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硬笔书法作品欣赏: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及张三丰打坐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1:14:01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笔者学练的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境界: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境界: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境界:  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境界:  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第六个境界:  过河扔船

  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去拜访一个太极拳老前辈。这个太极拳爱好者问:“您是练哪一家太极拳的?”这让太极拳老前辈很为难,因为太极拳的各家各派,只不过是门,进了门,则要忘记门,专心领悟、欣赏门里的风景才对,所以,这个老前辈只好以沉默回答之。因为这个老前辈,已经很多年不练完整的拳架子了,许多招式招法的名称都已忘记了。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

  

第七个境界:  自然无为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太极拳拳品十三篇并序    [陈式太极拳 洪派 洪均生]

 

诗有品,书亦有品,古人尝品之而著为文章,拳可无品乎?因仿司空表圣诗品体例,戏成陈式洪派太极拳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
(一)端 严
太极拳虽属传统运动项目,而理精法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适宜方法。学者应在锻炼中,从严从难,细找规律,首先以端严为主。
拳虽小技,能强身体。眼身步手,规矩莫失。动静开合,刚柔曲直。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公转自传,阴阳互变。螺旋协调,对立统一。
(二)圆 和
练此拳虽应严守规律,但又忌拘束,须从端严之中,注意圆转和谐。太极运动,不离方圆;上下相随,首在螺旋。弧线转换,内外循环;虚实互换,奇正经权;
千变万化,重心无偏;意会形合,庶几近焉。
(三)轻 灵
圆和是解拘束的方法,轻灵是圆和的效果。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将往复还,寓送于迎。速非剽迫,迟不停留,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
(四)沉 着
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法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
眼法注视目标,保持动中之静。车轮飞转,中不离轴;沉着轻灵,以刚济柔;
刚劲非顶,柔亦不丢。重心旋沉,裆膝中求。乘风破浪,万吨之舟,全在舵手,操纵自由。
(五)雄 浑
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山崩海啸,虎视鹰瞵。狂飙千里,雷霆万钧。壮我声势,蔑视敌人;此非矫作,中自有真。行健不息,中气弥纯;威而不猛,是谓雄浑。
(六)超 逸
偏于雄浑,或近粗野,济以超逸。谦虚谨慎,不躁不骄,意能中和,形自超逸。
流水潺缓,行云飘飘,浅底鱼翔,微风柳摇,遂使观者,矜躁都消。炉火纯青,百练功高。

(七)缜 密
超逸而不失规矩,必须过细揣摩,达到缜密。天衣无缝,针线泯迹;规矩之至,动必如式。
螺旋万转,无往不利。一羽难加,敏感至疾。飞虫难落,变化莫测。收放无间,动静合一。
(八)缠 绵
缜密必紧凑,调节缠绵,保持对立统一法则,源泉混混,江河涛涛;来脉既充,其流乃遥。
春蚕吐丝,茧成而巢,往复缠绵,旋转万遭;迟留赏会,迅疾高超;法不离圆,旁求徒劳。
(九)精 神
外体的运转,既缜密而缠绵,精神的表现,应严肃而活泼。习之既精,自然得神,传神在目,非喜非 。骅骝嘶风,鹰隼出尘;伺鼠乌园,跃水锦鳞。
花好初放,秋月常新;形身潇洒,永葆青春。
(十)含 蓄
精神过分外露,也是一病,还应含蓄。内劲充实,外无矫饰。千斤之弓,四两之矢;
引而不发,跃如中的。山雨欲来,好风将起。譬彼兵法,守如处女;一触即发,浅尝辄止。
(十一)雍 容
含蓄不是拘谨,而要落落大方,气度雍容;轻裘缓带,叔子之风。以暇御整,起度雍容;
号令万军,旗帜鲜明。沧海旭日,泰山苍松;秋云舒卷,春水溶溶。疏密成文,河汉列星。
(十二)隽 永
拳经揣摩,有景有情,玩味无穷。拳中有景,即景生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良友优游,其乐难名;景与情会,趣味无穷。如烹鲜鲫,既腴且清;淡妆西子,出水芙蓉。
(十三)自 然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赞语,移状拳法。
严守规矩,潜化默通;心手两望,自合准绳。运力大匠,解牛疱丁;不着痕迹,纯以神行。
妙造自然,源于苦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