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育才二小:孔子的人生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40:00

孔子的人生修养

在儒家眼里,修养的最高水平就是圣人,那什么是圣人?孔子的弟子这样说,夫子仁且智,夫子圣矣,可见,仁且智,也就是聪明而仁爱的人就是圣人。
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从心里去爱别人。孔子还说,要泛爱众而亲仁,这个泛爱有点博爱的意味,但博爱有过于平等过于浓烈的嫌疑,实际上是谁也做不到的,爱必然有深有浅,所以还是这个泛字更贴切。在生活中我们有自己至爱的人,但对于普通关系的人也要有一种起码的爱。中国人有修养就重在这个泛爱上,心里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不光对人要有爱心有亲和感,乃至对天地万物都有一种泛泛的亲和仁爱的感觉。孔子说,“仁者爱山,知者爱水”,中国人特别喜欢山水,外国人好像比中国人更愿意游历,但是,二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外国人的旅游有增长见闻,猎奇的目的,所以一个美国人可能到过一次黄山或者恒河以后就算来过这个地方了,然后又向下一个目标前进了,但是中国人对山水除了这两种心态外,还有一种情感,中国人觉得,山水是自然中美丽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孩子,但世间的纷争往往让我们机心重重,远离自然母亲的怀抱,而当我们离开工作的环境,来到山水的怀抱,就好像又回到了母亲的身旁,中国人以为,山水可以使人悟道,可以提升内心的境界,可以领会大自然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义。
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是无奈的,而把自己的目光永远局限的身边的纷争上更是人的悲剧。而孔子教我们始终有一个仁爱的心,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就能超然处之,万物皆春。虽在尘世中,悠然而见南山。
孔子伟大的地方是承认人的自私,但孔子更伟大的地方是将对自己的狭隘的怎么化为广大的“自私”,于是自私就变成了爱。孔子说,一个仁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幸福,就要想到别人也要幸福啊,所以就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要别人的痛苦之上。于是有仁爱的人和一个人在一起就寻找能让两个人共同幸福的方式,在一个团体里,就寻找能让自己和团体共同幸福的方式。
这个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之大,比如生活中我们评论一个心肠好、又懂事理的人,现在还会说,这个人挺“仁义”,反之就说,这人做事怎么这么不仁义呢!这里的仁义,实际上就是仁且智的意思。义是什么?义者,宜也,就是合适的意思,可见,义就是智。现在我们做事,有时还会说“这样做合适吗?”不合适的事,就不要做,因为一定是有背于良知的事。一个人光有仁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处世的智慧。像宋襄公那样,只有仁没有智慧的人,孔子是不会称许的。有人问孔子,要是有人掉到进里,仁爱的君子会不会也一起下去与他共命运?孔子说,不会,一个仁且智的君子,是不可能被人随便愚弄的。可见仁是不能离开智的。
但智慧是要以仁爱之心为前提的,没有仁爱之心,那样的知就不是义了,因为那是邪恶的聪明,这种聪明大而言之,就是希特勒的才能;小而言之,就是小商贩假冒伪劣的手段。这样的智是不义的,也就是不合适的,所以这样的智最终是害人又害己。可见智也离不开仁。
所以,孔子的学说,从心灵的修养方面来说,就是仁义之学,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居仁由义。仁是心灵的宅院,能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稳的归宿,义是道路,是我们处世的原则的智慧。
所以过去有句格言,说大丈夫处世,论是非不论祸福。但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是与非的标准又在哪里?西方人说,谁也没有权利审判,只有上帝才能裁判一切。孔子不会这样说,孔子始终相信人自己的良知已经足够裁判是非了,所以孔子没有上帝,如果有的话,那良知就是上帝。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良知,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贪心,因为怯懦而没有去做。
儒家称“仁智勇”为三达德。做人首先要有一个仁爱之心,然后还要有智慧,知道怎样做合适,怎样做不合适,最后还要有勇气去按自己心灵的指引去做。博爱、聪明、意志坚强,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吧。
但仁爱是没有止境的,智慧也没有止境,实践更是没有止境。孔子说自己绝对不是圣人。其实世界上可以说从来没有圣人,圣,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和生活的态度吧!
一涵愿您尽享世间美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