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激励设计思路:【孙子兵法的智慧和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13:58

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大智慧

日期:2005-08-08 作者:俞熙娜;杨菁;朱觅 来源:钱江晚报

    ——黄朴民2005年8月6日在“浙江人文大讲堂”的讲演

  序言“兵法”不是小人的伎俩

    多数中国人对《孙子兵法》这本书并不陌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这些古老的军事格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智慧而广为流传。在诸多往事如过眼云烟,已灰飞烟灭之际,一本2500多年前的著作却流传至今,多少证明了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但多数人知道并不等于多数人真正了解《孙子兵法》。比如有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有人甚至出版所谓的《孙子赚钱兵法》、《孙子夫妻兵法》等庸俗化的“搭车”读物,这是对《孙子兵法》的曲解和滥用。《孙子兵法》虽然讲“诡道”,却又远非“诡道”那么简单;它是君子的智慧,而非小人的伎俩。

    作为公元前500多年前的兵书,其中多数作战方式早已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渗透到现代军事乃至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四大经典是《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前两者因文字相对晦涩而难以亲近,但《论语》和《孙子兵法》却可以为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如果能将两者熟读深思并融会贯通,那将得到人生大智慧,悟出做人高境界。

    现存最古老的兵书

    《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一本书?

    有人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我认为有点偏颇。应该说,它是现存可以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兵书。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兵家著述,但均未完整保留下来。这些零散的论著通称为“古司马兵法”,出现于西周。

    虽然孙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但《孙子兵法》却是吴越文化与齐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当前《孙子兵法》共留存3个版本:一是宋朝时期的武经七书;二是宋朝时期的十一家注本,其中历史上11位著名人物,如曹操等都对其作出了注解;三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朝竹简本。

    《孙子兵法》的阅读重点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有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我以为,《孙子兵法》一书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即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治军思想。

    战争观念即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在这一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它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开宗明义即表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它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但孙子同时又要求加强备战,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奢望你不犯人,人不犯你。“慎战为主”、“备战为辅”,他认为惟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方可“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略,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成果。因此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即依靠谋略取胜,或依靠两军对峙、展示军事实力来取胜。在作战行动上,它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的刚性战略。即用兵贵在神速。

    我们曾有四句话来形容《孙子兵法》: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在谋略背后,它又强调实力政策。“先为不可胜”,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对方。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是全书的精髓。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13篇,无出虚实。”这其中最精要之句便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调动别人而不要被别人所调动,要牢牢掌握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治军思想至今在军事、商业等多种领域仍有广泛借鉴意义。所谓治军思想即如何选拔将领、训练部队、调动士兵积极性、建设和谐军队。它的核心治军思想可用“令文齐武”来概括。所谓“文”就是用政治训导、物质鼓励、精神奖掖来教育部队;所谓“武”就是通过严格的军纪军法来约束部队,有过则杀。文武并用,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孙子兵法》的现实启迪

    中国文明或者文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已凝固积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譬如说中国历史上的甲骨文,它在当时或许很辉煌,也值得我们在今天加以重视和研究。但我们并不需要再用甲骨文来传递信息,而仅仅是通过它去了解殷商的历史,去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可见,这已成为专家之学,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另一种文明形态却是“活”的。它超越时空,生生不息,依然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关系,给今人以启迪。《周易》、《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这类中华文化经典就属于这一性质。

    我认为,《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方法论,具体地说,它全书上下渗透着一种朴素辩证的思维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并以它们为指导,去认识与解决有关的战争问题。这正是《孙子兵法》充满活力、长领风骚的原因之所在。

    一、功利优先,道德相佐

    《孙子兵法》要克服的人们的思想困惑,就是如何在道德与功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兵者,诡道也。”一方面,他立足于功利主义的立场,突出功利大小对从事军事的制约作用,战争发动与中止都以“功利”为出发点,“兵以诈立,以利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利益恰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孙子兵学的整个体系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孙子并不排斥道德的价值与意义,他也强调道德的制约性。孙子主张“上兵伐谋”,提倡“伐谋”、“伐交”,而对“伐兵”持相对保留的态度,更坚决反对导致人员大量伤亡,财物严重损耗的“攻城”,这种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战争效果的追求,本身就是蕴含着人道精神的做法,是其道德立场的曲折体现。

    由此可见,孙子始终在寻找功利与道德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突出功利的同时不废道德。这实际上给我们以一个大的启示,即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任何事情都既要求利,又要讲义,道义与功利两者不可偏废。

    二、谋略为上,实力为本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是讲谋略的,但他又不仅仅是讲谋略,他也非常重视实力。《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纯粹是玩空手道,做无本钱的买卖,而《孙子兵法》却强调谋略的确重要,但是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作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也成了空摆设,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所以在孙子看来,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孙子这种辨证思想方法论,对我们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有启示意义的,即当我们参与现代社会竞争时,既要讲竞争艺术,运用智慧角逐于人生舞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力的积累,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杂于利害,以迂为直    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如果是曲线的话,肯定要绕弯,从表面上看起来肯定是加大了距离,走了远路,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迂回曲折比直截了当更加有效果,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孙子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提出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认识论,表面上这是多付出,多耗费,实际上却是“后人发,先人至”,好像走的是远路,其实走的是捷径。

    这种“以迂为直”的方法,对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有启示意义的,它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人们可以从中体悟出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的内在辨证关系,作为进行战略乃至战术决策的重要哲学依据。

    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要把什么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就像在古代的战争中,重点和关键渡口肯定会派重兵把守一样,要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个地方进行突破,“顺详敌之情,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者也”。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做事情一定要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以点及面,这样才能实现战略目标。

    五、拿捏分寸,审时度势    儒家讲的是中庸,“过犹不及”。做过了头其实和没做到是一样的。《孙子兵法》同样强调这种精神。就像古代君王对于战争的态度,既要重视,又不能穷兵黩武;又像对战士的奖励制度,要恰当把握好“度”。不走极端,反对固执、偏激,即所谓“必”。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拿捏分寸,要强调度的把握,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战略,都要恰到好处,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做过头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六、坚持原则,提倡权变

        《孙子兵法》重视一般兵学原理,更注重在军事作战上与时俱进,提倡变通,灵活应变,即不能一味讲求原则,一条道路走到底,要学会灵活应用。虚和实,奇和正,讲的都是灵活统一,如果光有原则,而不灵活使用,那就是迂腐。“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不能死记硬背,死背教条,而是要根据原则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有创造性发展,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谓“常能缘法而生法,若夫离法而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