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研究现状综述:《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14:20
http://www.wsbedu.com/jia/lisheng.asp   李圣珍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0:13
【连载】《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0:27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一)
哪怕您的孩子缺点再多,也不会达到李圣珍老师所收留的孩子的那种程度,可李圣珍老师可以让这些被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差孩子”一个个变成了“乖孩子”、“好孩子”,那么,您凭什么还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没信心呢?
不一样的母亲李圣珍
李圣珍现年53岁,从教近30年,是北京通州二中的一位优秀教师。经她之手调教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自不必说,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所调教出来的一批特殊的儿女。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他们的亲生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如今大半已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未成年的孩子,经她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不论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还是有健康障碍的儿童;不论是有品德障碍的未成年人,还是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只要来到李圣珍老师的家里,通通“药到病除”,个个都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小天才”。尽管有些孩子不能亲聆李老师的教诲,但只要得到她片言只语的点拨,或隔三岔五的指导,就如醍醐灌顶,好比久旱逢甘霖,立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给她写信打电话而得到亲自指导的遍布全国,有的一边给她打电话一边哭喊着,有的简直是在苦苦地哀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还有让人羡慕的研究生,都把她当作了惟一的救命稻草,视她为亲生母亲。她点拨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和孩子均受益匪浅,成千上万的孩子视她为“再生父母”。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0:41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二)
第一章 李圣珍老师就教育问题答记者20问
您为什么会想到要来教育这些连家长和老师都感到绝望的孩子?
▲我从1971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已经有30年的教龄了。我一直都教化学。在学校,我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以及做人的方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同事们、学生们都称我是一个“口碑很好的人”。我和同事们相处得很愉快,对学生的教育也比较成功。尤其在我的儿子王远1994年——当他16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国最负盛名的清华大学以后,我的邻居、亲戚、朋友们都认为我的教育,无论在学校和家里都算是成功的。于是,名气就在小范围里传开了,家长们、同事们纷纷要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可以说,我今天做了数十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因缘巧合。我1994年接手的第一批学生现在都生活得不错,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日本留学,有的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记得,那位现在在日本留学的孩子,当时人比较聪明,小学成绩一直就很好,上中学后,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对他疏于管理,到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成绩还凑合,结果到下学期就完全不行了,有五门功课不及格,只有语文一门得了61分。同时,他还迷上了电子游戏机,成天地疯玩,还早恋。
父母没有办法,成绩不好就给他找家教,孩子还是不好好学。据他妈妈讲,在校大学生请过,普通教师也请过,最后没办法,还将海淀的一个数学特级教师也请到了家里。招数都用尽了,结果孩子还是不争气,到初二考试还是五科不及格。这时,父母着急了,动不动就骂孩子,孩子听烦了,心理就起逆反情绪,于是就与父亲对骂,家庭气氛特别紧张。孩子还养成了不尊重父母的一些毛病,父亲恨铁不成钢,有时气急了想动手打几下,孩子就说:“你敢打,你打我,我就出走。”父母于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后来,孩子送到我这里,我告诉他母亲,你的孩子要解决的不是知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孩子送到我家里,结果只呆了一年零九个月,回去后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还稳稳当当考进了大学,后来大学没念完就考到日本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留学去了。那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我给他测试了几道最简单的几何题,才得了十几分,他脾气也很暴躁,动不动就要对父母动粗。从这儿走出去的时候,他已经改掉了很多“恶习”,人变得温良恭俭,成绩也基本上达到一个较稳定的中等以上水平。
现在在我这儿还有个孩子,同样是刚来的时候数学才考了50多分,来这儿之后,我让他把代数、几何书来来回回地大声朗读,让他真正进到书里头去,只用了三个月,现在数学基本在80分左右。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教过了好些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家父母实在没有办法教了,学校也不肯收留了,说句不好听的,是走投无路了,才到我这儿来的。这些从我这儿走出去的孩子现在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有多位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而且从我这里毕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在全班上前三名。
现在常住在我家里的孩子有12个,他们都管我叫妈,每天上门来要认我做妈的更是络绎不绝,长此以往,我的孩子真的会像漫天繁星,多得数不清了。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0:55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三)
您的教育思想中的第一点: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您能具体谈一谈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中国的大人们最不好把握的一点。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感到和孩子沟通特别的困难?孩子有心里话也不愿意跟大人讲,大人找孩子谈话谈不了两分钟,孩子不但听不下去,而且感到十分厌烦。最后,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而紧张的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具杀伤力,孩子还能教育好吗?这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成下级,当成被驾驭的对象,当成小奴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去驾驭孩子的精神和肉体,比如说,有的家长总是教训孩子要这样那样,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从未把他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比方,上我这里来咨询的很多孩子的父母,总是以斥责或者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孩子,总是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总是让孩子听他们发号施令,而从不考虑孩子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一旦离心离德,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从另一个方面说,平等相待不能等同于迁就。有的家长在听了我讲的话以后,说:“李老师,我们觉得对孩子很平等了,什么都依着他,可他还是不听我的,我们的谈话总是失败。”这就是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这种平等就像是在单位同事之间,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一样,这种平等没有任何驾驭和依赖的成分。家长一旦被孩子所操纵,成了孩子的奴隶,平等也就无从谈起,孩子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多半成为任性的小霸王。
我这里曾经收留过一个交流困难的孩子,他来自广西,叫小风。拿小风来说吧,这个孩子在广西的时候,上课不听讲,调皮捣蛋到了极点,经常在学校打架,他甚至还动手打过老师。父母亲说他,他当耳边风。
孩子到我这里来了以后,我很少说他,尽量给他自由的空间,偶尔有小错误,我也当作没看见,但一旦发现他有德行方面的错误,我就会把道理都给他讲明白,我讲道理的时候,尽量言简意赅,就事论事,不东拉西扯,也不是反复唠叨,孩子反而能听进去了,恶习很快就矫正过来了。现在这孩子进步很快,学习也不错。
我发现,有一种孩子,精神处于一种奇特的紧张状态,这种孩子老是浑身不自在,肌肉紧张,精神也紧张,还希望老师打他一顿。上次,有个孩子做的事情很过分,我打了他几下,他精神上放松了,思想上有扭转的迹象。同时打不能成家常便饭,否则适得其反。对孩子要看准了他的缺点的实质,然后找着他的“痛处”狠打一拳。有很多孩子的心理其实非常脆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喜欢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缺点包裹得紧紧的,有时击中他的痛处,打中他的核心问题,能让他警醒,并且拉近你和他的距离,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所以还是回到我的那个观点,教育的确是一门很神秘的科学,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精神科学、行为科学等,同时又要把握每个孩子的特性,看准了时机做出适当反应。
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件事,包括一句话,我都是反复琢磨,只要想得比较清楚了,我会很冷静。我的经验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一定要跟他们讲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要鲜明地指出来,不要总是絮絮叨叨不得要领,不要在家庭里制造一种紧张气氛,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1:10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四)
为什么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时得的分数不高,就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平时在家接待的一些家长,就犯了这个毛病。孩子只要考分不好,就直接向孩子宣泄他们的不快,说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只会搞得孩子越来越紧张,一紧张就更加学不好,或者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一直都非常好,刚考上重点高中,第一学期还不太适应,其中有一科出现红灯,家长就惊慌失措,认为孩子考上高中后学习有所松懈,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了一顿,而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听了父母那些过激言辞后,认为形势真的很严峻,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地,孩子反而不认真学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于是,彻底放纵自己,从不认真听讲,还逃学,最后发展到没日没夜地打电子游戏。
其实,要相信孩子,他考得不好,心理压力已经很大、很难受了,家长尽量不要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愤怒情绪。因为家长的这种过激的批评,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家长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
上次到我这里来的有些孩子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哀”也发泄给孩子听,这也是不应该的,尤其一些离异的父母亲要注意这一点。比方说,前两天,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我这里来,孩子今年已经19岁了。他辍学已经有1年半,在学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级,本来在学校成绩不错,由于父母亲离异后,母亲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痛苦,说什么做人真难,做女人好惨,说什么人生之路太难走,人间世态好炎凉……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听多了这些后,性格更加孤僻,学习也松劲,感到世态真炎凉,特别憎恨他父亲,内心一直处于特别矛盾的一种状态。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不理解大人的很多的事,将自己的“哀”发泄出来有时会扭曲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
同时,家长还要把握一点的是,对自己“喜”的情绪要稍加控制。有很多家长很喜欢用金钱或物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有的孩子考分不错,家长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说:“儿子,你真了不得,你考得这么好,你要什么爸爸都给你买。”还有的家长,在麻将桌上赢了一把,回家后就搂着孩子亲个不停,给他买这个,买那个。其实,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的情绪反应太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凭什么会得到这种奖赏。父母喜怒无常,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
所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控制地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的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我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下岗工人与生活贫困的家庭,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的这种焦虑的心态直接传达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反而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索性逃避学习了。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1:23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五)
--------------------------------------------------------------------------------
您谈到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是什么意思?
▲其实,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孩子在感情上天然需要一个贴近的人,家长必须就是成为孩子感情贴近的这个对象。
拿最通俗的比方来说,夫妻之间,应该互为情感归宿,要不是这样,婚姻就会出现伤痕、裂痕。
如果父母亲不是孩子的情感归宿,那么,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裂痕,孩子就会寻找新的情感归宿,就会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里话找别人说,尤其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就会去找女孩子,女孩子就会去找男孩子,很多早恋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像我儿子王远就没有早恋的情况,因为他在父母这里找到了情感归宿,他什么都会跟父母讲,不需要再到别的地方寻找一种情感需要。如果父母亲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可以说,到了一定年龄是很危险的。孩子本身是很孤独无助的人,父母对其情感需要如果漠不关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油然而生的痛苦,在大人看来是小孩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子自己看来,就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为此,他们可能会走上情感的歧途。
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要父母细心观察,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热情的鼓励,甚至包括亲吻和拥抱;有时候,孩子需要安静,家长应该视而不见,给孩子自己反思调整的机会。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斥责孩子,批评孩子,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感情上的归宿感。有时候,该拍拍背就给拍拍背,该摸摸就摸摸,该抱抱孩子就应该抱抱孩子,甚至有时候该贴贴脸也得贴贴脸。但是如果做得太过了的话,跟他这个年龄段不合适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也不会健康。去年有一个北京的家长到我这儿来咨询,孩子都12岁了,她还经常把孩子抱在腿上,亲他的脸,还是一个男孩子,显然这个动作就超越了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这样做已经不合适。11、12岁的男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他需要的是那种男子汉的鼓励,是与父母亲那种心与心的交流,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父母亲给他鼓励,给他找出前进的方向来。要是父母亲不能给孩子这个,孩子心理上不能成长,这个孩子还是处在四五岁的孩子心理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拉大距离,心理年龄滞后。
所以说,孩子在成长阶段,对孩子的情感归宿到什么程度,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我非常反感父母对孩子搞间谍手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需要,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情感失控,所以,不择手段地侦查孩子的新动向,甚至偷看孩子日记、对孩子电话监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小孩推向情感的对立面:父母反倒成了自己感情的敌人,原来最可信赖的人成了克格勃。这不就麻烦了吗?其实,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把握住孩子的本性,孩子不会越轨的,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挽救的。而父母一旦成了孩子心中的间谍,你就失去了最终的把握能力。
一旦您的孩子不再从情感上相信你,我可以断言,您的家庭教育已经亮起了红灯。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1:35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六)
--------------------------------------------------------------------------------
您常说:“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逾越困难。”为什么?
▲这是我们现在的家长的一个通病。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老是不停地念叨,不停地指责,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在旁边“你要努力,你要努力”、“你怎么不好好学”、“你看人家多努力”,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最后,家长唇干舌燥,问题也解决不了,孩子情绪也受影响,更没有心思学习。
所以,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遇到挫折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而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孩子逾越这个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自信,让他勇敢地跨越过去,这是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做的。如果父母亲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的话,就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我很反对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一味地指责,一开口就是“你看谁谁学习怎样,你又怎样”。实际上,每个孩子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像我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考试应该考满分,却又没有考满分,然而我没一味地指责孩子,我故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这辈子也得不了100分了吧,你这么马马虎虎的。”孩子听了说:“我下次一定得100分。”我说:“那好,看你行动。”结果,孩子下一次考试就真得了100分,他说:“我真得了100分。”我告诉他:“那下次咱再接着得100分。”如果我要是一味指责孩子,肯定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我觉得我之所以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在孩子碰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一些具体的指点。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我也是这样。
今天上午来的一个家长,因为孩子马上要面临高考,成绩不算很理想。家长整天絮絮叨叨,说,要抓紧,要努力,你怎么不争气,你怎么不好好用功,要不怎么会这样被动啦。我告诉那位家长,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说一些这样的大而空的话,这样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更加紧张、焦虑。你现在要做的是,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你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大家在一起分析孩子面临的具体障碍,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论,对孩子全盘否定,这样言不及义,只能增加孩子的紧张程度,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
其实,在大人眼里,孩子面临的那些障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孩子本身是个弱者,大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孩子那里,可能就会被看作是不得了的问题,这是由孩子本身在社会中的能量较小决定的。他们更需要切实的帮助,而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更不是家长消极的抱怨。
在我这里的孩子们,我都是这样,无论是学习上、精神上,他需要你帮助他解决一些难题,我就会给他们很多具体的指导,而从不抱怨他们。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1:48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七)
--------------------------------------------------------------------------------
全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家长给您写信、打电话?据有关部门的调查,80%~90%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人格方面的、品德方面的,其中还有很多层次很高的家长,为什么家长们会对教育孩子感到如此棘手,如此难堪?
▲说实在的,随着我们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人的社会化程度本身就相当高,而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还刚刚起步,一个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去教育一个来自于自然状态的人,精神距离、语言距离、环境距离还差得太远的人,孩子所面临的压力简直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而家长和老师无疑也是面临一道无法短时间逾越的难题。
孩子不可能一下成为那种像家长那样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角色。而且家长所追逐的东西和孩子所追逐的东西有时候是不相吻合的。尤其大人们的很多思想都是极其功利的,极社会化的。比方说,家长老是跟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下岗,就只能去卖油饼。”其实,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成人化的东西,因为失业、下岗离他们的世界太远,如同地球上的普通人无法顾及银河系外面的星座一样。又比如说,家长和老师还经常举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例子来勉励小学生要立志,其实,他们不仅不能理解,反而产生压抑感,因为他们压根儿没见过的国际名人,离他们的世界太遥远。还有,有的家长喜欢跟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当个部长、省长,就会怎样怎样荣华富贵。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我听说外地还有某重点中学一语文教师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含有这些观点的教研论文《入学教育课》日前竟还获得了2000年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我认为大多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伤害直接来自于家庭、学校。孩子成长是有其规律的,他们想的可能就是吃饭、睡觉,爱享受点、爱玩玩点,而家长则用极其社会化的指标去要求孩子,比如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过于社会化的要求自然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些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家庭较为传统、封闭,家长自以为是,对孩子的要求过于理想化。
可以说,面对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面对成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面对这个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的社会,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对的成长的烦恼会越来越多,而目前家长和学校主要采取的是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更是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我的教育方法无非是更为人性化,更贴近儿童的自然习性,讲究顺其自然、乘势而上,扒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枷锁,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只可惜许多人只看中我将不少问题儿童培养成名牌大学生的事迹,却很少顾及我的教育目的其实是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自由乐观的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2:02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八)
--------------------------------------------------------------------------------
李老师,上您这儿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毛病的,您能把这些孩子的问题大致归归类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像我这里曾有好几个孩子就属于有心理障碍,他们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人非常聪明。我曾经带过一个孩子,人非常聪明。就是因为小时候被老师误认为“弱智”,被同学和老师抛弃,后来十分厌学,她想了很多办法逃避上学,其实,这个孩子后来经过测定,智商非常高,在130以上。但在此之前,她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她绝望了。后来到我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将她心里的创伤一步步修补起来,使她找到了自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还考上了大学。现在在我家还有此类孩子,他们智商没有问题,但是不自信,心里特别难受,没有任何朋友。其中有一位男孩子,非常厌烦上学,顾虑很多,怕和同学交往,怕路上被高年级劫钱,怕进教室被同学评论服装,就是班主任给他找朋友也不行,孤僻到一种极端的地步;还有一个孩子,看的书非常多,懂的也很多,但就是找不到那种自信自如的感觉,老是觉得自己想够又够不着,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种种,都属于心理问题。
第二种类型是那种有品德障碍的孩子。如小风,以前在家打架,骂人,和父母亲吵闹,还打过母亲。刚来我这里的时候身上有60多处刀伤,还有自虐倾向;还有一个孩子也是经常打架,小小年级还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头发染成红色,穿着大裤腿,还吸烟;还有些孩子一开口,语言就很脏,精神层次和语言层次都很低,十分庸俗;当然,还有品德障碍和精神障碍交织在一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接触的都是一些低层次的孩子,耳濡目染多了,孩子自然开始学坏,将那些坏孩子视为知己,视为榜样,盲目模仿,这种糟糕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品质发育最容易滑坡。
第三种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有的孩子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他从未跨进过学习状态,没入过学习这扇门,这可能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他也不是什么坏孩子,他往教室里边一坐,也不捣乱,就是什么也看不进去,什么也学不进去,也不知道怎么学习。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读书,应该怎样复习,阅读能力很差,不会看书,更不会举一反三。在我这里,我重点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比方,我会叫孩子把数学书,甚至把练习题来回地读。买练习题册,让他们自己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买来红笔要他们给自己判分,做错的题,我又布置他们大声地读。这样,让孩子自己进入到书本里去,通过集中精神状态去真正体会自己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种是有身体健康障碍的孩子。比如我这里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特别瘦,10岁才38斤,手指细得像一根根筷子。吃饭吃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据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带他去京城各种各样的餐厅,天下的美味佳肴他早就尝了个遍,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吃什么都不新鲜,后来就什么都不爱吃。由于身体不好,学习肯定跟不上,甚至无力支撑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他的母亲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作业很多,母亲经常要他“必须完成作业”,还要完成家庭布置的任务。孩子身体不好,不愿意做,他就经常躲到厕所里,磨磨蹭蹭不出来,每天晚上折腾到11点钟,精神紧张的孩子肯定又睡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他父母只好把他送到我这里来。刚来的时候,我决定先不急于让他去学校上学,先在家把身体养好,每天抱着他睡觉,给他唱歌,哄他,一点一点安慰他,抚摩他,让他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孩子苍白的脸上逐渐有了红晕,睡觉也踏实了,吃饭也正常了,现在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2:16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九)
--------------------------------------------------------------------------------
李老师,您在一次谈话中讲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您能把一些差孩子教得很好,那为什么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那么绝望呢?
▲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儿。孩子在成长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去解决困难,去逾越这些障碍,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些障碍恰恰是老师和家长制造的。既然障碍是他们亲手造成的,他们肯定也不可能自觉地去排除这些障碍。
而这些障碍孩子到我这儿来,我马上知道他是什么障碍,我能马上帮助孩子排除这些障碍,并且帮助孩子逾越这些障碍,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像一些学校按学生成绩给学生排座位,成绩好的排在前面,成绩差的坐在后面。这是一个目前普遍性的现象。但一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设置的这些障碍中就变得很没有自信,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带着这些挫折感、失败感走向社会。一次考试失利,本来是件轻松平常的事情,但学校排名,就会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造成伤害,也许她离第一名只差一分,可是因为她排名低了好几位,她就认为自己低人一大截子,时间长了,自信心消磨了,干脆放弃学习算了。
去年到我这里来的一个孩子,孩子父亲有病住院,母亲忙着照顾他父亲。结果孩子的学习松懈下来,老师老是数落他,孩子就不上学了。后来,家长又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习逐渐有了提高时,老师又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孩子情绪又一落千丈,成绩又降下来了,老师又开始嫌弃他,说什么也不要他来上学了。孩子特别痛苦,说:“学校要是不让我上学,我就跳楼。”校长问了他一句:“你们家住几楼啊?”“二楼。”孩子他妈说。其实,当时孩子已经很痛苦了,校长还以为孩子说的是假的,说:“二楼还摔得死?”实际上校长的奚落只能是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便会感到他是一个被学校抛弃的人,他在社会上将失去自己的位置,他要是将来带着这份失败感走向社会,会很麻烦,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成功。
所以,孩子变得难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老师人为地设置了障碍,这些障碍也许是大人们在无意中设置的,也许是有意为之,一旦形成,当事人很难自己去排除,久而久之,孩子的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家长与老师认不清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误,贻误的当然是孩子啦。
而且,有许多高知家庭、高干家庭,乃至金粉世家,他们自以为很有学识,很有教养,对教育也是百般重视,孩子却照样不能成材,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一般都非常高,不许孩子有半点闪失,以为给孩子提供了优厚的学习条件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业上傲视群伦,其实是忽略了孩子内在的需要,也许孩子对一只蟋蟀的兴趣要比对一台电脑的兴趣大得多,他们更喜欢与阳光、草地和同龄人为伍,而不是与饱学之士、计算机和冰淇淋打交道。那些自己事业有成却对自家的小皇帝、小公主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过、好好琢磨过小孩子的所思所想呢?
竹音袅袅(610762826) 08:12:28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十)
--------------------------------------------------------------------------------
那次《焦点访谈》报道您的专题名称叫什么?您谈了哪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那期《焦点访谈》的题目叫《教子需有方》。我一共谈了8点我对教育的看法。其中:
第一,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或被孩子牵着鼻子跑的那种平等;
第二,不要向孩子发泄你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
第三,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信赖,他就会“移情别恋”;
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而是用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渡过难关;
第五,孩子读好书可以帮助他塑造灵魂,父母和孩子要一块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第六,要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欣赏你的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大人欠缺的优点,而不是横加指责;
第七,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动不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
第八,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也不要对孩子说,这危险,那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并与他们一道去体会这个神奇的世界。这几点堪称我教育的基本信条,当然,这几点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许多家长不研究孩子的心理,不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不用恰到好处的手段进行教育,也同样起不了作用。我向来觉得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它追求完美,却又永远达不到完美,只能靠一步步地摸索、揣摩、尝试,慢慢地接近人性演绎的规律,最后是家长能与孩子一道,同步达到人生的和谐喜乐的成功境地。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1
您常说:"孩子应该读好书,好书能塑造他们的灵魂。"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读好书可以在精神上给孩子很多的帮助,尤其在精神上长期受到好书的熏陶,让他们接触那些美好的东西。而且读的年龄越早越好。
现在,我这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我要求他们大声地读,一定不要仅仅只是看一看,而是要大声喊出来。因为看书可能仅仅是看热闹,走形式,而没有真正进入到书里的精神世界。
而大声朗读就不同,它需要人全神贯注,需要朗读者投入感情,而且汉语言本身很有韵律感,这样的读书法,不但可以让书籍中的美好因素迅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为训练他们演讲、说话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要真能每天读一个小时的好书,他的精神世界肯定会逐渐高尚起来。而且如果能大声读出来,孩子在语言能力的开发方面,就可以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
我之所以要孩子们读书,就是要把他们从那种仅仅是满足于吃、喝、玩的一些生存需要的动物性的生活层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属于人类文明的精神层次,让他们有精神生活,让他们的行为、语言、精神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纯净。
我经常想,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由于物质条件相当优越,反而被物质享受束缚住了,而且年幼的他们都只是处在一种动物的本性上生活,就是说小孩子与小动物一样,只是在满足个体生命的成长,吃饱喝足了,也就不闹腾了。每当发育到了一定阶段,他们还要表现出延续生命的本能,就像动物有繁殖的本能一样。
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那种精神上和灵魂上的诱导的话,那孩子就是一个动物,就不会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自我缺乏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诱导,始终无法脱离自己动物性本能的局限。应该说,中国的孩子接受的是"物质上的溺爱、精神上的折磨"式的两极教育,造成他们越来越脱离不了动物本能的属性,因此,为什么现在孩子出现那么多的毛病,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这里有个孩子,以前特别地淘气,谁的话也不听,家长说他,他还不尊重父母,还老跟母亲闹别扭。后来我在《青年文摘》上给他找了一篇文章,他看了之后,来找我谈了,说,李老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太感动了,我以前对我妈那样真不对。
那个故事的大意是:
有一个男青年特别不孝顺父母亲,但他妈对他却很好。有一天,这个男青年找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很漂亮,但是一个魔鬼变的。有一天这个魔鬼告诉男青年,你既然这么爱我,那我让你干什么你都会答应吗?男青年说:"是的。"然后,魔鬼要年轻人把他妈妈的心剜出来给她吃。年轻人于是顺利地把他母亲的心给挖出来,准备敬献给这个女魔。他捧着那颗心急匆匆地去找魔鬼的时候,不小心摔在了地上,母亲的那颗心也滚落到路边,当他站起来,去捡这颗心时,这颗心对他讲了一句话:"你摔疼了吗?"母亲那份对孩子的拳拳之心依然没有因任何事而改变。而这位青年的心一下子就颤抖了。
现在的好书非常多。要真正地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必须让孩子读一些好书,那些能进入孩子灵魂的高尚的好书。但一定要注意让孩子读那些他能理解的书。适合成人读的一些世界名著,孩子理解不了,读之无益。包括像《雷锋的故事》、《爱因斯坦传》之类的书都是好书,但是却不是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看的,因此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否则只能起到对孩子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作用,这也是十分可怕的。
家长也可以选一些好的散文、小品文,只要情趣高尚,孩子读起来就能增长不少知识和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心理会塑造得很健康。通过阅读人类创造的那些优美的精神成果,孩子就会老是愉快地幻想着,他们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真善美充满憧憬,他们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而不是像那些精神贫乏的孩子,日益变得粗俗不堪、庸俗野蛮。好书要大声读,反复读,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美,包括词汇的美,文章内在的美,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我有时还让孩子抄一些篇幅不长、很精练的好文章,这对培养孩子的高尚人格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2
"要真诚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这一点好像不难做到,为什么你要如此强调呢?
▲为什么要赞扬孩子,并且及时地肯定他的优点?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太成熟,同时他也希望得到外界对他的认可,反过来,外界对他的认可对他来说又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使他得到真诚的赞扬和鼓励以后变得更加充满信心,他们从家长真诚的赞美中可以及时获得成长的动力,变得更加努力,这是一种对孩子非常有益的正面强化作用。
我接触的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外界的评价不合理,或来自老师,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这些武断的、草率的评价以及一些消极的评价,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带有严重的失败情绪,对自己、对前途觉得没有希望。即使做对了,由于得不到认可,也就觉得没劲,逐渐就自暴自弃了。所以,我觉得表扬不失为鼓励孩子前进的一种动力。
我这里原来有个孩子,对自己极度没有自信,简直自卑到了极点,因为从小到大,她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斥和指责中长大。来我这儿以后,我就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于是我采取了及时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赞扬的办法,勉励她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学着骑自行车、帮着包饺子、把画贴上墙,慢慢地孩子心态就开始有所缓和,后来,她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表扬她,用语言去真诚地肯定她。这样一点点地把她受伤的心恢复过来。
当然,表扬也是要讲究艺术的,不能见着什么都表扬,也不能采取夸张的手法把孩子捧到天上去。既让他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又不把他捧到天上去。我对孩子还是以鼓励为主。但是我要批评孩子的话,一般都要想很久,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而且一定要一拳打着他心里最虚弱的那一面,把他掩饰的内心打开,然后孩子会意识到一些错误,这时候也就是他转变的开始。
其实,做到赏罚分明,以表扬为主,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信,去问问那些企业管理者,这样的分寸好掌握吗?
所以,欣赏孩子的进步,就是要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幸福感,从进步中品尝到幸福喜悦的滋味,而学业上的高分只不过是个副产品而已,当孩子视学习为幸福的时候,还有学不好的吗?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3
-
很多孩子的心理毛病都来自于压力,而有的家长对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压力,比方给您写信的一位家长说孩子:"我们只要求你健健康康,将来找个工作,成个家,你怎么就这么不上进呢?成绩就搞不上去呢?"这样的家长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样的家长其实并不是说他真的不在意,他要真不在意,那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去找个工作,那你还着什么急,担心什么,要求什么呢?实际上家长并不是他跟你说的这种模式,他们内心当中,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家长也许刚开始时希望孩子在身体上、心理上、行为上、品德上的健健康康,一旦这些目标达到以后,家长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孩子在胎儿期,父母只希望他们健康地降临人世就深感高兴了,很少有人会指着胎儿说,你生下来必须当总理;等到孩子上学了,父母会希望他们顺顺当当升入中学,这时候,帮助他们进入重点高中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孩子在高中表现不俗,又有哪位家长不希望他考进重点大学,然后深造、出国、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家庭给孩子的压力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像我这儿的一个孩子,原来留长头发,还染成红色,也不上学,成天打架。他妈当时跟他说:"你别打架了。"他故意要气他妈,出门之前说:"妈,我打架去了。"回家进门就告诉他妈:"妈,我打完了。"这样一来,家长的惟一要求是孩子安分就好,学习好不好没关系。现在来我这儿以后,这些症状都消失了,开始进入正常学习了,他爸又开始着急了,说:"在学习上还没有达到理想境界。"这时,家长就会对孩子有更高要求,也就是学习成绩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了,他们开始很在乎孩子的学习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说是家长与社会不断在他们身上加码的过程,只是由于小孩不争气,家长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已。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4
-
您曾经说过,您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产生心灵碰撞的一个过程,应该怎么理解这样的过程?
▲应该这么说,我的教育是用我自己的灵魂在塑造一个个新的灵魂。我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包括跟每一个孩子说一些话的时候,自己先都要考虑我做得对不对,对孩子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我要不断地净化我自己,同时也可能因为我自己本身比较纯净,也就是说我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我觉得自己与社会上的人相比,可能功利的东西少一些,世俗的东西少一些,与孩子相近的地方多一些,与人性中自然的状态贴近一些,所以,我容易和孩子沟通,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我的教育过程也是我自己受到净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我的言传身教也在受到净化,包括我自己的语言,我自己的行为,没有这些,孩子的转化是很困难的。我自己要是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要去感化孩子,教育好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我是用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未来在做交换。有一个从我这儿变好的孩子说,我们都好起来了,你却变老了。我现在看我1995年在电视台做节目的录像带,觉得这短短5年,我似乎老了10岁。
做一个教育者,就如同春蚕吐丝,就如同蜡烛成灰,当初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过教育者的生涯是这样充满着悲剧意味,实际上,这个过程的确是悲壮而又崇高的,它展现了人性中的高贵的一面。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的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以心换心,用心血育人,用灵魂铸造人。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5
您教育孩子这么辛苦,是不是也从教育本身获得一点乐趣?
▲我现在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必须集中全部精力,负责每个孩子,对他们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辅导、点拨,现在学校教育都是群体教学模式,对这些个体的孩子来说,显然就不适合。我能把孩子从一个一个的差生培养成一个一个的好学生,很大程度上我是在研究个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开出不同的处方。
你们在我这儿也看到了,孩子们干的事都不一样,时间安排也不一样。关键是要根据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施教,而不是那种讲究统一的严格的秩序进行教学,孩子们进步才能非常大。
这些年来,我家里经常有十几个孩子长住,我只有两居室,这样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凭我个人的精力,照顾好这么多孩子也已经达到了精力的极限。我每天忙于奔波,真的没有工夫好好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现在前来咨询的家长和教育界人士不计其数,我确实在很吃力地应付。然而,我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沉沦而浑然不顾,这与看到人落水而不顾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6
很多家长都感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难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很多家长都反映,跟孩子沟通很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从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沟通。
而我恰恰不是这样。我对孩子从来不挖苦,不讽刺,也从不以一个高明者的形象对孩子发号施令。我只说,你这缺点不对。绝对不和孩子说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指责、挖苦,我仅仅就事论事。
其实,居高临下的沟通谁也不愿意。上次,我参加《青年文摘》读者俱乐部的一个活动时,家长们就问我,孩子为什么不和家长沟通。我一听就笑了,说:"我的回答可能会令你们很失望的。其实,我觉得你们家长一直在和孩子居高临下地说话,不是孩子不愿跟你们沟通,而是你们强迫孩子在与你们沟通,而且是小孩最不喜欢的对话方式。"
我和孩子之间恰恰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有时候,我也会和孩子说:"闭嘴!""别说话了。"这种情况,一般是孩子在犯了错误以后,向我解释时,我会这么告诉他们。我说,你可以说出100条理由来解释你为什么没有做错,如果你是为了掩饰你的错,而不是为了改正你的错,你就不要再跟我解释。你只要保证你下次不犯就可以了,我绝对不会再说你。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如同事之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两个孩子之间的沟通,有时即使这两个孩子打起来,打两下也就过去了,这种沟通也是平等的。
像我自己的孩子,平时什么都跟我讲,学校的事,同学的事,但是他有时候有的事也不告诉我,我也不问。他现在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有一次放假回来,我给了他一个储蓄卡,上面有1万元,结果他回来不到一个月时间,花得只剩下100元。我就问他,怎么钱花得这么快。其中我发现他有一次一下取了3000元,他不肯告诉我他用来干什么了。我后来说,不愿说,就算了,我也不问。但是,很多家长问我,你从不刨根问底,不怕孩子背着你干这干那吗,我说,我不怕,因为我们之间的沟通已经很充分了。
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这个空间留多大,也要看这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档次太低的孩子,你要是给他留的空间太大,他就会在某些行为方式上没有节制,造成更加滑坡的局面,档次高的孩子,不要干涉太多,给他留的心理空间要大一些。我还是那句话,教育是一门很微妙的科学,对每个孩子的把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7
您还说,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望子成龙,让孩子做那种高不可攀的事?为什么?
▲家长们很多都喜欢攀比,你的孩子上一个什么班,那我的孩子决不能落后。其实,这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攀比,最后是害了孩子。
我知道有一位家长,自己是大学教授,才高八斗,所以,对儿子要求极严,比如说,别人家的儿子钢琴弹得好,他马上叫儿子学钢琴,儿子钢琴上不去,他就气急败坏;接着,他又让儿子报考奥校,希望在理科思维方面一举成名,结果落了空,他极为沮丧,觉得养儿子没有什么意义,整天在家里苦着个脸。其实,他儿子发育还是健全的,他的兴趣不在这些方面,他说他喜欢一个人呆在屋里浮想联翩,幻想自己上九天、下五洋,这样的儿子,在他父亲看来,既不争气,也不中用。而在我看来,则是这孩子优点集中,尤其是哲学思维发达,性格敏感,想像力丰富,如果从事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学习,一定大有前途。可是,他的父亲已经过早地对他绝望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起来是人间常情,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工具主义,就是把孩子看作父母的附属物、家庭和学校的附属物,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继承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为家庭脸上贴金,光宗耀祖,为提高升学率而贡献青春,为传宗接代而充当生育工具,如此等等。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下,父母往往会强迫孩子去做一些难度很高的工作,而且这些活动的意义也超出了孩子理解的范围。
就是因为父母不怎么把孩子当个独立的人,总是试图去左右他们的灵魂,不惜强人所难,拔苗助长,才会酿造这么多家庭教育悲剧。
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是神童,可是历史上有多少神童成了气候?
谁不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可是永垂史册的人又能有几个?
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可是伟大人物有多少是家长和老师设计出来的?
照我的想法,一个爱自然、爱生活、爱家庭、讲真话、朴实正直而平凡的学生,同一个仅仅学业优异但人格偏执的学生相比,我更愿意拥有前者。我很欣赏一个教育家的一段话: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一大批病态的考试天才,因为前者更有益于社会。
当初,我带王远的时候,我对他的期望是把人做好。
现在,他成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专业上很有潜力,我仍然只跟他说:出去留学,一不要当间谍,二不要沾艾滋病。我认为,孩子不是我的附属品只要人品别出大毛病,他由着自己自由发展便是了。要知道,父母毕竟无法包办孩子的人生,如果父母抹杀了他们自己探索人生的权利,不要说,这样做毫无结果,也等于抹杀了孩子们活着的乐趣,他们的人生,将苍白无趣,了无生机。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8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的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很高,您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浪潮怎么看?您有什么建议吗?
▲人类越发展,社会的变迁越大,教育改革的需求就越大。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文明的大变迁时期,可以说,现在是人类数千年来文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政府、哪个教育部长的责任,而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每个孩子自己的责任。
相对于正在推广的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浪潮,我更关心家庭的素质教育,我突出地感觉到,对父母的素质教育比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迫切,也更棘手。现在那么多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那么多的家庭为了子女的发展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逃学、讨厌父母,甚至出走、犯罪,这不都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子女教育中,家长是占主导的一方,孩子是被引导的一方,主导方误入歧途,你还能指望孩子有什么大出息?
而且,我认为,青少年的发展程度与父母水平是有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范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做了统计发现,凡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文化水平低、教育知识匮乏的,孩子犯罪率就高,而父母文化水平在大学以上的,子女犯罪率就低。统计还表明,在对10万个成功人士的调查中,90%以上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为他们的成就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80%的人士还认为母亲对他们成功的人生更为重要,这一比例大大高于父亲的重要性。
所以,欲有成功之教育,必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成员人人对孩子的成长都负有责任;欲有成功的素质教育,也要从家庭素质教育开始,从家长开始,从父母开始,尤其是母亲的素质,至关重要。
在举国上下都在展开素质教育的同时,我认为,不能忘记在中国的家庭中来一场素质教育革命,让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传入千家万户,让儿童权利观深入人心,还要让千千万万的父母认识到,素质教育,从我做起。
我作为一个母亲,几十年来潜心探索为人母之道,为人师之道,虽然小有成就,却深感教育之道,玄而又玄,极高明而至精微,我深感自己尚未登堂入室,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将自己的这一点经验和心得与天下父母分享,如果能够对天下父母有所裨益、对解除千万问题儿童之痛苦有所帮助,我这样的人生也许会有点价值。
我想再一次向你们新闻界的朋友强调,非常感谢你们为社会做了这么个公益事业,但我李圣珍确实不是个名人,也无意于此,对我的东西,切莫拔高,切莫浮夸,因为我向来觉得教育还是一门神秘科学,欲臻于此道,非得下番功夫不可,容不得半点偏见和傲慢,可以说,欲教化人心,必先教化自己,欲教化下一代,也必先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只有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指望"生下龙种,而不收获跳蚤",家长自己的教育观念端正了,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而对家长这方面的启蒙工作,现在才算开了个头。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9
医治心灵的圣手
马月的故事
马月,李老师要陪你下地狱
马月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她有一张很清秀的脸庞,很苗条高挑的身材和极灿烂、健康的笑容,是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姑娘。然而,谁又能想象得到,她曾经过着梦魇一般的生活呢?她是个智商在130分以上的孩子,却从小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和"怪孩子",她被误送到精神病院度过了十分艰难的一段日子。当时,家长和老师对她都感到彻底失望了,她的心灵已经被所处环境折磨得伤痕累累。马月是李圣珍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当她被介绍给李圣珍老师的时候,马月说:"你救不了我,谁也救不了我。"李老师说了一句催人泪下的话:"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着你,你要下地狱,我也下地狱。"当时,马月都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老师",因为马月的经历中充满了老师的各种嘲讽、挖苦和耻笑。她经常把自己的身子用刀片划得满是伤痕,她还曾试图叩响死亡之门。
当李圣珍老师第一次见到这个美丽的、眼睛里闪烁着灵性的小姑娘时,她就已经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去拯救她!在马月曾经惧怕的充满恶梦的晚上,这位伟大的妈妈会拉着她的手,轻轻地对她说:"孩子,好好睡,妈妈陪着你,别怕。"3年多的岁月要愈合她10多年的创伤,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工程啊!李圣珍曾经对马月的妈妈不止一次地说过一句话:"孩子要上天堂,我跟着去,孩子要下地狱,我陪到底。"在李老师家3年多的日子里,马月内心的伤口一次次被这位慈母加严师抚平,她渐渐地获得了自信和自尊,最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李圣珍老师也成了她的"妈妈",李圣珍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总是"我闺女,我闺女"地称呼马月。马月说:"我是幸福的,没有李妈妈在心灵上的启迪,我就会被现实生活所淹没。是她把我从生死的边缘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