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不熄之谜:太聪明 为什么反而不讨人喜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2:11:49

       以前一直相信以理服人。结果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出于好意纠正别人,却因没有预见到对方的反应,意外得罪了人。后来发现,自己周围还真不乏聪明人得不到他人认可,反而越来越被孤立的情形。

回想起来,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班里似乎总有那么几个大家公认的 天才,而那几个人人缘却不怎么好。是聪明使得人不受欢迎吗?当真如此,聪明人为什么不能像解一道超复杂的数学题般,搞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人缘变得和成绩一样好,然后一举攻克呢?如果智力不是受欢迎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为什么聪明小孩反而时不时遭受他人排斥?成绩好人缘差的两极情形长期以往不但给人带来郁结的情绪,更严重的是在价值观塑造、和情商培养的的过程中,让那些自持聪明才智而社交能力差的孩子轻视了去反思为什么自己人缘不好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数理化、还有信息工程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似乎普遍社交能力弱不少。作为读者的你或许不赞同,而我自己也是理工科出身,通常亦不如此直白地承认这一点。 反之,总找借口诸如:“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浪费在社交八卦、人情世故还有拍马屁上面。”“我是现实主义者,只遵循客观的原则。”

惭愧地说,我在进大学之前一直抱着这种刻苦钻研而排他的价值观活着,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诸多团队作业中,我的每一个观点最终被采纳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想法内容本身,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阐述方式和态度,甚至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怎样掌控别人的情绪反应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像大部分理工科的人一样,我以前只在乎实际的数据、模型、结论,但后来明白了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像科学家和工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你我最多也就在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侃侃而谈,跳出那个范畴,我们也都是用常人的视角希望专业人士用简单朴素并带有亲和力的话语讲给我们听一样东西。如果这时,所谓的精英却连最基本的社交涵养和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恐怕现实生活上要真刀真枪完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太可能。

反例还少吗?看看那些落寞的天才们,他们不是不能去学习社交技巧,他们恰恰固执己见,认为了解那些东西浪费时间,情愿花时间在专业上更刻苦,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前阵子,我和一群同学一起做项目,团队讨论时也发生过轻视、冒犯、甚至侮辱他人说话态度的情形,可以理解大家都很有想法,并有表达欲望。可最终,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一开始,自我感觉再正确,再有自信,都别忘了在阐述观点时留些余地,一方面是谦虚,另一方面毕竟主观思维模式所得到的结论不见得全面—— 少一点固执,多一些倾听,务必在拥有十分把握之前保持自我批判意识,这样每个人都顾及到他人感受,团队关系也会融洽许多。

再举个例子,通常在讲座上,常有听众向演讲者提出很尖刻的问题,尖刻到令演讲者都感到难堪。没错,原本提问的人初衷也许不坏,只不过随意问个问题,但大部分旁观者却会在意这样的提问导致演讲者在所有在场听众面前,形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如果不注意措词方式,一个直白合理的提问很有可能演变成个人攻击、蕴含敌意的象征。如果发生在实际团队合作中,今后可能你提的任何建议别人也条件反射般地表示反对。任凭你再有见解、再富创意的想法,都要因此遭遇不必要的坎坷,岂不可惜?换个角度看,替换一种说话(提问)方式其实并不难。问题还是在于你究竟是否在意他人的感受。

写到这儿,忽然意识到其实聪明人爱提问很多时候就是希望表现自我,会议座谈中提反对意见的总显得比较有冒险精神、批判精神。但现实却回应着,希望通过反对他人的意见来表现你超人的智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最终在这个社会中,一不小心反对之声就把你推向被冷落的群体,不因为你是少数,不因为你过分聪明,最终的失败归咎于个人主义和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大部分人对自己在事业或学业上达到的目标都能有明确期望,但社交上呢?社交上,你渴望成为怎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依据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达标?怎样获取帮助我们达标的灵感和信息?除非你是天生的政治家或军事策略家,不然,这一切的一切只有从潜意识开始培养。从感激别人,赞扬别人做起,实在要提出异议,不妨在公开场合给些面子,然后私底下找机会说出个人想法。这样聪明的你也一定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