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一键服务端:让语言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16:34

让语言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08听课小记(其一)

最近听了十来节语文课,其中不乏精彩。但是,我们仔细关注学生的状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读课文、读句子、读词语的过程中,学生的目光是呆滞居多,声音机械的居多。我们很难发现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中,能有几个在朗读时眉飞色舞、摇头晃脑。当老师提示孩子有感情朗读时,孩子的声音就变得假声假气,神情却鲜有变化。为什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变得如此冰冷呢?

我们一直在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哪里呢?许多教师以为情感态度就是课文表达的感情,课堂上提问: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什么道理呢?殊不知,这样的提问已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成了伪情感态度价值观了。情感也好,态度也罢,亦或是价值观是蕴含在语言之中的,当我们把她们人为的抽取出来,与语言割裂开时,她们就成了机械的、冰冷的答案了!

还有许多老师认为语言的积累在于记忆与抄写。于是,一个字写十遍,一个词写五遍,一篇一段课文抄写二遍……那些语言里所表现出的情感便在一遍遍机械的识记中变得黯淡无光,那些词语也随着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孩子们的意识之中了。

我们需要让死去的语言在孩子的心底里活起来!让语言变得有力量,有色彩,有忧有喜,有怒有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到这样几种方法,与大家商榷。

第一,要充分利用中国汉字构字法,让汉字变得有趣起来。

听滕锐讲《秉笔直书》课题的意思,说到“秉”,就在黑板上写出金文的“秉”字(如图1 )。一边讲一边写,孩子不仅记住了字形,还了解了字义。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使孩子觉得认字好玩,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再比如听三年级老师讲《燕子》,导入的时候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画燕子(如图2 ),然后由画到象形字“燕”(如图3 ),最后再写出课题,也有同样的作用。

第二,让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生动起来。

三年级老师讲“吹拂”这个词,孩子们大声读词。老师便问,这是什么风在吹呀?快看看课文。孩子们很快发现课文中描写的是“微风”、“春风”。老师让孩子再读时,孩子们的声音轻了些。老师又描述,春风是那么轻柔呀,像妈妈的手抚摸着你呢。学生第三回读得不但轻,而且温柔起来,神态也充满了温情。

第三,让语言在想象中丰富起来。

还是《燕子》一课,讲到“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一句时,老师讲解了“赶集”,让孩子们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什么样的景象。引导着孩子想象春天到了,小草怎么样?叶子怎么样?孩子们回答,春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大地便绿了;叶子从枝条里抽出嫩绿的芽儿来,大树便绿了……那么都有什么颜色的花开放了呢?淡红的,粉的,白的,黄的……老师再提醒孩子们,“赶集”的人们心情多么兴奋,多么急切呀,可别去晚了,晚了就赶不上了。孩子们想了想,有的说“小草着急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有的说“叶子迫不及待地从枝条里抽出嫩芽儿来”,还有的读过《春》,便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先恐后地开放”……在想象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课文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第四,让语言在实践中活跃起来。

讲“偶尔”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问孩子词语的意思。孩子们回答是“不经常、间或”的意思。老师说,“我听课的时候偶尔会打瞌睡。”这句话引来孩子们一阵笑声。一个胆大的孩子在下面大声说了一句“我偶尔做恶梦。”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上学偶尔迟到。”有的说“我的英语成绩偶尔不是100分”,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在语言实践中,这个词语便鲜活地积累在孩子们的记忆中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语言在孩子们的心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