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尚天舞 stellar:职场心理术,提升好感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8:39:42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分析技巧
生活于忙碌社会中的现代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是在团体中度过。
从幼稚园或育幼院开始算起,多数人都会接着经历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这样循序渐进的团体生活。 即使踏入社会或职场,从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这段时间内也同样无法与团体切割。
当自己身为某个组织或团体中的一员时,你一定会因为人际关系而感到沉重的压力。请试着回想看看,无论你身处职场、学校或打工场所,繁琐的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总是烦不胜烦,无法顺心如意时更令人感到焦虑难安。
然而,总是被认为棘手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仍有逆向操作的空间。
只要人际关系圆满顺利,工作自然也会变得乐趣盎然。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使人际关系顺遂而圆满呢?
是要当个对别人的请求来者不拒的「好人」吗?
还是努力迎合别人以博取众人喜爱,才是正确的方法呢?
以上皆非。 事实上,你无须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或信念来迎合他人,更不必当个不懂拒绝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滥好人,因为勉强自己而维系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不够牢固的。
想要有效地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重点在于「塑造出热心助人的形象」以及「扮演受人喜爱的角色」。 能够充分地实践这两项要件,才能真正地在团体之中作到「面面俱到」。
所谓的「面面俱到」,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的单纯易懂。
举例来说,有些人想奉承上司时,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适得其反;有些人偶尔想要在部属或女同事面前展露本事,却反而被认为过于自大而招致非议。 若想避免这些情况,并真正实践所谓的「面面俱到」,就必须先掌握住颠覆一般理论的知识与战术,才能办到。
你不需要当个来者不拒的滥好人,也不必时时保持着天使般的温柔形象;不用随时迎合奉承上司,也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与应得的薪资。
职场得意的关键不在实力,在于好感度!好人缘能让你平步青云,日子顺遂快意!
想成为职场万人迷,你无须改变性格或信念来迎合他人,更不必当个不懂拒绝别人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滥好人。只要花点心思,给人留下「杰出」的印象,再加上适度的「伪装」,便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人才」。
面面俱到的魔鬼心理术可使你明白:不完美的人更有亲和力、当第三名最轻松自在、表现不要超乎对方期待、避免成为「词穷一族」、工作外带是职场大忌、主动攀谈就不易受到排挤、敌人也是人脉的一部分……,帮你打造热心、积极、诚实与乐观的形象,让你受上司器重、受同事喜爱、受部属尊崇、受客户信赖,在团体生活中如鱼得水,在众人拥戴之下登上内心期望的地位。
许多人对于做事「面面俱到」的人总抱有阿谀谄媚或卑躬屈膝这类的「马屁精」印象。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并不欣赏一个为求成功而总是逢迎他人的人,因此,这类型的人往往容易招致周遭同事的反感。
然而,在此所提出的「面面俱到」,它的定义并非如上述般的低水平。
那么,「面面俱到」的真正定义究竟是什么?事实上,面面俱到的真正涵义即是「回应并实现对方的需求与请托」。
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圆融谐和的人际关系,常是因为无法为周遭的人着想或进而实现他们的需求(要求)的缘故。如果更深入的观察,你会发现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周围的人正对自己提出何种要求或暗示,简单来说,即是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
请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们。无论是在公司或是打工场所,你一定能够发现这类不懂察言观色,因而总是遭到疏远或排挤的天兵。
接着,请再试着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或许在无意间,你也曾因为不懂适时适度的察言观色,使自己的人际关系陷入了泥淖之中。
找出职场中的「隐藏规则」
在实践「察言观色」的动作之前,首先必须找出既定的规则,并依循该规则来采取适当的行动。
而另一项重点则是使自己行动的成果能够符合对方的期待。其中最为困难的,则是前者的「依循既定规则采取适当行动」。
这是由于职场上多半没有如同棒球或足球这类运动所订定的制式规定或条例可供依循,完全都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出所谓的「隐藏规则」。在学生时期,只要老实的遵守校规便能够安然无事,但在职场中没有明确的守则供人一以贯之,唯有凭一己之力去找出隐藏于职场中的规则并忠实的遵循,才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组织成员。
举例来说,某家公司可能有着「无论迟到多久都必须来上班」这样的不成文规定,但其他公司则可能认为「迟到或抱病上班都会影响工作,应请假待身体恢复最佳状态后再出勤,才是对公司较有利的方式。」而找出这类细微的规则并加以实践,正是在团体中最基本的「面面俱到」态度。
当第三名最轻松自在
身为第三名的人通常不会被第一名视为竞争对手,要保持第三名的难度也相对较低。另外,第三名握有决定公司内部势力消长的关键一票。 第一名与第二名往往会自成一派,而彼此的拥护者也会处于对立的状态。 若第三名选择倾向第一名主导的派系,则第二名的派系便会在公司中失势,且会逐渐消声匿迹。 若投靠第二名的派系,则会形成宛如三国中蜀吴联合对抗魏国般的局势,此微妙的平衡有可能弭平公司内的派系斗争。
公开缺点如同打预防针
大多数的人总希望能尽可能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并塑造出「精明能干」的形象。然而,形象过于完美的人,在团体中却可能会受到同侪的妒忌或议论。
举例来说,象是前日本国脚中田英寿,因个人色彩过于浓厚而使人难以亲近。他在球场上的个人成就确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但如果从作为团体的一员来给予评价的话,则称不上是一流的队员,而且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同这样的看法。
原因即在于过于完美的人往往看起来不好亲近,而且容易散发出一种莫名的疏离感。
相反的,有着些许明显缺点的人往往比较容易亲近,也不会给人过度的疏离感,因此总是能受到周遭人的欢迎。此理论同样适用于男女关系之上。
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约翰?波格博士(John Berg)曾进行过一项追踪时间达四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刻意掩饰自己,并且会将包括缺点在内的一切坦诚相对的情侣,较不易走上分手一途。而这样的结果的确与事实相去不远。
在一开始便先告知对方自己的缺点,事实上有着近似打预防针般的正面效果。例如,在与客户商谈前,可事先告知「上个会议的时间延长了,因此可能会稍微迟到。」
如此一来,即使迟到个几分钟,也不会造成对方的不快。而且如果能确实在自己所预告的时间抵达,甚至还可能因此获得「你真是准时呢」之类的赞美。
也就是说,事先忍受些微的痛楚(主动告知缺点),将可避免尔后出现更大的危机,这样的过程就如同预防注射一样。事前预告缺点的诀窍在于让对方有心理准备后,自己也要确实的做好补救措施,如此方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无论是在工作或在人际关系上,一旦遭逢失败,事后想要再弥补,往往得花上一番心力,如果能事先告知自己的缺点或可能遭遇的状况,便能将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工作外带是职场大忌
无论一个人的意志再怎么强韧,或从事自己多么喜爱的工作,一旦工时过长,仍会引起「心理饱和现象」,而感到疲倦与厌烦。所以,下班后该面对的课题是「休息」,不应该把工作带回家。 若同仁或上司都有带工作回家的习惯,担心自己这么做会遭人非议的话,不妨「饰演出将工作带回家的假象」,例如:将资料全部塞到公事包里,然后隔天再早点到公司完成剩余的工作。
增加与讨厌对象的接触
请各位读者先想想自己有哪些不喜欢的食物,然后从中选出三种。接下来再试着为这三种食物排出厌恶的次序。结果你会发现,自己对于这三种食物的厌恶程度,其实还是有「等级上」的差异的。
例如,有的食物可能光是看见就令你作恶而无法下咽,此属于「生理上的抗拒」;而有些食物虽然并不是不敢吃,但并不会主动拿来吃,这则是属于「心理上的排斥」。如果将这些食物全部以「厌恶」一概而论的话,对食物而言也实在太不公平了。
而这样的解释也可用于人际关系上。若只是单纯的以「喜欢」或「厌恶」来判断自己对他人的感受,往往会变成「不喜欢的人全归于厌恶之列」这种极端的情况,对于极其微妙的人际关系而言并不是太好的现象。
事实上,对于你所「厌恶」的人,也能够以「厌恶程度」的高低来加以分类。当中可能有着因「生理上的抗拒」而极度厌恶的对象,但绝大多数应该都只是「不想走太近」或「避免往来」这类厌恶程度较轻的对象。就如同面对食物一样,不应只以「喜欢」或「厌恶」如此单调的标准来选择往来的对象,而应以更客观的标准来思考自己厌恶对方的程度为何,如此方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圆融。
那么,如果想试着与厌恶的人接触的话,又该如何跨出第一步呢?
如果起先便已对某人有着「生理上的抗拒」,那么要将「厌恶」转为「喜欢」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样的对象若仍付出心力经营彼此关系的话,几乎也只会是白费工夫而已。然而,如果只是想将「生理上的抗拒」减轻为「厌恶」程度的话,仍是有机会办到的。
关键即在于「接触次数」的多寡。勉强自己与厌恶的对象接触,起初必定会引起严重的抗拒感。但随着接触次数增加或双方碰面招呼等互动增多之后,抗拒感也会逐渐减轻,使得原先「极度」的抗拒得以减轻为「中度」的厌恶。
当你对某人的某项特质感到厌恶时,在不自觉中就会将厌恶感放大,使得对方的一切顿时间都让你感到厌恶。此即「尖角效应」。心理学界将此称为「单纯曝光效果」(The Mere Exposure Effect)。亦即随着接触次数增多,对对方的好感也会随之增加,同样的也会减轻厌恶的程度。
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占?沙卡特博士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如醋或奎宁水这类味道较特殊的溶液,只要反覆多喝几次,也会渐渐的习惯它们的味道而不再那么难以入口。
反过来说,当刻意远离讨厌的对象时,厌恶感便难以获得缓和或减轻,甚至有时会不减反增。因此,主动增加与讨厌对象的接触,才是改善彼此关系的不二法门。
犒赏部属应采取集中火力
在职场中有了部属或学弟妹后,基于前辈照顾后进的心理,或是为了表现出职场先进的大方阔绰,必须请后辈吃饭,即使手头并不是那么宽裕,每天至少还是应该请他们喝罐饮料才对。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或是你早已开始在实践这样的做法的话,事实上你的认知已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与其请些便宜的罐装饮料或是零食,倒不如什么都不请还比较好一些。此论点也已有研究数据可兹证明。
以色列心理学者尤利葛尼基与美国波士顿大学亚鲁德?罗西特博士曾进行过如下的实验。
在以色列原本就有每年对社会募款一次的习惯。两人便利用此时期将参加募款活动的高中生分成以下三个组别:无酬劳组、可获得募款金额1%作为酬劳组、可获得募款金额10%作为酬劳组。接着便请三组受测者开始进行募款,而最后募得的金额分别如下:无酬劳组:238.6美元;酬劳1%组:153.6美元;酬劳10%组:219.3美元。
从数据可知,完全没有报酬与可获得高额报酬的组别所募得的金额最高。也就是说,少许的报酬往往无法提起对方的兴趣或干劲,因此,与其提供不多不少的报酬,还不如完全不给报酬,如此反而更能提振对方的工作效率。
因此,与其每天请后辈或部属饮料或零食这类微不足道的小点心,不如每隔几个月请吃一次大餐,如此既不会令对方对接受请客习以为常,又能使其由衷的感谢上司或前辈的照顾。
一旦养成「接受请客」的习惯,不仅不会再对请客的人抱着感谢之心,当对方突然不再请客时,还可能会认定对方「吝啬」。因此,请客过于频繁可说是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