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镇霄边医院:环保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40:41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1)从事实上看:

A.生态问题: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水与干旱—­—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B.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及有害危险品——光、电磁与核污染——噪声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食品污染——室内环境污染                                                                                                          

(2)从政策上看:A.环保法规愈来愈多;B.从发展、可持续发展到科学的发展观                

(3)从媒体上看:A.有关环保的报道愈来愈多;B.报道深度不断加强。

 (4)  从人们的反应看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巨大威胁

(1)环境类疾病增多a.呼吸类疾病:大气污染b.眼疾:大气污染及光污染  c.老年性痴呆:铝污染d.癌症:综合性污染(大气、水、金属、光、放射及电磁等)e.苯中毒:溶剂的使用     f.铅中毒:汽车尾气g.汞中毒:水污染、化妆品、餐具h.镉中毒:水污染及食品污染I.新生儿畸形:综合性污染(大气、水、食品、放射性等)j.皮肤病变:臭氧层破坏                                                                                                     

(2)医疗支出及损失愈来愈大(美国、中国)

(3)经济发展收到阻碍  A.关闭企业  B.禁采林木/退耕还林              

3.加入WTO与世界“绿色壁垒” A.强制的环保标准:汽车、电器、服装、建材、食品------ B.ISO—14000;ISO14001;                 

4.未来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冲突A.水资源;B.石油资源;C.海底资源;D.大气层保护:京都议定书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物质生产;B.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C.生态环境文明

6.人大人的使命A.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文明时期:人力;工业文明时期:科技;  后工业化社会:制度。  B.政策制定及执行是第一位的 C.国有疑难问人大!   

2、 森林与草原破坏问题

 森林的开发利用与破坏

1.  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与生物的总称。——内容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及气候等。

2.  特点——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再生能力强;——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有7000多种);——绝对量大,相对量小,分布不均(面积占第7位/蓄积量占8位);——结构欠佳,采伐不便(针叶林少,杂数种多/处于高山偏远地区);——质量差,利用率低。

4.  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差,引发洪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引发气候异常;——野生物种丧失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5.如何改变现状——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采育平衡,综合利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插入文档1)插入文档-1\《退耕还林条例》;插入文档-1\植树造林.——建立森林利用的补偿机制;——发展森林旅游,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草原的开发利用与破坏

1.基本概念——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

2.我国草原资源的特点——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森林与草原破坏问题——大部分居住着少数民族,地域偏僻,人民较为贫困;——大多处于河流的上游,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草地平均利用面积小于50%;主要是缺水草地和夏季草原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3.主要的问题——过渡放牧,草场退化严重;——开垦草原,改种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沙漠化及石漠化;——涵养水源功能退化,导致草原的盐碱化;——水土流域是严重,特别是南方水量丰富的地区;——珍稀动植物减少,数、虫害加剧;特别是鼠害为多年的痼疾。——开矿及工业生产引起草原的生态破坏及污染,

4. 解决办法——退耕还草;——合理放牧和牲畜圈养(插入文档2)插入文档2\合理放牧.;插入文档2\牲畜圈养.——矿业开发补偿机制;——保持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草原利用的利益机制,改变以往的“公共绿地”利用模式

3、沙尘暴

日益严重的沙尘暴

1.什么是沙尘暴: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1)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2)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2.沙尘暴标准及实施时间:我国新的沙尘暴标准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进行重新界定。中国气象局表示,今后全国气象部门将启用统一的沙尘暴天气标准,所有沙尘天气也将使用新标准界定和测报。   

3.近年来的沙尘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2004年以来发生沙尘天气6次,与近年同期(2004年3月10日以前)相比,较2003年增加4次,较2002年增加3次,与沙尘天气频发的2001年相比,减少3次。其中,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2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为11个。

2003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11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3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9个。

2002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16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5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个。   

    2001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26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10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7个。   

我国的主要沙尘暴源区A.内蒙古地区——巴丹吉林、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敏查干、毛乌素;B.新疆地区——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C.河北省——坝上地区、承德地区、张家口洋河流域。

沙尘暴的影响

1.不利的影响——对健康的影响——对工业、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影响降雨量;——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风蚀——水土流失。

2.有利的影响——利于海洋生物;——有利于减少酸雨的发生;——利于热带雨林的发育;——中国的沙尘暴对韩国、日本及美国的影响;

3、如何有效地防止沙尘暴1.加速实施生态移民;2.河北和内蒙古沙化草地恢复天然植被;3.加紧绿化京津城市周边;4.规范建筑工地;

4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1、 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3、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具体的措施1.生态移民;2.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3.植树种草;4.限制易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种开发活动;

5、土地与粮食污染

1、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 3、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4、土地、粮食、蔬菜与水果的农药和化肥污染。5、如何解决土地与粮食问题

5.1、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粮食用途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是作为食用口粮;第二是用作饲料;第三是工业用粮比如酒厂生产酒精。

第一类用粮十分有限,而第二、第三类则潜力无穷。

粮食问题涉及国计民生;严重地影响国家的安全。

5.2、目前世界及中国粮食的供应情况

——国际的情况

安南秘书长2004年10月16日在纽约总部“世界粮食日”致辞中说,当今社会有足够的粮食使所有人达到温饱,但全球仍有8.4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之中,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他说,各国应在政治、经济和科学等各个方面加倍努力,推动到2015年底实现全球饥饿人口比率减半的千年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2004年10月15日在罗马总部举行的“世界粮食日”纪念仪式上指出,世界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威胁,有可能严重威胁全球食物安全。据粮农组织估计,上个世纪,四分之三农业植物的多样化基因消失了,因此,全球粮食供应变得更加脆弱,农业增长和创新的机会减少,同时,农作物抵御全球变暖和新出现的病虫害的能力也日益降低。

——中国的情况

中国农业部长杜青林称,由于受到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粮食生产还将面临更多包括耕地面积下降以及水资源短缺压力逐渐上升等不可逆转的严峻考验。粮食供应短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普遍现象。尽管2003年的粮食产量有所回升,但供应量仍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关键问题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的粮食稳定生产机制。

杜青林呼吁,各级政府应当采取诸如保护耕地、鼓励农业创新、投资更多农业基础设施、向13大主要粮食产区的农民提供更多刺激、以及开创象粮食保险和建设粮食期货市场等风险转嫁机制这一系列措施来保证粮食的生产能力

5.3 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5.4    土地、粮食、蔬菜与水果的农药和化肥污染

——见网页/文档: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亟待重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博士、研究员陈同斌)

5.5    如何解决土地与粮食问题

1.解决土地问题

为了使我国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十分必要。而这一保护主要是通过运用法律手段防止土地破坏和土壤污染,保护和维持土地的环境效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使土地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其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能量以及更适合人类的生存来实现的。目前,我国除了宪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有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外,专门性现行法律、法规主要还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水土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复垦条例》、《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可分为:关于合理利用土地,确保其环境效能的规定。——关于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盐渍化、潜育化等土地破坏的规定。——关于土地复垦的规定;——关于防止土壤污染的规定。——关于防止土地浪费的规定。

2.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推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 ——完善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和技术装备,(见网页/文档: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调用生态环境学基础的相关内容ppt 91-95)

农业生态工程:——平原水网地区粮蓄鱼桑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桑基鱼塘系统;——秸秆/沼气/农肥系统;——农业—产品加工业—沼气—农肥系统。

(1)平原水网地区粮蓄鱼桑农业生态循环体系;(2)桑基鱼塘系统;(3)秸秆/沼气/农肥系统(4)农业—产品加工业—沼气—农肥系统  

6、生物多样性缺失与生物灭绝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物种灭绝  生物入侵  基因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6.1    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6.2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直接利用价值:第一是实物价值,提供基本物质资源;第二是非实物服务价值:观赏、科研、人文景观等;

——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它的生态功能;

——选择(或称潜在)利用价值:为未来和后代利用提供机会和可能。

6.3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高度丰富:家畜品种1900/经济树种1000以上/水稻品种5000/大豆20000/药用植物11000/牧草4200……。——特有品种繁多;——区系起源古老;——人工培育及驯化品种繁多;——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空间格局繁复多样。

6.4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栖息地的破坏:森林/湿地/草原/…..。——环境污染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它大型设施建设;——矿山的开采;——过渡的捕杀/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的侵扰。

6.5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结果——生物灭绝——生物入侵

A.生物灭绝

地球生物每小时消失一种。

目前,地球上约每小时就有一种生物灭绝,每年有1.75万种生物消失。

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据世界《红皮书》统计,在刚刚翻过的20世纪,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和139全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全世界还有5000多种动物和上万种植物正濒临灭绝。

中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高等植物种数居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居世界首位;脊椎动物种数占世界的14%,其中鸟类居世界首位。

但是,繁盛的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威胁。专家估计,我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处于濒危境地;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的有63种,极危的有14种,灭绝的有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种。

B.生物入侵

    针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而举办的首次国际2004.11.15在北京举行。据悉,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因素之一,生物入侵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中国就有50余种。

大量引进洋物种,使有害生物入侵有机可乘。据悉,外来入侵生物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每年我国都要为此损失高达574亿元。如何有效抵御生物入侵,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课题,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6.6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工程与建立物种基因库;——禁止乱捕滥杀/乱采烂挖/乱砍滥伐;——治理环境污染。

A.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设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大会的通过。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1992年11月7日批准,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书。 

B.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按照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主要保护对象可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5个类型);

野生生物类(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

自然遗迹类(包括地质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5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1999个,面积14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37%,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已建立的1999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29万公顷,省级655个、面积3997.72万公顷,市级339个,面积426.91万公顷,县级779个、面积1102.1万公顷。

7、 海洋污染与过渡捕捞

本章主要内容:浩瀚的海洋——人类产生的摇篮;海洋资源;海洋的污染:垃圾、污水、石油等;海洋产品的过渡捕捞;海产品的人工养殖及问题  8.1  浩瀚的海洋——人类产生的摇篮

地球71%的面积是海洋。太阳能的4/5被海洋吸收以后,再慢慢地向外发散能量。所以人类的热能、清洁空气来自于海洋。

7.1、海洋污染与过渡捕捞

同样在海洋里有很多生物,海洋就是通过海洋中的植物吸收太阳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结果就产生了人类生命所需要的氧气。地球上的氧气大约70%,也就是每年360亿吨的氧气是从海洋产生的。除了产生氧气以外,它还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大气的60倍。

生命起源于海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细菌、蓝藻、一些单细胞组织,逐渐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又从猿到人,因此海洋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7.2   海洋资源——海洋本身所蕴含的物质及能量——主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海岸带、近海(领海)范围,不包括公海。

7.3  海洋资源的特点——种类多,储量大(煤炭储量是陆地储量的230倍);——开采难度高;——地域差异大,——利弊两重天。

7.4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过渡捕捞,再生量锐减;——围海造田,破坏滩涂;——近海养殖,破坏沿海生态,污染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海洋,——污水、垃圾大量倾倒,污染海洋。

7.5   海洋资源的保护——禁止污染——实行休渔制度——保持海岸线的生态完整性——国际合作

8、能源使用污染与石油天然气供应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我国能源的现状—我国能源需求的预测—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节能与新能源的开发

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

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从1970年的83亿吨标准

煤到1995年140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8.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5亿吨标准煤,

50年增长1.35倍。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

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年。

8.1、能源使用污染与石油天然气供应问题

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近发表一份报告,称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为11477亿桶,仅够用40年。同时,石油在全世界的分布极不平衡。整个近东地区拥有全球63.3%的石油储量,欧洲和中亚的石油储量占9.2%(仅俄罗斯就占6%,拥有691亿桶石油储量)。此外,非洲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8.9%,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占8.9%,北美地区占5.5%,东南亚和大洋州占4.2%。

8.2、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资源量减少,影响可持续发展;2.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污染;3.地表沉降;4.地下水位下降;5.砍伐树木,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沙漠化、干旱化等;6.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A.煤烟污染;B.光化学烟雾污染;C.酸雨;D.城市汽车尾气污染;E.温室效应;F.臭氧层空洞等

8.3、我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消耗以煤为主;—能源消耗增长很快;—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能源开发及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

8.4、我国重要能源——石油需求的预测

8.5、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节能A.产品能耗高于发达国家40%左右;B.单位产值能耗高: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新能源的开发——核能

9、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

——本讲主要内容:何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关于京都议定书和国际争端

9.1、何为温室气体

    地球红外线在向太空的辐射过程中被地球周围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或化合物吸收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所以这些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近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既包括大气层中原来就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也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 (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 (PFCs)、硫氟化物 (SF6) 等。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 21 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 270 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 HFCs 和 PFCs。  

9.2、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9.3、温室效应的危害: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 海平面上升;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9.4、京都议定书和国际争端

1.京都议定书—见文本2.国际争端A.中国的态度B.俄罗斯C.美国D.其他国家E.京都议定书与WTO的关系

10、臭氧层破坏与癌症

本章主要内容: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来源:汽车尾气、家用电器、工业生产;臭氧层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不明人类疾病与生物变异;臭氧层的保护与绿色制冷剂;臭氧层空洞的修复

10.1、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来源:汽车尾气、家用电器、工业生产

10.2、主要物质:——见文本:可能改变臭氧层物质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10.3、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不明人类疾病与生物变异

10.4、臭氧层的保护与绿色制冷剂

1990年蒙特利尔协议规定,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要停止氟里昂的生产和排放。现在各国都在寻找氟里昂的替代产品,这些产品因符合环保要求而被称作“绿色制冷剂”。要找到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具有实际使用性能的替代产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清华系列绿色制冷剂被评为国家重点环保技术

由热能系研制的科研成果--清华系列绿色制冷剂THR01、THR02、THR03、THR04,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A类重点环保技术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

10.5、臭氧层空洞的修复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氯、氟等化学合成物质作为制冷剂,导致臭氧空洞的出现和不断扩大。虽然已有国际公约限制使用此类物质,但它们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对于国外研究发现“低空大气层中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氯氟烃含量正在减少”的情况,中国气象学家王庚辰认为存在这种可能。但是由于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同温层)中,通常出现在距地面18至27公里上空,大气低空对流层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含量降低,对于臭氧层的恢复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现今情况来看,臭氧层的恢复也还没有开始,相反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向。

11、 淡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  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淡水资源的污染与普遍的水资源短缺  地表沉降问题

 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

     国际上水资源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正式场合,是18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设立了水资源处(WRD),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观测,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编和分析等,显然,在这里水资源是作为陆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称。

11.1、淡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水资源解释为“自然界一切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水的总量”,这一定义失之过于宽泛,没有反映水资源的若干本质特征。在1963年的英国《水资源法》中,认为水资源是“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水”,该定义虽较前者严格,但缺乏科学基础和可操作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在1988年对水资源的定义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为适应特定地区的水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在可操作性上推进了一步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指出:“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仍未能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不同层面的需求。对水资源认识上的差异是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储量有限而用途广泛和不可替代,具有多种赋存环境和复杂转化机制,而从各个侧面给出的水资源定义及其评价口径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和层次性。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出水资源最为本质的三个特性是: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

——有效性是指,只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效用的水分才可以看作是水资源;

——可控性是指,在对人类具有效用的水分中,有必要进一步区分通过工程可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分;

——可再生性是指,水资源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和转化,其作为可再生性资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保持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相对稳定。

11.2、 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

表11  .4 世界若干富水国和贫水国的水资源(1985年)    表11.4  一些国家和地区缺水情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水资源危机既阻碍世界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世界和平。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质,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专家警告说,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11.3、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总量占第6位;人均只占世界平均量的1/4;——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很大;——河流含沙量大,淤塞严重

11.4、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河流、湖泊面积缩小,水文条件变化很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日益枯竭,地表沉降屡见不鲜;——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日益短缺。——河流湖泊面积缩小,水文条件变化很大

    例如,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平方公里。高原大部分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窟野河神木至温家川区间达3.57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最大达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黄甫川曾出现过1570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是401亿立方米。按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废水排放量会更大,仅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要上升到885亿立方米

   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表明,到2001年底,我国重要水系和湖泊的污染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七大江河水系的752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27%的断面达到一至三类标准,14%的断面为四类标准,近59%的断面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刻不容缓。

——水资源标准

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Ⅰ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劣五类是更本不能使用的黑臭水。

——地下水日益枯竭,地表沉降屡见不鲜

    地下水超采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国地下水超采的城乡地区有80多个,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大量环境地质问题。在以地下水供水为主的城市及某些井灌区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枯竭,全国已经形成了56个漏斗区。地下水的超采还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造成了城市地面积水,房屋与道路开裂,河面上升,桥梁房屋下沉,污水倒灌,机井水泵下卧等危害。另外,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使海水入侵,造成水浇地废弃,企业产品质量受损,海港区工厂企业设备损坏严重。

全国各地情况见附件——中国地下水抽取基地表沉降情况

——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农田灌溉大都用土渠输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为0.5左右,进入田间的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掉了,真正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是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我国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公斤粮食,而不少国家利用现代的先进灌溉技术,单方水的效益均在2公斤粮食以上。

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40%-50%但不少仍低于40%的水平;而日本1982年已达到73.8%,美国1985年已达到75%。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总的水平不算高,目前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大约100升左右,但高的达到400升,生活用水的浪费也很普遍。

——水资源日益短缺: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目前,中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据有关部门分析,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4000万人。同时,水资源短缺也使得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亿亩。

   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由水污染而引发的水事矛盾不断增加。

——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问题,任重道远。

12、城市空气污染与汽车工业的存亡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城市环境的特点   锅炉燃煤污染与能源改换  汽车尾气污染

国际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我国汽车工业的生死存亡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特点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

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

1.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如果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就很可能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节  锅炉燃煤污染与能源改换

燃煤污染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见图片

清洁能源的应用转换——煤气——燃油——天然气——电能——生态能

第四节  汽车尾气污染

—— 目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大部分城市的空气 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城市,燃煤污染已经得到 基本控制,SO2浓度逐年下降,以机动车排放污染为特征的光化学烟雾污染逐步加重,氮氧化物和臭氧超标严重,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成为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在一些大型城市,年增长率保持在11-13%,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保有量已占全国总保有量的近20%。另外,私人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值得关注。

——北京市汽车保有量需速增长,见图示。

第五节   国际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我国汽车工业的生死存亡

——中国汽车工业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可以通过逐步加严排放标准,达到降低新车排放污染的目的。

——北京市关于贯彻执行北京市《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告

(京环保气字[1998]503号,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

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技术

监督局、北京市公安交通管局于1998年11月18日发布实施)

— 我国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沿用了欧洲排放标准体系。现行的1989年发布(1990年实施)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标准限值与欧洲1979年实施ECE15-03的标准限值相同。北京市此次新制定的排放标准从限值上看,要比我国现行标准加严许多,它相当于欧洲1992年执行的ECE83-01标准。从ECE15-03到ECE83-01,中间跨越了欧洲2个标准,相当于提前8年时间。

——关于欧Ⅱ和欧Ⅲ标准

——在排放上达不到欧洲欧Ⅱ标准的汽车,从2003年1月1日起将不能在北京市销售。国家环保局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决定。这意味着北京市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二阶段排放限值,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352.2—2001)》的排放限值(相当于轻型车欧Ⅱ标准)和《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2001)》中规定的第二阶段排放限值(相当于柴油发动机欧Ⅱ标准)。

13、  噪声与微波污染对人的生活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噪声的来源、特性与噪声的危害  噪声的控制标准  微波污染与人体健康   手机和家用电器有辐射危害吗?

第一节  噪声的来源、特性与噪声的危害

1.噪声: 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

2.特性----与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没有有形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不远;----声源消失,噪声即停止。----噪声污染源非常分散。

3.噪声的危害----干扰睡眠;----损伤听力;----对人体产生生理影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病/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发育缓慢/胎儿畸形.

第二节    噪声的控制标准

1. 噪声的度量

——频率----一个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赫”;----人耳能感受的频率范围:2*10—2*104 ;

——声压----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值,单位是“帕斯卡”(N/m2) ;

——声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声音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能量(w/m2  )

——声压级----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用“分贝--dB”来表示; Lp=20lg P/P0  --0 分贝为听阈(tingyu);--120分贝为痛阈。

——噪声级----用噪声计测量出的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的声音等级,用“Dba”表示.

2.  噪声的标准-----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标准.-----工业企业标准/机动车标准/城市环境标准等.

第三节  电磁辐射与微波

1.电磁辐射

 (1)基本概念

——当交流电通过电路时,它的周围可以伴随着频率相同的交变电磁场,这种变化的磁场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不依靠任何传播线路就可以在空间传播的现象,就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波谱是十分宽广的,波长范围:1010 ——10 –22  cm ;  频率范围:3—3*1032 Hz

——可引起电离作用的称为电离辐射,一般是指宇宙的射线辐射,如X / α / β / γ 等;

——不能引起电离辐射的称之为非电离辐射,一般包括紫外/可见光/红外/雷达波/无线电波/微波频/激光等

(2)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振荡,主要是长波:无线电波/微波/激光等;——炽热物体,主要是可见光:紫外/可见光/红外等;——原子衰变,主要是: α / β / γ 等;——人工 X 光管等。

(3)对人体的影响——对人产生影响的主要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对机体的作用——红外线对机体的作用——可视光线对机体的作用——微波

(4)微波——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辐射,其波长处于无线电波与远红外线之间;频率为300—300,000MHz;——主要是引起热效应,其继发性的生物学效应有蛋白变性/酶活性改变/心律改变/细胞膜渗透性改变/激素生成等;——对人体组织的影响,主要是产热;——对心血管的影响:(1)心尖区出现柔和收缩期杂音;(2)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3)冠状动脉供血不足;(4)低血压或者是高血压,低血压更常见。

第四节  手机和家用电器有辐射危害吗?

1.手机——使用手机五年可能会致癌——手机挂在左腰比在右腰好——最好不要挂在身上,最好放在背包——手机越迷你, 辐射越强.——最好用耳机听

2.家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防止电磁辐射,对人体起防护作用的防辐射服,也悄然问世。为防止诸如微波炉、电磁灶、电脑、电热毯、吸尘器等对人体,特别是孕妇与婴儿影响很大的家电的危害。——废旧家电要及时处理。

14、 垃圾焚烧与世纪之毒二恶英

主要内容:垃圾与固体废弃物的相同和差异;垃圾、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危害;垃圾焚烧与世纪之毒——二恶英的产生与危害;固体废物的管理及消除污染的途径;控制危险废的越境转移的对策

14.1 垃圾与固体废弃物的相同和差异

——垃圾:一般是指人们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如:瓜果皮核,菜叶,剩菜剩饭,弃土,废弃的纸张、纸盒、塑料、玻璃、一次性餐盒、易拉罐、罐头盒和牙膏皮等,都是垃圾。

——固体废弃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附则》,明确规定:“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例如,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在含水量为90%-99%时,其形态为半固体、甚至呈液态,废有机溶剂、油墨、油漆、废矿物油等均被称为固体废物。

——两者的异同A.两者都是具有危害性的废弃物;B.垃圾不是一个具有科学定义的名称;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俗称;C.垃圾主要是指固体形态的废弃物;而固体废弃物包括固形物、半流态物和流态物。

例如,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在含水量为90%-99%时,其形态为半固体、甚至呈液态,废有机溶剂、油墨、油漆、废矿物油等均被称为固体废物。

14.2   垃圾、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危害 ——主要的危害A.污染景观环境;B.污染大气环境;C.污染水环境;D.污染土地环境,进一步污染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食品。

14.3  垃圾焚烧与世纪之毒——二恶英的产生与危害——产生——危害——具体可见同学们做的演示文稿(走近二恶英.ppt)

14.4 固体废物的管理及消除污染的途径——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A.市政系统负责居民生活垃圾和建筑类垃圾;B.工业部门负责工业垃圾;垃圾;C.环保部门负责危险废弃物:如医疗垃圾、有害危险品等。D.农业垃圾现在还未规定统管部门。

——管理机构——三大管理部门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消除污染的途径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卫生填埋;堆肥;焚烧。

14.5   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对策

——什么是危险废物: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述,“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以外的那些废物(固体、污泥、液体和利用容器装盛的气体),由于它的化学反应性、毒性、易爆性、腐蚀性和其他特性引起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危害。不管它是单独的或与其他废物混在一起,不管是产生的或是被处置的或正在运输中的,在法律上都称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具有哪些特性: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归纳起来,主要指毒害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和传染性。它涉及范围广,作用时间长,一旦污染治理难,由于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于人体中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其人体的危害就更大。

——危险废物的国际转移:A.由于危险废物的危害性大,处理费用高,发达国家往往把危险废物的危害及处理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国际危险废物的转移愈演愈烈。B.我国制定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具体见附件1);C.我国参加了《巴塞尔公约》(具体见附件2)

15、  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循环经济立国

本章主要内容:垃圾中蕴含之大量的资源;各种资源的回收利用方法简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国外循环经济法的借鉴意义;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原则

15.1   垃圾中蕴含之大量的资源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经济越发达,垃圾中有用的成分越大;——垃圾中资源量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垃圾中有用的资源量越来越大;

   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的研究数字显示,在广州的生活垃圾中,32.94%为可回收利用垃圾,58.63%为可用作堆肥的有机易腐垃圾。真正可以称为垃圾的仅占一成。其余九成均是资源,变废为宝的潜力巨大。但另一个现状是:每天超过一半的可回收垃圾被混同普通垃圾填埋掉;宝贵的堆肥原料———近4000吨有机易腐物被永远地埋进了垃圾场中。

15.2  各种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方法简介

——厨余垃圾:生产农肥;——塑料: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玻璃:做地砖;——废纸:回收作非卫生用品,如包装箱等;——金属:早就有人回收!

15.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2年6月29日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eeconomy)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日益重视。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指的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

   自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概念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是:在生产的源头或投入端尽可能减少消费自然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产品使用中,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生产和消费的末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和回收废物再利用。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要求以“减量、再用、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它充分考虑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这些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公众盼望《循环经济法》尽早出台。

15.4    国外循环经济法的借鉴意义

1 .日本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3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二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2.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是于1972年制定,但当时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的修正将其改称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 于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 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 法律明确规定,自l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

3. 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虽然美国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美国加州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实现50%废弃物可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l万美元的行政罚款。美国7个以上的州规定新闻纸的40%—50%必须使用由废纸制成的再生材料。在威斯康星州,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25%的再生原料。加州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

4 .其它国家有关法规条款

    法国法令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要求到2000年,所有废弃物要有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15.5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原则

    当前我国亟需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法律保障。

16、 绿色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壁垒

本章主要内容: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的认证;绿色环境产品——工业产品与食品;绿色建材与绿色家庭装修;国际环境争端与国际政治;WTO与国际贸易环境壁垒

16.1    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

    ISO1400是专为保持全球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第一套关于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标准,是由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组成的系列标准。

  我国的ISO14000认证工作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统一管理,全球所有认证机构(英国BSI除外)的证书都只有3年有效限制。

目前,ISO14000标准认证原理已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普遍接受,成为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和行动依据,而ISO14000不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转动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杠杆;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高层次的目标,而ISO14000则是可持续发展梯级上的一层次,并包涵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可持续发展和ISO14000都贯穿着人的发展,两者具有彼此关联、相互推动的作用,前者所要解决的主要议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运行机制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议题则是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潜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后者它们相同之处是无论可持续发展,还是ISO 14000,都是为保护环境、预防污染而提出的。

16.2    绿色环境标准的认证

    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CCI)是由原华夏认证中心和原北京九千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中心联合组建,于2003年2月28日经中国认证 ... 华夏认证中心曾是我国第一家获得原中国环认委(CACEB)认可。

16.3   绿色环境产品:国家环保局负责制定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试行)》,(1994年7月28日 国家环保局发布)。——工业产品——农业产品——食品——其他产品。

16.4   绿色建材与绿色家庭装修

——新的热点问题——建材的污染:放射性,散发有害气体,垃圾制成的建材,无法处理的废弃建材等;——家庭装修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主要是有害气体散发不尽。——倡导绿色建材与绿色家庭装修。

17.5  国际环境争端与国际政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全球化。自20世纪90年代环境问题被较全面地国际化之后,国际环境问题又不断呈现出政治化、经济化、法律化和机构化等多种趋势,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利益和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国际环境政治

    什么是政治?语文老师与历史老师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如“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政治就是政治,与经济不同”、“政治就是统治”。甚至有一些政治老师也没弄清楚。

    通俗地说:政治是关于政权管理的研究和手段(Political study or art of governing)。

    如果选择比较公认的观点,可以用杨广斌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中的解释:“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分配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问题,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国际政治是以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关系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国际环境政治学就是探讨二十世纪出现的臭氧的管理、跨国空气污染的管理,以及对有关地球温度变化方面的国际关系与国家政策的学科。

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她于1990年开始发表环境论文,并成为环境影视的独立制片人。    

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

16.6   WTO与国际贸易环境壁垒

——关于WTO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目前已有135个成员国家和地区。

    世贸组织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负责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和协定。成立世贸组织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各国的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前身为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临时性组织。二战后,为尽快实现贸易自由化,着手纠正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中国在内的23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创始国,于1946年开始进行关税谈判。1947年4月到10月,23个国家在双边谈判基础上,签订了一百多项双边关税减让协议。在此之前,包括23个创始国在内的50个国家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宪章草案中有关商业政策的部分在此次关税谈判中同时被23个创始国承认。上述两部分合并修改后取名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30日,23个缔约国在总协定上签字。该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

——国际贸易环境壁垒    当前,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动向: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制订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成环境壁垒,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A.    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与特点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一般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虚假性。2)不平衡性。3)隐蔽性。4)广泛性。5)坚固性。

B.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条件: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于国际协议、法规、技术、公约、制度所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环境标准及其环境保护措施。1.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环境的条款  2.国际环境公约  3.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  4.环境标志制度(Environment Label)

C.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2.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3.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4.严禁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废旧物质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5.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6.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7.注意国际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建设生态文明

  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旨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既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和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文明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理念的形成对于生态建设有极大作用。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只有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让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要求是要把生态文明同其他三大文明相并列。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具有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四种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二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规模小、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予以关停;三是加强环境执法与监管,突出抓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四是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做好减排整治工作,达到企业增产、能耗减少的目的;五是全面启动“一河两江”的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六是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七是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构筑节约型社会。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 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 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 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 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 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 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 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 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310)| 评论(1)| 引用 (0) |举报   你会饮水吗?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故障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环保先锋 若小落 lbcy3988 Ivy duancx.2 creazy-- 绿豆芽 tanyj657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2009-01-15 10:10波婆摩佛向秋实先生致敬! 回复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