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古街美食:廉政历史小故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36:53

廉政历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镜子,给予后世人们一个绝佳的省思空间。以下我们所搜编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发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也许它只提供同仁一个「感受」,或甚至只是一个「感动」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每个看到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够有一份「感觉」-一种「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觉。我们相信,一个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绝对能活得比谁都还来得快乐。所谓:「身在公门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荣誉感」为出发点,自然能修得善果。不是吗!

第贰篇   典章制度

一、视贪官如寇雠的朱元璋

    明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其严峻程度堪为历代之最。尤其开国君主朱元璋,更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法令倡导方面,他特制「申诫公侯铁榜」〈共有九条严律〉,并将历代昏君如商纣、秦二世胡亥、隋炀帝、宋徽宗等败国史迹,制成壁画,要求皇子百官引以为诫;同时经常发表惩贪与贪官亡国等言论,如亲自编写「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书,搜录150件贪官案例,以强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经讲过:「不仅贪钱、贪物者是贪官,贪声贪色者、贪权贪势者、贪谀贪名贪享乐者,也都是贪官…。」可见他对贪污问题,已达「洁癖」的地步。

    在执行严刑峻罚方面,他更是绝不手软,一次惩杀成千上万人,犹如家常便饭;如蓝玉一案,即杀了二万多人。而杀的官阶层级方面,从宰相、皇亲国戚、驸马、大将军、尚书、钦差大臣到侍郎、各级地方官吏等,无一不杀。至于惩罚方式,则尤其琳琅满目,最残忍者如剥皮实草〈公开曝陈〉、抽肠、凌迟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严厉执法,但贪官污吏却未曾少过;诚如被朱元璋惩杀的贪官吴金德临死前说的话一样:「只要这个世上有钱在,就会有人贪污,贪官是杀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经说过:「我欲杀尽贪官污吏,奈何朝杀暮又犯?」所以说,单是让官员「不敢贪」,还是不够的!

    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标准,今天的公务员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杀头。尽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称,但他却是一个非常爱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视发掘民隐民瘼,并特别在乎百姓对他的评价,只要是民众举发的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难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众所提出的兴革意见,他都照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皇帝。

二、着「反贪倡廉」论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隐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长篇大论的奏章,就显得很不耐烦。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当王敏一念到题目是「反贪倡廉」论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说:「好!赶快念」。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火大了,说:「这到底是什么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没有重点,如此戏弄朕,岂可轻饶,去把他叫来,我要好好修理他…。」当茹太素到来后,朱元璋即数落他:「你无聊造此滥文,不知所云,既浪费纸墨,也浪费朕的时间,如果官员都像你这样不着边际的奓谈肃贪倡廉,政风何时才能清明…。」不说二话,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还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来的文章念来听,王敏边读边看着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来。当念到「夫人无廉耻,不可以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杀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贪者,不能使人知耻。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非义以导之,亲贤廉而进之,贱贪婪而退之…。」时,朱元璋跳起来问王敏总共念多少字了,王敏答约一万六千字左右,于是大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废话,这个老家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顿…。」这时太子朱标在旁说,还剩五百字,请父皇听完再说…。最后是茹太素建议的五件事:「1.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向上司陈报自家的财产;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换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财政官员,每三年交换一次;4.官员家中有人从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财政的官吏;5.明订严刑峻法,从严规范言行,使奸贪者无由而生。」朱元璋听完后,说:「这还差不多,前四条赶快交给各部办理,至于第五条则不行,制法太严恐伤民,过与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贵得中。」后来朱元璋特别把茹太素找来,跟他道歉一番,并将打他的这件事始末,向全国公布,同时明令褒扬他。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确是一个赏罚分明,并重视吏治的好皇帝。相信,只要主政者,决心澄清吏治,并采用好的法令制度,则政风工作必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视民访、以求良政的庞仲达

    汉代庞仲达任汉阳太守时,很重视辖区贤达人士的兴革意见。当时汉阳郡中一个具有特殊节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庞太守特别亲访,但任棠却不与其交谈,只是将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门口,自己则是抱着孙子,蹲在门坎后面。庞仲达左右见任棠如此踞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但仲达却说:「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于惩治豪强;至于抱一个小孩,就是要我能够体恤弱小啊!」讲完后即笑着离开。从此以后,庞仲达更加勤政爱民,广泛的了解民众的需求,并造福百姓。

    我想,现代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动了解民隐民瘼,并且广泛地与意见团体沟通联系,忧民所忧、急民所急,如此才能获致民众的肯定与认同。

四、拒绝听「好话」的邹忌与齐威王

    齐威王的大臣邹忌,身高八尺,长得英俊潇洒。某日他心血来潮,问他的妻、妾说,如果他和全国公认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谁比较帅?他的妻、妾都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后来邹忌又问来访的友人,也是说他比徐公还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亲自来访,邹忌仔细端详并揽镜自照,发觉自己确实差得远呢,于是便说:「我的妻子是因为偏私我,妾是因为怕我,朋友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才都说我好话,但其实并非真话啊…!」后来邹忌有次向齐威王谏言时说道:「现在全国的官员百姓、后妃内侍等,没有一个不对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蒙蔽,是多么大啊…!」齐威王听了以后,便采纳邹忌建议,从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后来邻国的燕、赵、韩、魏等国王,在听到这件事后,都到齐国来了解学习,以致后世有谓:「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获胜了。」

     所谓「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为现代的公务员,除了要听民众的真话外,也要反映实情给上级长官做决策;也就是做到所谓的效率和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够真正的「永续经营」。

五、重视建议、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汉文帝、景帝

    汉文帝曾书说过:「或许是我的施政有所失当,在行为上有了过失,才造成近年来的天道不顺,地利不丰与人事失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禄的,以及博士等,均应一起从长计议,设法研拟能够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隐讳不言…。」同样的,汉景帝也曾书说过:「年来收成不丰,其缺失在哪里?或许是官吏的诈伪和贪贿,并对民众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令各郡郡守等,均应加强整饬官箴,凡是不称职或不能考核属下行为者,丞相应据实上奏定其罪愆,并颁告天下为之戒…。」史称「文景之治」,果其来有自。而现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积极地稽核发掘相关无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业务,同时立即地加以防弊导正。世界先进的大企业,有关「提议制度」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如美国通用公司就创设一个「开动大家的脑筋」的活动,每月按时举行;松下公司采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则举行「建议积分奖励」制度;以及韩国的现代、东善金星、三星、大宇、鲜京五大财团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议制度。其中美国柯达公司的「柯达建议制度」,每年发给提出建议而获采纳的员工的奖金,即高达150万美元以上。

吾人认为,稽查、解决问题的原动力,绝对来自于高层长官;只要机关首长及主管,均能体认这样的工作价值,并一以贯之的要求所属执行,相信,对「廉能」、「效率」和「便民」作为而言,当更能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第参篇   廉洁事迹

一、收礼有道的孟子

    有人质疑孟子说,你以往在齐国时,曾经拒绝齐王所送的一百镒黄金,后来宋国及薛地的君主,分别送你七十镒及五十镒黄金,你却都收下来,是否有标准不一,不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说:「在宋国时,因为要离开继续周游他国,宋君于是送我旅费,以便我完成后续的工作,所以我收下来了;而在薛地时,因为有人将对我不利,于是薛君送我金钱,以便我购买防身武器,并预防其它不时之需,所以我也收下来了。至于在齐国时,因为彼此并没有任何赠、受的理由,齐王送我钱,岂非要收买我,帮他歌功颂德,这不是君子所应为的…。」

    孟子的确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礼」放在心里,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说,只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的馈赠,自然符合「礼节」,更不会有违法之虞。

二、严禁私下收、送礼的明成祖

     明朝是历代惩罚贪官污吏最严厉的一个朝代,对官箴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对官吏的监督也是历代之最。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奉诏觐见皇上,带了些岭南的名产─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的官员。结果,半路被一巡逻官截获送礼的名单,并交给皇上,明成祖爰交办彻查。最后查证结果,徐奇准备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经在他升迁时赠送过诗文给他的一些门生故吏,渠等私下并无不当收、送礼的情形。后来皇上也消除了疑虑,并将名单加以销毁。

    说实在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被当作重大的案件来处理,我想原因无他,应该是为了维护崇高的「官箴」和「纪律」的缘故罢。当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礼」,自然能够收得心安理得,不是吗!

三、拒受不当馈赠的赵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为抵抗强国后周,爰向后周世宗柴荣使用离间计,并派遣使者送给后周大将赵匡胤三千两白银,并附拉拢书信一封。孰知赵匡胤不为所动,将书信及白银悉数上交后周世宗。同样的,某次后周使者曹彬奉命给吴越国送些兵器,送完后曹彬即起程返国,为的是不愿接受吴越国的招待馈赠,但是吴越国官员还是追上了曹彬,并给了他大批的金银珠宝。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接受,将可能被人误解我是借吴越人之名来沽名钓誉,而且也会贬抑朝廷的器度…。」于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后也是全数上交朝廷,自己一点也没留。

    记得数年前,新加坡官员到我国拜访,期间球叙时,我国官员曾致赠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员随即问该件上衣市价,并称该国法律规定公务员是不得收受馈赠的,但如果拒绝反不符社会或公务礼仪者,可依市价购买或将价金缴库…。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绝对是和其官员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绝「后门」的费宏、高锴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间,朝廷规定铸印局设置正、副使各一名,以及办差的文官数名。每当遇缺招考上述人员时,报名人员总是逾百上千,其中请托关说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员很难处理。当时费宏是礼部尚书,便公开决定招考补齐吃官粮的人员,同时录取候缺及习字人员各数名,俟将来有出缺时再依序递补。这个办法不但可以维持人事安定外,也杜绝了所有的「后门」请托关说案件。

    同样的例子,唐文宗时吏部侍郎高锴,首次主持进士考试,官宦子弟斐思谦,透过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仇士良关系,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锴觉得厌恶,除了将他痛斥一顿外,还将他除名后撵出去。翌年,高锴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别警告家属及从吏,绝对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条和请托关说。另外,梁武帝时吏部尚书徐勉,不但熟悉各个官员的状况,在选用官员时也特别回避任用亲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来拜访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严肃的道说:「今天只谈风月之事 ,不可谈论公事。」所以后来知道他的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请托关说了。

    人事的公开与安定,是机关行政效率与廉洁的关键;只要主事官员不为私利,并且用心解决、处理公事,自然就能获致上级长官与民众的肯定。

五、廉泉让水的典故

    「廉泉让水」是一句成语。在南北朝宋明帝时,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诏与皇帝商讨国事,偶然谈到在广州有一「贪泉」,明帝一时兴起,便问范柏年,那天下有无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复说:「在我的家乡就有二条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让水』〈均在今陜西境内〉…。」范柏年讲这段话,就是在强调其家乡人民都是操守廉洁,懂得尊重礼让的意思。后来的人,于是就用「廉泉让水」这个成语典故,来比喻廉洁和礼让的人。所以现在如果有官员升迁异动,就可以将「廉泉让水」这句话镶裱起来送给他,意喻其廉洁可风。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中叶以后,官场风气逐渐败坏。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职或朝觐者,均须准备地方土产或礼品给京中官员,以做为贽见之物。而这些馈赠之物,则多是向百姓派征而来的,致使民众不堪苦扰。但是明英宗时的于谦,则是一改这样的作风,不带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满衣袖的清风而已。所以当时有彦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说长短。」「两袖清风」这句成语就是这样而来的。

    讲到于谦,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的功臣。后来因政治立场关系而遭到抄家,籍没之时,却是「家无余赀」。足见他从未藉由权势而图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亲│有其母必有其子

    晋代大将军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捕鱼的公务。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腌鱼回家,其母亲湛氏,马上叫他把鱼退回去,并且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同样的例子,唐朝监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领得的俸禄、米,交给他的母亲。他母亲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于是问了差使答称:「惯例给御史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亲又问:「那照理我应该付你多少运费〈脚钱〉呢?」差使答称:「给御史送东西是不用给脚钱的。」母亲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给了脚钱,并要差使把多余的米送回去,同时为此责备了李畬。后来李畬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悉依规定办理;而其它御史知道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的惭愧。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二位母亲提供了儿子最佳的典范,也让自己的儿子最终都成为贤臣良将,为国家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八、瓜田李下的由来暨做好「利益回避」的几个史例

    某次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说,近来外界对朝廷的措施,有什么不满意或批评的地方?柳公权说:「朝廷派郭旼做昐宁的县令,有些人认为有问题,并且讲了闲话。」文宗很不悦的说:「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没有过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个小县官,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柳公权接着说:「以郭旼的才德和贡献,确实足堪此任,但是议论的人说,郭旼曾经将二个女儿进献给宫里,并因而获取官位的…。」文宗于是喟道:「他的女儿是来参见并侍候太后的,又不是来做我的妃子,你们何以大惊小怪…!」柳公权听了以后却说:「像这样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权说「瓜田李下」这句话,就是援引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这句诗─「君子防未然,不处瓜李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而来的,引申为君子应当有所「避嫌」之意。另一个例子,唐武后狄仁杰为相时,就曾向其姨妈卢氏表示,欲推荐表弟入朝为官,但却被姨妈加以反对,并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不愿意让他去服侍女皇上。」狄仁杰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

    同样的,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其侄儿在家乡生活难以为继,朱元璋便向马皇后提议要让他出来做官。孰知马皇后竟予反对,并说:「国家的官吏,应当选用贤能,我这侄儿,教书尚可,做官则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亲属,多骄奢腐败,甚至造成国家倾覆,所以臣妾以为,对于国戚仍应从严对待才好…。」朱元璋听完后感动的说:「历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马皇后。」

    诸如上述史例,不胜枚举,如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张儿孙当自立,至死其儿子王素都还没当过官呢!还有,汉明帝的皇后马氏,因其舅马防对明帝有参医用药之功,汉章帝特别想提拔他做官,却遭马氏反对说:「我就是担心后世者的议论,会影响到先帝的声誉,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当官的啊!」我想,这些都是遵行「利益回避」的最佳典范,尤其掌握国家大权者,能率先以身作则,更诚难能可贵。

九、监察御史的表率│郑士元

    郑士元是明太祖时的六品监察御史,为官刚正廉洁,一丝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欢这样的御史。郑士元任期中,纠弹了不少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侄朱桓的重大集体贪污案件。由于朱桓的父亲对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郑士元据理力争,并说:「朱桓已是累犯,如果这次仍不杀他,那干脆订一条皇亲国戚犯法,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朱元璋一听七窍生烟,爰治他违逆死罪,孰知郑士元非但不怕,并准备昂首就义,连刽子手都为之动容。后来太子朱标特别援引唐太宗纳魏征谏,与曹操宽待陈琳的典故,来为郑士元求情,朱元璋于是接受建议,并向郑士元说:「治家守规,治国依法,都不得徇一时之意。你虽激言顶撞,但仔细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将朱桓处死,以儆效尤…。听说你家境清寒,却从不收贿赂;奸贼以死威胁,你却毫不畏惧,你为何能清贫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郑士元答称:「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贪,百姓则骂国邪;官清,百姓则赞国正。官不敢镇邪,民心则无国。故微臣不敢亵渎职守,惟恐有负朝廷重托。」朱元璋一听大悦,说:「凡为官者,须刚正廉洁。清贫,士之常也;惟俭养德,惟侈荡心。侈则多欲,多欲则贪。违法枉道者,迟早要招祸殃身…。朕以为,见金动心者,不可为吏;见善不扬者,不可为官。郑士元清廉正直,勇于谏言扬善,今调升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正五品。」后来郑士元一直忙于公务,其妻罹患重病来函,才得以回家探视,但家里实在太穷,不但没钱给妻治病,甚至于妻死后,也无钱为之安葬,他的五个儿子竟央求卖身葬母。最后还是同僚亲友筹钱,才得以办好后事。出殡时,民众夹道送葬,那时正下大雨,民众竟没一人散去。

十、没私心,公事公言的刘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时,特别赏识有德有才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有一天,他告诉刘大夏,以后朝中大事,你认为该怎么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陈,我都照你的意思去办。刘大夏骤闻呼曰:「臣不敢!」孝宗问何故?刘大夏说:「下臣用揭帖向皇上进言,便是阻碍言路;如果用揭帖密进的方式,时间一久,将会产生前朝〈宪宗〉李孜省所为之营私舞弊、奸邪贪腐情事,其祸害将会影响深远啊…。」孝宗听了,久久以后才称「好啊!很好啊!」

    另一个史例,某次宋真宗问宰相李沆:「别人都经常会向我密奏,为何你从来没有这样做呢?」李沆道:「臣以为才疏学浅,既当了宰相,公事在公开场合说则可,又哪须用得上密启呢!身为人臣,对陛下密启,不是想进谗言,就是要谄媚皇上,这是应该唾弃的,臣怎么会仿效他们呢!」

    试想,任何行政裁量或决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议的过程,则必将产生擅权或滥权情事。也许掌握权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会得意忘形,反遭其祸,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业的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那时吏部里有一位严格的「令使」,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以防止候选的官员「冒进」。后来韩愈知道这个情形,便觉得他矫枉过正了,于是命他将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又说:「人之所以怕鬼,是因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见,久而久之,那么人就不会怕祂了。」

    所以说,一个人一旦心中有鬼,关上门又有何用呢!别人还是不会相信你。值此信息、媒体开放的时代,政府部门尤应开诚布公,凡事公开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并取信于民众。

十二、诸葛亮曰:「赏于无功者,离。」

    诸葛亮辅佐刘后主时,可谓是亦父亦师、鞠躬尽瘁。除经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诉他如何识才和察纳雅言。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就举世了像费祎、董允、向宠等贤臣良将。但刘后主非但不受教,还反其道而行;除耽于玩乐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边的佞臣。某次诸葛亮出征回朝时,竟发现后主提拔了一票无功无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诫后主说:「你提拔这些没有功劳之人,如何对得起像赵云、阳群、马玉等这些曾立功于战场之将官;真是赏于无功者,离谱啊!」

    同样的,宋高宗时太医王继先,经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于是决定提拔他的女婿当官,但「给事中」王居正却将圣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悦地要宰相告诉王居正依旨而行。后来王居正求见皇帝陈曰:「王继先医疗有功,除了是尽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赏赐他的财物也已经够多了,至于再凭添给一个无功劳者之官职,恐怕就很不妥当了,万望陛下勿开此门路…。」宋高宗听后点点头并收回成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综核名实、信赏必罚的考〈功〉绩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贤才。否则,靠「走后门」或巴结逢迎而升官的人,将来即使不是个贪官污吏,也难保会是个好官。

十三、无愧于屋陋的杨震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但是在安帝时,享有「关西孔子」美誉的杨震,即是当时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为太守,在赴任途中时,县令王密突然来访,因渠与杨震曾有师生情谊,爰秉烛至深夜;此时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并称仅是感念杨师之教诲,而别无它意,殊不知杨震回答说:「你应该把这份心意回报给朝廷、百姓才对…。」但王密却答称:「现在是深夜,不会有别人知道此事的,你还是收下黄金吧…!」杨震一听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当场愧得无地自容,悻悻然的离去了。

    俗话说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孟子也曾强调过所谓的「夜气」;也就是说在夜阑人静时,一个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会有一股明是非、别善恶之「气」,而这股「气」,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断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蒙蔽。我想,杨震就是善养其「气」的最佳典范。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铸与姚崇

    岳飞被诬陷下狱后,秦桧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铸审理岳飞。案经何铸反复查证,认为岳飞罪证不足,爰回报宰相秦桧,但秦桧明白告诉他:「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听了不为所动,并且答称:「我是个执法者,不能栽赃冤枉,为了国家前途,凡是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况现在强敌当前,诬杀大将,必使士卒寒心,而国家前途,将不堪设想。」秦桧无法回答,于是另派他人审理此案。话说何铸因此得罪了秦桧,秦桧便俟机想整肃他,而何铸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艰险,于是更加洁身自守。他除了没有自营宅第外,平时也在佛寺赁屋居住,并且将俸给之余,济助贫困乡亲,平时则以读书为乐。最终何铸得以保全,后世并称之为「直官」。同样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为官期间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极寺」,安贫茹素并且勤政清廉。所谓「世事洞察皆智慧」。试问,世风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够不惧权威、谨慎清廉,并且淡泊以明志。何铸与姚崇的确提供了一个最佳典范,也明确教导了世人如何远离怨祸啊!

十五、不接受请托关说的沈葆祯

    沈葆祯奉命担任福建省钦差大臣时,境内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时在布政使衙门中,有着一个上下「关系」匪浅的胥吏,平常即仗势欺人、狐假虎威,虽然他与沈大人有点远亲关系,但沈大人却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该胥吏因处理军饷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将其严审,并历数其罪状,最后着依军法处置。这时布政使也赶着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为所动。后来沈大人的父亲亲自来信,沈大人则不予开缄并将信放在书案上,说:「了公事后,再治私事耳。」 遂将该胥吏正法。嗣开启信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信。

    嗣证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官。他不但为清末官场注入一股清流,也为当时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做了最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无私和大义灭亲,也确实提供了执法者最佳的典范。

十六、不请托关说、不受馈赠的王旦和公孙仪

    王旦是宋真宗时宰相,其女婿韩公将依例调往边远地方任职,其女儿爰央求王旦向吏部关说施压,王旦却说:「如果我对此事加以请托,未来定将影响他的前途啊…!」韩公知道后,便说:「岳父对我真是厚爱…。」后来韩公果然平步青云,官居中书省、枢密院要职。

    春秋时,公孙仪为鲁国宰相,十分喜爱吃鱼。当时鲁国的官员争相送鱼给他,惟公孙仪始没有接受,并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别人的鱼;如果一旦接受,将受制于人,久而久之,则必因违法乱纪而丧失官位,到时连自己买鱼来吃都有问题…。」

    上述二例都很浅显易懂,但是在面对「诱惑」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公正回避的要求。俗语说得好:「蝼蚁之穴,足以溃堤。」「小利」守不住,未来必得寸进尺,其结果也将难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丝不茍的曹彬与窦仪

    曹彬是后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负责掌管宫中的茶和酒,殿前督点检赵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说:「这是公家的酒,不能随便给你,要喝自去买吧…!」

     窦仪是后周世宗时礼部侍郎。当赵匡胤攻克滁州时,世宗命其将滁州官府内之财物抄录登记,并入国库。不久,赵匡胤亲信奉命向窦仪拿取部分抄没的绢帛,窦仪则说:「赵将军当初攻克滁州时,即将所有财物取走,谁敢说什么,如今这些财物已全部籍录为国家所有,就是公家的东西,没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给你…。」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曾说:「曹彬、窦仪二人操守很严,不畏权势,是所有官吏中,不会欺骗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为公务员,倘能像曹彬、窦仪二人一样尽忠职守,一丝不茍,则消极上能免除误蹈法网之灾祸,积极上甚至有机会获得长官赏识而予升迁重用。

十八、清官典范│包拯

    包公乃宋朝进士,为官清廉并富有才华。在朝处事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他曾上谏当朝应行「…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内侍,减节冗费等大事,并获皇帝采用。执诉讼时,除扬弃旧制不得径造庭下之规定外,并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一时狱治大清。曾有官宦兴筑亭台楼阁,擅自偃塞沟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强制拆除,百姓无不称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贫乐道,无所留于后代,仅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现今安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东有一井,号称「廉泉」。传说,只要贪官污吏饮其水,则必腹痛如绞,苦不堪言,至今为官鲜少有敢饮者。另外,相传在晋代广州城外二十里有一个叫石门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贪泉」,如有饮其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也会变得贪婪。

    包公死后,谥「孝肃」。取其「肃」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风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风作为,包括提供周延的法制、节省公帑之议、公正廉明的司法判决,以及强制执行公权力等,皆可为明白之印证。

十九、谏整饬吏治、杜绝红包的杜弼

    杜弼是南北朝时东魏的行台郎中,有感于当时朝中文官武将,无一不贪,爰向权臣奸相高欢,谏应整斥吏治、杜绝红包。孰知高欢竟称:「贪污索贿由来已久,我也知道拿红包是陋俗,但是如予严加整斥的话,则西边的宇文泰,便会借机利诱我们的将领;而南边的萧衍,也会以他们专擅的礼乐制度,来吸引我门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来,武将士子尽失,国将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谏高欢,应先杀贪将勋贵,才能对外用兵。这时高欢便叫士兵列刀阵,摆出肃杀之气,然后要杜弼穿过刀阵,只见杜弼忐忑不安、蹑手蹑脚的走过刀阵,并且打了哆嗦寒颤。后来高欢便笑着跟他说:「你也会怕这种阵仗啊!而兵将在外,更是凶险艰苦,所以纵有贪贿,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是乡愿、共犯结构的奸相高欢,一个则是忠直、欲拨乱反正的贤臣杜弼。二者之间,是多么不协调啊!但揆之历代,在衰败之前,似乎都会有这种情景,倘生不逢时,纵使忠臣良将,也只能徒呼负负!

二十、坐怀不乱、不收红包的褚彦回

    褚彦回是南北朝时期南宋的吏部尚书,长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华及君子风采,颇受当时中、外之瞩目,宋明帝更是对其赞赏。当时富盛名的山阴公主,于是借机亲近他,并予挑逗,谁知褚彦回一点都不领情,使得山阴公主破口大骂:「…你一点胆子都没有,还算是大丈夫吗…。」褚彦回答称:「我虽不聪敏,但还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后来褚彦回当吏部尚书时,有人于夜间拿了一块大金饼,要送给他,并称不会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彦回厉言道:「你如果已经具有升迁的资格条件,根本就无须送礼;但你今天却执意要送,我将上报朝廷治你之罪…。」连当时权臣萧道成〈后窜位改国号为齐〉,拟从王俭之议,设置专属的「黄钺」〈仪仗队,仅皇帝才有〉之时,即曾说到,这件事似乎应该问问褚彦回的意思…。可见即使是贪官权臣,也要礼其三分。

    不攀附权贵美色,以及接受利诱者,无论古今中外,皆属难能可贵。褚彦回的确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典范。

廿一、司马光的告客榜示

    宋哲宗时司马光受命主持朝政,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厅堂立一榜示,内容大义如下:「来访诸亲友,若发现国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将与有司商讨后,择其良议者面圣,并遵圣裁办理。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或是办事不周的地方,也请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书面交予门吏后转给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点。关于升迁调动、诉讼狱政等方面的问题,请向朝廷上奏,我们一定会加以研讨相关具体措施,并落实执行。至于光临舍下,而非属上述情事者,请勿提出来。」

    司马光可谓是一个清廉、无私并重视利益回避的典范人物。如果每个首长、主管,都能将告客榜示的内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讲归讲、做归做,相信久而久之,机关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获致肯定。

廿二、誓与贪官污吏周旋到底的董宣

    董宣系东汉光武帝时的洛阳县令,他上任那天,没有坐八人大轿,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进县衙。原因是当时洛阳是首都,皇亲国戚云集,而这些人大都是贪赃枉法者,想要整饬他们,就得随时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给自己用的。当时极有权势的湖阳公主之家奴,因仗势杀人并占人家产,董宣即毫不客气的将他拘捕,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该家奴正法。而其它大臣子弟贪赃枉法者,也大多逃不过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执法公正严明,而且也清廉无私;他去世时,家中仅有棉被三条、麦子一斗。光武帝刘秀知道后,竟感动得流下眼泪。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欢拿董宣的故事,来告诫他的官吏,尤其特别要求监察御史均须效法他的精神。同样的,现今中共总理朱镕基在惩治贪官污吏时,即曾讲过一句名言:「帮我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个给贪官污吏,最后一个给我自己。」古语有谓:「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相信,只要上位者有决心,并以身作则,国家吏治必然清明,社会正义也会得以彰显。

廿三、不夺人所爱的韩宜可、王安石和司马光

    韩宜可,是朱元璋的监察御史,也是郑士元的学生。他的个性与直言,与郑士元如出一辙。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别要奖赏他,爰将籍没入官的罪犯妻女赏赐给他,但他却不领情,并说:「古代开明之世,处罚罪人,都不牵连妻儿;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弃,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胜感慨的说:「韩宜可能言君之过,已是难能可贵。而一般大臣受赏,无不欣然接受,今韩宜可不为女色赏赐所动,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后来有人诬举韩宜可平常虽然朴素,但在家中却是绫罗绸缎、大鱼大肉。朱元璋于是于翌日微服亲访,只见其家户破落,老小均穿补丁衣服,便说:「家里那么苦,是不是都把钱攒起来了?」韩宜可于是笑着把放钱的箱子倒空给皇上看,并说:「微臣从不攒钱,也无钱可攒。」朱元璋于是加以赞赏的说:「出世为官,应当抑奢侈,弘俭约,戒嗜欲;以利天为利,利民为利才是啊!」回宫后即下令赐予宅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类似的情节,某次王安石的夫人帮他买了个妾,王安石便问她的来历出身,后来知道她是因为丈夫为军方运粮,船沉了,为赔偿损失,不得已而将她卖了。王安石听了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来,要他们复合,并另外给他们一笔钱。司马光也有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任通判期间,因膝下无子,夫人也是帮他买一个妾,将她打扮亮丽,并交待等她外出时,再到司马光书房里侍候着,谁知司马光一点都不领情,说:「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这儿来。」

    上述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爱声色、名利和金钱,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语说:寡欲能养身保命。尤其在面临诱惑时,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更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贪赃枉法案例

一、擅自变更设计、偷工减料的麻祜

    麻祜系隋炀帝时的开河都护,负责开凿大运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阳到江苏淮安的通济渠,总长达二千余里。麻祜为求尽快完工,爰组织一批五万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驱使强征而来的一百万民工,最后终于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开凿,但民工已死伤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设计的河道系为直线通行,但开到睢阳〈河南商邱〉时,当地一富豪人家为免祖产沦为河道,爰重贿麻祜三千两黄金,从此河道便多迂回了二十里;而整个加速施工及变更设计的结果,也造成河道过浅淤积。正当隋炀帝高兴的验收成果时,在睢阳却发生船队搁浅受阻情况。隋炀帝大怒并彻查责任,结果发现麻祜偷工减料及受贿贪赃等不法情事,爰将他腰斩并曝立于运河岸,以昭炯戒。

    看来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后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样,想必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吧!

二、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部属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颇有文采,并喜欢搜集各地奇珍异宝。当时宦官童贯奉命到三吴地区搜括珍玩书画,巧遇被贬的蔡京,蔡京见机不可失,爰以歌妓钱财买通童贯,使童贯将自己所写的书画和搜集的宝物,进献给皇帝。这蔡京原是个书画名家,久而久之,便让宋徽宗注意到他,认为他也是个「附庸风雅」之人,便将他逐渐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负上意的发挥其「敛征」和「奢玩」的功夫,并且在南方大兴「花石纲」,强行搜罗珍玩宝物,逼得百姓卖儿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谓上下交相贼,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最后宋徽宗还不是被金人抓去当「青衣」〈奴才〉洗粪桶,进而受尽屈辱后遭到杀害。

    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机关首长、主管,都能够以身作则、廉能自持的话,久而久之,相信必能达到「风行草偃」之效。反之,当长官的如果上梁不正,当部属的则自然是有样学样,不是吗?

三、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传,李林甫少年时,在乡间放牛,忽遇一仙人降临,告之渠具有仙缘,如随其清修苦练,他日将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愿吃苦修练,未来亦有位极人臣之命,惟须勤政爱民,否则将遭天谴恶果。当时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称要向仕途发展…。只见仙人长谓道:「你好自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进爵,终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并残民贪贿。传说在他的宅内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内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难怪他能够一路扶摇直上;但一直以来,他想的、做的,尽是坏事,最后也因福报用尽,致「神仙屋」再也不灵验了,并且屡给他出纰漏的骚点子,害他终至被贬杀。他死后,碰到当日仙人厉言道:「本想让你当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将罚你九世为牛,世遭奴役与杀戮,以赎罪愆…。」

    佛光山依晟法师曾曰:「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坏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证严法师也讲道:「我不会看因果,但是我们要注意因果。」聪明的你我,都应该晓得如何去做,不是吗!

四、历史上常行巡幸并穷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哪三个皇帝?正是隋炀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这三个皇帝素来好大喜功,尤其迷恋江南的财富美女。他们的巡幸,往往就有数万随从,其所到之处,就好像蝗虫过境一样,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浩劫;而地方官绅更是唯恐招待不周而获罪,只好大肆强征粮、税,致使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纪晓岚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进谏,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过是被我当作娼妓一样豢养罢了,哪有资格议论君国大事…。」

    试想,一旦上级长官吃喝下级部属,下级官吏自然是会「生财有道」,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所以还是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要上级长官一切轻简朴实,不任意「打秋风」,则自然不会产生前述「恶性循环」的状况。

五、史上第一贪官│和珅

    和珅获罪时,嘉庆皇帝总共责他二十条罪状,合计贪污非法所得为白银九亿两;这相当于当时清廷十二年的财政总收入,也是当时欧洲首强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财产。所以史上有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喻。而号称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纵容这般贪官?这不外乎是和珅特别能投皇帝所好,讲皇帝喜欢听、做皇帝喜欢的事。所以有历史家曾说,中国历代择仕标准,只论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试想,当个「忠臣」,只是帮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当个「廉臣」,却是能帮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积德造福。一念之间,你选择何者呢!

六、一代名将左宗棠也要缴「红包」

    大家都知道,清朝名将左宗棠曾平定新疆回乱,为国家收复广大失土。皇帝特别下诏召见他,当他到了宫廷外,内侍却向他索贿八万两,左宗棠无法缴纳〈因他已将所有家产投入平乱所需〉,也不愿缴纳,以至在京城滞留数月,直到皇帝想到这件事再次谕令他进宫,但左宗棠确实无力缴纳,最后还是靠皇后及诸大臣帮他筹钱,始得觐见。孰知他进宫向皇帝报告缘由后,皇帝却回答说:「这是由来已久的规矩,即使总督和大将军也不例外…。」

    试想,连一代忠臣良将也得缴「红包」,更遑论是小臣百姓了。或许「红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国的一项重要因素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身为后辈的我们,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灾?人祸?

    清朝末年,黄河泛滥决堤高达数十次,其为祸之烈,厥为历代之最。事后调查结果证明,其泛滥决堤原因,竟是河道总督诸僚属,为了满足贪婪私欲,而丧尽天良利用人为方法加以溃堤的,俾藉此中饱滥用修堤费用,以及克扣抑留赈款。当时民间即有谓:「治河及防洪之最佳善策,就是将职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枭首,而让黄河随其自然…。」

    身为现代公务员,面对国内近年来天灾所造成的损害和民怨,能不反躬自省乎!也许只要多一点用心、多一点「鸡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遗憾、累积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信,有多大的权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伟业;但相对地,也能制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吗!

八、晚节不保的洪承畴

    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系东北边防将领,负防卫金人〈即满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渐壮大,双方大战于辽东,洪承畴兵败被俘。初时金人屡以馈降,惟洪承畴坚不降金,并矫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气,镇日闭目盘坐于水牢中,不饮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后于牢外窥之,适发现牢顶耗鼠泄屎于洪承畴发际,洪某除忙于清理外,并偶尔挥赶外围蚊蝇,金后于是认定洪承畴绝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时日,必可诱降。此后,金后屡至牢中与洪承畴谈话,并略施美人计。不多时,洪承畴终竟失节,并耻为样板,勾引其它明朝诸将臣。除晚节不保外,复枉明思宗曾谥之以「忠臣良将」。

    由前例来看,公务员极易面对外来的诱惑而失节;尤其是「色诱」,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尽弃或晚节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绝任何利诱的根源与机会,尤其是要洁身自爱,切勿自曝其短或让人有乘暇抵隙的机会。

九、收取敌人馈贿以致衰亡的季斯和伯嚭

    历代均有大臣因收取敌人馈贿,而帮敌人讲话,并直接造成国家衰亡的案例。史载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属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斯,以及吴国太宰伯嚭。

    季斯是鲁定公时最有权势的大夫,而当时鲁国以孔子为相,国家大治,邻国齐景公深以为忧,遂采大臣犁鉏之计,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骏马一二0匹等,馈予季斯;季斯爰将美女骏马上呈鲁定公,除引诱鲁定公外,并极力帮齐国讲好话。最后鲁定公竟与其狼狈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国家带向衰亡的地步。

    同样的,当时吴王夫差几灭了越王勾践。勾践为求茍存,爰采用大臣文种之计,携八名绝色美女和金银珠宝,馈之于吴国太宰伯嚭,并与妻妾甘为吴王奴用。虽然当时吴国有贤臣伍子胥辅佐,但夫差却乏忧患意识,并听从伯嚭缓兵之议,最后遂让勾践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勾践将夫差困于姑苏山上时,夫差与之谋和遭拒,终竟含恨自杀。而勾践灭掉吴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贪赃误国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馈贿的东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宝,尤其是「色诱」情事,好像都会历史重演。所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希望能为后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来

    贪以败官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当属春秋时晋国的羊舌驸。当时羊舌驸掌管晋国的刑狱诉讼大权,但却专行贪赃索贿、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贪财好色,同样的也为他种下未来的恶果。某次他负责审理大臣雍子与邢侯的土地纠纷案件,因为纳取了雍子之女为妻,爰判决邢侯有罪,并将邢侯的大笔土地,划归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愤而将羊舌驸及雍子杀害。最后晋公也把邢侯杀了,并将其三人曝尸于市。而时称三人分别犯了「贿」〈雍子〉、「墨」〈羊舌驸〉、「贼」〈邢侯〉三种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驸是集「贿、诈、贪」三恶于一身,死有余辜!

    不管我们用什么字眼来形容这些官吏,都对其犯行罄竹难书,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贪」一字;而就种种案例来看,「万恶淫为首」之证,果真屡试不爽啊!

十一、把官场搞成商业化的元晖、马士英和奕匡

    元晖是北魏孝明帝时的吏部尚书,公开利用考核与任免官员的大权,明订各级官员的售价;大郡太守为绢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绢长四丈。其它大小官员也订有「市价」,一时之间,吏部竟成了讨价还价、竞逐官位的「菜市场」。后来元晖看到买官者众,爰订定浮动价格,并采「竞标」方式,于是整个吏部好不热闹。其中甚至有人买到的官位没什么油水,最后竟削价求售,并重新加码买油水较多的官;连皇帝亲自指派的官,元晖也想收他们的钱,于是表演出一场场闹剧。难怪当时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讥为「市曹」。而滥肆卖官的结果,光是太和年间,有官职而无事可做的人,即高达一万多人。揆之历代买官卖官笑闻,莫过于此。

    同样的,明末弘光年间的宰辅马士英,便下令废除童生府州县考试制度,将其入学资格,以及各种职官明码标价。一时间,官场交易活络,只要有几文钱者,哪怕是贩夫走卒、无赖士绅,均可买个官做做。当时民间即流传打油诗来讽刺:「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其鬻官之嚣张程度,如此可见一斑。

    相同的,清末庆亲王奕匡,也是一个卖官老手。他甚至开设公司〈称老庆记〉来企业化经营,并且标榜接待热情、手续简便、价格公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这个钱,就叫作「门包」、「运动费」。大家都知道,当时有名的盛宣怀,就是用卅万两来买邮传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夸张史实,各位有何感想…。想必买官的钱,最后还是转嫁到百姓身上,这样的政府,怎么不会完蛋呢。

十二、内举不避亲的秦桧、张居正

    北宋太宗时举行科考,当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副相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亨和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三人凭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廷试也录取了。但是当宋太宗看到他们三人的名字时,略思一会后说:「他们都是权贵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竞争,并不合适;即使是靠真材实料考取的,人们也会说我对大臣们有所徇私…。」于是把他们三人的名字划去。

同样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宰相秦桧就毫不避讳的让自己儿子秦熹、孙子秦熉,先后当上状元。而宋高宗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他的六个儿子,竟也先后高中进士,其中长子、三子是先后状元,二子则是榜眼。据说其儿子不过是平庸之辈,完全是靠父亲提点帮忙的,所以后世特别称这种是以野鸟为鸾凤的欺君行为。

    我们相信,因为没有特权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兴盛;相反的,南宋开国之初,即小人当道,官箴尽芜,以致一直积重难反,内忧外患,并驯致亡国。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儿钱果」

    宋朝时有个惯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时,皇亲国戚及诸大臣,均须贡献贺礼,而皇室也会大造金币和准备「洗儿钱果」来答谢,这往往造成所费不赀。宋仁宗时台谏刘原甫即曾上谏道:「以往都认为这种庆典贺礼是惯例,但恐非是皇上应承袭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单此庆典就准备了好多的金银、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贵礼品,同时铸造很多金银制的花果,赐给臣下,从宰相到台谏都能获得这种赏赐,真是无益的费用、无名的赏赐啊!假如想以此来夸示皇室的奢侈华丽,在俗世之人而言,或还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来作为规范,引导百姓节俭,就万不可行。宰相、台谏非但不以道德来匡辅皇上,上奏朝廷不要这样浪费,而且还自己无功受禄。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则,恭奉俭朴以答谢上天的眷顾,不要再施行这些姑息之恩,损害国家的元气。」

    目前政府也正在实行「俭朴」政策,我们相信,惟有从政府开始做起,并且养成民众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费资源的风气,国家才够长治久安。

十四、宋徽宗的大兴土木与宋钦宗的大肆破坏

    历代皇帝中,不乏有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修建华丽宫室者。其中较著名的有:汉武帝修建的甘泉宫、建章宫;陈后主的临春宫、结绮宫;隋炀帝的洛阳宫、江都宫;唐明皇的华清宫、连昌宫。但是他们和宋徽宗时的七殿堂、卅二楼阁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而这些杰作则是奸臣蔡京组织贾详、童贯、蓝从熙、何欣、杨戬等五人,彼此间相互竞逐、横征暴敛而来的。最后呢?宋徽宗还不是来不及享受够,就因内忧外患而引咎下台了。而宋钦宗一上台,就下一道诏令:「把宫园中的山禽水鸟,全部扔进汴河里;把殿堂楼阁全部拆掉当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当炮石用;把园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篱笆等器具用;把后苑的大鹿等兽类全部宰杀犒赏三军。」

    这二个皇帝,看来都是浪费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观今日,民众媒体大声挞伐各级政府之扩建官厅,甚至其华丽高贵程度,也被指责是严重浪费公帑。记得宋太宗曾颁布「戒石铭」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主要就是告诫官员要以民生为重,不要骄纵自肥,想不到其后代子孙竟把他当作耳边风。这实在足堪讽刺啊!

十五、「铜臭」的由来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时,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订有明价。当时有个叫崔烈的人,特别透过上层的关系,以一半的价钱(5百万钱)买到一个订价千万的「司徒」官职,消息传开,议论纷至,崔烈的官誉也大受影响。有一天,他问他的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之首,社会上有什么看法?」崔钧回答:「父亲年轻时名声很好,况且当过太守、九卿等要职,议论的人说你当上三公很合理;但现在你真的当上了,反而让人觉得非议和失望。」崔烈急忙问为什么?崔钧则说:「大家都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一听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儿子打去。而「铜臭」一词即源于此。

    买官卖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种,一种是利用各种名义,如婚丧喜庆、诞辰乔迁,以及藉送往迎来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关系;当然,平日有注意打点者,升官自然会有他的份。另一种方式,则是公开卖官鬻爵,毫不掩饰,当然买官的帐,最后还是算到老百姓的头上。时至今日,公开卖官鬻爵已不复见,但靠平常之「捐输」以做好人际关系者,仍有所闻,基本上「铜臭」味可能没那么重,但「酒肉臭」味,则到处弥漫。而讲到「铜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十六、因「道路」不平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员-义纵

    汉武帝时文治武功强盛;武帝不仅爱马,更喜欢御驾巡幸全国各地,以显声威。有一次汉武帝驾幸「鼎湖」,在那里因为生病住了一段时间,病愈后又到义纵治理的「甘泉」视察。结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巅簸难行,显然是久未整治,这会儿皇帝来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恼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义纵觉得我必定会病死于鼎湖,所以就无从临幸甘泉了吗…?」不久之后,武帝便以其违反科税法令的借口,将他治以死罪。

    我想,义纵可能是史上第一个因「道路」不平而被杀的官员。这当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连「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论是一般道路了。反观今时,「路不平」问题,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关单位省思;有些事适足以「以小窥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为啊!

第伍篇   维护案例

一、慎谋应变、防制危害破坏阴谋的苏颂

宋英宗时,苏颂任度支判官。有一次他奉命陪同契丹使者回国〈当时两国不和〉,正下榻恩州时,晚上驿站突发莫名火,手下请他即出避火,苏颂没有同意;州兵要进来灭火,苏颂也加以制止,他只是命令驿站守兵全力将火扑灭,并派人保契丹使者的安全。刚起火时,恩州官民都以为是契丹使者故意生变,州兵也正想因此惹发事端,所幸苏颂慎谋应变,除有效指挥灭火外,并且成功地防止背后阴谋和事态的扩大。当然,也机先防制了可能的外交冲突,使国家免于战争灾祸。

二、成功防制兵变与民变的张肖甫

    明神宗万历十年,御史中丞吴善言奉行新法,减去士兵军饷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一半是不能通用的新钱。于是浙江、江苏的军官首先发难,几个带头的军官,甚至限制御史中丞等官员之自由,并加以软硬兼施,直到御史中丞不得已拿出库银发放,才得以暂时解决;而二个带头的军官,也假意的自绑请罪,并称与其它士兵无关,官府不得不将渠拘禁,但问题仍然是隐而不发。后来少司马张肖甫奉命前来相机行事,不巧又碰上当地百姓因徭役不公情形,向官府抗议,其中有心人士丁仕卿更煽动结合地痞流氓闹事,并声称:「官府对乱兵都没办法了,又能把我们怎么办?」后来丁仕卿因另案被官府拘禁,当地恶霸流氓便率众到官府劫狱,同时到处纵火抢劫,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张肖甫便主张将兵变和民变分开来处理。于是他先放了那二个带头的军官,他的手下觉得不可思议,反而担心军队会带领暴民闹出更大的事。殊不知张肖甫自有主张,其中一方面他向暴民晓以大义的说:「你们如此烧抢,依律是要被灭族的,这是何苦呢?我想你们一定是有什么痛苦,告诉我来帮你们解决…。」后来张肖甫虽然采纳百姓的建议,随即废除不合理的规定,但暴民还是持续闹事。这时张肖甫便把带头军官找来,说:「将士原本应战死沙场,才能保持声誉,你们这次犯上的罪,依律可处死刑,但这样岂不留下不好声名;你们平常对国家就有功劳,和那些暴民不一样,如果可以帮助国家平乱,将可带罪立功,但对暴民不能赶尽杀绝,如果你们滥杀人的话,我还是会治你们的罪。」话说完后,士兵便出动平乱,而且没有造成重大伤亡。

    在有心人士带动的情况下,本来是一场一发不可收拾的变乱,但张肖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善用先机与心机,成功的弭平二方变乱,最重要的是他没有造成乱杀人的情况,除了解决现时的动乱问题外,也避免掉因解决动乱而可能产生的后遗症,这在危机处理上,的确高明,也令人敬佩。

三、图档机密,轻忽不得

宋朝初年,亟欲并吞当时南方大国─南唐,于是派遣特使卢多逊出使南唐,以便了解敌情。殊不知卢多逊身负机要重任,先前即让人告知南唐李后主〈煜〉称:朝廷将准备重修天下地籍图册,希望各地均能缮书陈送…。李煜不疑有他,便交待所属提供,于是南唐十九州岛的地势、边防、户口等数据,尽入宋国鷇中,最后终引宋兵长驱直入。当南唐亡国时,一妃子即曾叹曰:「…四十万人齐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亦即,宋朝因为充分掌握情资,致南唐军队毫无反击之力。所以说,一旦没有敌情保密观念,终将自食恶果。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宋神宗时,当时高丽使者进贡,每到各地州县,即主动索取当地地图,而地方官吏也都不疑有它提供。到了扬州,陈秀公时任太守,直觉便谙高丽使者一定别有所图,于是将计就计,诱骗该使者说,他想整理一份完整的江浙地图,如果使者能够提供已搜好之各地地图,他将重新缮制一套更完整的地图供其携回…。孰知这高丽使者竟悉数提供,于是陈秀公便一把火将那批地图全部烧毁。

    我想,陈秀公大概是知道前代的教训吧,于是机警预防可能发生的祸害,其危机意识与处理得宜,实在值得学习。

四、因酒色而泄密亡国的后唐李从珂

    五代时期,后唐明宗驾崩后,其养子李从珂杀弟自立。当时李从珂与大臣石敬塘间之嫌隙颇深,但仍保持貌合神离的状态。某日适逢李从珂寿旦,当他酒至酣醉时,正遇到来自河东祝寿的魏国长公主,李从珂见长公主有几分姿色,爰举止轻浮并要求长公主在宫中多住些时日,不料被长公主悍拒,李从珂不死心并借着酒意色胆,不加思索的说:「才来京城,就急着回去,是不是忙着和石敬塘准备造反…。」次日醒来,李从珂颇觉失言,但石敬塘很快就知道,并且怀疑皇帝会因而对其不利,于是乃向契丹称臣借兵,并灭掉后唐,

    身为公务员,本应摒弃酒、色,但如因而造成泄密情事,当更罪加一等。上述害己害国之例,殊值令人深思警惕啊!

五、多言贾祸的下场

    三国时魏明帝,某日携其宠妃郭夫人于后苑嬉戏,郭夫人惟恐遭嫉于毛皇后,爰建请明帝共邀皇后晚宴娱乐。明帝不但不答应,还警告在场侍从不得向任何人提起今日之事。谁知其中一小厮,为了讨好皇后,竟将当晚之事告知毛皇后,虽然那小厮曾要求皇后将此事放在心里就好,但是毛皇后还是借机向明帝兴师问罪。结果明帝恼羞成怒,竟将毛皇后和那天在场的所有侍从全部杀掉。

    同样的例子,汉元帝时的大臣京房,曾多次告诉皇帝说,近年来所发生的天灾地变,都是因为朝中有奸臣,而这个人就中书令石显。皇帝听了以后,本欲加处置,但京房某次因为接受淮阳王舅舅张博的不当人事请托关说,无意间把此事告知了好友御史大夫郑弘,而郑弘身为御史大夫,非但未加规诫,反而又将此事说溜了嘴,以致中书令石显得知原委,遂先发制人向皇帝弹劾这些人,元帝听后非常不悦,便将京房、张博判处死罪,郑弘则贬为庶民。

    另一个有趣的史例,唐代宗时郭子仪的公子郭暧,与他的妻子升平公主吵架,郭暧气着说:「你仰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才不屑做天子呢!」公主听了十分气愤,马上回宫禀报皇帝。这下惨了,还好皇帝宽宏大量,只向负荆请罪的郭子仪讲道:「不痴不聋,是当不了家长的。」羞赧的郭子仪回家后,着实狠狠的打了郭暧一顿。

    不管是小厮、京房、郑弘或郭暧,他们所付出的多嘴代价,都是一样惨痛的。想想,这些人都是严重的缺乏危机意识,才遭致祸害的,殊不可不慎啊!在机关同仁的相处上,也是最忌谗言和小道消息。须知,逞口舌之快者,终将付出害人又害己的惨痛代价。

六、谨守口风的重要

    刘晔是曹魏帝曹睿的首席军事顾问,当时曹睿正谋准备攻打蜀汉,他首先便询问刘晔的意见,刘晔向皇帝条陈建议表示可以用兵。另一方面,刘晔的好友禁军总监杨暨,也是皇帝的亲信,却极力向刘晔说明用兵之害,而刘晔倒也附和他的意见,虚应其一番。数日后,杨暨正和曹睿商议国事,正好讨论此次用兵之事,杨暨便力陈用兵之害,同时顺便提出刘晔也赞同他的意见,希望能影响皇帝。这时曹睿便觉得奇怪地说:「刘晔在我面前,表示可以出兵….。」而杨暨也不服的说:「待会我一定要与他对质!」很快的,曹睿便单独召见刘晔,只见刘晔喟道:「我能够有幸知悉并参与出兵这件密谋大事,连睡觉都怕说梦话把它讲出来,造成泄露军机的憾事,更何况怎能随意在别人面前言及;军事行动,当然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陛下如此公开讨论,恐怕敌人早已听到而有所防范了….。」曹睿于是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刘晔出宫时,碰到杨暨,便语带责备的说:「渔夫钓到一条一条大鱼,就尽量放长线,待其筋疲力竭后,再好整以暇收线,所以每次均能有所获。今君王的威严,岂是一条大鱼,你虽然是个直臣,但面处军机大事,仍应该仔细思量。」同样的,杨暨也向刘晔道歉。

    试想,凡事如果都能够用「道歉」重来,那么天下早就一切太平,没有什么困难麻烦事;尤其是公务机密事宜,除了要做到「已知慎言」外,最好是不关己者不问不言,才是最佳上策。

七、巩固「心防」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在于善用离间、打垮其心防。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黄金买通楚军一些将领,要他们散布谣言,使好猜忌的项羽对其重要将臣如锺离昧等产生嫌隙。但最关键的还是成功地离间他与亚父范增的情谊。某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刘邦谋臣陈平觉得机会来了,便吩咐侍者准备精美的餐具饮食,同时向刘邦面授机宜。待使者谒见刘邦时,刘邦便佯装讶异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随即示意属下换上较粗糙的餐具饮食,同时语带轻蔑之意。使者回到楚营,便一五一十告诉楚王,致项羽与亚父范增间逐渐产生严重的嫌隙,终于自取败亡。

类似的案例,发生在东汉,当时西域诸小国都是在较强大的汉朝和凶奴间求生存,某次班超出使西域的鄯善国,正巧匈奴的使者也来访,鄯善国于是对汉使表现的很暧昧不明,班超身负拉拢重任,但又不知匈奴使者到访之确切情形,于是利用鄯善侍者服勤时,随口问侍者说:「匈奴使者都来好几天了,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那侍者以为班超知道匈奴来访情事,便一五一十告诉班超,结果班超先把侍者关起来,再率领随从卅六人夜袭匈奴使节团,把他们悉数杀光,并把头颅交给鄯善王,最后成功地威逼鄯善国归顺汉朝。

上述案例,可知「事以秘成,语以泄败。」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使者或小厮,都能影响大局,其关键就在于他们都忽略了相关危机意识,甚至于丧失正确的判断力,以致造成无可弥补的缺憾。

八、为官之道│谨言慎行而已

    魏晋南北朝北周武帝末年,武官上柱国乌丸轨曾私下和大将军贺若弼谈论朝中机密事宜,并议论皇太子宇文赟的不是。后来乌丸轨有次机会向武帝报告有关皇太子的是非,并称与大将军贺若弼深有同感;武帝随即召见贺若弼证明此事,但贺若弼想起父亲的教诲,便向武帝奏称:「太子忠诚仁厚,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武帝听了并没有表示意见。后来乌丸轨责备贺若弼不该有此违心之论,贺若弼叹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我父亲(贺敦)当初就是私下非议朝政,才被赐死,临死前还特别用针在我的舌头刺出血来,要我好好记取教训啊…!」果然,宇文赟继位后没多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乌丸轨。

    由上述的案例,并结合现在的社会观念,可知,任何公务人员的品德操守问题非不可诉诸公议,但仍须循正常和合法的管道方可为之。由于现今舆论发达,公务人员很容易知悉机关公务机密或人、事之弊失,但往往因挟怨或疏忽等而泄密或失言,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场,殊不可不慎!所谓:「言少则寡愆(错误)尤(怨尤)。」果真有其道理啊!

九、泄露考题的下场

    清雍正皇帝于某次大考时,特别指派沉稳内敛的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俞氏为人处事一向小心谨慎,中规中矩,当任命令发布后,即断绝一切对外关系,且严格整饬内外,关防文书并严加保管。虽然保密回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但百密终有一疏,他随侍的爱妾,觉得机不可失,因而与侍仆串通,将偷得的考题,黏贴在俞鸿图的袍服内,顺利将考题挟带出去,以高价出售给诸考生,而俞氏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后来东窗事发,雍正皇帝下令处死俞鸿图,并命他的儿女亲家郑升恒监斩;一来可以看看郑升恒是否系依律严行,二来可以让官员知道,即使是亲戚关系,也是不应留情面,并进而提醒官员无须、也不可以官官相护。后来俞鸿图惨遭腰斩时,并未马上死去,只见他挺着上半身,用手指沾血连写七个惨字后倒死。

    为何在科举时代泄题者要遭此大祸,理由无他,也就是这些因作弊而晋升仕途之人,将来轻者贪赃枉法,重则可能祸国殃民,所以必须以酷刑来加以惕诫。其次,由本案例可知,并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并摒离「祸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十、机警防止泄密的顾琛

     宋文帝派遣将军刘彦之经略黄河以南一带地区,与敌大战,败而归,所带兵甲需用等皆尽丧失,并造成国库空虚。某天宋文帝宴客,对方敌营使者也在座,酒酣耳热时,宋文帝突然问管理兵需事宜的库都郎顾琛:「现在我们库存的兵器有多少?」顾琛机警想到军情不可实说,爰镇定的回答:「如今新府库有十万人的兵器,至于旧府库所藏则多不可数。」文帝一听完后,即深觉自己说错了话,但也肯定顾琛机智的回话,于是给予重赏。

    由上观之,「泄密」的型式可谓不一而足,太过「老实」,也可能适得其害,所以,在临机应变时,「务实」反而比「老实」更为重要,不是吗!

十一、遭反测而泄密的江芊

    春秋战国时楚成王欲废太子商臣,并拟立王子职为新太子。商臣颇有危机意识,但又不知道事实真假,于是求教他的老师潘崇,潘崇回答他说:「你只要对皇上的爱妾江芊轻薄无礼,就可以知道下文了…。」商臣爰照此建议进行,果然气得江芊骂道:「你这卑鄙无耻的小人,难怪成王想废掉你…。」商臣于是确认成王将对他不利,嗣便利用机会杀掉成王。

    同样的案例,山阳君也是怀疑韩王欲对其不利,便假装去诋毁韩王的宠爱竖樛以获知事实真相;另淖齿听说齐愍王厌恶他,便伪装为秦王使者,向愍王左右来查证事实。试想,皇帝的决策,是何等机密,怎么可以任意泄露。所以说,有机会获知高层决策机密,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重点是,沉得住气并且不任意发表与自己无关之言论,才不会误(害)人误(害)己啊。

 肆、廉政历史趣话

一、烂一个盘子

    清朝时有一个县令,在赴任之前,就对上天发誓说:「如果我当官收人家的钱,右手收则烂右手,左手收则烂左手。」过了不久,某个案子有人相求,送了一百两黄金来打点。他怕收了会烂手,不敢直接用手来接,可是心里却想得慌。这时候师爷讲话了:「如果老爷用个盘子来接,不就烂不到手了吗!」这会儿县令便心安理得的对众人说:「如果老天有知,就应该烂掉盘子,可跟我的手没关系啊!而且我收的是黄金,可不是当初发誓所说的『钱』喔!」

二、你猜中了

    以前有一个人在大街上摆放灯谜征答的摊位,并且在桌子两旁各竖立一根竹竿,一根竹竿挂一个小孩的脸谱,一根竹竿则挂了十两银,中间摆了一个谜底说道:「以左右两物为谜面,猜一俗语。猜中者以十两银相赠。」当时围观者众,但均无人得以猜出答案。忽然有一身着官服者踉跄走来,吆喝众人闪开,二话不说便把那十两银取走。正当转身离去时,众人发出不平之鸣曰:「没本事猜谜底,倒无理把钱赖走了。」谁知谜摊主人却笑着对众人说:「诸位乡亲,你们误会了,他猜对了,谜底就是『要钱不要脸』。」众人听了,都会心一笑的离开了。

三、大小之讽

从前有二个小官吏走在路上,后面跟着一个樵夫。由于夏日炎炎,一个官吏打着伞,一个官吏摇着扇子;打伞的官吏卖弄风雅地说了段俏皮话:「伞撑开来大,收起来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摇扇的官吏也不甘示弱地说道:「扇子打开来大,收起来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只见樵夫在后头接着说:「你们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吃饭多,日日做事少。」顿时只见二官吏面面相觑,脸红着离去。

四、机智谏言的东方朔

汉武帝一向迷信,在施政上难免有失允当。有一次汉武帝好不容易获得一瓶长生不老「仙酒」,本来想准备于良辰吉日饮用,谁知让东方朔知道了,觉得应该导正皇帝的观念,于是便潜入宫中把酒偷来喝了。汉武帝知道了,勃然大怒,要将东方朔处以极刑。当东方朔被押到汉武帝前面时,竟泰然自若的说道:「陛下啊,我已喝了仙酒,即使您杀了我,我也有仙酒护身而死不了;否则,这仙酒岂不是一点都不灵验了呢?」汉武帝剎时不知如何应对。换另一个角度来看,东方朔又如何知道仙酒的藏匿之处呢?显然是有人泄密,然而东方朔的大胆行径和机智谏言,也着实令人佩服。

五、人不如蝗虫

以前有一个读书人叫作皇甫德,进士及第后便发派到江苏如皋县当县令。其为官清廉,不兴赋役,颇获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年,数月不雨,旱灾严重到闹起了蝗灾。邻县泰兴县令为了隐瞒灾情,故意上报朝廷说该县一只蝗虫也没有。过了一段时间,蝗灾越来越严重,上级特别派了钦差来调查,结果发现泰兴县令匿报灾情。这个泰兴县令为求自保,乃自圆其说道:「本县本来没有蝗虫,最近却从如皋县飞来许多虫,所以应从如皋县治起…..。」殊不知上级钦差素与泰兴县令交好,于是下公文给如皋县令皇甫德:「请严加捉捕蝗虫,勿使其再侵害邻县。」皇甫德接到公文,哭笑不得,于是也给泰兴县发了一道公文曰:「蝗虫本是天灾,并非县官无才;既从我县飞去,还请贵县押来。」

六、为官之道

以前京师有一位知名的裁缝师,朝中达官贵人都是找他量制衣服,而他量制官服,也别有一套学问。某次,朝里御史大人请他特制一件朝服,该裁缝师屈身量尺寸时问说:「请问大人您做了几年御史了?」御史大人觉得好奇的说:「做衣服跟为官几年有关系吗!」裁缝师点头着说:「年轻人初任官吏,趾高气扬,挺胸凸肚,做衣服应当前面长、后面短;当为官到中年时,在官场上历练多了,意气稍减,做起衣服就应该前后长短一样;等到做官时间长了,比较事故谨慎,且经常低头小心思考公务。这时的衣服,就应当是前面短、后面长。因此,问你做了几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为你量制合身的衣服。」御史大人听完后,不觉莞尔!

七、巧妙应对的监考官

相传清朝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念了几年私塾,但却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平常喜欢题诗作文,附庸风雅,但小场面还可以,要做大学问可就不行了。

某年京城正好办理科举考试,他竟异想天开,想去碰碰运气,于是负笈北上,参加考试。谁知考试的那一天,他被那场面吓到了,一看到试卷,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勉强下笔乱掰。写了半天,正不知所云时,他老兄突然想到李中堂是他的亲戚,想说如果在试卷上记下此笔,说不定还会被录取呢!于是振笔直书:「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竟把「戚」错写成「妻」了。

监考官在阅改考卷,看到这个狗屁不通的卷子时,正想把它扔掉,见到上面有一行特别醒目的字句,他看了看,想说:「管你是谁的亲戚,这种学问说什么也不能够录取的。」但他又不想伤了李中堂的面子,于是在试卷下面批道:「因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所以再怎样我也是不敢娶(取)的!」

八、巧妙羞辱知府大人

清末有一个叫作夏川的知府大人,自调任热河知府后,即鱼肉乡民、横征暴敛,民众对其恨之入骨。后来百姓一状告到京城,结果夏川遭到罢官。当他临走时,大街上张灯结采,人们喜气洋洋,城中百姓纷纷推车挑担来为他送行。夏知府一看到那么多的送行乡亲,不觉得有些志得意满,当走到城外时,夏知府一时好奇,便问送行乡亲你们推车挑担个什么东西,是要送我吗?乡亲们说:「这是咱家乡的黄土,要送给知府大人作纪念的。」夏知府一时不解,其中一老汉便笑答:「这是地皮啊!我们怕老爷这几年搜括的不够,特地再送来些给您….。」只见知府大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九、为官之孽

以前有一个人,生性贪婪,又喜欢计较,但最后还是穷苦而死。死后魂魄来到地府,阎王判他罪道:「你这厮在阳间贪得无餍,又为非作歹,判你下辈子去做禽兽、昆虫。」那贪鬼哀求说:「若罚我为禽兽昆虫,我没意见,但求大王能让我择主而栖。」阎王问:「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主人呢?」贪鬼回答说:「如果让我变成走兽,我要当伯乐的马、张果老的驴;如果让我变成飞禽,我要当右军的鹅,懿公的鹤;如果让我变成昆虫,我要变成庄子的蝴蝶,子产的鱼。」阎王听后大怒道:「你这孽障,专门挑精拣肥,跟在阳世做官,专挑钱多事少、只享权利不尽义务的职务有何区别?现在罚你做乌龟,让你经常缩头喝风,什么也占不到便宜。」这会儿贪鬼才悟到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要作个官可不容易啊!平常为官造孽,似乎是家常便饭,还好我没当官,否则这下可能被打入畜牲道,永不得超生啊!」

十、聪明反被聪明误

以前杭州有一个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后上司知道了,便将他调职。离职那天,贪官将所搜括的金银装在十二个坛子里,并加以弥封,贴上「苏州特产咸菜」的字条。由于他的上司早知他会来此一招,便在他离职那天突然前去为他送行,正当贪官启程时,上司便有意无意地问他:「你怎么带那么多坛的咸菜?」他连忙回答说:「因为家中妻小喜爱吃咸菜,所以特带上数坛。」上司一听突然惊道:「总督大人及我等僚属,也最爱吃苏州咸菜,可是正苦于买不到,你可否把这些坛让我带回去,再另行买些?」贪官听了,吓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绝,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正当他垂头丧气离开时,当地百姓又为他送来一块大匾,上面写着「五大天地」四字。贪官以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兴的问百姓此意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银地』,然后整日『花天酒地』,审理案件则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现在您走了,我们真的是『欢天喜地』啊!」这时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损我,我真是得不偿失啊!」

十一、戴高帽

从前有个高官门生考中了状元,准备调到外地当官,临行前特来高官家中谢恩。这位高官则殷殷告诫门生说:「在外当官不易,凡事要谨言慎行,切记为师平常的叮嘱啊!」

门生回答说:「恩师请放心,我已经准备一百顶高帽,到了地方,送给该送的人,保证大家都满意。」高官听了,马上板起脸孔说:「我们都是读书人,可不屑这种巴结逢迎的作为。」门生马上改变口吻说:「恩师说得对,但是天下像恩师这种不喜奉承阿谀的人已经不多了,要是天下当官之人,都能像恩师一样,那天下就一切太平了!」高官听了满心欢喜的说:「有理,有理,儒子可教也。」门生听了,暗自窃笑说:「这一百顶帽子,已经剩九十九顶了。」

十二、忠义的伶人

当时和秦桧害死岳飞的奸臣张俊,平时贪赃枉法,横征暴敛私产,单是其一年的租米,就高达六十万石。因财大势大,朝中无人敢轻易得罪他。有一天,宋高宗宴请众大臣,邀请一班伶人来说学逗唱,娱乐宾客。突然有个伶人上台,自称善观星象,说道:「我只要用浑天仪对人一照,就能看出这人是天上那颗星宿的化身;但浑天仪不便取得,所以用一个大铜钱来代之,也具有其效果….。」在座的人都趣味盎然,想一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星宿化身。只见那伶人拿着大铜钱,从钱孔中一一窥视诸人,并且一一道出谁是什么星宿。轮到张俊时,他看了又看,说是啥也看不见,众人催他再仔细端详一番,他便装出一付很认真的样子说:「真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倒是看见张老爷好生地坐在钱里面,不信,你们自己来看吧!」大家忽然领略到那伶人的用意,不由得哄堂大笑起来,把奸臣张俊弄得面红耳赤。

十三、苏东坡的妙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生仕途并不如意,某次在京为官时,有一老友央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但许久都没下文。有一天那老友登门拜访说:「请你想想办法吧!要不然请令弟(苏辙,也在京中当官)帮忙也可以…。」苏东坡听了没讲什么,请他坐下来,并且说了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个人实在穷得没办法,最后想靠盗墓来发横财,但他连挖了几个墓,都一无所获。突然间眼前看到伯夷、叔齐的墓,就先挖了伯夷那个;墓刚开挖时,就听到里面有人叹息道:『我伯夷当初已在首阳山饿成一把骨头,想是无法满足你的需求的。』盗墓的人听了,只好懊丧的准备开挖叔齐的墓,忽然间又听到伯夷唉声地说:『你还是去别处想办法吧!你看老哥我都这付模样了,我老弟又会好到哪里去呢!』」求苏东坡帮忙的老友,听了这故事,便哈哈大笑的离去了。

十四、自取其辱的县官

      清朝有一个县官非常贪财好色,一心想娶个小妾,于是派人挨家挨户去寻访,弄得有姑娘的人家,都惶惶不安!有一天一个姓庞的书生,主动去见县官说:「听说您要娶个小妾,但不知是要啥模样的?」县官回答说:「我要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庞书生一听,说:「巧了,我们镇上就有这么个姑娘,我请缨去替老爷说媒,保管一切水到渠成。」过了几天,庞书生告诉县官说,一切都已办妥,请老爷择吉迎娶便是。到了迎娶那天,县官的大红花轿来到府第前,只见县官踢轿不应,连喊也无人下轿,这县官可急了,一箭步入轿把新娘的红盖头揭去,这一揭,连同县官等众人都傻眼了,这哪是什么新娘,这是穿了凤冠霞披的泥菩萨啊!县官于是大怒,把庞书生捉来问罪。只见庞书生嘻皮笑脸的说:「老爷您瞧,这不是您所说的:『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样子吗!」县官一时答应不来,倒是街坊传为笑谈。

十五、乔县令巧断讼案

清朝有个读书人叫作乔世荣,长得其貌不扬,不拘小节,但却精通诗书,颇有文采。某年大考中第,到吏部候职时,因无余银「上贡」,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最后终获分发为一小县的七品县令。正当走马上任,在途中碰到二人在激烈争吵,一问之下才知道,其中一老者因拾获年轻者之钱袋,因心地良善,于原地等候遗失者前来认领,殊不知那遗失钱袋的年轻人,反而一口咬定钱袋装有五十两银,而不是现在的十两银,围观的民众也替老者报不平。这时乔县令首先向老者问话:「你捡到这钱袋,都没离开原地?」老者答:「没有。」乔县令又问:「可有人见证?」部分围观民众纷纷愿替老者做证。乔县令于是已有定见的说:「这就对了,老者捡到的钱袋,是装十两银,那就不是你的五十两银的钱袋。老者拾金不昧,判将十两银的钱袋一并赏你,至于年轻人的五十两银钱袋,则由你自己再行寻找吧….。」这时围观的民众都异口同声称赞乔县令是个好官啊!

十六、同中求异的晋武帝

晋武帝曾经问大臣刘毅:「我可以比得上汉朝哪个皇帝啊?」刘毅答说:「我看陛下和东汉的桓、灵二帝差不多。」本来晋武帝是希望刘毅把他比拟为汉高祖或汉光武帝,便说:「我平定了东吴,统一天下,并且一心想做君,你把我比成那亡国的末帝,太过份了吧?」刘毅接着说:「汉桓、灵二帝把卖官鬻爵的钱,都交入国库,而您却把卖得的钱装进自己的私库,这点您就比不上桓、灵二帝了。」左右听了,不禁为刘毅捏一把冷汗,但是晋武帝却笑着说:「汉桓、灵二帝在世时,他们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我有你这样直言的大臣,并且能忍受这样尖锐的批评,单这点来看,我应该比他们强多了吧!」

十七、当贪官污吏比较好?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臣孙叔敖,深受楚庄王的器重,后来他打败晋国回来得到重病,临死前特别嘱付儿子孙安说:「我死后,你就回到乡下种田,千万别做官,也别受封。万一大王非得赏赐你东西,你就要求那块没有人要的寝丘。」不久后孙叔敖过世了,楚庄王悲痛万分,便打算封孙安为大夫,但孙安却百般推辞,楚庄王只好让他回老家去。孙安回去后,日子过得很清苦,甚至无以为继。正好某日巧遇楚庄王跟前著名的表演者「优孟」,优孟瞧他像是个要饭的,便问他为何沦落至此?孙安说:「父亲虽然当了几年官,但什么也都没留下,所以一切只好自己干活…。」优孟听了决定替他抱不平。于是做了一身和孙叔敖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天天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竟也模仿的维妙维肖。后来一次机会,优孟便在舞台上表演孙叔敖和楚庄王的对话戏,怎知楚庄王看了入神,竟把优孟当成孙叔敖,然后捉住他说:「原来你没死?可把我想坏了!」优孟答说:「大王,您弄错了,我是假的!」楚庄王回过神来说:「不管你是真、假,我就封你为大夫。」优孟说:「不!我要当个赃官。」楚庄王觉得奇怪,问说为什么?优孟说:「请大王听我唱首歌,您就明白了。」

「贪官污吏多荣耀,子孙衣食不用愁,你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自己苦子孙,劝你不必做清官,还是贪官污吏好。」楚庄王听了益加心痛不已,便找人把孙安请来,好说歹说,孙安只肯要父亲遗言所指的寝丘之地,原来那块地是没有人要的薄沙地,如此孙叔敖的子孙才能世代拥有这块地,藉以安身立命啊!

十八、授权的艺术

春秋战国时代,田婴在齐国为相,因政绩良好引起其它大臣的嫉妒。于是有人向齐王进言:「我国一年的财务结算情形,您何不抽出时间来听听下面的汇报呢?这样的话,您就能知道官吏营私舞弊的情形和施政上的得失。」这原本立意良好,但出发点不免小题大做。后来齐王要田婴准备汇报事宜,田婴于是命相关官员备齐全年大大小小的账册资料,并说大王要亲自听阅。这下可好,众财政官员轮番上阵报告,可把齐王累坏了,搞了几天,田婴索性报告齐王:「这些帐目都是群臣一年到头不眠不休,认真做出来的,请大王再用一个晚上听取简报,相信群臣都能获得鼓励。」过了不久,齐王已经浑然睡着了。后来,齐王决定不再听这种无聊的汇报了,并授权田婴全权负责。

相反的,明武宗时宦官刘谨,为了专权,于是经常安排杂艺表演给皇上看,并且在皇上看得入迷时,再把重要公事拿给皇上批示。果然,皇上觉得不胜其烦,久而久之便把大小事交给刘谨处理了。所以说,「授权」与「擅权」,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间,而「权责相符」才是为政之道啊!

十九、聪明的官吏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太宰,某天他命所属的一个小吏到市场去巡视,然后再把看到的事回报上来。第二天,太宰问他昨天看到了什么?小吏答说:「没什么特别之事。」太宰又问:「那你就把你记忆中所看到的景象说出来吧!」小吏于是说:「昨天在市场上,看到特别多的牛车,这是以往比较少见的情形。」太宰了然于胸的说:「千万别把我今天问你的事告诉别人。」第三天,太宰把管理市场的官员找来问说:「为何前天和昨天,在市场的牛粪那么多?你做了适当的处理吗?」管理市场的官员大吃一惊,觉得太宰实在太厉害了,于是嗣后在执行职务上,就更不敢有所懈怠了。

同样的,有次韩昭侯派属下到县城巡视,回来时只简单向韩昭侯报告看到南门之外有黄牛在道旁吃草。韩昭侯爰下令曰:「禁止牛只擅进稻田,本是严律,但官员竟不当一回事,今令各地回报详情,坦白从宽,否则重惩。」嗣各地均回报,而独漏南门地区,昭侯曰:「还没举尽。」随即前往视察,果然发现南门外仍有黄牛在道旁吃草。官吏皆以为主上英明,遂不敢造次。

聪明的太宰,的确发挥了其耳目的功能,但同时也告诉我们,做好本分的工作才是最佳上策。

二十、能辨认贪官污吏的算命先生

五代时南唐的赵王,为了了解用人之道,以及避免所用非人,于是找来当时最出名的算命先生,来看看众官员中,谁是大贪官污吏?并予以纠出,同时藉以杀鸡儆猴。据说,这个算命先生能一眼看出人的贵贱,但是否能一眼看出官员的底细?则尚无实证经验。不过,这算命先生果然聪明。首先,他要求赵王将众官员集合,并且都穿同样的衣服,然后在大庭上站成一排。接着说道:「依相书记载,凡为人贪得无厌者,其头必生长角,头上并有黄云围绕。」剎时,众官员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放到太师身上,因为当时凡是想升官者,都得送钱给太师。就这样,大家也就心里有数,谁是大贪官污吏了。赵王于是说:「这下也印证我的认知是正确无误的!」

廿一、放长线钓大鱼的牟利方法

东汉桓帝时的大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当时很多人都想跟他攀关系,但都难得其门而入。京城有一个富商叫孟陀,脑筋动得很快,一反常态的从张让的家奴下功夫。他不惜耗费巨资与之结交,其中一家奴的主管,很感激孟陀,并问他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孟陀答说:「我只希望明天你们看到我时,可以向我朝拜一番。」第二天,朝中很多官员都来张让家中拜访,一时人车杂沓,孟陀的车驾也进退不得,这时家奴的主管,远远看到孟陀,便带领众家奴们到路上,向孟陀迎拜。当时在场的官员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惊讶,并认为张让对孟陀很厚爱。嗣后爰争相向孟陀贿赂交好,不多时,孟陀便攒积了很多钱。这真是一本万利,「自助而后人助」的好方法啊!

廿二、苏东坡画扇题字的寓意

苏东坡被贬官至密州时,有一天买了一把素面扇子,并准备画些东西在上面。当他坐在窗前思考时,发现窗前一只正在努力攀爬的蜗牛,觉得牠很上进,便将牠画上一笔;接着他又看到一只忙于采蜜的蜜蜂,觉得牠播种有益,也把牠画上去;后来他又从蜜蜂联想到流萤的光明闪烁,再添牠一笔;最后抬头看到檐下有之蜘蛛在忙碌的织网,觉得其精神可嘉,也把牠画上去。当全部画好时,正好当地一小吏来访,看到画上的四只昆虫,便说自己知道其寓意:「这蜗牛背着大酒葫芦爬行,显然是贪酒之意;这蜜蜂在花堆里游荡,应该是个贪花好色之徒;这萤火虫深夜不睡,到处打灯觅晃,想必是想捞好处,是个贪财之辈;而这蜘蛛鼓着大肚子,表示牠老爱生、赌气。以上就是所谓的酒、色、财、气,做一个正人君子当应戒之,是吧!」苏东坡一听觉得很意外,认为他寓得很好,便把这扇子送给他。小吏于是很高兴的回家告诉他爹,谁知他爹另有新解:「这蜗牛老实笨拙,爬行全靠头上的触角棍儿来探路,人们看到牠,就想捏拔牠的触角;百姓就像蜗牛一样,当官的可不能看百姓老实,就欺负人家啊。这蜜蜂身上有个刺,人们抓到牠就想把牠的刺拔下来;人民就像蜜蜂一样,竟日忙碌,而官员看到人民辛劳的成果,却总免不了对其剥削,所以为官者当体恤黎民之苦。这萤火虫光亮新奇,人们看了就想追捕牠;意谓人民的贡献虽只是那蝇点光亮,但当官的可别再施压榨,不留余地啊!这蜘蛛结网过活,人们看到了总会把它扫去,害牠惊慌逃走;所以意谓百姓生不逢时,民不聊生,当官者应谨慎注意,勿给百姓火上加油。」小吏听了觉得更有道理,便回头向苏东坡报告,苏东坡听了更觉得有意思,想不到画者无意,看者有心。后来,苏东坡叫人买了多把扇子,全部画上这四种昆虫,并且题字如下:「蜗牛头上莫砍棍,蜜蜂尾部别拔针;流萤飞过休沾光,蜘蛛网下存善心。」引申为官者一念之间,为善为恶全靠自己的修行了。

廿三、(屁颂)暗损大贪官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进士叫赵南星,于天启年间官至吏部尚书。他平常特别看不起贪赃逢迎之人,尤其痛恨大贪官魏忠贤。后来他特意写了一本灰谐暗喻时政的书,名叫「笑赞」,内容充满暗讽,十分有意思。其中有一篇叫「屁颂」,内容是说有一个老秀才,天年已尽,来阎王面前报到时,突然阎王放了个屁,老秀才便立即献上「屁颂」一篇,满嘴笑脸的说:「大王高耸玉臀,馨响珠屁;如轻弹丝竹之音,又似兰麝之气。」阎王听罢,龙心大悦,便给老秀才再添十年阳寿,放他返回人间。十年期满后,老秀才趾高气昂的前来拜见阎王,阎王已经忘记他了,便问小鬼来者何人,小鬼答说:「就是那个会做屁文章的秀才。」阎王笑说;「你今天没机会拍我马屁了,不过倒要算算你在阳世的马屁帐…。」这个赵南星犹不过瘾,又公开发表通议一篇如下:「此秀才闻屁献媚,茍延残喘,无耻之甚矣!然唐时郭霸尝粪以求富贵,正谓遗臭万年者也。」

才气洋溢,愤世嫉俗的赵南星,不但不会「善事」上官,而且屡屡出上官的丑,最后终被魏忠贤所害。但不知黄泉路上,阎王能否还其公道啊?

廿四、「抱鸡养竹」的典故

「抱鸡养竹」,语出「古今谭概」。意思是说,唐朝益州新昌县令夏侯彪初上任时,便访当地「里正」曰:「鸡蛋一钱多少颗?」「里正」答曰:「三颗。」夏侯彪于是遣人拿出一万钱给「里正」,并说:「我现在不要蛋,且寄鸡母抱之,待蛋孵成鸡长大后,再令出售,一鸡卅钱,半年吾即可得卅万钱。」嗣又问:「竹笋一钱几茎?」「里正」答曰:「五茎。」夏侯彪遂又取一万钱付之,曰:「我现在不要笋,且置林中植之,至秋成竹,一茎十文,吾可得五十万钱矣!」

夏侯彪这种「一本万利」的贪污方法,有点像现今的「插干股」方式,只是夏侯彪好歹也算是有拿出一些本钱来。所以,「抱鸡养竹」这句话就是引申为「不劳而获」的意思;试想,世人都想「不劳而获」,倘公务员亦欲为之,那岂不天下大乱矣!

廿五、以中药名暗讽贪官

明朝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县令,其卸任时,接任之县令乃一贪官污吏,该县令素闻李时珍精通医药,爰请求开立滋补药方一帖,李时珍笑允并开方如下:柏子二钱、木瓜三钱、官桂三钱、柴胡二钱、益智一钱、附子二钱、八角三钱、人参二钱、台乌二钱、上党三钱、山药一钱。该县令连声称谢并嘱师爷即去取药,但师爷走到半路随即返回,并向县令告称:「吾等被李时珍耍了,这付药方的每项药材的第一字连起来是─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付)、八、人、台(抬)、上、山。」县令的脸顿时一阵青、一阵白。

廿六、曹雪芹送「礼」讽官场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来之风盛行,尤其官场间更是处处陋习,而当时大文学家及闻人曹雪芹,则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统赫某寿辰,贺客送礼充斥门庭,突左右来报,曹雪芹送来老酒二坛、贺字一轴。这下大伙儿觉得「神」了,曹雪芹竟也会送礼?而主人赫某则是欣喜异常,因为曹雪芹从不送礼,却独送给他,随即命人将二坛酒分予众人享用,惟众人饮如白水一般,毫无滋味,这时一官员竟称:「酒到无味方知情浓,这是曹雪芹给我们的惊喜呀!」接下来,主人赫某再命人打开贺轴,写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时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因为,这显然是曹雪芹的隐喻,并借此机会嘲讽官场陋习。

另外一个同样发生在唐朝晋州节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寿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来一红布包裹之礼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么寒酸,大概不会送什么好东西,于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后面放着;至于信函,使者则申言老爷特别交待须亲送寿翁拆阅,李寰只好亲自拆阅,里面写道:「恭贺寿诞,特赠当时李令公(光弼)收复京城所穿的棉袄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随即令人打开那红布包裹,发现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烂发臭的衣服,众人大多忍俊不住,原来是别有含意啊!

廿七、自讨没「品」

在『古今概谈』这本书中讲道,唐朝洪州某一官吏姓郭,闻说当地土人何婆善于占「琵琶卜」,于是登门造访,孰知何婆心高气傲,郭某只好多付银两,问自己将来做官的品致如何?这何婆早知郭某并非好官,于是捉弄道:「先生大富大贵,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后年得三品,大后年得四品。」郭某听后迭忙更正说:「您错了!品少者官高,品多是官小。」何婆随即改口道:「今年减一品,明年减二品,后年减三品,大后年减四品,再过五六年,总会没品。」郭某听完怒不可遏,于大骂后离去。

廿八、蝙蝠之异趣

明朝冯梦龙编辑的『笑府』中,有一则有关蝙蝠的故事,恰巧可以反映官场丑态。话说有一天凤凰寿诞,百鸟来朝,只有蝙蝠未到,嗣后凤凰指责牠说:「众鸟皆仝贺,何独汝踞傲无礼?」蝙蝠回答:「我有手脚,不属于鸟类,为何要向你贺寿?」后来某天麒麟生日,万兽亦皆到贺,仍独蝙蝠没来,麒麟质问牠,蝙蝠却说:「我有对翼,属禽类,为何要向你贺寿?」不久,凤凰和麒麟相会,谈及蝙蝠之事均谓:「这个不禽不兽之徒,真是不识相,他日定将修理牠…。」

其实,凤凰和麒麟就好像是社会权贵一样,每个人(隐喻为禽兽)都要对牠们巴结逢迎,唯独不禽不兽的蝙蝠例外,但到底是特异独行对呢?还是随波逐流好呢?这可就见仁见智了,不过以此来描写这样的官场文化,倒颇为淋漓尽致。

廿九、一念之间

东晋时,印度僧人竺法深从印度到南京来弘法。为了顺利宣传教义,减少阻力,爰广泛结交当地的官宦士族。某日,晋文帝邀宴竺法深,席间大臣刘尹对于竺法深的出现颇为不屑,并对他嘲讽:「方外僧人也一样屈俗奔竞权门吗?」竺法深听完后笑答:「阿弥陀佛,在各位官人看来,这是权门,但在我们出家人心目中,这又何异于蓬门呢?」

假如说竺法深是想从最需要弘法、倡导的达官贵人做起,那么,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门径」。但是,程序的正当与分寸的拿捏,仍须谨慎合度才行。

三十、理财哲学

清末著名学者辜鸿铭,有一天到邮传部大臣盛宣怀那里,聊到理财事宜,盛宣怀自谦不善理财,财务本领不如张之洞,然而辜鸿铭却认为张之洞不如盛。盛宣怀问何以故?辜鸿铭说:「因为,我看张之洞手下个个依然两袖清风,而阁下的部下,却是个个吃香喝辣,腰缠万贯,由是知之。」

卅一、欧阳修谈治「病」秘方

有一天欧阳修和一些同僚文友聚会,有一文友大病初愈,欧阳修问他生何病?文友谓,某日渡河遇大风,受惊而起的。那你是用何药方解病的?欧阳修问道。文友称,大夫系以船上船家手持摇橹部分之木头刮屑,混参一些丹药、茯神给我服用,病便好了。欧阳修听后,略有所思后道:「照你这样讲,那么,如果将笔、墨烧成灰,让读书人喝了,就可以治他的昏庸懒散;而喝了伯夷的盟水,就可以疗收其贪婪私欲;至于吃了比干的骏余,就可以无乖佞;用舌去舔樊哙的盾牌,便可以有勇无怯;去闻一闻西施的缤边,就可以健康长寿了!」

诚想,欧阳修所讲的药方意旨是正确的,但它却是一帖「心药」,非可据以服用;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尤其是患了「贪」病者啊!

卅二、苏东坡论人生三大乐事

苏东坡的文章深受孟子学说的影响。有一天他和好友黄山谷闲聊时,黄山谷谈到孟子曾说君子一生中的三大乐事:一是天伦之乐;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安理得的快乐;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苏东坡听后也说出了为官者的三大乐事:一是降低犯罪、释放罪犯的快乐;二是了解百姓心声,同时窥知人的真性情;三是用公帑(粮)去赈济百姓。

由上述孟子和苏东坡所谓的三乐事来看,均意蕴有「人性本善」的道理,所谓「身在公门好修行」,只要为官者的出发点是「善」的,相信大家都能获得快乐,不是吗!

卅三、明太祖也会受到「迷惑」

明太祖朱元璋向来严格要求「官箴」,不打折扣。有一天驸马欧阳一时兴起,召了四名歌妓饮酒欢乐。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因为女儿的求情,且驸马发誓绝不再犯,朱元璋于是没有责罚他;但四名涉嫌「勾引」有妇之夫的歌妓,却不得免罪,爰下令将渠等逮捕并欲亲自审问。这四名倒霉的歌妓原本企图自毁容貌以求自保,但后来负责看守她们的老差役,表示可以教她们一个妙招,并言明要五百两好处,老差役说:「妳们去见皇上的时候,将自己打扮成亮丽动人的模样,脂粉华服尤须冶艳,再配合妖娇之举止便行。」歌妓问:「那我们要讲什话吗?」老差役说:「什么都不必多说,只要哀怜求饶便可!」于是歌妓们照着老差役的话去见皇上,原来朱元璋二话不说便令左右将她们绑起来杀了,但看到她们楚楚可怜、哀求的模样,爰态度软化的说道:「这些魅惑人的小妞,连我这把年纪都有一点茫不自主,何况是年轻气盛的男子,放她们回去吧!」

卅四、什么「最大」?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问宰相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被问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是揣测上意的思考,到底是要讲一个有形的东西,还是要说父母,或是皇上最大?正当赵普还在思索时,宋太祖又问:「普天之下什么事项比其它东西都大?」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只见赵匡胤拍手笑道:「对!说得对!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从『道理』啊!」

试想,连皇帝都要遵守「道理」,更遑论是官员及百姓了。所以在上位者凡事「以身作则」,的确是很重要的。

卅五、只读缺「德」

      晋朝时官吏许允,经媒妁之言娶妻,洞房花烛夜时,发现新娘很丑,感到很反悔。于是向新娘难堪的问到:「妇女应具备的四德─德、容、言、工,你有几德?」妻回答:「所缺的只是容貌而已。」赐妻反问:「至于士有一百种好行为,你又具备多少?」许允说:「我全都具备。」妻不以为然,曰:「百行『德』为先。你却喜欢女色,是否缺『德』呢!」许允听了,觉得很惭愧,从此改变态度,夫唱妇随,恩爱到老。

      所谓:「价值中立」。今天身为公务员,对人对事,都应保持「公开持平」的立场,尤其不能有差别待遇,否则不但是缺『德』而已,可能还会「造业」呢!

卅六、「东窗事发」的典故

      宋朝奸臣秦桧,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厅堂窗边案上,讨论如何陷害岳飞。后来秦桧和儿子秦熹先后死亡,王氏爰摆设醮坛为他们超渡,并请了一些道士,看看他们父子在地府的情形。其中一个方士叫伏章,看见秦熹被上了铁枷,关在地府牢狱里。伏章就问秦熹:「太师在哪里?」秦熹说:「在酆都。」伏章便到酆都去找,果然看到秦桧和一班奸臣们,都被上了铁枷在做苦工,受尽折磨。秦桧对着伏章说:「劳烦你向夫人说一声,我和他在东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现在被揭发了。」

      上述应该是一个警世的故事,所谓「不欺暗室」或「举头三尺有神明」,都是同样的道理吧!

卅七、王旦也有「失策」的时候

      王旦是宋真宗时的名相,向以廉洁敢谏著称,连皇帝都要敬他三分。有一次王钦若建议宋真宗封禅,但宋真宗马上顾虑到一向廉洁的王旦可能会有意见,王钦若便说,我来想办法传达皇上的美意。嗣皇上召令王旦饮酒,且赐给王旦一樽酒说:「这酒美极了,你拿回去和你的妻孥共享吧!」王旦于是领受回到家中与妻孥一起享用,当打开酒盖后才发现尽是漂亮的珍珠,王旦一时傻眼,又不敢退还皇帝赏赐,自此之后便唯皇帝命令是从,不敢有何异议。

      一般而言,皇帝或长官的赏赐,当然可以接受,但如「师出无名」或有「不当对价」关系,甚或是「犯罪所得」者,则不可不加以注意。想必一世英明的王旦也始料未及会被陷于不义吧!

卅八、公正无私

      美国南北战争名将李将军,某次被总统戴维斯问到,对某一位同事的看法为何?李将军向总统极力赞誉此人的才华,并称渠为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后来其它同事很讶异的问李将军:「那个人不是你的宿仇吗?他不是无所不用其极想取代你吗?」李将军答曰:「我知道。那是他对我的看法,而总统问的,却是我对他的看法呀!」

      同样的,春秋时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令出缺,派谁去最适合?祁黄羊推荐解狐。平公觉得很奇怪「你不是和解狐有怨?」祁黄羊答:「您问的是谁有才能当县令,与个人恩怨无关啊!」

     「气度」,或许是当公务员的要件之一,但又何尝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啊!

卅九、经手而穷的故事

在西洋有这么一个故事,以前某一个国王,发现国家年年丰收,商业繁荣,但国库总是不够充盈,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召集众大臣们一起开会研商。可是,众大臣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面面相顾,却没有具体答案。后来国王问到一个老臣时,这老臣便叫侍从拿一块冰块来,并说道:「也许这块冰可以帮国王找出答案来,接下来我要请排在最后位子的同僚,将冰块依序传上来...。」当冰块每经过一个大臣手里时,便融化了些,最后传到国王手上,那块冰只剩下薄薄的一片。这时国王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库的空虚,是因为众大臣们「经手而穷」的关系,而且越到上头,越是所剩无几。

有谓:「钱,经过的手越多,会变得越少;话,经过的口越多,会变得更多。」这句话,道出了「廉洁保密」的重要,确值得公务员深自警惕啊!

四十、小回馈,大道理

美国已故总统胡佛,在卸任后把服务公职四十余年的俸给,以及卸任后每年二万美元的养老金,悉数捐给各慈善机构,惟独靠以前当矿冶工程师时所留的一笔储蓄生活。有人问他为何要如此布施?他说:「我所以把所有薪资全部捐出,是因为我认为国家已经对我有许多恩赐和机会,这只是小小的回馈而已。」

四一、拿破仑智退抗争民众

拿破仑在担任巴黎防卫司令时,因时局动荡、缺乏粮食,进而引发市民暴动。拿破仑出面以温和的态度劝诫大家停止骚动,但有一位肥胖的妇人却鼓动大家不要离去,并说:「政府官员不顾我们的生活,他们吃得好、睡得好,养肥了,却瘦了我们,要让我们饿肚子。」这时,拿破仑灵机一动,对着肥妇人及市民说:「大家说看看,我们两个哪一个胖呢?」妇人看到深高不满五尺四吋且瘦小的拿破仑,不禁面红耳赤,接着群众也跟着鸟兽散了。

所以,在面对陈情抗争民众时,除了要不卑不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及「技巧」,才可能化冲突于无形。

四二、不打官腔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前州长布朗,一向以廉能自求;不但不搬进州长官邸,而且废止政府向来以公帑购置公文包的习惯。后来,他还特别强调主张公文要平(亲)民化,绝不可以打官腔,理由是:「我不写别人看不懂或看不惯的公文,也不签署这样的公文。因为,政府既然是属人民所有,要是写这种令人生厌的文句,不写也罢!」

四三、有求必「笑」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有感于访客众多,但又不知如何排定接见顺序,于是想出一个「行为语言学」的好方法。也就是他站在一群宾客之间,讲了一个平常的老笑话,并请秘书从旁观察记录那些人的笑声与姿态为何。小罗斯福总统的说法是,那些特别出声大笑的人,大多是有求于我,所以刻意谄媚的笑;至于礼貌性的笑的人,则大多应是洽谈公务者。不用说,小罗斯福总统就很容易决定接见的顺序了!

小罗斯福总统的幽默还不只如此,当他还没当总统时,在海军中担任要职,某次一好友向其询问一个军事基地的计划,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小罗斯福总统于是低声窃语的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好友答:「当然!我能。」接着小罗斯福总统也答说:「那么,我也能!」一个不能回答的难题,就在尴尬之中幽默的化解,确实令人佩服。

四四、国家元首保密的幽默

以前英国皇帝威廉三世,有一次带兵外出打仗时,下令军队直接开到一个地方,但并不告诉任何人目的为何。由于部队行军了好久,先锋官于是鼓起勇气向威廉三世皇问说:「陛下,我们到那个地方做什么?」威廉三世笑着说:「我告诉你,但你能守住秘密吗?」先锋官答:「当然!」正当先锋官准备洗耳恭听时,威廉三世抽着马鞭,边走边笑着说:「我和你一样,也当然能守住这个秘密的。」先锋官剎时觉得羞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