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事业单位面试题:安庆市2010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21:42
[转载]安庆市2010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2011-01-02 14:43:27)转载原文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安庆市2010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指导意见作者:心忆地理
安庆市2010届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安庆市教研室中学地理组
高考是社会备受关注的一种选拔性考试,一方面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于此,我市2010届高考地理教学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围绕《考试说明》,依托现行教材,分析安徽考题,参考全国试题,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全面夯实基础知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独立思维,注重“过程与方法”,促成知识迁移,切实提高高三地理教学工作的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安排
目前,2010年的安徽省《考试说明》还未拿到手,是否有新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2009年的《考试说明》,高考地理复习的内容还是可以略窥一斑。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以及外加选考模块。可见,复习内容众多,头绪繁杂,是每一位高三地理教师必须面临且需要很好解决的难题。为了使复习教学工作紧张而又有序进行,未雨绸缪,“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鉴于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与下学期的时间差异,并结合我市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纳惯用的三轮复习模式。其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第1轮(系统复习)
第2轮(专题复习)
第3轮(应试训练)
9月初                    2月初      3月底             5月中旬       6月初
教学
内容
地球和地图、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必修地理3(结合区域地理)
选修模块(待定)
主干知识和能力专题复习
解题方法、心理指导、考前模拟
时间
安排
5个月
1个月
1个半月
半个月
目标
要求
基础能力过关
综合能力突破
应试能力提高
注意:①以上三个阶段及其划分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微调(时间及内容),但要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关于选修模块,2009年安徽省是指定选修模块5(自然灾害与防治)为必考内容,如此安排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2010年安徽省有可能进行调整,将选修模块设为选考、选做。考虑到稳中有变的情况,我们建议原则上可在选修3—6模块中任选不少于二个选修模块进行学习,结合我市的实际,可选修模块5、模块6。当然,也可待2010年安徽省《考试说明》出来之后来定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但到那时已是“临阵磨枪”了。正确的做法是学生进入高三年级之前至少应选修一个模块,这样才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否则给考生造成不公平。
二、2009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题特点与启示
2009年是安徽省实行新课程标准高考的第一年,也是安徽省高考所有学科采取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因此从旧课程到新课程以及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安徽省地方命题的过渡上,都体现了一个“稳”字,在稳中求变,在稳中求新,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但与全国卷相比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在题数上,选择题为10道题,减少1道题;在分值上,选择题为40分,减少4分,综合题相应增加4分,为60分;在题型上,选择题题型不变,综合题为两道学科内综合题,无学科间综合题,且两道学科内综合题分值各为30分;在题序上,地理选择题由过去排在选择题题型的首位到现在排在选择题题型的末位,地理综合题仍排在综合题题型之首。
本卷(地理部分)结构整体比较稳定,但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体现了过渡性、稳定性,突出了新课程的特点,很好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和我省高考改革方案、考试说明的要求,灵活新颖,难度适中。
本卷有七个题组,共有16小题,其中选择题占10小题,两道综合题中占6小题。从内容结构上看,以自然地理为主,分值占60分,人文地理分值占40分。这样一种比例,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对考生人文素养进行考查。选修5自然灾害部分没有单独出题,而是将其糅合在一道综合题(34题)当中,所占分值为10分,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中心问题
考查的基本知识
材料呈现方式
课程标准要求
考核的基本能力
土地利用
(23~24题)
调查安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判断安徽土地利用现状
文字资料、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统计表(表格)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中的应用。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人口与城市
(25~26题)
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变化反映的问题及人口密度变化发生条件
白天与夜晚人口密度变化坐标图(折线图)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太阳辐射量
(27~28题)
季节、坡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坡向与坡面和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比值坐标图(曲线图)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交通港口
(29~30题)
港口解冻日期晚的原因
北美部分港口分布示意图(区域图)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大气与大洋环流
(31~32题)
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根本原因、洋流分布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判断热量输送曲线
北半球向北输送热量随纬度变化坐标图(曲线图)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发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发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新疆罗布泊
(33题)
新疆罗布泊湖底地势判断、用整体性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过程、罗布泊干涸对干旱地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文字材料、古罗布泊湖岸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我国某区域
(34题)
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东北地区局部区域干旱、洪涝原因;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差异
文字材料、东北地区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1、突出主干知识
从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到,本卷涉及的地理知识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口与城市、太阳辐射及其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港口、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地貌与土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及流域开发、自然灾害、农业地域差异等。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当然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2、考查综合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卷严格遵循“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给考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即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3、体现学科特点
图表的多样性及运用,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色。本卷地理部分共有7组题,每组一幅,共有7幅图表。它们涉及的类型有:表格、折线和曲线图、示意图、区域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正因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本卷所展现的地理图表类型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素材内容却是丰富的、新颖的,有效调动了考生的各项能力,发挥了他们的想像空间,拓展了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无疑地理图表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4、渗透课改理念
本卷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组题中,将安徽省地貌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帮助考生认识本地区的生活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这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在第33题第(2)小题中,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这考查了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
5、表露地方特色
纵览本卷,政、史、地三科均有试题对安徽本土有所体现,如第12题(历史学科)、第24题(地理学科)、第37题(政治学科)。本卷虽然是安徽省第一次自主命题,但没有过分地去渲染气氛,刻意去追求“安徽特色”,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避免或消除了“喧宾夺主”之嫌,很好地处理了乡土地理与高考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
纵观安徽卷、全国卷以及其它省份卷,我们不难得到启示:高考命题能力立意不变、彰显学科特色不变、课程基础目标不变;变化的是新高考渗透了新的课程理念,引领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落实新课程标准,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更要培养考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建议
高三复习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有长期的整体规划,又要有短期的达成目标;既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力,又要有攻克堡垒的斗志;既要有要稳扎稳打的心态,又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切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毫无章法,必须以生为本,认真搞好地理复习工作,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1、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目标要求:依托新课程,围绕《考试说明》,落实每一个考点,解决重、难、疑点,做好单元和模块检测,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反映。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能形成高层次的能力,就不能在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纵观高考,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见第一轮复习的重要性。第一轮复习涉及高考所有的教学内容,包括初中区域地理4本书、高中地理必修3本书以及选修模块,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但因内容的差异应采取的不同的复习措施。
(1)三类知识
①自然地理  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很强,须分清地理概念,弄懂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只重表象。例如对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原理的理解,复习时应加以对比分析,把握其共性和差异性。
②人文地理  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考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人文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识记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它案例的分析。例如美国的“硅谷”发展条件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比较,人才、交通和环境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美国的“军事订货”份额所占比重是其它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从而凸显美国“硅谷”发展条件的独特性,也奠定了美国“硅谷”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③区域地理  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以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与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因素比较或综合比较),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例如,我国青藏地区“高、寒”特征的形成、台湾岛与马达加斯加岛两区域的比较等。
值得注意的是,必修3模块与“区域”有关,涉及区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问题、经济发展等,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完全可以将其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复习;至于选修模块,因《考试说明》中的分值要求不高,约占10分左右,故对其复习时着重强调知识的体系,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遵循原则
①基础性原则  这是第一轮复习目标所决定的。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是高考不变的主题。新课程是新课标的载体,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体现。基础打好了,就能为后来高层次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但不必过难、过高,要具有梯度性,让考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能培养考生学习兴趣,又能调动考生学习积极性。
②全面性原则  高考是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它要求考生基础知识既扎实又全面,因此在复习中应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不要遗漏任何一个考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构建每一节、每一章、每一模块甚至所有高考地理内容的知识网络,通过纵横联系,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高考发展的需要。
③补偿性原则  第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补偿以前未学好的知识以及未能达到的能力要求。高考地理涉及内容繁杂,重、难、疑点众多,要想在初期完全学好、学精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想象的。只有通过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方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以过硬的基础和全面的知识迎接高考的挑战。
第二轮复习——目标要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整合有关教学内容,根据考生学习状况选择复习专题,不断强化专题训练,有效提升综合能力。
(1)明确内涵
所谓地理专题,是指经过归纳、整理并实现贯通与应用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地理专题复习是以某一地理要素、地理重要能力、地理热点或焦点问题等为线索或情景,对基础主干知识进行跨章节的迁移和整合,以培养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复习形式。达成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①进一步巩固和落实主干知识,并查漏补缺;②有效培养和训练考生就某一主题为线索形成对主干知识进行跨章节迁移和重组的能力;③通过专题训练,培养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2)类型划分
根据复习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地理复习专题分为三类:
①主干知识专题:即以地理学科中的主干基础知识作为专题。常见的有:宇宙及其探测;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区位因素及其评价;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与城市;人类生产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等。此类专题,应整合教材中所有相关的知识,强调知识覆盖面,包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例如,《天气与气候》专题涉及到的知识就包括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高中必修地理1,甚至选修5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可见教学内容丰富且复杂,历来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度,也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基本内容有:概念辨析——区别与联系;影响因素分析——天气: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系统和锋面系统、气候: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气候知识与拓展——气候知识:分布、特点、成因、判断、评价、气候变化、中国与世界气温和降水特点;拓展:自然带知识系统、气候资源与灾害防治;天气知识与拓展——天气知识:气象观测、天气预报与天气简图、空气质量日报;拓展:气象卫星、遥感技术、气象灾害等。
②重点能力专题:即以高考考核能力要求为专题。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常见的专题有:等值线图的判读、如何进行地理计算、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地理图像漫谈、答题技巧探索等。此类专题,应以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高考四项基本能力,或以考生最薄弱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地理图像》专题,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能直观、形象、简明、准确地表达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地理图像类型多样,依据图像的构成与特征,可以将地理图像系统划分为区域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类型(见下表)。判读时要根据不同图像的特点,仔细观察,注重图例及表达内容,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地理知识再现并活化。
主要大类
常见类型
区域地图
普通地图(政区图、交通图、地形图、区域平面图)、经纬网图
统计图
坐标图(线状图、点状图、柱状图、三角形图、雷达图、玫瑰图)、百分比重图(扇形图、饼状图)
等值线图
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震线图
示意图
光照图、日界图、地形剖面图、地理原理规律模式图、因果关系与事物变化过程图、结构示意图
景观图
自然景观图(地质、地貌、水文、生物)、人文景观图(民居、宗教)、漫画、邮票、照片
③社会热点专题:即以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且与地理有关的现实问题为专题。从时效上说,包括长效热点和时政热点。常见类型有:天文时事、能源问题、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环境问题、重要活动、经济发展、人口问题、世界热点区域等。例如,7月22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现象、钱塘江大潮、预建中缅原油管道和川藏铁路、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甲型H1N1流感、温家宝访朝、里约热内卢申奥(2016年)成功、印尼西苏门答腊省地震(里氏7.6级/09年9月30日)、伊朗核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考试中心)。高考不回避,复习当然也不能抛开,应通过热点问题来考查考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科学人文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应用能力、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但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时政热点上,最佳的方法是靠平时教学中的潜移默化渗透,以免造成时间浪费和给考生造成猜题押宝的错觉,甚至误解。
(3)遵循原则
①选择性原则  地理专题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同,并且类型多种多样,切不可照搬照抄,机械模仿,应围绕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考生的实际状况,以达成目标为目的,对地理专题进行精心挑选确,包括大专题和小专题。只有选好专题,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专题的功效。
②系统性原则  根据“处处是系统”(L·V·贝塔朗菲/系统论创始人)的观点,地理专题也应看作是一个知识或能力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组建地理专题,就是要把知识、能力的各个要素挖掘出来,按照一定的等级及其次序排列,探索其内在联系性,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网络系统。
③主体性原则  地理专题的选择与教学,表面上是教师的个人行动,其实不然。要想充分发挥地理专题的真正功效,应让考生参与其中,对专题进行挑选,满足考生对其迫切需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考生积极参与,发挥考生的主体作用。否则,地理专题的复习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失去了专题复习的真实意义。
④精炼性原则  专题复习是在考生已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促成考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专题复习不能像第一轮复习那样简单,更不能机械地重复,要精讲精练,突出讲练的针对性。当然,无论是教学还是专项训练,都要体现“精炼”二字,切忌毫无目的的一讲到底或只讲不练。只有“精炼”的讲练,才能达到“共振”的效果。
第三轮复习——目标要求:注重解题方法与技巧,认真做好考前模拟检测工作,同时加强考生心理疏导,切实提高考生应试能力。
(1)回归课本
经过第一、第二轮的复习,考生理应具备了适应高考挑战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但最后阶段还应回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温习已学知识。因教材内容众多,时间又有限,要想把教材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哪怕是把书翻一遍,恐怕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何况还有其它五门学科等待温习,所以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抓住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
(2)解题技巧
高考复习离不开精讲、精评例题,但考前应强调解题技巧,争取多得分、得高分。选择的例题一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最好利用近年来的高考题,这样可以探索解题方法和规律,举一反三,又能使考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可增强考生必胜的信心。当然,例题也可选择其它典型题目,但难度不宜太大,应符合高考要求,从而培养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题型来说,包括选择题、综合题解题技巧;从知识模块来说,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解题技巧。
(3)考前模拟
训练是高考地理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训练的目的是检测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正。而考前模拟,一方面是让考生提前熟悉高考的有关程序,另一方面是检测考生解题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让考生保持一种竞技状态,以便更好地进入高考考试状态。越到后期,所谓信息卷(模拟试题)铺天盖地,务必要经过挑选,若能根据考生实际重新组编,那效果当然更好。
(4)心理训练
高考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经验证明,考生应考心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临场发挥,进而影响高考成绩。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考生应试的本领,而且要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过度紧张、焦虑、失眠、烦躁等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细心观察考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考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提醒考生注意保持睡眠时间及合理膳食,体现人文关怀,这是被证明了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
(5)遵循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到了高考复习后期,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针对性要更强,一切为了考生,为了考生的一切。替考生着想,要有指导意识、服务意识,而不是越俎代庖。如何梳理知识、如何应试、如何调节心理等,这是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想提高考生复习效率,就必须强化其针对性。
②适度性原则  第三轮复习阶段,时间短,应以考生为主体,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外,绝对不能占用考生的课余时间,经典例题、模拟试题都要注意难易适度,讲评时间、模考频率也要适度。切忌复习中的盲目性,与考生争抢时间或放任自流,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要让考生在紧张而又宽松的氛围中去迎接高考的到来。
③适应性原则  教师复习就是要让考生尽快适应高考,尤其是考前针对性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反思工作,看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高考、适应高考。从考生角度来说,应考氛围浓厚,考试心理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也要加强指导,不只在知识上,心理上更值得关注。做好了“适应性”准备,那就只欠“高考”东风了。
2、复习备考建议
(1)研读课标,夯实基础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无论使用哪一种版本,都要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是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学习的工具。只有做到熟悉课标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教材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阶梯。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就无从谈起。打好基础,应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着手,深刻理解其内涵,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学一节、每学一章,甚至是一个模块,都应养成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找出地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注重解决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当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这是检测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注重思维,培养能力
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恒心,需要耐心,需要刻苦的精神。在能力要求上,考试说明中指出了四个方面能力,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由思维到能力,看起来容易,实则不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倡导新的课程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鼓励积极探讨,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联系实际,实践应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理念。由此可见,联系社会实际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复习与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提升地理学科能力。例如,我国渤海渔业资源不断减少,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们要找出原因,为何这样?人们该采取什么对策?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参与这样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必然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也必将终身受益。
(4)答题规范,科学备考
备考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备考是走向成功的捷径。特别是高考答题这一关,显得非常重要。平时学习如何,最终还需通过答卷反映出来。排除心里因素影响之外,答题规范是提高得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调动与运用知识的准确性、规范的学科语言、表达顺畅和针对性强、书写工整、清晰等。规范性答题训练,需要从平时开始,进行长期演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减少高考中不必要的失分,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执笔:倪  普    审稿:何陆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