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精油面膜宋洋刺鼻: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1:00:59
   【在线投稿】投稿邮箱:jiaoyu68@126.com采编部:029-87759388
  
  作者:高志欣
  
  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政治背景来说
  
  民族矛盾是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每当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绪必然高涨。在文坛上响遏行云的声音也必然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辛弃疾生长于沦陷的北方,亲见生活于金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之惨痛。正如他后来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屈。用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孳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在这种残酷种族压迫的环境中沦陷区百姓不断奋起反抗。1161年,完颜亮南侵,江淮前线和北方敌后同时激起了抗金高潮。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就在此时于济南组织起义军然后南下的。辛弃疾爱国思想在朝廷当权派的压制下升华。南宋朝廷对从敌境过来的人称为“归顺人”存在歧视。辛弃疾率部驰归南宋王朝,原冀获得朝廷重用,再图恢复中原,不料其后南宋王朝当政者多主张和议讳言恢复之计,辛弃疾所上《美芹十论》及《九论》,虽所论至为肯切赅备,终未被朝廷重视。仕途坎坷常遭攻击而不能久于其任,中年以后甚至两度罢官家居共达二十年之久。在被投闲置散后,不得不全力从事词创作时,被剥削统兵作战之权的辛弃疾正是把词坛看作是他着意开辟的第二战场。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
  
  儒家大一统政治理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加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国家民族的危难之秋,自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并付诸行动,而反映与文学作品中,才能产生“扶事感时”,激励人心的爱国之作。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士大夫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南宋文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辛弃疾爱国情怀中夹杂着儒家的功名事业思想,如《婆罗门引》:“男儿事业,看一曰,须有致君时。”《坡阵子》:“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满足“好都歌山河献君王”(《调仙歌》)的素志夙愿,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贯穿于辛弃疾整个生命历程。抗金复国、重整河山已成为他一生不曾释解的情结。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正分裂”、“补天裂”、“整顿乾坤”、“西北洗胡沙”等句,就是这一主导激情的自然反应。在词人的后半生备受猜忌、动辄得咎的情况下,惟其获至功名的希望愈小,他争取功名的呼声也就愈高。
  
  从主观因素上来说
  
  少年时期他完成了两方面的自我塑造,即国土沦丧引发民族尊严的自我强化;传统教育促进了自我理想的生成。在此特殊环境影响下,他的独立意志与民族自尊心同步增长。在抗金复国,重整河山这一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重大问题上,辛弃疾比某些非沦陷区出身的人有着更为具体的感受,有着更为强烈的屈辱感、紧迫感与责任感,并由此而强化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大目标。祖父的教育在辛弃疾少年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国理想的种子。他借赴燕京应考之机,深入内地,观察动静,了解敌情,正是为日后的军事策划作准备。民族自尊心的强化与自我理想的生长,是爱国行动与诗词创作的必要准备和积累。
  
  青年时期亢进斗争的锤炼。王士祯《倚声集序》谓辛弃疾所作是“英雄之词”,其特点是力求把爱国壮志化为战斗行动,在统一祖国的不世之勋中,实现自己的才能抱负。当海陵南侵,金国内乱时,辛弃疾审时度势,相机行动,群众二千人高举义旗;以大局为重,团结抗金力量,率部投归耿京;扶正驱邪,大意凌然追杀窃听叛逃的义端;深谋远虑劝耿京归宋并奉表南下,共图大计;张安国杀耿京投金;辛弃疾率五十骑于敌营五万众中生擒叛徒,并号召万人共同南归,献俘建康。这一系列英勇行动又锻炼和丰富了辛弃疾自己。其中有舍生忘死,力挽狂澜,聚众起义,毁家纾难的体验;有英雄与叛徒拼搏以申张正义的体验,有身处劣势;背水一战,以小胜众,死里求生的体验;有跋涉千里,昼夜兼程,纵马渡江,献俘行在的体验。难怪四十年后,词人还以欢乐的笑调“追思少年时事”,写出了当年的“壮声英慨”,在不足二年的短时间内,词人戎马倥偬的抗金战斗体验,成为他以后四十五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与创作泉源。
  
  贯穿一生的英雄气质。辛弃疾以英雄许人,亦以英雄自许,通过对历史上武功卓著英雄人物的仰慕与歌颂,表达自己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恢弘大志。其作品中仰慕和歌颂的英雄人物有“隆中卧龙”诸葛亮《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由“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笙声苦”《贺新郎·题赵兼善东山小鲁亭》的谢安;有“悠悠万世功”《生查子·题京郡治尘表亭》的夏禹:有“坐断东南站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老当益壮的廉颇。词人不惜笔墨,着意歌颂了他所仰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表现了他坚持抗战的正确立场,表达了他渴望奔赴战场杀敌救国的强烈愿望。这位老英雄临终大喊数声杀敌,在寂寞绝望和痛苦中走完了他六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他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战士,也是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政治家,但“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宦,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
  
  1.蔚然开派的现实作用。辛弃疾以其社会活动和创作的权威魅力,把一批抗战爱国词人聚拢在自己的周围。通过酬答唱和、赠送留别、互相切磋、互相鼓励、追求着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引起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共振,给中国文化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中国文学史的肯定,被誉为“抗战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其中辛弃疾、韩元吉、陈亮、刘过等被认定为该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堂堂之鼓、阵阵之旗的男子汉英雄气概矫首高歌、歌唱时代最强音。他们把英雄磊落的自我形象,激昂排宕的自我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64页)
  
  意识任情抒写,或寄予自然现象,或寄予古今英豪,或直抒胸臆,时时刻刻加以强烈的表现。在题材和主体的取向上,辛弃疾为后人所推崇和师法,乃至在词坛上鼓荡起“稼轩风”出现了一个辛派词人群,使中国词史第一次实际上有了“派”的概念,其意义是绝不可低估的。
  
  2.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辛词的精髓在于他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正是辛弃疾凝聚力之所在,也正是辛弃疾能赢得历代崇拜者群起仿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南宋末年,爱国志士谢枋得就曾与其同道数十人相会于辛弃疾祠堂,并以“吾尝必有成稼轩之志者”相期。至于金元,明清之际,辛弃疾乃其《稼轩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也曾对为本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的人们起过精神上的鼓舞作用。那些追随辛弃疾的词人,如元好问、张野、王夫之、陈
  
  维菘等人,无一不是拳拳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们那忧戚国事,感慨兴亡的词与辛弃疾息息相通。他们以辛弃疾为千古知音,从辛词里找到了自己的身影,找到了心灵的共鸣。
  
  [1]辛弃疾.《稼轩长短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巩本栋.《辛弃疾评传》[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陕西渭南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佚名.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 中国科教期刊学会http://www.ccclw.cn/wx1/html/?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