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千古美名:从健康角度解读“君子有三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10:57
从健康角度解读“君子有三戒”
    人生三戒
    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而且,有的事情,你必须不为,否则就会吃亏。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很多文化都有严明的戒律。
    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最宽容的文化,它也有戒律么?当然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这是儒家的“修身三戒”。
    既然是修身之戒,那么就要以身体的状况为依据。血气,其实就是气血。人的气血水平决定了身体的状态。儿童气血稚嫩,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也在滋长充盈,慢慢稳定,到了壮年,气血已经达到最充盈、最旺盛的状态了,然后,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人的气血又在走向衰弱,人也随之走向衰老。
    随着气血的弱而强,由盛而衰,人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复杂和微妙的变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毛病和问题。《淮南子•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年少猖狂,因为气血未定,见识尚少;壮年强暴,因为气血旺盛;老年贪财,因为气血衰弱而物欲仍在。有这些毛病和问题,第一容易伤害气血,影响健康,第二容易伤害德行,影响修身。
    针对这些毛病和问题,孔子才提出“三戒”。这既是养生三戒,也是修身三戒。
    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三个阶段是模糊的,诶有规定具体的年龄段,三戒也就是三个字就概括了,意义非常模糊,并没有具体地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老夫子为什么不说清楚一点呢?抑或是他的弟子偷懒,故意记录得这么简略?
    不是的。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把话说死,也从来不把话说满。比如,少年戒色,到底十四岁之前叫少年,还是十八岁之前叫少年?还是二十八岁之前叫少年?戒色到底戒到什么程度?都要因人而异。孔子只提醒你这一句,剩下的,你自己去把握,能做到多少做多少。有慧根、毅力大的,你可以多做一点,反之你也可以少做一点,都说得过去。
    如果把这些戒律说得太明确,那么,必然会有很多人做不到,动不动就要犯戒,犯了戒就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戒律形同虚设,这就很没意思了。

    少年戒色
    年少之人还处在成长阶段,血气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时候要戒色。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一十六岁的时候,发育基本成熟,可以生育,女子二七一十四岁的时候,有了月经,发育基本成熟,可以生育。
    但这仅仅是生理上可以生育,而实际上,并不是最佳的结婚年龄。所以按古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六而笄”,这时候表示可以结婚了。可以结婚,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必须结婚,古礼又云,“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这是结婚的最佳年龄。从生理上可以生育,到礼节上可以结婚,再到实际最佳的结婚年龄,是一直往后推迟的。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人虽然发育成熟了,但仍气血未定,不宜过早接触性生活。
    按照传统,青少年男女之间的界限是很分明的,这并非不人道的礼教,而是出于对年轻人健康的保护。而且,戒色,并非仅仅指戒性生活,与性相关的东西也要戒。今天的少年,在这一方面就很有欠缺了,所以,早熟的非常多。早熟并不是好事,有早熟就有早衰。尤其是生育能力,可能会未熟先衰。
    更何况,一旦接触性生活,加上年少精力旺盛,次数频繁,不仅伤健康,还会伤人的意志。少年人容易沉溺于男女之情,从而意志消沉,荒废学业,影响修身。
    有的宗教把色作为终身之大戒,孔子并没有做得那么绝,他的意思只是提醒少年人不要过度沉迷于男女之事,以免伤精,也以免意志消沉。

    中年戒斗
    壮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从字面上理解,中年人不能打架。因为壮年人血气最盛,一旦打起架来,往往出手狠,用力猛,伤人伤得厉害,自己受伤也多。
    其实,斗,并非仅仅是打架,它包括所有的用力过猛、打拼过分。
    阅历丰富的老人们都知道,人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并不意味着老来健康。为什么?因为年轻时候身体太好的人,往往仗着自己的体力强、精力旺,从而使用过度,消耗过多。有经验的医生也知道,那些中年猝死患者也往往是身体强壮的,身体一强壮,就什么都不注意,玩命干活,玩命消耗,结果真的把命给玩掉了。倒是那些年轻时身体一般甚至小病不断的人,比较耐活,年复一年,年年爬起来都是那个样儿。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过度透支体力和精神。
    斗,还意味着跟人斗争,争强逞能,欺压别人。人在壮年的时候,可谓“正当年”各方面都到了最佳状态:不仅体力达到了最好,而且,事业、人际关系等也到了成熟而稳定的状态。这时候,你要是仗着体力好,小孩和老人都打你不过,你就到处欺负人,这固然没出息;如果你仗着自己在社会上很强势,趁机欺压他人,尤其是欺压年轻人,这就更要不得了。这跟壮年人欺负老人、小孩没什么两样,而且,后患无穷,因为你也会变老。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血气方刚的时候,要谨防折断,谨防内伤,谨防争强逞能而与别人结下仇怨。人在最刚的年岁里,仍应以柔为处世修身之道,才是长久之计。

    老年戒得
    一个人,如果到了老了才说:“你瞧我现在,色也戒了,斗也戒了。”这就是个笑话了。因为这时候,他血气已经衰了,生理已经决定他不可能好色、好斗了,这时候再戒色、戒斗,毫无意义。人老了,戒之在得,要戒贪得无厌的毛病。
    人在年轻的时候努力挣钱,追求财富,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要立身处世,要成家立业,到处都需要钱。而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挣钱的过程,也是你修身的过程,也是锻炼你为人处世的过程。到了中年,更是如此,上有老下有小,不追求财富更不行。青年人、中年人都有足够充沛的精力去创造财富,去获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到老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老年人贪得无厌,追求财富,坏处多多。
    首先,血气衰了,你没有精力去追求财富,如果此时还在为财富挖空心思、疲于奔命,势必精神内伤,血气损耗,身体就吃不消了。
    再者,人到了老年,家里的重担该交给儿女担着了,老人需要亲自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花钱的地方也就少了。这时候贪得无厌,完全是出于习性。人到了老年,意识中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会加强,比如积蓄财富,这时候会成为一种本能,就像葛朗台那样,把钱死死地留着,就是不肯花,一直到自己死。有人也许会说,把钱省下来给儿女。但儿女需要父母如此为他们么?往往,你对儿女太眷顾,给儿女留下过多的遗产,会使儿女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不知道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挥霍的习惯,妨碍修身。
    近年北京正在给退休的老人发一种消费券,可以在社区的餐馆、小卖部当现金买东西,但这种券有使用期限,而且不允许买卖。有的老人不理解,说:“不如干脆发点钱得了!”社区工作人员说:“要是发点钱,您哪舍得花啊?还不得攒着留给孙子买房啊?”
    有句话专门劝老人不要积攒财富:“儿女胜似我,积财做什么?儿女不如我,积财做什么?”儿女比父母强,父母根本不用为他们操心,积累钱财干什么呢?只恐怕他们还不稀罕;儿女不如父母,是败家子,父母更没有必要为他们积攒钱财,这样只能助长他们的依赖性,使他们更无能。
 【发表于《国学知周》,2011年第7期】(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8deb80100t9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