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胶条: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中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1:58:06

[十三少作品]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中卷)  

2009-02-10 23:31:07|  分类: 十三少書法鑒賞 |  标签:黄庭坚  行书  山谷  纸本  释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黃庭堅書法作品鑒賞(中卷)

太阳堂十三少作品,望观者未经允许不得隨意複制和引用 

宋  黄庭坚  《荆州帖》行书<释文:庭坚再拜 道涂疲曳 不得附承动静 遂六十许日 处处阻雨雪今乃至荆州尔春气暄暖 即日不审体力何如 王事不至劳勤 颇得与僚友共文字之乐否所差人极济行李 道上殊得力 荆州上峡乘舟 不大费而差安便 遂不须人 故遣回 明日登舟即行 方此阻远 临书增情 千万为道自重 谨勒手状 三月四日 庭坚再拜 上公蕴知县宣德执事>

宋  黄庭坚  《苦笋赋》行书<册,纸本。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37.1横51.2厘米。此帖为淡牙色纸本,钤有“陈定书印”、“吴新宇珍藏印”、“仪周珍藏”等印。此帖凡11行,181字,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曾经吴桢、安岐、陈定等人收藏.《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仁聚堂法帖》、《墨缘堂藏真帖》、《宋四家墨宝》等收录。此帖用笔清劲,行笔爽朗。康有为评曰:“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味。”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黄庭坚的小行书依然有着他大楷行书的辐射式结构和振动笔法的特点,却少有波澜壮阔之意。此帖书《苦笋赋》十余行,气息内敛,虽则笔笔开张,却难得沉静之趣,是黄氏小行书的代表之作。释文: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锺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玫之与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宋  黄庭坚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墨迹纸本,无款。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据《石渠宝笈》载:纵一尺一寸八分,横一丈二尺一寸。前阙八十字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铃有〖大观宝〗、〖秘府珍玩〗、〖山谷之书〗、〖北燕张式珍藏〗、〖容斋〗、〖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后有张铎、沈周跋。曾归元董君洋、张铎,明革尚古、清内府。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 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笔势奔腾,点画恣肆, 颇近《 诸上座帖》。此作似是用短锋硬毫所作,侧笔切入的笔法很多,斩钉截铁,风势凌厉。独特的单字造型与笔法,似乎不足以构成黄庭坚草书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其对章法的独特处理,字与字之间被叠罗汉一般的方法组合起来,加上巧妙的穿插,奇趣横生。此帖的美妙之处还在于书写者对“点”的创造性的运用。点在满纸线的构造之中来回跳动,如眼睛之于人,传情达意。黄庭坚书法与他“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的运笔手法是分不开的,这种盘旋回顾的线条,不以高提笔为之恐怕很难收到如此空灵的视觉效果。此外,由于执笔高而不拘滞笔压,遂使得点笔皆有一定方向性,每点皆有可观,也堪称是此卷用笔之一绝。释文:(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迥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不忍别,还相随。相随)迢迢访仙城,卅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遗]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歌吹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心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万)遥相忆。>

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文中有节略。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卷内钤有“ 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还有项元汴跋。《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法纵横穿插,活泼洒荡,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是黄山谷“入古出新”的草书代表作。>

 

宋  黄庭坚  《刘禹锡竹枝词》草书<绢本,纵30、横182.1厘米。竹枝词是诗的一种体裁,描写一方风土人情。此卷草书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用笔流畅,笔势破竹书,奔放雄健,挺劲瑰丽,随心流转,如龙蛇奔腾之势,充分发挥几十年所练功夫,无所拘束,一气呵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跋文有:陈从周题山谷道人真迹后:“瘴雨蛮烟倚竹楼,郎州风味涪州知,枯藤撼处诨抚得,辞句凭陵起墨池。”一九八O年庚申三月沙孟海记有:“鲁直好写刘梦得竹枝歌,山谷题跋卷二收一跋,卷八收与梦得他诗并书者一跋,卷九又收二跋,后一跋标出自草,即此本也。编者附注右有石刻四字,知是据石本辑录,未见真迹。宋书家苏、黄齐名,而各有专胜,子瞻师逸少,清臣笔意,姿媚冠冕一世。鲁直真书参《瘗鹤铭》法,跌宕变幻,非子瞻所有。子瞻少作草,鲁直致力伯高,藏真奔轶,绝尘自谓:‘舟中观长者盘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有味哉,其言书也。’是卷原藏朱氏别宥斋,今捐献天一阁。鲁直自跋三十一字,行书不署名款,他处题跋亦常无名款,见者无闻言。九百年剧迹,墨气绢色,奕奕动人,几度展玩,铭心弗谖。”一九八七年冬,徐邦达题识“山谷是为元符二年,在戎州城南僻舍,盛暑书梦得词一,跋与此卷当皆晚笔也。”>

宋  黄庭坚  《龙王庙记》
宋  黄庭坚  《洛阳雨霁诗》<黄氏书法一生追求惊世骇俗,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特点。其笔力峭劲,字体修长,起笔多用侧锋,行笔中锋。在结体上,中宫紧结而四面开张,以纵代敛,以散寓整,欹斜而不失平衡,顿挫分明,节奏感极强,颇具《瘗鹤铭》笔意。释文:洛陌雨霁风落息,残星散落天一碧。红轮忽上海东头,仰天笑堕驴肌脊。飘然拂袖入深山,云霞满座青螺鬟。下垂铁锁几千尺,昂首震掉愁跻攀。世人但见先生睡,那识睡中有真味。飞升黄白岂足污,太极先生乃其至。呜呼先生似隐非隐似仙非仙,胸蟠造化学究渊源。先生去此五百年,典型凛凛青山颠。大观丁亥春正月,灯节后三日为云蓭道人题。庭坚。>

宋  黄庭坚  《牛口庄题名卷》行楷<被贬四川时所书。释文: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芳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弈棋,烧烛夜归.此字可令张法亨刻之。>

宋  黄庭坚  《七祖山诗刻》碑刻

宋  黄庭坚  《山预帖》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26.8厘米。凡6行,84字。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苦笋赋》相较,《山预帖》更不计笔画的飞扬之势。稳重之外,几许漾动之笔穿插其中,别有意趣。黄庭坚晚年颇似“窥笔法之妙”、“悟笔法”为学书进境之关键,此帖即为作者晚年的得意之作。帖中用笔节节顿挫、加劲,点画之中,笔锋无处不到,功力之厚,断非常人可及。释文: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宋  黄庭坚  《松风阁诗》行书<《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黄庭坚对《瘗鹤铭》中的楷书非常推崇,他从此帖的结构中受到启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而创造出一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风格特点的行书。这种行书的每个字在结构布置上,都采用中宫紧密,而笔画从中间向四处放射,无论笔画长短都接于字中间的圆心。这种辐射式的结构,字心紧密稳实,向外拓展的笔画又显得潇洒不拘,由于汉字结构本身的多样性,用这种处理方法,将其排列在一起,造成一种顾盼生姿、浑融潇洒的效果。运笔从容徐迂,略带生字都好象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愉悦之感。>

宋  黄庭坚  《送刘季展诗》行书<全称《送刘季展从军雁门关二首》,《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四》有载,约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宋  黄庭坚  《送四十九姪诗帖》行楷<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故宫博物院藏。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此诗卷原为《宋元宝翰册》之一,现改装为卷。此诗在山谷集中无记载,“四十九侄”亦无考。该帖字大如拳,结体多取柳公权法,字大方可尽其笔势,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苍劲雄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张耒评山谷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用在其书法上亦甚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