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女神徐鹤宁:巧解古诗词鉴赏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09:29
要准确把握诗意,就要掌握下述七个环节:

    一是疏通文意。首先必须把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义搞清楚,扫除文字障碍,如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第一个“安”字,在此表示反问,与今意不同。其次要弄清典故,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二是理解题(目)意(思)(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是人名(“送”与“使”之间只能是既“受事”又“施事”的“人”),“安西”是唐朝所设都护府的治所之一,“使”是“赴”的意思。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三是明了背景,包括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面上是“咏梅”,但当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和本词创作的历史背景(金灭北宋,陆游抗金复宋的壮志未酬,屡遭厄运)后,我们才能领悟其托物言志的真谛:作者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壮志难酬、清高正直的气节和孤芳自赏的愤懑心境,从而抒发自己为光复北宋矢志不渝、宁折不弯、与厄运抗争、决不向主降派势力低头——“不怕雪埋藏”(陈亮赞梅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的决心和气概。再如学习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只有明了背景(作者是山水、田园诗人,又是官场中人,他惯于借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图景排遣他官场生活的不快,含蓄表达他的情趣爱好和理想追求),才能进行正确解读:该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纯净的山村生活图景,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厌恶的心境,暗示其向往恬静脱尘的生活——归隐山林的思想倾向。

    四是补充成分。诗歌跳跃性大,往往省略某些成分,解读鉴赏时要按(理解)作者的思路,需要补出省略的成分,譬如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补充为:“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木,黄昏时(响起)乌鸦(的叫声);小桥(下面),流水(潺潺),(出现了一户)人家;古道(上),西风(卷起尘土),(一匹)瘦马(在驰骋);夕阳西坠,断肠人(浪迹)在天涯!

    五是调整词序。古典诗词为了讲究韵辙(押韵和平仄等),而有意造成有些词序倒置,我们解读时应作调整,例如马致远的小令《秋思》可以调整为:“黄昏时分,从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传来)乌鸦(的叫声);(有一个遭贬谪的人走过潺潺)流水的小桥,(发现了一户)人家;(这时正值)夕阳西坠,(他又看到稍远处有一匹)瘦弱的野马,(在无人走的)土路上从西向东(狂奔),卷起一路风尘;(目睹眼前的情境,他顿感自己流落到如此的荒凉之处,恍若到了)天涯,不禁肝肠寸断!”再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应调整为“鸭先知春江水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应调整为“应笑我多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应调整为“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应调整为“处处闻鸟啼”。

    六是领悟基调。所谓基调,这里指诗的主旨。它往往是通过诗中的色调——或明(暖)或暗(冷)的色调来揭示的。从绘画的角度而言,一般把由红色或黄色等构成的色调称为暖(明)色调,表示快乐、兴奋、向往和充满生机活力等意义;由蓝色或黑色等构成的色调称为冷(暗)色调,表示伤感、忧郁、失望和愤世嫉俗等心态。将“色调”说借用到诗词鉴赏中,关键在于领悟基调。如以暖(明)色调为主色调,其基调就表现为昂扬向上、催人奋进,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基调由诗眼“喜”奠定——明色调,诗的前面虽然用了表示暗色调的词语“夜、黑”,但诗的重心仍然在“春、火、明、晓、红、花”等明色调上,即作者“喜雨”的真谛是:春雨给万物以滋润,将带来(雨后)一派万紫千红、焕然一新的喜人气象,从而表现作者心系“三农”(农民、农村、农业)的高尚情操;如以冷(暗)色调为主色调,其基调就表现为低沉愈下、怨天尤人,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主要用了“枯、老、昏、断肠”等描写性词语,暗色调笼罩全篇,作者的心境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来看再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前两句诗来看,是渲染冷色调的气氛:“曛、北风吹、雪纷纷”等,衬托出分别时董大眼前笼罩的悲凉无奈的出境;但到了第三句,作者用“莫愁”二字逆转(成为全文的诗眼,与前面形成一个大的转折),变消沉为昂扬,一扫沉闷郁结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劝勉董大勇敢地走出当前的困窘境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七是进行评价,即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而做出评价。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产物。如读了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最终要在对作者渗透在悲凉画面(羁旅天涯)中的孤苦伤感的心境和情思心领神会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点两方面进行评价。由于作者少年时追求功名未酬,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避世生活,所以,《秋思》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的厌世态度。全文二十八个字,看似是词语罗列,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首先巧妙地给读者呈现出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暗淡图景,渲染了偏僻苍凉的气氛,接着有意增添田园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情调,使之明暗相间,反衬出作者沦落天涯而彷徨愁苦的心境,从而寄寓作者悲观厌世的“无奈之情”。全词语言平易晓畅,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感;风格苍凉悲壮,沉郁慷慨。

    另外,对有些诗词名句,还要做咀嚼诗眼的工作。诗(词)眼是诗(词)主题的“聚光点”,内含丰富,辐射全篇,它是诗(词)中最有表现力的“闪光”之处。诗眼多用动词、描述词,或将形容词变为使动用法。例如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诗眼,就是动词“出”:全诗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没有生命的、充满小园的“春色”,描写成躁动的“关不住的”有生命的动物,从而使读者感应到小园里春色跃动的勃勃生机(拟物:春色——动物)。在这种氛围中,“一枝红杏”宛若一个俏皮的少女,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之心,将头探出墙外,想要放眼饱览外面世界的大好风光(拟人:红杏——少女)。诗的第一、二、四句是实写,第三句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再如上文提到的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的诗眼,就是用表示心理活动的描述词“喜”,来反映作者对春天“及时雨”的赞美和内心的喜悦。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全诗的“诗眼”,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及物动词),描绘出“江南岸”绿草如茵、层林尽染、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俗话说,文学就是人学,景语皆情语。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最终将落到对作者心境、思想感情的揭示和描写上。因此,鉴赏诗词时,就要善于透过诗词的写景状物,挖掘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即将诗词中的“景语”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之)语”恰到好处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领会诗词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