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杨菲老师:词类和词类活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18:05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无大男,木兰无长。(《木兰诗》)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

一屠晚,担中肉。(《狼》)
   
敌骑。(《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未能谋。(《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桌、椅、扇、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日边来。(《望天门山》)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役,复赋,则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核舟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

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si)之,(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而无功,奉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之。(《童区寄传》)
   
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狼》)
   
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朔漠则桃李夏(《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主之所也;吏之所,法之所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