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利詹姆斯三围:关于“德”的心灵容量扩展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28:42

关于“德”的心灵容量扩展的方法

发布: 2011-5-19 16:32 | 作者: fffff4511 | 来源: 任逍遥网络社区 - 门户

关于“德”的心灵容量扩展的方法
心灵学讲“德”的修行,“德”的修行不是道德修养的提升,也不是通过行善而积累的果报。“德”的本质含义是包容,是“大道”的另一面的表现。就“大道”而言,“德”的表现是包容世界的一切存在,所以心灵学“德”的要求就是人的心灵容量能包容一切存在。世界是由多个相互对立统一的特性构成的复合体,而人的心灵世界同样亦是由各种对立统一规则组合而成的,如外在世界一样的完整存在。但是人的意识并不能如外在世界一样,对一切存在都是包容,因为人有偏好,对对立事物有选择性,喜“美”而恶“丑”,喜“善”而恶“恶”,喜“大”而恶“小”,所以人的心灵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德”的修行过程就是突破人的偏好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一切的包容,同时也是不断扩展心灵容量的过程。
    所以,修德的过程,从人性的角度讲,是突破人性的过程,破除人性分别识的束缚;从心灵世界构成来看,是使人的心灵世界构成达到与外在世界同一的过程,使人的心灵世界摒弃单一性的结构特点,形成一个具有多极平衡状态的小世界;从心态的角度讲,是扩大心灵的容量过程,最终使心灵能容纳一切事物。
    什么是心灵容量?心灵容量是指心灵世界主观接纳事物的容量大小。虽然人的心灵世界与世界的范畴是一样广大、无限,但由于人存在偏好造成心灵容量有限,如果没有偏好,那么心灵容量就完全与心灵世界是一致的,能包容世界一切存在。每一个偏好的本质是分别识,所以它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对立统一规则,在对立统一的规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生与死等的基础上配合人的主观有选择性,就构成了喜“善”恶“恶”、喜“美”恶 “丑”、喜“真”恶“假”、喜“生”恶“死”等等的偏好。如果用数学集合模式来理解偏好,把每一个对立统一规则理解为一个圆,那么心灵容量就是这些圆的集合区域,这个集合区体现的是唯善、唯美、唯真、唯生等内容。所以每一个偏好的存在就会相应造成人的心灵容量的缩小,而解除任意一个偏好就会相应造成人心灵容量的扩大。所以“德”的修行过程中,在破除人的偏好时,就不断地在打破套在人心灵之上的枷锁。这个过程也就使人的心灵容量形成一种逐渐扩大的现象。给心灵的主观感受上形成心胸逐渐放大,最终有种胸怀天下的意识现象。但这种不断出现的意识现象会给人意识传达出一种不断拥有的概念,仿佛自我意识体在不断壮大、成长,可以与世界相若的现象。而心灵学的根本原则是“舍”,是“舍之又舍,以至于无为”,因此这种体验的出现就必然与根本原则不符。所以,在此时就必定还要有一个舍去的意识操作过程,把已形成的无论多么强大的意识体竟皆舍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破除在“德”的修行中的这种独特障碍,不至于陷于追求强大的欲求中。
    老子用“身、家、乡、国、天下”来类比说明“德”的修行过程中心灵容量的逐渐扩大的现象。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其中的“身”、“家乡”、“国”、“天下”,都是人心灵容量对应心灵世界范围的一种类比。“身”是指初级容量的状态,而“天下”是指完整心灵世界的容量状态。“修之于身”,指当心灵学修行者在证见“无我”、证悟“空”后,有一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它体现在对自我肉体和意识的一切欲望及欲望所衍生的思想的认可,再不是以往“道”的修行中对一切欲望的截然对立和破除的状态。从而达到真实人性自我的全面释放和接纳,体现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自然人,这就是“真”。“修之于天下”,指偏好的全面破除,从而达到心灵容量与原本的心灵世界范围的完美契合,因为心灵世界与世界的范畴是一样的广大无限,同时也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此时心灵容量可以说能够包容世界一切。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句中前一个“身、家、乡、邦、天下”是类比人的心灵容量,而后一个则是具体实指。对于心灵世界而言,虽然人与人的体貌不同,但是心灵世界构成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当一切欲望与思想念头不受压抑时,它们就能如实的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这样我们也就能认识自我,当然也就认识了同属自然人的他人,这就是“以身观身”。而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都不过是人心灵世界内在需求在外部世界的具体体现,所以认识了自我的心灵世界一切,自然也能了解社会的各种构成单位(如家、乡、国)和它们的具体存在状态。物质世界作为心灵世界的感知对象,人要认识它体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前提条件是心灵世界对这些内容的能感知、能认识。正是这种能感知和能认识就揭示出物质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则在心灵世界中也同样存在着,即心灵世界有时空的规则存在,所以就能了解物质世界的时空现象;心灵世界有对立统一规则的存在,所以就能了解物质世界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心灵世界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复制了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正由于这种两个世界本源构成的至高规则的一一对应,所以对心灵世界的全部规则的认识,也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规则的深刻认识,这就是“以天下观天下”的原理。
    在此,老子对“德”的修行方法概括性提炼出的就是一句话: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建”,建立。“拔”,拔除。“抱”,包容,接纳。“脱”,脱离,丢失。
老子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说明“德”的修行要求对一切存在都要包容和接纳,做到一个不少,全面而无所遗漏。

“子孙”,本意是指生命新陈代谢的一种繁衍模式,这对“德”的修行可以说是一种形象的概括。“德”的修行体现出来就是对前一时心灵意识体的彻底否定,而在否定的同时又诞生出一个全新的有更广阔容量的心灵意识体。如在喜“美”恶“丑”的偏好时,人的心灵意识体是唯“美”的存在,只有完全破除这个唯“美”的意识体,才能破除喜“美”恶“丑”的偏好,所以必须经过一次意识体的湮灭,然后心灵容量才得以扩大。而后又再体验意识体是某种存在,经过再次湮灭,以此类推,从而形成如子孙的繁衍过程一般。老子便是用此来说明“德”的修行过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并不断延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