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精油面膜:清伊秉绶书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2:46:44

   伊秉绶(1754~1816),字组似,又字墨卿、墨庵,清朝汀州府宁化人(今福建宁化县),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嘉庆二十年(1816年)被召入都,道经扬州时死去,年六十二。他工诗画,尤擅长隶书,是清中叶的一位政声卓著又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造诣的杰出人物。

       伊秉绶出身于“九卿世家”。其父伊朝栋,通程朱理学,“居贫实乐”,(1)乾隆二十四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在刑曹十八年,累迁至光禄寺卿。伊秉绶幼承家学,长大后从阴承方游,获闻乡先进士李光地、蔡世远诸论,讲求立身行己之学”。(2)受到朱硅,纪昀的器重。他“颇究性命之学,不傍门户,屏谢声色,每食必具蔬曰:‘藉以请君心耳’”(3)他是继承并恪守儒家理学传统的一个文人。伊秉绶成进士入仕途后,为官清廉,不畏权势。他任刑部主事时,“总办秋审甚久,狱无冤、滞,多所平反。”(4)“为主官阿桂所赏识”。(5)嘉庆三年升迁为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抵任下车,就问民疾苦,“汰陋规,抑豪强”,(6)行法不避豪右,“讼牒至,即亲鞠之。”(7)因为他勤于政事,秉公执法,“大吏屡以重狱委之”。(8)从他特别痛恨豪强凌辱寡妇的罪犯,往往“立擒惩之,以抚节义”(9)的表现,说明他在维护人民利益中,带有维护封建纲常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总之他是深得群众爱戴的一个好官。他重教育,倡修学堂,建丰湖书院以课诸生,来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且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后来他为了平民变,请兵督战,触怒总督,被“以失察教匪罪论处,谪戍军台”。(11)事前,又曾因博罗县一个已判绞罪的犯人越狱而被革职,只因“士民吁留,令随军办事。”(12)这对伊秉绶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却也牵动着千百颗民众之心。伊秉绶视此“洒然若无事。东坡生日,仍招宋湘诸名士设祀堂中,赋诗饮酒极欢”(13)。恰好新任总督倭什布来巡抚惠州,士民数百千冒死哭于途中,讼秉绶冤状。经总督再三劝慰才散去,总督得知此事后,即查询了讼例十七条冤状,使秉绶得以无罪释放,迁任河南扬州知府。所有这些,更加坚定了伊秉绶秉公为民办事的信念。

       伊秉绶的隶书,确也愚的厉害,拙的可以。其一是简单化线条,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使其成熟的“华巧”动作(顿挫与波挑)回到朴厚的单一中峰线段,这种线段在视觉意义上传递着朴拙、厚质、愚笨,宛如一只傻大象。其二,在时空构架上,抹除了富有时间节律与动感的特性,只一味的在空间构架上施展法术——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竭心殚虑策划。在其隶书作品当中,提按丰富、节奏明快的成熟隶书笔法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伊汀洲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透示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同时,大小等同、整齐化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自然所代替,更间以舒展字的主划以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体积)参差有变,迥异于每个字的空间(体积)相均的典型传统隶字。这就使他在空间的处理上高人一畴: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段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段的时间节律。那么,在他损失了时间的构架能力,则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一种静穆的气魄,亦如一匹雕塑的奔牛。

       嘉庆九年(1805年),秉绶迁任扬州知府,此时正值淮扬一带水灾连年,他兢业勤奋,兴利除害,发帑赈恤。还日乘小舟,遍历村庄,不避寒暑,视察高邮、宝应一带灾情,每到必亲阅手记,体察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秉绶倡劝富商巨室捐资六万余金,在各县设置四个粥厂以济贫民,并严禁胥役克减,贫民存活者数以万计。当时,也出现盗贼乘火打劫,肆意淫掠,“汛兵莫敢谁何,”(14)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秉绶悬重赏严捕群盗,缉获魁首数人,以惩余党,群盗被解散了。对于扬州地方豪强势力,“奸猾扰民者,俗号魍魉,勾串以害,富者则名搭台,伊秉绶皆敢治之,风以渐息”。(15)曾有县役名叫聂兆何,诡称道士,率其妻小,据东岳庙,讲经交会,诱惑妇女,积敛财物,人以为神。伊秉绶识破他的诡计之后,即擒而杖之,以儆世人。此外,他还剔除宿弊,不染陋规,使商情有起色,促进扬州的社会经济,又“宏奖文学”,发展文教事业。嘉庆十二年(1808年),伊秉绶因父丧而回家乡居丧,家居八年期间,他凡有利桑梓者,率力为之。“为乡党捐置义田二百石以赡族人,倡议修城,治龙门,筑防堤而固城垣,糜及万金”。(16)嘉庆二十年(1816年),受诏入都,不幸病逝扬州。

       作为一位封建官僚,伊秉绶是比较清明,比较有作为的,也能深得人民的爱戴。死后,“士民怀思不衰,以之配祀宋欧阳修、苏轼及清王士祯,称四贤祠”。(17)

        伊秉绶不仅“文学吏治,江左所推”,(18)更使他留芳百世的是他那造诣极深的书法艺术。伊秉绶的隶书“集分书之成”,(19)博取众长,“如汉魏人旧迹”。(20)其“劲秀古媚,独创一家”。(21)古之所谓“轻拂漂渺,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波漂渺”(22)的隶书结构及特点,在伊体隶书中得到充分体现。雄浑雅健、瘦劲稳重之势,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点画之间多有异趣。显得方严整肃,浑厚凝重。其稳健象泰山之安,其气势如大河奔流。他那“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状”(23)的书法,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当时甚受清帝赏识。(24)乾隆皇帝常命书小隶,还特许他在所书殿名旁侧署名,这在封建宫廷中还是鲜有之事,由此也可窥见伊体隶书高绝之一斑了。

        伊秉绶在任扬州知府前,书法正处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任扬州知府后所书,已渐臻完善了。他一反妍美的书风,“古秀脱尽。”正如其诗所云:“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25)时人曾赞许秉绶之隶书道:“笔意苍劲,皴染简淡”,“虽不以书名,而见其书者无不倾倒也”。(26)清代著名书学论著《艺舟双楫》(包世臣著)把伊体隶书推上至尊的地位。近代思想家、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称他为:“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把伊秉绶与邓石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并称为清代碑学的两大开山鼻祖。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在评及康有为的书法时说:“康喜作擘窠大字,点画使转方法之所自出,深受伊体影响。”正因为伊体隶书有自己独创的一面,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在民间特别是闽广一带广为流传,并垄断广东书坛达一百余年之久。(27)还传到日本、东南亚一带,甚有声誉。直到今天,伊体隶书仍是我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许多书法爱好者临摹的一种字体。伊秉绶书法,除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父亲影响外,更重要在于他虚心好学,曾不远千里前往山东诸城请教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石庵,深得其指点。他持之以恒地长期临摹汉代《衡方碑》,同时“好蓄古书画,而以前贤手迹为重”(28),颇得李西涯之精髓。这说明他不但注重学碑,也注重学帖。在书家如林的清代书坛,伊秉绶不仅“以篆隶名当代”,“楷书亦入颜平原(颜真卿)之室。”(29)他的楷书取法甚广,自王羲之至董其昌,尤受颜真卿、李东阳影响至深,那用篆隶笔法所书的行楷,娴熟自如,端庄雄浑,气势开张,妙趣横生。其草书也象行楷一样,出类拔萃。

        伊秉绶还工诗,著有《留春草堂诗抄》,其“风流文采,照耀海内,人得其一诗一字以为至宝”,(30)又擅长绘画篆刻,都有其独到的一面。所以他以书、诗、篆、画并称于世。

        至今为止,伊秉绶留传于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我国宝贵的艺术遗产。伊秉绶的名字和他的艺术既开一代之先河,也将光大于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