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那山能开车到山顶么:绿的声浪:伏尔加河游记1(莫斯科第一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5:00:52

绿的声浪:伏尔加河游记1(莫斯科第一夜)

(2011-03-20 10:34:32)转载 标签:

杂谈

  

     红场斯巴斯克塔楼                   圣瓦西里大教堂                    莫斯科黄河饭店

莫斯科第一夜 

  

 

莫斯科第一夜,我们并不是在黑夜里度过的,而是在很亮很亮的白天里度过的。但它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而是所谓的白夜。

莫斯科时间六点四十分(上海晚上十点四十分),抵达谢列梅捷夫国际机场。第一印象是,莫斯科周边浩瀚的绿树林令人惊叹。第二印象是,国际机场显得陈旧,简陋了。第三印象是,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城市显得特别辽阔。我在日记里曾这样写道:“一出机场,就看见一条条白红的云彩,一条条灰淡的云絮,低垂在莫斯科城边缘之上,凝结在人们的头顶上,而天空则是那么蓝,那么洁净,那么高远,有人惊呼起来,从来未见过这样的天和云!”

导游娜塔莎带我们到一条靠近列宁格勒大街的僻静的波金涅基小街,去了一家叫“黄河”的中国饭店里用餐。出来已经是近八点半了。那时,天尚大亮,好似下午三、四点钟。于是,坐车开往红场。车子从列宁格勒大街,转行在特维尔大街。街上已经张灯了,林立的商店配上闪闪烁烁的灯光,又是特别的白夜,显得别是一番风味。象闪光的河流,似寥落的晨星,迷迷蒙蒙,一闪而过,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特维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大街,据说,当初为了莫斯科的人们能快捷地到北边的特维尔城东正教大教堂去朝拜,才修建了这条马路。苏联十月革命后,改名为高尔基大街。现在又改回到原来的街名——特维尔大街。街名的变化,也意味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从车子上看,商店建筑是十八、十九世纪古典式的,并不高大,却很雅致,布置也得体,琳琅满目,煞是好看,具有现代气息。这是一条类似于上海的淮海路和南京路的商业街,很是热闹,很是繁华。那以奢华而闻名的叶丽谢耶夫商店,那以经典而出挑的英国俱乐部建筑,那一家家不同的剧院,那一路路华丽的彩灯,让你欣赏到“无与伦比的陌生和美丽”。还有人把特维尔街称作“剧院街”,高尔基剧院、耶尔莫洛娃剧院、讽刺剧院、歌剧院、大剧院等等,都位于这条大街上或相邻的广场上。然而叫我们惊叹的是,车行时,一下子看到了高尔基的雕像,一下子又看到马雅可夫斯基的雕像,一下子又看到普希金的雕像。这种人文景观,使这条繁华的街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含金量。同时,也并不失现代幽默的东西。经过普希金广场时,导游娜塔莎先指着左边说,那是普希金纪念像。这是普希金最好的雕像之一。接着,她马上又指着右边说:这边是麦当劳快餐店。普希金雕像面对的就是这家麦当劳快餐店。普希金竭尽心力用他的诗歌唤醒人们的心,没有料到现在天天面对的却是麦当劳快餐店。这也是我采访曾在大学讲解俄罗斯文学、现在莫斯科工作的许教授,他特别建议我们一定要来这里瞻仰普希金纪念像,看一看这个奇特的景象。我向这次旅游的领队提出返回莫斯科时,最好能到特维尔大街上走一走,或是下去拍几张照片的要求。十分遗憾,未能实现。我建议,今后一定要安排特维尔大街的旅游,这就好像到了上海却没有去过南京路和淮海路一样,那是不能了解莫斯科的。

到红场时,是晚上九点多钟了。高空是碧蓝碧蓝的,天际涂抹着淡淡的红光,细细的白云无声地飘散着。红场长695米,宽130米,建于15世纪,是赤都中心,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它原先被称为大市场,名称变动过多次,一直到17世纪才开始叫做红场。在古俄语里,“红色”一词除了红色的意思之外,还有“美丽”、“主要”的含义。来到红场,第一眼,两个显著的建筑,跳入眼帘,一个是克里姆林宫塔楼和城墙,一个是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红场是建在莫斯科河与涅格林卡河交汇的波罗维茨矮丘之上,所以从低处向上望,在广漠的蓝天里,红色的克里姆林宫塔楼和城墙显得尤为高峻,雄伟,庄重。我们所见的这座塔楼——斯巴斯克塔楼(1491年建),是克里姆林宫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朱红色,高67.3米。塔楼由一条白石细嵌线将塔楼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简洁沉稳,是塔基和塔门;上半部分繁复多变,有八棱尖顶,怪兽、角锥体、白石垛口的饰面,镀金的大自鸣钟,以及塔尖闪闪的红宝石五角星……上下繁简相对,和谐统一。十月革命前,塔尖安的是双头鹰,后被摘掉,在1935年装上了金属五角星,1937年换成了红宝石五角星。据说,塔顶红宝石五角星有一顿之重,内安5000瓦灯泡,随着风向的变化会自动转动,在夜空中发出迷人的闪闪红光。人们把斯巴斯克塔楼称作克里姆林宫的象征,称作莫斯科的象征。所以,望着这斯巴斯克塔楼,望着这闪闪的红宝石五角星,不能不让人产生历史和现实巨大变迁的感慨和联想

  

   圣瓦西里大教堂                                     斯巴斯克塔楼

 

而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在斯巴斯克塔楼斜对面,它以极致的华丽夺人眼球。九个圆顶的葱头,或红白相间,或银绿斜格,或金绿交错,花纹各展其妍,相互又错落有致,整体又以点、线、三角、半圆、方块等多种图形,闪耀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来。史料载,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建于1552年,是为了纪念战胜金帐汗国——喀山鞑靼军队,按照伊凡雷帝的旨意,建在克里姆林宫墙外广场的壕沟上。所以,它也叫做壕沟上的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16世纪,莫斯科一个疯狂的基督教徒瓦西里漂泊行乞,苦修苦行,深得人们敬重。死后,在此建了一座小教堂与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联在一起,所以人们又以他的名字叫这座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这是老百姓的叫法。在瓦西里大教堂的前面,建有一座米宁与波查尔斯基纪念像,那是纪念下诺夫哥罗德地方长官米宁,与波查尔斯基大公联手,在1612年率领民兵,从伏尔加河沿岸,开往莫斯科,将波兰干涉军赶出莫斯科,并把俄罗斯从外国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救出来的英雄史实。站立的米宁,身穿俄罗斯传统图案的衬衫,右手挥向前方,面朝坐着的波查尔斯基。波查尔斯左手持盾,右手接过米宁的利剑,表现了他们起来拯救祖国的决心。朱红色碑座上刻着金色的文字:“献给米宁公民和波查尔斯基大公,俄罗斯感谢你们的恩德。1818年夏。”座基正面和背面,刻着浮雕,再现了民兵募捐和将侵略者赶出莫斯科的场景。无论是波克洛夫斯基大教堂,还是米宁与波查尔斯基纪念像,都贯穿着一个主题:爱国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不能没有爱国的情怀和主心骨。丢失了这个爱国的主线,那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是迷失了精神和主心骨。那天,导游娜塔莎还跟我们讲了这么一个传说,当初伊凡雷帝见到这么美妙绝伦的教堂,高兴之极,立即传旨命建造者进宫,问他能不能再造出相同的教堂来?建造师爽利地回答说:能。于是,伊凡雷帝就把建造师的双眼弄瞎了,为的是不让他再造出同样美妙绝伦的建筑来。这虽是传说,但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历史,难道不比这个更沉重更残酷吗!远望着这座教堂,你心中会涌起复杂难言的想象,是美丽,是灾难,是沉重,是愉悦?不管怎样,还是如有人形容的,它像一个石头花纪念碑,永远耸立在莫斯科的中央了。

 

       红场列宁墓                                         红场古姆百货商场

 

走进红场,它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给我的感觉,西面宫墙下的列宁墓,极为肃穆,庄严,仿佛使人屏住气走进不能发出一点声响的教堂;而东面古姆百货商店,窗棂和尖顶上已亮起迷迷蒙蒙的连线彩灯,极为缥缈,迷离,好像使人来到了神话中飘飘欲仙的迷宫。我先去看了列宁墓。它那沉稳的正方造型,四层依次递减,底层是黑的大理石,上层是朱红色大理石,门楣上书写着黑底红字:“ЛЕНИН”(列宁),呈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如我国所崇尚的天圆地方一般。1991年来时,还有卫兵守护,定时换岗。现今已无卫兵。导游娜塔莎说:“现在我们有人认为,列宁墓是历史,已经过去了,主张撤掉。”她接着说:“这个看法不准确。要知道,这是历史,不应该抹掉,这是一。第二,列宁墓造型很美,在世界上也是可数的。”她的话,至少道出了俄罗斯部分人的心声。

我读过不少拜谒列宁墓的文章,在杂记里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第一,的确,“他(列宁)躺在这里,不是他自己要躺在这里,他躺在这里,是别人的需要。” “在他病危时,他只说过,除了工作,他什么也不需要。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但是,他躺在这里,是后人们的需要,不仅是那些伟人们,政治家们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他们要继承他的思想和精神,继续前进。

第二,这墓成了检验政治家们的平台,成了人们凭吊感情的平台,成了检验历史的试金石。所以,尽管不是列宁生前所愿,但也是生活现实所愿,是平民百姓所愿。毕竟他给人们带来过信心和希望。

第三,这墓也不是平静的港湾,也在参与活生生的政治,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吗?看看那些科学家们,他们原本与伟人们,与政治家们,并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还是紧密相连。不管“列宁只沉睡不醒!”

第四,科学可以使人体永远保存,但精神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此所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这是不言而喻的。

 

看了肃穆庄严的列宁墓,我转到对面,看那一长排古姆百货商店,不知怎么,就感到从未有过的迷朦之感。这幢楼房,系三层有着玻璃顶的建筑,按照典型的古俄罗斯风格,建于1890年至1893年,长约一条街,墙面全用俄罗斯大理石和芬兰花岗岩石装饰,给人一种宏大精美的气势。商场中央和两边耸立着高高的尖顶和观赏塔,沉稳中显出突兀的意味;无数镂花窗框,在质朴沉稳中透出一种华丽精致来。这其中蕴含的美学意蕴,耐人寻味。在这迷人的白夜里,整幢楼房亮起无数彩灯,真是令人如痴如幻。我在1991年来时,只有宏大质朴之感,今天却产生了仿佛迷幻仙境的感觉,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感觉。可见要认识一件事物,不能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时间来观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红场历史博物馆                                         红场喀山教堂

 

在红场的北面斜坡上,那幢红墙白尖顶的建筑是历史博物馆。它以另一种特色耸立在红场上,与其他建筑融合成丰富和谐的一体。史载,该馆在1873年修建,1883年即向公众开放,它全方位地展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侧面,是俄罗斯文化的宝库。在历史博物馆边上,是1993年重建的喀山大教堂,红白相间的墙面,大的金色葱顶和小的嫩绿葱顶,显得十分突出。这教堂于1620至1636年修建,1936年被毁。现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含有特殊的意义,那是为了纪念阵亡的俄罗斯战士,当年他们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我第一次来红场时,没有见到,这又是有关爱国主题的,可以说,红场上处处散发着爱国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正在我凝思时,一阵喧哗打断了我的思路。一看,是一群年轻的俄罗斯人,簇拥着一对男女恋人,载歌载舞,十分欢乐。而那对恋人,女的上身穿白的婚礼服,下连红色的丝裙,头上扎一个披及腰际的红色纱巾,手拿一捧红色鲜花和白色满天星,满脸喜气洋洋;男的头戴一顶红色圆帽子,身穿白衬衫,牛仔裤,白腰带,系一根红丝领带,也兴奋异常。他们是新郎新娘,在广场上十分抢眼,兼以簇拥的伙伴起哄、欢笑,要他们接吻,拍照,更是热闹非凡,引得众人注视的目光。见此情景,我不由得拿起相机。那男子见了,问我们是从那里来的。我们告诉他,从中国,从上海来,向他们祝贺。他居然用一口纯正的中文说:你们好!谢谢!还主动摆出相拥的姿势,让我们尽情拍照。在人间,只要你伸出友好的手,喜庆会是共同的,欢乐也会是共同的。

在莫斯科第一夜,我们在白夜里领略了俄罗斯的奇观,观看了莫斯科最繁华的特维尔大街,欣赏了世界闻名的红场。这是难以忘怀的一夜。 

                                                         2007813

                         选自郭在精著《绿的声浪:伏尔加河游记》(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无名烈士墓                                             无名烈士墓

 

     克里姆林宫城墙                                      历史博物馆正门前广场广告牌

   

      红场历史博物馆                        古姆商场正门                   古姆商场内长廊  

            

                   

                 guozaijing@sina.com    郭在精      guozaijing@sina.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