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w: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1:49:27

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

2011年08月10日 16:44 分类:社会 标签: 7.23事故, 动车, 高铁 阅读:678 评论:2

之前,搜救人员从高架桥上的D3115次车尾16号车厢里疏散了一批乘客,并成功救出几名伤者。但是,从24日凌晨1点多到15点,16号车厢的搜救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遇难者家属周××接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采访时说,自己24日凌晨1点多来到16号车厢附近,因为没有专业救援工具,无法搜寻,而现场的人员没有提供帮助,“他就是不动,就说这节车厢的人都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了,就说没有(活着的)人了。”[1]

杨×的5位亲属在16号车厢遇难。他说自己24日凌晨2点半到达出事地点时,“现场已停止救援,他们说没有生命迹象了”。[2]

据《新民周刊》报道,24日凌晨3点多桥上武警已经停止了搜救,杨×被告知用生命探测仪搜寻过,16号车厢里已没有生命迹象。武警尝试过(用其它方法)切割16号车厢,但是没有成功。从24日凌晨4时开始,杨×只能坐等大型设备抵达,一等就是11个小时。[3]

央视播发的实时新闻证实了16号车厢的搜救事实上处于停顿状态。

央视新闻分别于凌晨4点、5点、6点47分、7点30分播报,受损车厢里“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凌晨4点钟,整个搜救行动已经结束了”。这距离事故发生仅仅7个半小时。[4]

16号车厢搜救工作的停顿状态,明然与救援现场指挥权的转移有密切关系。铁路部门显然对“尽快恢复通车”有更多的“偏好”,现场救援的重心明显由“救人”转变为“救铁路”。

据现场记者介绍,现场救援工作的指挥权在24日凌晨3点后,被铁路部门接管。“武警总队领导曾告诉我,当天凌晨3点以后,生命探测仪发现没有生命迹象,现场救援工作就被铁路部门接管了”。(记者易靖:《在桥面上搜救才体现决不放弃》,《京华时报》,2011年7月27日,第7版)

现场记者证实,24日上午“高架上的车厢仍有人员被卡,据目测,至少有5~6人。救援人员之前曾采用切割器材解体(16号)车厢,但由于车体比较坚固,破开难度相当大(没有成功)”。[5]

D3115次车尾16号车厢是“7·23事故”受撞击最严重的车厢,“掉下去的3节车厢都是压过了16号车厢后掉下桥去的,而那节悬挂在桥上的车厢也相当于压过了16号车厢滑下去的”[6]。按理,当其它车厢的搜救工作基本结束以后,16号车厢就应该成为现场搜救的重点,但是,在搜救人员用切割机(小型切割设备)破解车厢失败后,再没有见到铁路部门调用其它任何有效的切割工具到16号车厢,而事故现场到车站的铁路始终是畅通的,并且16号车厢相对完好一面的地面空间很大,有利于大型切割工具操作。(见图1)

其实,在24日10点以前(此前15、16号车厢还挤在一起),从15号车厢进入16号车厢也是可以的。

消防大队一指导员(他们救出了小伊伊)说,24日下午4点左右,最后一次搜救行动“是我第三次到16号车厢了”;“之前我在16号车厢南也就是靠近15号车厢那端,后来我又去了15号车厢北面,又回到16号车厢南,最后返回到16号车厢北”;“后来我在15号车厢与16号车厢之间还救出一个人,15号车厢被冲击力冲得卷起,两节车厢像个人字,他就缩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7]

24日上午(10点以后),《浙江日报》记者乘直升飞机拍摄了事故现场。从“浙江在线”发表的高清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16号车厢的具体位置。[8](见图1)

从“图1”可见,D3115次15号车厢距离16号车厢至少有2米,对16号车厢的搜救工作完全没有影响。D301次5号车厢虽然压住了16号车厢约1/3的厢体,但那部分厢体完全被压扁,搜救人员形容说“像纸一样(薄)”,在那里完全不可能有生命了。真正存在生命而需要搜救的是16号车厢另外2/3的部分,那里至少有7具遗体,至少还有2个孩子幸存待救。

此时,由于15、16号车厢分离,两个车厢的连接处完全露出(见图1),这里完全可以成为进入16号车厢的新通道。

可是,16号车厢的搜救工作仍然处于停顿状态,早已接过救援现场指挥权的铁路部门,甚至没有组织人员对它进行认真清理。

24日上午,网友“孤峰骆驼”在事故现场拍摄了大量铁路部门清理现场的照片,随后,他整理了58张“有代表性时段”的照片上传到博客和“影像传媒网”。这些照片的时间从24日凌晨5点14分到上午11点05分,精确到分钟。

从网友“孤峰骆驼”拍摄的照片和他所作的说明可知,24日上午,高架桥上大批头戴安全帽的铁路救援人员,除了有人修理接触网外,其他人基本保持(朝地面)观望状态,未见明显的清理或者搜救行动。[9]

24日中午前后,曾有过一次象征性地搜救:

《南方都市报》记者说,“当天下午三四点钟进行桥上救援前,只有过一次搜救行动,就是在一位高级官员中午抵达前,所有人开始行动,官员离开后,大家又解散了。”[4]

24日14时左右,为了实现当日18时通车的目标,铁路部门开始清理高架桥桥面。[10]稍后,温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长接到指令,说要用吊车把16号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清理(是“清理”,而不是“搜救”)。特警支队长不同意,他坚持要在原地清理。他的理由是,“你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生命,万一有呢?你怎么向人家交待?”

15点过,特警支队长在得到有关部门同意后,带着特警队员和消防队员爬上高架桥,开始清理16号车厢。

特警队员和消防队员并没有借助大型切割工具,就成功进入16号车厢。(可见,之前长时间停止搜救几乎没有道理!)那位消防大队指导员说,“小伊伊之前,我们几个人陆续抬出了7具遗体——其实,我不大想得起来,我也不想去想,因为太惨了”。[11]

也是在小伊伊之前,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被活着救出。“他全身没有一处伤,刚被救起时处于昏迷状态,甚至还小解了一次,后因窒息而亡”。[12]

(笔者忍不住要问,如果这次搜救再提前2小时,哪怕1小时呢?这个小男孩是不是可以救活?)

(请读者注意这里所用的时间,特警队员和消防队员的上述搜救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当时,高架桥桥面的清理和16号车厢的搜救,实际上同步进行。

14时58分,距离16号车厢2米远的15号车厢最先被吊离桥面,15时10分落地。这与16号车厢的搜救毫不相干。

16时29分,开始放吊钩吊5号车厢。[13]16时45分,5号车厢被吊下。[14]这与16号车厢已经开始1个多小时的搜救也没有关系。只不过,5号车厢的起吊一定要轻点,千万别影响消防队员搜救小伊伊!

(事实上,他们的起吊的确很轻,基本上没有影响搜救小伊伊。谢谢吊车师傅!)

17点20分前后,2岁半小女孩项炜伊被特警和消防队员成功救出。[15]

小伊伊获救,对于铁路部门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对于特警支队长来说,那是他坚持的结果,是对他敬畏生命的回报;对于特警队员和消防队员来说,那也不是奇迹,而是他们徒手扒开那些尖锐的铁皮碎片、玻璃碎片、铁杆、行李包、空调支架后,用手小心翼翼地“挪”出来的;对于公众来说,那是愤怒!对于那个被活着救出却最终没能活下来的小男孩的父母来说,以及最后才从16号车厢找到的遇难旅客的家属来说,那是恶梦,是绝望,是悲愤!

这——就是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

(请阅读本文的“下篇”——《〈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是一篇假新闻》

[1]记者王星:《铁道部否认曾宣布“车内无生命迹象”》,《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06版。

[2]记者李强等:《发动200亲友苦寻怀孕7月的她》,《新京报》,2011年7月26日,第A09版。

[3]记者王星:《铁道部否认曾宣布“车内无生命迹象”》,《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06版。

[4]记者王星:《铁道部否认曾宣布“车内无生命迹象”》,《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06版。

[5]记者夏毅等:《浙江紧急输运旅客仍在搜救失事列车人员》,中国新闻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2011年7月24日。括号内的文字为作者所加,下面引用同此例。

[6]杨晓红等:《不是他坚持原地清理小伊伊差点被遗弃》,《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7]杨晓红等:《不是他坚持原地清理小伊伊差点被遗弃》,《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8]记者梁臻:《全角度航拍7·23事故现场》(第8张),浙江在线/浙江新闻,2011年7月25日。

[9]孤峰骆驼:《7·23温州动车事故现场抢险清理全记录》,影像传媒网/专题摄影,2011年7月26日。

[10]记者王坚颖等:《破损车厢吊离桥面18时能否恢复通车要视清理进度而定》,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即时报/飙新闻-最新突发,2011年7月24日16:35时。

[11]杨晓红等:《不是他坚持原地清理 小伊伊差点被遗弃》,《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12]记者杨晓红等:《一场备受争议的生死营救》,《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13]记者姜峰:《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人民铁道报》,2011年8月3日,第A1版。

[14]记者王坚颖等:《破损车厢吊离桥面18时能否恢复通车要视清理进度而定》,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即时报/飙新闻-最新突发,2011年7月24日16:35时。

[15]记者杨晓红等:《一场备受争议的生死营救》,《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0 您可能也喜欢:《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是一篇假新闻铁道部官员语录精选:高铁与动车很安全没有安装避雷线是动车追尾事故的终极原因?陈有西:高铁乱象应当引起我们对国企垄断的深刻反思(一)德日高铁接触网的防雷经验与我国工程师没被采纳的防雷建议无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