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抢老公聊天记录:颜 真 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0:26:10

颜   真   卿  

 

颜真卿,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艺术生平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时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5、颜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七十一岁。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1922年出土,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

  6、中兴颂:全称《大唐中兴颂》,楷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7、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8、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9、自书告身帖:楷书。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颜真卿除了书法成就之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江西省任抚州刺史,有一次,他在南城县麻姑山的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他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并刻石记之——当然,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10、《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脍炙人口

  11、索靖碑

  12、颜真卿的“乞米帖”“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著名艺术家黄裳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也。”(《溪山集》)米芾也评其“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的确,“乞米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读“乞米帖”,可使我们得到双重享受,既领略了颜鲁公书法艺术的真谛,又受到其高风亮节的熏陶。

  13、裴将军碑

  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有破体之风格楷书里夹杂着篆书隶书甚至金石的韵味。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中间刻着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裴将军诗》。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诗的全文是:“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看了这兼有楷行籀篆,写得大气磅礴,挺然奇伟的刻字,使人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再是,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没行字二三四五,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都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难怪宋朝苏轼赞扬颜字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这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颜真卿:书法大师 戎马生涯

文武双全 横扫燕赵建奇功 人如其字 刚正威武有气节———

   颜真卿被世代推崇的是书法,其实他在起浮的政治生涯中所作出的努力,也是被人称道的。但在朝为官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颜真卿也终究躲不过这一劫,宰相卢杞借反臣李希烈之手害了他。

固守平原 率军大破安禄山

   颜真卿,字清臣,祖籍山东临沂,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又擢制科(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顺利踏上仕途。公元750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在此期间,御史吉温出于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璟之子),颜真卿于是上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便把他当成异己加以排斥,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谋反初露苗头时,颜真卿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世事的假象。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城守备很好外,其他城均失守。

  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又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

  公元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后,为肃宗。颜真卿重新当上了河北招讨使。安禄山利用肃宗调走河北兵力之机,乘虚急攻河北,兵围平覃。十月,颜真卿被迫弃郡。他于公元757年见到了皇帝,被诏受宪部(刑部)尚书,后升职为御史大夫。

借刀杀人 宰相卢杞使毒计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转向衰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即位,为德宗,但实权却被宰相卢杞把持。卢杞一直对颜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

  公元782年,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却引发了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朝廷进攻,朝野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欲借机铲除颜真卿,于是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不用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卢杞推荐了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去做劝导,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赶往淮西。

  唐朝宗室李勉听到这件事,觉得朝廷将失去一位元老,于是秘密上奏请求留住他,并派人到道路上去接他,但没有赶上。

威武不屈 以死明志千古恨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但颜真卿却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于是命令人们退下。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叛镇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士兵监视着。士兵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士兵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把他拦住,向李希烈汇报。

  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将其缢杀,终年77岁。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京兆万年人。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上的地位,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他的晚年之作《勤礼碑》,写的刚强、有力,是许多人练字的首选。

颜真卿纪念馆

  颜真卿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广州路,东连乌龙潭公园,南望蛇山,西邻龙蟠里,北依清凉山、虎踞关,清静幽雅,翰墨流香。这里原是颜鲁公祠,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庙遗迹。

  现存的颜鲁公祠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12间,占地1500平方米。

  1982年,颜鲁公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1995两年,鼓楼区政府拨款全面维修颜鲁公祠。现在颜鲁公祠已按历史原貌修葺一新,原存七块碑刻均完好嵌于殿内墙壁上,并在原放生井上恢复修建了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内增设景点,栽种名贵花木。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初亲题"书坛泰斗",镶金匾高悬与大殿内正中上方。

清幽典雅、优美异常的颜真卿纪念馆,以大量的文史资料、实物、书法珍品、古碑帖及拓片介绍颜真卿的生平、政绩和其突出的书法艺术,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颜真卿纪念馆成为组织书法培训、开展海内外书法艺术研究、切磋、交流书法技艺的场所,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石城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真卿生平概述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祖籍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十三世祖颜含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历七世,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传四世而至颜真卿。颜真卿幼年失怙,随母殷氏寄居舅家。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26岁进士及第,28岁通过吏部铨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由此踏上仕途。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勤谨,忠贞刚烈,并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正值李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经“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李唐王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唐玄宗统治后期安于已有的文治武功,纵欲享乐,沉湎酒色,重用奸臣、外戚,朝廷内部政治腐败,朋党相争。加之玄宗好边功,广置辑度使,边疆各辑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为安禄山、史思明觊觎中原大开方便之门。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疏于防范,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即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便掠取京城长安。其时,颜真卿正在平原太守任上。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早已觉察到安禄山的阴谋,上任伊始,便积极布防、加固城池。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他独举义旗抵抗叛军,并被附近各郡推为盟主。颜真卿率部在堂邑大败叛军,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击叛军的信心。颜真卿部的积极抵抗,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但由于朝廷的腐败,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致使唐军坐失战机,唐玄宗不得已出逃成都。颜真卿孤守平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弃城。

    至德二载(757年),颜真卿因其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封为宪部尚书。 他恪尽职守,举察不分亲疏,不畏权臣,满朝文武为之震摄。

    颜真卿的刚正、耿介为奸佞之辈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贬外任。永泰二年(766年)竟由刑部尚书任上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虽屡遭贬谪,颜真卿忠君爱民之不改。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处江湖,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佳誉载道。饶州地方,宋以后往往将他与范仲淹并提,称“颜范遗风”。

    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辑度使李希烈与淄青辑度使李纳勾结,占据许州, 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攻陷汝州,包围郑州,威胁洛阳。唐德宗受卢杞挑唆,竟派年已74岁的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颜真卿赴李希烈部劝谕。颜真卿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以“君命也,焉避之”的崇高使命感自励,大义凛然,仅携侄子、家僮数人前往许州。在李希烈以宰相一职劝诱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胁的情况下,颜真卿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的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身亡,享年77岁。诏赠司徒,谥“文忠”。

    颜真卿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其忠烈之辑,凛然正气,为后世所称道。史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秋霜喷空,长虹贯日”。

    《新唐书》本传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颜真卿秉承家学,自幼研习音韵、文字训诂。自28岁始纂《韵海镜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抚州任上增补至五百卷,后又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堪称巨制。可惜此书至宋时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现已无法窥其全貌。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尤其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他主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文质相适。此论较之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李华等人强调的“简易”、“简质”更为合理,与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他的诗文创作先后辑成《庐陵集》、《临川集》、《吴兴集》各十卷,但均亡佚。后人集遗而成《颜鲁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状、疏、记、诗、赋等。其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颜真卿以前,书法艺术承袭东晋以来的传统,书宗王羲之、王献之,书风秀媚。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虽有创新,但始终未脱“二王”风格。随着李唐王朝的繁荣、鼎盛,这种书风已不符合盛唐的审美需求。颜真卿自幼习书,终生不废。其书法艺术早年得自家传,自称“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长,师从张旭,并广泛借鉴秦篆、汉隶、北朝碑版与“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风,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颜真卿凭借其对文字法度的深究明鉴,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上追秦汉,承绪魏晋,取法民间书韵而终成一格,创立“颜体”。其书一改“二王”书风的飘逸秀美,以雍容伟壮、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终确立了唐楷的法度。影响所及,由整个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现代。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史评颜真卿的行草书“尤为奇特”,用笔“有篆籀气”,布局楷、行、草相杂,与“二王”秀逸的行书迥别,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均是性情之作,气势充沛,随情而发,一泻千里,无意于书而尤佳。其精湛的书法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达相融合,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颜真卿身为一代忠臣而在书法艺术领域革故鼎新,创立“颜体”,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楷书法度的变革与最后定型。历代重其人品,宝其墨迹,仅宋徽宗朝宣和内府即藏有颜真卿书迹200余件,至今尚存70余件,均为艺术珍品, 具有极高的艺术、文物价值。

    颜真卿一生仕宦大江南北,闲暇之时,常寄情山水,与友唱和,在青山绿水间留下了大量的书迹。这些书迹,或为摩崖巨制,或为碑碣匾额;或长卷大作磅礴伟岸,或斗字二三惊世拔俗。悠悠千载,万世流芳。

    后人感其忠辑、敬其伟烈,纷纷题咏作赋,称颂颜真卿的功业、为人,赞叹颜真卿的艺术成就,并在颜真卿所到之地,建祠筑堂、修坊立碑,以示纪念与敬仰。人们徜徉于墓园,流连于碑版,深深地为颜真卿雄浑博大的书法艺术和严如烈日的忠贞品辑所震撼。一代宗师,英名永存。

颜真卿出生于世代儒业与官宦家庭,其所属的琅邪颜氏,名臣硕儒辈出,是中

国文化发展史上颇具影响的名门大族之一。

    幼承家训的颜真卿,谨奉儒家忠孝之道,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不计个人宦海沉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朝辅助君王,外任则治理地方、教化百姓,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最终以身殉国,表现出了耿介忠臣的崇高气辑与品质。

    颜真卿终其一生,于学业、书艺孜孜以求,不仅著作等身,更在书法艺术领域承绪魏晋书风而开盛唐气象,创立“颜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宗立派、影响流绪千余年的书法大家。

 

第一类  家世

                     颜真卿家世简表

 

回—歆—俭—威—芄—亿—岵—卸—誉(—作“与”)—产—异—愚—逵— (又

作“ ”、“肆”、“ ”、“释”、“驷”)—衷(—作“忠”)—凯—邃—龠

—绰—准—阮—亮

                                                                              ┌见远—

                                                                       ┌兴之 │

                                                                       ┼炳之 │

                                                                 ┌腾之┼泰之 │

                                                     ┌ ─┌靖之┼遵之┼吾昌 └宣仁

                                       ┌畿          ┼   ┼    └恭之└思遄

                      ┌鲁         ┌默┼辇┌       ┼矫  └秉之

          ┌斐(—    ┤           ┼平└含┼谦      ┼朗

          │作“裴”)│           │      └约      ┼畅

          │          └欢         ┼协(—作“勰”)└绍

-敫(—   │         ┌钦─────┼雅

作“ ”)│         │            ┼闵(—作“敏”)

          └盛 ───┤曾(—作    ┼永

                     │“会”)    └考

                     │兴

                     └士光(—作“士先”)

                                                   ┌元孙

                                                   │

                                 ┌师古            │

   ┌之仪┌思鲁─────────┼相时  ┌昭甫──┤

—协┼之善│愍(—作“敏”)楚    ├勤礼─┼敬仲    │            ┌阙疑

   ├之推┴游秦                  └育德  │殆庶    │            │允南

   └之奇                                │无恤    └惟贞────┤乔卿

                                         │少连                  │真长

                                         │务滋                  │幼舆┌颇

                                         └辟强(—作“辟非”)  │真卿┼ 

                                                                 └允臧└硕

说明:

   ①“之仪、之善、之推、之奇”又作“之仪、之奇、之推、之善”、“之仪、之推、之奇、之善”、“之仪、之推、之善”等。

   ②“昭甫、敬仲、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又作“昭甫、敬仲、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

本表参考资料:

   《陋巷志》、《曲阜颜氏总谱》、《青礁颜氏族谱》、《曹县支谱》、《东鲁郡颜氏宗子世谱》、《兰山颜氏族谱》、《金门颜氏族谱》、《海丰颜氏》、《颜氏宗谱世系总图》、《兖州府志》、《曲阜县志》、《颜氏古今概况》、《颜子研究》、《颜鲁公世系表》、《颜氏大宗碑》、《颜氏家庙碑》等。

第一辑  琅邪颜氏

   据颜氏谱牒记载,颜氏一世祖系春秋末期居于鲁国曲阜陋巷的颜回。颜回第二十二世孙颜敫,东汉灵帝时官至御史大夫,生二子:颜斐、颜盛。颜斐二子颜鲁、颜欢无后,自此颜姓以盛为宗。

    颜盛于灵帝中平年间出任青州刺史,携眷属侨居青州治所临淄。魏文帝黄初年间,颜盛改任徐州刺史,又举家定居琅邪国华县城西孝悌里( 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颜氏在孝悌里历四世,约80年,至西晋时,已成为琅邪望族。南朝宋时,华县废置,其地分属临沂、费县。孝悌里时属临沂县,故颜氏后裔不论迁居何地,均自称是“琅邪临沂人”。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晋室南渡。颜真卿十三世祖、 颜盛曾孙颜含时任琅邪王司马睿幕府参军,率家族随司马睿南迁,为过江“百族”之一,侨居于上元( 今南京市)长干里颜家巷。自颜含起,颜氏家族在江南共历九世,约270年,成为江南的士家大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颜真卿五世祖、颜含八世孙颜之推应周武帝征召, 举家随驾入关,定居于京城长安。隋初,之推子颜思鲁居万年县敦化坊。唐初,思鲁子颜师古居长安县通化坊。至唐代中叶,颜氏家族在京兆共历六世,约150年, 又成为京兆名门巨族。

  第二辑  儒雅传承

   琅邪颜氏世代儒雅传承,名播儒林。被奉为一世祖的颜回,是孔子著名弟子。他安贫乐道,对孔子之言“无所不说(悦)”,被后世尊为“复圣”。颜回以下,颜氏家族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研习经史及文字训诂、音韵之学,风教整密,才人辈出,子孙多以名德、学业、著述、文翰留名青史。

    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钦精通《韩诗》、《礼》、《易》、《尚书》,“学者宗之”(《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 以下简称《大宗碑》)。

    颜钦之孙颜含,官至光禄大夫,封西平县侯。曾侍奉卧病在床的哥哥十三年如一日,以孝悌闻名乡里,世人因而称其所居之地为“孝悌里”。后因孝行入选《晋书·孝友传》,其事迹被干宝采入《搜神记》。随司马睿南渡后,以“儒素笃行”被选为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

    颜含曾孙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类冠绝当时”。“雁门周续之隐庐山,儒学著称。永初中,征诣都下,开馆以居之。武帝亲幸,朝彦毕至,延之宫官列卑,引升上席。上使问续之三义,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以简要,连挫续之。上又使还自敷释,言约理畅,莫不称善。”“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采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南史·颜延之传》)有《尔雅纂要》、《颜光禄集》传世。

    延之侄颜腾之,“善草隶书,有风格”(《颜氏家庙碑》),受到梁武帝萧衍的推许。

    腾之孙颜见远,“博学有志行”(《梁书》),“方正不合于俗”(《大宗碑》)。“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周书·颜之仪传》)。不满于梁武帝篡齐,“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梁书》)。“当世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周书·颜之仪传》)。

    见远之子颜协,博涉群书,工于草隶,荆、楚间的碑碣,多为颜协所书。著有《晋仙传》五卷,《日月灾异图》两卷,《文集》二十卷。

    同时代的颜晃,“少孤贫,好学有辞采……家世单门,傍无戚援,而介然修立,为当世所知”。陈文帝时任员外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其表奏诏诰,下笔立成,便得事理”(《南史·颜晃传》)。有文集二十卷传世。

    颜协之子颜之推,是南北朝后期著名的儒学大师。“早传家业……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北齐书·颜之推传》)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颜氏家训》、《承天达性记》、《训俗文字略》、《证俗文字音》、《笔墨法》、《集灵记》、《冤魂志》、《诫杀训》、《八代谈薮》、《七悟》等。其《颜氏家训》渗透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奉为“治家之圭臬,处世之轨范”,有“卷卷药石,言言龟鉴”之称。

    之推兄之仪,“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 《周书·颜之仪传》,下同)。其《荆州颂》深受梁元帝赞赏。 立朝以“谅直无私”见称。“(周)宣帝崩,刘 、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隋文帝索要符玺,之仪正色回答:“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后被隋文帝誉为“见危授命,临大辑而不可夺”。

    之推子颜思鲁,系颜真卿四世祖,“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曾任隋司经校书、长宁王侍读、东宫学士等职。“尝与刘臻讲论经义,臻屈服焉”(《大宗碑》)。思鲁弟愍(一作“敏”)楚、游秦俱以儒学见长。据《旧唐书·温大雅等传》记载:“大雅在隋与颜思鲁俱在东宫,彦博与思鲁弟愍楚同值内史省,彦将与愍楚弟游秦典校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思鲁之子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俱为初唐俊彦之士。师古官至秘书监、弘文崇贤学士、中书侍郎,是唐代著名儒学大师。因精于训诂,曾奉唐太宗命令撰修《五经定本》,在文字上统一儒学,为儒学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又有《汉书注》、《急就类注》及《匡谬正俗》等著作,考证文字,多所订正。颜相时曾任礼部侍郎、天策学士。颜勤礼“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育德官至太子通事舍人,司经局校定经史。

    颜真卿祖父、勤礼之子颜显甫(避唐中宗李显名讳,改“显”为“昭”),“少聪颖,而善工篆隶草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特为伯父师古所赏,凡所注释,必令参定焉”。“有献古鼎,篆书二十余字,举朝莫能读,昭甫尽识之”(《大宗碑》)。

    颜真卿姑母、昭甫之女颜真定,聪慧明达,刚正义烈。精究国史,博通《礼经》,以才学被武则天选为女史。曾率两妹入朝为受酷吏诬害的叔父颜敬仲鸣冤,当庭割下左耳以明心迹,终使颜敬仲得以减罪免死。

    颜真卿伯父、昭甫之子颜元孙,精究诂训,尤善草隶。所作《干禄字书》“选楷书1599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的次序排列,其中大部分的字,又分别标出正体、通体、俗体三种写法”(朱关田《颜真卿传》)。同时,对某些形近、音近的字作了区别。因字法与当时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关系甚大,所以《干禄字书》影响深远,颜元孙被后世尊为正字学的始祖。颜元孙少时靠其舅父殷仲容抚育,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辄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 《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上柱国赠秘书监颜君神道碑铭》,以下简称《颜元孙神道碑铭》)。 唐玄宗曾拿出众多书家的书迹几十卷让颜元孙判别真伪,元孙逐一辨析,毫无差错,受到玄宗赞赏。

    颜真卿父亲颜惟贞,幼年失怙,仁孝友悌,矢志求学。“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天授元年,糊名考试判入高等。” (《颜氏家庙碑》)后“每选皆判入高科”(同上),受到侍郎苏味道的赞许。 受其引荐,擢为长安县尉,后迁太子文学。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六月, 因为官清白入选薛王友。

 

第二类 生平

 

  第一辑  青少年时代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出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一说“京兆长安”)颜氏祖宅,小名羡门子。父惟贞时年四十岁,任太子文学。母殷氏,陈郡长平人。惟贞夫妇有子七人,女三人,真卿为第六子,其余六子为: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允臧。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七月,父亲染疾身亡, 颜真卿兄妹十人随母亲投靠舅父

殷践猷。

    颜真卿出生时,唐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政权稳固,国力强盛,边境平静。京城长安拥有人口近百万,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而且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是当时世界著名的都市。自唐太宗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旧唐书》),弘文馆有图书二十余万卷。国子监设六学二馆,至贞观十三年添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增收中外生员多至八千余人。九品中正制的废止,科举制的推行,大大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学子研经习儒的积极性。“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唐摭言》卷九),京城长安的里坊街巷更是笼罩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

    颜氏所在的敦化坊位于长安东南隅,是京城著名的里坊之一,东界郭墙,南临风景胜地曲江池、芙蓉苑、杏园、慈恩寺。曲江流水蜿蜒,夹岸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是文人雅集之所。每逢辑日,皇帝赐宴于曲江山亭--紫云楼,权贵贤达、文人雅士,游宴吟咏,佳句美卷,流布远近。慈恩寺素称长安寺观之冠,寺内大雁塔上历代进士的题名“锋藏笔劲,气格高玄”( 《宝刻丛编》卷七),为京都一大胜景。

    舅父殷践猷居住的长安县通化坊位于京城中心,东临朱雀大街,西邻通义坊,北面隔善和坊即是皇城。西门之北,有唐初秘书监颜师古旧居。从先天元年到开元九年,颜真卿和他的兄弟姊妹们主要在此处和敦化坊度过,并在优越的时代氛围中,接受了来自颜、殷两氏严格的家庭教育。

    母亲殷氏是颜真卿的第一位老师,她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是西汉北地太守殷续之后。五代祖不害,以孝见《梁书》。高祖英童,后周时任御正中大夫、麟趾学士。从伯曾祖开山,为初唐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闻礼,唐太子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伯祖令名,金部郎中、国子司业。祖令言,校书郎、淄川令。从伯父仲容,冬官郎中,“以能书为天下所宗”。父子敬,太常博士、吴县令。殷氏一族有着与琅邪颜氏家族相似的门风和家学渊源,“累叶皆以德行、名义、儒学、翰墨闻于前朝”(《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下同)。自南北朝起,殷、颜两家结为朱陈之好,世代联姻。至真卿母殷氏时,两家已有五世六人结为姻亲。殷氏幼承家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得伯祖殷令名传授,熟谙楷书笔法。鞠养之外,她秉承颜、殷两家的家教传统,严格督学,劳作之余,还认真演示执笔方法,为子女纠正习字姿势,对颜真卿高尚品格的形成及书法艺术的启蒙,均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舅父殷践猷,以博学著称,先后任秘书省、丽正殿学士,被同时代的著名文人贺知类誉为“五总龟”。他“性方正,志业淳深,识理清远”。“博览群言,尤精《史记》、《汉书》、百家、氏族之说,至于阴阳、数术、医方、刑法之流,无不该洞焉”。践猷之妻萧氏,出身于兰陵名门望族,“贤和齐肃,秉修礼度,能读《论语》、《周易》,泛观史传”。他们对颜真卿兄弟的成长十分关心,除生活上全力支持、悉心照顾外,还非常注重他们的学业,“悉心训奖,皆究恩意”。颜真卿的经学根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舅父的传授。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颜真卿八岁,伯父元孙在沂州刺史任上, 因儿女婚事得罪按察史王志 ,被王诬奏,“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颜元孙神道碑铭》)。在家闲居期间,除与陈郡殷践猷、上谷寇 、武功苏晋、 吴郡陆象先等文华之士交游外,便以著述和教诲子弟为乐。颜元孙是正字学的始祖,按照“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颜氏家训·音辞》)的家训,他十分重视对子侄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使颜真卿终生受益。颜真卿在《颜元孙神道碑铭》中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特别阐明了这种伯父兼恩师的关系。

    颜真卿孩提时,姑母颜真定已过花甲之年,丈夫殷履直过世后,子女均已成人,于是她经常留居敦化坊和通化坊。像年轻时教育元孙和惟贞那样,她又挑起了教育真卿兄弟的担子。她经常给真卿等讲述颜见远、颜协、颜之仪等先祖的事迹和自己割耳诉冤的故事,还注意词汇、音韵学知识的讲授,指导侄儿们学习李延寿《王孙赋》、崔氏《飞龙卷》、江淹《造化卷》及《五都赋》等,为颜真卿刚正品格的形成和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

    从童蒙时起,颜真卿就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诸位兄长及从兄弟、姑表兄弟相互提携、切磋,使颜真卿受益匪浅。如长兄阙疑,精通《诗》、《传》;三兄乔卿,仁和有吏才,通晋史;五兄幼舆精详礼法。在从兄弟中,春卿以明经入仕,擅词赋;杲卿文理清峻,见称于时;曜卿工草隶书,十五岁即以文学直崇文馆;旭卿善草书;茂曾长于训诂。在姑表兄中,姑母真定三子,殷嘉绍“尤工小篆,为寸字飞白,劲利绝伦”(《颜真定神道碑铭》,下同);殷齐望“有成人之姿”;殷成己“雅善填书,兼综才艺”。舅父践猷三子殷摄、殷寅、殷克齐也以文学擅名。

    在众多兄弟中,次兄颜允南给予颜真卿的帮助和影响最大。允南长颜真卿十五岁,“少以词藻擅名,兼工草隶书,尤善五言诗”( 《正义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以下简称《颜允南神道碑铭》)。 其“精识”和“善与人交,笃于僚友”、宽厚仁慈的品行,给颜真卿“亲仁诚物、泛爱虚己”操守的形成以较大影响。颜真卿家中曾养有一鹤,小腿折断,真卿年少不懂事,习字时用毛笔在鹤背上乱涂乱画。允南看到后,严肃地告诫真卿说:“此虽不能奋飞,竟不惜其毛羽,奚不仁之甚欤!”(《颜允南神道碑铭》)这虽是一件小事, 却使颜真卿终生难忘。在他五十四岁时,颜允南去世。在《颜允南神道碑铭》中,颜真卿充满感情地写道:“真卿孩而不夭,太夫人兰陵郡太夫人殷氏亲自鞠育。实赖慈训,粗兹有成。至若发虑学文之亲,立身复礼之道,非仁兄之规诲,曷暨所蒙! 且有师训之资,岂惟孔怀之戚?”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颜真卿十三岁,舅父殷践猷不幸去世, 殷氏又不得不率子女南下苏州,投靠时任吴县县令的父亲殷子敬。吴县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殷子敬素有文名,与之交往的多是江南饱学之士,这又给颜真卿兄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更多的教益。

    少年颜真卿学习特别勤奋。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一家十几口人全靠亲友接济度日。清贫的生活使颜真卿过早地成熟,读书入仕是他唯一的抉择。“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他的自况诗,也是他勤奋求学的写照。令狐 在为颜真卿撰写的《神道碑铭》中说:“公奉承慈颜,幼有老成之量。家贫屡空,布衣粝食不改其乐。余力务学,甘味道艺,五经微言及百氏精理,无所不究。既闻之,必行之。”家学的传承和本人的勤奋与挚爱,使少年颜真卿积累了坚实的经学与诗赋功底,在书法艺术方面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史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颜真卿传),“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

    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颜真卿的兄长相继出仕, 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使颜真卿得以完成学业。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颜真卿顺利地通过了国子监帖经、讲经等考试,并寓居长安福山寺,潜心读书,准备应举。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颜真卿参加了进士科考试。 初试:帖一大经及《尔雅》,每经帖十条,通四条以上者为及格。二试:杂文,试题为《梓材赋》和《武库诗》。《梓材赋》以“理器为材,如政之术”为韵。三试:时务策五道。除内容之外,书法也是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年的典士主试人是以清鉴著称的考功员外郎孙逖。颜真卿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被选为甲第。

    当时科试项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名臣多从这两科出身。两科相比,进士科尤其重要,也最难考取。琅邪颜氏家族自朝廷实行科举以来,多以明经入仕,考中进士的只有颜元孙、颜真卿伯侄二人。所以颜真卿中进士后,家族引以为荣,其从兄春卿临死之际握着他的手说:“尔当大吾族,顾我不得见,以诸子诿汝。”(《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颜杲卿传附春卿传)。

    进士及第后,经孙逖作媒,颜真卿娶中书舍人韦迪的女儿为妻。韦家也是长安巨族,韦迪之父景骏曾任房州刺史,兄韦述为著名史学家。家有藏书两万卷,还藏有大量的古董、名画以及魏晋以来的书法真迹。颜真卿藉此观摩、鉴赏书法名迹,大获裨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颜真卿参加了吏部的铨选考试。依照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的标准和“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新唐书·选举志》)的顺序,书和判是入选的两个先决条件。颜真卿于当时最流行的隶书(即楷书)的研习已具相当深的功底,完全合乎“楷法遒美”的要求。而对于“乙仕登三命,举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于举礼也”的假设命题,尽管冷僻深奥,仍能依据《周礼》和《诗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判,深得知贡举李昂赏识,终以“三判优”擢拔萃科,被授予朝散郎(文散官,从七品上)和掌管官方文件的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正九品),从此踏入仕途。

第二辑  步入仕途

   在秘书省任职两年后,因母亲殷氏在洛阳去世而停职赴丧,依惯例服孝三年。天宝元年(742年),经扶风郡太守崔举荐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 又以甲等登科。本年十月,依资授醴泉县尉(畿尉,正九品下)。在醴泉,颜真卿因政绩卓著为关内道黜陟使王 所赞赏,又于天宝五载(746年)升任长安县县尉(京尉,从八品下),散官加通直郎(从六品下)。天宝六载(747年),自长安县尉提拔到朝廷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秋,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天宝七载(748年)秋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天宝八载(749年)春,再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到各地巡察,处理案件。天宝八载八月,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不久为权臣杨国忠所忌,改任东都畿采访处置使判官。天宝九载(750年)八月,再转殿中侍御史。十二月,升侍御史。天宝十载(751年)季春( 一说天宝十一载三月),迁尚书省兵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判南曹,散官加朝议郎(正六品上)。天宝十一载(752年)三月,改兵部为武部,故又称武部员外郎。天宝十二载(753年),被宰相杨国忠挤出京师,出任平原郡太守(从三品)。

    十七年中,颜真卿始终任下级官吏,在地方居多,在台、省时少,与百姓有广泛接触,使他对社会下层有了较深切的了解。

    任醴泉县尉期间,他主管全县的治安防卫事务,兢兢业业,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以“清白”之誉闻于当道。

    任武(兵)部员外郎、判南曹期间,他负责审核选人的资历档案,“每年选人有解状、簿书、资历、考课,必由之以核其实”(《旧唐书·职官二》),于六品以下武职人员的铨选至关重要。颜真卿“提纲目,锄苛细,武调者多感而怀之”( 殷亮《颜鲁公行状》)。

    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各级官吏,检举他们的过失,量刑予以处分,并监督刑法的执行。颜真卿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担负“分察巡案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旧唐书·职官三》)的职任,他三次以试覆屯交兵使身分赴各地巡察,“凡阅举纠士伍舒惨之情,事理无不必当”(《颜鲁公行状》),受到朝野的推崇。巡察陇右时,五原郡积有一件冤案,久无结果。 颜真卿得知后,立即着手调查,及时审理结案,给蒙冤者平反昭雪。适值当地久旱无雨,案件审结时,突然天降大雨,于是人们莫不认为天降甘露是由颜真卿断狱所致,虔诚地称之为“御史雨”,被后世传为佳话。

    此外,“有士族 于名教者,朝臣有侮于宪度者,公悉弹奏,正以礼法。宪纲震肃,朝旨嘉焉”(令狐 《神道碑铭》)。

    朔方有一县令郑延祚,兄弟三人皆为朝廷命官。其母死了二十九年,一直殡置在太原佛寺空园之内,兄弟互相推诿,不加营葬。颜真卿向朝廷据实奏闻,弹劾郑氏兄弟这种不孝行为,朝廷罢免了他们的职务,永不叙用。

    左金吾将军李延业,一向得玄宗宠幸。他在家中私设酒宴款待吐蕃官员,并随便动用宫中驾仗,事后又不报告。御史台加以责问,李延业却仗势在朝堂喧愤,反诘御史台。颜真卿毫不畏惧,危冠诣台,面折廷争,朝廷不得不严肃纲纪,将他贬为济南太守。此举获得了朝野人士的一致好评。

    颜真卿步入仕途之际,正是奸相李林甫当权之时。李林甫专以阴谋权术博取玄宗欢心为能事。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滥杀无辜。当时的御史中丞王也是 佞之人,“务为割剥以求媚”(《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王 阿附李林甫,与谏议大夫杨慎矜等狼狈为奸,频起冤狱。王 于颜真卿有举荐之恩,又是顶头上司。在人情与原则之间,颜真卿态度鲜明,守贞如玉,决不追随王 参与倾轧。后来杨慎矜权势日盛,对李林甫构成威胁,王 又阿徇李的意旨,诬奏杨左道不法,致杨获灭族之灾。天宝六载(747年)十一月, 颜真卿与殿中侍御史崔 奉命去东都赐慎矜弟慎名自尽。慎名因寡姐年迈,请求作书与姐姐诀别后自尽,对此,崔 不敢作主,真卿却甘冒风险,答应了慎名的请求。

    御史中丞宋浑是名相宋 之子,因私怨被御史吉温、崔 诬告,贬谪贺州。此事背景复杂,牵扯到宰相李林甫和权臣杨国忠的派系之争。颜真卿职卑言轻,本可以置身事外,全身远害,但他认为对宋浑处置过重,竟不顾利害,当面指责吉温:“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 后乎!”(《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颜真卿传) 虽然此举招致了吉温同党杨国忠的忌恨,被逐出京师,担任东都畿采访判官,但颜真卿面对结党营私的恶势力,坚持操守,不依附权贵、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赢得了朝野人士的敬重。

    颜真卿自幼受伯父、舅父、兄长的影响,注重名辑,喜好交游。这一时期,他与著名文人如高适、岑参、徐浩、郗纯等人结为至交,与殷寅、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赵骅等人过从甚密。据《新唐书·文艺传·萧颖士》载:“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

    基于几十年的苦心研习揣摩,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学书先是秉承家教,得自母亲、舅父、伯父、姑母等人的传授,他们都是殷仲容的学生,所以颜真卿的书法最初吸收了殷仲容的特点。殷仲容的书法继承了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风格,秀丽典雅,笔法精到。尔后又学褚遂良。褚遂良为一代教化主,其书法成就高于殷仲容,他兼取欧阳询、虞世南之长,在王羲之书风中又参入隶书意味,用笔方圆俱备,瘦硬刚劲。凭借刻苦和极高的悟性,颜真卿对晋唐以来的传统书法已经理解得较为透彻,并且较好地掌握了用笔结字的种种奥妙。为此,他在进士应试、吏部铨选、制科考试中因“楷法遒美”而先声夺人,畅行无阻。三年服孝期间,他广泛涉猎了岳父家的收藏,认真临写和分析前代的书法真迹。任醴泉和长安县尉期间,他又拜著名书法家张旭为师,时时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并曾在张旭住处居留一个多月,聆听了张旭关于笔法的教诲,写出了《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一说此非颜真卿所作。),悟出了“屋漏痕”的笔法。从此,颜真卿的书艺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书艺的长足进步,使颜真卿在长安一带名声鹊起,请他写碑文的日渐增多。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即应相州刺史张嘉之请, 为相州后周太师尉迟迥祠堂撰铭。天宝十一载(752年),又应楚金和尚之约, 书写了著名的《多宝塔感应碑》。此外,还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夫子庙堂碑》等,均蜚声一时。

    音韵、文字训诂系颜氏家学。颜真卿五世祖之推曾著《证俗文字音》等,并曾与萧该、刘臻等一起帮助陆法言编著《切韵》一书;高祖师古曾撰修《五经定本》和《汉书注》,后世尊为正字学的先驱;伯父元孙则著有《干禄字书》。颜真卿自幼打下了深厚的语音文字基础,任校书郎时,他就酝酿编著一部大型的音韵学专著,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留心考订《切韵》,注意引证《说文》等字书进行训解,又增纳经、史、子、集诸书中两字以上成句的词汇,欲广而纂之,编纂《韵海镜源》。“韵海者,以牢笼经、史之语,依韵次之,其多如海。镜源者,八体之本,究形声之义,故曰镜源。”(《颜鲁公行状》)

    唐朝,儒、释、道三教并行,共同影响着文人士子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颜真卿虽受家庭影响,思想以儒家为宗,但与佛、道中人多有交往,且性情、行事与艺术创作也常受其影响。据《戎幕闲谈》记载,参加制科考试之前,他曾请“妻党之亲”范氏尼预卜休咎。任醴泉县尉期间,颜真卿曾受到由佛入道的代表人物贺知类的提携。贺知类与颜真卿伯父颜元孙、舅父殷践猷及韦述等交谊甚厚,又是张旭的从表兄弟。据今人朱关田考证,颜真卿师事张旭当与贺有关,颜真卿受其影响则是必然的。任武部员外郎时,颜真卿与千福寺沙门楚金禅师有较深的交往。千福寺多宝塔落成,朝野轰动。颜真卿应楚金之请,书写了岑勋撰文的《多宝塔感应碑》。

第三辑  北国干城

   权臣杨国忠借朝廷选派尚书省官员充实郡守之机,以“精择”能吏为幌子,将颜真卿排挤出京城。天宝十二载(753年)夏,45 岁的颜真卿携家到离长安二千五百里的平原郡赴任。因为属朝廷“精择”,行前,唐玄宗亲自在蓬莱前殿设宴,为同时出京外任的十几个人饯行,并“赋诗赠帛,以宠其行”(黄本骥《颜鲁公年谱》)。此时,岑参正随安西四镇辑度使高仙芝入朝,滞留京师,听到颜真卿被放外任的消息,便作长歌《送颜平原》赠别,其中有句:“为郡岂淹旬,政成应未秋。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苍生已望君,黄霸宁久留。”

    颜真卿下车伊始,即着手整顿吏治,废除苛政,奖掖人才。他认真察访地方上的孝义名辑之士,及时进行表彰,或蠲免其差役。听说当地隐居着一个名叫张镐的人,很有才能,他便亲自登门拜访,虚心地向张镐请教,并趁廉访使到平原巡察的机会,把张镐举荐给朝廷,拜为左拾遗,三年后位至宰相。自上任至“安史之乱”爆发,短短两年时间,平原郡被颜真卿治理得井井有条。其好友高适听说平原政成,百姓乐业,曾作诗志贺:“皇皇平原守,驷马出关东。银印垂腰下,天书在箧中。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奉寄平原颜太守》)

    平原郡属河北道,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辑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安禄山所管辖。安禄山是营州治所柳城的混血胡人,为人狡诈多谋,深得幽州辑度使张守 赏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被张提升为平卢兵马使。因重赂御史中丞张利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被任命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年) 升为平卢辑度使, 掌兵37000余人。后数次入朝,与奸相李林甫勾结,很会讨唐玄宗欢心。天宝三载( 744年),兼任范阳辑度使,统兵91000余人。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赐他铁券, 使他享有赦免的特权。天宝九载(750年),晋封东平郡王, 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首开唐代将帅封王之例。天宝十载(751年)又兼任河东辑度使,统兵55000人。到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时,安禄山已升任左仆射之职,统兵20万,占全国总兵力的40%,今河北、内蒙、东北及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都属其管辖范围,成为兵雄天下的最大军阀。他十分清楚朝廷的腐败和内地兵力的空虚,野心急剧膨胀,积极准备,欲取李唐天下而代之。

    颜真卿对安禄山的阴谋早有觉察。他本打算趁三年秩满进京计事之机把搜集到的证据上奏朝廷,因受到安禄山阻挠,无法脱身,只好叫长史蹇昂入朝密奏。同时加紧防守准备。他以防汛为名,鸠工修筑城墙,疏浚壕水,储备粮食,赶制兵器。还悄悄地物色人才,进行壮丁登记。为了对付安禄山的骑兵,颜真卿从倒扣的饭碗可以绊人一事得到启发,根据当地平坦无石的实际,充分利用砖窑多的优势,烧制了很多圆形的砖块。这些砖块大的如碗口,取名“绊马石”,准备战时铺在城外要道上;小的如鹅卵,堆在城墙垛口作为投掷器具。他深知安禄山为人多疑,为迷惑对方,便广延文士,宴集赋诗,泛舟游览,使平原显出一派竞浮华、弃实行的虚浮景象。他还聘请渤海封绍、高 、族弟颜浑等一班文人共同修纂《韵海镜源》,成初稿二百卷。

    为了进一步迷惑安禄山,颜真卿又佯装置政务于不顾,一度到琅邪临沂寻根问祖,登临泰山、峄山,瞻仰摩崖石刻。

    安禄山果然放心不下。天宝十三载(754年)冬,委派亲信平冽、阎宽、李史鱼、宋謇四人以判官身分按察平原,窥测动静。颜真卿热情款待,陪四人游览了位于安德县(今山东省陵县)东北的东方朔神庙。见晋夏侯湛所撰《东方先生画赞碑》已苔藓斑驳,几不可识,便挥毫重书,并撰书碑阴记记述此事。此前,颜真卿还撰文并书写了两通碑:一记“同时台省擢牧诣郡者十余人”事,一记本家族三国时颜斐、北齐时颜之推和自己均任平原太守事。二碑刚刚镌刻完毕,尚未立起。颜真卿便邀请平、阎等人一一加以品评。雅兴如此,使平冽等四人误以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不足为虑。安禄山至此才放下心来。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以高尚、 严庄两个龌龊士人为谋主,以孙孝哲、史思明、阿史那承庆、田承嗣等武夫为爪牙,发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众,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唐玄宗多年来一直荒于政事,沉溺于奢华享乐,对叛乱疏于防范,而且朝廷兵力主要集中在边镇,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又因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况且河北诸郡本属安禄山管辖,所以叛军挥师南下,所向披靡。沿途州郡或开门迎降,或弃城而逃,或为其擒戮,仅10天即推进到博陵(今河北定县)。

    安禄山初反时,曾命令颜真卿率平原、博平两郡兵七千驻守黄河沿岸。颜真卿趁机派司兵参军李平抄近路奔东都洛阳,然后西入长安报告军情。同时抓紧平原防守部署,严阵以待。

    唐玄宗一向对安禄山宠信有加,根本不相信安会谋反,所以此前蹇昂等人的密报,都滞留禁中。范阳兵起,两河各郡县相继陷落。正在玄宗连声哀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时,听说李平自洛阳来,急呼中使出宫迎候,并令李平骑马直接到寝殿门奏报。看了颜真卿的奏类,知平原郡已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唐玄宗无限感慨地说:“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

    叛军攻势凌厉,唐玄宗不得不仓猝布防,调安西辑度使封常清任范阳、平卢辑度使,到洛阳募兵。并拆掉河阳桥,防止叛军渡河。任命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辑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新置河南辑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张介然为辑度使,率部防守黄河以南。在关中募兵十一万,以皇子荣王李琬为征讨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统诸军东征。

    叛军既野蛮又残暴,“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为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河南辑度使张介然到陈留仅数日,叛军即来攻城,太守郭纳开门投降,张介然和守兵数千人被杀。叛军攻荥阳,守城士卒听到鼓角声,惶恐之际,纷纷坠落城下。叛军占领荥阳之后,继续向洛阳进攻。封常清率众相继在虎牢、葵园、上东门迎战,唐军一败再败。十二月十二日东都失守,河南尹达奚 投降,东都留守李 、御史中丞卢奕、采访判官蒋清等壮烈殉国,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屯潼关。

    叛军南下时,因平原地处东南,暂未触及。当时平原有静塞屯兵三千五百人正在发往平卢,颜真卿当即将其召回,又招募下属安德、平原、平昌、将陵、安陵、、长河七县贡选的武举生员和猎人射手及市井勇士,十天之内共得万余人,由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又选出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皓、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千夫长,分统各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平原城西门外举义誓师。颜真卿举酒下泪,登台陈辞:“国家之恩,戮力死辑,无以上报!”(《颜鲁公行状》) “焉有人臣,忍容巨逆?必当竭辑,龚行天讨!”(令狐 《神道碑铭》)军民感奋,无不义愤填膺,誓与平原共存亡。

    安禄山起兵时,打的是奉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很多民众受其迷惑。李平途经洛阳时,曾拜谒封常清,封将朝廷悬赏捉拿逆贼安禄山的告示交李平带回平原。颜真卿派人到附近各郡县广为散发,揭露安禄山的欺骗行径。平原义旗一举,周边各郡县纷纷响应。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景城司马李 、邺郡太守王焘等纷纷举起义旗,拥众或数千、或上万,派人到平原联络,共商平叛大计。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时摄任常山郡太守,叛军南下时假意归顺安禄山。颜真卿派外甥卢逖前往联络举义事宜,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叛将李钦凑,活捉叛将高邈、何千年,解送长安;一举收复军事要塞井陉,与平原形成犄角之势,打开了河北道与河东道太原府之间的通路。颜杲卿又到饶阳劳军,并向诸郡宣谕:“大军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诸郡,先下者赏,后至者诛。”(《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清池县尉贾载、盐山县尉穆宁联手起事,杀死伪署景城太守刘道玄,与清河县尉张澹一起投奔平原。应颜真卿之邀,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也率兵五千屯于平原城南,受命招兵买马,协助颜真卿平叛。由此,河北十七郡同日反正,复归朝廷,各路义军合兵二十万众,共推颜真卿为盟主,立志匡扶朝廷,平定叛乱。

    武邑县县尉李铣,因投奔义军,其母被伪县令庞宣远拘押。颜真卿拿出个人俸禄,募勇士搭救,不仅将李母救出,还杀死了庞宣远,一时人心益附。

    安禄山为了杀一儆百,命亲信段子光带着李 、卢奕、蒋清等三人的首级宣谕各郡,妄图胁迫各郡守投降。首级传到平原,段子光有恃无恐,威胁颜真卿说:“仆射十三日入东京,远近尽降。闻河北诸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殷亮《颜鲁公行状》)说完摆开三具首级。颜真卿确认是李、卢等三人之首,但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悲痛,当着众人的面说他与三人熟识,首级是假的,立命部下腰斩了段子光。待部下情绪稳定下来,颜真卿才哭诉事实真相,命人用蒲草扎成人形,与三具首级接续,穿戴整齐,备棺盛殓,祭奠三日后方安葬于城外。当时,卢奕脸上血痕犹在,颜真卿不忍用袍袖擦拭,竟俯下身去,用舌头把血迹舔舐干净,左右见状无不痛哭失声。

    义军声威大振,“居鲸之腹而刳其肠,履虎之尾而拊其背”( 《为留守贾尚书祭颜太师文》),切断了南下叛军与后方的联系,叛军在河北仅剩下范阳、 卢龙等重兵把守的六个郡。安禄山如骨鲠在喉,不得不暂缓攻打潼关,派史思明、蔡希德等回师北上,自河内攻击博陵、常山。颜杲卿举义仅八天,城防未能俱备,太原尹王承业又不肯发兵救助,孤军拒敌,寡难敌众,常山再度被叛军攻陷,颜氏一门,壮烈殉国者三十余人。颜杲卿和袁履谦兵败被俘,在洛阳天津桥被残害。

    常山陷落,堂兄殉难,国仇家恨融在一起,使颜真卿抗敌之志益坚。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朝廷加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本郡防御使。三月, 又加封为河北采访使。颜真卿采纳清河义军青年首领李 的建议,拨六千人西进支援清河县,并命令录事参军李择交、平原县县令范东馥等人率平原部众,会同清河、博平的军队进攻魏郡。在堂邑西南十里与叛将袁知泰部署在魏郡的白嗣深、乙舒蒙部二万余人相遇,经一昼夜激战,杀死叛军万余人,俘千余人,获战马一千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收复了北方重镇魏郡,取得了唐朝军队讨伐叛军以来的唯一一次大胜利。魏郡至堂邑一百里之间,百姓莫不欢欣鼓舞,送汤送饭犒赏义军。

    贺兰进明是颜真卿任监察御史时的同僚,任北海太守期间,因平定叛乱毫无战功而受到朝廷指责。颜真卿从大局着眼,诚恳邀请他到平原来共同抗敌,虽然自己职务比他高,却遇事即向他请教,以致“军权稍移于进明”(黄本骥《颜鲁公年谱》)。继而,贺兰进明率部攻打信都(今河北冀县),又久攻不下,后虽侥幸攻取, 却造成重大损失,引起朝廷不满。颜真卿出于怜悯,竟将堂邑之战的功劳让给他。结果贺兰进明因此而升为河北招讨使,而在堂邑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如李择交、范东馥等仅“微进资级”,李 等清河、博平两郡有功者则未见著录,更无赏赐,致使李 愤而离去,隐于民间。后来,颜真卿历尽周折,才将李 招回。

    堂邑战后,颜真卿声名远播,连叛军大本营也开始瓦解。远在渔阳的平卢游弈使刘客奴等计划杀死伪平卢辑度使吕知晦,使渔阳等地重归朝廷,为此派人过海来平原求助。渔阳是安禄山后方重地。颜真卿为了坚定刘客奴的决心,派判官贾载从水路运去军资十余万,并叫儿子颜颇随行,充当人质。当时颜真卿只有此子,年仅10岁,部众认为此事风险太大,再三劝止。颜真卿为顾全大局,执意不从,致使颜颇流落中原十余年。

    由于颜真卿所统义军的有力牵制,河东辑度使李光弼和朔方辑度使郭子仪所率唐军主力分别于天宝十五载二月和四月出井陉,先后收复了常山和赵郡。五月底,又大败史思明于嘉山,歼敌四万余。史思明坠马,扶着断枪落荒而逃。河北十余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归顺朝廷。洛阳叛军退路再次阻断。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有方,军纪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而部队因供应不足,时值盛夏还穿着冬装,颜真卿筹集布帛五万余匹,赶制军衣三万套,准备送往饶阳前线。

    形势对朝廷十分有利。李郭大军正包围博陵郡,并拟围剿范阳,一举捣平叛军巢穴。河北十余郡皆杀伪守将而降。洛阳叛军人心动摇,也准备撤兵北逃。不料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唐玄宗处置失当,致使形势急转直下。封常清、高仙芝不得已退守潼关后,按兵不动,监军宦官边令诚向唐玄宗进谗言,诬陷封常清“以贼摇众”,又说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玄宗偏听偏信,命令边令诚杀死封、高二将, 而以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讨伐叛军。

    哥舒翰身患中风病,已无法胜任统帅之职,多次固辞均得不到玄宗允准,所率八万人又多是临时招募来的新兵,所以仍采取封常清的办法,坚守不战,等待时机。唐玄宗怀疑哥舒翰别有图谋,在杨国忠的百般撺掇下,屡派宦官催促其出兵攻打洛阳。哥舒翰被逼无奈,捶胸痛哭,勉强出战。灵宝一役,唐军惨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继而长安陷落,玄宗仓皇西逃。太子李亨在灵武匆匆即位,李、郭被迫放弃河北,退回井陉。平原军衣也终于未能送达军中。除平原、博平、清河三郡外,河北诸郡再度落入叛军之手。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听到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的消息, 颜真卿立即派人秘密西行,用蜡丸封裹帛书,向肃宗汇报军情。肃宗加封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保留河北采访使,散官加银青光禄大夫。仿照颜真卿的办法,敕书也用蜡丸封裹,交来人带回平原。颜真卿当即把肃宗敕书宣谕河北,并派人分头到河南、江淮各地广泛宣传,从而保证了朝廷与各地义军的联络,使广大民众因京城陷落、玄宗出逃而造成的恐慌情绪得以迅速安定下来,重新树立起平叛的信心。

    此时,平原军资已竭,义军坚守遇到困难。颜真卿采纳李 的建议,由官府出钱收购景城盐,然后沿黄河设盐场出售,将所获利润供应军需,缓解了军资窘况。此法后来被第五琦大力推行,称“榷盐法”。

    至德元载十月,安禄山派史思明助尹子奇强攻河间。为解河间之围,颜真卿命和琳率精锐一万二千人驰援。距河间二十余里,义军突遭飓风袭击,一时天昏地暗,鼓声不能相闻。史思明趁机派重兵截击,致使义军全军覆没,河间随之失守,饶阳、景城、乐安等县也相继沦陷。平原、博平、清河三郡失去屏障,成为叛军的重点进攻目标。

    二十二日,安禄山派康没野波将平原城团团包围。此时平原城内军资将尽,外援又毫无希望,困守孤城已失去意义。在此形势之下,颜真卿征求部下的意见,对判官穆宁、张澹等人说:“贼势既尔,若委命待擒,必为其快心,辱国之命也。今将径赴行在,公以为何如?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以励天下,则王纲可振,死亦何恨。如复从事以责后效,则业不朽矣。”(令狐 《神道碑铭》)穆、张等人都表示赞成,于是决定撤离平原。康没野波对义军出城并未认真堵截,义军出城后,仅象征性地做出追赶的姿态,颜真卿等得以顺利撤离。

    此前,贾载等自渔阳返回后,颜真卿一直与刘客奴等保持密切联系,并再次派人越海北上接应。在平原沦陷以后不久,刘客奴终于率部回归朝廷。归来将士中,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等,后来均为朝廷立下了战功。

    中原沦陷,经河南西去已不可能,颜真卿一行只好渡河南下,经江淮平原进入荆襄。一路上,颜真卿仍念念不忘平叛大业,与沿途各道采访使商议组织兵马北上,可惜未能如愿。

    颜真卿率众到达襄阳时,正与朝廷派到南阳劳军的宦官将军曹日升相遇。当时南阳已被叛军围困许久,粮食都已吃光。曹日升决心冒死入城慰问将士,襄阳太守魏仲犀认为单骑闯城无异于送死。颜真卿激动地说:“曹将军不顾万死以致帝命,何为沮之!借使不达,不过亡一使者;达,则一城之心固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魏仲犀深以为然。在魏、颜等人精心策划下, 曹日升率十骑杀开血路进入南阳,全城欢呼雀跃,辑度使鲁炅和全城军民守城之志益坚。

第四辑  宦海沉浮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自灵武进驻长安西部的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当时朝廷初创,满朝文武不足三十人。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主管军事;李弼为户部尚书,主管民政。二人并为同中书门下平类事。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主管监察司法。颜真卿是在由襄阳北上途中于武当(今湖北省均县)接到这一任命的。他立即上表朝廷,认为未能守住平原,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竟然加官晋爵,使他于心不安,请求朝廷给他处分:“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宠荣过于尚书远矣!”(《让宪部尚书表》) 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与王承业、贺兰进明等人的冒功赚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满朝文武甚至肃宗皇帝都深受感动。

    颜真卿于至德二载四月到达凤翔,六月又受命兼任御史大夫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旧唐书·职官三》)。面对朝廷纲纪松弛的局面和部分朝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贤实多”(《谢兼御史大夫表》)的现象,颜真卿以振举朝纲为己任,秉公执法,对朝臣的过错知无不言。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面带酒容上朝,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敬父母,朝会时行为不检点,颜真卿立即上奏朝廷,使二人受到应有的处分。宰相房是武后时宰相房融之子,与颜氏家族一向交谊深厚,但他去年冬天率军平叛指挥失误,致有陈涛斜之败。兵败后竟称病不朝,不理政务,“日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高谈释、老,或听门客董庭兰鼓琴”(《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这样已属渎职,又公开袒护李何忌,纵容董庭兰收受贿赂。颜真卿不徇私情,据理弹劾,朝廷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少师。王府都虞侯管崇嗣恃宠而骄,在朝堂背向宫阙而坐,谈笑自若。颜真卿部属监察御史李勉弹劾,将其拘管于大理寺,但因肃宗特别优容,竟免于处分。管崇嗣不思悔改,反而更加骄横狂妄,随元帅、广平王、太子李 出征时,竟当着送行的唐肃宗和群臣的面,在太子上马之前跃马登鞍,目无礼法。颜真卿又据实劾奏,尽管肃宗仍以管年老有足疾而姑息宽宥,但满朝文武莫不为之儆肃。

    对大臣将相如此,对肃宗皇帝也如此。至德二载十月两京收复后,肃宗自凤翔返长安,在左司郎中李巽为中书省起草的祝文中,肃宗的署名用了“嗣皇帝”的称谓,颜真卿认为玄宗还在成都,这样署名不妥,建议改正。唐肃宗到达长安后,颜真卿认为玄宗出逃、京城陷落、太庙为叛军所焚是国家的耻辱,建议肃宗仿效春秋时鲁成公重返王宫时的做法,东向大哭三天。肃宗尽管很不情愿,但不得不照此办理。

    颜真卿尽职宪台,兢兢业业,于军国之事知无不言,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自然招致一些人的忌恨。而唐肃宗又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八个月后,宰相崔圆等人终以“事乖执法,情未灭私”(《同州刺史谢上表批答》)的罪名,劝肃宗罢去颜真卿在京中的职务,贬为冯翊太守。不久,冯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称刺史。

    同州地近长安,为京畿三辅之一,长安陷落时,一再遭安史叛军铁蹄践踏,“生灵涂炭,邑室空虚,杀伤者虽或盖藏,逃亡者尚未归复”(《同州刺史谢上表》)。面对此情此景,颜真卿十分焦灼。他对被贬外任之事毫不介怀,当即采取措施安定民心,招逃亡百姓返乡,医治伤病,抚恤亡孤,恢复生产,使同州地区的形势很快好转。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朝廷任颜真卿“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充本州防御使”(《蒲州刺史谢上表》)。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虽然安禄山已死,史思明投降,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仍拥兵六万,据有邺郡等七个郡六十余城,时时威胁着唐朝政权。颜真卿认真分析了蒲州“扼秦晋之喉、抚幽并之背”(同上)的重要军事地位,把防御叛军西侵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布置防守和医治战争创伤,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堂侄颜泉明的突然出现,颜真卿得以了解到堂兄颜杲卿蒙冤的真相。当年井陉大捷时,泉明奉父亲颜杲卿之命,与真定县令贾深、郡人翟万德等押解叛将高邈、何千年赴京,并献叛将李钦凑之首。安禄山伪宰相张通儒之弟张通幽时任内丘县丞,为开脱自己,请求与泉明等同时赴京。泉明等一到太原,张通幽竟勾结太原尹王承业,扣押泉明等人。王承业另写新表,将井陉大捷之功据为己有,派亲信赴京报捷。玄宗不辨真伪,即加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颜杲卿殉国后,张通幽又在杨国忠面前百般诋毁,贾深又不为作证,所以颜杲卿不仅未得褒扬,反而蒙受不白之冤。泉明后陷入叛军之手,历经磨难辗转来到蒲州。颜真卿得知事情真象后悲愤难抑,立即上表朝廷为堂兄申诉。五月二十八日,肃宗下诏追赠杲卿太子太保,谥“忠节”。子侄等被害者也受褒封。

    颜真卿又命泉明潜回河北,将常山殉难将士的妻小三百余人找回,一一安置。并找到了颜杲卿、袁履谦及杲卿之子季明、外甥卢逖等人的遗骸,予以重新安葬。颜真卿即在此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同年十月,由于御史唐的弹劾,颜真卿又被贬为饶州刺史。饶州地处江南西道东北,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省波阳县)。此地虽未遭叛军蹂躏,但因朝政不修,盗贼蜂起,民众苦不堪言。颜真卿一上任,首先整顿治安,大力缉捕盗贼,对为首作恶者,一经捕获,即行处斩,使凶顽之徒很快匿迹。德兴县妇女程小娘,父亲、兄长俱被强盗杀害,她自己亦被劫掳,后用计得脱,将受害情由上告州府。颜真卿得悉后,仔细询问案情,了解盗贼的隐蔽处所,随即差遣得力捕役将盗首擒获,磔之于市。临刑之日,程小娘亲刳匪首心脏祭其父兄,全州人拍手称快,自此“四境肃然”(黄本骥《颜鲁公年谱》)。

    饶州本以物产丰饶得名,初唐之际,所属各县连续丰收,“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清《饶州府志》)。天宝后期,由于徭役、捐税苛重,经济每况愈下,“安史之乱”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对此,颜真卿“简徭役,黜贪残,劝课农桑”( 同上),鼓励农民利用丘陵地多的特点广植桑麻, 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课最为诸路第一”(同上)。

    颜真卿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他注重教化,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志,无不提到他的德政。宋代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

    出于对书法的酷爱,颜真卿对前人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鄱阳荐福寺有块《荐福寺碑》,系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颜真卿珍爱不已,建亭覆盖,后人称之为“鲁公亭”。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初,颜真卿改任升州刺史, 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江宁为六朝古都,又扼长江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江淮经济发达,又是朝廷征收赋税的主要地区,系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所以,这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乎全局。凭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根据江北扬州的种种迹象,颜真卿预感到扬州长史刘展将要反叛朝廷。又象当年在平原那样,颜真卿一面密切注视江北动向,一面加紧修固江防,加强水陆战备,频繁视察各关卡要塞,训练士卒,整肃军纪,以应付突发事变。当时驻扬州的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李 却密奏朝廷,以为颜真卿无事生非。后来,刘展果然发动叛乱,横行江淮,致使百姓惨遭荼毒。

    乾元三年(760年)正月,颜真卿因李 诬告入京改任刑部侍郎。 这次任职虽仅短短七个月,但他不屈从权贵,与当权用事、势倾朝野的殿中监李辅国等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此前唐玄宗于至德二载十二月自成都返京后被尊为太上皇,住在皇城以外的兴庆宫,因多次召见官吏而引起肃宗的猜忌。权臣李辅国为了讨肃宗欢心,便乘肃宗生病之机,假传谕旨,请太上皇游览西宫,进而武力将其劫持到甘露殿,直接处于肃宗的控制之下。朝臣们对李辅国这一肆无忌惮的做法十分不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话。颜真卿毫不畏惧,立即起草了一份请问太上皇是否平安无事的奏章,联络一百多名同僚签名,由他带领,向肃宗进呈,表示了对李辅国的抗议。李辅国恨之入骨,恰遇御史中丞敬羽告颜真卿“言事忤旨”,便乘机怂恿肃宗将颜真卿贬到距长安二千余里的蓬州任长史,官阶由四品降到六品。

    在蓬州,颜真卿不以官职升降为念,仍一如继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百姓排忧解难。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辞世,代宗即位,李辅国被杀。五月,颜真卿被任命为利州刺史,因羌人围城,未就任。十二月,经户部侍郎刘晏推荐,入朝接替刘晏任户部侍郎。继而,因“郁然词宗,雅有朝望”( 《谢吏部侍郎表批答》),在宝应二年(763年)三月改任吏部侍郎,并恢复任平原太守时旧阶,散官为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八月,迁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未就任。又改为尚书右丞(一说尚书左丞)。

    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 羌等二十余万人大举进兵中原,入大震关,占奉天,直逼京城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长安陷落。此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的太师、中书令仆固怀恩不满意朝廷给予的待遇,拥兵自重,拒不入朝,与朝廷关系逐步恶化。这就使朝廷面临的局势更加危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扈从代宗一起到达陕州的颜真卿主动向代宗提出请求,愿意到汾州劝谕仆固怀恩入朝,代宗没有允许。

    十二月,关内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赶走吐蕃军队,克复了长安。当代宗自陕州回京时,颜真卿依照礼法,请求代宗先拜谒五陵九庙,然后回宫。当时,判元帅行军司马元载已接替李辅国掌握朝廷权柄,此人贪赃枉法,作恶多端,倚仗权势,专横霸道。因与颜真卿政见每每不合,元载总想找机会加害。对颜真卿提出的拜谒五陵九庙一事,他讥讽地说:“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颜真卿愤怒地回答:“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邪!”(同上)代宗权衡再三,还是听从了颜真卿的意见。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任命颜真卿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同时让他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前往汾州劝谕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对代宗说:“陛下在陕,臣往,以忠义责之,使之赴难,彼犹有可来之理;今陛下还宫,彼进不成勤王,退不能释众,召之,庸肯至乎……陛下不若以郭子仪代理怀恩,可不战而服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代宗听从了这一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颜真卿这一建议的正确性。

    三月,颜真卿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由于他正色立朝,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出于对他的尊敬,人们不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鲁公”。

    十一月,郭子仪、郭 父子率部自泾阳凯旋而归,代宗命百官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欢迎。安排座位次序的尚书右仆射郭英 为谄媚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不顾朝廷礼仪,把鱼排在仆射一列,超出了他应在的位次。对此,百官敢怒而不敢言。颜真卿于会后致书郭英 ,对他这种“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僚之侧目”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斥为“亦何异清昼攫金之士哉”。这就是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座位帖》。郭、鱼二人自此不得不有所收敛。

    元载本与李辅国是一丘之貉。李辅国死后,元唯恐有人攻讦他的恶行,便通过御史中丞李进以代宗的名义向百官宣谕:“诸司官奏事颇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多挟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诏谕一下,朝野哗然。颜真卿不顾个人利害,凛然而起,写奏章给代宗,反对这道堵塞言路的谕旨:“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焉……今天下兵戈未戢,疮 未平,陛下岂得不日闻谠言以广视听,而欲顿隔忠谠之路乎!臣窃闻陛下在陕州时,奏事者不限贵贱,务广闻见,乃尧、舜之事也。凡百臣庶以为太宗之理可翘足而待也。臣又闻君子难进易退,由此言之,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使御史台作条目,不令直进。从此人人不敢奏事,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耳。天下之事,方钳口结舌,陛下后见无人奏事,必谓朝廷无事可论,岂知惧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凡百臣庶以为危殆之期又翘足而至也。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同上)奏折被宦官传抄出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播,影响很大,这就是著名的《论百官论事疏》。

    永泰二年(766年)二月, 代宗命颜真卿以刑部尚书的身分代替太常寺卿祭祀太庙,颜真卿将祭器不曾整治的情况如实报告朝廷,元载乘机诬他讪谤时政,奏请代宗贬颜为硖州别驾,继而又改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

    对于年近花甲的颜真卿来说,这是一生中遭贬谪最甚的一次。虽然他心情凄凉交臻,但忠义之心丝毫不改。他在给晚辈绪汝的书信(即《守政帖》)中说:“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绪汝等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为国守政,“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由吉州别驾起复为抚州刺史。在抚州四年, 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经常泛滥淹没农田的现状,他集资鸠工,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大历六年(771年)闰三月,颜真卿罢抚州刺史。次年十一月, 又被任命为湖州刺史,第二年正月至任。在湖州五年,他“以杭州富阳丞李 为本州防御副使,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器、昱等,而境内晏然”(殷亮《颜鲁公行状》)。

    在撤离平原郡后的二十七年内,长期在地方任职,所在之地形势比较安定,颜真卿采取与民休息的方针,公余之时,广泛地结交儒、佛、道、宦各方友朋。或探讨学问,著书立说;或团聚宴饮,吟诗联句;或寄情山水,寻访遗踪;或筑路建亭,修缮寺观,于地方文化及公益事业建树颇多。

    颜真卿懿文硕学,襟怀坦荡,虚己下士,待人热诚,结交了众多的海内文儒之士;他爱惜人才,奖掖后进,许多人慕名投效,追随左右。在饶州,他与邑校蔡明远交契,后来他卸任北归,绝粮江淮间,蔡明远载米济之,有《与蔡明远书》记其事。鲁山县人元结“自湖北大冶猗洞迁居江州 溪,颜真卿与之游预,且规其苟戏”(朱关田《颜真卿年表》),结为忘年之交。在抚州,当地文士左辅元、姜如璧等倚颜为门墙,奉事唯谨,并全力协助他增广旧著,整理诗稿。据清人黄本骥考证,在湖州,与颜真卿交往的文士多达八十余人。其中,参与编纂《韵海镜源》、见于颜真卿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的有五十八人,参与吟诗联句的有二十四人,见于《颜鲁公行状》及《续仙传》的有三人。著名人物除诗僧皎然外,尚有《渔父词》作者玄真子张志和、茶圣陆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 、以擅长五言诗而名闻天下的皇甫曾、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亮直有父风”的萧颖士之子萧存及女婿柳淡等,或为隐逸至友,或为文学知己。又如李 、权器、大理司直杨昱、国子助教褚冲、评事汤衡、太祝柳察、长城丞潘述等,或帮助处理政务,或参与著述,或为诗友。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佛、道盛行。颜真卿原本熟谙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与僧侣、道士的交往明显增多,并热心宗教活动,其诗文、书法创作也多与此有关。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在贬赴饶州途中,他登华山,谒金天王祠,书《华岳庙题名》。在饶州,出于对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茅山道士李玄靖的追慕,他派专人致书,“以抒诚恳”。上元元年(760年)七月, 他擘窠大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并乞御书题额,对肃宗帝设放生池的“好生之德”极力颂扬。永泰二年(766年)六月,在贬吉州途中,他登庐山,游东林寺、西林寺,与熙怡、 法真结为参禅之侣,并有《东林寺题名》和《西林寺题名》。在吉州,他游青原山靖居寺,结识寺僧智清、明刚,并有《靖居寺题名》。

    在抚州四年,他也热心于道教活动。初到临川,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 他派人赴崇仁县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三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增修观宇之举备加称赞。同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复的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六年(771年)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 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颂述律宗传授渊源。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对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

    大历六年八月,自抚州返京,途经上元,专程作茅山游,表达了对已故道人李玄靖的崇敬。年底,游吴县虎丘,出于对前代道士清远的敬重,刻其诗于石壁,并作诗记其事。第二年五月,至宋州,适逢刺史徐向为旧主田神功设八关斋会,颜真卿应徐之邀撰书《八关斋会报德记》予以称颂。九月,在东都洛阳邂逅书僧怀素,相见恨晚,为怀素《草书歌行集》作序。大历八年(773年)正月,至湖州任所, 得遇妙喜寺高僧皎然,二人一见如故。“皎然不仅是颜真卿《韵海镜源》的忠实支持者,又是颜真卿开创联句形式的最大响应者。”( 嵇发根《颜真卿刺湖五年事迹初探》)“亲密友谊,当远胜于他人。”(朱关田《颜真卿传》)大历十一年(776年),应李玄靖弟子韦景昭之请,为其师李玄靖撰写碑文,并于第二年五月正书刊石,立于茅山玉晨观。在湖州,颜真卿还与云游到此的著名道士吴筠过从甚密,皎然曾有诗《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林屋洞》记述饯别情景。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颜真卿在西京奉命谒拜昭陵,过瑶台寺, 作《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诗,表达了对僧人圆寂的怀念之情。

    在与文朋诗友的交往中,颜真卿著述和诗文创作收获颇丰。在吉州,他的诗作辑为《庐陵集》十卷;在抚州,门人左辅元帮他编次《临川集》十卷;在湖州,又编成《吴兴集》十卷。《韵海镜源》一书,在平原南撤时大部分书稿丢失。在抚州,经左辅元、姜如璧等人协助,又重新进行增补,成书五百卷。在湖州,经儒、释、道诸方贤哲之士鼎力相助,正经之外,又补充释、道等内容,然后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成为一部音韵学巨著。正如黄《汉学堂经解》所说:“自有声韵以来,其撰述该备,未有如颜公此书者也。”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表、奏、疏、状、序、记、碑铭等,并将联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创作了《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和《竹山联句》等。

第五辑  义殉蔡州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载因罪被杀。八月,经中书侍郎杨绾、 门下侍郎常衮推荐,颜真卿自湖州入京任刑部尚书。第二年,颜真卿七十岁,三次上书请求致仕,均被朝廷驳回。代宗既爱其才,又见其身体尚健,所以有心挽留,不久改任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即位。颜真卿又兼任礼仪使,参定朝廷礼仪。曾上《请除 服奏》、《请除素练听政奏》、《请复七圣谥号状》、《论元皇帝祧迁状》、《更定婚礼奏》等奏章,并编次《元陵仪注》一书,于制订和更正朝廷礼仪多有建树。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任宰相。 他本是元载的余党,又不能容忍颜真卿的正直敢言,于是奏请德宗免去了颜的吏部尚书职务,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保留礼仪使。太子少师为正二品,虽然职位尊显,但并无实权。不久卢杞接替杨炎为相。此人系玄宗朝宰相卢怀慎之孙、“安史之乱”时在洛阳被害的御史中丞卢奕之子。虽为忠良之后,但行事做人与其祖、父大相径庭。他为人阴险狠毒,更不能容忍颜真卿的耿直忠介,于是免去了颜的礼仪使,升太子太师,为从一品。虽位极人臣,其实则徒具虚名。卢杞还千方百计想把颜逐出朝廷,派亲信试探颜的态度,问他到哪里担任节度使合适。颜真卿当然清楚卢杞的用心,亲自到中书省质问:“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卢杞听后“矍然下拜”(同上),表面上敬服, 内心却更加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时的形势是,各地的节度使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是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军队不听朝廷调遣,职位传给子侄或部将。他们大多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旧部,拥兵自重,野心勃勃。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幽州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恒冀观察使王武俊同时称王,以朱滔为盟主。十二月,原受命讨伐李纳的淮宁、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李希烈竟与李纳等勾结,占据许州,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又攻陷汝州,包围郑州,威胁洛阳,朝野震恐。

    德宗仓皇无计,卢杞趁机建议:“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昏聩的德宗听信了卢杞的话, 派颜真卿以淮西宣慰使的身分前往许州劝谕李希烈。颜真卿明知这是卢杞排除异己的奸计,但想到朝廷的安危,自己前往劝谕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于是,他抱定以死报国之志,“受命之后,不宿于家,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请赎太师颜真卿归朝疏》),立即动身起程,随行只有侄子颜岘和家僮银鹿等数人。

    消息传开,满朝文武“闻之失色”。检校司徒李勉立即秘密上奏章给德宗,认为颜真卿此去很难生还,这样轻率地损失一位元老,是朝廷的耻辱,建议立即召回。同时,李勉还派人去追赶,想在中途留住颜真卿一行。但当派出的人员赶到东都洛阳时,颜真卿已经过去多时了。

    颜真卿一行乘驿马到达洛阳时,河南尹郑叔则曾加劝阻说:“(李希烈)反状已然,去必陷祸,且须后命,不亦善乎!”颜真卿坚定地说:“君命也,焉避之!” (殷亮《颜鲁公行状》)然后毅然前行。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底,颜真卿抵达许州,还未来得及宣谕诏旨, 李希烈的养子们即率众把颜真卿包围起来,口中不停地谩骂,刀尖指着颜真卿的鼻子,大有生吞活剥之势。颜真卿凛然自若,词不屈,色不挠,大声呵斥李希烈无礼。李希烈假惺惺地上前用身体护住颜真卿,将众人斥退,把颜真卿一行安置到馆舍中。

    颜真卿向李希烈宣读皇帝的诏谕,责以大义,叫他悬崖勒马,不得与朝廷作对。李希烈连声说他本没有反叛之意,愿意罢兵休战,请颜真卿上书朝廷为他洗刷罪名。然后多次假托颜真卿的名义上奏章,为自己谋反开脱,并无理地要求割据汴州等数十郡,但这些奏章均被卢杞扣留。颜真卿深知前途叵测,在家信中,一再嘱咐儿子们“严奉家庙,恤诸孤”(《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

    李希烈开始并未打算扣留颜真卿,只想让他回京后替自己辩解。在离许返京的饯行宴会上,颜真卿又见到了原汝州别驾李元平。李元平系皇帝宗室,被李希烈擒获后吓得屎尿齐出,拱手投降。此前,在李希烈授意下,李元平曾厚颜无耻地劝颜真卿归顺,颜真卿厉声叱责:“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颜真卿传)说得李元平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这次一见面,颜真卿又毫不留情地斥责他背主失节。李元平恼羞成怒,怂恿李希烈改变主意,把颜真卿软禁起来。

    这时候,自封为王的朱滔、王武俊、李纳、田悦四家都派使者前来上表称臣,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便对颜真卿说:“四王见推,不谋而同。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耶?”(黄本骥《颜鲁公年谱》)颜真卿义正辞严地说:“此乃四凶, 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同上)说得李希烈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几天后,李希烈宴请四家使者,请颜真卿作陪。席间,优伶们的表演大肆侮辱朝廷,颜真卿非常气愤,他当众指责李希烈:“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说罢拂袖而起。李希烈忙叫优伶们退下。这时候,四家使者注视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同上)颜真卿正告他们说:“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 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同上) 满场哑口无言。

    李希烈见劝诱不成,便又改用威胁的办法,命令十几个士兵严加看管,并在院子里挖一深坑,扬言再不屈服就活埋。颜真卿处之泰然,对李希烈说:“死生有定,何足多端相侮哉?但以一剑见与,公即必睹快事,无多为也。”(殷亮《颜鲁公行状》)李希烈不得不赧然道歉。

    三月,淮西应援招讨使张伯仪战败于安州,李希烈命部下把张的旌节和死难将士的首级送到囚室,夸示自己的战绩。颜真卿悲愤至极,失声恸哭,自床投地,晕绝许久,自此不与叛将答言。

    八月,李希烈围困襄城。朝廷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部援救。十月,泾原兵众

出长安,至 水哗变,重返京城,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变兵立废处京城的太尉、

原泾原节度使朱 为帅,公开叛乱。李希烈之弟李希倩为叛军骁将,与其兄互通声

气,李希烈反叛之心益坚。

    十月,李希烈的部将淮宁都虞侯周曾、镇遏兵马使王玢、押牙姚詹、韦清等受颜真卿精神的感召,秘密与唐军取得联系,想突袭李希烈,事成后奉颜真卿为节度使,归顺朝廷,因事机不秘而被害。颜真卿在囚室为周曾等反正将士设祭,他哀惋凄绝的祭词使看押的兵士无不欷流泪。

    李希烈意识到颜真卿在自己身边对稳固军心不利,于是把他转移到汝州龙兴县佛寺囚禁。

    十二月,李希烈攻下汴州,准备称帝,但他不懂即位仪式,便派人询问颜真卿。颜真卿严正地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下同)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僭号称帝,建国号为“大楚”, 定年号为“武

成”,以汴州为大梁府。为再一次胁迫颜真卿屈服,李希烈命令部将辛景臻、安华

在佛寺院中架起柴堆,泼上油,把火点燃后威逼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

颜真卿一言不发,昂首挺胸,投身赴火。辛景臻急令部下扶回。

    颜真卿被扣押期间,朝廷许多正直之士都曾设法搭救。当时,李希烈的母亲、李希烈妻子的祖母和妹妹均被关押在长安大理寺。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张荐等人多次上书德宗,要求以三人赎回颜真卿,但奏折均被卢杞扣压。

    兴元元年五月,京畿渭北商华兵马副元帅李晟收复京城,平定了朱 叛乱,李希倩等被处死。李希烈对朝廷更加仇视,颜真卿的处境也更加险恶。

    闰十月,李希烈部将李澄在滑州投降朝廷。十一月,宋亳节度使刘洽、幽州行营节度使曲环联兵三万,于陈州城西大败李希烈部将翟崇晖,乘胜进攻汴州。李希烈逃奔蔡州。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五日,颜真卿被李希烈挟裹移囚到蔡州, 关押在龙兴寺中。他审时度势,知道活着回朝已不可能,于是给朝廷写了遗表,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他曾平静地指着囚室的西墙下对身边的人说:“吾殡所也!”

    正月十九日,颜真卿书写了平生最后一件书法作品《移蔡帖》。在帖中,颜真卿无限悲愤而又坚定地写道:“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表达了对平定叛乱的必胜信念和对朝廷的无限敬仰之情。八月(颜真卿殉难日, 唐殷亮《颜鲁公行状》作“八月二十四日”,清黄本骥《年谱》记为“八月十三日”,今人朱关田《颜真卿年表》为“八月十二日”。), 李希烈见颜真卿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于是决定缢杀颜真卿。辛景臻和太监宫翌等接到行刑的命令后对颜真卿说:“有敕!”颜真卿急忙跪拜。辛又说:“宜赐卿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辛等回答:“从大梁来。 ”颜真卿愤怒地说:“乃逆贼耳,何敕耶!”说罢从容就义,年七十七岁。

    尽管李希烈封锁消息,噩耗还是传了出来。江西节度使、嗣曹王李皋正率军讨伐李希烈,听到颜真卿遇难的消息后,伏在马背上大哭起来,部下也都失声恸哭。

    颜真卿殉难后,尸体被埋葬在罗城西道南里。( 见唐李皋《请表太师颜真卿忠节疏》。)贞元二年(786年)正月二十二日,唐德宗辍朝五日,以示哀悼。四月,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鸩杀,淮西叛乱平定。陈仙奇遣军将营护送颜真卿神榇归京师。颜真卿子颜 、颜硕迎丧至汝州襄城,权葬汝州。十一月,颜真卿的灵柩被运到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安葬。诏赠颜真卿为司徒,谥“文忠”。

第六辑  颜真卿年表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  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父惟贞四十岁,时任太子文学。姑母真定五十六岁。伯父元孙四十二岁,时任著作佐郎。舅殷践猷三十六岁,时任杭州参军。次兄允南十六岁,五兄幼舆七岁。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二岁  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 父惟贞迁薛王友。弟允臧生。

   景云二年(711年)  三岁  伯父元孙以太子舍人独掌令诰。七月,父惟贞去世。真卿随母殷氏寄居长安县通化坊舅父殷践猷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四岁  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 八月改元“先天”。伯父元孙出为润州长史。

   先天二年(713年)  五岁  二月,伯父元孙任滁州刺史。十二月,改元“开元”。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  八岁  伯父元孙迁沂州刺史。不久遭人诬陷, 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开元五年(717年)  九岁  舅父殷践猷授秘书省学士。

   开元六年(718年)  十岁  舅父殷践猷迁曹州司法参军, 同年由秘书省学士改

充丽正殿学士。

   开元九年(721年)  十三岁  七月,舅父殷践猷去世。真卿随母南下, 寄居于

外祖父吴县令殷子敬官舍。

   开元十年(722年)  十四岁  伯父元孙起为濠州刺史、中书令。

   开元十五年(727年)  十九岁  次兄允南以挽郎选,授鹑觚县尉。

   开元十六年(728年)  二十岁  颜真卿取字清臣,别号应方。

   开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四岁  七月,伯父元孙去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二十五岁  通过国子监考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二十六岁  正月,参加尚书省科试,所作《梓材赋》、

《武库诗》受到典士主试人孙逖赏识。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有《雁塔题名》。本年,与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结为伉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二十八岁  参加吏部铨选,所试《三命判》选为甲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着手编纂《韵海镜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二十九岁  任校书郎。正月,至相州, 撰《周太师尉迟迥碑铭》。七月,姑母真定去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三十岁  任校书郎。季春, 次兄允南授右卫武兵曹参军。母殷氏去世于洛阳,兄弟并丁内忧。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三十一岁  在洛阳为母守丧。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三十二岁  继续为母守丧。 堂兄偃师县丞春卿去世,临终以子女托付真卿。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三十三岁  服除,返长安待职。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三十四岁  正月,改元“天宝”。九月十八日, 经扶风郡太守崔荐举,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考试,及第。十月,任京兆府醴泉县县尉。本年,弟允臧入仕,任太康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  三十八岁  四月,经关内道黜陟使王 荐举, 由醴泉县尉升任长安县尉,散官加通直郎。本年,子颇生。

   天宝六载(747年)  三十九岁  迁监察御史,巡复诸陵。秋,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十一月,奉命赴东都赐杨慎名自尽。

   天宝七载(748年)  四十岁  任监察御史。八月,充河西、 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平反五原郡冤狱。

   天宝八载(749年)  四十一岁  任监察御史。春,再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弹劾朔方某县令郑延祚兄弟不孝。返京,弹劾金吾将军李延业不守法度。六月,五兄幼舆由新息县主簿迁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八月,迁殿中侍御史。不久,因援救御史中丞宋浑,为幸臣杨国忠所忌,出为东都畿采访判官。

   天宝九载(750年)  四十二岁  五月,撰《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七月十三日,幼舆去世。八月,再任殿中侍御史。十二月,升侍御史。本年,次兄允南任左补阙。

   天宝十载(751年)  四十三岁  三月,由侍御史改任兵部员外郎,判南曹, 散官加朝议郎。本年,弟允臧以制举及第,授延昌县令。

   天宝十一载(752年)  四十四岁  三月,兵部改为武部,任武部员外郎。本月,立自撰并正书《郭虚己碑》、《郭揆碑》。四月二十二日,在千福寺内立应楚金禅师之请所书《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同月,书《扶风夫子庙碑》。

   天宝十二载(753年)  四十五岁  六月,遭宰相杨国忠排挤, 自武部员外郎出任平原郡太守。

   天宝十三载(754年)  四十六岁  任平原郡太守。举荐处士张镐, 张入朝为左拾遗。察知安禄山反状,遣使入朝密奏,并预为战备。十二月,安禄山遣判官平冽等巡按平原,颜真卿与之同游东方朔神庙,正书并篆额晋夏侯湛撰《东方朔画赞碑》,撰书并题额《东方朔画赞碑阴记》。本年,与渤海郡人封绍、高 及族弟颜浑等修《韵海镜源》,成二百卷。

   天宝十四载(755年)  四十七岁  十一月初一,撰书《东方先生墓碑》。 初九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引兵南下,直趋洛阳。两河郡县大部陷落,唯平原城守俱备。真卿派人至长安奏报,并招募勇士万人。年底,安禄山陷洛阳,遣段子光等携东都留守李 等三人首级至平原。真卿腰斩段子光,祭奠烈士,誓师拒叛。河间、济南、饶阳、景城、邺郡等地义军归平原,推真卿为盟主,合兵二十万。真卿联络堂兄常山太守杲卿共举义旗。杲卿杀叛将李钦凑,夺回军事要塞井陉,与平原成犄角之势。河北十七郡复归朝廷,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天宝十五载(756年)  四十八岁  正月,杲卿壮烈殉国。 朝廷拜真卿为户部侍郎充本郡防御使,仍为平原太守。三月初,真卿联络清河、博平二郡,以三郡之兵在堂邑西南大破叛军袁知泰部,收复魏郡,军声大振。真卿让功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平卢游奕使刘客奴谋以渔阳归朝廷,真卿派员跨海遣送军资,并以子颇为质。三月二十九日,朝廷加真卿为河北招讨采访使。六月初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西奔。十七日,长安陷落。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以河北招讨采访使守平原,散官加银青光禄大夫。有《皇帝即位贺上皇表》和《访求清河行人李华牒》、《修书帖》等。十月,真卿遣和琳率义军救河间,为叛军所败。二十二日,安禄山指使康没野波进攻平原,真卿率部弃城南下,渡黄河,从水路至荆、襄。与各道采访使计会兵马未成。本年,次兄允南迁司膳郎中,弟允臧迁监察御史。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  四十九岁  二月,肃宗至凤翔。真卿北上,至武当,诏授宪部尚书。四月,至凤翔,有《让宪部尚书表》。弹劾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在朝班不肃。六月,代韦陟为御史大夫,有谢表。弹劾宰相房曲以私情。十月,弹劾王府都虞侯管崇嗣不遵礼法。十九日,扈从肃宗由凤翔出发,二十三日至长安,奏请肃宗先祭太庙,东向哭三日然后入宫。十一月二十八日,为宰相崔圆所忌,贬为冯翊太守。十二月,冯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称刺史,有谢表。途经阳,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本年,次兄允南迁司封郎中,弟允臧迁殿中侍御史。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五十岁  二月初五日,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 十七日,朝廷赠真卿祖显甫华州刺史。三月五日,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使持节蒲州诸军事,封丹阳县开国侯,有谢表。四月,有《谢赠祖官表》。五月二十八日,朝廷追赠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有谢表。侄泉明赴河北找回常山死难将士遗属三百余人,求得父杲卿及兄季明等人尸骨。九月三日,真卿撰行书《祭侄文稿》。十月初,因御史唐诬告,贬为饶州刺史。九日,途经华阴县,登华山,游金天王祠,有《华岳庙题名》。二十一日,至洛阳,扫拜伯父元孙墓,撰书《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乾元二年(759年)  五十一岁  任饶州刺史。时饶州一带盗匪横行, 真卿智擒盗首,四境肃然。见欧阳询所书《荐福寺碑》,建亭护之。六月九日,除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有谢表。查知扬州长史刘展有反叛之心,预为战备。冬,撰《天下放生池碑铭》。本年,真卿遣专使致书茅山道士李玄靖,“以抒诚恳”。有《与蔡明远帖》。

   乾元三年(760年)  五十二岁  正月, 因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李 以“无故生事”参奏,入京任刑部侍郎。闰四月十九日改元“上元”。七月,上《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擘窠大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八月,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内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蓬州长史。至阆州新政县,撰《鲜于氏离堆记》。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五十三岁  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夏,撰《李齐物神道碑铭》。九月二十一日,去“上元”年号,只称“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为岁首。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  五十四岁  四月初五日,太上皇崩。十五日, 改元“宝应”。十八日,肃宗崩。二十日,代宗即位。五月,拜颜真卿为利州刺史,因羌人围城,未就任,奉诏入都。十六日,正书《鲜于氏离堆记》。十一月十日,次兄允南去世。十二月下旬,代刘晏任户部侍郎,有谢表。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  五十五岁  三月,改任吏部侍郎, 复银青光禄大夫阶,加上柱国,有谢表。正书《唐赠太常卿韦缜神道碑》。七月十一日,改元“广德”。八月二十七日,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有谢表。未就任,由卫伯玉代任,迁尚书右丞。十月初七日,真卿扈从代宗奔陕州,吐蕃进据长安。十一月,书父惟贞《秘书少监告》、母殷氏《兰陵郡太夫人告》。十二月长安收复,奏请代宗先谒五陵九庙然后还宫,与宰相元载抵牾。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五十六岁  正月,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奉诏宣谕仆固怀恩,未行。留知省事。二月,书《与李太保帖》。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八月,撰《和政公主神道碑铭》。十一月,撰《与郭仆射书》,谴责尚书右仆射郭英 排座次时谄媚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撰并正书《郭氏家庙碑》,行书《郭公庙碑阴记》,撰《李光弼神道碑铭》。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五十七岁  正月,改元“永泰”。本月, 任吏部尚书,上《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八月,为座师孙逖文集作序。闰十月,撰并正书《颜元孙神道碑铭》(一说此碑铭书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迁葬伯父颜元孙夫妇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时。)。弟允臧任江陵少尹。

   永泰二年(766年)  五十八岁  宰相元载专权,惧朝臣论奏其短, 以代宗旨宣谕:“……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真卿上《论百官论事疏》切谏。二月,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真卿为硖州别驾。十一日,有《硖州帖》。三月,又改贬吉州别驾。道出浔阳,书旧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于蒲塘客舍,作《蒲塘辨》。六月登庐山,有《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十月,撰《左金吾卫大将军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铭》。十一月十二日改元“大历”。本年,撰《颜显甫碑》。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五十九岁  任吉州别驾。正月,有《鲜于仲通碑》。十二月,游青原山靖居寺,书《靖居寺题名》。又书“祖关”二字。本年,有《守政帖》。

   大历三年(768年)  六十岁  在吉州,与僧、道、儒、 宦各界友人诗酒讲论,诗文辑成《庐陵集》十卷。四月,起为抚州刺史。有《书马伏波语》。在抚州人左

辅元、姜如璧等人帮助下整理旧编《韵海镜源》。十月五日,弟允臧去世。

   大历四年(769年)  六十一岁  正月,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 三月,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华姑仙坛碑铭》。四月,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颜允南碑》、《颜乔卿碑》、《颜幼舆碑》、《颜允臧碑》等。本年,《韵海镜源》增广至五百卷。

   大历五年(770年)  六十二岁  正月一日,书“逍遥楼”三大字。三月, 撰《赠梁州刺史徐秀碑》。五月,撰书《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又书自撰《唐大斌令殷摄碑》。十二月,撰《广平相国宋 神道碑铭》,撰书《元子哲遗爱碑》、《张景倩碑》等。本年,兴修水利,“治陂灌田,民赖其利”,书《千金陂碑》记其事。

   大历六年(771年)  六十三岁  三月,撰书《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闰三月,罢抚州刺史。四月,书自撰《麻姑仙坛记》,分大、小两种字体。六月,书前道州刺史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左辅元等辑其诗文成《临川集》十卷。八月,返京途经上元县,游茅山。撰《横山庙碑》、《慈恩寺常住庄田地碑》。十一月,拜十三世祖颜含墓,书自撰《颜含大宗碑》、《颜默碑》。游吴县虎丘,书“虎邱剑池”四字。正书《清远道士游虎邱诗》,有《题虎邱清远道士诗后》诗。

   大历七年(772年)  六十四岁  春,送旧友刘太冲西游, 有《送刘太冲序》。四月,正书晋李阐序宋颜延之铭《颜含碑》,立《颜默碑》。五月,赴宋州,作《八关斋会报德记》;赴汴州,撰书《开元寺僧碑》。九月,经郑州至洛阳,与书僧怀素相遇,为《怀素上人草书歌》作序。二十五日,正书《广平相国宋 神道碑铭》。十一月,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本月,迁葬伯父颜元孙夫妇(一说系迁葬颜真卿母亲兰陵郡太夫人殷氏。)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撰书《臧怀恪碑》、《与夫人帖》、《元结墓碑》等。

   大历八年(773年)  六十五岁  正月,至湖州任所。公务之暇, 召集文士于州学及放生池讨论《韵海镜源》,删繁补阙。建韵海楼、三癸亭。与僧皎然等交游,有《赠僧皎然》等诗歌多首。又与文士宴会联句,主要联句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等。七月,追建放生池碑。十二月,撰书《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大历九年(774年)  六十六岁  正月,正书伯父元孙《干禄字书》, 立石于刺史宅东厅院内。删削《韵海镜源》成三百六十卷,有《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述此事。三月,与诸文士作《竹山联句》。七月,书旧撰《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并撰碑阴记。八月,诗人张志和自会稽到湖州,真卿与张结成莫逆之交,为其更新舴艋。本年,撰并正书《颜杲卿碑》。

   大历十年(775年)  六十七岁  春,奉和张志和《渔父词》五首。 长子颇自河北来湖州相认,父子团聚。七月,湖州洪水泛滥,真卿书《湖州帖》记述灾情。十月,撰书《欧阳 碑》。十一月,有《刘中使帖》。

   大历十一年(776年)  六十八岁  诗文辑成《吴兴集》十卷。四月, 作《崔孝公宅陋室铭》。本年,撰《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神道碑铭》。挚友张志和溺水而亡,撰《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整治白 洲,筑八角亭及茅亭,书南朝梁吴兴太守柳恽诗于亭上。撰《李玄靖碑》。

   大历十二年(777年)  六十九岁  二月,作《送辛子序》。三月, 宰相元载获罪。四月十二日,朝廷召真卿回京。作《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湖州石柱记》、《湖州射堂记》等。五月,撰书《项王碑阴述》,书《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神道碑铭》、《李玄靖碑》、《殷君夫人颜氏碑》、中书侍郎杨绾撰《李抱玉碑》。八月,经杨绾和门下侍郎常衮推荐,任刑部尚书。十一月,献《韵海镜源》于朝廷。为前京兆尹杜济撰书墓志铭及神道碑铭。

   大历十三年(778年)  七十岁  正月,三次上表请求致仕,未得准许。 二月,奉命谒昭陵,过瑶台寺,有《使过瑶台寺有怀园寂上人》诗,书《瑶台帖》。三月,改任吏部尚书。书自撰《广平相国宋 碑侧记》,书《广平帖》。

   大历十四年(779年)  七十一岁  五月,代宗崩,德宗即位。 真卿以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六月,上《请除 服奏》、《请除素练听政奏》,书《扶风王马 碑》。七月,上《请复七圣谥号状》。十月,有《论元皇帝祧迁状》。书《颜勤礼碑》。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七十二岁  正月,改元“建中”。 在敦化坊祖宅建颜氏家庙。六月,撰并书《颜氏家庙碑》,七月初一刊毕。作《世系谱序》,著《颜氏家谱》一卷。八月二十七日,改任太子少师,仍充礼仪使,授光禄大夫。有《自书告身》。十月,朝廷封真卿子右率仓曹 为沂水县男,秘书省正字硕为新泰县男。撰《家庙碑后记》、《家庙碑额阴记》。十一月,上《更定婚礼奏》。

   建中二年(781年)  七十三岁  九月,上《庙享议》、 《朝会有故去乐议》。十月正书李舟撰《明州刺史王公德政碑》。

   建中三年(782年)  七十四岁  闰正月二十五日, 上《请定武成庙释奠奏》。六月,书《朱巨川告身》。八月,遭宰相卢杞忌恨,罢礼仪使,改任太子太师。左辅元等编成《礼乐集》十卷。正书李华撰《元德秀墓碑》。十二月,淮西都统李希烈反。

   建中四年(783年)  七十五岁  正月,卢杞建议派真卿前往劝谕李希烈。 十七日,真卿任淮西宣慰使,与侄岘等即日前往许州。劝谕不成,被李希烈扣押。三月,淮西应援招讨使张伯仪战败,李希烈以所获张部旌节及阵亡将士首级夸示,真卿悲愤难抑,不复与叛将通言语。十月,李希烈部将周曾等谋反正,事泄被杀,真卿被移囚于汝州龙兴县佛寺。作《奉命帖》,题囚所壁上。十二月,李希烈派人咨询即帝位仪式,遭真卿痛斥。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七十六岁  正月,李希烈称帝。 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张荐等上书朝廷,请以李希烈亲属三人赎回颜真卿。奏折被卢杞扣压。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  七十七岁  正月,改元“贞元”。正月五日, 真卿移囚于蔡州龙兴寺。自撰遗表、墓志、祭文,以明死志。十九日,有《移蔡帖》。八月,真卿被辛景臻等缢杀。

   贞元二年(786年)  四月,李希烈被牙将陈仙奇鸠杀,淮西叛乱平定。十一月,颜真卿灵柩运抵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安葬。

 

颜真卿家族的庐山缘

  

颜真卿家族故居

庐山山南有座山,山不甚高,自然风物甚佳,名颜家山。当年颜真卿路过此山,“爱其佳丽”,遂筑室以居,以待朝命。他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扎根下来。乡人感念颜真卿的道德文章,改山名为颜家山,一直流传下来。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颜真卿因上书言事遭贬往吉州。6月途经庐山,往游东、西二林寺和陶渊明故里栗里,与他同游的有好友殷亮、韦伯尼、贾镒、杨鹔等。颜真卿对东、西二林寺的创建者慧远、慧永是心存敬意的,涉游东西二林寺是为了“缅怀远现二公之遗烈”,现公法名竺昙现,是慧永的师傅。游历期间,结识了寺中高僧熙怡和法直,谈禅论政,切磋诗文,互有好感,结为参禅之侣,方外之交,保持密切交往。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称颜体,他在东、西二林留有碑记,堪称书法精品,被誉为“颜书之冠冕”,可惜现已无存。颜真卿以刚正直言,秉公严正著名,人称“鲁公”。虽身处逆境,屡遭打击,仍一身正气,胸怀天下,他在拜谒陶渊明故里栗里时曾有感赋诗:“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785年,李希烈反叛朝廷,颜真卿持谕劝降,被李希烈控制,不屈而死,以血报国。

  唐末,颜真卿裔孙颜翊秉其遗风,“笃志先业”,率家中子弟20余人受学于白鹿洞书院,30余年矢志不渝,研读经籍,学识精深,操守高洁,“善词翰,谨礼法”,受人尊敬。朱熹守南康时,立白鹿憩馆于颜家山以示纪念,1591年南康知府田琯又建侯亭和鲁公祠,奉祀颜真卿,配祠颜翊,规定春秋两季文武官员到祠中祭拜。

  或许是受颜真卿的影响,他的外孙韦丹对庐山也是充满感情的。韦丹从小丧父,一直跟随在颜真卿身边,深受其影响,德行才学很高,“治行第一”。他在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期间,经常光顾庐山,对颜真卿游观过的东林寺青睐有加。他和高僧灵彻为忘年之交,常有诗词唱和。灵彻在东林寺栖住了一年,见东林寺经籍众多,收藏不下,就与韦丹商量建一所藏经廊。他对廊的选址、规划、用材都非常用心,亲自过问,严格把关,所以经廊建得规整宏丽,“土木丹漆之外饰以多宝,像好严丽,邻之鬼功,虽两都四方或未前见。”内藏经一万五千多卷,是当时经籍数量最多、最完备的藏经之所,“一切经藏,尽在乎内”。韦丹的这一善举得到了僧俗的普遍赞赏,李肇和白居易都先后撰文赞扬其绩。

颜真卿和韦丹对东林寺和庐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跟庐山许多高僧特别是东林寺上弘法师交谊深厚,走动频繁。他们希望效仿慧永,长依庐山:“世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张国宏)

 

临沂颜氏家学与颜真卿的书法

----------姜鹏

    颜真卿在叙述颜姓渊源的时候,多次提及孔门高弟有颜姓者八人。颜氏后人遂喜将族谱渊源攀附至颜回。其实这个家族比较可靠的宗祖,是曹魏时期的颜盛,始居琅邪临沂,遂著郡望。曾孙颜含随晋元帝渡江,其后九世,历仕南朝。梁元帝败亡,颜之仪、之推兄弟北迁,分仕周、齐。初唐大儒颜师古,即颜之推之孙、颜真卿之曾伯祖。
    颜氏族人善书,有明文记载的,始自颜含长房五世孙颜腾之(颜真卿《颜公大宗碑》)。颜腾之之孙颜协,史称其善于草隶飞白,并曾向吴郡隶书名家范怀约学习,荆楚碑碣多出其手(《南史·颜协传》)。颜协的次子,就是在音韵、文字诸领域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颜之推。据颜真卿撰书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记载,颜之推之后以迄唐中叶,颜氏族人擅写篆籀、草隶者,不下数十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颜氏家族与另一书学名家殷氏的联姻。颜之推的长子颜思鲁,娶的是兼擅书画的大名士殷英童的女儿。颜师古、颜勤礼兄弟,即殷氏所出。而颜勤礼之子颜昭甫,也以精于笔法闻名,娶了初唐著名书家殷令名的女儿。殷令名可能是殷英童之孙(也可能是族孙,待考)。因颜昭甫亡故较早,其子颜元孙、颜惟贞从小寄养在舅父殷仲容家中。颜惟贞就是颜真卿的父亲。颜真卿的母亲,则出自殷氏家族另一房,殷仲容是其从父(颜真卿《殷践猷墓碣铭》)。
    殷氏父子名气太大,当时向殷仲容求书的,络绎不绝。殷仲容疲于应付,经常让外甥颜元孙代笔。据说颜元孙能将殷仲容的字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外人莫辨(颜真卿《颜元孙神道碑》)。颜真卿因早孤,由伯父颜元孙养育,自幼勤学苦练。有颜、殷两家深厚的家学根基,颜真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条件充分。
    颜氏擅长书法的族人,几乎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善于书写的同时,精通文字训诂。纵观《勤礼》《家庙》两碑,颜家既擅书法又精训诂者,代不乏人。在训诂上成就最高的,当然要数颜师古,其代表作品是《汉书注》。《汉书》作者班固是古文经学家,喜用古字古义。故《汉书》历来号称难读,也成为后世训诂家的试金石。而颜师古所作的注,却能成为此后千余年间研究《汉书》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功绩着实不菲。但这与颜真卿的书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印刷术兴起以前,书籍传存都靠手缮笔录,讹字、俗字往往而有。唐太宗贞观年间,命秘书监颜师古负责刊正经籍。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校雠、缮写,颜师古将一些容易产生讹写、俗写的字体书写成纸,以作样本。这些字体,外间号称“颜氏字样”。很长时间内,唐代官方的书籍校勘,依赖于这批字样。
    这容易使人联想到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中有《书证》、《音辞》两篇,专论经籍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俗字、讹音,批评“乡俗讹谬,造作书字”。颜真卿《颜氏家庙碑》中记载了颜之推另著有《证俗字音》五卷。《新唐书·艺文志》又将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八卷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同列于经部经解类,可见也是一部匡正俗字俗音的专著。故而颜元孙继承家学,撰就《干禄字书》,将一批常用字的正写、通写、俗写鳞次栉比,以明原委。颜真卿在做湖州刺史时,曾将《干禄字书》书写刻碑。
    所以,爱好书法的朋友会注意到,颜真卿撰写的碑文,有很多字的写法,往往与楷书成熟以后的它碑不同。比如将“明”写作“朙”,“年”写作“秊”,“光”写作“灮”,“叟”写作“叜”等。我们翻检《干禄字书》便知,颜真卿强调的“朙”、“秊”等字的写法,都是《干禄字书》厘定的正字,而“明”、“年”等写法,则或是通用写法,或是俗写。还有些字例虽不见于《干禄字书》,如将“刺”写作“刾”,想必在颜家门里也有正俗之分,颜真卿取正而舍俗。
    在楷法成熟的时代,颜氏强调的这些正字,反而显得有些冷僻。在其他书家的碑额中,偶尔也能看到这些正字,有时只起些点缀的意味。比较固执地遵守这一书写原则的,大概只有颜真卿了。这除了家学传统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呢?
    颜元孙将书名定为《干禄字书》,“干禄”二字颇可玩味。《论语·为政》: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是“干禄”的出典,意为如何做官。《四库全书总目》说,《干禄字书》最初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当时官吏作章表、书判,故以“干禄”为名。
    我们知道,楷法来自于隶书的简化。隶书的原始功能在于军政、刑狱的文书传递,它相对于篆书来说,书写便易。秦汉时期经常选拔一些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人担任下级吏员,尤其是狱吏。这些人书写的“施于徒隶”的字体便被称为“隶书”。另外,颜氏族人往往兼擅草、隶,章草的出现,旧说与章奏有关。至少,草书是文字更趋频繁地被使用之后的简化。这些与军政事务有关的文字书写,笔画虽经简化,但字形必须准确。颜真卿强调的这些正字,基本上都能在书写比较规范的隶碑中找到原型。
    颜真卿的七世祖颜见远,在萧齐时代曾作过治书侍御史。这里的“治书”,初看似乎与书法全无关系。这个职官始设于东汉,“掌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后汉书·百官志》)。可见,治书侍御史是职掌刑狱的官员。“治书”云者,所治之书必然与狱判相关。
    在古代中国的官僚系统中,地方官长往往兼具判狱的功能。唐代,根据“书判”,即书写判词的能力来擢拔官员,成为一种定制。这一考试考查的是书法和文辞两项内容:“书”的标准是楷法遒美;“判”的标准是文理悠长(《文献通考·选举十》)。很多低级官员可以通过这类考试来达到升迁目的。这样,书法就成为官员必须具备的修养了。
   颜真卿所书《勤礼碑》和《家庙碑》,屡屡称赞他的族人具有优秀的“书判”能力。比如颜元孙“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颜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等等。如果能做到太子舍人、祕书监这样比较高级的官员,或掌诏敕、或典经籍,就必须具备更高的文字能力。这就是以文字“干禄”的本义。
    颜之推看惯了南北朝之际的潮起潮落,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总结人生际遇时说,权势富贵很难长久保有,很多失势的人“转死沟壑”。而那些有学艺的人,不管外间风云如何转变,总能“触地而安”。“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若能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颜氏族人为了保持冠冕,不至于耕田养马,通过熟读经书、谙晓书记以获得干禄的本领。这个家族自魏晋至中唐,绵延数百年而仕宦不绝,不能不说与颜之推所陈述的这一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而作为这些干禄本领的基础要求,即对于文字的辨认、书写能力,又折射在他们的书法成就上。这可以说是书法被作为艺术来看待之前,它的实用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