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城南新天地:书法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2:58
书法-概念
   书法
"书法"二字,简单地说,便是写字方法。由于中国汉字不同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字,其字形由象形文字起源,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等各个阶段的演变,形成了形音义密切配合的现代简化汉字。因此,中国人所说的"书法",是指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门有历史、有规范、有演变、有创造、有很高艺术内涵艺术门类。[1]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篆、隶、正(楷书)、行、草各体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有五千多年历史,从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至秦汉一代,五体皆备,东汉、特别是东晋以后,文人书法形胜,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解释
   
刘田依作品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英语】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日语】书道.书法家书家.
【韩语】[??](1) ??(书道). ??? ??.(2) ??(史家)? ?? ??.(3) ??(汉字)? ??.(4) (??·?? ?? ?? ???) ??? ??? ??(辞句)? ??.
【法语】[n.] calligraphie
【德语】[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意大利语】[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语】belskribado,kaligrano
【西班牙语】caligrafía;escritura
【葡萄牙语】[f] caligrafia
【阿拉伯语】?? ? ??? ???? ? ?? ????
【维吾尔语】????????????? ???? ???? ???? ?????????
【俄语】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
书法-简介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法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汉字起源
   
半坡刻绘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目前有实物证据的是甲骨文,但考虑到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上述结论仅是从逻辑上判断,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书法-史前至夏书法
   
陶片上的文字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 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商至西汉书法
   
刘田依作品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早期书法
1:甲骨文甲骨文,商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目前整理出的甲骨文字约6000多,可以辨识的约300多个。
2:金文
大盂鼎,周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金文的美是甲骨文美的升华.其过程特征是毫不犹豫的"转换":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亦为欹侧的结构所取代。早在公元前11世界,人们已经在以卓绝的实践显示出书法毕生孜孜以求的圆而厚的线条目标。圆润饱满的线条并不完全依赖于审美观念。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个必不可缺的构成条件。三代钟鼎大器上的金文都是被铸造而成的。几经翻模,线条的锋芒自然渐渐被磨蚀得圆润了。缺乏锋锐的线条感,在后世手迹书作中也许不算是一种可取的效果,但它却无意中构成一个时代书风的标志。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反映出西周人敦厚、质朴风度的线条美的类型。内在的骨骼的力度显示与外形的稍有松散,从两个不同角度对线条圆润作出有益的补充,使先民们的无意圆润变得丰富多彩。气势磅礴,意态自如,无所顾忌的穿插与任笔为形的粗细交叠,无不显示出一中恢宏的格局。《大孟鼎》、《留鼎》,特别是《散氏盘》,那洋洋洒洒的300多字,曾经是何等美妙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散氏盘》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的活力、“无意于佳”的韵致和经天纬地的线条组合,有别于其他书体,也有别于大篆中的别种作品。线条自然韵趣往往会被修饰所掩盖。因此,我们更珍视金文的美学价值,它丰富又自然。
金文由来
殷代后期,随着制铜技术高度发达,出现了刻在金属上的铭文,甲骨文的使用急剧衰退,铭文逐渐流行起来。由于古人把“铜”称作“金”,所以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一般是先用毛笔写好,再刻在模子上铸出来,战国时期的金文,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皿上。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又称“款”,凸起来的叫“阳文”,又称“识”,合称“款识”。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
3:石刻文
秦琅琊台刻石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马王堆帛书,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鉴》。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书法-秦代书法
   
秦小篆《峄山刻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书法-两汉书法
   
武威出土的汉简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
   
1:三国时期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书法-隋唐五代书法
   
隋朝书法
隋人墓志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朝书法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颜真卿,《祭侄稿》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代书法三阶段分述:
杨凝式〈韭花帖〉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书法-宋至明中书法
   
宋朝书法
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元,赵孟頫,归去来辞
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
明,祝允明,草书诗卷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书法-明中至清的书法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八大山人,题画
康有为,对联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只有八大山人,在淡静之中找到了人与宇宙之间沟通的道路,其书法绘画成为特立独行且无人可以逾越的巅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宸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龢、翁方纲等人在尊崇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从清朝到民国、到现代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黄宾虹、张裕钊、于右任、刘田依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书法-现代书法
   
刘田依作品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中华几千年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的科学性与现代化工业文明冲击下,怎样用书法作者的艺术灵性与学问、修养、道德、品格并融会贯通、高度概括、从而能在任何状态下都是一气呵成的真实体现。所以,倡导中国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历代书法家
   
秦:李斯
汉: 张芝 蔡邕
魏晋: 钟繇 索靖 陆机 卫夫人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南北朝: 郑道昭 智永
隋唐:李世民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李邕 颜真卿 徐浩  柳公权 张 旭 怀 素
书法-书法字体
   
1,篆书篆书「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古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2,隶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3,楷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於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钜。
4,行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行书」介於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於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钟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於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5,草书「草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於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书法-地域风格
   
书法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严格的时空限制性和规定性。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空限制性的规定,书法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地域空间特性和特色,并成为书法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
书法从风格上划分,大体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类型;从字体上划分,大体可以划分为动的字体如行书、草书和静的字体如楷书、隶书、篆书两种。
地域与时代是形成某一地域风格、字体相似性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方书法整体风格一般表现为博大、宏伟的“阳刚”之美,一般为静态字体,如楷、隶、篆等为多;南方的书法整体风格却表现为秀丽、雅致的“阴柔”之美,一般以动态字体如行、草居多。这种划分虽然有过于简单之嫌,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其趋势大致如此。风格。一定地域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书法产生影响,就形成了书法的地域差异。
具体来说,地域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书法的字体、形式、风格、书写载体、节奏、笔法。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关于南北书风之别的理论,明末清初即开始孕育。冯班班在《钝吟书要》中发挥了明代董其昌关于画有南北宗之说,认为“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钱泳的《履园从话·书学》中也说:“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南北朝时期因地域之分而照成文化色彩的差异,是最为明显不过的。对着一时期书艺的南北二大派系作系统、周密的研究、考辨的,是清代的朴学家阮元。他在《南北书派论》中说:“正书、行书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他又从书法家及其传承关系有以及南北书派不同的特长立论,具体地说:“南派由钟繇、卫灌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灌、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最后他在《北碑南帖论》中说,“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拒其盛”。梁起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还以南北书法之别作为重要论据。他这样写道:“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观焉。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龙门二十品》……等为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等为代表。……而与其社会之人物风气,皆一一相肖有如此者,不亦奇哉。
书法风格相似性与差异性明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南北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一,地域背景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气质。北方居住的环境恶劣,面对的都是广阔的平原、无限的沙漠、雄伟的山川,人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自然而然地有了粗犷、豪迈、开阔、不加修饰的本色;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山川秀美、水土柔和、春花秋月、细雨绵绵使人在感情上更加柔和细腻。其二,地域背景差异的直接影响,导致了书法风格的不同差异。代表阴柔之美的南派书法难以表达出草原的辽阔苍莽气氛,同时,代表阳刚之美的北派书法难以适合“小桥流水”似的诗情画意。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特别是由于现代交通的日异发达,交流的日异频繁,使得这种风格在形成过程中更加复杂化。
由于书法地域空间的不断扩散,导致了书法地域空间扩散的形成。它的形成一方面与书法自身的影响力大小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对它的宣传和传播有关,还与某地域人们的审美意识,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有关。这就造成了书法扩散时序的差别。
中国做为书法的发源地,其传播最初是随着典籍与书法家本人的迁移而传播的。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局限,书法的传播仅仅限于朝鲜、日本等少数东南亚国家。公元后一、二世纪的东汉时期,倭人的小国曾两次遣使朝见,献上“生口”(指奴隶)为贡献,并接受东汉的印绶。据《日本开国五千年史》记载:“应神帝之朝,百济王遣阿直歧至日本。阿直歧善谈经典,尚言其国有王仁者,胜于已。帝即征王仁。翌岁,王仁来朝,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应为汉字传入日本之始。汉字传入,结束日本无文字状态,从此使得书法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朝鲜与中国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史载,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立国家教育机关太学,以汉学为主要内容,高句丽自建国初期时,就利用汉文撰修本国史籍,有人用汉文记下了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名曰《留记》。在书法史上《好大王碑》便是高句丽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到唐代,书法传播达到了高潮,各国使臣纷纷前来中国学习,明清之际,书法开始向西方国家传播。现在,书法的传播已经走向世界[2]
中国已拥有的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收起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进入文化百科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
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昆曲古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