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稳定的传奇:2规划一周年纪实中国教育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22:01:07
 ——青海提出各州(地、市)、县(区、市)政府要从省对下转移支付增量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教育发展。

  山东、浙江、甘肃、湖北、黑龙江等省纷纷确立教育投入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教育发展总体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明确的目标和措施背后,是各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

  从提高生均经费到改善教师待遇,从修缮中小学校舍到建设高水平大学,从配置中职学校教学设施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项项地方政府的切实投入,正在给教育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项项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正在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惠。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庄严承诺正成现实——

  教育公平 温暖民心

  河南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的村民杨玉娥一辈子没离开过家。在这位62岁老人眼中,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孙女就读的孙都小学。经过逐年建设,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在计算机教室学电脑、在科学专用教室里做实验。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这不仅是孙都村村民的共识,也是中国所有孩子的权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指引下,惠民政策不断推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每年受资助学生16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0%。

  高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每年受资助学生4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

  全国建立起多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一些地区还设立助学金帮助随迁子女就学……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的庄重承诺已经实现。

  公共教育的提供变得更加公平——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教育进展评估令人鼓舞。

  成绩,举世瞩目;未来,重在践行。新形势新阶段,教育公平成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社会关注最集中的教育问题。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要求,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正在惠及更多受教育者。

  ——资助标准在提高: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达到750元、初中1000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资助对象在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由2009年的400万人增加至4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

  ——资助项目在延伸: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开始建立,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0万名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资助政策在完善: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有望获得入学资助。

  关注并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一年间,从汶川地震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到东西部地区学校结对发展,从加大投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到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依托教育规划纲要构建的科学工作机制,一项项对口支援的工程加速实施。

  一年间,从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到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框架内,一个个雪中送炭的项目应需而生。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一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使教育公平的追求变成现实。

  2011年,全国有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对中西部约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全国280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免除了学杂费,一些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惠及2234万名学生。

  一年间,各地各学校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不断丰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各地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区域内教师交流,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已成为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逐步纳入各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项项措施,推动着教育公平的实现速度;一个个数字,见证着教育公平的坚实足迹:

  2011年,中央财政在上年80亿元的基础上安排100亿元,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专项资金83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继续组织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安排29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建特殊教育学校;全国1167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比2010年增加12.7%,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略有上升,达79.2%……

  在校安工程实施中,山西省级统筹投入170多亿元,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督查;吉林建立了校安工程信息系统,全省中小学每一幢校舍的基本数据都在掌握之中。四川探索9+3人才培养模式,将藏区学生接到内地接受职业教育,为藏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新途径。

  教育公平,正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神州大地。

  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国家——

  立德树人 质量为重

  2011年7月,一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发布的消息吸引着全球学术界的目光:在今后5年时间内,由这两所中国知名高校合作组建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将每年面向全球招聘15至20名高级研究学者。

  这是“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自2010年底启动后,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中心打造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场。

  一直以来,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难以解答的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从钱学森先生发出世纪之问,再到11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提升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求。

  “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一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向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对的深刻变革,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着力提高质量的长远目标。

  一年间,提高质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德育为先成为校长教师首要职责。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良好态势。

  ——素质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在新组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进展顺利,一个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共识。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下,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生活费补贴覆盖面扩大到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县、贫困县免费营养餐试点逐步推广。

  ——技能型人才培养势头稳健。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组建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30个省份通过集团化办学,设立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清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高校多样化探索经验基础上,遴选19所大学率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最有潜力的学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开始起步。加大投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增加艺术学及一些国家急需学科;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从140多所高校增设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到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比例至30%,从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到推进中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一系列政策调整,无一不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无一不是瞄准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全国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签约10492人,签约率为99%。其中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的毕业生占签约人数的91%。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继续拓展。去年中央财政拨款30.5亿元,招聘教师6万多人,地方招聘1.2万多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落实,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反响强烈。去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今年增加到15亿元。

  以“国培计划”为抓手的教师培训开始启动。去年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5亿元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110万人。

  目前,“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正在推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组建。

  教育大计,质量为重。

  从“两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制度到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从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到专项督导检查制度,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到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一个中央、省、地、县四级联动的教育督导体系已经建成,一个由国家层面统一设计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即将成立。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大胆探索和试验——

  改革创新 重点突破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务逼人,不改则退。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就确定了“先行先试、鼓励首创、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

  北京未来5年计划投入50亿元,新建、改扩建600所幼儿园,使全市公办园比例达到70%以上,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从200元提高到1200元;浙江绍兴县“免费学前教育计划”位列“十大民生工程之首”,3000多个低收入家庭每年领到2000元入园补助;陕西洛南县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造建设幼儿园,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4.2%。

  破解“入园难”实践证明,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基层试点逐步突破,最终牵住问题的“牛鼻子”。

  ——一年间,教育改革以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10个重大项目被分解为37个子项目,涵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等。

  这些重大项目无一不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和复杂敏感事项的改革,每一个步骤都要费尽思量,每一个细节都要稳扎稳打,力求对每一个受教育者负责。

  同时,与教育规划纲要相配套的7个专题规划有序推进,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逐渐清晰,民族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也将有据可依。

  如今,425项改革试点落地生根,涵盖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等方面。

  ——一年间,教育改革在试点探索中前行,实现重点突破。

  针对学生减负难以落实痼疾,上海委托专门机构拟订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并开展监测;山东潍坊市成立市教育督导巡视团,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现状,重庆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完成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重要指标,推动“千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

  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瓶颈,天津在国土房管系统研究制定38个岗位资格标准,下一步准备确定100个岗位资格标准。

  针对教师配比不平衡问题,湖北天门市将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农村教师津贴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

  ——一年间,教育改革在摸索实践中务求真抓实干,开始见到成效。

  屡禁不止的“择校”现象正在开始好转。四川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已经形成;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不断拓宽。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正在悄然松动。山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参考依据,探索突破“唯分数论”评价体系;云南、海南推出高考成绩分析报告,通过科学数据分析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素质评价。

  “同在蓝天下”的教育公平正在不断深化。安徽提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广东结合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多途径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

  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正在积极探索。国家授权58所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初审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审核一级学科硕士点;云南实行“教授说了算”招生录取新模式,在全省本科院校实施专家教授录取考生制度。

  面向人人的“成才立交桥”正在逐步搭建。江苏部分高职院校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注册入学录取模式;北京探索构建中职、高职与普通高校相互衔接,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紧密协作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因地制宜的教育改革如雨后春笋,人民群众从中清晰感受着教育改革的活力脉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举国兴教 千秋伟业

  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个以国家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题规划纲要为支撑、地区规划纲要为基础的教育规划纲要体系,一套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又有各地因地制宜的立体式教育发展蓝图,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热情与动力持续增长,部署和举措更加有力。

  一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多份文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出台关于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覆盖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设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等8个文件。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出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文件。

  各地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制定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发表讲话,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明确各自任务书和时间表,先后出台了几百项政策措施。

  这一年,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共识,“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深入人心。

  贵州提出“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钱都值得,对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账,而是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河南强调“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湖北要求“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湖北发展的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湖北财政的第一投入”。

  这一年,各级政府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意识日渐凸显。

  黑龙江把教育发展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广西围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新疆提出要使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优先发展要问责,贯彻落实要问责,投入保障也要问责……从理念、实践到保障的整个教育发展链条上,各级政府没有畏难,没有回避,有的是坚定的信念与实在的机制。

  ——从北国边疆到南海之滨,中国教育事业因为优先发展的决心与改革创新的勇气而意气风发。

  山东发布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高中教育管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等10个文件。贵州就巩固“两基”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筹措管理等出台9个文件。西藏就中小学学生管理、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等出台6个文件。

  目前,已有27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央和地方形成彼此支持、相互促进、合力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创新机制。

  目前,已有20个省份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列入改革试点和工程攻坚。今年全国省级财政性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近10亿元,比去年增加3.3亿元。

  天津紧密结合经济和产业布局的实际需要,通过建立职教园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资源保障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教育规划纲要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希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中的中国教育事业必将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