重视对遗址的保护,并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土牛城遗址

民乐圆通寺

民乐圆通寺

圆通寺塔位于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城堡内。据《甘州府志》卷五记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年修。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1729年)修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补石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今增高到八丈余。"经考证,圆通寺塔初建于明代。圆通寺塔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甘肃省政府拨出专款对该塔进行维修。2001年6月25日圆通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正面偏南30度,是一座砖包土藏传密宗金刚宝座塔,台基高20-40cm。塔体四周约3.31米处有砖砌护拦。台基面至塔顶高21.9m,塔座为两层叠涩须弥座,塔座边长8.71×8.78m。塔座之上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四角各设小塔一座,共计8座,上下对应,精巧玲珑。须弥山之上中间为硕大的覆钵塔身,中央硕大的塔为大日如来佛,四周的小塔东为阿弥陀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覆钵上方又设须弥座,座四周每面开5个佛龛,共计20龛。每龛内置佛一尊(为密教题材)。再上是相轮13重("十三天")。相轮之上为圆形木质华盖,周边悬挂36个铁质的流苏,是采用镂空雕花的样子,每个流苏下挂一铁质风铎,现在虽已锈迹斑斑,风动铃响,仍空灵悦耳。华盖之上的塔刹,高150cm,为瓷质黑釉宝瓶。

民乐县-民俗风情

 

欢天喜地的社火

欢天喜地的社火

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

社火一般由各乡村、街道和民间团体进行组织活动。每年腊月即开始排练,正月初三正式演出,正月十五进入高潮。此时,城乡各地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社火队走街串巷,一场连一场地表演,观者如潮,热闹非常。

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般由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在舞蹈进行的间歇时,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话”,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他“膏药匠”。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如“这里是个好地方,新盖的瓦房真漂亮,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丰收万担粮”。

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4排,每排4人。第一排叫“四鼓子”;第二排是女角,叫“四个花丫头”;第三排武将打扮,叫“四棒槌”;第四排两男两女,大都由十几岁的童男童女扮演。因是以跳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跳舞时,除乐队用打击乐伴奏外,舞者也各敲手中的乐器。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照三星、钻四门、五盏灯、太极图、蛇脱皮、金钱吊葫芦、拜观音、倒栽葱、扎墙子、半边城、单辫子、双辫子等。

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

太平鼓是社火队又一大支柱。鼓槌上彩绸飘舞,舞者身姿整齐划一,鼓声震天,场面宏大,深受群众喜爱。秧羔子、太平鼓称为大场子。大场子跳罢是小场子。小场子有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竹马、表演唱等种类和节目。几百年来,群众看惯了这些节目,渴望有新内容、新形式的社火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神文化需求,社火改革虽搞了几十年,但始终未有突破性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社火改革的强烈要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给传统社火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2003年第一届新社火调演和2004年第二届新社火调演,它的新面貌已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突破。把“迪斯科”、“健美操”、“太极拳”、“太极扇”、“威风锣鼓”、“群口快板”等移植了进来,节奏明快,制作精美,化妆入时,场面宏大,使古老的社火有了新时代的风采。在编排上,打破了过去龙狮各舞、秧羔子独跳、高跷单演、旱船独跑的格局,使社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把传统美和现代美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使社火这一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

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华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秦腔声腔

秦腔音乐特色鲜明,风格朴实豪放,情绪强烈,以情动人。调式很特殊,有欢音(又称“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称“哭音”、“软音”)两种。欢音调式以七声或五声的徵调式为多;苦音调式是七音音阶,虽也叫徵调式,但具有羽调式的色彩。花音调式比较明朗、昂扬,善于表现喜悦、清新的感情;苦音调式比较深沉、柔和,善于表现细致、内在的感情。秦腔唱腔板式齐全,常用的有:慢板(4/4)长于抒情;二六板(2/4),兼具叙事与抒情;带板(1/4或紧拉慢唱的),多用于紧张、激越的感情;垫板(自由节拍),吟咏性唱腔,用于哭腔等六种。每种还可有快、慢之分。秦腔唱腔旋律的起伏较大,跳进较多,常有四、无毒的跳进,七度以上直接的大条也常可见。唱法有“本音”(用真嗓唱)和“二音”(用假嗓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两种。大多以“本音”为主,而在句末托腔上用“二音”,将旋律翻高八度,非常动人。

超龙雀

超龙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16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一个东汉古墓里,出土了一批马湘阵。马越花雀这个造型作为头马出现在马桶阵的前方,气势磅斓而辉煌。但当时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百到1976年郭莫若领着柬埔寨的客人参观丝绸之路时,才把它引入北京并被专家鉴定为很有价值的文物。
  
马超龙雀这个造型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力学原理和平衡学原理在它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与体现,所以它极具观赏性和收藏性。1989年马超龙雀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飞马狂奔表现了很好的力度和平衡度,它喻意着大无畏的精神和超前的意识。

D.笔筒:
  
我们把敦煌壁画中最美的画面以浮雕的形式展现在笔筒上,例如反弹琵琶这个造型是敦煌里最美的舞姿。舞姿生动而有表现力。(参照敦煌作品介绍)用途;
  
IA花插B笔插C装饰
2以浮雕的形式再现了敦煌壁画,更显出了西北地区粗护的风格。
3包装盒以汉简为图案。
  
E.邮册
  
如果您去过敦煌,您~定会被古朴粗扩,浑厚肃穆的鲢力所感染,您会遗憾不能将它带走。我们的敦煌邮册可以弥补您的这个遗憾。它收藏了敦煌最经典的壁画和各时期发行的关于敦煌的邮票,其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介绍要点:由于限量发行,有升值的意义。
  
F、鼻烟壶
  
以内画的形式将敦煌的壁画生动的表现出来并配以精美的丝绸小袋和包装盒,美观大方,授于携带。
  
G、铜版画
  
以现代技术把敦煌最美的舞姿展现在铜版上,这些舞姿都源于敦煌壁画的经典的画面。例如反弹琵琶、中唐使乐大、中后飞天等,把这些优美的舞姿展现在铜版上,无异是一块敦煌壁画的再现。
  
介绍要点:
江泽民曾在出访时把他作为礼品送给西欧客人。
*可根据要求打上单位的名称

软木画

软木画

民乐工艺品常见的有剪纸竹编草编等,最受游人喜爱的还是软木画。

软木画选料精细,要求木质细腻,富有弹性,颜色白黄,没有杂色,厚度在2厘米以上,且有良好的隔音效果,雕刻成画要经十八道工序。民乐软木画始创于九十年代,以花鸟、山水、草木为主,己形成系列生产规模,从整体画面来看,黑白相间,虚实映衬,线条疏密、粗细适度,苍劲古朴,饶有韵味,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工艺品。

刺绣

中国刺绣驰名世界,而民乐刺绣以秀丽文雅、色彩明快、针法严谨而著称。千百年来刺绣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相关,刺绣大军主体是农家妇女。一般农家女子从十二,三岁梦开始刺绣,等到十七八岁时,已是飞针走线,娴熟自如,巧手织出锦绣图案,她们把身边最常见的、最丰富的素材,不管是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还是楼台亭树、人物故事都做为自己的取材范围,绣出如“天女散花”、“孔雀开屏”、“喜鹊登枝”、“鸳鸯戏水”、“荷花出水”、“石榴吐红”等图案。在刺绣针法上,有平绣、锁边、圈金等工序,通过一系列工序,刺绣出众多”的生活装饰品,品种有服装、坐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耳枕、花包、烟袋、针扎、布玩具、桌围等。

民乐刺绣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沉而不浊,艳而不俗,不仅刺花绣水,而且还要刺字绣诗,给人们质朴古拙之感,采用民间表达吉祥、富贵的颂语,利用谐音组合而成,含有深刻寓意。家有一件手工未惭精品,定能使居室增辉,得至客人的赞叹。

1999年,县文化馆组织全县13个乡镇,收集到民间刺绣品达3000余件,先后在县文化中心和六坝乡展出,展出获得巨大成功,其盛况在省广播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这为我县民间绣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民乐县-特色风味

 

腊羊肉

腊羊肉

在张掖的肉类食品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素负盛名。腊丰肉采用沿山一带的羊肉。因那里的羊吃羊胡子(草名)、羊糍胡花和沙葱,其肉特别鲜美。入冬后,将羊宰杀,煮熟,剔骨,加上高台雪花盐,茵香、生姜等佐料,烹制而成,嫣红透明,肥而不腻。

糍耳子

和面、褂面、切条作法与搓鱼子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将四楞面条切成四方小块,用右手拇指肚(指头肚子)把面块糠成一个耳朵佯的窝窝。味道不同于搓鱼子。小饭将面团褂成一铜钱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块,下入牛肉原汤,调胡椒等佐料,再加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红豆等即成。

大馍馍

制作方法与蒸馒头相同,只是多加抢面,炮得比蒸馒头的面要硬得多,入宠时,将面团做成比一般蒸馍大的馒头,把用面或杏仁、瓜子做的桃、花、叶。鸟之类的饰物按在上边,涂以食用颜色,蒸熟出宠便成,是长辈亲属死后的供品。

炮杖子

将揉好的面拉开拉细,然后揪寸段于开水中煮熟捞出,用凉水激过,拌菜即食。因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随着蔬菜种类增多和面食做法的交流,在民间和街头餐馆中,也有面煮八成熟后,捞入炒勺,拌肉丝、寸段蒜台、葱丝、葫芦(蕃瓜)片及各种调味品爆炒面食的,所以又称干拌炮杖、炒炮杖、炒炮。也有煮熟后捞入事先勾兑好的肉菜汤中,称汤炮杖。

羊肉小饭

将面擀好切成面丁,下入用牛羊肉煮好的汤里,加入薄肉片、粉皮、各种调味品,再配以香菜、葱丝,是张掖人早点中的风味食品。

灰碱面

张掖传统的灰碱面是用手工擀制。将上好的面粉用盐水加用灰草烧成的灰碱和好,反复揉搓后,拼成薄薄的面皮,撒一层豆粉,折成三指宽的一叠,用刀细细切过,轻轻抖散,松松地拧成一绞,摆放整齐。吃时用白水煮熟,捞进凉水中浸过。煮出的面条薄细均匀,微微发黄。按所需多少捞进碗中,拌上菠菜豆腐、黄瓜丝,或肉炸酱,再加上油泼辣子和蒜泥,调上陈醋,口感柔韧滑爽。灰碱面是张掖农村待客的上食,也是判断姑娘和媳妇做饭手艺的一个标志。新婚第三天新媳妇的“试刀面”即指灰碱面。

搓鱼子

搓鱼子

盐水和面至软硬适度,反复揣揉,以不沾手、不沾案板、掰开不见蜂窝为宜。然后摊擀成面张,切成细条,左手拿面条,右手配合搓成两头略尖,中间稍鼓的鱼苗状。入沸水煮熟,捞出拌以炸酱或色、鲜、味俱佳的热菜、凉菜都可。搓鱼子是张掖民间的日常面食,随着张掖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搓鱼面成为张掖风味和特色面食,走上全国很多地方的餐桌。

烧壳子

是一种专用工具烧盒子做成的烧饼。烧饼时把面做成的饼,放进烧盒子里,然后用麦草柴火偎烧,烧熟后取出,即是烧壳子。

油糕

色泽金黄,松软酥脆,香甜可口。以上等清油、细白面粉、精糖为原料,先将面粉用开水烫至半熟,用冷水反复搅和,再揉成鸡蛋大的面团,包糖、芝麻桂花做的馅子,入油锅炸成,是农民最喜爱的小吃。

粉皮面筋

农民秋收后,家家户户要晾晒粉皮面筋。一来秋收后农闲。二来用新麦面做面筋质量好。三是因为马莲成熟,可用来晾晒粉皮面筋。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时,是张掖民间招待来客的应时食品。粉皮面筋的制作过程较复杂。由白面加水拌和揉洗,将洗出的淀粉加热煮沸,放冷凝固,切片晾干,即成粉皮。剩下的面筋蒸或烙熟切片晾干即可。做好的粉皮面筋,都用马莲丝扎成小把,贮存起来。食用时用凉水临时浸泡,既可做汤、炒菜,又可加葱末、蒜泥、椒油、盐及醋等凉拌而食,冷热荤素随人口味而制,方便实惠,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