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安宁精神医院:信不信由你,我反正就是不信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44:33
温州动车事故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在原因查清之前,铁道部心急火燎的恢复了运营;事故的死亡和失踪具体名单迟迟不公布,相关部门闭口不言让其公信力再探底限。传统思维下的官方或权威让人难以相信,铁道部让人难以相信,可公众到底能够相信谁呢?媒体、专家还是自己?几人能有王勇平一样勇气,反正如何“就是信了”,当“无信任”状态遭遇公共安全事件,恐慌、愤怒与谣言实在难以避免。
转发至:
公众事件背景下哪里寻找信任感?
我们想知道的太多,能知道的却太少
“无信任”状态下的恐慌、无知和愤怒
在无失去信任感的环境中,谣言找到了沃土
赢回信任,需要诚恳、包容心态
重拾信任或像挽回39条人命一样困难,但必须尝试
公众事件背景下哪里寻找信任感?
——我们想知道的太多,能知道的却太少

政府一次次地发布数字、真相、原因,但舆论好像总是不信任;媒体较公众更容易靠近真相,但看看官方媒体的消息,也不靠谱;相信专家?回想事故前他们的说辞,庆幸没听他们的;等待微博、网帖的爆料?谣言乱飞,更加靠不住。公共事件发生,我们竟找不到可信任的消息源,最后自己都在怀疑自己,何其悲哉?
有关部门靠不住:谎说习惯了,偶尔来个真相你会相信?
在动车事故查清之前,铁道部为何那么着急的开通?事故原因什么时候才能大白于天下?铁道部支支吾吾,到底在掩盖什么东西?为何事故的死亡和失踪名单迟迟不公布?为何在搜救结束后又发现幸存的小女孩?中国的高铁和动车到底安不安全?诸如此类的问题,铁道部在事故发生后数天内仍然没有明确表态,很多政府部门跟铁道部的做法都是一个路子,事故发生后先是忙着掩盖,对公众最为关切的信息置若罔闻,甚至是故意掩盖,一次次地透支着政府的公信力。[详细]
媒体靠不住:还得看人眼色
政府靠不住,人们只能期盼通过媒体的力量,揭开真相,消弭心中的迷惑,但就这一事件看来,似乎媒体也没那么靠谱。事故发生翌日,在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铁道部及各相关部门一干官员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接待的媒体仅四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在会议厅外守候一个多小时的上百其他媒体记者,忍无可忍与前来“接待”的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看来媒体靠不靠谱、怎么“靠谱”还要看官方的脸色。
“智者”靠不住:屁股决定脑袋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动车安不安全,铁路方面专家最清楚,在事故发生前,很多专家都在为中国的高铁和动车技术叫好,对高铁的安全性信心百倍,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中铁某局一位员工在被问及高铁到底有无隐患时,婉转地说:“我们公司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了。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些所谓专家“智者”让人感觉靠不住。[详细]
百姓自己更靠不住:反正就是信了?
公器若缺失公信力,人们只好依赖“私信息”和“私信力”。感谢微博自媒体时代,公众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但这个平台可能充斥着谣言等虚假消息,更加让人不知所从,集体恐慌、不满是导致谣言满天飞的强大背景,谣言或传言的制造者,可以使是个事故中恐慌的受害人,可以是个怀有善意的围观者,也可能是个不怀好意的阴谋家,有时,这里更像是发泄的平台,找不到靠谱点的消息。[详细]
“无信任”状态下的恐慌、无知和愤怒
——在无失去信任感的环境中,谣言找到了沃土
温州动车事故让乘客心里没了谱,几道闪电就能将动车组撂倒,一支烟就能让高铁停驶,铁路安全问题在被无限的放大着,这高铁还能不能坐了?甚至众多网友愤而发起号召,呼吁全体国民抵制高铁,与高铁、动车相关的谣言更是借机大行其道。在对政府,甚至媒体失去信任的状态下,恐慌、无知和愤怒的情绪泛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恐慌无知愤怒肆意蔓延
截至26日,温州列车事故的原因仍停留在雷公老爷那儿,遇难者完全名单、失踪名单也未见公开(挪威枪击案救援、死亡名单均做到了第一时间公开),事故的问责也仅停留在上海铁路局三名官员。民众平日里对高铁安全的不信任,对“被高铁”的不满,对高铁腐败的愤恨,对官方信息公开的不信任...,一直在寻找宣泄口的公众情绪借助短短几截车皮一股脑爆发出来。
信任缺失成了谣言的温床
在信息正道、大道被封锁或不透明的情况下,信息小道必熙熙攘攘;在信息被堵截时,实话和猜测、假想、谣言势必一起飞短流长;在现实危险确实存在、预后难料的情况下,多为善意的判断、推测、假想层出不穷。此次事故中,微博成了谣言大本营,“死亡人数上限35人,超过35人领导要被撤职”、“香港市民为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举行游行”等诸多传言后来均被证实属谣言。[详细]
赢回信任,需要诚恳、包容心态
——重拾信任可能会像挽回39条人命一样困难,但必须尝试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是温总理的名言,温州动车事故,却让相关各方彼此间再次都丧失了信心,重拾这份信任,可能会像挽回那39条生命一样,难如登天,政府首先需要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而公众也要放弃“以暴制暴”的思维,回归理性。
信息透明,遮遮掩掩只会节外生枝
谣言止于公开,公开源于自信;包容始于开放,开放源于自信。发生伤亡事故令人悲心,但倘若事故发生后相关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与公众“躲猫猫”,更让人悲心和愤怒,信息的公开需要相关部门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不是像铁道部一样遮遮掩掩,支支吾吾: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答记者问节选:
问:救援行动已经初步结束,现场指挥部多次证实现场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为什么最后还会发现那个幸存的小女孩?
答:这是一个奇迹(全场哗然)。
记者问:你们已在肢解车体,证明已完美没有生命体征的存在,为什么还会找到幸存女孩?你们之前承认的逐步停止施救的措施是不是不得当?
答:我无法回答。
问:车体为何掩埋?
答:不是想掩埋,事实上这个事情是无法掩埋的,……,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详细]
媒体监督与调查权必须保证
媒体监督的威慑力,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媒治,可能是媒体人对自身功能自作多情的阐述,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有些事件中,媒体报道再厉害,可相关部门就是不理不睬,傲慢地保持沉默,媒体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媒治要起作用,还是寄望于人治发挥作用。媒治,不是人治与法治的中间状态,而是依附于人治的一种变种。要减损人治的束缚,靠的还应该是法治,中国的《新闻法》千呼万唤不出来。面对公众事件,媒体的调查与监督权总是成为摆设,“媒治”无奈成了“没治”。[详细]
公众需要愤怒,但不能出离理性
汹涌的舆情对给有关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成了事件的曝光和解决,它的积极性毋庸置疑,甚至像邓玉娇案、跨省追捕案,如果没有网络的关注,事件的真相可能永远被掩盖。但陷入极端的网络民意,在不了解基本事实的状况下,站在道德高地,拒绝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不杀不痛快的态度让人胆战心惊,有时甚至通过造谣,或者不求证实的传谣方式来追求事件真相,反倒让全社会丧失相信的勇气,像重庆打黑,“不明真相”的汹涌民意,最终推动了一场“法治的倒退”(案件审理过程饱受诟病)。[详细]
彻底破坏一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而重建信任基础,却又难过十倍。要恢复公众曾经有过的对高铁的脆弱信任,仅靠专家们的再次论证,或铁道部发言人再次宣称“我相信”显然远远不够,只有铁路今后长时间的安全运营,才可能说服公众逐渐恢复对高铁的信心。至于让公众从头建立对铁路官员、专家们的信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他们曾经就高铁安全所做出的承诺,使他们比高铁本身更难以自证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