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电脑复牌10涨停:海明威重庆秘会周恩来 写报道预言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1:32:01
2011年07月29日 15:36:00 来源: 北京晚报

海明威(左三)与妻子(左一)在华南前线

欧内斯特·海明威  (1899~1961)
因妻子与罗斯福夫人的特殊关系,海明威夫妇来到战时中国,他们到过华南前线第七战区,还分别见到蒋氏夫妇和周恩来。虽然他以此写几篇小说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但他所完成的六篇战地报道,已经敏锐地对战争走向和中国的未来做出了精彩的预判。
山城重庆迷宫般的街巷里,他们甩掉跟踪的密探,抵达了事先约好碰头的菜市场。无论如何掩饰,魁梧健硕的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浅金色头发的玛莎·葛尔虹这一对儿都足够引人注目了。在这个喧嚣的市井之地,等着他们的是金发碧眼的德国姑娘王安娜,身穿旗袍,头戴一顶男士毡帽。
王安娜带他们穿过曲折的小巷,匆忙钻进一辆人力车,放下帘子,一路飞跑。二者的牵线人是荷兰导演乔里斯·伊文思——在1938至1939年,伊文思曾经来中国拍摄纪录片——这让玛莎·葛尔虹一度误以为王安娜也来自荷兰。
他们要去见的是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代表周恩来。这是一次极其秘密的会见,避开了国民党政府微妙的阻挠。对这样的冒险,海明威乐意奉陪。
华南前线 和中国士兵议战事
海明威和葛尔虹的中国之行是蜜月旅行的一部分,是葛尔虹的主意,由她一手安排。玛莎·葛尔虹是战地记者和作家,为《柯立尔》周刊写稿,与罗斯福政府关系密切。她的母亲与罗斯福夫人是大学校友兼闺密。此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正大受好评,他也不肯闲着,应《午报》(不刊登商业广告的小报,创办之后不久停刊,但它对欧亚战事的报道严肃认真)主编英格索尔的约请写报道,同时,也想收集新小说的创作素材。
1941年2月,他们经旧金山、夏威夷飞抵香港。海明威与操着洋泾浜英语的贩夫走卒聊天,放鞭炮,不亦乐乎。宋霭龄特意乘机抵达香港会见。海明威的叔叔威洛比·海明威曾是一名在中国的传教士和医生,在山西八年;而孔祥熙曾患病受治、受教于基督教公理会小学,留美时与威洛比有往来,于公于私,适宜接待。
3月25日,海明威在香港已经待了一个月,他与只身飞完“缅甸之路”从腊戍归来的葛尔虹再次会合,一同飞抵香港以北200英里的广东南阳。政治部的翻译马先生和联络副官何先生负责接待,乘一辆老式雪佛兰在傍晚时分抵达韶关市。
旅店房间里只有两块木板当床,一个痰盂,一个脸盆,走廊尽头是个地板上挖了洞的厕所。葛尔虹在《我和他的旅行》里写道,“为了保持干净,我只好不吃不拉。”海明威还跟她开玩笑说,“是谁要到中国来的呀?”海明威少见的耐心和适应性得以让旅途继续进行。
三天后,他们启程前往华南前线第七战区。羊肠小道穿插于乡村之间,滂沱大雨和泥泞的道路,村庄的衰败和贫穷触目惊心。深入广袤中国乡村内陆,对任何一个外国人来说都非易事,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信仰坚定的传教士,还有埃德加·斯诺、阿格尼丝·史沫特莱这些战地记者——他们对中共的深入报道极其精彩,但还没有任何一位外国战地记者对国民党的正规军有过可堪媲美的深入报道。
他们乘坐一辆破败的小汽船沿河道而行,狂风冷雨打湿了厚外套,24小时之后,他们上岸,骑马继续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颠簸,落汤鸡一般抵达了前线。虽然没赶上任何战役,却是一次异常艰苦的旅行。海明威每天给士兵们发表演说,他们一起研究军事地图和观看政治文娱节目。海明威酒量不错,他发现一种蛇酒和杜鹃鸟的药酒,据说还能治脱发。酒精能助他暂时忘记臭虫滋生的床板和蚊蝇飞舞的环境。战区的士兵们通常赤脚,面黄肌瘦(将军们除外),每月的津贴只是象征性的,只相当于2.8美元,仅够吃饭。他们没有看见一所野战医院,连急救站也没有。在返回途中,他们花43个小时乘坐舢板,接着又花25个小时的坐闷热的火车,这才抵达桂林。
和蒋宋共进午餐 认为蒋怕共产党
海明威和葛尔虹4月6日抵达陪都重庆。蒋介石、宋美龄邀请海明威夫妇共进午餐。蒋介石没戴假牙,这被视为一种“看成是家里人”的贵宾待遇。
蒋介石问海明威对西方报刊上报道的中共有何看法;海明威出言谨慎。蒋介石随后说,共产党人都是些宣传老手,却没有多大战斗力;如果他们
制造事端,有害抗战,政府就会诉诸纪律处罚。宋美龄亲自担任翻译。
“皖南事变”刚过去不久,宋美龄说,她收到了一些美国来信,指责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在毛泽东的新四军按命令撤退时从背后向新四军开火。她强调是不实之词。
蒋介石则说,他的军队从未向新四军开火;共产党的军队根本不服从政府的统一指令,而且随时要解除国民党的武装,以补充武器和扩大地盘。海明威从这位领袖的话里,敏锐地觉察出,蒋的内心和行为与他此前声明的不一致。他最终得出结论,这位政府领袖惧怕的根本不是日本人,而是共产党。日本人对他来说只是“皮肤病”,而共产党却是“心脏病”。如果条件已允许,他离开就会去做一场“外科手术”,除掉心头大患。
葛尔虹在重庆染上了湿疹,戴显眼的白色大手套,涂抹气味难闻的药膏。当她提及沿街乞讨的麻风病人的悲惨境遇,询问这些人为何得不到照管。蒋夫人颜色陡变,提高嗓音说,中国人出于文明和人道,不会把麻风病人隔离起来。她说,“当你们的祖先还住在树上,浑身涂成蓝色,中国就早有伟大的文化了。”葛尔虹不得不忍受宋美龄的傲慢,手上的湿疹已经让她够烦的了。
秘会周恩来 获悉皖南事变真相
秘会周恩来是在一个空荡荡的小房间:四壁粉刷雪白,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独自一人坐在这空空如也的房间里。周恩来站起来用法语跟他们打招呼。他穿一件短袖白衬衣、黑裤子,打扮就像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小职员。正是这一空空荡荡、周恩来独坐其中的景象令他们印象深刻。
海明威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看来,海明威并不像他日后在诺贝尔文学授奖的演说词里所说,“不擅长演讲”,正相反,每个美国人都有扶助弱小的正义感和一大堆指导世界走向的热情和见地,而海明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人。他像是要把一路来的观察和预见都告诉眼前这个人——他对眼前的这个人不无好感:香港的道德堕落,美方对抗日的支持,对背后开火的不满,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前线中国将军的聪明,日本人对南亚橡胶资源的野心,德国和苏联对蒋介石军队的支持,蒋周围的主和派等。有时,他只是说说个人想法,有时,他好像又代表美国政府。
周恩来双目炯炯,微笑倾听,让人觉得他完全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毋须翻译。他总能机警、适时地接过话头,简单表示赞同或稍加解释:皖南事变的前后事态,中共的抗日方针等。他对自己要传达什么给对方非常清楚——为此,他还准备了两个纪要给海明威。
周恩来的个人魅力给到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葛尔虹甚至忘了做会见笔录,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跟一位中国人相处得像跟家里人一样愉快。
发表六篇报道
预言中国终将胜利
4月14日下午,在嘉陵宾馆的欢送还由孔祥熙主持,300人出席,官方记者采访海明威时,他只是说“中国太奇妙了”!但是,海明威在返回美国之后共发表了六篇报道:《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把一路见闻和思考诉诸笔端。
他观察,苏日虽然签订了条约,苏联继续在援助中国,国民党和中共就像苏联押注的两匹赛马,只是看哪匹最终胜出;蒋介石如果得不到美国支持,有可能依赖德国,转而与日本媾和,因为他不会放弃剿灭中共的目标;日本正在积极准备进攻东南亚,以夺取战略物资;日本暂时失去了与中国媾和的机会,而且绝不可能征服中国;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中国人勇敢、有牺牲精神,他们能对日本发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海明威不很了解中国,但他一路上颇能自得其乐,享受冒险之旅。他打算以此写几篇小说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但他以优秀的洞察力,完成了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报道,敏锐地对战争走向和中国的未来做出了许多精彩的预判。杨栗(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