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拉特的觉醒:[ 精美图文 ] 书 香 致 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0:41:13
晚秋枫林欢迎您!2011-08-11-18:00      书 香 致 远  

 

书韵品读:书香致远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了。

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更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曾经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的《各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动力和战斗的勇气,个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困难,才能帮助我们提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受遭遇不济命运的人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在领下,我们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亲骄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指向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纯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是我们在寻觅美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言的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读书应有七戒。一戒戒满:满则无求,满于己有的成就,就会消弱求知欲,没有上进心;而戒戒浮:浮则不实,停留在表面,不得深入,似懂非懂,自欺欺人; 三戒戒躁:躁则不得,坐不下来,钻不进去,必然毫无所得;四戒戒急:急则不达,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必然不会成功;五戒戒粗:粗则易错,总是粗心大意,必然错误百出;六戒戒袭:袭则无新,没有创造性思考是不会有所成就和贡献的;最后就是戒奇:奇则常谬,哗众取宠者,不会有真才实学,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读书是一件高雅之事,静下心来,用心去交流,这样度每本书我们都会受益良多。

同样读书的境界也是非常的,读书要有一种心情和沉潜的功夫,并不是我们不能好好的读书,是我们不能好好的沉下心来。真正的坐下来认真的读书,读书是检验一个人的沉潜功夫的最好方法,这就像人能不能忍受寂寞一样。我们现在能够称得上读书人的,是说他的读书是有目的的,而不是一种消遣。所以读书的目的不是要读遍所有的书,而是在读书中补充自己,知道个多东西的同时,也要把你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而且这样有目的,绝不是一种功利色彩的,而是一种存养和致用的方法。

 

 读书人对于读书的境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读书之境也叫读书之禾,是说“马上”、“厕所”、“枕边”。厕上读书看起来不雅,但是确实是许多人的习惯,有顾左益而其他,分散注意的作用。枕边读书是在睡前,不管是困还是不困,睡前总要有进入状态的过程,这时候闲书翻来,轻松自在,实在惬意。马上读书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倒是没有尝试过。但总觉得欧阳老先生这一点很怪,马上定然是很动荡的,如何能安心读书呢?想了好久也不得其解。最后我便认为这样似乎有益于读书后进行思想吧。

陶渊明酒气熏天,胡乱呓语中世似乎有读书的境界。《桃花源记》中他的梦境中进入桃花源的过程中就好似读书的不同境界,先是初入,即“而极狭,才通人”,才入门道,然后是“复行数十步”的坚持不懈,读书与世间万事大事一样,总要经历后复的磨炼,最后才能真正得读书之道,最后便是“豁然开朗”,心中就好阳光明媚,茅塞顿开。

王国维的读书境界的层次更加的清晰一点,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开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由表及里,由无法至有法,再到无法的境界,则如人生态度与阅历的变迁,有丰富的内涵和清晰的层次。

  毛译东的诗作中对于读书的境界也有着另外的一种阐述,先是“此行你处,章资江风雪弥漫处,命合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大概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然后则是“四海翻腾无水怒,五洲震荡风雪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读书到有所惑悟后,雄心勃勃要将所学有所大用,最后则是“住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箫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读书到全估通透,则是换了人间,到了新的层次。

还有一些更加开了象的说法是,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惑性认知;二是“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则是参与了人的主观思孝;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是读书通秀之后的对于知识的本体的回归,这颇似佛家中最终看破红层,修成正果一般,其实这些所说的读书的境界都是对读书层次的理解,大抵是由浅入深的意思,读书也应该终世致用,不管你用何种方法去读书,你读书的层次到了什么层次,只要是我发自真心的去读书,有了一种心情和沉潜的工夫,我们便能读好书,读书的境界自然也就出来了。

生活中读书实在是一种重要的事情,不管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需要,它总归是一种幽雅的事情,古人说“万般皆品下,唯有读书高”。这也许夸张了一些,但至少在读书人的眼里是一件大事,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