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檀经全文阅读:博学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15:13
­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孙中山国父加了一句:笃行之。) ­

­

一、博学 ­

      胡适: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怎样读书》 ­

      梁启超: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彀用,不能博搜资料。----《治国学杂话》 ­

      叔明: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 ­

­

二、审问 ­

     梁启超: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读书法》 ­

     刘鸿业:问既是学,好问既是好学,善问既是善学。----《良言》 ­

     许珩:能疑所当疑,不疑所不当疑。 ­

     陈献章: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

三、慎思 ­

    胡宏:凡有疑,则精思之。 ­

    朱熹: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

    程熙: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

   ­

四、笃行 ­

    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

­

五、静心 ­

     诸葛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诫子书》 ­

     陈宏谋:昔人谓不可以世务妨读书,只当以读书通世务。----《箴言类抄》 ­

     方孝孺:以敬蓄德,以静养志。 ­

     薜瑄: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读书录》 ­

­

六、有恒 ­

     曾国藩: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家书》 ­

     曾国藩:看书宜多宜速,不多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覆葛华山书》 ­

     唐文治:余常教人读书之法:譬诸一人每日能读二十页,只须每日读十五页,豪无间断,则十日可得一百五十页,一月即得四百五十页矣。倘使一人每日能读三十页,而强读四十页,至三五日后,厌倦渐生,再数日则弃之而不读矣。----《人格学生格》 ­

     朱熹: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读书作文谱》 ­

­

七、专攻 ­

     朱熹: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

     朱熹:书宜少看,要极熟。 ----《朱子语录》 ­

    朱熹: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朱子语录》 ­

    朱熹说读书要“使饭忘食,渴忘饮,始得”。 ­

    曾国藩: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家书》 ­

    曾国藩: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家书》 ­

    毛先舒:三日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

八、笔记: ­

    曾国藩:夜深,思将古来政事人物分类,随手抄记,实为有益。----《日记》 ­

    宋高宗: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

    胡适:札记分为四种:甲:抄录备忘。乙:提要。丙:记录心得。丁:参考诸书。 ­

    梁启超: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治国学杂话》 ­

    梁启超: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治国学杂话》 ­

    梁启超:我们若能把勤做笔记的习惯养成,那么你所要的资料,自然常会聚拢到你身边,红给你的新见解。----《读书法》 ­

­

九、背诵: ­

    胡适: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文章娴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这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 ----《怎样读书》 ­

     薜瑄:瑄因忆少年时,晚间诵书愈树而不能诵;至来早既豁然,昨晚所读之书,系能成诵。----《读书录》 ­

    朱熹:为学不进,只是不勇。----《朱子语录》 ­

    朱熹:为学必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子语录》 ­

    叔简: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紧一步。----《呻吟语》 ­

­

十、其他: ­

    朱熹论为学曰:愈细密,愈广大;愈谨确,愈高明。----《朱子语录》 ­

    程颐:人思如涌泉,汲之愈新。 ­

    吕本中:作文不可强为,须遇事乃作。须是发于既溢之余,流于已足之后。 ­

    朱熹: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 捱将去。----《朱子语录》 ­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