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找工作:国务院专家质疑7·23事故处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6:51:13

国务院专家质疑7·23事故处理

2011年07月28日 来源:京华时报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抢救人员、查找原因等一系列工作,引发了公众疑问。这次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铁民解读了铁路事故调查的两套程序。

取证分为三个环节

车子太大只能通过切割采样

记者:掩埋火车、切割解体,在原因尚未最终查清前,这样的工作合适吗?

刘铁民:事故调查有两套程序,一套是行政管理程序,有调查组,然后分配工作人员,成立专家组,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成熟,有国务院规定和各部门规定。另一个是技术程序,即技术和鉴定方面,第一个环节是取证。取证一般包括3方面,一个是物证,撞击的强度多大,撞击部位在哪里,撞击的动力、原因是什么,只有通过采样,把撞击的部分切割下来,车子这么大没法弄,被撞的和撞的都应该切下来。切割还包括制动部分,包括铁路上、机身部分、撞毁部分,很多有代表性的材料,这叫现场取证,这是必须做的。第二是搜寻目击者和证人提供证言。第三部分是信息证据,至少包括3方面,运行的所有信息情况,铁路安全监控的所有情况、所有事故预警的信息情况、必须原封不动地交给调查组。至于掩埋被撞毁机车,我的感觉是,还不至于说他们连证据都没拿就埋了。我的判断是,他们应该取证了,但是有个假设,如果没有把应该取证的全部取好,代表性的证据还没有取到就掩埋,在进一步调查时会带来很多困难。因为物体离开了现场,再经过掩埋处理,水冲一冲,泥泡一泡,证据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

取证时间长一些更好

查清原因有利于降低事故再发率

记者:对于这么重大的事故,一天的取证时间够吗?

刘铁民:会非常紧张。

记者:那我们为什么不是更长时间,以便充分调查?

刘铁民: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铁道部来回答呀?我觉得不是四天、五天,再长一点时间都可以,事缓则圆。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在尽快时间内通车倒也无妨,但如果有条件可以缓一缓。从更安全考虑、从日后长远的调查事故考虑,我觉得缓一段时间也无妨。在事故原因没有查清前,尽快通车至少有三个风险。第一,如果事故原因没查清,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条线路上还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故。

记者:现在是雨季,真的像他们说的是雷电问题?目前依然没有避雷针,怎么去防御下一次的事故?

刘铁民:我不是怀疑雷电理论,但我要说明的是你能避免雷电吗?在这个季节经常会遇到雷电,如果下一次遇到雷电甚至再大的雷电,火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险?所以我说第一要分析清楚风险,要找到问题结症。第二,路面受到撞击后,物理的作用现在不大清楚,说前一辆车停了十几分钟,后一辆撞上去,我没到现场,没有证据,我不大清楚是什么原因。

记者:我们怀疑在原因没查清前,新一辆动车又继续开行在同一轨道上,有可能发生下一次灾难。

刘铁民:这个风险是有的,公众提出这样的疑问很客观,但运行部门如果确保风险已经排除了,应该向公众解释清楚。

记者:我们没有听到这样的信息。

刘铁民:或者他们已经做了没有讲。国外遇到这样的事故如果做出结果来,应该在一年以上。比如印度、英国、美国,他们处理一些铁路交通事故一般需要一到三年。

国务院专家质疑7·23事故处理 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铁道部处理事故很不慎重 国务院应急专家:铁道部处理事故很不慎重 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现场直击 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现场直击 温家宝要求铁道部如实回应事故处理匆忙质疑 温家宝要求铁道部如实回应事故处理匆忙质疑 温家宝要求相关部门回应事故处理质疑 温家宝要求相关部门回应动车事故处理质疑 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组成并争取9月中旬公布调查结果 全国高铁降速运行 国务院调整“7·23”甬温线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 韩专家提质疑:中国动车事故令人费解 韩专家提出质疑:中国动车事故令人费解 国务院调查组召开会议 听取“7·22”事故情况汇报 国务院调查组召开会议 听取“7·22”事故情况汇报 国务院调查组听取“10·7”事故情况汇报 面对温州高铁事故,主持人拍案怒斥铁路蛀虫,质疑铁道部处理方式 面对温州高铁事故,主持人拍案怒斥铁路蛀虫,质疑铁道部处理方式 专家进行7·23事故还原实验:有设备故障也有管理问题 专家进行7·23事故还原实验:有设备故障也有管理问题 法律专家解析7·23动车事故赔偿:91 .5万远远不够 专家称动车信号系统难被雷击 人祸大于天灾//7·23动车事故原因待查 多家公司牵涉事故线路建设 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 调查结果争取9月中旬公布 上海铁路局初步分析,信号灯及调度问题导致动车追尾 (新华视点)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现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