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哪个医院看性病好:知情人披露陈毅、粟裕秘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2:20:09
2005年6月9日,我请教了一位对粟裕有较多了解的人士,下面是他的谈话记录。
一、粟裕有个四中队,负责情报工作。在朝鲜战争之前,1950年春节后,粟裕致电毛泽东,朝鲜可能发生战争。
二、毛泽东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我听后很奇怪,问道:是不是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他说: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华东军区总医院报陈毅:粟裕胃出血。对此,中苏医务人员意见分歧,中方主张手术,苏方主张喝酸奶,不必手术。
陈毅致电毛泽东:粟裕病重。
粟裕致电毛泽东:我没病,只有小毛病。
毛泽东见二人电报不一,就让罗瑞卿探望粟裕,罗瑞卿回来报告说:我跟粟裕谈了一刻钟,粟裕脸色发白,临走送我时,扶着门,看来病情很重。
如想知道详情,可以查阅军事博物馆、军科院战史部档案,但须有大军区党委批示。
三、邓小平是军衔小组组长。毛泽东曾说,元帅应授给南昌起义团以上干部。有三个人不符合条件:罗荣桓、林彪、粟裕。
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名单里没有罗荣桓,也没有聂荣臻。
我问:这样的话,元帅名单还是十人吗?
他说:是十人。如想知道详情,可以向毛毛请教。需要注意的是,上级曾跟毛毛提过,发言要注意一下。
四、评陈毅:总的来说,陈老总光明磊落,但在井冈山时期,他跟毛泽东有过节,总怕毛主席旧事重提,因此,他在为人处世上,看毛眼色行事。
陈老总有三件事值得商榷:
第一件事是对待何以祥。山东野战军时期,许世友、宋时轮等人不服陈毅,尤其宋时轮,跟陈毅公开抗衡,说你的部署不对。陈毅让宋时轮负责战役指挥,宋时轮说我没办法指挥。
何以祥是当时山东各军区领导中唯一服从陈毅指挥的,当时有人贬低何以祥,说他是“陈毅袖子里的小猫”,意思是他象猫一样听话。后人为尊者讳,给改成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
山东野战军仗打得不好,五败一平。1955年评军衔,许世友等人压何以祥,结果何以祥只当了少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说我不管军队的事。
第二件事是对待潘汉年。潘汉年当年见过汪精卫,事后曾告诉了二个人:陈毅、饶漱石。但并没有写书面报告,毛泽东对此是不满的。
高饶事件发生后,饶漱石倒台,此时,陈毅是潘汉年当年事件的唯一可以依赖的见证人。潘汉年将自己当年见过汪精卫的材料交给陈毅,请陈毅转交毛泽东。陈毅发觉毛泽东决心整潘汉年,就说当年潘汉年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
第三件事是对待粟裕。
山东野战军时期,毛泽东曾有一个设想:将华东分成三块,徐向前一块,陈毅一块,粟裕一块。粟裕致电中央:合成一块。陈毅很高兴。
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陈毅为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泽东的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黄克诚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温度不够。陈毅听后,180度大转弯,开始批粟。
后来,毛泽东又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陈毅听后,再次转弯,说粟裕的检讨很好。
四、1958年批粟时,哪些人说了公道话?
他说:当时有二个人说了公道话。
我说:是陶勇几个吧。
他说:还轮不上陶勇,是林彪和肖劲光。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肖劲光找毛泽东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需要注意的是,肖劲光的原话里,是有“对您老人家”几个字的。

五、宋时轮、王建安都服粟裕。许世友是个例外,他既不服陈毅,也不服粟裕,他服的是毛泽东和徐向前。济南战役,他想指挥华野全军。
我听了后,十分惊讶,说:以许世友的地位,不大可能指挥华野全军吧?这样一来,粟裕不就没处放了吗?
他说:许世友这人就是这样,他吃准了毛泽东信任他。一不高兴,就称病,让王建安去。淮海战役他就称病不去。
徐向前救过许世友的命,当年如果不是徐向前,许世友就被张国焘干掉了。毛泽东也救过许世友的命。许世友服他们。
我问:解放后呢?粟裕和许世友的关系好些了吧?
他说:不好,也不坏。粟裕作出指示,往往还得单独跟许世友交谈。
六、一让司令,粟裕完全是出于谦虚,出于对张鼎丞的尊重。江西时期,张鼎丞是苏维埃副主席,粟裕只是支队党代表,是团级干部;新四军时期,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非常关照粟裕,待粟裕很好。

至于二让司令,粟裕有多方面的考虑,不完全是出于谦虚。
以前,粟裕给华东野战军下命令时,如果部下有异议,粟裕可以再往陈毅身上推,陈毅可以说:老子代表军委,我执行军纪。如果陈毅的话也不听,那就没有退路了。粟裕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另外,粟裕认为,这次调陈毅到中原,是管后勤,这不是陈毅的特长。
我问:让司令,是不是因为粟裕指挥不动?
他说:不是,粟裕的性格是,吃准了,天王老子也不让步,对内则注重让步。
在“二让司令”这件事上,粟裕对毛主席的想法没有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