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塑大棚骨架机:中医反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5:50:29
中医治疗法则丰富而多变,除正面攻补的各种方法外,还常以一些特殊的疗法出奇制胜,这些特殊法则中很多是利用反向思维创制的。

  一、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病在上取之下”是“上壅者疏其下”的方法,多属“脏病治腑”;“病在下取之上”是“下滞者宣其上”的原则,是“腑病治脏”。

  “上病取下”主要是用泻火通腑或通利小便之药引火下行,“釜底抽薪”,以治上部诸疾。尤其是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舌肿痛、鼻衄咯血,以及痰火喘促等症,例如肺部炎性疾患、胸部喘满、大便秘结、肺气不降的实证,若能及时应用大黄等疏导大肠使肺气得降,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如头痛、牙痛或衄血等,应用川牛膝以导邪下行;虚火上炎、阴虚阳浮,火不归源引起的口舌糜烂、腰膝酸软、脉细数的上盛下虚病人,应用麦味地黄丸(汤)加少量肉桂反佐引火归源,都属“上病治下”的法则。

  “下病上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大便不通或小便癃闭,其病机重点是由于气滞气机不通所致。治疗当用杏仁、桔梗、瓜蒌、葶苈子之类开窍以通下窍,宣通肺气使气化下及,以达大便通、小便利之目的。此外,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治子宫脱垂、脱肛、崩漏等也属“下病上取”之原则。

  二、外病内治、内病外治。

  人是一个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中医认为病在皮表也多是内脏功能失调之原故。因此,很多皮肤疾患常采取内服药物治疗,这就是“外病内治”。“内病外治”是指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有病,可采用药物施于皮表的方法,以达治疗内部疾患之目的。外治方法很多,如灸法、拔罐、膏贴、洗浴、外敷、温熨、兜肚等。内病外治常用于风寒湿痹、脘腹冷痛、咳嗽哮喘、小儿食积、宫外孕、阑尾周围脓肿等。此外,外治法也常用于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等。

  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在夏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达到预防冬季发作的目的。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中医主张“发作时治肺”。而平时预防之法则主张“治脾”、“治胃”,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治脾是平时用益气健脾的方药以“培土生金”,增强机体免疫力,方如六君子汤加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补肾培本的方法,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哮喘病的发作,还可用于治疗和抢救急性发作的病人,同时还可解除哮喘患者对激素的依赖性,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济生肾气丸、补肾防喘片等。

  治疗哮喘病最常用灸法,即在每年伏天艾灸大椎、肺俞、天突、身柱、灵台、膏肓、气海等穴,一般4~5穴,每日一次,5日为1疗程。另外敷贴法也常用,如用细辛、甘遂、白芥子各20克,元胡45克共研细末,将1/3粉末(一次敷贴用量)用生姜汁80毫升调成糊状,制成药饼6个(或加麝香1.5克研细分放药饼中间),用时将药饼放在直径约3寸的圆布上,贴在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左右共6穴),每日敷贴1次,连用3次(需治疗三个伏天),对预防慢性支气管哮喘有良效。

  夏病也可冬治。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至进补,开春打虎”。体质虚衰之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这样可达“冬藏精”,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以减少春夏发病之目的。冬季进补可根据不同体质而选用不同药物,如人参、黄芪补气;鹿茸、肉桂助阳;银耳、龟板滋阴;当归、阿胶养血等。冬季进补应特别重视食疗的作用。中医认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冬天多吃血肉有情之品最好,如羊肉、狗肉、胎盘。此外,胡桃肉、黑芝麻、红枣、银耳、蜂蜜与蜂王浆、益寿补酒、各种滋补膏剂等均可对症选用。

  四、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这两种治则属中医“从治法”。所谓“通因通用”是指用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来治有“通、利”表现的病症。临床多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食积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食积泄泻,此症治疗绝不可单纯止泻,当用消导泻下药来祛除肠胃的积滞,方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二是邪热内结的“热结旁流”症,其症不见燥结不通,却泻出黄臭灼热的粪水,此症也不可止泻,当用大小承气汤加味以泻阳明结热;三是常用于瘀滞内停的崩漏等出血疾患,治疗不可塞血止血,当用活血化瘀止血法,以达瘀去新生血止之目的。总之“通因通用”是“因势利导”的一种治疗原则。

  塞因塞用,前面的“塞”是壅塞、充满之意,后面的“塞”是补益的意思。也就是说,用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症,临床常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因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虚满虚胀之症,治以健脾益气以补气开塞,方用四君子汤或异功散加味。二是用于气虚血枯的经闭症,此不可活血通经,应用益气养血之法,方用八珍汤、人参归脾汤之类,使气足血充以达经闭自通之目的。

  此外,以毒攻毒、甘温除大热等治则,也都是运用反向思维制定的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