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专业拉丁舞培训:我的医学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9:25:51
前 言(本文转载于作者的博客)

      我的太爷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他的医学知识来源于祖辈的口授,但他却从我幼年开始,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诫我行医的准则,我便是太爷一生的希望。在医学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最感谢的是他老人家。今天我抽出时间来完成这篇小说,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对他老人家的告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着每一步行医之路!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上)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太爷,太爷拽着我,向李家跑去。

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张纸,出气困难!”

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叔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部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

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李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

我说:“想学想学!问好玩吗?“

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

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听到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等,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

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本事?”

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

我闹着要吃。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

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剩下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

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

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药!”

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足足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太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

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抓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

迷迷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第二章:童年的回忆(中)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我疑惑地问。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

“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我立即回答到。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

吃完鸡蛋面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也顺便采草药。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讲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结果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寒热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没开,摇摇头走了。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情况,切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硬是没有收下。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榨油的技术,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的,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

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受伤的大拇指上,还真快,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

见我点头,太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叮上,有了这药就不怕了,只要用这点上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啰!”

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治好了弟弟的伤。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会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镇上药房买的薄荷没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

“记住了!”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还有薄荷....”太爷怕我忘记,。

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凉凉的甜甜的不太好吃,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记了也白记,记住薄荷糖就行了。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葚,太爷走过来放下背篓,开始拾地上的桑叶。

“山里风大,才入秋,桑叶都吹落了,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着。

“为什么?”

“那称“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

太爷看了看我,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

随即解释道,“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给他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怕我听不明白,继续说,农村死了人,称为办丧事,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

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

“这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太爷怕我记不住,就没再继续说下去,但我知道,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

拾完地上的桑叶,我指着树上的问为什么不摘了,太爷说留着,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

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的转,太爷给我讲解好多药材的功效、味道、采集时间,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最后还有些烦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饿了,便催太爷准备回家,于是我们便邀上老黄牛往回走,此时太爷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树枝带上。

“太爷!上次你不带了一捆吗?家里引火柴够了!”我们农村就喜欢用柏树枝作引火柴。

太爷笑了笑,“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爷爷患有风湿,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发作,上次那捆他已经煎水熏洗完了!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

“爷爷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说过,用着带刺的柏树枝熏洗有效吗?”

“你想想看,这几天你爷爷腿脚是不是利索了不少?”

想想也是,很少抱我的爷爷,今天早上还抱我转个圈呢!

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困意的回到家中,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太爷下午一个人进山了,看看屋后的大山,想着太爷一个人在山上采药,真想进山找太爷,可妈妈说山里很危险,一个小孩子就别进山了,到外面找弟弟玩去。

夜色慢慢降临,村头又响起太爷的呼唤声!我们四五个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分头回家。

刚进门就看见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的玻璃瓶,里面放了一条很大的乌梢蛇,这蛇虽然无毒,但也怪吓人的,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就曾经看到过它偷吃鸡的事。

太爷指着瓶里的蛇对我说:“这是乌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它泡上药酒,治疗风湿效果很好,咱们农村风湿病人多,泡上药酒,平时喝点,不仅可以治疗风湿,还可以预防风湿!”

一边听太爷说,一边摆弄着瓶子,这么丑的蛇,想不到还是很好的药材,真奇怪啊! 第三章:童年的回忆(下)



准备开晚饭了,这是忙绿一天后,全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家里人多,我每次总坐在太爷身边,这样太爷就可以给我多夹一些菜,因为人多,桌子大,没有靠山可不行!

菜上齐了,年轻的各自去盛米饭,男的准备喝点小酒。

还没开始吃,村尾的曹爷爷抱着孙女曹琳琳过来,曹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

我还以为她怕呢,忙走过去说:“别怕,我太爷不会用针扎你的。”

曹爷爷说:“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开始发烧,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喝了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就过来麻烦余叔你了!”

老家的五谷茶是用稻谷、小麦炒焦,加上鸡内金、艾叶、茶叶煮水喝,用于小孩子停食的治疗,效果不错,但那玩意又苦还有糊味,很难喝。

太爷听完后,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牵牛子研成粉后给曹爷爷,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糖给曹琳琳吃。这个我以前也吃过,拌上糖后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

看到太爷给曹琳琳吃牵牛子粉,便笑着说:“曹琳琳!今晚你会拉肚子的,别拉在床上!”

琳琳要打我,曹爷爷拦住说:“拉就好!拉就好,不拉停在里面会坏事的!”

看我们正准备吃放,曹爷爷道了谢后就走了。后来听曹爷爷说,曹琳琳晚上拉了两次大便,烧就退了,第二天开始吃饭了。

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也不花什么本钱,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病瞧好了,病人就给太爷提上两斤酒,两斤好的烟叶。太爷不抽纸烟,说纸烟没劲,还是旱烟好,自己也种过旱烟,而且长得也很好。太爷喜欢把好东西送给朋友尝尝,所以每年都种烟,每年都送烟,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给他的烟叶。

烟抽多了,痰就多了。每天早上起来,太爷总要咳上几口黄痰,我爷爷很不喜欢太爷的抽烟习惯,更不喜欢他吐痰,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阴干后每天泡茶喝,后来太爷就很少咳痰了,但抽烟还是多,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因。

山里人上山干活,经常会碰伤,岔气的事情经常发上,而每次出现岔气,他们总是找到我太爷,然后说,“老爷子,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我又岔气了。”

太爷总是笑笑,从烟丝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药粉惨上烟丝,放在旱烟锅里点着,病人深吸几口后,就会打嗝或放屁,只要气一通,岔气就好了,第二天就能上山干活,

这种办法起效很快,也只有太爷知道配方。在我几次的询问下,太爷才神秘的告诉我,家里每年都会重些小茴香,在秋天收获后,用茴香籽研成细粉,用塑料袋装好,遇到岔气的病人,配上烟丝,吸几口就好了。

       茴香我家里每年都种,但治疗岔气我还是第一次听太爷说。

记得去年我肚子受凉,连续两天小肚子痛,老爸煮姜水给我喝,喝了还是隐隐作痛,后来太爷听说后,用小茴香的苗切碎后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让我吃,那可真香,也太香了,吃到最后有些腻,不过吃完后就不痛了。太爷给我讲,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我就一直记住了,没想到他还能治疗岔气。

我继续问太爷:“小茴香还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太爷看我对小茴香很感兴趣,就接着说,“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腹部,凡是小腹部发胀、发凉、疼痛都可以使用。还记得前几天你二婶不是叫唤小肚子胀吗,一会想上厕所,可又没小便,后来用小茴香煮水喝就好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有很好的疗效,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在小腹,后有少量积液形成,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连续放上几个响屁,当天就缓解了病情。

随着天气的变冷,上山采药少了,但太爷却利用冬天的时间一边看病人,一边给我熟悉药材,讲解药物的用途。

有天上午讲到白果,这种药材村头就有,我们农村成为银杏树,结的果实沉甸甸的,称作“银杏果”。

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病,止白带,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还谈到白果有小毒,一般大人一天服用不要超过30粒。如果中毒了,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可以解毒了。”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很琐碎,但没过三天就得到了验证。

      村里张叔家有棵白果树,产了很多白果,张叔的老婆正好长年咳嗽,听我太爷说可以用白果止咳,就煮了不少给他老婆吃,结果他儿子园涛乘张叔不在家,偷吃了不少白果,中毒了。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来找我太爷治疗,可太爷正好出远门看病人去了,我问清情况后让张叔用白果壳煎水解毒,效果还真不错,很快就解毒了。

太爷回来后,听完我的汇报,高兴地说看来咱们家中医有传人了!

邻居奶奶经常头疼,在太爷手中看了几年也是时好时坏,问题的关键是邻居奶奶每天要吃辣椒,没辣椒就吃不下饭。她头疼,搞得太爷也头疼,看不好病人的病医生很是头疼。这也是这些年我时有的感觉。

在太爷没有良方时,我的一句话改变了现状。

我说:“要是奶奶每天能问问药味,那吃点辣椒也不怕!”

太爷看着我,突然笑了起来,不停唠叨,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后来才知道,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从那以后,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而且每年她自己都做几个菊花枕,一个自己用,其余的都送人。自从这件事以后,太爷就真实的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对祖传秘方也就爽快的教我了。

在太爷的思维中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这也是太爷不传授给爷爷和几个孙子的原因。爷爷好赌成性,让太爷失去培养他的信心,几个孙子对学医基本没兴趣,所以只得从我这辈人中寻找接班人。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是不适合学医的,只能最后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造成许多后患。

另外学医必须有较强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学习中医不能将中医的发展向前推进,只能使其退步。

太爷最后看中我,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领悟力强!

现在想想读大学时,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毕业后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改行从事西医或者其他行业,读书时的成绩靠的是死记硬背,装在脑海中没能灵活运用,最终成了一锅烂粥,放弃中医是迟早的事。

想想太爷当初的顾虑,再看看现在中医学院的招生和中医的现状,我才感到中医的传授选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中医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太爷的计划,首先是传授常见药物的识别及单味药的特殊功效,培养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此期间我会很多问题,然后太爷再开始传授中医理论,同时传授脉法,逐步解开我的疑问;再传授一些经典方剂,通过经方来的运用,提高自己对疾病对人体的认识度;过程中我会因为有些疗效不好而产生新的疑问,借此机会太爷再传授家传秘方,弥补传统经方的不足。

而大学里的课程就不一样,先让你背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再是中药学、方剂学,然后生理、病理,最后是上临床实习。往往大学第一年就因阴阳五行搞得一头雾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接下来只能按部就班向脑子里塞东西,到大学毕业时才慢慢理清头绪,可惜已经晚了。

我在接受了太爷对白果的讲解后,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个白果,外面的壳能解里面的毒性?

当我向太爷询问这个问题时,他说:“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太爷的回答更让我摸不着头脑……

阴阳是什么?为什么要阴阳统一呢? 第四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由于我还小,太爷只能由浅入深的谈论阴阳!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来认识这些事物,古代人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分阴阳。”

“正如我们看电影,可以将电影里的人分为两种,即好人和坏人!”

“根据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根据人的身高,可以分为高和矮!”

“根据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和阴天!”

“我们对气温的感觉,可以分为热和冷!”

“这些都是按照阴阳来划分的,男人、高个子、晴天、热属于阳;女人、矮个子、阴天、冷属于阴!”

“这好懂,但是矮个子男人又属于什么?高个子女人有属于啥?”我疑惑的问道:“男人属阳,矮个子属阴,那矮个子男人难道就是阴阳人了?”

太爷听到我问这个问题,非常高兴,认为我对阴阳的理解还是很有悟性的。

接着就立即给我解释:“男人属阳,男人中再按照高矮来份,矮个子就属于阴,综合来讲矮个子男人就属于阳中之阴了!”

“哦!我还以为算阴阳人呢! ”

“阴阳本身是对立的,但没有阴就无法谈阳,没有阳也无法谈阴,正因为阴阳的存在,才使世界有了变化,有了相互制约,在制约中发展、成熟。”

“哦!我明白了夏天很热,属阳,冬天很冷属阴。”我迎合道。

“是的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植物的生长旺盛,没有冬天的寒冷,植物第二年春天就不能健康成长。”

“对了,前年冬天很暖和,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人也生病了。”我随着太爷的话说着。

“白果壳属阳,白果仁属阴,两者的统一,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太爷笑咪咪地看着我说。

“还有其他药物有这样的统一吗?”我追问道。

“有!还很多!比如:生姜的姜皮是凉性,姜肉是温性;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柑能令肺冷生痰,柑皮令人肺燥;瓜蒌化痰,瓜蒌的根天花粉能生津;杏仁中毒,用杏树根皮可解;发芽马铃薯中毒,用土豆秧煎服可解…...”

太爷说得我一愣一愣的,事物真的这么奇妙吗?太爷接着说:“在人体心属火、肾属水,两者本身相克,但因为有了水,所以火就不会太旺,有了火,水就不会太寒。”

“太复杂了!”听太爷娓娓道来,我心里暗暗地想。

但随着太爷的讲述,阴阳的理论在我心里慢慢明朗化,逐渐清晰起来,虽然这个体系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复杂。

     太爷继续讲:“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阴可以转阳,阳也可以转阴。”

“是不是冬天到夏天是阴转阳,夏天到冬天是阳转阴?”我好奇的问道。

“对!对!对!”太爷兴奋的回答到:“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制约的,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础。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而阴病就得用阳药!比如身上长脓包,如果发红、发热……”

“我知道了,发热、发红属阳,就用阴药,而寒性属阴,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阳性长包了?”我抢着说。

“太对了!”太爷兴奋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医学承继的希望,他继续问道:“那如果长包不发热,也不发红呢?”

“那就用阳药嘛!太简单了!”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慢慢的,我认识到治疗疾病不是单单记住什么药治疗什么病那么简单,应该很复杂,但似乎又很简单……

一时间我也不知如何表述,只是知道太爷已经把我领入了一片神秘的宝地,好多好多好东西,我得用心去领悟!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蒲公英煮水给我喝,而弟弟秋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菊花煎水给他喝。一样是包块,都有红肿,虽然药物不一样,但都是采用凉性的药物,用的是属阴的药,所以病都治好了。

太好了!看来学习救人的本事也有窍门,不是很死板的,通过对太爷所说阴阳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爷遇到一些小病,在屋前屋后随手采上几味药就能将病人的小病治好,我想这里面就运用了”阴”和”阳”的相互制约。

太爷对阴阳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得分阴阳,这是第一步。这步搞不清楚,按照土话说,就容易将药下反了,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死人,所以在阴阳的分辨上,太爷总是时刻训练我,经常是太爷说阳,我说阴,好比对对联。

“天为阳!” “地为阴!”

“头为阳!”“脚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右手为阳!”“左手为阴!”

“上眼皮为阳!”“下眼皮为阴!”

“上嘴唇为阳!”“下嘴唇为阴!”……..

就这样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对对联,太爷将阴阳的观点深深种植在我的脑海中。

三十年后的今天,每次在切病人的脉,在提笔开处方时,阴阳辩证总是清晰地指引着我,可以说,若果不明白是阴虚还是阳虚,是阴盛还是阳盛,我真还不知道如何开处方,只有脑海中分清了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下药才能立竿见影。

分清了阴阳,但如何确定各脏腑的阴阳虚实,成了我的最大疑问。

当时我已经满七岁,太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下一步是教我望诊还是切诊,太爷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教我切诊。因为切诊非常重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也是太爷医学知识中总结最多的一部分,现在的太爷已是九十来岁的人了,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将重要东西传给我,也是一件很大的遗憾事,于是太爷开始培养我的切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