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意小椴txt:中国文化:怎一个“吃”字了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8:21:35

  《孟子·告子》上有一句话,叫作“食色,性也”。孔子也在《礼记》里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说明大凡人生,都离不开“饮食男女”这两件大事,古今中外盖莫能外。不同的是西方侧重男女问题,中国侧重饮食问题;西方人追求释放,中国人讲究摄取。故有西方文化是男女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饮食文化之说。西方对性问题比较开放,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把男女之间风流韵事构成当时流传的许多神话的主要情节。到了近代,托夫勒曾公布过他在黑人居民区的调查结果,即现代家庭成员的组成存在着八十三种形式。这个惊人的数字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大概在中国永远也想象不出。在中国,由于祖先圣贤形成的在性问题上保守的传统,而把人生的倾泄导向于饮食。中国古人虽然把“食”与“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却仍把

“食”字放在了“色”字的前面,突出强调“民以食为天”重要性。比如我们每天早晨起来,遇见朋友或同事当头一句问候语,只是问“吃饭了没?”而不是“做爱了没?”进食之点为口,所以在汉语中,口比其他器官都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人的代名词。比如问“你家有多少口”?这话无人误解;而问“你家有多少眼”?则会令人发笑。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吃,在中国确实有着宗教般神圣地位,它绝不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那么简单。往大了说,它是政治,是文化,是艺术,甚至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核心;往小了说,它既可以是天下老饕们满足口腹之欲、实现口腹之乐的感官享受,也可以是得意或失意文人们排遣寂寞,品味生活的闲情雅趣。总之,吃,包含了中国人最普遍的痛苦和快乐。

   将吃上升为文化,就是说中国的吃不单指入食充饥,而具有普泛的文化指称。说这人受欢迎,就说吃香;不受欢迎,就说不吃香或吃不开。说这人受得了,就说吃得消;受不了而想拒绝,就说不吃这一套。总之,在中国似乎什么都可以“吃”,信宗教可以说成吃教,打官司可以说成吃官司,揣摩不透说成吃不准,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文化概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简直就是“吃的文化”,几乎可以用“吃”来诠释一切,涵盖一切。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工作干不成了就说丢了饭碗,工头吓唬工人最妙的言辞,就是“不好好干,我砸了你的饭碗”!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拿客户的提成叫吃回扣,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男女嫉妒叫吃醋,漂亮女子的妩媚动人,叫秀色可餐,靠女人接济生活叫吃软饭,一个没有出息的丑男人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子,说成是“好一块肥肉,落到狗嘴里”。受到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只顾自己叫吃独食,获取灰色收入叫吃夜草,算计亲友同事叫吃窝边草,

老夫娶少妻就叫老牛啃嫩草,被拒之门外叫吃闭门羹,有苦说不出叫吃哑巴亏,被人暗算叫吃闷棍,被人欺负叫吃柿子专拣软的捏。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为流传叫脍炙人口,脾气火爆叫吃了枪药,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著走,工作辛苦叫很吃力,办事不力叫吃干饭,或斥之曰“你干什么吃的”!

就连骂人也离不开“吃”字:爱管闲事叫吃饱了撑的,改不掉毛病叫狗改不了吃屎,做事赶不上趟,叫连吃屎都赶不上热的!最古怪的说法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都能“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还有多少是不能吃的?嗟乎!中国文化,怎一个“吃”字了得!(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