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是高尔基吗:黔南州民政局发挥职能作用抗旱救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51:08
责任落实,信息通畅
民政部门是负责灾害救助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加强灾情信息核实、统计和报送工作,是履行灾害救助职能的一项基础工作。灾情发生后,州民政局积极发挥灾害信息网络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灾情信息报送,严格执行灾情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增强灾情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为灾害应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切实加强与农业、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前旱情及下一步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因旱造成群众缺水、缺粮等生活困难情况,并在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坚持领导带班责任制,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民政部门主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到手机24小时畅通。从3月15日起,对灾情实行每日一报制度和10天一次综合报告制度,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快捷,为州委、州政府和省民政厅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广泛动员,强化宣传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抗旱救灾工作,是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的重要保证。灾情发生后,州民政局通过以报刊、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为载体,通过信息、简报、文件等形式,加大灾情信息宣传,使全州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都了解旱灾情况,积极投身抗旱救灾工作。利用“民政、民生、民权、民利”专版、《黔南民政》内刊、黔南民政信息等,重点宣传受灾情况、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在抗旱救灾工作中的作为、抗旱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和做法等,为抗旱救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指导全州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机遇,要求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在抗旱救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州各社会组织纷纷结合“抗旱救灾保民生”活动的开展,深入受灾第一线,为灾民送水捐款,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困难。如,灾情发生以后,州消防协会组织车辆376台(次)为受灾群众送水164次,累计送水1680余吨,惠及群众8.2万余人(次)。据统计,全州社会组织累计为灾区群众捐款100余万元,送水3000余吨。
深入灾区,心系灾民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情发生后,全州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纷纷深入受灾第一线、深入特殊困难群体,及时查灾、核灾、报灾,指导帮助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并实行“州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四级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不留盲点。州民政局成立了五个督查指导组,分别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各县(市)加强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的督查指导,帮助解决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指导各县(市)民政部门树立抗大旱、救大灾的思想,做好应对极端干旱形势的各项准备,长短结合、系统考虑人畜饮水安全,打赢抗旱保民生的攻坚战。同时,每到一处,州民政局干部职工都积极组织为受灾群众送水,并现场为所到乡(镇)解决部分抗旱救灾经费。据不完全统计,灾情发生以来,州民政局干部职工累计深入灾区查灾核灾120余人(次),为受灾群众送水200余吨,现场为重灾乡(镇)解决抗旱救灾专项经费40余万元。
连续作战,克难攻坚
当前,灾情仍在持续发展,灾害损失仍在加剧,抗旱救灾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任重道远。民政部门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必须绷紧抗大旱、救大灾的弦,扎实做好抗旱救灾保民生各项工作。一是立足当前,保障重点。做好当前的抗旱保民生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民政服务对象吃粮和饮水情况的监测,通过发放生活补贴、组织力量送水送粮等,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和饮水困难,坚决杜绝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非正常事件。二是广泛宣传,增强信心。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平台,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这场抗旱救灾工作的攻坚战,同时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抗旱救灾工作中的突出作为,增强灾区群众夺取抗旱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全面排查,完善预案。加强与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做好极端性天气应对预案。加强摸底排查,做好旱灾损失情况、因灾缺粮、返贫、生病等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切实做到预案周全,救助到位。四是认真总结,健全档案。本次旱灾百年一遇,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省、州的总体部署,快速反应,上下联动,密切配合,要深入灾区抗旱救灾保民生,大力组织开展救灾捐赠,组织送水送物资,为保障好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作出积极贡献。要通过全面、准确收集抗旱救灾工作中的音像、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认真编撰《抗旱救灾志》等形式,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全州各级各部门保障灾区群众生活及社会赈灾工作,为今后应对自然灾害留下翔实资料和宝贵财富。同时,要通过认真总结,进一步展示黔南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展示各级各部门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共赴时艰的协作精神,展示全州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无私奉献、大爱至诚的崇高思想,并使之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为黔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