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回忆混沌初开视频:南宋/李唐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1:03:52

南宋/李唐作品欣赏  

2008-08-11 18:17:51|  分类: 【道听图说】 |  标签:经典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李唐,南宋,约1083 -1163。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一作1070—1150,徽宗朝曾补入画院,建炎(1127-1130)间太尉邵渊荐之,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其山水初学李思训后加变化,愈觉清新。喜作长图大幢,石用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谷纹,有盘涡动荡之势。高宗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画牛亦得戴嵩遗法。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又喜作长图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势。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万壑松风图》绢本双拼 设色

纵188.7cm、横13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万壑松风图》说明: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 1124年),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

      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啊!

      李唐善山水、人物,兼工画牛,笔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变局性关键人物。

      李唐山水画风,除沿袭北宋范宽之娶浓墨重笔外,又远承唐李思训之青绿重彩技法,两相融揉,发展出以水墨为主青绿相辅的小青绿法,借复古以创新,师古又不泥古,此种综合性的风格,可谓“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使李唐俨然成为一代大师。/]

      此图画法与《江山小景画卷》最为接近。但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墨色涩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灵气,山石虬劲丰实,笔意不凡,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远山空灵峻丽,似有升腾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别有一番雄奇秀丽之境界,气魄壮丽,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南宋·李唐 《采薇图》

南宋·李唐 《长夏江寺图》(局部)

      李唐是宋朝一个有名的画家,开创了南宋一派的画风,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

 

      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约在1066年。他从小便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的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画家了,曾经有一位毕文简公得到过一幅唐朝的名画《邢和璞司房次律图》,崇宁二年(1103年),毕文简公的后人要把此图复制为别本以藏,就去请当时年仅37岁左右的李唐临摹,李唐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一次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亲自审阅试卷。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画院中学习和创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家。李唐在画院期间,曾经到过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那里去过,赵构后来当了皇帝,当时居住在康邸。赵构爱画,尤爱书法,李唐在康邸大约为赵构画过画,指点过书法。[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了所有的宫廷画家及其他技艺百工,连早已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艺人也被千方百计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国。李唐当时正在画院,他和成千上万的宋朝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国。

     (1127年),惟一没被掳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为宋高宗。于是金军立即把攻击的方向指向赵构,赵构开始了几年逃难生活。已灭亡了的赵家王朝又继续下来了。这时,很多人闻说赵构南渡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从北国逃出,长途跋涉,南渡寻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经过了太行山,这里是梁兴等人率领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根据地。李唐在这里遭到了抗金部队的盘查,其中有一位从建康(今南京)赶来参加抗金队伍的英雄,名叫萧照,也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于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于是,萧照便辞别了抗金队伍跟随李唐南渡,也随李唐学习绘画。

      大约是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初),李唐和萧照赶到了临安。此时赵构亦刚刚到临安,才稳定下来,朝廷心于军事,财政又特别紧张,一时无法恢复画院。李唐只好在街头卖画为生。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贫困。绍兴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开始富裕起来,于是恢复了书画院,开始招募画家。于是李唐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这时李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画家了。

《采薇图》就是李唐所画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

 

      《采薇图》画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在商朝末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老国王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当老国王死了之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了老大伯夷。伯夷说:“父亲让你继承王位,而不是我。”于是伯夷就悄悄地离开了。叔齐不肯继承王位,也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两人听说了以后却耻于向周称臣,并出于义愤而不食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集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图中正面坐着的当是伯夷,侧面倾身而坐的当是叔齐。伯夷双手抱膝,头微侧,正在静听叔齐的议论,他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叔齐右手撑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倾的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关系、姿势,都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李唐画这幅画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时值国难当头,他希望人们看到这幅后,以此为鉴,做一个有骨气的宋朝人,打败金人,恢复宋朝江山。

      除此以外,李唐还画了一幅有名的人物画,叫《晋文公复国图》反映了同样的思想感情。


      春秋时代晋国遇到了大难,公子重耳逃跑在外国,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回到国内,当上了君主,即晋文公。他是一位贤明之君,领导晋国走向强盛,当时各国都推举晋国为盟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上面我们讲到的,宋高宗赵构因金人的入侵而逃亡在外,颇类重耳出逃。李唐画这幅希望赵构能够成为晋文公这样的人物,领导宋朝走向强盛,打败金人,恢复失去的故土。上面这幅画只是局部,全画共六段,此为第一段,讲晋文公逃跑到当时的宋国受到宋国国君的欢迎,屋中左边一个人应当是重耳,右边一个人当是宋襄公。他们在商讨“赠之以马二十乘的事宜”。 当然李唐在画史还有开创南宋院画画风的巨大贡献。在具体技法上,他创造了大斧劈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