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母系社会: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53:33
     一、母系社会说的由来与谬误
   母系社会写进中国的教科书,根本上是一种哲学假说,既不是历史发现,也不是考古发现。这种哲学假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观点推断说既然妇女种植活动比男子的狩猎活动所得更多且稳定,因此妇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种理论假说谬误与漏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如果有谁看不出来,也没有解释的必要,太弱智。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果从甲骨文算起,是从商开始的,所以根本不会存在关于有母系社会记载的直接证据。关于母系社会的描述更多是感性的,这种描述是在说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多么愚昧,来反衬父权的文明与进步——这更像是父权在为自己的合理、要求妇女守节来寻找更多的感人理由。至于司马先生的描述,有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有杰出的方面,但他的治史过分注重生活细节,过分依赖传说。
     至于考古上的发现,目前没有证明母系社会存在的证——其实就连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都没有考古上的确切证据。
     综上所述,母系社会,既没有直接的文字能够反映,也没有考古证据;而假说的弱智使我反驳的兴趣都没有。
  
    二、人类生存与繁衍动力之一:交配权的归属
     交配是人的本能,既能带来性快感,也能保障人类繁衍。那么,在交配活动中,到底由谁占据主导地位呢?这些不光是个体的交配行为,也包括交配资源的分配。
     从人(包括所有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看,惯常状态下,个体交配中男性占据主动——不勃起无法交配,勃起时男性也完全可依赖其体力优势不顾女性意志而完成交配。
     从交配资源分配看,如果由女性占据统治地位来分配交配资源,那么男性的交配自由就不会得到保障,性作为男人基本需求,在无法得到自由满足时,男性必然会采取反制措施。
     更何况,女性有月经周期与长久的怀孕与哺乳周期,在这此期间她们难以进行性活动,而男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至此,结论是很明确的性作为基本推动力之一,男性特点决定了男性是交配的主导方
  
    三、获取食物等物质资料方面早期社会男性占据更为明显的优势
     无疑,人类的智力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具智力优势。
     男人的体力优势更为明显。
     早期社会,在获取食物等物质资料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工具的简单,对于人的体力条件要求更高,无疑男人具备了先天优势。何况,女人需要生育,也大大影响了女人获取食物的能力。
     特别注意的是:假如有种植、采集野果等活动更容易有收入,男人的采集能力也强于女人;动物脂肪与蛋白质对人类食欲和营养的满足远高于野果。
  
    四、与自然界和其他族群的斗争更依赖男人
     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无论是有预谋的猎杀,还是不期遇到险恶情形时的的战斗,斗争的主体无疑是男人。女人和孩子更需要男人的保护。那么,女人和孩子拿什么奉献出去作为代价呢?当然是服从!
  
    五、内部秩序的维持有时需要强力手段
     族群内容当然可能会产生矛盾,矛盾的解决靠权威,权威来源于认可,必要时也需要有强力作后盾,能够拥有这种强力的只会是男人。
     所以,族群内的管理者只能是男人而非女人。
  
    六、血亲识别依靠父亲而非母亲
     支持母系说的最大理由往往是因以下两点:第一,当时没有固定的家庭,不能以家庭来识别血亲关系;第二,群婚制下,无法辨别父亲,却能辨别母亲。
     事实上,上述两点假设都不成立,论述如下:
     1、上述假设的前提还有个假设,那就是族群内部不交配。首先,族群内部不交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比早期人类还早期的时候,人的数量很少,族群数量也很少,那个时候只可能有族群内部的交配;再者,从交配的方便程度和感情基础来看,最早进行的也只是内部交配;第三,人口逐渐增加,才为族群间通婚奠定可能;第四,人的智力逐渐发达,可能逐渐认识到内部交配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儿,族群间通婚有利于优生。因此,族群间的通婚应当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不是开始就有的。
     2、族群间的通婚的原因是什么?优生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其他原因有:第一,加强族群间的联盟关系;第二,以通婚来进行其他的物质、资源、采集、狩猎区域或者土地等方面的交换;第三,化解冲突,复仇等;第四,满足族群成员、特别是男人的性需求。
     3、如果是母系社会,那么族群成员在完成一次性交之后马上回归自己的族群,这种结合完全是偶然和随机的。这种偶然和随机能够满足上面“2”所列出的各项目的吗?当然不能!逐一分析之:第一,不能满足优生要求,当时没有DNA技术,如果不能识别父亲,仅依靠母亲无法识别交配对象是否是自己的血亲,如兄妹、父女,乱伦依然会发生,出生缺陷完全不能解决;第二,这种随机偶然的性结合,特别是假定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时,由女性分配的性资源,无法满足男性无时不在的性需求;第三,人都是有感情的,交配的男女产生了感情怎么办?这种假定无法解决这类问题;第四,随机偶然的结合不能满足族群间结盟的需要;第五,随机偶然的交配,不是族群间进行物质、资源交换的有效交换手段
  
    七、以母系血亲为纽带无法形成较大的氏族
     血亲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是,范围又是狭窄的。假如一个母亲生的孩子,在母亲带领下会生成紧密的团体;母亲死后呢?母亲的女儿们生下孩子,这些女儿们死后呢?随着血缘的淡化,这个族群要么很快瓦解,要么采取其他方式加强联盟。更何况,这样来识别血亲远近,也完全不可靠,因为同一族群的血亲关系显然经常可能会淡于来自另一族群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他或她的父亲血亲。
     因此,就血亲来说,在缺乏基因技术的时代,保持父系稳定是识别亲缘关系的最好方法;而族群的形成,还有利益联盟等复杂因素在内,这些复杂因素都导致了必然是父系的社会。
  
    八、结语
     最后,来看看当今一些群居动物,如野驴、野马、猴等,为了保障优生,无不以父系为识别要素,那些鼓吹母亲社会的脑残们,不要比野驴还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