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pvc帘:唐宋词中的典型场景及其美学意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27:59
唐宋词中的典型场景及其美学意蕴作者:杜庆英|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 所属期数:第1期

 

摘  要:场景是词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唐宋词在表情达意及叙述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场景意识,并且词中的场景有着类型化的特点,这些典型场景不仅揭示了词体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是词之为体的独特美学特质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唐宋词;典型场景;美学意蕴

 

    一、唐宋词的场景意识

 词之所以有大量的场景出现,是因为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有了一种场景意识,它婉转、细腻的表现特点与这种场景意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总在具体的场景下抒情写意,描摹最精致的情思。这种场景意识构成了词特有的美学功能。 

    词之所以有这种鲜明的场景意识,与词产生的环境有关。词本来是歌儿舞女在宴席上演唱的流行歌曲,自然要涉及到这种场景的描写。其次,因为词最初产生多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的生活场所,这使得词从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南方文学特色”①。由于描写范围狭小,词最初的美学特质与宫体诗有某些相通之处,重描写,而这种描写就必将以某特定的场景为背景。场景意识由晚唐五代的花间词人,到西蜀、南唐乃至有宋一朝的词人词风中都有一致的体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颢,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②“(作词)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便移挪不得”③“就景叙事”和在“起处”宜写实景都体现在了词对场景的重视,词总要找到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时空背景来叙述,其实是一种感情场,具体的时空、环境总是契合于某种情境,因此,场景的真正美学内涵便是一个不可欠缺的情感场。

    唐宋词的场景意识词的场景意识在具体的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中直接叙写某个场景,其次是领字的介入,如“遥想”“摇念”“记得”“想当年”等引入具体,同时上下阕的转换和领字也造成了场景的转换。

    二、唐宋词中的典型场景

    宇文所安先生在其《作为词的一种价值的真》一文中指出,认为词用的是陈腔滥调词,似乎没有哪一种文体像词那样“墨守成规”,词的语言、情感内容、惯用的手法、选择的场景都是熟稔至极了的,那么词用这些陈腔滥调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是那种腔调。从这一点上来说,词是异常精致的,词往往在这些人人都熟悉的背景下,表现那种最为精致的情思。而这些典型的场景则代表了词的典型心境。

    (一)重帘复幕——绮靡幽眇的空间

帘、幕与特定的时间环境及其物景构成了词的典型场景,并且多是用于情词之中。重帘复幕之下是非常女性化的场景,这一场景从晚唐五代就成为词中的典型场景,在之后的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都有很大的比例。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词的源起的社会氛围与诗风,而在这种场景之下的言说也具有了其独特的意味。如词的女性化特征、词的富贵气、词的男子作闺中语等。况周颐曾这样描写其作词的情形:“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期时若有无端哀怨,棖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蕙风词话》卷一)。

由此看来,重帘复幕绮靡幽眇的空间是词天然的场景之一,是词特有的一种时空基调。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柳永《斗百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欧阳修《诉衷情》

    梦後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苏轼《谒金门
    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秦观《沁园春》

    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周邦彦《丹凤吟》 

    重帘复幕的场景对词来说至少有着这样几种功用,一是这种类型化的特定的场景构成词特有的一种美学风格,表达一种绮婉的,幽微的,情绪化的意境,同时也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唐五代及宋初,出现在这种场景之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绣幌佳人,词中多代言体。再次,这一典型场景也体现了词在抒情写意上的特点,与同是抒情体裁的诗相比,词特别擅长于抒写那些深微细腻的情感内容,如果说在诗中,情感还是在理性的规范之下的,那么在词中则要更感性和情绪化。

   (二)华宴——歌伎、音乐、酒的娱乐场

宋朝开国皇帝的“杯酒释兵权”对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士大夫阶层富贵奢靡的生活对词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夏承涛先生曾在一首诗中直说“陈桥驿下有词源”。“华宴”是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典型场景,有关宴会的词更是在词中占了不少的分量,据笔者对全宋词数据库的统计,涉及到宴会的词条达657首之多。这是一种社交场,而词在这个场景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呢,由歌伎、音乐(演唱的词)、酒构成的独特场景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画面与文化内涵。宇文所安以当时的宰相晏殊的华宴情形为例,认为“他们的词里关于丧失与渴望的意象,实际上正好体现了社会对词曲表演本身的限制,因而成为舍法的。另一方面,词体中文言和白话语言层次的参差对照及突出转换,也暗示了欲望的中止和“诗意”的产生。

如此,雅正文学在其自身的形成中获得了一个影子,它在词中存在,容纳了在雅正的诗文中不能表现的东西,并使其他一切都变得缺乏意义。”④

    开华宴、交酌琼酥,共祝鹤算椿龄。须知最难得处,双双凤翼,一对和鸣。

                                       ——李之仪《万年欢》  

凤楼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    保生酒劝椒香腻。延寿带垂金缕细。几行鵷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

                                      ——柳永《玉楼春》

    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尊前有个好人人,十二阑干同倚遍。

                                           ——张先《木兰花》

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後青苔满院。    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节老,人生不饮何为。 

                                       ——晏殊《清平乐》

庆生辰。庆生辰是百千春。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感皇恩。 

                                       ——晏殊《拂霓裳》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拈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宴会上有三样东西存在并作为主旋律——歌伎、音乐和酒。从宇文所安先生的话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词其实开启了另一种文化空间,而宴会则成了这种空间实现的一个理想场所。这里面出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背离的东西,不但超越了雅文学的范畴,同时酒席上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这个场是特定的空间,华宴是词的一种实现场所,从外在到文化上的一种实现。

    (三)梦——今昔对比的人生场

 唐宋词中表现较为多的是梦,梦成为理想与现实、往昔与今朝的一个媒质。“梦后楼台高锁”是一种落寞,“梦魂惯得无拘检,还踏杨花过谢桥”是一种幽情,词中往往将梦中的场景与现实(醒后)的场景形成一种对照来表达一种情愫和人生感慨。全宋词中涉及到梦的词条达3085首。所以词是最宜于借梦来表达情意的,因为梦其本身就带有一种幽婉和曲折。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鬓坐吹笙。

                                         ——皇甫松《梦江南》

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柳永《御街行》

似乎只有梦才可以到达词之所能达到的幽微细腻的境地。况周颐赞叹李方叔的“碧芜千里思悠悠。唯有霎时凉梦,到南洲”,“尤极淡远清疏之致”,⑤ 其实词中的梦似乎总是透着凉意的,特别是梦境与“醒后”情景的对比会使得词意境极为凄凉破碎。梦的这种特殊体验,使得人们异常容易感慨万千。因为梦与梦醒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有的一种体验,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并且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梦见秣陵惆怅事”,这一枕悠悠,不知有几世苍凉,此情此景似乎都在眼前,这是对世事沧桑的悼惜。“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这是对情人的透骨思念。而在辛弃疾的梦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失意将军的痛楚和悲哀。

词是一个缱绻的世界,在这里有最幽微最心疼的人生。

    (四)门外搂头——孤身登高的视野

 登高望远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极为典型的姿态,这一姿态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了文化意味。词也不例外,词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也丰富着这一姿势。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无名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柳永《蝶恋花》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秦观《望海潮》

登临望故园,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陆游《秋波媚》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词中的这种登高遥望的姿态多在门外搂头,而且不仅仅是那些男性的文人士大夫,而是有了许多女子的形象。在词里,她们独自站在门外搂头,期盼着心上人的归来,焦急而无奈。也有羁旅的文人才子在门外搂头遥望着,惦记着佳人并想象着那个佳人也正如此思念着自己。在仔细的品味中,很多时候,词所表达的远远超过了语言描绘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毋宁说这是人生的一种典型姿态——无奈的期盼,心中充满了忧伤。

傅道彬先生在其《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用西方的原型理论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在唐宋词的世界里,也有一种原型存在,这个原型可能不是具体的意象,而是词中惯用的一种情境,词总在那些典型场景中,在这些被称为陈词滥调的情境中生发着那份独特的关怀和意蕴。

注释:

①杨海明.试论宋词所带有的“南方文学”特色[J].学术月刊,1984,(01).

②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M].中华书局,1986.

③⑤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④宇文所安.华宴:十一世纪的性别与文体[J].学术月刊,2008,(11).

作者简介:杜庆英(1984——),女, 陕西榆林人,云南民族大学0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