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奶茶好喝:我所知的下花园北魏石窟 zjkzx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3:04:35
我所知的下花园北魏石窟 zjkzxd2011-05-22 21:24

 


 

我所知的下花园北魏石窟zjkzxd

 

(-----下花园北魏石窟,是熟悉的;只是表面的熟悉。因为曾经在那附近居住过,后又多次去过那里。也拍着过,但是因没有考证能力和拍照技术生疏,未能留下珍贵资料。最近再次去那里观看并拍照。留下此文作为纪念。作者题记。)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有座山名称鸡鸣山。在山与城区之间的洋河岸边,有个石窟。现在称之为“下花园北魏石窟”。

 关于此窟,现在有一些考证,也有一些推测,还有一些传说,当然也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些见证。

 首先,看对此窟的考证。现有的资料为,杨俊祥称:“石窟内高在四米以内,椭圆形,长六米,宽4米,属于较小型的石窟;石窟中仅存释迦本尊坐像,通高1.85米、肩宽0.72米,藻井中央为一巨大的双匝瓣莲花,对称地雕刻六飞天环绕莲花至主龛上方”。

 鹿野耕夫称:“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人鸟居龙藏曾来此作过调查,并在《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发表论文《下花园之北魏石窟》”。“荆三林先生《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一书的记载:窟内,正中自藻井中心之冰面余二市尺五寸多。合80余厘米,该窟正中高为3.82米,是所余尚不足零头,其下三公尺皆在水内。窟顶藻井,中为莲花,周围绕着八个飞天,残破者三,余较完整。”鹿野耕夫对此窟的描述:“在两条铁道之间有一条宽约10米、深约5米的深沟,沟东侧为岩壁,石窟依此岩壁开凿。今仅存一窟,窟内平面略呈椭圆形,单室,穹隆顶。拱形窟门高约1.8米,门道厚约1.3米,顶部刻忍冬草纹饰,右侧门道残存有菩萨浮雕,但风化严重,仅略具形态,依稀可辨其有头光。门上开方形明窗,顶部亦刻忍冬草纹饰,两侧各浮雕一躯四臂护法,分别手捧日月,风化程度略好于门道造像。后壁正对窟门处开凿有帷帐装饰的主龛,高约2米,底宽约2.2米,内雕凿释迦本尊坐像,通高1.87米、肩宽0.70米,因风化严重且手臂残损,手印、衣纹、面相均无从辨认,仅知眉宇间有白毫,螺发高肉髻,但螺发似经后世修改。除主龛外,四壁以千佛为主,仅于门与明窗雕凿一释迦多宝并坐小龛。”

 其次,看对此窟的推测。

 一是关于藻井中央对称地雕刻的飞天。杨俊祥文称:清晰的看到四个完整的,和两个不完整的飞天。估计最初时候应该为八个。荆三林先生《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也称“八个飞天,残破者三,余较完整”。不过,鹿野耕夫在文中称,“据实地勘察......环绕藻井莲花的飞天应是六个,而不是八个”。

 二是开凿年代。杨俊祥文称:“石窟大约建于(公元460年-490年),晚于大同云岗石窟的开凿年代”。鹿野耕夫文中大体相同:“按此石窟建筑形制和雕刻风格分析,似乎下花园石窟在略晚于云冈昙曜五窟(公元460—465年),而早于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的龙门诸北魏窟龛”。

 三是单窟还是群窟。鹿野耕夫文称:“当初似乎不可能仅开凿单窟,很可能是皇家经营的一个石窟群”。

 四是开凿原因。鹿野耕夫文称:“据《魏书·高宗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五月癸酉,藏照太后于广宁鸣鸡山。’.....或下花园石窟的开凿与此有关也未可知”。

 五是石窟的环境。现在的位置,杨俊祥文描述很详细:“位于鸡鸣山南麓山脚下(老国道G110)南30米,南顺山势临洋河100米(现在的距离)夹在下花园火车站货场的北二条主运线南与专用线中间”。而鹿野耕夫文提到的《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一书所分析:“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可能这里还没有扩展为货场,故当时石窟一面紧靠铁路,西面就是河岸,几乎全年浸泡在河水之中”,还是推测。

 六是如何得以保存。“是设计京张铁路时考虑到文物保护问题,才使此窟得以保全?还是恰恰因为兴建铁路而致使原存石窟群仅存此一单窟?”也是鹿野耕夫文中所提。

 或有更多推测或疑问,笔者寡闻未能详见。

 第三,关于洞内有水的民间传说。这是笔者在上世纪50年代听老一辈人所讲,无据可靠了。起初洞内无水,是因为洞中有颗避水珠。后因有人将避水珠窃走,致使河水涌入洞内,水淹没了洞内的一切,包括石桌、石凳等。这个传说和后来稍大些知道了孙悟空的水帘洞联系起来,更增加了一些神秘感。

 第四,笔者的见证。

 笔者在1956年春夏之交至1957年夏,曾经住在当时街名为“石佛寺”的地方。也就是距离石窟东南约100米左右的山沟里。这条沟就是一条街。当时房屋有三处。沿着沟往里走(东北方向),左手方向(西北方向)距离沟口最近的一处,有块地方比较平整,建有一排房子,间数较多,十几间,院旁边还有一碾子。继续往里走,二三十米的右手处(东南方向)的山坡底,盖有三间房子。它的斜对面的高处五六米的平台上,又有一排房子,大约十来间。笔者就居住在这排房子的中部。上面提及的传说,就是在这里听到的。

 我是随父母在1956年春夏之交从当时的下花园四矿(后为下花园煤矿四井)搬到这里的。当时,京包线这段铁路还未修建复线。据资料载:“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1955年11月,沙城站至郭磊庄站段改線及複線工程開工建設。改建工程於1958年11月完工並於當月正式開通使用。”我们搬来不久,这段复线开工建设。当时开山,还是用炸药炸。每当炸山时,居民就得注意安全,予以躲避炸飞的石块。

 在未开工建设复线前,石窟的位置和情况是:京包铁路单线沿洋河边,公路在铁路和石窟之间。公路旁有一水塘,将石窟大部淹没,只露出“窗户”部分。居民可在水塘洗衣。(附下花园北魏石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位置示意图)



 修建铁路复线后,成为现状:铁路、公路(110国道)将山体切割,穿山而过,将石窟置于路的另一侧。废弃的原铁路线搁置未用,后改建为专用线。

 石佛寺街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弃用。后来在这里重新开煤矿,居民不在居住。

 第五,笔者疑问和猜想。

 一是石窟开凿时间。资料表明,中国四大石窟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经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甘肃省敦煌石窟(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成为庞大的石窟群;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在北魏时期,开凿石窟是无疑问的。那么,更准确的时间,是否可参照鸡鸣山的“碧霞元君殿”的481年的建筑时间进一步考证?

 二是,石窟雕刻飞天,虽然有“六个”之说的“定论”,但在下花园政府网站的《历史文化》栏目中“文物古迹”介绍石窟时为“八个飞天”,原文称“窟的平面近似马蹄形,洞中雕有大佛像一尊,计高二米。石窟顶部由八个飞天围绕莲花所组成,其周围有天女舞乐像。石窟上部雕有三排小佛像,惜已风化不清。洞内左右壁均雕有造像,较完整者有十几躯,造像上身及两臂较长,肌肉丰满,身姿矫健,为北魏石窟造像中不多见的艺术资料”。(资料时间为时间:2008-04-21)现在,石窟入口处封锁,不能进入查看。这个考证不难。如果是八个,那是政府网站资料准确;如果是六个,政府网站资料应予改正。

 三是,石窟还是一个寺庙。有文字表明,在下花园的寺庙较多。王世山的《下花园第一次解放》一文载:“当时(一九四五年八月)下花园地富的土地不多,大部分是“三校”、“七庙”的土地。(三校地:府校地、县校地、驿校地;七庙:奶奶庙、龙王庙、大寺庙、观音楼、马王庙、财神庙、胡神庙);易缘天使撰文称:“历史上张家口寺观庙院触目皆是,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寺庙有....下花园鸡鸣山永宁寺、石佛寺”,文中其中有“石佛寺”,并与鸡鸣山“永宁寺”相提并论。加之后来的“石佛寺街”,是否可以猜想,当时的石窟不仅是一个石窟,还是一个寺院。而石佛寺街的房子,是否与寺院有关,不知有否考证的价值。

 四是,通过上述资料,是否可以推测,石佛寺的规模小于其它寺庙。因为石佛寺不占有土地,其它七个寺庙占有土地。

 五是,下花园的其它寺庙的建筑时间不知有否考证?这些寺庙的建筑与石佛寺、石窟、鸡鸣山的碧霞元君殿等建设有无在时间上的关联?

 笔者不晓考古,只是在游览古迹时的一番随想。

 

【附注】

1,  杨俊祥:http://yangjunxiang.blshe.com/post/4568/334281

2,  鹿野耕夫:http://www.zhangjk.com/read.php?tid-109378.html

3,王世山:http://www.zjkxhy.gov.cn/article/20101020/107868.htm

4,易缘天使: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a551f0100eu7r.html

5,下花园铁路通车:http://tieba.baidu.com/f?kz=330908829

6,1955年11月,沙城站至郭磊庄站段改線及複線工程開工建設:http://wapedia.mobi/zhtrad/%E4%BA%AC%E5%8C%85%E9%93%81%E8%B7%AF?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