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室内墙体保温价格:窗里的作家 [二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49:08
',1)">分享到...
复制网址邮件QQ空间新浪微博MSN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朋友百度贴吧淘江湖百度搜藏豆瓣查看更多(110)
这是什么工具?
JiaThis












摘要:有多少人是冲着林青霞的第一本散文集《窗里窗外》中大量私人照片而买下此书的?我当属此列。今年香港书展上创出场人数记录的2000人讲座,想必也有这个原因。毕竟江雁容和东方不败并存于一人身上的荧幕形象,算得上绝无仅有了。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窗里窗外》,林青霞著,天地图书2011年7月版,港币178.00元。
二七
□编辑,广州
有多少人是冲着林青霞的第一本散文集《窗里窗外》中大量私人照片而买下此书的?我当属此列。今年香港书展上创出场人数记录的2000人讲座,想必也有这个原因。毕竟江雁容和东方不败并存于一人身上的荧幕形象,算得上绝无仅有了。林青霞也估计到这一点,在讲座一开头就强调,如今的她是“作家作家作家!”并说做了多年美人很累。不过,当作家也未必就不累呀。这另一种挖掘心灵的累,可能是现在的林青霞想追求和达到的。在书展讲座上,林青霞说她接下来想写倪匡那样的“千字小说”,不知写惯散文的她,接下去会写出怎样的紧凑剖面。
冲着照片去
翻看照片是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书中并不按时间顺序排出林青霞的岁月流逝,而是将50余篇文章分为“戏、亲、友、趣、缘、悟”6章,并按每篇文章内容附上对应的照片。你可能刚刚才看过《窗外》海报中那个短发齐耳、稚气倔强的女学生,接下去,又忽然翻到了中年的林青霞在台北街头的生活照;又或者从《新龙门客栈》中敦煌戈壁滩上的武侠,忽然转到在上海黄浦江边五星红旗飘扬下,一位戴着墨镜一头短发的“80年代干部”;刚从《新蜀山奇侠传》美如飞天的试装照中走出,下一刻,她又和杨惠珊双手并握坐在桌前了。如此编排,引得人在看到图片后,必须得翻翻该篇题目,浏览文章内容,得知图片在讲着什么。是不是故意如此就任人联想了,不过从书中可以看出,林青霞对写什么是极为谨慎的,她不想成为写什么都有人看的明星,在意自己的文章可被当作文学作品。在2004年黄霑去世后,林青霞才提笔写了第一篇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以她多年充满神秘感的荧幕形象,备受关注的情感起伏,以及和张国荣、邓丽君等人的交情,本可以随便写却如此斟酌,可见演员能演出一种气质,和本人性格有相当关系。
书中除杜可风专门为林青霞拍摄的几张艺术照之外,更多是她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在影片拍摄现场的剧照,和娱乐圈好友合影,于各地旅行留影,回山东乡下探亲,甚至有疑似手机拍摄效果的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街头照,非常混搭。从中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图片,比如林青霞小时候和父亲林维良的合影,也有不经意的“合影”———在一张她参加法会的照片中,发现排在她前面的那位便是李连杰。还有一幅特别的,是林青霞的书法“久郁一燥而不狂”。
封面的两幅照片,一张是她早期出演电影时有距离感的清纯,一张是年龄刚刚爬上来的俊,两相并立,与书名《窗里窗外》呼应,想说她角色的转变与关联。林青霞没有像张曼玉那样,像一个女演员一样在荧幕上慢慢生出年龄的韵味,所以当有机会在一本书里看林青霞时,有点类似她本人说的“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我。”
序言和文章的呼应
书中几篇序言分别来自琼瑶、金圣华、董桥、蒋勋、马家辉和林青霞的三个女儿,而其后林青霞在自序和文章中,都提到了这些人,对照着看,发现林青霞称马家辉为“伯乐”,而金圣华则是一路陪她写下去的人,被称为“缪斯”。(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因为请教写作,林青霞认识了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翻译的金圣华。要鼓励一个对写作有瘾,又需自信的人真不容易,千来字的散文,经常被林青霞不厌其烦“改上十次八次,每改一次,她都把文稿传上,然后和我细细讨论。不知是否当年在片场里,为拍好一个镜头、做好一个表情,而一练再练给磨出来的?”
所以林青霞说自己写作之路并不孤独,很大部分来自朋友、编辑一边充实信心,一边给予意见,连纸张和钢笔都买好送上。看金圣华写林青霞写作的这段,想到齐邦媛在《巨流河》序言里,写她数次想提笔记事又力不从心时,得到单德兴、李惠绵、简媜等人推动式的帮助,又想到蔡澜说自己写专栏,每篇文章改上好几遍,自觉没有一个废字再传给报馆,和林青霞的写作经历有几分相似。而她在自序里很强大地只写了一次被催稿之苦,其余对写作的感觉是“不知不觉坐了几个小时,窗外传来鸟的叫声才知道天已亮了”。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作家都想得到这样的鼓励:“从我的第三篇《小花》开始,她就成了我的把关师父……我可以从她的声音中感觉到文章的好坏,她总是用那轻柔悦耳得像小女孩雀跃的声音说:‘青霞啊!好棒噢!你好会写!’接着:‘不过有几个字你要注意。’有时候她会说:‘这篇完全不用改。’就这样她带着我一路走上写作这条路。”
写人与写自己
以前看过林青霞写的《穿着黑色貂皮大衣的男人》,也收录在这本书里,一个身在纽约近乎陌生的中国男子,被她提了穿着、谈吐和弃商投资电影的经历,落魄形象立刻活了。这次专门翻她写人的文章来看,以小见大写人物的简单和准确非常动人。书里朋友说她会交朋友,会看人,在写人上可见一斑。仅徐克大大咧咧抠完脚丫吃芒果,黄霑酒后拿眉笔乱涂桌布并要烧掉,张国荣去世前因抑郁而颤抖的手,一两个片段,没有时间纵向的铺陈,却把人的状态、特点写得清晰。
林青霞习惯用钢笔写作,喜欢在梳妆台前写上整夜,直到2010年写《仙人》时,才第一次用上电脑。想她在纸上写人,罗列事迹,增补删减,如果有一天公布手稿,想必又会引起一阵热潮吧。(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书中所写的人物,还有一人对林青霞有不寻常意义。2007年,林青霞到北京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季羡林的一双手引起她注意。这双没有老人斑的手,写出《牛棚杂记》,还有解除林青霞心中对写文章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恐惧的《老猫》。在病房中,季羡林谈到自己书中所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林青霞对佛教感兴趣,对这番言语也深记。
不过,看到最后我还是有“阴谋论”,她写人写得那么立体、漂亮,而行走在文章中自己的形象却始终平静、淡定,当年的情感波折只是一文中几乎不见痕迹的“痛哭一夜”。而她又说,“做美人很累,最难演的角色是自己。”是不是矛盾性这种东西,她还没打算涉足呢?这让我反而更期待她的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