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boost系列 才500多:试论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特点和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0:32:39
 试论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特点和原则   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各校都有一套沿袭下来的教学运行常规,如同农时随四季更替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开学做什么,期中做什么,期末做什么,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随着教学工作的头绪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复杂,常规管理已显得不相适应,难免出现管理多头、工作冲突、节奏失当、实事虚做、监控不到位、质量受影响等问题。因此,教学规范化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行过程实施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是全要素管理,教学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既包括培养蓝图,也包括培养过程;既包括施教者,又包括受教者;既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又包括教学信息、教学环境等等。教学管理应将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这就把教学管理从编排课表、调配师资、学籍管理、成绩统计等一般的事务性管理扩展为包括方向管理、政策管理、经费管理、物资管理、师资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在内的全要素管理。换言之,教学规范化管理需着眼于比一般教学事务管理更广泛、更完整的空间。  其次,教学规范化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是一个过程,一门科目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各项教学建设任务从布置到完成是一个过程,各项教学改革的动作从酝酿到显效也是一个过程。与此相适应,教学规范化管理应着眼于全过程管理,做到有始有终,首尾相接,而力戒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从作出计划,到组织实施、结果控制、信息反馈,成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连续封闭的回路,方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过程。  再次,教学规范化管理是全方位管理。从人的角度来讲,全方位表现在既涉及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也涉及全体教学管理人员;从物的角度来讲,全方位表现在需兼顾散置在全校各处的教学设施和物资;从组织的角度而言,全方位既包括校、系教学组织,也包括教研室、课程组等组织细胞;从任务的角度而言,全方位既包括常规管理,也包括改革和建设的任务。教学工作的全方位管理,要求在一定的时空中,统筹上述方方面面,而避免出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情况。特别是当管理任务、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出现交叉重叠时,如何以“弹钢琴”的艺术,把握工作重心,分清主次缓急,理顺工作关系,则应是全方位管理的题中之义。    二、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特点    1.管理的层次性        按照高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管理人员可划分为咨询管理者、决策管理者、执行管理者、职能管理者和辅助管理者五类。五类管理人员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既包括校决策层对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思路、教学政策制定、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系部对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力量调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管理,还包括校职能部门对于教学运行的协调、指挥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认为教学工作仅是教学部门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下降到了局部工作的地位,对教学工作的展开是不利的。在上述几个层面上,又多有任务的交叉重叠。如师资工作,就是校领导、部门共同监控韵内容。因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也就包含着管理层次清晰、管理职责分明、管理人员到位、管理关系理顺的要求。    2.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地协调组织间或组织成员之间的活动,放大其功效,以达到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所要实现的目的,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管理效益。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既要加强对理论教学质量的监控,也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既包括教学系部对自己系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包括学校对各系及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为达到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就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改进管理手段,加强工作评估,以改变管理成本(包括人力、物力、时间)投人多而管理效果缺乏控制的状况。教学管理不是为管理而管理,应将注意力始终放在质量和效益上,这就要求改变一般事务性管理的习惯,而把质量管理放在教学管理的中心位置。根据连锁性原理,教学系统内部的各项制度、各种措施,各层次、各部分所作的努力应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若方向、目标不一致,则有可能相互抵龉,事倍功半。    3.管理的时效性       如前所述,教学工作具有鲜明的过程性特点,各大大小小的过程不仅交叉重叠,而且前后衔接。如教学单元前后衔接,学习科目前后衔接,培养阶段前后衔接,各项工作任务前后衔接等。这就要求教学管理有很强的时效性,今日事今日毕,本周事本周毕,当月事当月毕,一学期的工作、一学年的工作,都应按时完成,方能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无论是各项检查的反馈,或是某项奖惩的出台,或是某个建议的采纳,都应及时,才有助于确定起较高的管理权威,取得较高的管理效力。    4.管理的连续性      管理连续原理告诉我们,管理运动是连续的、螺旋式前进的有序过程,而不是间断的、跳跃式的。只有保持管理目标的连续、组织机构的连续、管理环节的连续、管理制度的连续,管理才能正常运行。由于教学活动的周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十分突出,教学管理的连续性要求就不容忽视。即使出现管理中的变革、调整,也应是连续中的转折或转折中的连续,而不宜采用“休克”疗法。要确保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就要有一套独立于管理者之外的运行制度和运行程序,以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而不会因管理者的变动或管理者注意力的变更而打乱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    针对当前教学工作的现状,我们试提出以下一些原则:    1.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管理是着眼于教学运行状态的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是着眼于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管理,二者相结合即是把“软管理”与“硬管理”结合起来。由于教学质量难以精确地度量,而且教学质量的反馈往往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发现质量出现问题常常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结束之后,因此,必须从过程上予以控制,而不能完全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只有对管理对象的思想行为进行程序上、制度上的规范,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不过,目标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仍十分有用。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把组织的总目标与各个部门、个人的目标融为一体,形成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其管理活动包括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考评四个环节,从而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2.管理程序、管理规章、管理评价三位一体的原则       程序着眼于过程性管理,规章着眼于制度性管理,评价着眼于目的性管理;程序着重解决什么时候办什么事的问题,规章着重解决什么人按什么原则怎样办事的问题,评价着重解决事情办得怎样的问题。而在上述三个方面中,评价是最主要的环节。无论是程序上混乱,还是制度执行上软弱,都会在结果上反映出来;反过来,如果抓紧结果的控制,就有了排除外界干扰,按程序、按制度抓紧各工作环节的内在要求。因此,坚持管理程序、管理规章、管理评价三位一体的原则,各项教学工作就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运行。    3.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互动的原则       在教学管理系统中,一般来说,教师和学生是管理的客体,全体教学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有效的管理应能调动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局面。这就需要充分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激励原则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各项教学事务的积极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查里斯·比德威尔曾指出,高校的特点是“结构上的松散”。因此,需要理顺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给出各自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作为管理主体,要给予较大的自主性;作为管理客体,要给予一定的制约性。无论前者、后者,都要使其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要增强制控系统的影响力,又要增强被控系统的自控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互动,形成合力。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一所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该校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杆和尺度,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常规抓成规范,从规范抓出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高专  (南京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