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丝巾批发:恕我直言:“三国演义”真的那么出色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08:16
李彦达   (山东威海)
2008-11-23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三国”,一开始是上海美术出版社的成套小人书,读了不知多少遍,后来上中学就开始读家里的“三国演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绿皮本,读的非常投入非常喜欢,后来中央电视台播电视剧“三国”,我和全家都特别兴奋,几乎是一集不落地猛看,而且还买了电视剧的D版碟,经常看,真是意犹未尽啊。  
不过,大概是物极必反吧,近几年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年34了),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文科毕业后在翻译咨询公司工作),我开始越来越不喜欢三国,开始觉得这书太肤浅太没有悬念了,语言是何等的粗陋单调,纯粹一明代说书人的水平(难怪胡适说这书是“明初陋儒”的作品,一语中的啊),人物性格极其单一脸谱化,故事情节和史书相差太悬殊,刘备虚伪得令人恶心,曹操被贬低的令人落泪,诸葛亮自作聪明特别令人讨厌,关羽整个一没事耍酷找死,人们都爱人云亦云地说“三国是权谋经典”,其实这书中有多少真正的权谋呢?有多少密室谋划深思熟虑呢?有多少深刻实用的计策呢?充其量不过是明朝人的“历史架空小说”吧,人名地名都是真的,然后按作者的喜好尽情胡编乱造一通!小日本鬼子孤陋寡闻,举国崇拜此书(经常用电子游戏糟践三国,还自吹读三国管理企业,其实夸大其词,日本的经济崛起关键是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与三国无关),于是我中华泱泱大国也就跟着起哄,三国配吗?  
其实,我觉得,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文笔最差的,没有红楼梦的才华横溢,没有水浒传的细腻传神,没有西游记的洒脱幽默,甚至没有金瓶梅的洞彻世情,没有儒林外史的文人风骨,没有东周列国志的扎根历史,更没有阅微草堂笔记的平实中引人入胜,聊斋志异的奇思妙想,子不语的无所顾忌,说白了,“三国演义”也就是在古书里和所谓“说岳全传”和“隋唐演义”之流的差不多,全是“主题先行“的典型,长篇小说的原始草稿,君不见:张飞和程咬金牛皋之流大同小异,诸葛亮刘备关羽鲁肃周瑜孙权等人都是一根筋下来,没有内心的挣扎和思索,没有独立的个性和追求,没有人性的反复和微妙,这也是文学作品吗??  
三国中的所谓斗智斗勇其实都很低级水平(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冯梦龙的“智囊”吧,那才叫权谋圣经),粗糙随意,倾向性过强,反正诸葛亮都是正确的,敌方都是错误的,都是元末明初的庸俗文人在家胡编的,在现实中毫无用处,也就明末的超级二百五崇祯皇帝才会上当,被皇太极那da子酋长从三国中抄的拙劣反间计骗了,还有人真的从三国中收益吗?不要和我说易中天的什么品三国,那是根据三国志来的(附带抄袭了张作耀的曹操传),罗贯中的演义版本是个小丑,和姚雪垠的什么”李自成“一样,严重歪曲历史,是中国文人的耻辱。其实中国古籍中的智慧精华很多嘛:道德经、孙子兵法、韩非子、三十六计、资治通鉴、智囊、曾胡治兵语录,等等等等,何必非抱着三国不放????  
我们在生活中会很喜欢一些过去的影视作品,例如小兵张嘎、地道战、追捕、渴望、乌龙山剿匪记、神探亨特等等,但到今天仔细看看,这些往往并不是什么精品,只是我们文化匮乏时的无奈替代品而已(在小兵张嘎之流的伪“战争片”中把战争当儿童游戏,鼓吹暴力,所以才使红小将们在十年浩劫中肆无忌惮地武斗,践踏他人,在广西还有吃人事件发生),三国演义也是如此,古人无知,见了英国士兵还以为用粪便泼洒即可退敌,现在行吗?三国在明清两代都是上不了台面的民间评书罢了,现在中国人的视野多广,智谋多深,社会环境多复杂,有必要把它捧的这么高吗?仅仅是部信口开河的野史小说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吧?  
退一万步说,三国演义和当今的历史政治小说相比,也是小学生级的谋略而已(我们都是在小学时代开始喜欢它的,三国只属于小学生,仅此而已),它没有唐浩明“曾国藩”的深沉博大气势混雄,没有二月河“皇帝三部曲”的引人入胜惟妙惟肖,没有高阳“胡雪岩”和“慈禧全传”的儒雅细密浑然天成,甚至比起王跃文阎真的官场小说,都没法比啊。  
说了半天,也不是完全否定三国,只是看不惯当下的所谓“三国热”罢了,那就是一本60多万字的古典评书而已,和“说唐”“杨家将”差不多,四大名著排第四(王泽钊主张把三国踢出去,赞一个)。鉴定完毕。  

附精彩回复: 世之福将曹子孝
静下心来想想,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有二,第一他在那个时代出品的小说中已经是属于思想超前的了,可以直接把宫廷计谋展现在百姓面前。其二是通俗易懂,我们知道,越通俗的东西越容易普及。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通读三国志,很讨厌诸葛亮,更讨厌罗贯中,一段时间以为这厮脑子是不是有毛病。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罗贯中写的三国确实非常脸谱化,用这样的东西印证生活会让人脑子越练越笨,但是有一点,没有了普及的贡献,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探究这段历史。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中,比三国荡气回肠的多了去了。看看冉闵这种战乱年代的人物传记,你会发现精彩之处远胜三国,但是为什么研究的人那么少。因为没有普及。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学本身并不要求表达多么准确,只要塑造的形象吸引人就可以了。一个事物首先要有人关注,才会有人研究。所以,现在我学会了平和的看待三国演义。我们一些人,既然度过了演义的年龄,那么如果你喜欢探究历史,我们大可以在三国吧讨论历史问题。对那些还很喜欢演义中描述的英雄的人们,也没必要颠颠的跑过去鄙视人家。平台不一样,各有各的乐趣,能研究些东西并乐在其中,本身就是件很好的事情,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