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君北京资产怎么样:学习与理性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56:47

学习与理性思维

田 大 余

   摘要: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学习是指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传承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理性思维是指人们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学习与理性思维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公务员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处置等重大责任,面对的是社会公共问题,因此不但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公务员; 学习; 思维

  作者简介:田大余,男,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副州长、宣传部长。

  学习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学习这个概念的准确涵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在一般生活用语上,学习是指接受知识、信息和训练技能的活动,包括阅读、被传授、模仿、思考、试验等;在社会学上,学习是指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传承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理性思维是人们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学习与理性思维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联系。孔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形像地论述了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一、学习的重大意义

   第一,学习是一种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自发的活动。初生婴儿来到世间后,他身边的人、事、物、气味、人的语言、声音、表情、行为等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他,他得不断地接收和处理这些被动传入的信息。这是最初级形态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性特征。

   第二,学习是一种模仿他人行为的训练活动。在信息刺激下,一个人从朦胧的孩提时代开始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如模仿说话、走路,学习用竹筷或刀叉吃饭,学会躲避外来侵害等。这也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习。但成人以后的模仿性训练活动则由自发的行动转变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基本生活技能层面的模仿训练减少,而具有明显目的性的职业性模仿训练增加。

   第三,学习是一种接收被称为公理、定律等现成知识的认识活动。人到了求学阶段,就开始接受既已确立的概念、公理、定律、规则等知识的传输,并一般以坚信不疑的态度不断地接收着这些知识(只有极为少数的人才会对社会和他人传输给他的东西产生怀疑,这部分人往往在日后成为科学的探索者)。学习到了接收知识这个形态,才真正摆脱了一般生物性的意义。

   第四,学习是一种怀疑和否定既成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探索活动。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和知识的活动,同时还是一种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创造性活动。人们会对自身所获得的技能、接收的概念、信息、知识、观念等,通过思考、加工、处理,加进自身的认识,得出不同于其所获得的技能、概念、知识、观念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超出了从主体之外所获取的原始知识,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其他人学习时又会接收这些知识的传播,依次循环递进。这是人类学习的普遍形态。

   第五,学习是一种运用所接收的信息、知识影响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形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专门以认识和阐释世界为己任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是运用他所接收的知识去谋生、谋职的,于是人们最经常最大量的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收、运用现成知识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和改造知识。

   第六,学习是一种接受社会文化洗礼的社会化活动。社会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如礼仪、道德、风俗、习惯、惯例、规则,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标准以及信仰信念等精神寄托层面的东西。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接受社会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仪礼规范的洗礼,从而与社会相协调和谐。

   第七,学习是一种赋予物化的人和物化的世界以人文意义的文化再造活动。人有两大最基本的属性,即生物性和社会性。从生物性的角度来看,人是高度物化的,吃喝拉撒、生息起居,都是一种动物本能,而人的社会性不允许人仅仅如此,它要求人必须有超出于此的丰富意义,如义、礼、情、爱、美、善等高度人文化的东西,于是人们创制了各种被称为“文化”的概念、符号、信念和追求,从而赋予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意义,人们探询这些意义的活动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惟其如此,人才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第八,学习是一种有意识地升华人生的理性思辨活动。这是学习的高级形态,它的任务是永不停息地力图探询和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很难找到靠近本真的答案,但人们将永远不会停止探询。

二、公务员与理性思维

   (一)人的思维模式

   按通行的认识,人的思维模式有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模式,但据笔者认为,实践中人的思维模式主要有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和艺术思维三种模式。逻辑思维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总体上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科学幻想是一种形象思维但不是艺术思维,它是嫁接在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中的一种寄生物;感性思维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普遍存在,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了。

   理性思维是指力图按照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真实状况和必然趋势(所谓客观规律)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求真,力图回答的是事物的本真,即了解事物的“本末”、“始终”、“先后”、“因果”,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世界是怎么样的?不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有什么发展变化趋势等。古人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一种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是指以自身生活体验和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去认识和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如小孩被某种虫子咬伤过,之后他见到同类或相近的虫子必然会作出“这种虫子会咬人”的判断。感性思维的目的在于回答事物与自身的价值关系。

   艺术思维是指以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去认识和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力图回答的是事物美不美,是否符合人的娱悦需求。如果说理性思维在于求真、感性思维在于求善,那么艺术思维的目的则在于求美。

   如何理解三种思维的涵义,此仅举一例来说明。若我们观察一颗大树,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理性思维会问:那是什么树?是灌木还是乔木?是针叶还是阔叶?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开不开花?结不结果?树龄有多长?将会多久死亡?感性思维则不需要分析树的物理和生物属性,会直接说“这颗树真大”,或“这颗树真好,可遮阴纳凉,还可避风挡雨”等。艺术思维则会抒发一种观察者的感怀:这颗树真美!挺拔的树干,伸展的枝头,青青的树叶,灿烂的花朵,于是作家才思泉涌,诗人诗性大发,把树比人生、比情感、比快乐、比痛苦。其实,那棵树与人的喜怒哀乐压根儿就扯不在一起,这些感怀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同一个人来讲,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差不多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即使曾经照耀世界的科学巨星或思想泰斗也有感性战胜理性的时候。一般人则更是难免,比如恋爱中的男女,痛失亲人的情景等。同样,那些全身心投入艺术世界的艺术家,也会进行理性的论证和推理,一些作家同时还是深谙人生哲理的文艺评论家。但一般而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偏向性,有的长于理性思维,如科学家、人文学者,有的长于感性思维,如探险者、不需要太多理性思维的操作性职业岗位的人,有的长于艺术思维,如音乐家、画家等。

   理性思维的优点是求真、唯实、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由于其原始出发点是力图搞清事物的总体面貌、内在联系、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因而考虑问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适合于科学工作者、公务员等职业,长于理性思维的人撰写的公文往往篇章结构比较合理,系统性强,不漏项,不重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顺序合理。缺点是考虑问题具有机械性,显得呆板,有时把没有意义的事情搞出很多意义,把没有道理的事情弄出很多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理性思维过强,会过分依赖既有知识的论证,而忽视瞬息万变的客观实际。

   感性思维的优点是直观、朴实、现实性、表象上的真实性。感性思维得出的结论就现实性和表象性而言,大体十之不离八九。缺点是考虑问题缺乏逻辑性和严谨性,容易看到表象而忽略实质,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因而得出的结论有时经不起推敲或检验,思路上易走极端,落入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窠臼,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大的就是小的,不是此端的极点就是彼端的极点,而事实上许许多多的事物并不在极点上,更多的是在不断变化的中间某个节点上。在实际工作中,感性思维过强,容易出现经验主义及形式主义的倾向。

   艺术思维的特点是虚化、美化、夸张化、变异化、理想化。它反映的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是被美化、夸张化、变异化、理想化处理的另外一种世界形态。由于艺术思维是抽离现实生活的,因此我们很难说清它的优点或缺点。在实际工作中,艺术思维过强,容易出现理想化色彩而脱离实际。

   (二)公务员履职需要理性思维

   社会职业过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但不管有多少行,从其本质属性来讲只有两类:一类是公共职业;一类是私人职业。前者就是公务员,包括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后者就是除公务员以外的所有职业,包括各种各样的营业性组织、非营业性组织、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等,他们并不行使公共职能。

   公共职业和私人职业(普通社会公众)有哪些不同特征呢?

   一是根本宗旨不同。前者为全社会和全体公众服务,履职目的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后者是为所属单位的事业和自身从事的职业服务,履职目的没有直接的公共性。

   二是循守规则有别。前者遵循公法契约履职,后者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循守私法契约履职。在公法契约范围内的事项,前者没有选择“为”与“不为”的自由,而后者则有这种自由。比如商家可以拒绝购买他不需要的商品,但公务员则不能拒绝提供服务,除非该项服务请求违法。

   三是对公共道德标准的要求不同。前者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具有强制性,后者则没有明显的强制性。例如:公务员见死不救直接构成违法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而普通社会公众更多地只受道德的谴责,除非此种情形是法定的违法事项;法律对公务员的隐私范围有限制,如一定级别以上的公务员需依法申报收入,而对普通公众则没有,除非涉及国家安全;公务员要克制自身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非公务行为,而对社会公众则没有这种法理性的要求,如婚外私情对普通的社会公众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但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之间则不然,国会有权要求总统作出说明。

   四是公务员履职过程具有很强的法治性和规则性,即依据宪法、法律和法律精神履职。规则性和法治性不完全是一回事,法治性指的是遵循明确的法律条文,而规则性除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和条款外,还有并不具体的法理。法理就是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也包括尚未上升为法律、法理的政策、政策取向和决策意图。

   五是公务员履职的方法具有复杂性。首先是履职的过程复杂。包括发现和判断、决策和决断、执行和落实、检查和反馈等诸多环节。其次是利益的考量复杂。公共职业活动面对的是庞大的社会肌体,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利弊共生,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怎么“权”就有着极大的学问。第三是履职的技术方法复杂。它不像车间的钳工、档工那么单一和确定,尤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有的方法技术过时,而新的方法技术又不完善,给履职行为带来极大的挑战。

   六是公务员履职结果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性。体现在三种可能性上:履职的积极成效对公共福利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履职失效贻误公共事业和社会进步;履职失误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公务员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务员需要以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公务员面对的是社会公共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组织或单位的问题。公务员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处置等责任,如果判断失误,就会作出错误的决策、管理和处置办法,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需要他们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责任感,需要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理性思维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

   公务员思考和处理问题要遵循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而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往往涉及到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离开这些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把握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知识的积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而不仅仅是阅读、听讲、记笔记。下面这些方法都不可或缺。

   一是不断读书,积累知识——实现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公务员需要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并构成一个立方体的知识体系结构。从立方体的三维角度解读,它的横向边代表知识面的宽窄度,纵向边代表专业知识的深度,竖向边代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哲学高度。从立方体的六个面解读,则六个面正好是公务员不可缺少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时间知识(如历史学、哲学等,回答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空间知识(如天文、地理等,回答世界有多大)、思维知识(如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寻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知识(如语言、逻辑等,准确表述问题和传递信息)、自然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认识大自然)、人文知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管理、法律等,回答人们怎么相处)。

  时空知识的扩展能拓展人的思维视野,启迪人的思路,活跃人的思维活动。一般而言,一个人所了解的时间和空间越广阔,其思维就越敏捷,创造能力就越强,反之,思维就会狭隘和迟钝。可以说,时空感是人打开思维活动大门的第一把金钥匙。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自身生存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思维和语言是开启人类文明活动的第二把金钥匙。怎么理解大自然,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如何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怎样观察、发现、认识、分析、表达和处理问题,怎样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公务员应当多读一些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大众传播等方面的书籍,籍以拓展认识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度。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帮助人打开思维世界,而且其许多基础原理,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有社会科学自身所不具有的严密性、准确性。

   人文知识更是公务员的必修课。包括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研究公共决策 和管理的公共行政学,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学,研究科学决策和高效组织社会运行的管理学,研究调整社会各种关系强制性规范的法学和确立社会运行强制性规则的法律知识,研究社会化、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的社会学,记载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探讨人类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念、信仰、娱乐、休闲、品行锻造、情操锤炼等的文化、教育、美学、艺术、宗教等知识,指导我们把握正确前进方向的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等知识等,都是公务员履职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二是不断怀疑,鉴别知识——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真理的发现都是从怀疑开始的”。换句话说,怀疑是人们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迈不出,后面的过程就无从谈起。从科学发现和追寻真理的意义上说,怀疑比相信重要,批判比继承重要。笔者认为:优秀的学习者汲纳、继承老师而又批判、否定老师;次优秀的学习者只会批判、否定老师;最次的学习者只会汲纳、继承老师。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和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步,都无不隐含着这种规律。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作只会吸纳、继承老师的学习者,社会还会进步吗?

   三是不断思考,创新知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爱因斯坦的所有杰出成果,都是靠思考出来的,没有实验室,没有辅助器械,他所有的研究设施就是大脑。对于学习和知识创新而言,不仅接收现成的知识要思考,创造新的知识更要思考。可以说,思考是学习最主要的方式,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不会思考就不会学习,诚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不仅如此,思考能激活脑细胞,促进脑细胞发育,减少罹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可能性。

   四是不断实践,运用知识——知与行的统一。要把知识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所思考得出的认识去观察自身职业活动、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每一种社会现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使知识不断得到检验,得到确认和否定,得到更新。

   其实,上述内容以古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个词就表达清楚了。如果还要加上一条,可以叫做“笃行”即可。